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摘要: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分析,提出目前在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范围内存在的基本问题,同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通过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职能,完善工作措施和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议,基本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是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民生的保障力度。本省按照“普及与提高并重、阶层与社会并行,全体公民人人有份、服务与发展基本适应”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推进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群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1创新工作理念,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加强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有力抓手

1.1统筹兼顾,推动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在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的同时,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形势,加大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工作力度,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目前,覆盖城乡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城乡困难居民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这些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

1.2分类指导,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针对全省东中西地区发展差异明显的实际,探索建立与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新格局。

1.2.1在经济发达地区

发挥其经济和财政实力较强的优势,以建立完善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向高标准、规范化、效能化方向发展。青岛市城阳区地处胶东半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较强,在探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区政府切实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在实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均等化方面狠下功夫。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区里提出发展创业型经济的工作思路,由财政投入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创造条件。通过这一举措,既解决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这一群众关心的问题,又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政府也高度重视城镇失业、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出资购买培训,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帮助他们重新上岗,解决好民生中最关键的问题。

1.2.2在经济发展适度的地区

以增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坚持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探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路径和办法。

1.2.3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广借外力与激发内力相结合,着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性工作,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菏泽市地处鲁西南,是全省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城市之一,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也相对薄弱。为加快菏泽发展,提升全省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2转变工作职能,强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切实保障。2009年本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各地和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新一轮清理,逐项进行复查复审和评估论证,初步确定的省直部门审批项目减少了10%;行政审批时间在各自承诺时限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减了30%。

3完善工作措施,着力解决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切实抓好薄弱环节、难点问题的解决。

3.1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管理,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一段时期以来,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大多集中在城镇,偏远村庄的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期待日益迫切。探索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着力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建立以服务农村群众为目的的社区服务中心,将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集中办理,充分实现公共服务基层化、便利化,使公共服务深入基层群众,变理论为现实,让群众充分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果。

农村社区的建立,为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搭建了服务平台,实现了有人办事、有地方办事、有钱办事的目标,为实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

3.2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提升针对“特殊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城市的发展与扩容,形成了一批身处城市、身属农民的“特殊人群”城中村居民,如何让他们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各级政府把加快城中村改造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采取加大投入、政策扶持、土地开发新增收益返还等多种方式,积极改善这批居民的生活条件,通过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居民社会保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延伸和全覆盖。威海市按照“改善民生质量、建设精品城市”的思路。

3.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五大文化惠民工程,满足农村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3.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立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加快农村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把强化就业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突出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加快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机制。加强政策扶持,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减免相关税费、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创业培训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努力增加就业渠道。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按照适度集中、资源聚集、规模发展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中小学资源整合,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有序推进高中段学校进城,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缩小城乡教育在硬件建设上的差距。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扩大就业、保障民生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展职业教育功能,“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为劳动者学习技能、实现就业、改善生活搭建平台。

把加强乡村卫生设施建设作为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把强化社会保障作为普惠民生的重要举措,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在逐步完善以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辅助、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滕州市在县级市中率先启动实施了“全民养老”保险工程,规定凡是具有本市户籍、年满16周岁以上(不含学生)、不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均被纳入保险范围。年满61周岁以上的参保居民按规定交纳保险费时,政府给予一次性补贴。制定五个交费档次,交费比例按照基数的6%、7.5%、10%、20%、30%选择。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的参保交费人员,按照参保年龄及选择不同基数一次性交满保险费的,即可从下月起按月领取105.5到372.5元不等的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干部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之间相互折算转移。居民参保后如出现特殊情况,仍可领取个人交费本息,保证本金安全,实现了投保“零风险”。

4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发展

4.1是建立民生投入稳定机制,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2009年全省一般预算安排的民生支出达164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为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从资金、政策、体制等方面,建立起省市对财政困难县乡的综合扶持机制。不断改进转移支付办法,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与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结合起来,在保持现行财政体制不变、转移支付基数不减的基础上,建立起财政收入质量改善奖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奖励、县级财力差异均衡奖励、县乡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奖励、县级基本财力保障“五个机制”,有效地调动了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积极性。

4.2是完善市场机制,增强公共服务发展活力。

认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转变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做法,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民间等多方面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以弥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

