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肢蹄病

猪肢蹄病
猪肢蹄病

猪肢蹄病

1、引种挑选不严后备猪挑选时把X型,O型,镰刀脚,脚趾大小比例失调,后肢太直的个体引入。

2、栏舍地面因素水泥地面过于粗糙或漏缝板破烂易造成足垫损伤、蹄部挫伤、蹄底增生、关节和软组织损伤而发生跛行

3、猪舍卫生因素猪舍环境卫生和母猪肢蹄病也有很大关系。猪舍内猪粪和尿液没有及

时是清出舍外,或过度地对母猪舍及地面进行冲洗,如果地面排水不畅,母猪躺卧处长时间积水,舍内湿度大,通风不良,极易使母猪关节和腿部肌肉长期受凉而出现肌肉风湿和关节风湿;甚至有的母猪蹄部长时间浸于水中,蹄壳变软,负重性能降低而丧失支撑功能。

4、运动不足后备猪运动不足,体质差,脚部肌肉没得到锻炼,怀孕后体重大,四肢难以承受,大大增加了肢蹄病发生的概率。怀孕母猪,绝大部分时间饲养在限位栏内,缺乏运动,使母猪肢蹄病增多。

5、天气寒冷因素

每年进入冬天寒冷季节时,猪场母猪裂蹄病发病率会明显升高,这是由于进入秋冬季节,天气逐渐由暖变凉、由凉变冷,猪表皮毛细血管收缩,皮脂腺分泌功能降低,导致脂类分泌物减少,蹄壳变硬变脆,易出现裂缝,从而导致蹄病的发生;另外,冬季寒风侵蚀和空气干燥,都可使猪的蹄壳变脆易裂。

6、营养不良或过剩

维生素D缺乏,会造成母猪体内钙、磷的吸收和沉积发生障碍,母猪除表现食欲下降、被毛粗糙、体重下降以外,严重时会发生强直性痉挛、跛行、腿软、骨质疏松、瘫痪、卧系等。

生物素(Vb)缺乏:给母猪饲粮添加生物素,可提高其蹄壳硬度、压缩性和抗压强度,改善皮肤和被毛状况,并减少蹄壳碎裂和蹄垫损伤症状;同时,还能显著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缺乏生物素会导致猪生长缓慢,被毛粗糙、鳞片多、皱褶多,腿部及蹄部皮肤布满鳞屑,蹄部出现横裂,蹄底磨损裂缝并有出血,打扫卫生时会发现地面上有血迹;造成生物素缺乏的原因:一是饲粮未能添加足够的生物素;二是水泥地面和限位栏把猪与粪便和土壤隔绝,切断了母猪从土壤和粪便中吸收生物素的途径;三是饲料中含有阻碍生物素吸收的因素,如霉菌毒素可直接影响多种维生素包括生物素的吸收和利用,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有拮抗生物素吸收的作用,投喂磺胺类药物可抑制肠道微生物合成生物素。

治疗:

由于缺钙引起的母猪肢体软弱无力、曲趾卧系,可每头静脉滴注:①10%葡萄糖水溶液500毫升+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40毫升,混合静脉滴注;②生理盐水500毫升+维生素B1200-400毫克。 VD胶性钙10ml

7、护理治疗不及时

日常工作中没有观察猪群,对被刮伤的个体没有及时涂抹消毒药,导致被链球菌、葡萄球菌、化脓棒状杆菌等菌感染。致使母猪的腕部、蹄部、肘部等关节发生炎症反应。除极少病例经过长时间治疗能恢复外,多数母猪因行走困难而被淘汰。

治疗:

患肢蹄病的母猪赶到大栏内进行饲养,方便治疗,提供给充足的饲料和适当饲喂一些青饲料,多数患肢蹄病母猪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和护理,随着自身的抵抗力逐步增强,可恢复健康。对于生产性能一般、病情比较严重和治疗效果差的母猪,可酌情考虑淘汰。

对于已经化脓的蹄部,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水溶液)清洗干净后,分多次涂上紫药水,防止再感染。

疑似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引起的肢体关节或蹄部关节硬肿,或化脓溃破,可肌肉或静脉注射青链霉素(3瓶+2瓶)或注射用阿莫西林钠(1g),也可注射头孢;并结合肌肉注射镇跛风痛康或跛肿痛消,缓解疼痛症状。

肢蹄病总结

肢蹄病 1奶牛肢蹄病概述 1.1肢蹄病的概念 奶牛的四肢病和蹄病统称为肢蹄病,发病率较高。肢蹄病常常表现慢性经过,不致死亡,但如果诊治不及时,可造成残废。该病会对奶牛产生不良后果,影响泌乳牛的泌乳量和利用年限,影响种公牛的精液数量和质量。 1.2肢蹄病的种类 肢部疾病:腕、附关节发炎囊肿。 蹄部疾病:蹄冠、球部炎性红肿、蜂窝织炎、组织增生、蹄底溃疡腐烂等; 蹄角质变形:延伸蹄、剪状蹄、翻卷蹄和翘尖蹄等; 骨营养不良:蹄角质粉化,指(趾)骨变形和骨折等。 [1]张晶,单安山.奶牛肢蹄病及其防治[J].动物医学,2004,21(2):51-52. 1.3肢蹄病的发病特点 ①奶牛肢蹄病一般情况下多发生于舍饲和多雨的夏季,且随着胎次的增加与产奶量的提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②现研究已经证明,奶牛的肢蹄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特别与父系关系密切。 ③后肢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前肢。 ④变型蹄较正常蹄更易发生蹄病。 ⑤南方地区肢蹄病发病度率高于北方。 [2]常建华,卢岩等. 奶牛肢蹄病的发生与预防[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2):93-95. 1.4肢蹄病常见症状 奶牛肢蹄病最主要的症状是跛行,站立姿势不正。急性肢蹄病:局部红肿热痛、姿势改变、产乳量下降;慢性肢蹄病:跛行、消瘦、产乳量少甚至无乳、繁殖障碍、起卧困难;有的出现全身症状:心跳加快,体温升至39℃~40℃,严重时患牛卧地不起。 2引起奶牛肢蹄病的原因 2.1营养因素 (1)日粮中钙、磷不足或钙磷比例失调。当机体钙磷比例下降时,奶牛为了维持泌乳和血液中钙磷正常含量的需要,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而发生肢蹄病。 (2)血液中铜和锌水平的降低,可引起含铜和锌的酶活性减弱,使赖氨酸残基上的氧化脱氨基作用受阻,损伤骨胶原多肽链的交叉结合,降低骨胶原的稳定性和强度,以致骨骼异常变形和骨质疏松。 (3)日粮中缺乏维生素A、D、E。维生素A、D不足或不平衡,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肢蹄病。维生素E具有维持细胞完整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若奶牛缺乏维生素E能导致奶牛跛行。 [3]朱玉平.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主要原因及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06,(8):16-17.

