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诗二首

2.古诗二首
2.古诗二首

2、古诗二首

咏竹

宋·文同(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故园修竹绕东溪,

占水浸沙一万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

此君应是怪归迟。

宋·王元之

数里春畦独自寻。

迸犀抽锦乱森森。

田文死去宾朋散。

抛掷三个玳瑁簪。

1、背诵古诗。

2、读了这两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3、你对竹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高风峻骨刚正不阿的潘天寿

基调,有论者以为,莫如“高风峻

骨”四字最为恰当。所谓“生死刚

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骨”

指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而成的刚

劲结构,“气”则是指这刚劲结构

中流贯的生命活力。潘画中的“骨”

坚强无比,而“气’则浩大刚正。

这种艺术基调固然跟高超技巧有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孕育自画家本

身的人品和学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杭州学生联合会曾奋起响应,掀

起了震撼全国的“浙一师学潮”。那个时候,正是血气方刚的潘天寿在

浙江第一师范就读的日子。当年12月,浙江第一师范的学生在沿湖运

动场集会支持福建学生的“闽案”斗争,前来镇压的军警用刺刀划破了

潘天寿的脸,鲜血直流,但潘天寿依然毫不畏惧,冲在游行队伍的最前

列。

1946年蒋介石挑起“内战”之后,国民党曾派人到杭州国立艺专征

兵,要时任校长的潘天寿亲自作动员。在当局紧逼之下,潘天寿在讲台

上开门见山地说:“这是上面的号召,我是做个传达……”说着说着,

突然话锋一转,扯开话题说,“我与胡宗南是同学,胡癫子现在当了集

团军总司令,但是胡癞子这个人品质不好!”潘天寿说完走下讲台后,

挂着少将军衔的国民党训导主任指责他说,“你这样讲,谁还愿意去当兵呢?”潘天寿则“哦”了一声就拂袖而去。

这样的性格也让后来的潘天寿吃了很多苦头。“文化大革命”期间,潘天寿是浙江美院第一批被揪斗的对象之一,吃的苦头最多。1969年初,他在被押到家乡宁海游斗完回杭州的途中,捡到了一张香烟纸,在背面留下了自己一生中最后一首诗:“莫嫌笼狭窄,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正古有沉冤。”此后他就再也没提起笔。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古诗二首》二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二年级语文教案 导读:教学内容: 两首唐诗——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与学的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

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二首——《敕勒歌》

18 古诗两首——敕勒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笼盖苍茫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2018新版教材)

第四单元 祖国风景美如画,名胜古迹、河流山川都魅力无穷。这些美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也让人受到启发,感触良多。本组教材就是以“风景名胜”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选择了鹳雀楼、庐山、黄山、日月潭、葡萄沟等著名景点。选编的课文展示了不同的风景,也让人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我们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对这些美景表达了赞叹和喜爱之情。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四”,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二首 黄山奇石 两首古诗分别写的是鹳雀楼和庐山瀑布,写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和李白游览庐山瀑布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 作者具体描述了黄山奇石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的形状和样子,概括介绍了“天狗望月”等其他奇石,写出了黄山奇石“奇”的特点。 作者围绕日月潭的碧水,获取更多新改版教学资料请加微信:hls htx01以清晨和中日月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葡萄沟 通过介绍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葡萄的情况以及葡萄干的制法,说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1.会认68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落、都、奇、薄、中、好、干、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中描写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3.在学习课文和参与活动中让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抒发自己的情感。

4.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水的美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1.会认68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落、都、奇、薄、中、好、干、种”。 2.学会用想象的方式欣赏文章,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8.《古诗二首》…………………………………………………………2~3课时 9.《黄山奇石》…………………………………………………………2~3课时 10.《日月潭》……………………………………………………2~3课时 11.《葡萄沟》……………………………………………………2~3课时 语文园地四…………………………………………………………2~3课时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从文字中体会到风景美和作者表达的感情,通过想象来领略作者描写的美丽景观。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后,也能对某个地方的景色进行描绘,抒发自己的感情。 8.古诗二首 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 设 计 说 明 学前准备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古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美感体验。《古诗二首》蕴含了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诗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 山的热爱之情。由此,本导学案重点在于在朗读中,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二首古诗,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古诗二首:池上、小池》优秀教案(含反思)

