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公路立交桥勘察报告

XX公路立交桥勘察报告
XX公路立交桥勘察报告

第一部分:文字报告部分

一、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

为了改善交通环境,XXX市建设委员会拟进行XXX市三环路建设,受其委托,我院承担了XXX-XX公路立交桥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为施工图的设计提供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资料,针对工程的特点主要完成下列几项工作:

1、根据勘察合同进行详勘工作,判明桥位区内及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评价建桥的适宜性和稳定性。

2、查明桥位区地貌单元、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性质、厚度等工程特性,评价地基土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3、查明拟建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对工程的影响。

4、评价场地地震效应。

5、提出基础建议及有关桩的设计参数。

6、按设计委托提供有关资料。

二、拟建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XXX城区的拟建三环路与哈阿公路的交叉口。道路设计方案采用全互通定向立交方案,由地面三环路、哈阿路主线和EN、ES、SE、SW、WS、WN、NW、NE8条匝道组成,其中有桥梁结构的分别为哈阿路主线和ES、WN、SW、NE四条匝道,哈阿路主线和匝道桥梁结构为预应力砼连续箱梁,主线或匝道桥梁墩台基础拟采用ф1200或ф1500灌注钻孔桩,并设人行天桥两座,采用预应力砼箱梁结构,基础拟采用ф800钻孔灌注桩。

三、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一)依据的规范、标准

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7﹑《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二)勘察方案

本次勘察勘探点位置、数量、深度根据设计要求与设计单位共同确定,原位测试要求及取土要求由我单位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及设计单位提供的勘察任务委托书要求布设。该工程桥梁及天桥共布置钻探取样孔100个(含天桥钻孔8个)。其中标贯孔33个;桥梁孔深为45~55m,天桥孔深40m并布设了其它原位测试方法及土工试验,由于场地原因本次只能完成钻孔34个,其中天桥钻孔5个,桥梁钻孔29个。

(三)勘察方法

1、钻探取样

本次勘察使用了SH30-2型工程地质钻机及配套设备,采用跟管冲击钻进方法,粘性土取土采用活塞式薄壁取土器,方法为重锤少击法;砂类土取样采用四分法取扰动砂样,以保证试样的代表性。

2、原位测试工作

(1)标准贯入试验

为更好的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在现场布设了26个孔做标准贯入试验,自地面2m以下开始试验,每隔2m试验一次至终孔,现场试验时严格按有关的操作规程进行,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2)波速试验

为确定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及场地覆盖层厚度,以判定场地土的类型和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共布设波速测试孔4个,试验深度20-50米。试验竖向间距2-5米。波速测试操作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第10.10节要求。

3、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为常规项目中的含水量、密度、比重、固结试验、液限﹑塑限、颗粒分析及勘察委托要求中特殊试验项目等,所有试验工作均符合国家现行规范、标准,所取得数据真实、可靠。

(四)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该勘察项目野外勘探工作于2006年4月初完成,由于原有建筑物未拆除、树木林地和占道影响交通等原因,使66个勘探孔无法钻探,待前期工作完成后再进行,勘察报告于2006年4月15日完成。

完成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3.1〗

四、区域地质构造及场地地形、地貌

(一)区域地质构造

XXX市区位于小兴安岭松嫩地块~松嫩断陷东南隆起区,地处松花江的中游,东部靠近丘陵山地,其余为广阔的冲积平原,平原波状起伏,河谷地貌发育,阶地清晰,漫滩开阔。XXX市区内及其附近活动断裂少,而且活动断裂运动结果表现为断块整体升降为主。XXX市区除阿什河与松花江交汇处是活动构造复合部位,稳定性比较差外,其余区域稳定性好,处于相对稳定的断块上。

(二)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地形起伏,大连高程系标高在168.36-171.54m之间。拟建场

区所处地貌单元为波状平原地段,岩土成因为第四纪冰水洪积作用形成的亚粘土和砂类土。从整体上讲,拟建场地内构造稳定,地层沉积有规律。

(三)不良地质现象

拟建场地位于波状平原开阔地,不处于滑坡﹑断层、崩塌、泥石流﹑采空区等影响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环境区和灾害区,无特殊性岩土。

五、场地地层结构及特征

根据钻探、测试、室内试验和野外记录,对所揭露的地层按照岩土成因、结构、性质综合划分成主层9层,亚层15层。个别钻孔位于树木附近,受其影响,致使钻孔部分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改变,同时,由于部分钻孔分布有滞水,其性质也有一定改变,场地内各地层结构及特征描述如下:第(1-1)层杂填土:杂色,含建筑垃圾,层底埋深0.3-2.8m,平均厚度为1.50m。

