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基础知识问答

中国画基础知识问答
中国画基础知识问答

中国画基础知识问答(六)

(2008-06-20 20:48:52)

转载

分类:国画教学

标签:

国画教学

101.怎样处理夹叶树?

在一幅山水画中,近景的树木,可以画一两棵夹叶树,后面再以点叶树烘托,这丛树的色彩、层次就会丰富得多。但在远景中不宜画夹叶树。

勾夹叶的树干树叶一般要用重墨的中锋,墨色不宜变化太多,待干后铺一层透明色,如赭石、草绿、花青、胭脂等色。然后,在铺绿色的夹叶内填石绿,在铺花青底色的夹叶内填石青,在铺胭脂底色的夹叶内填朱砂。

102.怎样画松树、柏树、柳树?

树的种类繁多,画家笔下的树,有的不可能很具体地说出它们的种类。而有些树特征突出,用中国画笔墨能明确表达出来的如松树、柏树、柳树等。

(1)松树树皮如鳞状,树叶如针状,这是松树区别其他树的最大特征。画松树皮用笔要苍劲有力,毛而不光,用墨较重,还要有变化,如受光部淡些,背光部就要重些。皴树皮不要一个个勾圆圈,要用长短不同、大小不同的方圆组成松皮,才不显死板。画整棵松树,树叶是由基本相同的单元组成,松针画法有半圆松针和圆松针两种,画松针时要注意参差错落和疏密的分布。画松针一般由外向里画,初学者可能画不准确,用笔往往不能集中在中心,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可以避免这个毛病。画松针用笔的粗细,要根据画面的需要来确定,比如有时近景的松树要求画得重些,松针用笔就要粗些,皴松树皮用笔更要粗些。松针一般着绿色或花青色。松树干一般着赭墨色(赭石加墨),也可以用赭石色按松皮的笔道勾勒一次。白皮松的树干要用淡绿色按松皮的笔道勾勒。

历代山水画家对松树的画法,总结了丰富的表现技法,既概括了松树的典型形象特征,又把松树的挺拔、苍劲、历经风雪而傲然凛立的气概表现得极为充分。单是针状松叶的画法就有多种。我们除临摹外仍要在学习过程中努力观察体会和不断探索。

(2)柏树的寿命长,有不少千年以上的古柏,这些古柏饱经风雨雷击,造型奇特,树皮纹理清晰,枝干变化多端,用细笔刻画或以粗笔概括都能得其精神状貌。柏树叶历来用点子表现,先淡后浓,反复点染,使柏叶有茂密苍厚之感,也可以完全用皴擦之笔画树叶,再层层加染淡墨,其效果也甚佳。

柏树干有明显的纹路,围绕树身盘旋而上,这是柏树形象的重要特征。但是也有个别柏树的纹路呈较直的长线,并不缠身,要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

画柏树要用中锋、干笔,轮廓线和主要的纹路线墨色较浓。用笔搭接处表现转折关系要注意流畅自如。画完墨线可以用淡墨略染明暗关系,着以淡赭色或按纹路用淡赭色线勾一遍。叶子着深绿色或花青色均可。

(3)历代山水画家很喜欢画柳树。柳树枝条柔嫩,迎风摇曳,掩映于水边村旁,极为优美。不同季节的柳树特征也不同。画早春柳是在画完枝干后,再以浅绿在柳枝上勾勒一次,自有一种春意。柳已垂条而且枝条上已长出嫩绿小芽时,则染浅绿,再加小绿点。画

103.怎样画竹子?

山水画中画竹的方法,分仰画竹叶和下垂竹叶两种,都是以三笔、四笔或五笔(如个字或介字点)很有规律的笔法描写,但要注意疏密穿插才能生动。画竹时先画竹竿,然后画叶。如着色,先染淡墨,再着浅绿。

竹子种类很多,如漓江一带的竹子一丛一丛的,根部密集,竿长而梢部渐渐弯曲下垂。所以在画竹子写生时,要先凭感觉画出竹林的大势,用斜而短的笔法画出竹叶的疏密明暗,然后在暗部染淡墨,最后染浅绿,干后薄薄地罩一层淡翠绿。

104.怎样画杂树和树根?

杂树泛指灌乔木。杂树形成的小树林,在宋人所画小景中有很多。用的得当,景物意境幽远,富有诗意。在杂树中加以小径蜿蜒,或夹以曲折小溪,潺潺流水,有板桥可通,以引起人们可游可居的遐思。

画杂树小林,切忌因其“杂”而零乱,无前无后。没有深入的空间,是难以有幽静的诗情画意的。所谓杂树是用各种树相互衬托,一片小林,有高有低,行间距离,有疏有密,笔法有虚有实,墨色有浓有淡。夹叶法可以兼用,如全用夹叶法,则失于刻板,难有林深茂密的气氛。如用点叶法,用笔有湿有干,再加一两株夹叶树则层次分明,表现力丰富,使人有浓荫深远之感。

画树也须学画树根,树根也是多姿多态的,但不可每树必画树根,要根据树的规律来画。一般幼树露根者少,老树露根者多,生长在土厚、水分充足之处根少外露,生长在水分不足的地方或多石之处,树根容易外露。但为了画面的变化,在画群树之间画几株露根的树,可显得不平板,此法可以灵活运用。需要注意的是画树根要与树干紧密配合,盘曲得势,用之得当,可使树充满勃勃生机,更有助于突出树的挺拔之势。

105.怎样画山石?步骤是怎样的?

画石是画山的第一步。画石有三法:一是轮廓、二是皴、三是染。所谓轮廓,即石的外形;所谓皴,就是石轮廓以内的不平和纹理;所谓染,就是使石有明暗的立体感。另外还有所谓“五分三面”,也是要表现石块的凹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中国画画石主要是通过线条的轻重转折和皴法来表现。方法是先用笔勾轮廓线,然后用侧锋勾皴。皴笔的起笔较轻,收笔较重,运笔方向可以由上而下,也可以由下而上,依山石形象和需要灵活运用。画数个石块时,大小和形象不要雷同,注意安排石块和石块之间的疏密、远近和相互关系。

在中国画的六法中,有一种用笔法叫做“骨法用笔”。石头是坚硬的,如果没有骨法用笔就画不出石头的坚实感。骨法用笔所要求的笔下生“骨”怎样才能达到呢?其道理如同学书法,同是一笔一划,却有有力量和无力量,有韵味和无韵味之别。这就要求作画者要多下功夫才成。

除了骨法用笔之外,还要讲究墨迹,讲究用笔有枯润,有中锋、侧锋,运笔要灵活,才能生动而有韵味。画石与画山虽然不太一样,但若把画石方法学到一定程度,画山也就迎刃而解了。

画石的步骤如下:

(1)用中锋或稍侧的笔锋画石块的轮廓,用墨可以稍淡。笔头水分不要太多。

(2)依轮廓加皴,增强石块的质感和立体感,皴笔中锋、侧锋兼用,开始勾皴的墨色也要淡,以后可以逐次加深。笔头水分不要多。

(3)用淡墨渲染暗部,渲染时笔中水分要多,即所谓干皴湿染,才显得有笔有墨。渲染时要大笔触,用侧锋,从上向下一笔一笔接染下来。开始用淡墨,逐渐加重墨、浓墨。待前一遍墨色干后,可以再加皴加染,也可以多次皴染,直到感觉充分为止。

(4)用焦墨加苔点,表现石上的苔草。这是画石的最后一个步骤。

106.什么是“皴法”?怎样分类?

皴法是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的笔法。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外形,树木的表皮状态而创造的表现程式。随着自然界的变迁改造和绘画技法的演进,各种皴法将会不断发展。

唐朝以前,山水画中的山石是“空勾无皴”的。到唐末、五代、北宋时期,山石才有皴,这是山水画的一大发展。前人对自然界的山石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和积累,终于总结出表现山水纹理、质感、体面关系的造型手段——勾、皴方法。传统的皴法种类繁多,常见的皴法有:长披麻皴、短披麻皴、米点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拖泥带水皴、云头皴、雨点皴、折带皴、豆瓣皴等。在实际生活中,山石质地是多种多样的,山石纹理和风貌也是丰富的,单一的皴法往往不能满足表现上的需要,故而常常将几种皴法结合使用。

107.怎样用斧劈皴、拖泥带水皴、披麻皴、云头皴、雨点皴画石?