12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着“春天”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和《邓小平爷爷植树》4篇课文。《古诗二首》教学时重在培养学生的朗读、想象能力;《找春天》重在通过指导朗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开满鲜花的小路》则要求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借助图画讲述故事;《邓小平爷爷植树》通过邓爷爷亲手植树这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走近伟人。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二首 2 1. 认识53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34个字,会写31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背诵《古诗二首》。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能借助插图,说出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4. 感受春天的美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找春天 2 开满鲜花的 小路 2 邓小平爷爷 植树 2 口语交际 1 能用恰当的语气与别人交流,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 语文园地一 3 1. 借助公园导览图认读6个词语,会认“亭、咨”等10个生字。 2. 能根据语境补充合适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和感受;能 根据提问读出句子的重音。 3. 能根据提示,写好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字,注意不同部分的伸展关 系。

1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莺、拂、堤”等11个生字,会写“诗、村、童”等8个字,积累由“堤、柳、拂”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本课11个生字中,重点关注易误读的字和难读的字,如“堤”,学生容易误读成“提”,可引导学生辨析“堤、提、题”的读音。引导学生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自主识记字形,结合插图和语境理解字义,在猜谜语等游戏活动中巩固识字。 (2)写字。一是分类指导。本课要写的8个字中,“诗、村、妆、绿”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童、碧、丝、剪”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二是重点指导。如,“绿、童、剪”笔画较多,要指导笔顺以及关键笔画的书写。 2.朗读教学 朗读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然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比赛读、师生对读等,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3.理解运用 教学《村居》时,教师可以结合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边读古诗边看插图,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教学《咏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咏”,读懂诗题,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说出诗句描述的美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春天 春天里,春风暖暖拂大地,草芽染新绿,柳叶弯如眉;春天里,春雨细细落大地,远山蒙水汽,大泽蓄春潮;春天里,春花朵朵竞吐艳,梨花白胜雪,桃花抹胭脂;春天里,春鸣声声唱春光,麻雀叽喳叫,燕子啁啾吟……。春天,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让人不禁迈开双脚,张开双臂,用满怀热情去拥抱她。 走进本单元,我们挽臂共赏春之美景:二月仲春时节,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散学归来放纸鸢;柳条轻垂,春风似剪,裁出细叶妆饰高树;奔向田野,寻找春天,万物焕生机,春情满大地……。看完春景,我们还可以听听春的故事:鼹鼠先生无意间漏掉花籽,来年小路上开满鲜花,给小动物们带来美好;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植树,挖坑、选苗、填土,亲力亲为毫不含糊…… 本单元既有经典古诗、写景散文,还有童话故事、名人故事,风格或典雅庄重,或活泼生动,或朴实无华,朗读时要注意语气和重音。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课时 安排 课文古诗二首 课文安排了两首 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描 绘了春天的美景,抒发 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之情。 图文对照想象画面,能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 的春天的美景;背诵古诗。 2课时找春天 课文是一篇语言 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 散文,通过对“我们” 寻找春天的过程的描 述,让我们感受到了春 光的美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能 说出文中孩子们找到的春 天是什么样的。 2课时