母猪肢蹄病

母猪肢蹄病 是母猪四肢和四蹄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变形蹄、变形肢、遗传性肢蹄病、传染性肢蹄病和非传染性肢蹄病等类型。变形蹄有过长蹄、过宽蹄、卷蹄、卧系低蹄、突系高蹄、外蹉蹄、蹄裂、蹄底增生等几种;变形肢有“X”状肢、“O”状肢等几种;遗传性肢蹄病有外翻腿(撇拉腿,长白和约克夏品种较多)、前肢增粗、屈曲腿、内趾过小、独趾(马蹄样)、多趾、蹄裂、蹄底增生、“X”状肢、“O”状肢等几种;传染性肢蹄病有口蹄疫、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几种;非传染性肢蹄病有变形蹄、变形肢、软组织伤、骨骼伤、神经性肌肉麻痹症、化脓性炎症、风湿性关节炎、瘫痪等几种。由于多种原因,猪的肢蹄病呈日趋上升势头,有的种猪场因肢蹄病被淘汰的种猪占淘汰总数的一半以上,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母猪肢蹄病在我国的研究概况。 1 发病情况 我国由国外引进的长白猪、大约克、杜洛克、汉普夏等世界著名的几个瘦肉型良种猪,对改良我国地方猪的品种,提高生产性能起了很大作用。但上述几个品种猪的肢蹄病均较普通存在,已成为一些种猪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较难防制。陈铁桥等对湖南18个中小型养猪场2 083头母猪进行了肢蹄病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患有肢蹄病的母猪750头,发病率36%。张丽英等对龙海市等规模化猪场统计,母猪淘汰率为20%~30%,该场共有生产母猪550头,母猪年淘汰数约为140头,肢蹄疾病约占淘汰数35%左右。作者对永州某种猪场调查结果显示:该场共有繁殖母猪627头,年淘汰数160头,占繁殖母猪的27%,患肢蹄病的母猪86头,占淘汰数的51%。 2 病因及症状 2.1 品种国内外研究表明,外来品种猪(如长白、大白和汉普夏等)的肢蹄病具备中等遗传力。现已知猪的先天性缺陷约有150余种,其中约有20多种是受遗传基因影响的。表现在肢蹄部位的有:外翻腿、前肢粗大、屈曲腿、内趾过小、多趾、“X”状肢、“O”状肢等,有的专家学者把蹄裂、蹄底增生等也归结为遗传的原因。我国地方品种及其外来品种猪的杂交后代猪肢蹄病发生率稍低。经选育的长白种猪克服了老丹系长白猪四肢纤细无力、易患肢蹄病的缺点。 2.2 年龄母猪肢蹄病的发病率随母猪的胎次、年龄增加而上升和症状加重,尤以蹄裂和蹄变形最突出。骨软症多见于后备母猪和初产母猪;后肢瘫痪多见于经产和产后母猪。 2.3 营养 2.3.1 能量妊娠期母猪采食大量高能日粮,会降低胚胎存活率,影响哺乳性能,有的还会出现产后食欲差、体弱、肢蹄病。 2.3.2 蛋白质后备母猪在培育过程中,饲给过高的蛋白质日粮,则会较多地发生骨软症。 2.3.3 维生素维生素D能促进和加强钙、磷的吸收,调节血中钙磷水平,促进骨内钙盐沉积。长期缺乏维生素D时,除常发生与钙磷缺乏相同的症状外,常出现四肢跛行,严重

奶牛肢蹄病的症状是什么奶牛肢蹄病怎么防治

奶牛肢蹄病的症状是什么奶牛肢蹄病怎么防 治? 肢蹄病是奶牛常见疾病之一,使奶牛发情持续时间减少、首次配种受精率降低等,使奶牛的淘汰率升高,进而导致很大的经济损失。奶牛肢蹄病的症状是什么?奶牛肢蹄病怎么防治?快来看看吧! 奶牛肢蹄病的症状是什么? 奶牛肢蹄病以跗关节磨损及炎症肿胀、白线裂、蹄叉炎、蹄叶炎、蹄底溃疡、腐蹄病为主。 前肢肢蹄病主要集中在蹄叉炎及蹄底溃疡,后肢以跗关节磨损及炎性肿胀、蹄叉炎、蹄底溃疡居多,患病蹄部真皮和角质层发生化脓性病理变化,病牛蹄部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站立姿势不正,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 患牛常卧于地面,患肢负重不起或各肢交替负重,以一肢或多肢跛行、跪地及剧烈疼痛为特征。

急性病例表现为奶牛肢蹄局部热痛,患肢不敢负重,强行运动步态强拘、弓背,叩诊或钳压敏感、疼痛,患牛常卧于地面,卧地后患病肢蹄外伸,常呈侧卧姿势,严重时则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采食减少,泌乳量下降; 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常喜躺卧,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奶牛肢蹄病怎么防治? 奶牛肢蹄病应以预防为主,采取多种措施。如散养奶牛,应设置尽可能大的运动场,增加奶牛运动;保持牛舍、运动场地面干燥卫生;科学配制饲料;定期修剪牛蹄,为牛蹄药浴等。 局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蹄部外用药物治疗时,对患病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切除指(趾)间坏死组织,使用抗菌药物。如用硫酸铜和磺胺1:4的混合物,或含土霉素2.5%的甘油水溶液涂抹患病蹄部,打上蹄绷带,每天2次,连用5天,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饲养。 处于急性期的病牛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如用阿司匹林、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渗出,缓解疼痛,

种公猪发生蹄裂的原因及治疗策略.