(1)斧劈皴是侧锋用笔,有时蘸浓墨,有时蘸淡墨,可以用大笔皴,也可以用很多小皴笔表现石块的轮廓、明暗和质感,但笔触和笔触之间不重复,一次完成。

用斧劈皴方法画石,待皴笔干后,可以用含水较多的淡墨染暗部,以加强立体感。另外,用斧劈皴方法皴染后,可以再着色,亮部染赭石色,趁湿接染暗部,暗部颜色要和亮部不同,可以用花青,或在花青中加少许藤黄和墨,即螺青色。

(2)拖泥带水皴是一种在矾宣纸或绢上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皴法的特点是连皴带染,也就是边皴边染。具体说,就是运用斧劈皴画山石时,先用较浓的湿笔勾轮廓,然后趁轮廓线未干时,再以较湿的浓墨或淡墨加皴,皴笔未干时又以淡墨染之。所以运用拖泥带水皴的方法所画山石,皴笔与皴笔之间、浓墨与淡墨之间都能自然连接成一片,浑然一体。

(3)披麻皴是先用淡墨画轮廓如皴,阴暗处用淡墨渲染,感觉不足的部分,待墨色干后可以再染。最后使用苔点。

(4)北宋郭熙画山石,作云头层层涌起之状,后人名之为云头皴。实际郭熙画山石,轮廓线较阔,用笔有卷云之势,圆厚滋润,但并非所有皴笔皆似云头,其山石阴暗部分则多用短笔或较长的笔皴,变化很多,并以淡墨渲染出明暗,立体感很强。有的部分也使用了连皴带染的方法,既活跃又含蓄。

画的具体方法是,先用淡墨画轮廓,并进行勾皴。待干后,用淡墨渲染暗部,如感觉不充分,可以重复皴染。

(5)用短笔触勾皴石块称雨点皴。北宋范宽画山石多用此法。轮廓线比较宽,墨色较重。皴完,依轮廓线染以淡墨。

108.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109.怎样画云?

自然界的景物,特别是在国画山水里面,云的表现占很大部分。另外画面上的虚实处理、空间层次、空气流动的表现等,云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见,画好云也是很重要的。云的画法分勾云和烘云两种。

(1)勾云法

这种方法适宜表现流动的云。方法是用淡墨线条勾云的形状,再以淡墨渲染。画山岭重叠中缭绕曲折的云要重在得其气势。画云的线条要流畅,凝重而有变化。可以用勾勒法,也可以勾、皴、擦、染综合运用。

(2)烘云法

烘云法是用水墨烘出云块或云层的方法。烘云法多为湿画,即先将纸喷湿,而后由浅至深地将云形反复渲染而成。画时应特别注意云形的变化以及云层的深度,要表现出云的轻飘、浮动、迷漫的感觉。也可以利用丛树或山石来衬出云块,画的时候既要保留树石的实处,又要画出云块的自然形态之美。

110.怎样画雾、雨、雪?

画雾时,前后层次不宜复杂,它应该像自然景物罩上一层薄薄的面纱一样。为达到这一效果,画景物时基本上以淡墨为主,近处可以画得略深一些。如画面白雾茫茫感觉不够的话,可以用极淡的花青调墨烘染一下。

画雨的方法是先用矾水在宣纸上画出风雨之势,然后再画景物,矾水处因着墨较少就能显出风雨的感觉来。然后再用染的方法加强雨的画面效果,直到达到雨濛濛的效果为止。

画雪的方法是用“以有画无”的手法处理。画面的雪景要预先留出空白来,没落墨的白纸即为雪。这时画面容易散乱,可以用淡花青墨染,使画面整体起来,最后再用一支较大的毛笔蘸上白粉水,用另外的一支笔敲打笔杆,根据需要将白粉弹到画面上。

111.怎样画水?

(1)泉瀑:山有泉,瀑而活。瀑布主要靠两旁的山石来衬托。水可以用勾线法来表现,或者用中间的碎石与两旁的山石来衬托。画时,应注意水流的方向和透视关系。如果画面出现两条以上瀑布平行泻下时,应注意其长短、宽窄,形象不要雷同。

(2)水口:瀑布泻下山涧之处叫水口。因山石的大小和形状不同,故水口变化也就多种多样。要注意刻画水流的急湍,水流的滚动翻转,水流和石块产生的水花。通过画面上动与静、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使之产生响的感觉。画面上如出现两个以上水口时切忌雷同。

(3)水:水有静水与动水之分。静水无波,如漓江部分水域和无风时的湖水。这种静水主要靠水边的树石、沙滩的倒影和水中帆船倒影来表现,是“计白当黑”的画法。动水如江河水,因水底礁石、暗滩所阻不能顺利流淌,回流曲折,甚至形成漩涡涌出水沫,或因风力作用而产生波浪。这种水宜顺势用线,结合透视关系画出其回流曲折的情景。溪流之水宜用流畅的线条来表现。海水汹涌澎湃,巨浪滚滚,画时要突出浪头、水花及海浪波涛起伏之动势。湖水弥漫广远,水波微动,宜用网巾状的水线,或者用短线条来表现。以上讲的是近水的表现方法。远水无波,在画的时候则要留出空白,用适当的墨色线画出波浪以后可将纸刷湿,等到半干的时候,用适当的颜色(要浅于墨线)染水波的凹处和线繁密处,而后再勾描波浪的线条,使其整体统一协调。

112.怎样画远山?

一般情况下,近山和远山的外貌是相近的,故画远山时,不要与近山差距太大。当然也有例外。例如近山画得尖而碎,画面显得散乱时,则可以用比较整体的远山来笼住画面的气势。反之近山整体而且画得比较实,则要画细碎的远山以使画面有透气的地方。远山的画法可点染,也可勾勒填色,也可以点染与勾勒交替进行,这就要看画面的需要了。

113.山水画中怎样用笔?

山水画对于用笔方面有几点要求: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用笔要从横平竖直开始,…平”就是要力量匀,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不跳、不飘、不结、不滞。“平”是用笔最根本的要求。

(2)圆,如“折钗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钗”是古代妇女的头饰,金银制成,光滑圆润,富于弹性。形容好的字、好的线条像钗股一样,不枯不楞,转折自如,刚柔相济,有弹性又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屋漏痕”是借旧房漏雨,常年渗滴,沿边而下,积点成线,像刻进墙皮,沉稳有力。

(4)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一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一笔落纸像从高山上坠下石头一样,充满力量。用笔忌飘、浮,从纸上溜过,像蜻蜒点水,不痛不痒,没有力量。

(5)变,如“百川归海”(极力变化,复归统一)。在以上“平”、“圆”、“留”、“重”四点要求的基础上,用笔力求变化丰富。

114.山水画怎样用墨?

历来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很多,如“泼墨”、“破墨”、“积墨”、“焦墨”、“宿墨”等,但山水画主要用的是“积墨”和“破墨”两种方法,其他方法间或穿插使用。

(1)积墨法

山水画表现的对象比较复杂,要求画面能有“大”、“多”、“深”、“厚”的感觉。为此,必须通过反复勾、皴、擦、点、染层层递加,始能造成深厚凝重、繁茂丰富的效果,这就是积墨法的长处所在。积墨法,自古为山水画家的主要表现手段,五代董源、宋代范宽、李唐等留下的真迹,无不是积墨法的杰作。特别是元代以后,黄公望、王蒙的作品墨的层次愈见丰富、深厚。清代的龚贤又把积墨方法发展运用到新的高度。至近代黄宾虹先生,在积墨上用尽一生功夫,集积墨法之大成,达到了“深厚华滋”的炉火纯青的境界。“积墨”是山水画家的看家本领,不会积墨,难作山水。“积墨”也可以说是学习山水画的一道关口。有的山水画家只对画加了几遍墨之后,就不敢再动,所谓“见好就收”,舍弃了“宁可画坏、不要平常”的追求,结果四平八稳,不痛不痒。何以如此?因为多积下去确有难处,积不好反而不可收拾,画面会很难看,容易出现“板”、“乱”、“脏”、“死”等弊病,费力不讨好。所以有的人为了保留几

笔轻淡滋润的墨味,以轻描淡写草草了事。岂不知即使轻淡透明的画,也非一挥而就,也需积染递加,形成淡而不薄、轻而不浮的佳境。积墨虽难也有规律,其要点有:

①第一遍干定之后,再递加第二遍,否则两遍渗化一起,不但不觉深厚,反易臃肿浮涨。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补充、交错,不是第一遍的重复与描画复线,加的结果是多种笔法的交汇统一,“错综而复杂”犹如印刷术之套网纹。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极强的整体观念,当疏则疏,当密则密;当重则重,当轻则轻;当强则强,当弱则弱。不可心中无数而乱用笔墨,而是愈加到后来,愈要有整体感。大胆落墨,小心收拾,先抓好画面的黑、白、灰关系,特别是墨与白的关系,一定要从整体着眼,要“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积墨时画面的中间调子最复杂、最重要,也最困难。画好灰调子是使画面呈整体感的关键。

(2)破墨法

破墨,是在前一笔不太干时,趁势再补上另一笔,使其融合渗化,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产生鲜活生动、和谐滋润的效果。破墨往往与积墨穿插使用,只有积墨,易厚而不润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实。

破墨的用法在于掌握干湿的程度,过湿时加上去容易渗化太快太多,出现臃肿无骨之感,成为浮烟胀墨。过干时加上去,不易渗化,枯燥死墨一片。干湿程度是破墨的火候关键,实践多了,自有体会。

破墨时因笔墨先后有别又可分为六种方法:

①浓破淡

先施以淡墨点树叶、树头部分,待半干时穿插以浓墨树枝,干时枝叶交融,浑然一体,如天然生成,这种方法画树最为适用。当然,只要用得得法,无处不可。

②淡破浓

先用浓墨勾树枝或房屋,然后趁其未干定时,加以淡墨点叶或皴擦房屋之檐下墙根,使其干湿渗化融合,产生自然衔接和浑然天成之感。

③湿破干

先用干笔勾画山的轮廓及皴擦山的脉络,趁其似于未干之际,再交错以湿笔皴擦、点、染,使两遍之间若接若离,浑厚起来。也可以先用干笔画完近山之后,趁其半干再紧接近山的笔处穿插远山,使近山、远山之间有分有合,若即若离,层次复杂,有时可出现妙趣横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④干破湿

