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幽默的技巧

论语文教学中幽默的技巧
论语文教学中幽默的技巧

论语文教学中幽默的技巧

摘要

教学幽默是爱心与智慧的完善结合。一堂生动幽默富于磁力的好课,需要教师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融融的爱心,并借助多种手段,把喜剧因素融进语文教学中,让教学任务在欢娱快乐的气氛中得以完成。那么,如何使教学语言幽默起来呢?具体的幽默技巧有:一、恰当使用修辞方法;二、适时地“旁敲侧击”;三、适当地“画蛇添足”;四、巧妙在学生名字上“望文生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幽默;技巧

引言

什么是幽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幽默是指有趣或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意思①。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它是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协调,不合理的荒谬现象、偏颇、弊端、矛盾实质的揭示和对某些反常规知识言行的描述。教师在教学时,教师语言必须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若能像相声、小品演员那样妙语连珠,引人入胜,将使学生在听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时开心大笑或会心微笑中领悟教师深刻的意旨。《美国中学生讲授法》中提到:“幽默不仅不会影响直接认识的获得,而且在几个星期后,学生从讲授时所运用的幽默中,却有意识地记下了更多的概念。”这就是说,幽默的价值,不只是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驱除疲劳,而且可以帮助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学生,学生也不理解教师。”教育研究表明,师生情绪严重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阻碍他们对正确要求的意义的真正理解,即所谓“意义障碍”。而教学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消除意义障碍的良药。既然幽默在教学中有如此重大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恰当地运用幽默的手段进行教学。常见的技巧有:

一、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可使语言既幽默又生动。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课无疑是审美性较强的学科之一,按说它应该是学习兴趣较浓的一个学科。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学生厌学语文是普遍现象,使用幽

默手段是矫正这一现象的有力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能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往往使语言出奇制胜,获得幽默的效果。幽默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仿词、双关,褒贬换用等。

(一)夸张。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俗称夸张②。夸张,是幽默中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能摆脱生活逻辑的束缚,给人以新异的刺激,使人觉得风趣诙谐。在七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写。马克﹒吐温的作品以幽默讽刺见长,语言简练生动,蕴涵量大,为了介绍他这样一种语言风格,有位教师给学生们插入这样一个小故事:“马克﹒吐温外出,火车开得很慢。正好有人来查票,马克﹒吐温干脆递给他一张儿童票。查票员说:‘你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答道:‘现在我已不是孩子了,但在买票上车时是的’。”试想,生活中火车速度再慢,也不可能出现马克﹒吐温所说的情况,正因为夸张达到极限,远远超出了现实,才会有奇妙无比的谐趣。学生听完这样一个生动风趣的一个故事,发出了一阵愉悦的笑声,对于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学生就轻松的把握了,而且不易遗忘。整个一堂课,就由于这样一个故事,就将课堂轻松愉悦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学生也对这篇名著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效果相当好。

(二)仿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同音或近音的条件,临时仿词,构成特别的效果。一位语文教师第一次和学生见面,他自我介绍道:“我是这个学校里最‘忧瘦’的语文教师。学生们以为教师发音不准,马上纠正:“老师,是‘优秀’吧?”教师补充说:“是‘忧瘦’,因为我很瘦,担忧自己会再瘦下去。”学生至此恍然大悟,微笑起来,笑声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一位教师初次与学生见面,说话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得到学生的好感。这样,能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喜爱这门科学的持久的稳定的学习热情。这就是仿词所起到的幽默效果。又如:班上作文课,我经常要求学生即兴作文,鲁强同学的写作水平还可以,但最容易写错字,我在他的作文后批了不少次,但是屡批不改,趁着这个机会,我把他叫上了讲台,要他抄下自己的习作“……一路上拔山涉水,我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同学们马上指出了“拔”是个错字,我把“拔山”圈出来,装作很惊讶地说:“鲁强同学,当年你老祖宗鲁智深也只能倒拔杨柳树,而你的力气更大,竟能把大山也拔起来,真是一代比一代强。”全班同学都笑了,鲁强有点不好意思了,忙把“拔”改为“跋”,“拔”与“跋”是谐音字,老师临时仿词,将学生的错字指出来表达得婉转而又幽默,微妙而又含蓄。经过这一次改错字,鲁强的坏毛病慢慢地改过来了。