种公猪发生蹄裂的原因及治疗策略 蹄裂病是种公猪肢蹄病的一种以蹄壳干裂为特征的外科病。轻度裂隙长度2em、宽 2mm 以下。重度裂隙长3em、宽度3—5ram,裸露出鲜红的蹄球。猪只卧地少动,行动困难。局部疼痛。严重的影响猪的食欲和性行为.或者继发肌肉风湿,四肢关节炎症。据笔者2007年l~l2月统计结果看出,发病率为 8%给种公猪的经营者带来极大的精神与经济上的困扰。为免除种公猪心理与生理上的痛苦,保证正常利用,减少非正常淘汰,对此病必须引起足够认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 1 病因与发病特点的观察 1.1 气候影响裂蹄病的发生。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多集中在晚秋初冬季节的l0~l2月份。入秋以后,气温由高转低,季风频繁,空气干燥。猪体表毛细血管收缩.末稍循环受阻,正常的油脂类营养类物质供应不足,蹄壳得不到韧性保护,弹性韧性减退。脆性增加是主要原因。1. 2 环境与管理的影响猪舍地面凹凸不平粗糙,蹄壳与地面磨擦。磕碰引起蹄裂;驱赶运动速度过快;场地碎石异物损伤;突然离圈,猪兴奋撤欢奔跑的意外损伤;野禽兽的惊吓;剧大

响动的刺激引起猪骚动:导致蹄部损伤。 1.3 营养因素饲料中脂肪、蛋白质不足,特别是微量元素、维生素A、维生素H (生物素)不足,是引起蹄裂病的重要营养因素。 1.4 不同年龄的比较在发病的猪只中,瘦肉型猪比兼用型猪发生的偏多。年龄上多以配种时间不久的青年公猪较多.分析原因是后肢突然负重的不适应和营养流失,不平衡造成。 2 蹄裂病的预防治疗与护理 2.1 预防根据蹄裂病的病因分析中可以肯定,种公猪的蹄裂病是完全可以通过人为工作预防的。环境管理与合理运动。猪舍内地面应平整光滑。无异物存在,提倡种公猪的自由运动或固定跑道内运动。控制猪的兴奋性奔跑行为。蹄部检查与保养:在春秋季节,风多、空气干燥的时期.经常对猪的蹄表进行检查。对蹄壳干燥,弹性降低,脆性增强的蹄只表面进行及时的保养。保养的方法可给蹄壳涂抹油脂类药物.如植物油、凡士林油、鱼肝油等滋润蹄壳.每3—5天1次,对蹄壳不整,变形的要及时修蹄。添加维生素:向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占El粮的l%。维生素H (生物素)不低于25 毫克,千克。 2.2 治疗与护理治疗措施主要采取营养疗法,抗炎疗法和加强护理。对患猪在El粮中提高维生素H 的添加量.可提高到50—70毫克佰千克,应用 30天后。

奶牛肢蹄病总结

奶牛肢蹄病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和蹄部疾病的总称,是危害奶牛生产的三大疾病之一,是影响奶牛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 一、临床症状 患病蹄部红肿、热痛,站立姿势不正,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患牛常卧于地面,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采食减少,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有的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常喜躺卧,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二、发病因素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主要因素有5个方面,即营养、遗传、环境、管理和疾病。 1、营养因素 ①一般牛体内钙磷比例为1.5-2∶1,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时,奶牛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而发生肢蹄病。 ②奶牛体内维生素A、D不足或不平衡,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肢蹄病。日粮结构不合理,高蛋白质的日粮结构或粗纤维摄入不足,可引发肢蹄病。 2、遗传因素 奶牛的遗传性状直接决定它们对肢蹄病的易感程度。奶牛肢蹄病的遗传系数为0.6,与生产性能呈高度正相关,蹄变形引起的蹄病与种公牛有关。其中3-4岁奶牛发病率高。 3、环境因素 ①牛舍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是引起肢蹄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牛圈堆积厚层牛粪,再加上饮水池经常有水溢出,粪便和污水浸染,氨对蹄壁的腐蚀作用,可降低蹄壁的屏障作用,使牛蹄角质软化,受到粪尿的侵蚀,角质生长发育不良,且脆弱,极易引起趾间腐烂、蹄底腐烂等蹄病。 ②湿热的环境条件对肢蹄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奶牛的肢蹄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使蹄更易变软,很易损伤,易受病原菌感染发炎。同时高温高湿气候使奶牛的采食量显著下降,营养摄取过低,出现能量负平衡,体质逐渐下降,机体抵抗力减弱,影响牛蹄角质的正常生长,使肢蹄病大增。 ③冰凉的水泥和结冰地面,也可增加患肢蹄病机会。 4、管理因素 ①日常对牛蹄洗刷、药浴护蹄和季节性计划修蹄工作重视不够,使蹄病大量发生 ②修削蹄不当也易引起感染化脓。 ③干奶期过于肥胖,饲养密度过大,饲槽过低,运动场面积过小,奶牛运动不足,易引发肢蹄病。 ④日粮结构不合理或不同泌乳期的奶牛使用同一饲料配方日粮,这也是引发肢蹄病的重要因素。 产后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引起奶牛体质差,易发生继发性肢蹄病;变形蹄引起蹄负担过重和蹄壁支撑力不足,出现皮下炎症和溃疡而发生急、慢性蹄叶炎;血液内毒素的存在促使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易导致蹄叶炎发生;病牛血浆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含量的增加,易造成微血栓的形成,特别是在机体的末梢部位,导致末梢器官部分血循障碍,造成蹄角质部角化不全,从而引起变形蹄。 三、预防措施 1、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药浴。每1-2个月应对奶牛的蹄部进行一次药浴。方法是:在奶牛舍的出入口处设一消毒池,池内放入配制好的消毒液,药液的深度以淹没奶牛的蹄部为宜,让奶牛在出入牛舍时自行消毒。也可每月用4%的硫酸铜溶液对奶牛的蹄部进行1-2次喷洒消毒,让药液浸透整个蹄部。每年的4-10 月为较佳药浴时间。 2、每年应对奶牛进行修蹄。在每年的春季,要对奶牛的叉蹄、裂蹄等进行修整,以防造成蹄伤。 3、定期添加硫酸锌药物。定期在奶牛的日粮中添加0.01%-0.02%的硫酸锌,每次持续1个月以上,每年进行5次,可使奶牛的肢蹄病发病率降低40%。同时,应保证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 4、定期做好奶牛场的环境消毒工作。及时清理奶牛粪便及污水,保持奶牛场地的干燥清洁,每月对环境消毒2次,杀灭致病菌。

