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2.掌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内容及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了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内容。

4.掌握开国大典有关情况。

5.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6.掌握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进行的重大斗争;巩固政权的必要性,巩固政权的重要历史意义。

二、德育目标

1.通过开国大典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不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来之不易,这是近百年来无数爱国仁人志士奋起抗争的结果,它是建立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的。对学生加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3.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使西藏人民走上了光明幸福的康庄大道,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英明民族政策的光辉写照。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4.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形势,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充分说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从而对学生加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5.通过对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办实事的党。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巩固政权斗争的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并理解这一形势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2.开国大典和新中国诞生。

3.新中国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4.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各项重大斗争。

●教学难点

1.归纳、分析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2.分析、评价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巩固政权的斗争。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关录像资料。

4.抗美援朝形势挂图。

●教学方法

1.讲述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于对一些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阐释,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加深理解。

2.比较法: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比较一些具有相同性质的事件。例如中共不同时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3.归纳法:教师研究一个问题后要勤于归纳。例如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各项斗争。

4.演示法: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挂图向学生展示有关问题。

5.联想式教学法:教师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意境,让学生客观联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维力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堂构思

本章是中国现代史的第一章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新中国的成立和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两大部分内容,教学思路如下:

一、要对本章引言部分内容作全面分析,明确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把握本章的主要内容。

二、在新中国成立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中,要分析归纳、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历程,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强直观教学。

四、要归纳、比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理解民主革命反对封建主义的发展过程。

五、要综合归纳、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进行的各项重大斗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历史。现在学习第五章。

[板书]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教学建议]

教师在讲第一节内容之前,首先让学生阅读本章引言,并分析、归纳引言要点,阐明本章基本内容。

[阅读提纲]

1.中国现代史时期划分;

2.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教师分析]

1.中国现代史主要讲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1949年10月~1956年底

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2)1957~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

(4)1978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际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当时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世界处于两大阵营对立状态,形成冷战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与支持,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一个重要成员。但同时,也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举步维艰。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内形势:长期的战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新中国是在一片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成立后,国内残余的反动势力对新生政权的破坏,经济的极端贫困落后,使新中国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

[板书]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教师讲述]

194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年,伴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新中国的成立条件已经成熟了。

[教师提问]

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呢?

[学生回答]

1.人民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2.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

4.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教师分析]

1.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土崩瓦解了。

2.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长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这是新中国成立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新政权是建立在旧政权瓦解基础上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获取的成果。

3.1949年6月15日,在党的领导下,新政协筹备会在北京召开。在会后,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阐述了关于建立新中国的主张。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4.人民大力支持建立新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从上述条件来看,新中国的成立条件已经成熟了。

[板书]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次全会

[教师讲述]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海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代表共662人。从这些代表的组成来看,显示出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会

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中共中央领导人同民主党派合影图,说明新中国的成立是在中国共产党我们观看教材P

91

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共同筹建的,突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教师提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哪些重要的决议?

[学生回答]

1.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4.大会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

[教师分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因为它明文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政权机关、经济、文教、外交政策的总原则。总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

[教学建议]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区分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与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不同。

附:两次政协的比较

[板书]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教师讲述]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推选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决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板书]

3.开国大典:1949.10.1

[教师讲述]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首都北京三十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教学建议]

教师讲述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放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录像资料,并悬挂《开国大典》挂图。强调新中国来之不易,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板书]

4.历史意义:国际、国内

[教师讲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

命在全国的胜利,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它的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首先从国内讲,中国人民结束了百年屈辱,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国家、民族的独立。中国开始走上富强、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其次,从国际上讲,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和人民,增强了他们前进的信心。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国际局势和世界被压迫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课堂练习]

回顾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

[教师分析]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向何处去?当时有四种选择:(1)帝国主义千方百计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是中国人民所不允许的。中国人民的抗争,避免了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2)维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这是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蒋介石要走的路。中国人民也是不会答应的。中国人民抗争,努力改变这一黑暗的前途和命运。(3)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近代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曾经选择的道路。他们设计了一个个救国方案,进行了一次次英勇斗争,先后都失败了。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力量过于强大;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中国没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维新变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这是中国近百年历史证明了的。(4)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为中国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各种反动派千方百计的阻挠、破坏,都没能阻止中国人民走这条路。这是因为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抗争、探索的结论,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板书]

三、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1.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1950年

[教学建议]

教师在这个问题中要给学生讲清两点:

1.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的必要性;

2.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的过程。

[教师讲述]