开满鲜花的小路 课文叙述了长颈 鹿大叔寄来的包裹被 鼹鼠弄破了,以至于里 面的颗粒状物品都漏 撒在去往松鼠太太家 的路上,鼹鼠很沮丧, 第二年春天那条路上 开满了鲜花,原来,长 颈鹿大叔寄来的是一 袋花籽。 能根据图画仿照例句 写句子;能借助插图讲故 事,知道“美好的礼物”指 什么,并了解生活中还有哪 些美好的礼物。 2课时 邓小平爷爷植树 课文叙述了1987 年4月5日83岁高龄 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 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 柏的事情。 朗读课文;默读第3 自然段,能借助图片说出邓 爷爷植树的情景。 2课时 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 语气 通过引导语和两 组句子的对比朗读,引 导学生懂得不同的语 气会带来不同的交际 效果,恰当的语气能使 沟通顺畅、愉快。 与人交流时,能用恰当 的语气说话。 1课时 语文园地一识字加油站 借助公园导览图, 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 生识记10个生字。 借助公园导览图认读 6个词语,会认“亭、咨” 等10个生字;有生活中主 动识字的意识;能根据语境 补充合适的词语,仿照例句 说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和感受;能根据提问读出句 子的重音;能根据提示,写 好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 字,注意不同部分的伸展关 系;能背诵古诗《赋得古原 草送别(节选)》;自主阅 读《笋芽儿》,能发挥想象 理解内容,了解笋芽儿的成 长过程。 2课时字词句运用 一是补充合适的 词语,再说说你在春天 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 了什么。二是根据不同 的提问读出句子的重 音。 书写提示 会写左上包围和 左下包围的字。 日积月累 背诵古诗《赋得古 原草送别(节选)》。 我爱阅读 阅读散文《笋芽 儿》,感受春天的美好。

部编小学语文教案 2下1 古诗二首(精编教案)

教学 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朗诵古诗,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春天的美好。 重点 难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古诗二首 村 居① 2[清]高鼎(dǐnɡ) 草长莺(yīnɡ)飞二月天, 拂(fú)堤(dī)杨柳(l iǔ)②醉(zuì)③春烟④。[句导读: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释义: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3儿童散学⑤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⑥。[句导读:这两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释义: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在农村时亲眼看到的景象,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4咏(yǒnɡ) 柳 1 字词导读 ? 2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③醉:迷醉,陶醉。 ④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3 ⑤散学:放学。 ⑥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4 ①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②妆:装饰,打扮。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 执教:卢崇斌点评:程韶荣 时间:2010年5月27日 地点: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中校区)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课内的,请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生齐读)师:“酬”是什么意思? 生:以诗相答。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书下注释。 师:很好,我们一定要用足注释啊。那“乐天”是谁? 生:白居易。 师:还有一首是课外的,我们一起读题: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学生齐读) 师:我发现一些同学已经有想法了。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呢?“刘二十八”又是谁? 生:当时,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也写了《醉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两首诗一赠一酬。 生:这两首诗有联系,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比如情感、手法等。 师:说得很好,这个问题我们待会儿再来深究。再来说说,“刘二十八”又是谁? 生:刘禹锡。 师:为什么叫他刘二十八呢? 生:古人常以兄弟排行来称呼。刘禹锡在他们家族里排行第二十八,所以称他为刘二十八。 师:谢谢。刘禹锡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吗? 生: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生:他和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不仅没有成功且遭贬长达二十多年,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哀叹,一直保持着乐观奋发的战斗精神。 生:被贬期间,他也曾被调回过,但他并没有屈服,去讨好那些权贵们,反而写诗进行辛辣讽刺,结果他和他的战友们又一次受到打击和报复,再次被贬,我觉得他是一个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人。(学生鼓掌)师:是啊,人是靠精神站立的。刘禹锡正是这样一位不屈的斗士。让我们从朗读开始,走近诗人的文字,去感受诗人伟大的精神魅力。(板书:朗读) 二、朗读 (一)读准字音 师:读诗,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预习时,你都发现有哪些要互相提醒的字词。 生:刘禹锡一诗中“沉舟侧畔”的“畔”读“pàn”而不读“bàn”。 生:白居易诗里“满朝文武独蹉跎”的“蹉跎”一词不常用,容易写错。 生:我觉得刘禹锡一诗,尾联“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应读“zhǎng”。 师:因为它指—— 生:振奋、振作,用作动词。 师:同学们很用心。我们快速读读两诗,看看还有没有补充。(学生自由读诗) (二)读好节奏 师:读诗,我们不仅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还要注意停顿,读好节奏。拿出笔来,我们边读边划,找出需要特别注意节奏的诗句。 生:白居易一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一句,也可这样读: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师:节奏把握得很好。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想,最主要的是不能把句子音节读“破”了。 师:对,音节与音节间有短暂的停顿,继续交流。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课古诗二首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