猪的常见几种皮肤病

猪的常见几种皮肤病 一、猪虱与蚤 猪虱常寄生在猪的耳根部、颈部、腹下及四肢内侧。病猪瘙痒,到处摩擦,引起红疹、化脓性皮炎、脱毛脱皮等,严重感染时造成猪贫血。猪虱还是传播猪痘的重要媒介。寄生在猪身上的蚤是一种人蚤,常寄生于在污秽环境中饲养的猪身上。防治:1、1%高锰酸钾水冲洗,3%来苏儿喷洒猪体虱、蚤寄生部位,但要谨防感冒。2、伊维菌素,按0.3mg/kg体重肌注。 二、猪疥癣 猪疥癣是猪皮肤病中最普遍和最严重的一种,严重的疥癣不但影响猪体增重,还可造成猪的应激反应。患猪剧痒,摩擦,用肢蹄搔弄患部,常致出血、脱毛、结痂,并常在猪眼周、颊部、耳根、背部、体侧和股内侧皮肤肥厚处,形成皱褶和龟裂。防治:伊维菌素,按0.3mg/kg体重肌注。 三、猪渗出性皮炎 本病常发于1周龄到6周龄的幼猪。由于仔猪间打架咬伤,粗糙地面及墙壁的摩擦,患疥癣抓伤等伤口感染而引起猪渗出性皮炎。病初在肛门和眼睛周围、耳廓和腹部等无被毛处皮肤上出现红斑,发生3~4mm大小的微黄色水泡,迅速破裂,渗出清朗的浆液或粘液,与

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皮肤变得湿粘,呈油脂状,干燥后形成龟裂硬层,或呈带棕色鳞片状结痂,发痒。痂皮脱落后,露出鲜红色创面。通常在1-2天内蔓延至全身表皮。病仔猪食欲减退,饮欲增加,迅速消瘦。一般经30-40天可康复,但影响发育。严重病例可在4-6天死亡。育成猪或母猪也可发生,但病变较轻,无全身症状。防治:发病早期以异恶唑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感染部分可用0.5%碘仿冲洗。 四、坏死杆菌病 本病是由一种坏死杆菌经损伤皮肤和粘膜(口腔)侵染的人畜共 患病。坏死性皮炎多见于仔猪和架子猪,其特征为体表皮肤及皮下发生坏死和溃疡,多发于体侧、四肢和头部,看上去外部病灶虽不大,但皮下已形成很大的囊状坏死灶,灶内组织腐烂,积有大量灰棕色恶臭的液体,最后皮肤溃烂。有的病猪发生耳和尾干性坏死,最后脱落。内脏出现转移性坏死灶和继发感染时,病猪全身症状明显,发烧、少食或拒食,常由于高度衰竭而死亡。防治:先将痂皮刮除,用双氧水或高锰酸钾水冲洗,再涂上抗生素药膏。 五、猪痘 本病由猪痘病毒引起。由猪血虱、蚊、蝇等传播,多发于4-6周龄仔猪及断奶仔猪。病猪体温升高,精神食欲不振,鼻、眼有分泌物。痘病先发于背部、腹部、腹股沟及大腿内侧。病变开始为丘疹,继而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日期:2011-03-26]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李林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及蹄部疾病的总称,是目前国内外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它是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系统疾病引起奶牛被迫淘汰的第三大最普遍的原因。但由于该病多呈慢性经过,不致死亡,常被忽视。肢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柱器官,肢蹄健康是奶牛高产、健壮的保证。肢蹄病对奶牛产生严重不良后果,不仅影响奶牛的产奶量,而且会造成高的淘汰率,使替补的费用大副增加。因抗病性状遗传力很低,环境管理和营养调控技术将是降低肢蹄病的主要途径。 一、常见奶牛肢蹄病种类及其症状 1常见奶牛肢蹄病种类 肢部疾病:腕、附关节发炎囊肿。蹄部疾病:蹄冠、球部炎性红肿、蜂窝织炎、组织增生、蹄底溃疡腐烂等;蹄角质变形:延伸蹄、剪状蹄、翻卷蹄和翘尖蹄等;骨营养不良:蹄角质粉化,指(趾)骨变形和骨折等。 2一些常见的蹄病临床特点和治疗 1、蹄叶炎:这是发生在包围趾骨的真皮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65%的蹄病直接或间接地与蹄叶炎有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奶牛的跛行是由蹄叶炎引起的,当然并不是全部。蹄炎可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在所有三个阶段,奶牛通常都有特定的姿势以减轻疼痛。患蹄病的奶牛通常后背拱起来,如后肢比正常情况更朝前放置,说明疼痛在脚趾,如比正常更朝后,说明疼痛在蹄踵。奶牛如起卧困难或走路笨拙,则很可能是由于蹄炎或其他蹄病所致[1]。 在急性阶段(最初10天),牛蹄会发热,蹄底软化,一周以后,临床症状包括其白线变黄呈粘稠状,蹄内真皮组织血管阻塞,且由于接近蹄壁和缺少可活动性,肿胀会引起很大的疼痛,牛蹄变热,冠状带之上脉博次数增加,家畜呼吸次数和体温都增加。 在亚急性阶段(第10-45天期间),壁外及冠状带周围出血,最显著的变化是蹄壁与蹄底分离,可以看到趾很长及蹄踵分枝。从内部可以看到趾骨刺向下面。 在慢性阶段,(45天以后)蹄底开始凹陷,且蹄底与蹄踵区分不明显,趾朝上。蹄壁外层可看到横的纹路(小沟)趾骨刺向蹄底,进一步与蹄壁分离,由于趾骨的转动,使得奶牛感到很不舒服。