在反复进行积墨、破墨数遍之后,往往出现“花”(局部与局部不协调)的现象,需要调整整体。不妨把大部分画面用淡墨水烘染一遍,但不可满纸都涂,而是穿插湿笔画上去,当留的空白(即活眼)一定要保留下来,然后趁半干时,从整体效果着眼,用干笔重墨皴点一遍,迅速调整画面之轻重、强弱,使之更加整体化。这样能取得立竿见影之效,但经验不足者,一点点慢慢递加较为稳妥。

⑤墨破色

这种方法花鸟画多用,但山水画的局部间或用之,如大笔画出赭石或嫩绿的水边、土坡、岸边之后,趁色不干用墨笔点小草,色墨交融,别有情趣。

⑥色破墨

有时在用水墨画完远山后,趁其未干,追加一笔湿笔花青,色墨渗化,向外延伸,又天然生出一层色墨混化的远山,别有天趣。也可以在用墨笔勾完双勾的树叶之后,趁其半干,用大笔蘸以浅绿(水分要多)把墨线略微冲开,出现毛茸茸的一圈色墨痕迹,非常生动,破去了线的单调与平板。

115.山水画中怎样用色?

中国画与西画相反,主张黑白分明,“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把纯黑的墨色作为统帅画面的骨架和基调,色彩处理要在墨骨的基础上考虑,特别是水墨画的色彩,基本上是在墨的

基调上进行,以求得单纯中的变化。即使是重彩画,也是在大块面固有色之间以墨骨的线进行统一协调,以求得变化中的和谐。

因此,中国画的用色受着用墨的制约,用色与用墨是分不开的,关键在于解决好色和墨的关系。在山水画色墨关系处理上,大致有三种方法:

(1)色墨重叠法

在较为完整充实的墨稿基础上,解决画面调子。用透明度强的颜色(如花青、藤黄、赭石、曙红等)在墨稿上罩染,不可能一次完成,要多次层层积染,使画面逐步形成统一调子,或冷或暖,或青或赭。关键的一点是水分要充足,用色和用墨不同,要有滋润感,不可干涂、干擦,把墨的韵味盖掉,要“色不碍墨”。

(2)色墨对比法

在绘制墨稿时,有意识、有计划地空出一部分(或山或树叶部分),留待用强烈的颜色完成,以使色和墨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如墨的树干树枝,用石青、石绿、石黄、朱砂等不透明的矿物颜色点染树叶部分;或用墨画山石与重色的树相衬。这样画面上就会色墨互映,相得益彰。

(3)色墨混合法

此法花鸟画多用,山水画中的没骨法也常使用。如花青或赭石调以少许淡墨画远山或云水,也很别致,色墨混融,合二而一,笔中即有微妙的色墨变化,比单用色显得有分量,比色墨两次罩染显得鲜活生动。在画没骨山水时此法特别显著。但初学者较难掌握,一下笔后不易更改。要“成竹在胸”然后挥毫,一气呵成。

116.在山水画中调色、调墨都离不开用“水”,怎样才能用得适当?

调色、调墨皆离不开水是不言而喻的,故用水问题一般列入画法之内。然而,实践证明,用墨用色的优劣成败,与用水得当与否关系甚大。一般初学者极易忽略这个问题,认为水是廉价之物,无须计较珍惜,用水极其不讲究,一笔不适就洗刷一通,使水盂中的清水脏浑不堪,这对于保证画面笔精墨好是极为不利的。有时画面中需要极透明的淡墨层次,因水太脏

而不可得。同时,用笔、用墨好坏主要在于控制水分,用笔时笔里水分不能过多,否则笔在宣纸上停留不得(行笔一慢水墨就泛出,笔必快跑),就会失去意对笔的控制。笔到意不到,形成笔下无物无意的败笔。真正的好线条,能“力透纸背”,是由于水少、笔慢、压力大三个要点控制住笔,线由“力”给“挤”出来的,这种用笔才能“积点成线”,“无起止之迹”,才能“重墨不浊”,“淡墨不浮”,即使墨淡的像清水一样,完全透明,也有骨力,根结实,像水晶一样。所以黄宾虹先生画画根本不用笔洗,只用小杯子盛一点水,他画完一张画,笔在衣服上擦擦,都是干干净净的,一点墨和水都没有了。黄宾虹说:“水是用的,不是洗的。”

117.山水画写生的意义是什么?

在山水画基本功中,写生本领被看作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山水写生的重要意义应从三个方面加深认识:

第一,“师造化”是历代有创造性的画家的必由之路。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山水画家的独特创造无不是从“师造化”中得来的。五代的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荆浩、关仝画中原、太行山一带高山峻岭;北宋范宽、郭熙画终南、太华一带高原景色,米家父子画雨景山水,李成画平远寒林等等,都是长期深入研究了大自然的奥秘而后获得成功的。明代画家画华山并作《华山序》云:“余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可谓道出了山水画的艺术创作真谛。

第二,山水写生是山水画发展创新的前提条件。明清以后中国画坛仿古之风盛行,一些画家专事模仿,离开古人不敢一笔,从不面对大自然,画真山真水,完全脱离生活,使中国画走向公式化、概念化的绝境。同时代的石涛历游名山大川,以山川为师,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见,画出了前无古人的独特杰作,推动了当时画坛革新,并影响到后世。从古到今每一次艺术上出现创新与突破,都是艺术家到生活中吸取营养,得到新发现的结果。

第三,写生是山水画基本功训练中最关键的训练。通过写生可获得第一手的创作素材,真实而又自然。在写生中可以把研究生活,消化传统,酝酿创作三个环节结合在一起。还可以把基本功的几个方面:造型能力的训练;自然规律的研究;传统技法的消化;专业工具的运用统统糅在一起进行。对景写生,可说是一举数得、事半功倍的做法。所以说,写生训练是山水画基本功的关键,应予以特别重视。

118.山水画写生的方法是怎样的?

写生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定则,但根本的是面对大自然,对真山真水作认真而细致的研究描绘。常用的方法大致可分为速写、默写、慢写三种。

(1)速写

速写是中国画最常使用并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工具不限,毛笔、铅笔、钢笔均可。此法力求工具简便,随身携带,无论时间长短,皆可动笔作画,是画家研究生活、记录形象、收集创作素材最方便的办法。用什么工具,怎样画速写都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多做练习。要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使脑、眼、手配合相应,想画就能画出来。

(2)默写

传统中国画的写生方法主要强调默写记忆。在山水画方面,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一天画出300里嘉陵江山水后,唐玄宗想看他的写生素材和画稿,他答道:“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可以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直是中国画的基本训练方法,不懂这个道理,离开对象寸步难行是画不好画的。默写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什么工具都可以,但要手勤脑活,一有感受就随时记下,初学者要特别注意。

(3)慢写

面对真山真水作深入细致的毛笔写生,也是卓有成效的路径之一。工具是毛笔、宣纸,坐下来慢慢刻画,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作认真研究。一张画至少要半天至一天时间,切不可潦草。山水写生先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最怕毫无精神准备的胡涂乱抹,这样就失去写生的意义了。

119.山水画写生的步骤是怎样的?

(1)选景

要善于从极平常的事物中探讨、钻研规律并发现“美”。作为写生练习,首先是选好景的问题,并不是说任何东西都可入画,而应当选择好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有刻画价值的景物入画。每到一处地方都要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上下左右环顾几周,发现最佳的位置与角度,而后坐下写生。

(2)定心静观

选定方位与角度后,也不宜坐下就画,盲目构图,要把心收一收,集中精力观察。正如俗话所说:“心怀成见,视而不见。”“常识”和“成见”是写生时的障碍,要脱开“常识”和“成见”的限制去观察景物,抓住所要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把眼前的一切看作是生疏的,重新加以认识,使一切充满了新鲜感。

(3)凝神构想

作画之前,要先酝酿构思,这张画要表现什么,如何进行艺术加工,是什么情调,是浓重的还是淡雅的,是雄是秀,是暖调子还是冷调子,最好当描写的对象在脑子里已经形成一个画面之后,再开始动笔。

(4)意匠加工

“意匠”是艺术家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手段,也是一个艺术家水平高低的标志。历代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激动人心的艺术语言。前辈艺术大师对于意境的创造和意匠的经营,一字一句,一笔一画,反复琢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承,在艺术加工方面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剪裁(取舍)

中国画艺术,长于大胆剪裁,有时几乎裁到零(空白)。留下“空白”,不是削弱对象的表现,而是为了画面最主要部分、最精华之处更加突出。自然形态的东西,往往不可能完美无缺,总会带有不足之处,这需要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凡是美的,尽量表现和发挥,不完美的地方要加以美化或坚决删去。这是取舍,遇景不知取舍,即无从作画。

(2)夸张

夸张是感情强化的表现,要通过充分表达感情,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和欣赏心理的最大满足。要有分量,要“够”就必须夸张。如李白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是语言上的夸张。绘画也是同样,夸张就是抓住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在不失艺术真实的限度内,夸张到极致。切忌轻描淡写,浮光掠影,一笔带过。

(3)组织(经营位置)

中国画的构图,习称“章法”或构图。构图就是把握住描绘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重新组织。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在有限的画幅中造成无限的感情世界,把复杂的形象巧妙地穿插,以最简练的笔墨画出最丰富的形象和画面。不假思索地把所见到的在画面上堆砌、平铺和罗列,是不会得到好构图的。组织画面,从两边、上下伸展比较容易,要透进去,往深里去表现出空间最为困难。这就要调动开合、虚实、奇正、藏露等因素,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能动的推、拉、移、挪等大搬家,正所谓“造化在我矣”。

120.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应注意些什么?