4.3是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把民生工作纳入全省工作整体布局,狠抓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强监督考核,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群众对政府服务和民生问题满意度测评。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各地、各级和广大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公共服务决策、执行、考核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提高社会发展、民生状况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实现科学发展。

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

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析 发表时间:2010-12-21T17:17:19.43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全文供稿作者:李银凤黄春蕾[导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开创的福利经济学体系的核心观点李银凤黄春蕾(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中图分类号:C924.2 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170-02 摘要: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在对济南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其难以适应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有针对性地着力改善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穆斯林流动人口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经商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有着宗教信仰的特殊群体。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中,90%以上的人口为回族与维吾尔族,穆斯林流动人口以回族穆斯林为主,其他几个民族的穆斯林所占比例很小。他们在给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增加了自身的就业机会,但是随着其流动规模的进一步加大,也呈现出子女入学难、社会保障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开创的福利经济学体系的核心观点。首先,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一般是指根据当时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信念,由政府依照法律法规,为保障社会公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向社会公众所提供的基本的公共服务。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信念是在长期形成的一个社会群体中绝大多数成员所持有的共同价值准则,也是社会群体一定时期所形成的对政府行动的价值规范。基本公共服务强调满足社会公众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结合当前我国国情,我们认为,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应包括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就业保障、公共住房、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和结果状态,它所强调的核心是机会均等和效果均等。所谓机会均等是指公民不因性别、年龄、民族、地域、户籍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公众都有平等地享有对公共服务的自由选择权;而结果均等更偏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大体相等。然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是保持“托底”水平,即保证全体公众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均等化的标准应该适度,其目的是保证社会公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容和尺度会随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公平”的认识和理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起初也许只是较低水平的保底,而后逐步提高到中等水平,总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范围的扩大与水平的提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生活状况——基于对山东省济南市的调查。 为了了解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笔者对生活在济南市的部分穆斯林流动人口进行了抽样调查。具体是以其人口最多的回族和维吾尔族为调查对象,用偶遇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济南市回民小区和指南针公益创业小组提供的济南市清真餐厅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总计100份。 调查中我们发现,穆斯林流动人口一般都具有一技之长,善于经商,他们在城市里以比较擅长的民族特色餐饮业为主要谋生方式。从收入水平看,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家庭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口比例为10%,在1000-2000元的为35%,2000-3000元的为46%,3000-5000元的为4%,5000元以上的为5%。可见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被调查对象人数的91%,而根据《2009年济南统计年鉴》,2008年济南市城市居民家庭月平均收入为4905元,这说明与济南当地收入水平相比,穆斯林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从支出水平看,笔者调查数据显示,穆斯林流动人口家庭月消费性支出水平500元以下的占14%,500-1000元的占30%,1000-1500元的占41%, 1500以上的占15%。可见他们的家庭月平均支出以500-1000和1000-1500两个区间居多,而根据《2009年济南统计年鉴》,2008年济南市城市居民家庭月消费性支出为3279元,穆斯林流动人口消费水平也集中在社会中低水平。穆斯林流动人口食用 “清真”食品,即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所做的食品。笔者调查数据显示,穆斯林流动人口每月的食品支出300元以下的占14%,300元到500元的占34%,500元到800元的占47%,800-1000元的占5%,1000元以上的占2%。可见食品支出在500元至800元之间的人数接近总调查人数的一半,大多数家庭的食品支出在家庭月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从居住条件看,来济穆斯林流动人口主要选择以租房为主,占到了总人数的77%,而且居住条件并不尽人意。除基本生活和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外,随着穆斯林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清真食品、清真寺数量、回民墓地等问题也更为突出,穆斯林流动人口还面临来自社会交往、文化差异、心理归属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人表现出了对社会的冷漠。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城市融入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穆斯林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不足。 综上分析,穆斯林流动人口开支及收入都处在社会的中低档水平、居住条件有限、饮食问题较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如自身文化水平较低、语言障碍、“清真”传统所限、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在教育、社会保障、就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是影响他们城市适应的重要因素。 1.教育资源有限 穆斯林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济南上学通常会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其中没有穆斯林学校导致入学难的情况最突出,占到60.4%;语言不通,影响学业的占50.9%;因户口限制,不能进入当地学校的占47.2%;学费昂贵、上不起学的占37.7%;其它原因导致学难的占5.7%。除子女入学难之外,穆斯林流动人口成年人的语言、技能、法律知识等也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社会提供给他们的相关教育和培训资源仍然十分有限,这不利于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2.社会保障水平低 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社会的安全网。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穆斯林流动人口往往仅选择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医疗保险或者不办理任何社会保险。笔者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高达47%的人没有办理任何保险,在办理保险的人数中办理医疗保险的人数最多,占37%,其他保险按投保比例高低依次是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障水平低直接影响他们的城市生活质量和社会安全感。 3.就业保障服务水平低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 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毋庸置疑,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资源短缺引发的严峻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有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继超越生存型社会的临界值。就恩格尔系数来看,2000年城市达到39. 4%,农村达到49. 1% ,均低于50%的临界值。同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首次降至50%的临界值。2001年,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4. 1%,首次低于15%的临界值;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7%,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2003年,城镇化率达到40. 5%,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从这些量化标准来判断,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一进程中,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阶段性矛盾。[1]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结果,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维护社会公平。在当前,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有的是发展不够的问题,有的则是共享不够的问题,即没有很好地让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按理说,社会进步的成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共享,但实际上是由强势群体来享受或首先享受;同样,社会代价的后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分担,但实际上大部分却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主要来承担。因此,