部编二下1.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

2 古诗两首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小诗,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草 离离| 原上草, 一岁| 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 春风| 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 原上草,一岁| 一

1 古诗二首

1古诗二首 春天来了 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不知不觉地来到我身旁。 春天在树枝上。嫩芽悄悄地钻出来,把枝条打扮得绿油油的。 春天在花园里。花开了,有红的、粉的、紫的、金黄的……五彩缤纷,真美丽啊!最吸引人的是蝴蝶花,像一群展开翅膀的花蝴蝶,在翩翩起舞。 春天在辽阔的田野里()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的蚕豆和油菜()已经开出白色和金色的小花()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1. 把短文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2. 仿写词语。 例:绿油油(ABB式) 例:一阵阵清香一()()葡萄一()()草地 3. 读短文,并填写正确的词语。 冬天过后,来了。花园里开满了的花。花的上方有蝴蝶在。田野里,和也开出了花,真清香! 4. 看,春天来到了你家的小区里,小区里有哪些变化呢?写一写。 参考答案: 1.。,,。 2.红彤彤黄澄澄串串片片 3.春天五彩缤纷翩翩起舞蚕豆油菜 4.示例:儿童们换上了春装开始在院子里玩耍,老人们也三五成群地坐在太阳底下晒太阳。 一粒种子 叶圣陶 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他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轻轻地吹着。种子问蚯蚓:“外边是什么声音?” 蚯蚓说:“那是春风。春风在叫我们到外边去。” “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不,外边亮得很。”蚯蚓一边说,一边往外钻,“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 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孩子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边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 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1. 泥土中的种子最先听到的声音是()。 A.春风轻轻地吹着 B.泉水在唱歌 C.小鸟在唱歌 D.小孩子在唱歌 2. 种子把身子挺了次,才钻出地面。 3. 文中画“”的句子要读出(①急切②紧张③难过)的语气。 4. 想一想,钻出地面的种子看到了一派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 1. A 2. 四 3. ① 4. 示例:种子看到了蓝蓝的天,清澈的小河,绿绿的草地和火红的太阳,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呀! 生命的源泉 我的家乡有一口老井,村上几代人都是吃井水长大的。后来村里安了自来水后,村民们还是喜欢打老井的水来洗菜做饭,因为老井水清亮甘甜,没有碱味。 听奶奶说,这口井是当年一支路过的部队挖的,由于地下石头太多,他们持续加班,不分白日黑夜,挖了十多天才挖好。其中有几位战士,实在太累了,就在挖井现场打个盹儿继续挖。因为这口井挖得深,所以井水特别清澈甘甜,而且取之不尽。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老井也显得陈旧。村民们献计献策,将老井进行了加固和完善,还专门买来了一块石碑,正面雕刻一行醒目的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背面详细地记载着这口老井诞生的经过,便于后人永远地记住它——这口来之不易的生命源泉。 1.井边的石碑上正面刻着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2.读短文,用短文中的词语来描述井水的特点。 3.“吃水不忘挖井人”对应的成语是。 ①水滴石穿②饮水思源③落花流水 参考答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2:古诗二首池上-【省一等奖】优质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两首》 《池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会认生字,1个会写字。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二、教学重、难点: 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三、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音乐、图像)四、教学过程:(一)激情趣 1、课件出示白居易简介 2、有一次他到荷塘边游玩,看见荷花池上(板书课题,巧解诗题)发生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这件事就藏在《池上》这首诗。 (二)多样读诗兴盎然 A、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诗,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请同桌教你读。 2、课件出示“踪迹”“浮萍”四个会认字,交流识字方法 3、生字宝宝都躲到诗句里去了,你们能不能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 (齐读) B、节奏朗读,喜气洋洋 1、师:光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听视频朗读,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2、根据所画节奏自由诵读 3、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出示评价要求 4、师生点评后齐读,师范读(自由读后同桌比赛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5、师:同学们这样读有趣吗?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 6、师: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这样读诗有趣吗?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三)创设情景美品诗