(1)立意

立意是美术作品的灵魂,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立意的高低,决定了绘画的寓意深度以及艺术魅力。倘若无立意而构图,必然随笔填凑,胸无主宰。构图随“意”而立,才能产生相适应的构图来完成作者的绘画意图。

(2)取势

山水画的构图,首要是取势。所谓“势”是一种形象的动感。古代山水画论中,早就提到:“画山水大幅,务以得势为主。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串,林木得势,虽参着相背不同,而各自通畅。水得势,虽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不为庸。山坡得势,虽交错而不繁乱。何则?以其理然也。”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总使人感到有气魄。而有些画却使人感觉像园林中的假山或盆景一样,主要就是没有画出大山应有的气势。“势”与透视的处理有关,有些景物,通过透视的处理,就可以表现出它的气势来。

(3)宾主关系

一幅画要有一个主题,要突出它的重点所在。切忌零散支离,平均对待,没有一个主要支点。画中的主题便是主,陪衬便是宾。确定宾主,不仅要宾主分明,而且还要互相呼应,不能各自独立。有宾无主就散乱,有主无宾就单调乏味。只有宾主安排合适,画面才感到舒服。

(4)虚实、疏密、轻重的处理

就表现对象而言,在一般情况下,树木是密处,山石是疏处。树石是实处,云水是虚处。但有时画面需要,也有把山石处理为厚重坚实,而树却处理得简淡。在一般情况下,山石、建筑物、树木是重,而云彩等为轻。但有时在画面上静止的东西虽大却轻,运动的东西虽小却重,就涉及到轻重均衡的处理问题,中国山水画对轻重、大小的适当配置,要取得像中国杆式秤有变化的平衡,绝不能取天平秤的平均。一幅画在考虑这些方面时,重要的是虚、实二字。而在虚实处理中,画面的四条边及四个角的处理极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画面的远效果,也就是第一感觉。一般应禁忌画面图像与四条边成平行态势,以及图像动态间成对角线形。并特别注意禁忌对四条边及四个角的虚实处理雷同,要注意变化。所谓“计白当黑”,即是这个道理。如山石本实,可是用云烟一遮就虚了。又如水是空明虚处,可添上舟楫岛屿、倒影之类的东西就实了。我们所说的虚并不是不画,而是有计划地不画,不画之处仍然感觉有画。往往画虚的地方用淡墨或干枯的浓墨,用笔也要简略一些,寥寥几笔便要意足。

(5)透视与光暗

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法,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用移动视点的办法来观察景物。也就是说把视点逐步向前移,向后推,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从这座山到那座山,一边看,一边画,面面观,前顾后盼,把看到的景物,不受视域的限制,集中在一个画面之中。正如宋代郭熙所谓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观照方式。这种移动视点的透视就是山水画的传统透视一一散点透视。在实际运用时,也不能违背焦点透视的规律,一根线应该是向上的,绝不能向下,近距离的物体应该是大的,不能小了。不然的话会感觉不舒服。

另外,西画强调光,其光源也是从单一方向而来,所以是统一的。而山水画一般不强调光,而且光源也不一定要求统一,可以从多方面来。大多数山水画的光照,也采取自上而下,或者偏于上。

(6)三叠两段与开合

古人提到山水画时,说画面可作“三叠两段”的处理。所谓“三叠”,就是“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所谓“两段”,就是指“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三叠两段”是

古代山水画中的一种构图程式,但它不是必须遵守的法则,所以画家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会,灵活运用,不可硬套。

所谓开合,“开”一般是指把景物铺开。而为了防止景开得乱而散,就要把过散的点聚起来,然后突出主体,使其集中,这就是“合”。实际上开是制造矛盾,合是统一矛盾,小开合包含在大开合之中。矛盾制造得尖锐而又统一得好,画就越有气势,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总之,要在考虑构图时,取势避免平,要突出重点;实际处理时,繁简、轻重、虚实都要注意。用笔则要干湿浓淡互用,起止徐疾并行。

121.画山水怎样落墨?作画步骤是怎样的?

挥笔作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笔墨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不能有半点疏忽差错。每笔都要考虑以便解决形象问题、远近虚实问题、情感问题。古人讲“下笔便有凹凸之形”。笔的轻、重、虚、实、强、弱、浓、淡、干、湿都要恰如其分。因此必须集中精力,才有可能做好。

(1)勾线

凡能用线概括的地方,分出主次先后,用重墨勾线(相对于整体来看)尽量明确、肯定。勾线用笔不可犹豫不决,要“稳、准”地画下去,遇有败笔也不要怕,一直把整体画面勾完之后,再进行调整。

(2)皴擦

皴擦要在大的线的骨架上加以补充,以进一步表现山石的脉络、转折以及树干、建筑物的体面和质感,使画面丰富起来。“皴”和“擦”是一个意思,只是笔触大小与轻重略有差别。

(3)点染

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同笔法的点染加以充实,逐渐形成画面的整体效果。染,放在最后进行。染以水分较多的笔触去画,不可大面积瞎涂,当留空白(即“活眼”)要留出来,不可统统堵死。点染一般需要进行多次调整,这时千万不可急躁,要待第一遍干后再进行第二遍,否则,容易出现脏、软、死等毛病。

(4)收拾整体

关于整幅画的进展规律,李可染先生归纳出一个公式,叫做“从无到有”,然后“从有到无”。就是一开始画面笔墨由无到有、由少到多地逐渐丰富起来,这时容易出现局部与局部的失调,也就是“碎”和“花”的现象。这时需要用小笔触慢慢地(切不可急于求成,大笔涂抹)调整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使各个局部集零为整,形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要有一集结之处——“画眼”,犹如人的眼睛,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起着传神的作用。统一整体的目的完全在于突出“画眼”的存在。

(5)着色

当墨色丰富到几乎有色彩的感觉时(一般要墨色画到90%以上),再考虑染颜色的问题。上色过早,容易夺墨。墨色充分后上色,较易取得“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锦上添花的效果。

122.怎样画浅绛山水?

基本上是以水墨为主,在水墨勾勒皴染的稿子上罩染淡彩。多以淡赭罩染,有的也用淡花青罩染,使画面形成一个淡彩色调。元朝黄公望、王蒙多用此法。此种淡着色的风格,相传始于唐吴道子的人物画,称“吴装”,后亦引申其义称浅绛山水画为“吴装”。

123.怎样画小青绿山水?

用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作为主要色彩的山水画,是一种根据随类赋彩的原理把自然“典型化”的色彩处理方法。

小青绿山水要求用色薄、透明、润泽。作画时先用墨线勾出山的轮廓、脉络,然后皴出山石的起伏转折,在山根处略以淡墨混染,分出凹凸明暗,然后用浅绿、花青,染山的明亮部分,待浅绿(草绿)、花青干后,再调好石绿、石青分次罩染在上面,所用石色宜薄而润,最后用草绿、花青提注山石的轮廓和明暗面,以达到鲜泽厚润的效果。

124.怎样画大青绿山水?

大青绿山水的特点是色彩艳丽浓厚,画时也是先用墨勾勒山的轮廓,而后皴擦山的脉络、转折、明暗,皴笔比小青绿要强些。勾皴后在山的暗面和根脚处染以淡墨作底,而后在此基

础上再染深浅赭色。待干后,在勾皴好的山石上根据画面整体节奏平涂石绿(不可涂死,要透出皴笔和赭石底色)。石绿涂完,再在山头上和山石的部分暗面分别平涂石青,再求达到色泽鲜艳为止。为了丰富山石的生命力及层次,可加小混点和鱼鳞草,还可以用草绿或花青复勾山石轮廓及复皴。有时用重赭石复勾山的轮廓及亮面皴笔处,能产生阳光照射后的光感,显得分外灿烂、光泽。

125.怎样画金碧山水?

在大青绿山水的基础上,用勾金、染金、涂金等方法提注画面,使画面具有金碧辉煌的特点。

画时先勾皴山石的轮廓及其明暗,但皴笔要少一些,勾皴后用赭色分染山石的明暗和云气等。赭色染完,待干后平涂石绿,干后再染石青于山根或山头,石青染后用花青或草绿随山石勾皴、提注,使山石鲜艳夺目。最后随着勾皴之笔勾金色线。根据画面的需要可用金色勾线、平涂或烘染,达到色彩艳丽浑厚,富有金碧辉煌之感。

画无定法,石涛说得好:“笔墨当随时代”,“无法而法,乃法为至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的方法来。

127.什么是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128.怎样画草虫?