1.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极其错综复杂的军事形势。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但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西南和华南的几个省份,并严密控制着台湾及大陆沿海的一些岛屿,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就必须彻底追歼残敌。

2.从1949~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华南、西南和西北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并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板书]2.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

[教师讲述]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进行谈判,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同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至此,中国大陆获得完全解放。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走上了新的道路。总之,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彻底摧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机构,建立起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这就结束了旧中国长期分裂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课堂总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新纪元的开始。从而,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耻辱,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将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振兴。

[布置作业]

一、问答题

如何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参考答案: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探索救国之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①广大农民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妄图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国,义和团妄图扶清灭洋,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失败了。

②资产阶级先后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妄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共和国,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结果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也行不通。

③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使反帝反封建的重担最终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由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建立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科学理论马列主义,探索出经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所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二、开放性课题设计

组织形式:利用电视录像设备,放映有关《开国大典》影视资料,然后让学生写出真实感人的小论文。

要求:(1)论文题目自拟。

(2)字数要求在300字左右。

(3)论文中心要明确,论点要突出,论据要充分。

(4)论文内容要包含爱国主义热情,要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次全会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3.开国大典:1949.10.1

4.历史意义:国际、国内

三、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1.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1950年

2.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I)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面临严峻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在国内,国民党残敌负隅顽抗,大批土匪特务疯狂破坏,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国际上,以

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企图扼杀新政权,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这一切决定了建国后我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巩固政权,并要彻底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

[板书]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美国出兵朝鲜、威胁中国安全

[教师讲述]正当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公开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侵略朝鲜,同时派兵入侵我国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威胁中国安全。

[板书]2.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教学建议]讲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悬挂《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示意图》。根据图讲清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目的、入朝参战的进军路线以及在朝鲜战场上发生的重大军事战役等问题。

的威胁。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相关的。要保证中国的安全与国内的经济建设,必须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B.在中朝人民的坚决反击下,美军伤亡重大,被迫撤回三八线以南,并于1953年同中朝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朝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

C.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无数英雄人物,他们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教师讲述]中共中央于1950年10月派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率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赴朝作战。中朝人民并肩作战,经过五次大的战役,把敌人从中朝边境赶回到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帝国主义于1953年7月同中朝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在朝鲜战争中涌现出像黄继光、邱少云等无数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载史册,万古流芳。

[板书]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

[教学讲述]可根据教材把这一问题归结为以下四点:

a.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b.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捍卫了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和平。

c.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

d.保障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正常进行。

[板书]五、土地改革运动

制。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状态,衣食不饱。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成为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巨大障碍,不彻底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国家就不能富强,民族就不能自立。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就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目的就是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这次土地改革运动的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这样有利于减少土地改革运动的阻力,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4.意义:A.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B.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统区,农民根本得不到土地,在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满足了农民群众的土地要求。所以正确选项为D项。

[教师提问]联系史实,概述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的有关情况,并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谈一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先回答第一问。

[学生回答]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1年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特点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b.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c.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按农村人口平分土地。

d.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教师分析]1.不同时期制定土地政策的不同依据: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以武装斗争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必须要深入地发动农民群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联合地主抗日,中共采取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减租减息政策已无法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中共也需要发动农民支援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得到土地,为满足农民土地要求,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解放生产力,必须进行土改。

2.认识:

土地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之一,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也是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主要手段。中共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维护农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土地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很好地完成了各个时期的革命任务。

[板书]六、镇压反革命运动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投影显示的三个问题,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镇压反革命的必要性:建国之初,遗留在中国大陆的反革命势力很强大。这些反革命分子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从事各种破坏革命的、威胁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活动,坚持反革命立场。要维护国内的安定团结,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就必须镇压反革命。

2.过程: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要求严厉镇压反革命,全面贯彻“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根据这一指示,全国开始了大张旗鼓地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2年底,基本上肃清了大陆上的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了胜利。

3.意义: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大陆上的反动势力,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从而保证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成立初期,反革命分子气焰嚣张,新生的人民政权受到威胁,为巩固人民政权,必须镇压反革命。所以答案为D。