浅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浅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表时间:2009-06-10T10:59:41.95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3期下供稿作者:张宁[导读] 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摘要: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6-0027-02 收稿日期:2009-02-27 作者简介:张宁(1984-),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财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形成惠及全民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因此,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所在。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实质在于政府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1.从义务教育来看,义务教育的非均衡性突出地表现为义务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2005年全国预算内经费4 665.7亿元,东部地区约2 269.1亿元,中部地区约1 307.0亿元,西部地区约1 089.6亿元,东部超出中部和西部的1倍多。 2.从城乡卫生支出来看,2004年58.2%的农村人口卫生支出只占卫生总费用的34.9%,而41.8%的城镇人口卫生支出却占卫生总费用的65.1%。79%的农村居民人口为自费医疗群体,而城市为44.8%,高出34个百分点。农村医疗服务经费中17%来自政府拨款,另外83%来自农民缴费,包括合作医疗缴费。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卫生费1 122.8元,农村为318.5元,城市是农村的 3.52倍。 3.从社会保障面来看,国家统计局根据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测算,2006年社会保障的实现率为50.24%。我国城乡之间及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和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2003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每万人中有2 247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每万人中只有367人。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率的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比例为24:1。 4.从农村文化服务方面,我国省市及自治区之间人均文化事业费的极差从1980年的3.99元扩大到2006年的44.29元。仅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来看,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呈现出明显的非均等性。 三、影响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因素 1.在技术上,我国还没有针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来建立一套针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以及与这些标准相对应的客观因素评估法,来核定地方财政平衡能力,根据地方的税源、税种以及税基、税率等计算各地的“理论收入”和计算地方财政支出水平与地方“理论收入”之间的差额,以及政府间计算转移支付数额的方法。 2.在政府间关系上,虽然我国提出建设公共财政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而且推进工作也在进行,但是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首先,政府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其次,目前我国形成非对称性财政结构不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收入和支出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重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事权划分不清,责任不明,中央政府有关政策文件在涉及政府间关问题上过于模糊,不利于政策实施。 3.在城乡体制上,城乡分割是中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城乡问题在一般意义上不属于均等化问题。由长期实施户籍制度造成的乡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不同身份,以及掩藏在这个身份背后的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均等化问题的特征之一,这也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4.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是地方财力的均等化。我国目前存在的地方发展差距以及现行税收制度、财政体制所决定的地方财政收入差距,是转移支付难以弥平的。 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第一,财政投入应更多地投向长期“短腿”的社会事业。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尽快着手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规划实施策略,统筹安排、系统规划,分步骤地推进。整合、优化公共行政资源,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第二,财政投入要向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倾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域辽阔,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同时,区域协调发展也是相对的,要使各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大体相等是不现实的。因此,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能只注重经济总量,还要注重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所以要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第三,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逐步建立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大力加强对这些地区因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第四,建立政府投资的稳定增长机制。均等化需要一系列科学而现实的指标,可以由人大为主针对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种类和标准等进行研究、听证和审批,其中当然要结合各地不同的人口、资源、物价和财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最终应该以立法形式体现出来,并明确目标和实施阶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What: 何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经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阐述,十七大报告中两次予以强调,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共同财政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目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缩小发展差距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是根据美国学者罗尔斯基于公平的正义理论,在自由、平等和幸福之间的统筹协调原则有两条,即第一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第二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根据这两条正义原则可以推断基本公共服务的三大原则①(对应关系见表1.1)。 表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原则