(三)双关。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就

叫双关③。美国第38任总统拉尔德·R·福特有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是一辆福特,不是林肯。”众所周知,林肯既指美国很伟大的总统,又指一种最高级的小汽车;福特则是当时普通、廉价而大众化的汽车。福特说这句话,一是表示谦虚,二是以幽默的口吻表明自己是大众喜欢的总统。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老师也可以采用这种“双关”的修辞方法。语文考试就要来临了,学生们都很紧张,纷纷向教师探询试题有多深,教师不动声色地回答道:“试题深浅要由油墨而定,油墨印得深,便深,印得浅,便浅。”语文老师很理智地避开了学生的提问,学生所问的深浅是指题目的难度如何,教师却回答的是题目的清楚程度,两者意思毫无关联,教师却回答得如此巧妙,让学生无懈可击,试卷开始发下去了,一个上课经常捣蛋的学生在下面大声囔囔说试卷有问题,我走下去检查了一下,没有出现任何不清楚、漏印等情况,只见他指着一个新学的成语说:“老师,你肯定写错字了,我怎没见过。”那是你的问题,不是我要解决的问题。同是“问题”,意思却不一样,学生所说的问题是试题中的难题,而教师所说的问题是油印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我们从教师幽默的回答可看出,幽默背后的文化实在是高深莫测的,说者始终处于主动的位置,有些听者却抓不着明显的借口进行反击,只有受用、听、想、理智地进或退。

(四)褒贬换用。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故意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即把褒义词用在该贬的事物或贬义词用在该褒的事物上,从而带来幽默效应。某语文教师,面对班级中“小烟民”日益增多现象,对学生作了一次幽默风趣的讲话:“提起吸烟,我认为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防小偷。因为吸烟会引起深度剧咳,小偷不敢上门。二是节省了衣料。咳的时间一长,逐渐成为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是可以演包公。从小就开始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惟妙惟悄,就用不着化装了。四是永远不老。据医学资料记载,烟民的平均寿命要比非烟民短,从小就吸烟的人,当然永远也别想活到老了。”这里的“好处”、“防小偷”、“节省衣料”、“永远不老”等或是反话正说,或是褒词贬用,寓庄于谐,句句击中要害,使学生们在一片笑声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教师所举事实,学生通过想象,一幅清晰的社会缩影便会在头脑中形成,从而引起更丰富的联想。由此可见,“褒贬换用”这种幽默在语文教学中确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融教育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在笑声中“明其旨,悟其理。”当然,要想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要善于揣摩学生心理,还要善于挖掘健康、积极的幽默素材,抓住恰当时机,讲求幽默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内容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用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幽默、生动、形象。学生在欢娱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添加了学习的情趣。同时这种幽默语言富有一定的哲理,发人深省,让学生在一笑之后不忘细细地去品位,从而悟出其中的道理,