[板书]七、“三反”“五反”运动

答相关问题。

[教师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保护私营工商业合法经营和发展的政策,使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的发展。1951年下半年,在工农业战线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中,大量贪污、浪费现象首先被揭发出来。这些贪污、浪费现象又和各级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分不开。1951年12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规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三反”运动。在运动中,又发现国家机关中贪污分子的违法行为,大多数是和社会上的资产阶级不法分子互相勾结起来进行的。一些不法资本家用“拉出来,打进去”的手法,进行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五毒活动,向党和工人阶级进行疯狂进攻,因此,党中央于1952年1月又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在全国一切城市,首先是大中城市,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守法的资产阶级及其他市民,向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对“五毒”的斗争。总之,要维护国家的政权稳定,巩固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就必须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势在必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三反”运动开展的范围是国家机关和企业,内容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运动开展的范围是私营企业,内容是“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和“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2.在“三反”“五反”运动开展过程中,党放手发动群众,进行检举揭发,运用“利用矛盾,实行分化,团结多数,孤立少数”的策略,集中打击少数罪恶严重又拒不坦白的违法者。

同时,又采取严肃和宽大相结合,改造和惩治相结合的方针,对违法分子进行正确处理。

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如刘青山、张子善案。这次运动到1952年10月胜利结束。

3.意义:A.“三反”“五反”运动打退了资产阶级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

B.这次运动教育了干部,纯洁了干部队伍,起了清除旧社会流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对广大人民群众是一次深刻的反腐蚀的教育。

[教师提问]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归纳“五反”运动中的斗争策略、斗争实质及斗争结局,并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

[学生回答]a.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阶级关系也发生深刻的变化。不法资本家破坏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五毒”横行,为了巩固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必须开展“五反”运动。

b.策略:团结大多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发动群众,谨慎处理。

c.实质:体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D.原因:由于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再加上正确的策略,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因而最终取得了胜利。

(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单总结即可。)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策略?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1.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和平解放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和平统一。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为祖国和平建设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

3.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4.镇压反革命。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使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5.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巩固了政权,教育了广大干部和群众。

[课堂总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此,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肃清了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土匪,和平解放了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各级地方人民政权。同一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为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又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总之,通过这一系列斗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布置作业]

一、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朝鲜是中国的北方邻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南北

双方以北纬38度线作为分界线。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9月15日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发动大规模的侵朝战争,并入侵我国东北领空。

在这个关键时刻,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保卫我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正义,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内,把美国侵略者赶到三八线以南。到1953年7月27日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以朝中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材料2 xx年10月25日,首都各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江泽民同志出席了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伟大胜利,是维护正义、反对强权的英勇壮举,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建立的巍峨丰碑。

材料3 xx年6月13日到15日,朝鲜和韩国最高领导人冲破南北方55年的隔绝与对峙,聚首朝鲜首都平壤,实现了历史性会晤,双方签署《南北共同宣言》,从而揭开了朝鲜半岛走向民族和解与统一的新篇章。我们党和政府支持朝韩和解合作。

材料4 见下图。

(1)朝鲜半岛的地势特征是__________。朝鲜半岛南北气候的差异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半岛西部的原因。

(3)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简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

参考答案:(1)东高西低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原因:①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②西部水源充足,交通运输便利。③西部海岸线曲折,港口较东部多,对外交通便利。

(3)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制止了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侵略,保卫了伟大祖国的安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同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和战争的洗礼,不愧为“最可爱的人”。此外,抗美援朝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亚洲以至于世界爱好和平、反对侵略的国家和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原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以国内人民的热烈拥护支持为坚强后盾。在国内,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国人民踊跃参加志愿军,踊跃捐献,在各条战线上用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实际行动来支援战争。此外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朝鲜人民军并肩英勇作战,朝鲜人民的大力支持等也是胜利的保证。

二、开放性课题设计

课堂形式:撰写历史小作文

要求: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抗美援朝的背景、目的及结果。

②表述应成文,限200字左右。

③题目自拟。

资料:朝鲜战争爆发后第三天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出兵台湾海峡的材料:

……共产党部队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缔造,或联合国的考虑。我并已指示加强美国在菲律宾的部队及迅速对菲政府的军事援助,同时援助在印度支那的法国及成员国的部队。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27日)按:朝鲜战争是美帝国主义一手挑起的。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朝鲜又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一手扶持的蒋介石集团在大陆彻底失败,所以,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1950年6月27日,距离朝鲜战争的爆发只隔一天,杜鲁门发表了上面的声明。这则声明的要害之处有:①认为共产党部队会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这不仅污蔑共产党部队带有侵略性,还公然把太平洋地区划进了它的利益范围。②美国部队在该地区的“职务”是合法而必要的。③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由太平洋安全、对日和约或联合国考虑来决定。把中国人民的自决权力剥夺得一干二净。事实上,二战后期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早已把台湾的归属说得清清楚楚,杜鲁门是不应忘记的。