“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增强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国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得到全面落实,保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截至2015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国民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超过80%;实施就

业优先战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不断强化,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451万人,劳动者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后就业率平均达70%以上;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整合,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服务体系继续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实施,残疾人小康进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2类,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5%,大病保险覆盖全部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0元和380元,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大,全国累计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013万套、其中改造棚户区住房2191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794万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增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8%。 同时,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规模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短板,突出表现在:城乡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硬件软件不协调,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基层设施不足和利用不够并存,人才短缺严重;一些服务项目存在覆盖盲区,尚未有效惠及全部流动人口和困难群体;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尚政公考申论教研室 【政策背景】 到2020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 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 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关键概念】 (1)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指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打破二元体制的限制,在逐步缩小差距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城乡之间的衔接与统一。 (2)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热点逻辑】 【主要内容】 1、城市与农村公共服务行政体制的差异与不同是制约它们实现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行政职责不清。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职责划分上强调上下级相对应,不仅导致了上下级的职责不清,而且处于低层级的农村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公共服务职责。 第二,权力配置错位。城乡财权事权不匹配,财权上移而事权被下放,公共服务的财政偏向城市,而事权又被下放至县乡,使农村比城市具有更大的财政负担。 第三,服务机构的全方位差异。农村的公共服务机构组织化水平低,不健全,大部分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包括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卫生、文化、交通、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变成了个人付费项目。 第四,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制度。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除了管理人口以外,还划分了农

村人和城市人,并因而享受不同的就业、教育、保障和迁徙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2、对策措施 第一,户籍改革。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享有统一的公共服务权利,城市不仅要给农民市民化的待遇、福利和社会保障,而且还要将提供给市民的机会和设施安排到 农村去,目前重点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利。 第二,权力下放。合理划分城乡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管理职责,城市负责规划、监督和财政保障,农村负责执行。以义务教育为例,前者主要通过财政手段公平地将教育资源在城 乡之间分配,后者则负责督促辖区内中小学严格执行,比如办学标准、教师资质认证、学校收费项目等。 第三,加大投入。建设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城乡公共投入的最低保障标准和均等化标准,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 第四,行政区划改革。逐步消除市与市、市与县之间的行政级差,不再将市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这样有利于实现城乡政府合作供给公共服务。 【典型事件】 【1】浙江中心镇“强镇扩权”改革。2005年9月绍兴首先进行了中心镇强镇扩权改革 的试点,2007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 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将改革推 广到全省,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141个省级中心镇的目标,培育和发展的途径就是通过下放部分县级政府的经济社 会管理权限、强化中心镇政府农村科技、信息、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建设、公共文化、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职能,同时还明确规定将部分财政 权力下移,如在中心镇范围内收取的规费和土地出让金,除上缴中央部分外,地方留出部分向中心镇倾斜。此外,扩权镇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成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如绍兴路桥区金清中心镇在促进农民就业、新农合参保、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改善农村环境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 【2】杭州新添城市“金名片”。由求是《小康》杂志社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昨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上,杭州被评为“2010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本届论坛以“公共服务与城乡统筹”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2010年,‘东南第一州’杭州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重新定义,其城市地位也与日攀升。”在颁奖典礼上,组委会说,杭州市正在加快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推进市、区联动,壮大郊区经济,实现市域捆绑式发展。这是杭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征程、新挑战。同时荣获“2010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的还有成都、长沙、唐山、东莞。 【3】近年来,海城市抢抓沈阳经济区和鞍山与海城一体化的战略机遇,在鞍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全市一盘棋思想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实施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五个一体化”,初步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经济互动共促、城乡形态和谐相融的喜人局面。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率先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海城再次抢占全省县域排头,踏上城乡协调发展、社会融洽和谐新征程。近几年,海城的综合实力始终领跑东北,成为东北三省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城市活力最足的县(市)之一。海城也是东北唯一一个入选“2009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县级市。 【4】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汉南实践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缩影”。汉南教育实行“捆绑式”发展,投入近2亿元对全区20余所学校进行了新、改和扩建,全