发现自己的不足。

二、适时地“旁敲侧击”,可使语言幽默又含蓄,能消除学生对抗的情绪。

所谓“旁敲侧击”,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以正面直接说明,而是从侧面曲折表达④。许多教师追求的是完美,看不得学生犯错。如果犯错,就是板起面孔,摆出了教师应有的“威严”,去苦口婆心的教育批评,其结果收获甚微。教学批评是教学中的必要手段,可这种批评同样可以幽默一点,可以运用自己新奇、巧妙、风趣的语言“粘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在笑声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我所教的班级中有几个学生,要求500字的文章,他们绝不会少写,但是半天说不到主题上来,内容空洞、乏味,记流水帐是他们的座右铭。课本要求学生作文《中学的一天》,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叮铃铃,六点钟了,是起床的时间了,我穿好衣服,拿起牙刷,在牙刷上挤上牙膏,就跑去有水龙头的地方去打水漱口,漱完口,又洗了脸,这时上课铃响了……”每次他交来的作文都会让我头脑发胀,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他会让他难为情。于是,我让全班同学来当一次小老师,对我讲的这个故事进行评价,故事是这样的:有个秀才,他决定赴京赶考,临行前妻子再三叮嘱,写文章千万不要哆嗦。他从善如流,请娘子放心。考完了,他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信,信上说:“以前哆嗦而今不哆嗦矣。吾下月动身乘船或者雇骡返乡,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所以不写三十日,因下月为小月之故也。家中存棉鞋一双,希吾妻找出来拍拍打打,因多尘之故也。此事希吾妻千千万万牢记在心中不要遗忘,为省笔墨起见,吾不写草头大万字,而以方字去一点代之……。”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大家都争着评论,秀才太哆嗦,不懂用简洁语言表达,我顺势也跟着说,那我们之中谁能比得上这个秀才的,应该没有像秀才这样会算流水帐的同学吧?说这话时,我的眼睛直视了一下那个同学,那个同学脸红红的,果真不出所料,她和其他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的同学的作文虽还冗长,但也不至于让人腻烦了。在班上,我发现了一个学生写作文通常没有几个标点符号,当面指正后,仍不见效。在一次语文课上我捧起这个学生的作文读了起来,一口气读了一百多字,脸都涨红了,不少学生说停一下,可我摇摇头,气喘嘘嘘地说:“我不能停,要忠于作者的意愿呀!”一语惊醒梦中人。现在这个学生乱用标点的毛病已经改掉了。诸如此事不少,班上有一个学生写作时特懒动脑,每次作文都是只字不漏地抄袭别人作品。无论我旁批或总批都写“文章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准抄袭别人文章。这个学生总是面不改色,而且还继续沿着抄袭的目标继续前进。有一次我站在讲台上,这位学生把他的作文交了上来,看了他

的习作,我问他:“这篇文章得到外界的帮助吗?”学生很肯定的回答:“没有。这是我花了几天的时间才写出来的。”我故作激动地说:“真是谢天谢地,让我们班上出了一个鲁迅,鲁迅可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啊!”学生习作是抄袭的赝品,他听了教师的话顿时满面羞愧。以后交来的作文中,我发现这位学生再也没有抄袭的现象,而且选材都联系生活的实际。

这正如著名演讲家海因曼.雷曼麦说的“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容易为人接受。”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教育幽默不是生活式的灰色幽默,它在让学生开心一笑中,思路上豁然开朗,在欢笑中学生学到知识,它也不是随意式的“跑题”幽默,而是让学生会心一笑中,矛盾得以缓和,问题得到解决,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三、适当地“画蛇添足”,可使语言诙谐、风趣。

本来无需加一个尾巴,却有意识地加上一个尾巴,能产生诙谐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语文知识及某些课文内容大多是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味布道式的分析讲解,使学生脑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兴奋不起来,时间一长,学生便慢慢趋于沉睡状态。如果此时教师画蛇添足地“幽默”一下,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注意力相对集中,记忆力也就会随之加强。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说到迎春时,用了一个比喻“腮凝新荔”,意思是红润的脸颊宛如新鲜的荔枝。一位语文教师讲到这里时加了一句:“当然是像荔枝肉,而不是像荔枝壳,要不怎么能选入宫中当妃子呢。”这么一加,平添风趣,学生因之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又如黛玉见到贾母时,贾母一把将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地叫着大哭起来,当时地上侍立之人无不掩而涕泣。”教师讲到这里插了一句:“试问谁敢不哭?哪个敢笑?”教师以此幽默的一问,让学生更加明白了贾母的特殊地位。又如初中语文《卖炭翁》,教师可针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入手提问,“在卖炭翁来说,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个老头肯定是疯子”。学生都笑了,然后马上回答说:不是。“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气变暖,然而这位卖炭翁得把解决衣食生计的问题寄托在卖炭得来的钱上,所以“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冷得瑟瑟发抖时忍着希望天气变得更加寒冷中,表现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深刻揭示“官市”本质的目的。”教师经过学生的思考,发表看法后加以概括、归纳,学生很快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这比起一般教师采用翻译——解释——中心的教学程序来说就要好得多。学《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就题目提问学生:‘纪念’和‘忘却’不是矛盾吗?连题目都出现了错误,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脑子是不是有问题,这样的作品还能变铅字,真是……,学生