种猪肢蹄病的分析与防治.doc

种猪肢蹄病的分析与防治 概述:国内外研究表明,此病主要发生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和品系中,如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品种。肢蹄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更易得。我国地方品种及其与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猪则极少发病,国一.发病原因 1.品种因素 国内外研究表明,此病主要发生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和品系中,如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品种。肢蹄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更易得。我国地方品种及其与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猪则极少发病,国外发现生长缓慢,背膘较厚的品种发病率很低。所以规模化猪场在选育留种期间,尽量以肢蹄粗大,背膘厚者优先选育为主。 2.营养因素 后备母猪对于饲料中需求钙,磷相对较多,如果比例不当,易造成蹄底裂,缺硒时可引起足变形,脱毛,关节炎等,慢性氟中毒和缺锰时,能导致肢蹄异常变形,而且缺锰时多呈横裂,缺锌则呈蹄底裂或侧裂,缺维生素D,影响骨骼的生长不良发生软骨病,肢蹄不正和关节炎肿胀等,使种猪的肢蹄受力不均,导致裂蹄,特别是集约化密

闭饲养,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更易发生此病。后备种猪在一百斤以后如果还一直饲喂育肥料,则对身体骨骼的营养发育不足,在配种时,可能会出现公猪压倒的现象。同时后备种猪对于生物素的需求量较高,在后备种猪饲养后期,需要格外注意添加生物素以满足营养需求。 3.气候因素 在《二十四节气论猪病》的文章当中我有提到,冬季主气寒冷,风寒湿邪,侵入皮肤,传入经络,则会引起肢蹄疼痛,导致跛行,所以冬季较为常见肢蹄病的出现。而寒性收引,湿邪入体也会收引在内,待立春回暖之际,湿邪则会破阳而出,这也是最初的“口蹄疫”病理过程。同时对于阳气不足,卫气不固的现象,卫阳不能温煦四肢的情况,也会造成风寒湿痹的病理现状,这种情况会直接造成瘫痪的临床表现。 4.圈面因素 在裂蹄猪群中,后肢蹄比前肢蹄发生多。这与圈面的光滑度有关,圈面光滑度适中,可见有密密麻麻的小点沙粒,圈面过于光滑,看不见沙粒,圈面过于粗糙,易见较大沙粒。这三种类型栏舍所饲养的母猪,其肢蹄软弱综合征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前者的发病率较低,后两者类型的发病率较高。在圈面结构方面,集约化限位栏饲养的猪肢

猪常见普通病

猪常见普通病 此类疾病一消化道疾病居多,为典型的多因素疾病,是导致猪场仔猪和幼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防制必须采取相关的综合措施:引进种猪应确认来自无特定病原的猪场。按兽医卫生管理要求做好各面规定的工作。按猪群需求做好环境控制,特别是温度,湿度控制工作。产房,保育舍应实行进全进全出。在兽医专家指导下,进行定期的饲料药物添加预防和控制。加强饲料营养,改善饲料消化性。进行疫苗免疫预防。保证仔猪采食足量的初乳和保证分娩母猪的健康。 第一节猪常见胃肠道疾病 1 猪传染性胃肠炎 无特效治疗方法。病猪口服四环素,磺胺,沙星类药物,黄达素等口服以防止继发感染和减轻症状。同时在猪生病期间大量补充等量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供给大量清洁饮用水和易消化的饲料,可使较大的病猪加速恢复,减少仔猪的死亡。 免疫:妊娠母猪产前20-40天口服该病强毒或参照产品说明在前3-5周注射该病灭活菌或弱毒菌。 2猪流行性腹泻 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对该病处理措施同猪传染性胃肠炎。 3猪轮状病毒(仔猪胃肠炎病毒)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该病。对哺乳的病仔猪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停止哺乳,然后按猪传染性胃肠炎办法采取控制措施。断奶仔猪可在饲料中添加:林可霉素44ppm+磺胺220ppm+硫酸粘杆菌素40ppm或泰乐菌素110ppm+磺胺110ppm预防继发感染和减轻症状。

4猪大肠杆菌病(黄、白痢及水肿病) 免疫:母猪分娩前40天和15天各注射一次大肠杆菌苗。 药物预防:仔猪吃奶前或产后12小时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饲料添加阿莫西林200ppm+硫酸粘杆菌素110ppm或泰乐药素110ppm+磺胺嘧啶110ppm+硫酸粘杆药素100ppm+金枚素250ppm等。 治疗:参照产品说明使用诺氯沙星,恩诺沙星,氯苯民考,利高霉素,痢菌净,磺胺类药等药物。 5仔猪副伤寒(猪沙M氏杆菌病) 免疫:仔猪1月龄左右口服或注射疫苗。注射疫苗前后一周禁用抗生素。药物添加:金霉素200ppm+磺胺嘧啶150ppm+硫酸粘杆药素40ppm+痢特灵200ppm。 治疗:参照产品说明使用氟哌酸,恩诺沙星,卡那霉素,氟苯民考等。拉稀严重猪应补液和(3-10%)碳酸氢钠防止脱水和酸中毒。 第2节.寄生虫病 1蚧螨及猪虱 种猪合群每月定时体表喷洒一次双甲脒,冬季按每33kg体重注射1ml伊维菌素或多拉菌素一次.育成猪在该病严重时喷洒双甲脒,间隔一周后再喷一次即可。 2猪球虫病 本病多于春、秋季节流行,在仔猪可引起拉稀死亡.在检测出虫卵存在时,哺乳仔猪应灌服三字球虫粉稀释液或磺胺胍等药物,保育仔猪应饲料添加氯丙呱,三字球虫粉,莫能霉素,马杜霉素等药物。

猪肢蹄病

猪肢蹄病 1、引种挑选不严后备猪挑选时把X型,O型,镰刀脚,脚趾大小比例失调,后肢太直的个体引入。 2、栏舍地面因素水泥地面过于粗糙或漏缝板破烂易造成足垫损伤、蹄部挫伤、蹄底增生、关节和软组织损伤而发生跛行 3、猪舍卫生因素猪舍环境卫生和母猪肢蹄病也有很大关系。猪舍内猪粪和尿液没有及