整理 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引入材料:——导出基本公共服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公共财政、民生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覆盖面窄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然而,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相比,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随着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及多样化诉求日趋强烈,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在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供给仍显不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均等化配置,成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 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 二、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不均等现象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均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 2、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大,东部地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3、社会成员之间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比较突出的是进城农民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户籍居民。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表现:从公共服务的供应方来看,政府是最终责任主体。在我国,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差很大,这种差距不只是财力上的,如城市政府和乡村政府、相对富裕地区的政府和贫穷地区的政府,也有认识水平、人员素质、创新意识、管理能力以及制度建设能力上的差距,这类差距不是通过增加财力、短期培训、更换操作人员就可在短期内消灭的。从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来看,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原因,公共服务的消费能力也存在巨大差距。 举例:这既有自然条件的影响,如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即使把钱送到居民手上,也难以消费;也有当地人文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文化素质、传统意识、风俗与宗教等等,都会造成居民公共服务消费能力上的差距。居民的这种消费能力体现的是自主性和能动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最终依赖于这种自主性和能动性去消化、吸收,进而转换化为居民生活的改善、基本素质和技能的提高。譬如教育,有些并不是上学难、上学贵,而是主动辍学,有的家长认为上学不如赚钱实惠,也有暴富的家庭认为孩子不上学将来也衣食无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因富辍学”的怪现象。 2、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

5、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作者:马梅英来源:青海日报转自:https://www.360docs.net/doc/a99155156.html, 2008年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城乡公共服务存在很大差异,影响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立足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加快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本文就如何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缓解城乡差距做点初浅探讨。 农村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对于农村生产、农民生活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概括起来农民对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二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三是治理农村公共环境的需求。四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在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口,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 1、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根本消除。而逐步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仅包括城乡生产要素的重组、城乡产业的有机整合以及用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改造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等,还包括整个社会结构、组织、文化等的变迁。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困难和深层次矛盾,制约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2、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缺乏足够的财力保障。目前仍缺乏足够的统筹城乡公共产品大致均等化供给的财政经济能力。在乡镇财政短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农民生产剩余较少的情况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增加只能是一种较低水平的改善,很难真正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效机制。财政支出压力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继续存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在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未来服务型政府职能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目标之一。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财政转移等途径实现适合我国国情,关注民生的均等化公共服务。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要性;路径选择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追求的目标。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为克服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强化政府对公共经济领域的垄断地位,推动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的国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世界各国政府积极探索国有公共企业私有化、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制等改革举措。百余年来,各国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推动政治文明 起了重要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是一国社会矛盾凸显期,也是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我国2003年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也出现了长期增长的趋势。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列为2020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之一。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国如何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 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重要课题。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人民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享有同样的权利。这来源于布坎南提出的财政平衡思想,他认为所谓财政均等是指具

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常修泽 摘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应包括全体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原则应该均等以及结果应该大体相等,社会在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成果的过程中尊重某些社会成员的自由 选择权。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从横向上体现/以人为本0和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失灵0重要的制 度安排,也是缓和当今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和当代世界文明国家社会政策的一个趋势。应本着横向上 范围要适中、纵向上标准要适度的/第三方0主张,在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 务0,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0,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 等/公益基础性服务0,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0方面逐步实现均等 化,并需要有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协调发展制度、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做保障。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保障 中图分类号:F06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07)02-0066-06 2005年,笔者在当年完成的研究报告5人的三层含义与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6[1]中,曾对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如果说,当时的研究还偏于理论层面的话,那么,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为标志,对包括这一问题在内的整个和谐社会的研究已从意识形态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其中,和谐社会创建中的制度安排,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而这样一个带有普世性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则要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此命题仍有些基本问题需进一步厘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0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在中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这样一种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在实践中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我们的社会应如何为此提供相应的体制保障?在此,我就上述几个问题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看法。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其实行的必然性 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我是从以下三方面把握的。 第一,全体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原则应该均等。在13亿中国大陆人口中,尽管每个人的天赋能力不同,所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但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原则方面应该是均等的。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机会不均等,不是实行同一个原则。例如,目前进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约有1.26亿人(若包括他们的家属约两亿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人群,怎么让这一、两亿同胞有同等的机会?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城乡之间划开很深的鸿沟。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着力改变不公平的命运,但是从社会角度,如何逐步给阻隔在鸿沟两旁的民众提供均等的机会,应作为第一条。 第二,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应该大体相等。这里的/大体相等0不是绝对平均主 收稿日期:2006-10-02 作者简介:常修泽(1945-),男,山东惠民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9