笑后马上想到,作者在这里寄寓了深刻的含义。顺着文章的分析,文中“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同“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这里又被搞得有点糊涂了。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又加上一句,鲁迅本事无非是以制造矛盾见长了,学生们笑得更厉害了,马上开动脑筋,回答:“是”肯定的是事实,“不是”是针对“苟话到现在的我”而言的,表达的是作者由衷敬意和谦虚而深沉的自责。通过提问、引导,让学生更加明白鲁迅的文学作品中用词的精辟和准确。

以上事实证明,教师“画蛇添足”地幽默提问,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增加求知的欲望,对准确把握知识,深刻理解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四、巧妙在学生名字上“望文生义”,可以启迪学生心智。

望文生义是指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以字面上去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⑤。这词含有贬义的意思,但如果在课堂上使用望文生义法去分析学生的姓名,会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趣、更有效。我执教的学生中的名字纷繁多样,比如说“谢想华”是“想着中华”,刚好班上有56个同学,我在班里常说:“56个同学相当于56个民族。”当谢想华同学正想违反班规的时候,我及时地对他说:“你要时刻想着我们中华56个民族噢。”又说“何甘露”中的甘露,是植物特别需要吸收的东西,有一次课堂上她想睡觉,我说:“甘露同学,大自然的生物都等着你为它们提供养份哩,你可不能偷懒哪。”被我一说,这位学生睡意全无,专心地听起课来。再如,有一个叫经纬的同学,小不点,学习缺乏信心,有一次我上《伤仲永》,我让学生说说仲永从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变成一个跟普通人没任何区别的青年说明了什么道理?经纬举起的手有些颤抖,似是生怕我提问他,我灵机一动,说:“请地球同学回答。”学生们愕然,我解释道:“经纬,经线和纬线,不就是地球吗?地球可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啊!”学生笑了,我发现,他这次回答比以前好多了。可见,用望文生义法解说学生的姓名,学生非常喜欢,也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趣、更有效。

当然,语文教师的幽默感首先是语文教师极富个性的独特视觉和洞察力,是一种敏锐的易感性,属于他个性气质魅力的再现,这不会不影响学生,不会不感染学生。

结论

教学幽默的具体技巧和方法是纷繁复杂的,不可尽数。教学幽默作为教师高雅情致的流露,是将多种幽默技巧灵活运用。而这首先得力于教师渊博的知识,

教学幽默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的,教师要不辞辛劳地从浩如海洋的书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以名人趣事的精华中撷取幽默的宝石,才能谈资丰富,妙语连珠,奇言成趣;其次,得力于教师豁达的胸怀,幽默是一种宽容精神的体现,教师要善于体谅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最后,得力于教师乐观的态度,幽默具有征服忧虑的能力,令人如沐春风,教师平时处理问题,待人接物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能做到以上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创造出和谐幽默的教学情境,将有利于调节教与学的关系,化“死水”为“活水”,变“隔膜”为“相融”“,从而得以胜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教学中,因为受到学生知识水平的局限,语文课的教学幽默应与语文知识结伴而行,要以学生“懂”为原则,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自然恰当地使用,绝对不能背离教学目的和内容,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给学生以油滑之感。其次,教学幽默应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庸俗,不要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一堂课幽默,笑声不绝,就会冲淡了教学内容,如果一味逗乐,就失去了幽默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果为幽默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幽默就与流言蜚语无异。总之,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幽默的技巧,必须做到“适时、适当、适量。”