时是清出舍外,或过度地对母猪舍及地面进行冲洗,如果地面排水不畅,母猪躺卧处长时间积水,舍内湿度大,通风不良,极易使母猪关节和腿部肌肉长期受凉而出现肌肉风湿和关节风湿;甚至有的母猪蹄部长时间浸于水中,蹄壳变软,负重性能降低而丧失支撑功能。 4、运动不足后备猪运动不足,体质差,脚部肌肉没得到锻炼,怀孕后体重大,四肢难以承受,大大增加了肢蹄病发生的概率。怀孕母猪,绝大部分时间饲养在限位栏内,缺乏运动,使母猪肢蹄病增多。

5、天气寒冷因素 每年进入冬天寒冷季节时,猪场母猪裂蹄病发病率会明显升高,这是由于进入秋冬季节,天气逐渐由暖变凉、由凉变冷,猪表皮毛细血管收缩,皮脂腺分泌功能降低,导致脂类分泌物减少,蹄壳变硬变脆,易出现裂缝,从而导致蹄病的发生;另外,冬季寒风侵蚀和空气干燥,都可使猪的蹄壳变脆易裂。 6、营养不良或过剩 维生素D缺乏,会造成母猪体内钙、磷的吸收和沉积发生障碍,母猪除表现食欲下降、被毛粗糙、体重下降以外,严重时会发生强直性痉挛、跛行、腿软、骨质疏松、瘫痪、卧系等。 生物素(Vb)缺乏:给母猪饲粮添加生物素,可提高其蹄壳硬度、压缩性和抗压强度,改善皮肤和被毛状况,并减少蹄壳碎裂和蹄垫损伤症状;同时,还能显著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缺乏生物素会导致猪生长缓慢,被毛粗糙、鳞片多、皱褶多,腿部及蹄部皮肤布满鳞屑,蹄部出现横裂,蹄底磨损裂缝并有出血,打扫卫生时会发现地面上有血迹;造成生物素缺乏的原因:一是饲粮未能添加足够的生物素;二是水泥地面和限位栏把猪与粪便和土壤隔绝,切断了母猪从土壤和粪便中吸收生物素的途径;三是饲料中含有阻碍生物素吸收的因素,如霉菌毒素可直接影响多种维生素包括生物素的吸收和利用,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有拮抗生物素吸收的作用,投喂磺胺类药物可抑制肠道微生物合成生物素。 治疗: 由于缺钙引起的母猪肢体软弱无力、曲趾卧系,可每头静脉滴注:①10%葡萄糖水溶液500毫升+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40毫升,混合静脉滴注;②生理盐水500毫升+维生素B1200-400毫克。 VD胶性钙10ml

母猪肢蹄病的研究

现代母猪非特异性肢蹄病多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的研究1刘永祥、徐秋良、杨建平、姜东风、刘艳丽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郑州 450009) [摘要] 母猪肢蹄病在世界范围内常见多发,是母猪淘汰的第二大原因。高强度选育、现代的饲养制度和采食量过高是现代母猪肢蹄病多发的三大因素。应从后备母猪的选择与培育、重视母猪肢蹄健康检查、慎重的营养措施和猪床维护等方面着手实现肢蹄病的有效控制。群养垫料饲喂系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母猪;肢蹄病 本文讨论肢蹄病是指人们在追求高生产力的同时,忽略了猪的体质,造成肢蹄结实度下降,肢蹄细软,以肢势、步态和站立不正常、支持躯体困难为特征的非特异性腿病症候群,又称肢蹄软弱综合症、跛腿病等。在现代养猪生产中,特别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养猪场,种母猪的肢蹄病发生率很高。近几年,由于人们对跛腿对生产效益的影响,以及猪的健康与动物福利的关心,母猪肢蹄病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对母猪肢蹄病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1 母猪非特异性肢蹄病发生情况 在世界范围内,母猪肢蹄软弱综合症的发生率很高。Gjein和Larssen[1]的调查发现,96%的散养母猪和80%的圈养母猪的蹄后侧部至少有1处损伤。Sukumaran等[2]统计显示,2293头繁殖母猪的各类肢蹄病包括角质增生、蹄底损伤和蹄侧开裂等的发生率为37%。Stalder 等[3]检查3158头淘汰母猪发现,前后肢脚垫损伤率分别是67.5%和32.9%,前后肢蹄裂的比率分别是22.6% 和18.1%。我国规模化猪场母猪肢蹄的发生率一般在30%以上[4-6],李宇晓和邢建玉[7]曾报道妊娠前期、中后期及泌乳期母猪肢蹄发生率分别高达72.5%、72.9%和76%。 2 母猪非特异性肢蹄病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母猪非特异性肢蹄病是是母猪淘汰的第二大原因。Anil等[8]将674 母猪按照肢蹄评分分成蹄软组和正常组,然后观察随后350天内两组母猪的淘汰率,发现蹄软组母猪的淘汰率是正常组母猪淘汰率的1.71倍。Heinonen等[9]的调查显示因肢蹄病淘汰的母猪占所有淘汰母猪的20%~45%。与老母猪相比,后备母猪和青年母猪蹄垫娇嫩容易磨损,蹄壳较薄容易破裂,易发生继发感染。Boyle等[10]调查了数个养猪场的记录发现,所有第1胎淘汰的母猪中,肢蹄病母猪所占比例接近32%。Lahrmann等[11]报道第1和第2胎母猪因母猪肢蹄病被淘汰的比例大约为26%~27%。 尽管目前对跛腿与繁殖力之间关系的介绍不多,但是发生跛腿是引起母猪繁殖问题的基础,造成的应激和疼痛会损害母猪的繁殖生理,导致母猪无法发情和妊娠。人工授精或本交时,疼痛可能会干扰催产素的释放,影响子宫收缩以及精子有效运输。腿跛母猪不情愿站立 1作者简介:刘永祥(1969-),男,山东成武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养猪生产研究。E-mail: yxliu225@https://www.360docs.net/doc/aa14340478.html,