常见的昆虫数不胜数。我国历代画家常把昆虫作为描绘对象,丰富了民族绘画的题材内容。昆虫的品种不同,形体各异,但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身躯都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有眼、触须和嘴;胸部、背侧左右各生出两只翅膀(有的左右各一只,小翅不明显),胸部下面生有六条腿,善跳者,后足大而长;腹尾有节,便于上、下、左、右灵活转动。

美术基础知识

1、点线面组成了丰富的形象世界 是一切造型的基本条件。 2、常用的几种剪纸的方法有阴剪、阳剪、综合法。 3、学习染纸时要一看纸怎么折 二看色怎么配 三看用了多少水 四看作品美 不美。 4、外界的物体 透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变得近大远小。 5、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 6、点、线、面组成了丰富的形象世界 是一切造型的基本条件。 7、扇面有扇形、圆形等形状。 8、黄色很明亮 蓝色暗得多 各种色彩明亮的程度叫做色彩的明度。 9、版面设计就像画画的构图 要考虑内容的主次和图片的聚散 版面整齐的 要避免呆板 版面活泼的 防止凌乱和松散 色彩鲜艳的 别让人眼花缭乱 色调朴素的 别缺少生气。 10、什么叫纯度 答 色彩纯净的程度 11.色调指 彩色画面上色与色之间的整体关系 构成色彩的调子 其中主要的 色相为主调。红、橙、黄是暖色。蓝、绿、紫是冷色。 12.制作纸工作品常用到 剪、折、切割、粘、弯曲、插接等加工制作方法。 13.中国写意画讲究用笔和用墨,用笔包括(落笔),(行笔),(收笔).用墨包括墨色的 浓淡 干湿 的变化的运用。 14.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是 勾 、 皴 、 点 、 染 。3.绘画中的色 彩美是指 统一 与 变化 中的美。 15.色彩的差别大是 强烈对比 。在色环中相隔150——180度 色彩差别小 的 弱对比 在色环中相隔60度以下。 16.美术课可以分成 绘画课、手工课、欣赏课 手工课常运用 剪、刻、挖、粘、接 等方法。 17.透视的基本规律是 近大远小 可分为 成角透视和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是指物体的一个角与画者相对 平行透视是指物体的一个面与画者相对。 18.要画好人物物速写 需要了解 人体的大体比例、结构和动态规律 还需要 依靠对 形象的记忆和理解 。 19.选取恰当的形象或物体作为画面内容叫 取景 构图又叫 布局或经营位置 应注意物体在画面中的 位置、空间以及线条色彩等在画面中的结构组织形式。 20.剪彩纸的特点是 形式多样、质朴简洁、内容丰富、富有极强的装饰性。 其步骤是 起稿、固定画稿、刻钻剪、裱贴 21三原色是指 红、黄、蓝 。三间色是指橙、绿、紫 。11.橙色是由(红)和(黄) 组成,绿色是由(黄)和(蓝)组成,紫色是由(红)和(蓝)组成 22.色彩的三要素是指色彩的 明度、纯度、色相 明度是指 色彩的明暗深 浅程度 色相是指 色彩的本身面貌 可以通过加(白色)提高明度 加(黑色) 降低明度。 23.冷色是指 蓝、绿等给人凉冷感觉的色彩 暧色是指 红橙等给人温暖感 觉的色彩 。 24.中国画从表现手法上可以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从表现内容上可以分为(山 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25.任何物体都可以用 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 四类基本形体去概括。 26.素描的基本调子是 三大面五调子 三大面是指 受光面、背光面、反光 面 。五调子是指亮面、灰面、明暗交界线、暗面、反光。

国画教案

第一课时:中国画的点线面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使用方法。 2.学习中国画的点线面。 二、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绘画 教学难点:点线面的绘画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菊花的知识,学习中国画写意菊花的简单画法,花卉的技巧特点,用写意国画表现菊花。 2、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 3、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二、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画表现的菊花写意画法 教学难点: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菊花的外形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荷花的写意画法,使学生了解国画写意花鸟画的特点,提高学生中国画的表现能力。 2、体会和感受国画的笔墨情趣,生动、形象、有趣的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的极大兴趣,体现创新精神及个人风格。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突出美术特色,渗透人格、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祖国绘画艺术的感情。 二、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写意花鸟画的特点。理解和感受国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墨色浓淡的把握以及用笔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临摹写意花卉,便学生将前课所学的《中国画的基本知识》用于实践,并初步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珍爱自己的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画写意花卉的作画步骤。 教学难点:用笔、用墨、着色的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中国画入门技法 初级 教学设计范例

第一周中国画工具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2、学习毛笔的握笔方式,练习用笔。 教学准备:名家作品、多媒体、笔墨纸砚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提问并谈一下自己对于中国画的初步认识及绘画所需的工具、材料。 2、展示名家徐湛的绘画过程,使学生感受画家的作画状态。 二、学生学习握笔和行笔 由教师演示握笔方式,让学生练习握笔。 教师演示各种运笔方式,让学生在宣纸上进行直线、曲线和圆圈的练习,体验学习中国画的绘画乐趣。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生加深了对中国的工具的认识和应用,对笔墨纸砚有了新的认识,提升了学习中国的乐趣。 教学反思: 学生虽然认识中国画所用工具,通过自我的实践能更加深刻了解中国的应用。再次体验中国的带来的水墨体验。为今后中国的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周小蝌蚪的画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认识我们生活中见过的小蝌蚪,以及蝌蚪的游泳姿态。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长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范画 教学过程: 1、展示课件游水的小蝌蚪,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见解。

2、出示范画:学生欣赏教师范画,说一说与你之前的绘画有何不同,发表自己的看法。 3、课件展示更多的大家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作品,教会学生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来欣赏大家的典范之作,提高学生们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反思: 学生首次通过国画的方式看到蝌蚪和水草的画法,为此感到新奇,表现出了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时间过程中,多次尝试并实践,真正的体验到中国画水墨的乐趣。

第三周小青鱼的画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用笔和用墨,学习中国画绘画技法。 2、学习用笔、用墨技法,提高运用笔墨的能力和控制力。注意用墨的浓、淡、干、湿、焦。 教学准备:毛笔、墨汁、生宣纸、水、调色盘、颜料、笔洗、范画教学过程: 一、教师示范 1、出示鱼的结构,有学生总结鱼的组成结构。 2、用笔将水墨调和,调出淡墨,笔尖蘸浓墨,中锋行笔,一笔画出鱼头鱼身鱼尾。调墨时提提醒学生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用笔、用墨的方法,掌握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 3、用水调淡三青,添加水草。

中国美术史基础知识点

2006年中国美术史共同课基础知识 人文学院 一、史前-秦汉美术史 1、旧石器时代丁村人的三棱大尖状器和许家窑人的石球体现出一定的造型规律。 2、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工艺的成就最突出。 3、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最鲜明的装饰纹样。 4、花瓣纹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中最流行的装饰纹样。 5、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附图彩陶缸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代表作。 6、1982年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一件泥塑女神头像。 7、良渚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玉器是琮。 8、山东龙山文化中黑陶工艺成就最为突出。 9、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漆器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 10、兽面纹(饕餮纹)是商代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样。 11、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了大批商代晚期的青铜雕塑。 12、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商代后期青铜器的典范作品。 13、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14、青铜器铸造中的失蜡法出现于春秋中期。 15、湖南长沙楚墓曾出土两幅帛画,即《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 16、散氏盘铭、毛公鼎铭是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书法史价值。 17、秦始皇陵兵马俑群位于陕西临潼,其艺术特点可概括为大、真、多。 18、西汉霍去病墓石雕运用了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 19、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当属东汉晚期。 20、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的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21、河南永城汉梁王墓是西汉前期的一座壁画墓。 22、位于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是西汉后期一座代表性壁画墓。

23、东汉后期代表性壁画墓有河北望都1号汉墓、河南密县打虎亭2号汉墓、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等。 24、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具有东汉早期精练、质朴的风格特点。 25、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主要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刻而成。 26、汉画像砖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为丰富。 27、现存秦代小篆作品以《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最具代表性。 28、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是西汉前期青铜器的经典作品。 29、贮贝器是滇青铜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器物。 30、《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是汉代隶书碑刻的杰出代作。 二、隋唐美术史 1,卫协是曹不兴的弟子,在西晋画坛上曾有“画圣”之称,谢赫对卫协的评价很高,把他列为六品中的第一品,并评价说:“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2, 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3, 张怀瓘曾比较张僧繇和顾恺之、陆探微的绘画说:“象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历代名画记》引张怀瓘《画断》) 。 4, 张僧繇塑造的佛教造像被尊为“张家样”,广泛流传于民间,从现在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遗址出土的梁代造像上还可探求到张家样的遗韵。 5,曹仲达,是北齐时在佛教造像方面闻名于时的艺术家。他所画佛像具有明显特点,被称为“曹家样”。 6,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中谈到:“吴之笔其势圜转,而衣服飘举; 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7,杨子华被唐人誉为“北齐之最”,画家阎立本评他的人物画说:“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 8,一九八零年在山西太原南郊王郭村发现的北齐娄叡墓内有壁画约二百平方米,人马、仪仗、神兽、极为壮观,绘画技法之精湛实属罕见,与传世轴画之精美者无二致,因为墓主人娄叡为皇亲国戚,又建过军功,墓葬极尽华丽,因此今日之学术界推测可能出自杨子华之手,不论是否,都可以为我们了解杨子华的绘画提供资料。 9,有一卷传为宋人临摹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内容为描述北齐天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诸人刊定五经诸史的故事,画中人物不同于“秀骨清像”,人物面孔呈鹅卵形,此类风貌在早期作品中实属罕见,而与北齐娄叡墓壁画相合,从而证实波士顿所藏的《北齐校书图》尽管为宋人所摹,但定有北齐原本为依据,故也是弥足珍贵的。 10,佛像中国化出现质的进展,据说完成于东晋的戴逵、戴颙父子,美术史上把他们创作的佛像称作“二戴像制”。 11,炳灵寺169窟第六龛,以无量寿佛结跏趺坐居中,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胁侍