第(1-2)层耕土:黑色-黑褐色,结构松散,含植物根,层底埋深0.4-0.5m,平均厚度为0.45m。

第(1)层新近沉积亚粘土:褐黄色-深褐色,沉积时间短,欠压密,层底埋深1.5-2.0m,平均厚度为1.10m。

第(2)层亚粘土:黄褐色-褐黄色,湿,硬塑,中压缩性,含氧化铁,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3.0-7.2m,平均厚度为3.50m。

第(2-1)层亚粘土:黄褐色,稍湿,坚硬,中压缩性,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2.5-6.3m,平均厚度为1.70m。

第(2-2)层亚粘土:黄褐色,湿,软塑,中压缩性,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2.2-4.0m,平均厚度为2.20m。

第(3)层亚粘土:黄褐色-褐黄色,很湿,软塑,中压缩性,含氧化

铁,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6.0-8.5m,平均厚度为3.15m。

第(3-1)层亚粘土:褐黄色,稍湿,硬塑,中压缩性,含氧化铁,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5.5-6.0m,平均厚度为0.95m。

第(4)层亚粘土:褐黄色-黄褐色,湿,硬塑,中压缩性,含氧化铁,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10.8-13.5m,平均厚度为5.2m。

第(4-1)层亚粘土:黄褐色-褐黄色,稍湿,坚硬,中压缩性,含氧化铁,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7.5-12.0m,平均厚度为1.15m。

第(4-2)层亚粘土:褐黄色-黄褐色,湿,软塑,中压缩性,含氧化铁,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9.0-11.5m,平均厚度为2.45m。

第(5)层亚粘土:褐黄色-褐色,湿,软塑,中压缩性,含氧化铁,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13.5-18.7m,平均厚度为3.95m。

第(5-1)层亚粘土:褐黄色-黄褐色,硬塑,中压缩性,含氧化铁,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12.0-15.5m,平均厚度为2.10m。

第(6)层亚粘土:黄褐色-褐色,湿,硬塑,中压缩性,含氧化铁,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26.8-31.5m,平均厚度为9.7m。

第(6-1)层亚粘土:褐黄色-黄褐色,稍湿,坚硬,中压缩性,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17.5-17.5m,平均厚度为1.25m。

第(6-2)层亚粘土:褐黄色-黄褐色,湿,软塑,中压缩性,含氧化铁,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19.0-29.5m,平均厚度为4.35m。

第(7)层亚粘土:黄褐色-深褐色,很湿,软塑,中压缩性,含氧化铁,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30.5-35.0m,平均厚度为3.75m。

第(7-1)层亚粘土:黄褐色-褐色,湿,硬塑,中压缩性,含氧化铁,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30.0-31.2m,平均厚度为1.25m。

第(8)层亚粘土:褐黄色-黄褐色,湿,硬塑,中压缩性,含氧化铁,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36.0-39.0m,平均厚度为6.10m。

第(8-1)层亚粘土:褐黄色-黄褐色,湿,软塑,中压缩性,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37.3-39.3m,平均厚度为1.60m。

第(9)层中砂:黄色,稍湿,密实,含粗砂夹层及粘性土夹层,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颗粒形状近球形,颗粒级配一般,粘粒含量低,层底埋深55.0-55.0m,平均厚度为11.2m,本次钻探未穿透此层。

第(9-1)层细砂:黄色,稍湿,中密,含粉砂夹层,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颗粒形状近球形,颗粒级配较好,粘粒含量低,层底埋深39.2-55.0m,平均厚度为2.60m, 本次钻探未穿透此层。

第(9-2)层粉砂:黄色,稍湿,密实,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颗粒形状近球形,颗粒级配较好,粘粒含量低,层底埋深45.0-55.0m,平均厚度为2.40m。

第(9-3)层亚粘土:灰色,湿,软塑,中压缩性,干强度中等,稍光滑,韧性中等,摇振反应无,层状结构,层底埋深39.3-44.1m,平均厚度

为1.15m。

六、场地地下水条件

(一)地下水埋藏条件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地下水埋藏条件和水理性质,该地段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型,埋藏较深,本次在钻探深度内未见地下水出露。

(二)上层滞水

本次勘察发现,该场地不连续片状分布有上层滞水,主要赋存在第(7)层以上层位,土层含水量较高,分布于土的孔隙中,使土的性质变软,因不能形成积水无法测量水位,无法取到水样。该上层滞水对桩基础施工将带来不良影响,提请设计及施工单位重视。

七、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

(一)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选用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选用充分考虑取样方法、试验方法、测试方法对取值的影响,按照地质体的不同单元、层位进行统计,以获取准确的岩土设计参数。砂类土的内摩擦角φ、变形模量E0是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的。

标准贯入试验指标: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的取值,以实测平均值确定砂类土的密实度。

(二)场地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粘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层统计表〖表7.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