注释:

①②③④⑤《现代汉语词典》第1520 、730、1180、951、1304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

参考文献:

[1]黄士基黄学农《幽默迎来开场笑》, 《演说的技巧与艺术》华中理工大学

出版社 1995年3月版。

[2]吕志雄《正话反说与反话正说》, 《现代交际》 1997年第1期第30页。

[3]何秀余《幽默使枯燥的课堂活起来》, 《演讲与口才》 1994年第7期第34页。

[4]陈万清《课堂批评幽他一默》, 《演讲与口才》 1994年第11期第35页。

[5]帅士象《双关——幽默构成法之十六》, 《演讲与口才》 1994年第3期第15页。

[6]李刚《望文生义——幽默构成法之十九》, 《演讲与口才》 1994年第11期第10页。

[7] 林建南《幽默的春风化解敌意的“冰点”》, 《演讲与口才》 1994年第5

期第9页。

[8] 何建华王勇《教学语言幽默七法》, 《演讲与口才》 2004年第11期第30页。

[9]何其然《语用学概论》,湖南出版社1998年版。

[10]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徐中赛《助你说话幽默的六种快捷思路》,《演讲与口才》2004年第10期第8页。

论中的哲学思想及教学

论中的哲学思想及教学 进入20世纪后,由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使数学家致力探索事物内外在和相互作用,从而在数学各分支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若干成果.借助勒贝格测度及一般抽象测度的积分理论,1933年苏联科学家柯尔莫戈洛夫提出了概率论的公理化结构.可见概率论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断积累、抽象,概括升华到理论,在实践中去伪存真.当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进一步追求哲学基础与原始概念分析的深化与归纳逻辑的完美.概率论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本文以唯物辩证法为主要理论基础,阐述概率理论与科学哲学的方法论和本体论两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关系.概率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包括类比和归纳思维等.概率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具备归纳思维.在文艺复兴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推理思维是演绎思维,归纳思维是不受重视的.从重演绎到重归纳是一场思想革命.哲学史上对其贡献最大的是英国的培根,在其巨着《新工具》中大力提倡归纳法.归纳法虽然是与演绎法同时存在的逻辑方式,与演绎思维不同,归纳思维使人们更有可能把看似无序、偶然性现象与自然界的有序、必然性现象起来,而概率论反映的就是从大量随机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稳定的规律性.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所产生的研究方法使人们理想当中的稳定的规律性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概率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包括必然性与偶然性、随机现象和统计规律的客观性等.事物的发展过程,既受必然性的支配又受偶然性的影响,认为只要无限制地增加和控制条件,偶然性就不复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概率论所研究的是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而概率哲学思想是揭示隐藏在偶然性内部的客观规律.随机性也是自然界运行的一种模式,深入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因此对概率论随机现象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认识论价值.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界限是否存在以及随机性本质这个哲学基本问题至今仍是概率哲学家的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哲学领域,构建概率论理论体系的方法也直接影响和促进了科学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发展.19世纪着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Kelvin)勋爵说过:“数学是唯一有用的形而上学”,数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见一斑.由于概率论所取得的成就超乎人们想象,使哲学不得不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体系进行重新认识,并且借助于概率论的成果重建新的解释体系,使科学哲学范围得到了惊人的扩展.因此应当大力倡导把科学哲学与概率论看作协同发展的系统. 创新性思维是超越一般思维的“高级思维”,本文介绍教师如何讲解概率论才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数学家赛尔伯格说:“数学的内容一定要重新斟酌.