母猪裂蹄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母猪裂蹄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时间:2011-02-10来源:华夏养猪网作者: 裂蹄病是猪的主要蹄部疾病之一,以蹄裂、局部疼痛、卧地少动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在4%~5%左右,轻则影响猪只进食,重则被淘汰。初冬季节,天气逐渐寒冷,空气干燥,一些规模猪场所饲养的猪只很容易发生本病,必须认真加以防治。 10月~12月和次年1月,以12月最为严重。发病猪只多为待配或初配的后备公、母猪,用水泥、方砖铺设地面的现代猪舍饲养的猪只本病的发病率也较高。猪只主要发生蹄裂,同时伴有局部疼痛,起卧不便,并因卧地少动可继发肌肉风湿;发病期较长者可磨破皮肤,容易形成局部脓肿。轻者影响配种或孕期正常活动,重者可因渐进性消瘦而被淘汰或死亡。 发病原因①秋后至初冬天气由暖转凉,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猪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导致正常脂类物质分泌减少,猪蹄壳薄嫩,加上粗糙地面等碰撞摩擦,因而造成蹄壳出现裂缝。 ②一些用方砖与水泥铺设的现代化猪舍,由于地表面坚硬而粗糙,在干燥而寒冷的气候下,猪只长期在上面行走,往往会加

快本病的发生。 鉴别论断主要是注意与猪口蹄疫的鉴别论断。猪口蹄疫也以秋冬季节多发,严重的病例也出现病肢不愿走动、卧地不起等与裂蹄病相似的症状。但不同的是,口蹄疫以蹄部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而裂蹄病以蹄裂为主。因此,必须对两病进行严格区分,防止因误诊误治,给养殖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防治本病应采取综合措施。①秋后转凉,应普遍检查一次猪舍及舍内设施状况。水泥、方砖铺设地面过于粗糙的,可用砖或机械进行磨平,但也不要过于光滑,以防猪只滑倒。对食槽、栏杆、隔墙的锐利部分也要磨平。猪舍内铺设干草或细沙,既可护蹄,又能保温隔凉,防止肌肉风湿。②从秋末开始,经常检查猪只的蹄壳表面,对过于干燥的应隔3~5天涂抹一次植物油或凡士林,保护蹄壳,预防干裂。③进入初冬季,按照200-250毫克/吨的标准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H,用以预防蹄裂。如有发病,添加量增加1-1.5倍。到1月底视情况减量或停止添加。此外,在正常情况下,适量添加多种

猪肢蹄病的原因及防治

猪肢蹄病的原因及防治 时间:2013-11-22 11:52来源:未知作者:路路点击:166次 中国养猪网讯:一、圈面因素在裂蹄猪群中,后肢蹄比前肢蹄发生裂蹄的多.这与圈面的光滑度有关. 据调查,1、圈面光滑度适中,可见有密密麻麻的小点砂粒;2、圈面过于光滑,看不见砂粒 中国养猪网讯: 一、圈面因素 在裂蹄猪群中,后肢蹄比前肢蹄发生裂蹄的多.这与圈面的光滑度有关. 据调查,1、圈面光滑度适中,可见有密密麻麻的小点砂粒;2、圈面过于光滑,看不见砂粒; ③圈面过于粗糙,易见较大砂粒,这三种类型所饲养的母猪,其肢蹄软弱综合症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前者的发病率很低,后两种类型的发病率较高.据观察集约化限位栏饲养猪的肢蹄外伤38.37%显著多于水泥地面散养的猪7.14%,水泥地面饲养猪的蹄底增生35.75% 显著高于漏缝地板的猪27.91%. 新场水泥圈面,由于未经清洗消毒,而显碱性或具有腐蚀性,易导致猪的肢蹄受损而裂蹄.地面坡度过小,栏舍过于潮湿,猪蹄长期泡在水中,蹄壳变软,耐压程度大大降低,加上湿地太滑,蹄部被损伤的机会增大;坡度过大则可导致猪只行走不稳,影响猪蹄结实度,引起肢势不正、卧地等缺陷. 二、疾病因素 1、蹄部损伤与外伤,进而感染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 2、由节瘤拟杆菌引起的.本菌引起的炎性损害作用很小,但它能产生强烈的蛋白酶,消化角质,使蹄的表面及基层易受侵害.在坏死梭杆菌等菌的协同作用下,易产生明显的腐蹄病损害. 三、防治方法 1、改善圈面结构、质地和管理

进入秋后转凉季节,应普遍检查一次猪舍及舍内设施状况.如水泥、砖铺地面过于粗糙,可用砖或机械进行磨平,但也不要过于光滑,以防猪只滑倒.对食槽、栏杆、隔墙的锐利部分也要磨平.舍内可适当铺消毒过的干草,既可护蹄,又能保温隔凉,防止肌肉风湿. 水泥地面要保持适宜的光滑度和小于3度倾斜度,地面无尖锐物、无积水,地面最好采用环氧树脂漏缝地板. 有条件的猪场可保持种猪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阳光,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 新场的水泥地呈碱性最好用些酸洗洗地板再进猪,比如醋酸既去碱性又消毒. 2、勤于观察猪群,及时护理 已发生或刚发生裂蹄的猪,应尽量减少蹄裂猪的运动,但切忌久卧,要尽量大栏饲养,任自由走动,少驱赶或"运动",要每日数次帮助、强迫站立、活动,以防继发肌肉风湿,造成更大损失. 经消毒后,用氧化锌软膏对症治疗,因蹄裂、蹄底磨损等继发感染,肢蹄发炎肿胀,可用青霉素、安福定、鱼石脂等治疗;也可用松馏油或鱼石脂涂抹裂蹄处;可加强裂蹄的硫酸铜(4-6%)消毒,硫酸铜浸涂裂蹄可以起到消毒杀菌,收敛伤口的作用;或喷土霉素,或普鲁卡因加青霉素封闭蹄上部有肌肉处,消毒后松馏油涂抹十分关键,以避免伤口进一步感染与恶化,也可减少水分蒸发所带来的刺激. 要注意控制舍内湿度特别是公猪站,尽量减少带猪消毒和地面潮湿,避免湿度骤然升高 或过大,然后又很快干燥,现在是秋天尤其要注意. 流血或感染伤口(要清创)涂碘酊,有条件的进行包扎,里面上"药"(比如填塞硫酸铜,水杨酸粉或高锰酸钾、磺胺粉),类似穿"保健鞋"的做法. (责任编辑:路路)