中国画基础教案

景德镇市xxxx 《中国画基础》教学教案 授课时间:学年第学期适用专业、班级:___________编写人:___________编写时间:年月

课程:中国画基础 课时48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示范辅导+实训讲评讨论 教具与学具:画稿、教材画册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师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示范染色方法与作画步骤,使 学生掌握中国画的勾线、造型、设色等方面的技法特点,要求学生从临摹古代的工笔花鸟画或工笔人物画入手,逐步解决重彩花鸟画或人物画中的造型、色彩、构图等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对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然后融会贯通,使其真正应用到作品中去。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从临摹传统工笔重彩画,掌握其勾线、设色等技法; 2、体会线与形、线对比、线节奏,虚实等关系; 3、研究中国传统工笔画的造型、构图,意境等特点。 难点:1、如何将西方的明暗素描的造型转到东方以线造型方面来; 2、色彩观念的转变; 3、体会勾线中什么是见笔及用笔的起收、承转; 4、体会中国画的学养、意境、气韵、笔墨、风格。 教学基本内容: 一、工笔画的工具和材料 二、白描花卉技法 三、工笔花卉的着染技法 四、鸟类的结构与形态 五、鸟类的工笔画法 六、《簪花仕女图》的临摹 教学过程:讲授(3课时)示范(3课时)辅导+实训(40课时)讲评(1.5课时) 讨论(0.5课时)具体讲授如下:

第一单元工笔画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国工笔画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要求:对传统和现代工笔画所需材料和工具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属性、特点。 教学重点:传统工笔画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特性。 教学难点:现代与传统工笔画使用的不同材料产生的不同效果,工笔画风格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版面材料 工笔画所用的版面材料包括:各类纸、绢等。这是传统工笔画的版面材料。现代工笔画还使用其他版面材料,如水彩纸、高丽纸、皮纸、麻布、树脂布、棉布等。 绢 绢的质地光泽细润,很适合画工细严整的工笔墨画,故延用至今。绢为纯丝制就,呈平纹,有圆丝、扁丝两种,有生绢、熟绢之分。圆丝绢又称“原丝绢”,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常见。在这种绢上刷上一层胶矾水后就成为熟绢。原丝绢因未加捶砸而保持原来丝的形状,故丝与丝之间略有空隙,虽矾过但仍易漏,故目前使用者少。一般临摹古画时用,但目前也有一些画家利用这种特性,画出别具特色的工笔画。扁丝绢是捶砸后的绢。扁丝绢有丝本色和仿旧色两种,亦有未矾过需作者自己刷胶矾水的,矾过的绢质地稍硬挺,熟绢上色后不会渗开,适合工笔画的细线勾勒、多层渲染等技法,尤其适宜于表现虚幻和朦胧的效果。绢适合画淡彩法,浓淡相间法亦佳。选用绢作版面材料,应注意发挥绢的细润有光泽的特点。绢较之纸,价格稍贵,学生可根据自己经济条件选用。 此外,在裱绢时,要注意抻平绢的横竖纹,因绢丝极易歪斜,尤其是画人物画,容易造成人物变形。 熟宣纸

中国画基础知识

中国画的基础知识 一.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 之间”的感觉,有别于西洋画讲求“以形写实”。国画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国画可分 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从艺术的分科来看,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 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 等画可归入在花鸟类。 国画的构图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 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透视的方法上,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 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采用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这是中国 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 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而对于用墨,则讲求勾、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合理 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有浓谈相生相融。由于国画与书 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书画同源”之说。 以上谈的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 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 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 管变化如何,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 南北朝时代的谢赫作为中国第一个绘画理论家,提出的“六法论”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全面系统总结了传统绘画的创作实践。所谓“六法论”是指: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个方面。一、气韵 生动所谓的气韵即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中国国画的要求就是要在描绘出拟物的外形之外,还要表现出拟物的精神。二、骨法用笔用笔,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国画特 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其实就是就是指如何把笔墨技法恰当地将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绘 画出来。与气韵作比较的话,气韵指“神”,则骨法用笔指“形”。三、应物象形绘画 者在描绘对象时,必定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不过在追求 艺术创新时,是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概括、取舍、想象和范围内的夸张。 四、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是指色彩的应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 运用不同的色彩。五、经营位置经营位置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及应用,绘画者可以根据 画面的需要,进行形象调用。也就是通过勾画合理的空间布局。六、传移摹写传移摹写 指对真人真物进行临摹写生,或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种方法也是对自然学习和传统 继承的一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 . 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1.笔墨概说 A.中国画使用中国特有的毛笔具有笔锋尖、笔毫齐、笔柱圆、笔毛柔软而富于弹性等特征,这种笔配合上中国特有的墨、色,并发挥水的作用使得笔下的线条,表达创作者丰富的感情。

美术基础知识大全

二. 判断题 1.唐代的王维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观。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认为美的本质与理念有关的美学家有柏拉图、黑格尔。----- 柏拉图、黑格尔——“美在理念说” 三.名词解释 1.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 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2.抽象表现主义 :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 3形式美 :是独立的审美对象 中国部分 一、填空 (1)长沙楚墓中出土过两幅战国帛画,一幅是《人物龙风帛》。另一幅是 __人物御龙帛画_______。 (2)南朝画家、理论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是:____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3)“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样式的创造者分别是 __吴道子______和__曹仲达 ______。 (4)唐代画家张萱的代表作品是 _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_;《挥扇仕女图》的作者是周昉 (5)五代花鸟画家黄筌和徐熙分别创造了不同的绘画风格,人称“黄家富贵,__徐熙野逸_______。” (6)“元四家”是指: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 (7)清初画坛上四位著名的和尚画家,人称“四僧”他们是:八大、___石涛____髡残、弘仁。 (8)明清时期,全面形成了三个最大的年画中心,它们是:天津的___杨柳青,____;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涨县的杨家埠。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是(形象性)。

填空 1、“似与不似之间”是现代画家齐白石提出的绘画理论。 2、在绘画技法中,中国画通常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散点”透视法取景作画的,而西画采用的则是焦点透视法。 3、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是指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它们分别位于甘肃省、山西省、河南省和甘肃省境内。 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是指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5、《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画家张择瑞的一幅描绘京城及郊外汴河两岸人们生活和自然风光的风俗画,它采用以线描为主,略施淡彩的手法来表现的。 6、色彩三要素是指色彩的纯度、明度和色相。 判别题: 1、“南宋四家”是指荆浩、董源、关同、巨然等四位山水画家。( × ) 2、《自由女神像》是法国浪漫主义代表画家德拉克洛瓦创作的作品。 ( × ) 3、中国画从传统表现技法角度来分,可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等画种。 ( × ) 4、《掷铁饼者》和《命运三女神》是希腊古典时期的作品。( √ ) 5、“三停五眼”表述的是如下图所示的人的五官比例位置。 ( × 选择题: 1、《梅杜萨之筏》是19世纪法国画家席里柯运用何种手法来表现的 ( C ) A.现实主义 B.新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 D.印象主义 2、立体派代表画家是 ( B ) A.马蒂斯 B.毕加索 C.达利 D.康定斯基 E.蒙德里安 3、唐寅是哪个朝代的画家 ( C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E.宋朝 4、研究儿童绘画可以发现不同年龄与智力的发展关系,一般认为3—5岁属于( D ) A.涂鸦期 B.写实期 c.主观感觉表现期 D.象征期 5、指出下面哪种刺锈是属于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 D ) A.广绣 B.京绣 C.瓯绣 D.粤绣 E.锦绣6.最早开设图画科的是1866年左宗堂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被称为图画生,学习船图和机械图。 6.美术的双基教学是指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其中明确规定图画、手工为学校开设课程,

国画精品教案

第一课国画工具材料与笔墨介绍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2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认识中国画特点。 2,墨分五色的认识。 三、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国画。 (二)新授: 1、介绍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过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称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2、介绍工具: a)笔:羊毫笔、狼毫笔、白云笔。b)墨:有松烟、油烟。c)纸:宣纸--生、熟。d)砚:砚用的是石头。e)色:可用水彩颜料代替。 3、各种工具的保管方法。 分类: 1,题材:人物、山水、花鸟。2,方法:工笔、写意。 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 笔法:中锋,侧锋。 分辨: 浓淡墨。中侧锋。干湿画法。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三)小结:讲评。