音乐课堂语言艺术

音乐教师课堂语言艺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老师亲切温和的语言,使学生百般回味;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给学生带来快乐;老师果断奔放的语言,给学生激情;老师谦虚谨慎的语言,使学生真诚。 音乐教学中,把音乐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有机结合,将音乐这种抽象的听觉艺术和语言性的艺术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语言形象生动的描述作用,不仅可以再现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深入人心的今天,要想做一名教学理念新,教学效果好的优秀音乐教师,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样也要注重语言艺术的锤炼,在追求音乐美和语言美的结合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课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一,音乐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学生喜欢教师的教学语言有艺术魅力。特别是音乐课的语言。要求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为音乐课“画龙点睛”,为音乐形象“推波助澜”。音乐教学的艺术性要求音乐教师语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要同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相协调。这样可以创设更为真切的体验情境,并使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更快地走进艺术情境,并加深音乐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由于学生对教师语言的接受和反馈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教师的表情,动作,神态,风度等综合判断,也就是说,听觉还需要借助视觉形象的帮助才能形成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依次教师要不断追求语言,声态与神态,形态的吻合,直至“声,神,形”的合一。试想,如果我们微笑着叙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或是唱“花儿开了,鸟而叫了,多么好......”时面无表情,那么学生如何从矛盾的言谈举止中得到肯定的判断呢?因此,教师不能忽略教学语言中所包含的无声的体态语言(形态,神态,动作,手势等),它们与声态语言构成和谐统一的课堂语言整体。 二,音乐教师的语言富有文学艺术 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每位教师都应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音乐作品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曲式,配器等因素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因此,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语速,语调也要与这一塑造手法相一致,做到缓急一致,轻重一致,高第一致,使语言氛围与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富于节奏感和韵律感,音乐是通过旋律和节奏感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因此,音乐课教学的课堂语言其节奏感与韵律感是非常重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把握得好,应用得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鲜明,更丰满。在教学中注重让课堂语言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及时调整语言的速度,高低,强弱,使课堂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如:“请”,教师要面带笑容,再用手做一个请的手势,说:“让我们一起唱起来。”除了要富有节奏的表述外,还可加上简单的与节奏相配合的动作,如:双手按节奏变换拍子拍手或做请的动作,当学生学唱乐谱时,教师用手势,身体配合教师语言边做边说,另外,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应该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 三,音乐教师的语言要言简意赅 音乐教师的语言要简要,精练,具有启发性。烦琐,堆砌,喋喋不休的语言会让学生不得要领。讲课应当“要言不烦”,象《札记·学记》里所要求的,“其音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说话简约明达,以细微浅近之语阐明至善美之理,使人透彻理解。” 语言是重要的,但音乐课毕竟不是语文课。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是创

教学名家谈语文

教学名家谈语文 于漪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千万要重视、使用好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离开了课本,阅读教学就丢失了语文学习的特殊凭借物。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阅读,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不但要深入地与作者对话,而且还要与编者倾心交谈,弄清楚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组合这个单元的意图。 学习任何课文不管是怎样的体裁,一般来说,师生至少有三个问题要把握: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怎样写的;三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阅读,思考,体验,感悟,真正读懂,把握真谛。 于永正我看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关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课标语),重视课外的阅读。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 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涵养”阶段,要特别重视吸纳、积累。 教小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手把手”说的是耐心、细心;“实打实”说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不能搞花架子。这是一种责任,一种韧劲,一种“夯”的精神。 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 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 教作文的规律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得是个“文化人”,以“文”化“己”。这个“文”主要指读书。另一个方面是以“艺术”化“人”,语文老师要有点艺术细胞。如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得是个“思想者”。“前思后想”(尤其是“后想”)才能长心眼、长智慧。把“思考”所得形诸文字,可以使

教师论文《谈音乐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论题:谈音乐艺术教学中的语言美 学校名称:兵营镇中心学校 专业:音乐 教师姓名:何欢 时间:2015年6月30日