●板书设计

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美国出兵朝鲜,威胁中国安全

2.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

五、土地改革运动

六、镇压反革命运动

七、“三反”“五反”运动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10课鸦片战争试题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 争试题含解析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 易中 鸦片战争1、23、4、7 战火再燃65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A)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解析]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马鞍山高一检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B) ①黄海大战②平壤战役③威海卫战役④辽东战役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 [解析]黄海大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和辽东战役分别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1894年9月15日、1895年春和1894年10月,故正确答案是B项。 3.(2018·湖北学业水平模拟)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C) A.未规定开放新商埠B.割地的内容全部落实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列强开始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解析]《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强的冲击。 4.(2018·四平高一联考)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功。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离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C) A.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B.地域 C.信仰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高考历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2.(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第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第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4.(2008上海历史)“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5.(2008江苏历史)“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6(2008上海历史)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7、(09年北京卷).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0、(09年上海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1(09年天津卷)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2(09年浙江卷)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3(09年江苏卷)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4(09年江苏卷)“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 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5(09年广东卷B)“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 王位继承制度 B. 分封制度 C. 三公九卿制度 D. 郡县制度 16(09年广东卷B)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7(09年广东文基卷)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B.明C.汉D.秦 18(09年海南卷)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19(09年海南卷)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 20(2008海南历史)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21(2008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2、(2008江苏历史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人教版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 1.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 A.神权色彩 B.血缘色彩C.平等色彩D.民主色彩 2.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封邦建国B.宗法世袭制C.礼乐制度 D.封建社会 3.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敌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4.分封制的主体是() A.殷商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 5.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B.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6.定量分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图中的民族企业最有可能是 A.航运业B.矿山开采业C.机器制造业D.面粉业 7.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

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的“它”最相关的是 A.早期殖民扩张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8.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荷兰D.西班牙 9.西汉贾谊主张“今驱人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人口流动 B.禁止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保护小农经济 D.打击富商大贾 10.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股票投机盛行 B.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效费力 C.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虚假繁荣 D.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基本矛盾 11.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文中的“英雄”是指( )。 A.迪亚士 B.达·伽马C.哥伦布 D.麦哲伦 1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 A、地中海转移到了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转移到了太平洋沿岸 C、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转移到地中海地区 13..观察右图,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四个国家的世界制造业产值,这四个国家分别是( )。 A.中国、美国、英国、德国B.中国、英国、德国、美 国 C.英国、德国、中国、美国 D.中国、英国、美国、德国 14.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B.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开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 C.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 D.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历史必修一 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 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 B. 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 D. 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 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 A.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B.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C.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D.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8.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B. 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D.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9.有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和中国人民就已经“站起来了”,下列组合中,能支持该学者观点的是() ①抗战胜利洗雪了以往反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耻辱,振奋了民族精神②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大提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常”之一③中国收回了部分被侵占的国家权益,民族独立自主性有所增强④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势力空前壮大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录取率也很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000名考生有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无法真正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11.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斗争,先后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12.毛泽东在汉口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高一历史必修一试卷与答案

2010—2011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下面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2.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酎:zhòu,酎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这则材料说明了 A.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B.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汉武帝贪财暴虐 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的行省制度D.明朝的内阁制度 4.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分封制B.实行了内阁制C.设立了军机处D.郡县制受到挑战5.史学界对雍正皇帝的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是个有作为的君主,还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无论怎样评价,他设置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之所以说它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是因为 A.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亲信B.军机处权压南书房 C.内阁名存实亡D.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办事,军国大事由皇帝完全独断6.“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

高一历史 鸦片战争教案

山东省沂水一中高一历史教案: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理解: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及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能力目标】 ⑴通过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现和深层次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⑵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⑶引导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提升综合能力。使学生认识两次鸦片战争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⑷掌握哲学原理:根本与直接原因、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等,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战争原因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深切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2)中西方兴衰趋势的鲜明对照,了解国情和球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强世界意识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 (3)通过感悟与体验,学会鉴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 (4)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虚伪、贪婪和惟利是图本质。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5)联系香港的割失和回归,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牢记民族的灾难和屈辱,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其给中国带来危害 难点:以世界整体史观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历史概念。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调研存在疑惑和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认定目标:教师打开自制的课件,演示有关鸦片战争的图片,播放电影《鸦片战争》开篇悲沉的背景音乐。学生观察图片后回答:这些真实的图片、鲜活的人物使我们想到了中国历史的什么事件?此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过渡:鸦片战争使强盛千年的中国步入了百年屈辱的历史,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这一战是民族的耻辱,是我们中国人不堪回首的记忆,但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最痛苦的记忆恰恰是我们最该正视的事实。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历史重演。让我们走进那段悲壮的历史,去领略民族英雄的爱国风采,去探索战争爆发及其失败的原因,去思索复兴中华民族的道路。 (二)、体验探究合作学习 1、图说战争过程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2018-2019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座号:____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西周的制度丰富多彩,在借鉴夏商制度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制度。下列哪一制度充分显示出西周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官制 D.郡县制 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3.《史记·殷本纪》载:(商代)“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表明当时()A.王位世袭制不复存在 B.宗法制尚未完全确立 C.分封制造成国家分裂 D.郡县制已经开始推行 4.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的问题。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河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河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各自为政,分段治理 5.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 C.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