师:读着读着,我们就随大诗人白居易来到了美丽的荷塘上,你看,湖面阵阵清风吹来,满池荷花翩翩起舞,诗人陶醉了,突然,有趣的事发生了,他看到了什么? A、学习第一二句诗 1、指名说 2、学习采字,相机品评偷 (1)板书提问: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样?预设1:害怕,为什么?生读,师评预设2:激动,为什么?生读 预设3:既高兴又害怕,为什么?生读,学生自评(2)课件展示采字演变过程,书空写采字B、学习第三四句诗 1、师;偷偷地采回美丽的白莲,怎能不高兴呢,可又怕被人发现,只好赶快撑着小船划回来,根本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猜猜哪个字是“知道”的意思?你看,小船冲开抚平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课件出示图片,形象理解“浮萍一道开。” 2、师:看到这儿,白居易忍不住哈哈大笑,同行的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笑呢?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先生,为什么笑? 3、师针对板书:被别人发现了,自己还不知道,还在偷着乐呢。这孩子真是——(学生接天真、可爱、调皮……)这就是童真童趣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最后两句。(四)背诵吟诵吐真情 真是一首有趣啊,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1)看图尝试背,看看谁能记住这首诗?(指名背诵)(2)会背的站起来,咱们配上动作一起背 (3)师生吟唱背(师范唱、学生学唱、学生齐唱由慢到快)

二年级上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18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教师: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 2.学生:读熟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第18课就介绍了两首古诗。板书:18古诗两首敕勒歌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这里一直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再看拼音多

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 穹庐:古代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15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人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整首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最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朗朗上口,便于背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经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得很透彻。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引导,之后让学生去读,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建议 古诗欣赏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践行“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验,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吟诵中感受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免费更新请加微信:330797386(清茶老师小学教育资源) 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描写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诗人的资料及古诗的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4.通过朗读,感受西湖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难点 感受西湖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新课导入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单元古诗二首池上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单元古诗二首池上人教 部编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12古诗二首 池上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5个生字;会写“首、采”2个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难点: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诗人在夏天的所见。 这首诗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诗歌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最传神的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真的情态。诗的语言浅显易懂,对仗工整,适合学生吟诵积累。 文中的中国画分别与古诗相配,诗中景物与画中景物一一对应,诗画的融合清新雅致,意境悠远,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看图说话,思考: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想一想你有没有和他相似的经历说说你的感受。(出示诗歌插图,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发生在夏天荷花池的故事)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描述了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理解题目含义。 3.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 (2)教师小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交流,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二首

1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8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理解一些字的含义,体会诗中的韵律美。 4.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题。 1.同学们,万物复苏的春天你们喜 欢吗? 2.动画展示春景。 画面定格河边婆娑的垂柳。多美的 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 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之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 (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 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 师: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天生爱看动画片,从直观的动画 导入本课,容易使孩子开课就感到有兴趣。 从孩子熟悉的知识入手,引出新知识,这样也教会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生可能会想到,咏柳就是赞美柳树。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 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块儿读好 吗? 3.让同学们把古诗读给同桌听听,相互提提意见。 4.教师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抽读词卡:垂柳、剪刀。 5.再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6.指名读,互相评议。 7.齐读。扫清生字障碍,为理解古诗的含义做好 准备。 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调动他们 的学习积极性。 三、细读诗文,深入领会。 (一)、图文结合,远近对照,品 悟第一、二句。 1.看柳树远景图。你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2.诗人发出的感叹是什么?图下出示两句诗。 3.你觉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识呢?让学生谈自己对字词的初步理解。 4.指导朗读这两句: 5.学生自主试读,体会感情及语气。 6.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把朗读变成孩子抒发自己独特的感情 的方式。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探讨,让孩子自由的交流,通过合作交流感悟古诗描绘的场景。 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帮助弱势学生识字,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通力合作。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