第二课墨与彩的韵味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 三、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学生体验: (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

儿童水墨画教案(奇妙课程)

第1课彩墨游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接触传统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对水墨画基本用笔、用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运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 2.通过体验尝试、感受传统水墨画的韵味,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传统水墨画工具材料的特性,学生对水墨画基本用笔、用墨方法有一定了解,会使用水墨绘画语言表现自己体会到的物象。 教学难点: 学生大胆尝试传统水墨画工具材料、自然地用点线面组织画面,学生在笔墨造型能力方面能有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水墨画工具材料、教具。 教学过程: 一、认识水墨画材料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在美术课堂上认识一些新的小伙伴,看看你们桌上的小可爱,它们很特别吧?摸摸看,闻一闻,感受一下吧。(说说你的感受。)它们和我们平时用的工具材料有何不同? 二、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1.出示一幅图,猜猜看,老师用了桌上的哪些材料?怎么画出这幅画的? 2.按你猜的办法试一试,老师用了十秒,给你们一分钟吧,提出活动要求:分小组合作尝试笔墨游戏。集体协作完成,小组长和小组成员商量,要求先由同学们大胆地在纸上用墨和水在宣纸上留下痕迹。其他同学观察笔墨的变化。师记时,一分钟任务。

卫生习惯作要求,轻拿轻放,惜墨、惜纸、小心不要弄脏衣物。 展示作品,让学生们说说你是怎样完成的,评价引导,贴上“标签”干、湿、浓、淡、焦,分类。 宣纸,是笔墨的舞台,水是墨的灵魂,墨注入了水,就活了,就有了千变万化的模样。 三、玩水墨,观察墨色变化体验运笔方法。 1.游戏,点点和线条。 孩子们领到自己小组的“任务卡”分成点点组和线条组,完成“模仿任务”和“创意任务”,分享经验,合作画点和线,组员互相学习,认真听各小组代表发言、经验分享。(画点线的要求,是墨色要有焦浓淡干湿的变化。) 提示孩子们用笔方法“立起来”、“倒着”(中锋、侧锋等),笔腹蘸淡墨,笔尖蘸浓墨,笔蘸淡墨,在笔毛根部加浓墨,你还有什么好点子? 四、师生创作,一起玩彩墨游戏。 教师示范,笔墨还可以这样玩,“浓破淡”、“淡破浓”、线在宣纸上的游走、嬉戏。 学生作业,点、线、彩结合,注重墨色变化。 第1课彩墨游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接触传统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对水墨画基本用笔、用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运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 2.通过体验尝试、感受传统水墨画的韵味,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精心整理)水墨画教案设计

水墨画教案设计 1、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有关水墨知识的绘画课。大多数学生是初次接触水墨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强调学生的实践。让学生用毛笔醮墨色在纸上做粗细交叉的线条练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点、线、面等元素来装饰画面。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水墨画是中国画中的组成部分。学会“笔墨”表现动物的简单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欣赏、讨论尝试练习、互动评价等多种方法,学习用适合的笔墨表现各种动物的各种方法。进一步巩固干湿浓淡的笔墨技法,并通过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等多种学习活动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体验、探索、游戏中感受水墨的独特绘画语言,体会中国画的艺术之美。初步树立水墨画中“意象”的观念,培养学生具备水墨的审美眼光,同时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3、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提醒学生注意卫生。 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用中国特有的绘画工具作画,在此过程中,要文明有序、卫生地使用工具。 2.小练笔、大感受。 学生尝试用深浅不同,干湿不同的墨色在宣纸上画一些随意的点、线、面,看谁的最丰富,让学生感受水墨的变化。 3.导入课题。 请出动物明星,大自然的水墨杰作——熊猫、斑马、奶牛、喜鹊等。 4.欣赏大师作品,感受国画艺术。 欣赏齐白石、黄胄、徐悲鸿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笔墨的表现力。 交流欣赏后的感受,说一说你看到的水墨画动物的共同特点。 5.铺墨添画,练笔成图。

让学生随意用自己喜欢的墨色自由地在宣纸上涂抹,然后开展想像,添画成动物。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的动物在做什么。 6.教师演示,讲解方法。 (1)用笔尖蘸墨,在纸上以淡墨铺色,让学生了解神奇变化的铺墨方法。 (2)再用枯笔(渴笔)擦出动物的皮毛,让学生掌握方法。 (3)完成一种动物造型。 7.学生练习,用概括的笔触、变化的笔墨完成动物造型。8.互相评价,评选“今日之最”。 (1)学生作业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画的小动物。 (2)评选“最佳造型奖”、佳创意奖”、“最佳用墨奖”。 9.拓展。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进一份力。

书画欣赏基础知识

中国书画艺术,以期独特的艺术风格魅力而成为东方文明的辉煌典范之一,然而,由于它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与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不少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向。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在鉴赏书画作品的时侯,便无法把握它的艺术实质,如果想进一步对它的历史传承,真伪情况的判断,就会有无从下手之感。因此、掌握书画艺术欣赏是书画鉴定的重要基础之一。本文以欣赏和鉴定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分段来介绍给广大网友,为网友提供在书画鉴赏时的一些方便。 一欣赏书画艺术的基本方法 人们常说,书画欣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这是针对在欣赏书画艺术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的反应。因为在欣赏过程中,他将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理解等等,而最终将期转化为对书画艺术的评价。这种评价,包括对作者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判断,对书画作品艺术特点的认识,以至对书画作品艺术价值的大致评估。而这些判断,认识、评估是在自已原有基础上的一种提升,从而达到一个新的艺术思想境界。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是属于一种智力与知识的测验。也是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来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思想的全面理解,如果从人类对艺术的感受来讲,它又是一种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作用的精神享受。 中国书画艺术,同其他的造型艺术一样,其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说明性,而其表现手法则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使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艺术性。中国传统书画作品的内容,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坏境和文化背景中,因此,必然受到这些历史因素的制约,对于今天的观赏者来讲,要真正了解它,是有一定难度的。中国传统书画的装饰性,是依存于书画作的表现手法,主要通过中国书画所特有的多变的线条、点画、不同的设色、墨晕等等,来表现书画艺术的之美来感染欣赏者,而这些方面,虽无太多的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受限于社会生活空间的一面。因此,我们今天欣赏传统书画的艺术,除了解其内容外,更多地是着重于这一方面。 通过欣赏可以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所用的材料、使用的工具、笔法和设色的基本特点,但这只是对作品的“面貌”作一次大致的认识和了解,虽然这种认识和了解还很粗浅,却为进一步鉴赏打下了基础,这是很重要的“第一印

国画教案.doc

国画《枇杷》教案 国画教学:枇杷图 活动目标: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表现树枝上的枇杷。 活动准备:1、学生有画枇杷和小鸡的经验。 2、课件;范例。 3、宣纸、毛笔、颜料、墨汁等幼儿国画用具;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引起兴趣。 1、师:春天到了,枇杷成熟了,一个个枇杷看上去那么诱人,那么你们知道枇杷长在哪里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教师边出示幻灯,学生边欣赏) 2、师:看到了吗?长在哪里?怎么样的? 3、学生自由说说。 4、小结:枇杷是一串一串的长在树上的,排着队,但它们不是像我们小朋友整整齐齐的排队,而是没有规律的,有的在前面,有的露出半个头,有的害羞的躲在后面。 5、师:这么漂亮的枇杷,许多国画大师也很喜欢,于是他们把树上的枇杷画了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教师继续出示幻灯,学

生欣赏。) 二、学生观察,教师讲演、示范。 1、师:以前我们画过一个一个,摘下来的枇杷,今天我们要学习画长在树上的枇杷,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观察和示范,教师讲演。 《枇杷图》的画法步骤 步骤一:先画叶,重墨勾筋,可用草绿蘸墨点染,上下部叶要虚实分明。 步骤二:次穿枝画干,可用草绿蘸墨画出。 步骤三:再次填果,用石黄或藤黄点染,用重墨点“脐”。 步骤四:题字钤印。 三、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1、师:下面就请你画一幅美丽的枇杷图。 2、画上小鸡,使画面更加丰富。(放背景音乐) 四、交流分享: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鼓励学生发现同伴画的好的地方。)

国画《寿桃》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关寿桃的知识,学习写意国画的知识,用写意国画表现寿桃。 2、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中国画表现寿桃的写意画法 教学难点: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寿桃的外形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欣赏樱桃 三、交流 1、寿桃的生物性。 2、寿桃造型特点。 3、寿桃色彩特点。 四、探究画法 1、学生读画,交流画法,总结写意国画的特点。

工笔画基础知识入门

工笔画基础知识入门 一、什么是工笔画 工笔”是与“写意”相对应的概念,简单来讲,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它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工笔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和没骨工笔。从表现内容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仕女和佛像)。 1、工笔画的特点是什么? 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 (1)线条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中锋用笔较多。 (2)色彩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3)装饰性与平面感 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