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改变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促进上海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应该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即根据居留时间的长短、贡献大小,通过梯度累进的方式与本地居民共享。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常住人口达2301.9万,其中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达897.7万,占全部常住人口的39%。从世界范围考察,近几十年来,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主要表现为以大都市区或大都市圈人口增长为主,且增长的势头强劲。一方面,城市发展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移民;另一方面,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时空变动也会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压力,对于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来说,主要体现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以及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较为突出。未来要促进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以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为战略。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基础,需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需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就上海而言,目前公共服务自身的特性以及公共服务供需间的矛盾所引发的问题,都需要政府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改进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增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增加公共服务资源承载的能力。当前,需要着力破解几个核心问题。 一是在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的政策取向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一个面向全体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无论身处何处,其公民权都应该得到保障,这是“权利公平”的体现。“机会公平”是要破除外来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制度障碍,让稳定居住和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口都有机会享受“同城待遇”。“规则公平”一要体现“普惠性”,即不管你属于哪个阶层,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上均一视同仁;二要体现“差异性”,即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尚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非基本公共服务如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的供给,应该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即根据居留时间的长短、贡献大小,通过梯度累进的方式与本地居民共享。由此可见,“规则公平”是三大原则的基础,但机会、权利既靠制度规则,也要靠来沪人员自己努力争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那些没有进城的农业人口公平性的体现。 二是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短缺,且户籍制度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一种“互利共生”的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平衡机制? 对流动人口居留模式的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居留时间越长,继续居留的概率就越高,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现状报告

留何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衡发展现状报告 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实现政府行政体制转型,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连接点。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这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3年以来,我镇通过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形成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条件。现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留何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目前我镇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镇、社区基层文化阵地初具雏形,农村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入标准化学校行列,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等主要指标全县领先;镇、社区医疗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贯彻实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启动,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100%。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成留何镇综合文站和各社区文化活动室7个,且我镇综合文化站被评定为cc市一级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的基本服务项目是:(1)图书阅览;(2)广播影视;(3)宣传教育;(4)文艺演出;(5)科技推广;(6)科普培训;(7)电子阅览;(8)体育;(9)青少年户外活动等。 2.成立12支特色文化队伍(包含安置小区和老年大学),并落实了“十有”:有队伍名称,有专人负责,有稳定队员,有固定场地,有专门经费,有统一服装,有简易道具,有自身特色,有自创节目,并有定期活动。 3.多次开展“送文化到农户院落,送文化到田间地头,送文化到企业单位”等活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共举办大型广场文艺演出60余场次,送戏到村到户100余场次,举办艺术赛事、展览6次,举办讲座43次,开办培训班55期,12000多人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4. 加强基层文化骨干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法,通过组织文化骨干到先进地区现场参观学习交流、聘请专业老师授课、参加县文旅局组织的各项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学习先进文化活动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全面提升我镇文化骨干的素质,进一步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5.以“三建立、三争创”活动为载体,从构建和谐留何、服务中心工作的高度出发,强队伍、抓特色、谋发展,形成了“一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 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公平分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意义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引发的各种社会不公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就会加剧,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两者的协调发展共同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步。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领域的发展一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客观上造成在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部门的发展观念中,经济发展就是一切,觉得只要经济发展了,就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要顺利运行也需要有配套的社会体制及其相关社会政策来支撑。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影响下,多年来,尽管对社会领域的发展工作已经逐渐开始重视,但与经济领域的发展成效相比,社会领域的发展成效明显滞后。

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集中表现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方面,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为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呈加速上升趋势。而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在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总额虽然逐渐提高,但所占比例却在下降。这种状况表明,当前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制约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 一个社会只有做到满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的生活需要,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人们安居乐业,才能有一个较稳固的发展基础。过去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失业、贫穷、社会服务不足等社会问题还无法避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在公共财力已经有了巨大增长的情况下,政府有条件也有责任保障社会成员及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分享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抵御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国际经验也证明,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政府应该把公共服务作为核心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引发的各种社会不公问题,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