6.《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材料中的“秦制”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法律制度 C.中央集权制 D.皇帝制度 7.司马迁《史记》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说明秦朝“郡县制”() A.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 B.强化了皇权专制主义制度 C.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D.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国,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明实行中外朝() A.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 A.皇帝制度的确立 B.郡县制的实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10.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发生变化,常常出现“君主近臣,代起执政(执行政令)”,结果削弱了本朝原有中枢机构的职权。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①秦朝设置三公九卿②西汉设置中朝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1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度

高一历史试卷及答案

源潭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2、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A.世官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3、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4、《百家姓》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五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5、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7、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 A.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 B. 发挥集体智慧,做出集体决策 C.政务公开,相互监督 D. 防止三省扯皮推诿,提高工作效率 8、唐朝时“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与此观念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关于行省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属于地方行政制度②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③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④所有地方都由其管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0、观察下列“穿越时空对话”图,关于图中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图一内容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图二内容是专制主义制度的产物 B.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实质上是历史的进步 D.从图二内容已看到民主制度的迹象 11、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殿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2、君主专制从秦到清不断强化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下列能反映这一特殊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内朝执掌决策权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实行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3、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 A.邓世昌B.林则徐 C.关天培 D.陈化成 14、《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 A.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 B.在通商口岸居留的特权 C.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 D.割香港岛给英国并赔偿2100万银元 15、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 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下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 A.日本军队B.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16、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议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到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个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试讲稿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一册(必修)第10课 领域:历史事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体验与发现:发现写生、设计书包的乐趣,发现书包上学习的好伙伴。 2、情感和价值目标:通过介绍林则徐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的事迹,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学习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 教学重点: ⑴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⑵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教学难点: ⑴鸦片战争的原因。⑵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教学用具: 课本、鸦片战争的影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和分期。然后提问学生:关于发生在160多年前的鸦 片战争,我们并不陌生。中国禁止毒品输入,遭到痛打;西方贩卖鸦片,为国法所容;中国在本土作战,惨遭失败,英国海盗式袭击一举胜利;正义战争受到惩罚,殖民战争取得成功;中国社会按自身矛盾运动的固有轨迹运转,遭到历史扼制,西方社会按固有轨迹运

转,却获得历史成功。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结局一定会这样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观看一段鸦片战争的 视屏。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上半期世界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是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教师再次提问学生工业革命的影响都有哪些?这其中哪些会影响到中国?关于影响,学生可能回答不全面。教师稍做补充,指出,由于生产力极大提高,产品极大丰富,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否则其发展就会停滞不前。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后,自然就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关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 19 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比较 地理位置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军事力量 对外政策 中英贸易 综合国力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5课 随堂练习

初中、高中、教案、习题、试卷 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一、选择题 1.打响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起义是(C) 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D.湘赣边秋收起义 [解析]1927年爆发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2018·张家界高一期末)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这属于(C) A.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B.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C.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D.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 [解析]1930年中国革命尚处于低潮时期,中国共产党无力攻打中心城市,材料中的计划显然是“左”倾错误思想的产物,是脱离中国国情的盲目行动,C项正确。 3.大型记录片《寻路》,意为“探寻中国革命之路”。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端是(D) A.中共“一大”的召开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国民革命的失败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解析]“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 4.(2018·宿州高一期末)“土豪”是近年的网络流行语。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下列关于“打土豪、分田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废除了土地私有制B.在革命根据地实施 C.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D.保障了农民的生活 [解析]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将土地的所有权由地主转移到了农民手中,依然是土地私有制,A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5.(2018·天门高一期末)“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其中“舵手一易齐桨橹”是指(C)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八一南昌起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