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 2、什么是工笔重彩画? 即浓重色彩的画法。以矿物质颜料和粉质颜料为主,画面以色为主,设色浓重、艳丽、华贵,给人以高雅富丽堂皇的感觉。重彩一般采用积染套色的方法,所谓“三矾九染”就是指此种画法。每遍施色薄,层层加深,数通之后加染一遍胶矾水以固定已上去的颜色,使得画面色彩厚重、沉着。 二、笔墨纸颜料 1、笔 1)勾线笔 工笔画多用中锋勾勒细而匀的线条。一般选用狼毫类细而尖的笔。常用的笔有衣纹笔、叶筋笔、大红毛、小红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 (2)染色笔(染色、清水各2只,) 常用的染色笔有: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和其他软毫毛笔。纯羊毫笔过于软,一般不太好用,白云笔较好,因为它外层是羊毫,中间部分是硬而挺的毛,因此既能含水分又有弹性。 (3)板刷类 工笔画经常需要涂底色,或做大面积的平涂和渲染,因此需备

小学校本课程 中国画教案课程

第一课写意菊花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有关菊花的知识,学习中国画写意菊花的简单画法,花卉的技巧特点,用写意国画表现菊花。 2、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 3、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教学重点:中国画表现的菊花写意画法 教学难点: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菊花的外形特点 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若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毛毡、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放大的菊花范画一张、分步步骤图一张、空白生宣纸1张。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花卉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2、谜语导入:“瓣儿弯弯象卷发,寒风冷雨它不怕,百花凋谢它开花。”(学生猜) 天气已变冷,很多花都已凋谢了,只有菊花不怕冷,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着。 3、观察菊花,我们教室里有两盆菊花开得正艳,一盆黄色的,一盆白色的,除此之外,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菊花? 二、讲授新课 1、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菊花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学生欣赏菊花图片) 2.菊花品种繁多,颜色丰富,为历代文人和画家所赞颂诗人赏菊颂菊,留下了许多赞美菊花的诗,一起朗诵菊花,感受一下诗人对菊花的赞美:(课件出示《菊花》诗) 3.诗人描写的菊花美,画家笔下的菊花更美,历代有很多画家也留下了珍贵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菊花作品)分别欣赏画家吴昌硕、齐白石及当代画家的作品。 欣赏小朋友的画,你来说说画的怎么样? 相信同学们画的会更好,有没有信心? 4、今天我们就学习中国写意画——菊花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副菊花图,结合菊花实物,认真观察,菊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菊叶、菊枝、菊花) 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由尖头椭圆形组成的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做一下示范,请同学们认真看,注意画法步骤。

幼儿园国画入门教案

幼儿园国画入门教案 儿童国画教学的课程设置 学画的方法不足一而论,这个学习计划是针对较专业学习的孩 子制订.对不同的孩子可做相适应的调整.初学国画以五 足岁左右的幼儿园学生为宜。此年龄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已具备一 定的临摹能力,且学习任务少,学画时间充足,家长学生能把较多精 力集中到学画上,便以较快入门,为进一步学画打下扎实基本功。第一学期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学画兴趣,了解文房四宝的基本知 识,重点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熟悉毛笔性能,了解用笔的正、侧、 卧、逆、散的不同方法和效果,学会简单的调墨调色。教材应选择学

生熟悉、感兴趣的、绘制容易的事物如水果、蔬菜、鱼虾、小动物等。教学方法应用易表现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愉快地绘画,采用讲解示 范,学生跟画的方法为好。讲解力求生动、形象、直观,把深奥难懂 的理论形象化,可用编、童谣的方式。 第二学期学习应转到基本技法的训练上来。花鸟画的基本功主 要是笔墨,笔墨的锻炼可以从梅兰竹菊入手,由此推及其它花卉就会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梅有了一定基础,再学习杏花、桃花、李 花、海棠就不会觉得其难;有了画兰花的基础,再学习水仙、蝴蝶花、萱花就方便多了;有了画竹的经验,再学习天竹、芦草、杂草就比较

容易;同样画好了菊花再画月季、牡丹、芍药等就非常省力。因为他 们的形象结构有共同之处,表KCB-300齿轮泵现技法自然可以互通,梅 兰竹菊可选一至二种集中力量学习作为第一步的基础,等有了一定笔 墨基础,举一反三学习其它花卉,结合学过的小动物组成完整的幅画, 学梅兰竹菊可以用《芥子园》、《梅兰竹菊画谱》作为教材。第二学期的教学方法仍然以示范讲解跟画为主,采用实物同范画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物讲解花卉的形体结构、生长规律,并对照范画简述笔墨的表现技法。此阶段学习相对比较枯燥,厌学现象也以这学期为多,教师应讲一些历代画家的学画故事,如:郑板桥的一辈子写兰竹石、李可染的“废画三千”、林ZYB渣油泵系列甫的“梅妻鹤子”等,激励学生学画热情,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另外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术活动,如组织参观画展,进行单元比赛,让学生制作贺年卡、书签送给老师家长等活动,在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满足的同时,欣赏水平和基本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第三学期的教学内容应

中国画基础教学大纲

《中国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制订,2014年修订 课程代码:091110 课程名称:中国画基础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开课单位:艺术学院美术系 开课对象:美术学专业一年级 先修课程:中国美术史 课时:48学时,其中讲授6学时,实践42学时 选定教材:《中国画》,韩玮(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中国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9月第一版。 课程概述: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学习中国画,是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使中国画更加光辉灿烂。在具体的教学中,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临摹优秀作品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探索学习;从技法掌握的难易程度出发,本着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中国画基础的教学与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画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法,并具有初步独立的工笔花鸟作画能力。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在于对中国画风格特点、艺术规律及美学思想的认识与理解,树立基本的中国绘画观念,掌握正确的中国画学习方法。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工笔白描严格技法的学习,深入体会中国传统绘画中融汇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学时:1学时 一、教学要求: 本章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从总体上对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基本原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理解,熟悉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掌握中国画的基本学习方法。难点在于通过讲解、欣赏领悟与体会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写意性的中国艺术观 写意性的中国艺术观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点的本质内涵,而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释道三大哲学思想是构成写意性艺术观的基石。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最基本的创作原则。“造化”是指作为绘画的原型,它包括了天地万物的客观物象。“中得心源”是“外师造化”的升华。 3、线性结构的表现语言 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语言。中国画的初始时期,绘画就以线的形式出现了。中国画用线的作用既有造型功能,更具有传情表意、抒发性情的主观抒情功能。 4、“以形写神”的意象造型观念 中国绘画既承认艺术创作来源于客观世界,又十分重视画家的主观作用。因此,绘画中表现的物象,如何超越客观物象的模拟而强调主观的创造,达到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表现目的,是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之外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 5、“计白当黑”的构成形式 在画面整体构成中利用空白,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空白的运用是置陈布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式与内容融而为一的意向形态。 6、以“程式”为意匠手段的技法体系 程式是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画的特点之一,它表明了中国传统绘画最本质的核心结构。 7、以诗入画的意境追求 意境的创造是绘画的灵魂,也是绘画艺术的最终目的。在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中,意境的有无常常是衡量一幅作品成败优劣的标准。 第二章中国画的观察方法学时: 1学时 一、教学要求: 本章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总体上对中国画观察方法的基本原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理解,熟悉中国画的观察方法的独特性及与西方绘画观察方法的区别性,掌握中国画

(完整word版)《中国画》教学大纲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画》 课程标准 美术教育专业 美术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本的中国画发展史方面的知识及掌握中国画方面(山水、花鸟、人物)的基础技法、造型规律,树立中国画的审美意识和造型观念,在中国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理论修养和实践表现方面,具备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力和扎实的表现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或建议 本课程是美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以理论指导的专业技法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中国山水画,中国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中国工笔人物画和写意人物画。采取理论讲授,课堂示范、课堂练习辅导的教学方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方法。 三、内容纲目及标准 第一部分绪论(建议学时数:4课时)第一学期学习目的和要求:本单元主要从中国画发展史、中国画的分类及其工具特点使学生从理论上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知识。 重点和难点:了解和掌握中国画发展史、中国画的分类及其工具特点,使学生从理论上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知识。 (一)中国画的表现方法 1、追求神似 2、注重意境 3、抒情寓意 4、突破时空限制 5、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6、采用程式化的表现手法。 (二)中国画的综合性 1、中国画的题款 2、中国画的印章

(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1、中国画毛笔 2、宣纸 3、中国画墨 4、砚 第二部分山水画(建议学时数:28)第一学期 教学目的:通过中国山水画部分的专业学习,使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用笔、用墨、用色的表现技法,掌握山水画的造型艺术规律,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掌握中国山水画临摹、写生的基本方法。 教学的重点难点:山水画的用笔、用墨方法 一、山水画的用笔技法 (一)用笔 (二)山石的画法 (三)树木的画法 二、山水画的用墨法 (一)墨与水和笔的关系 (二)传统山水画的用墨法 三、山水画的用色 (一)墨与透明色 (二)墨与不透明色 四、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形式法则 五、山水画独特的透视处理 第三部分花鸟画(建议学时数:64课时)第二、第三学期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写意花鸟画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掌握工笔花鸟、花鸟白描、写意花鸟画表现的一般技法。 教学的重点难点:工笔花鸟中骨法用笔与勾勒技法,写意花鸟画的几种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