母猪蹄裂的原因及防治

母猪蹄裂的原因及防治 吴坤岳隆耀李桂君邵彩梅 近年来,通过对很多规模化猪场和小型母猪场的考察,发现在种猪生产中,特别是现代“瘦肉型”种猪在封闭式舍饲环境下,由母猪蹄裂所引起的肢蹄病非常严重,从而使得母猪淘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引起母猪蹄裂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首先,管理方面,地面过于粗糙,蹄子磨损厉害;其次,营养方面,生物素缺乏或缺锌。 1 母猪蹄裂的症状 母猪场最常见的是母猪蹄裂,该病多发生于秋冬和早春季节。由于该阶段天气干燥、气温不稳,地面温度低,通常母猪蹄部温度较低,而母猪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体表毛细血管收缩,末梢血液循环及血流量不足。当生物素供应降低,母猪代谢出现异常,从而导致正常脂类物质分泌减少,蹄壳变得薄嫩。当长期缺乏或严重缺乏生物素时,因不能维持蹄的角质层强度和硬度,蹄角质会越来越软,极易磨损,从而导致蹄壳龟裂、蹄横裂或脚垫裂缝。然而猪舍地面粗糙或网状产仔床摩擦使得裂缝增加,在运动和摩擦下,蹄角质的裂口会出血。病猪出现裂口感染或蹄炎,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跛行,从而使得母猪淘汰率有所增加。往往生物素不足或缺乏是蹄裂发生的诱因,而猪舍地面或网床粗糙摩擦却加重了蹄裂。 2 生物素对维持蹄的角质强度和硬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生物素对维持蹄的角质层强度和硬度有一定作用,与肢蹄角质化及蹄部完整性有关。在养猪生产中,肢蹄病是造成母猪被淘汰的

重要原因之一,蹄部角质裂缝是造成猪肢蹄病的主要原因。生物素的营养代谢与蹄部角质裂缝有关,所以生物素对母猪蹄部健康有益。 3 母猪体内生物素缺乏的主要原因分析 3.1 营养因素 3.1.1 母猪日粮生物素的长期缺乏,导致母猪机体缺乏生物素。 3.1.2 饲料能量过低,饲料营养长期不平衡,猪舍温度过低或昼夜温差大,猪体内的能量消耗增加。 3.1.3 长期单一使用玉米-豆粕型日粮,缺乏富含生物素的饲料,如饲用酵母、发酵副产品等。 3.1.4 生物素和饲料中其他营养因子的相互作用影响生物素 的吸收,如日粮中的脂肪、叶酸、泛酸、VB12、VB6等都与生物素的吸收和代谢密切相关。 3.1.5 饲料中含有生物素拮抗因子,霉菌、某些抗菌药物(如磺胺类等)、氧桥氯甲桥萘(杀虫剂)等都会造成生物素的损失和失活,进而影响母猪对生物素的需要量。 3.1.6 饲料氧化酸败可使生物素被破坏。如饲料的热处理、制粒;不当的贮存,不适的温度及湿度可导致生物素损失,预混料中生物素由于受高铜等微量元素、氯化胆碱、矿物质等破坏,也会造成生物素效价降低或失效。 3.1.7 母猪应激、疾病或其他影响消化道功能的因素,使大肠的生物素合成减少或机体吸收降低。 3.2 母猪品种因素 据研究表明,近几年来,生物素缺乏主要发生在引进、选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猪种,如大约克、长白、杜洛克和皮特兰等品种。这些品种猪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对生物素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原种猪相对二元母猪,生物素更易缺乏,更易发生蹄裂。目前我国

猪裂蹄病的原因及防治

猪裂蹄病的原因及防治 分享到:猪e微博新浪QQ微博 点击:网友评论时间:2011-06-17 来源:中国猪病网作者:彭鸿 猪裂蹄病多发生在秋冬季节,12月最为严重,尤其在一定规模的猪场容易发生此病,发病率一般为4%~5%。发病轻者影响进食,重的将被淘汰。 1.主要症状裂蹄病多发生于待配和初配公猪和母猪,在发生裂蹄病的同时伴有局部疼痛,起卧不便,因长时间卧地引起继发性肌肉风湿。发病期较长的可磨破皮肤,形成局部脓肿,严重的可因渐进性消瘦而死亡。 2.发病原因秋后天气由暖转凉,猪正常的脂类物质分泌减少,使猪蹄壳变薄嫩,此时如蹄壳经常与粗硬的地面碰撞就会造成蹄壳破裂。另一个原因是现代化猪舍多用方砖和水泥铺设地面,坚硬粗糙,猪在上面长时间行走会促使裂蹄病发生。 3.鉴别方法猪裂蹄病与口蹄疫都是秋冬季的多发病,有些相似症状。不同的是,口蹄疫是以蹄部发生水肿糜烂为特征,同时病猪发高烧,有全身症状,而且传染速度快,而裂蹄病是单纯蹄裂,不发烧,没有综合症状,因此与口蹄疫很好区别。 4.猪病防治方法秋冬转凉后全面检查猪舍内的设施状况,加强保温,用水泥方砖铺设地面的猪舍应铺干草和细砂,既可保护猪蹄又能保温隔凉,防止肌肉风湿。另外,从秋末开始要经常检查猪蹄壳表面,如蹄壳过于干燥应每隔3~5天涂1次植物油或凡士林,如已发病应加量涂抹。另一种方法是涂抹鱼甘油滋润蹄壳,每天1~2次。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也能起到预防作用。发病猪每天喂0.5公斤胡萝卜,在饲料中加入1%的脂肪,对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如果有炎症发生应局部消毒,视情况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如果病猪长时间趴着不动,要定期驱赶让它站立,防止继发性肌肉风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