目录: 一、课堂导入语的艺术 二、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三、教师体态语言的艺术 摘要: 音乐的美,不仅仅表现在乐曲的美和教师的口头语言美上,它还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 一名优秀的教师为使自己的课堂讲演语言更充满生命活力,一定会非常善于巧妙地借助语言艺术来表达授课内容和思想感情,以深化课堂教学的主题,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完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音乐教学,课堂语言,语言艺术 引言: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去创造美。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有声乐、钢琴等表演技能和音乐理论、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外,还应该具有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能力,它是教学的主要工具。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最重要的手段。语言艺术的目的是使这一交流达到最理想的状态。音乐是流动的艺术,它有着来自韵律的流动美。而音乐教师作为美的课堂的组织者也需要有美的语言来为课堂增添魅力。美的音乐可以表达美的语言,而美的音乐也需要美的语言的诠释与润泽。但究竟如何在音乐课上恰当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也是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关注的问题。

正文: 教育教学语言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质,也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讲授法为主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更是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学生可以挖掘出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捕捉到思维历程中闪现的火花,从而激起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愿望。一般来说,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学生的形象思维,理性概括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教师语言的机智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语言的观点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语言的材料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课堂语言要体现出艺术性,音调高低和强弱、语流快慢和间隔要与学生的心理节奏相适应,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韵律美、直观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切忌语言平淡、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出现打瞌睡、心不在焉等现象。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美育教育中学语文 中国语文教学在经历了近3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具备了完备的内容和形式。然而,时至今日,语文教学在目标和方法上越来越显示出其游离性和陈旧性。于是,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了几十年语文,字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一、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

“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辩证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辩证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8-05-14T17:02:14.277Z 来源:《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7期作者:管艺媚 [导读] 辩证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黄浦江路小学266555 摘要:辩证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基于它的特点,辩证思维在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过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辩证思维语文教学运用 思维和语言相互依存。思维过程和结果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没有思维的语言表达是不存在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可能脱离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被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 辩证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其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以及对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所说的“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目标能够起到重大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当前一个迫切需要实践的课题。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其不同于其它思维形式的特点。 1.全面性。辩证思维在认识对象时要使用全面性的观点思考对象的一切要素,对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我们在从事语文教育中要注意到听、说、读、写、思这五者的区别。更要看重的是这五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学的任务进行全面性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2.系统性。“系统性”是对于事物和世界中的“多极性”的“整体性联系”的把握。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三种教学每一种都可以独自构成一个教学系统,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我们又都知道实际上这三种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的任何一种教学内容都不可能脱离另外两种教学内容而存在。因此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虽各自成系统,但它们三者合起来又构成了一个更高级的系统。这就是必须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系统性思考的原因。 3.发展性。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思维要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认识对象,也就是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就语文教育来说,我们所考察的客观对象便是语文教育的本身,从传统的语文教育到现代语文教育,这个客观对象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对语文教育的思维也需要不断发展变化,审视过去,检讨现在,更好的思考未来。 4.具体性。这种思维不是抽象同一性思维,而是具体同一性思维。因为它要通过思维形态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必须是具体的,否则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就没有真理性。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不断地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些为大家所公认的经验性的东西。这些经验的获得很明显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通过我们语文教学实践不断证明了的。否则,如果只是凭空想象的话,我们所获得的经验就不能正确地反映教学实践的现实,也注定会被教学实践所抛弃。所以,我们对语文教学方式的思维必须是具体的。 辩证思维方式不仅是具体分析现实矛盾、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而且是促进现代科学发展的有力杠杆,还是促进思维方式变革的科学指南。为了充分发挥辩证思维规律以及辩证思维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促进语文教育思想的变革,必须加强辩证思维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的研究和应用。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小学教育阶段都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这些辩证关系渗透在阅读教学中,从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解读课文是关键。要正确的解读课文,就必须做到客观、全面,避免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来误解课文。这就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课文进行辩证的分析。语文教材中需要辩证分析的地方很多,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辩证分析,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语文教育振兴的关键也在于教师,这已为大多数人所承认。那么教师自身的发展无疑会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对语文教育的发展前途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一再强调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素质。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思维律、质量互变思维律、否定之否定思维律、辩证的充足理由律。教师对这些规律的运用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够按照每条规律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或逻辑环节去分析具体的教育活动,并自觉遵守有关的逻辑要求;具体来说,教师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运用观察力、调控力、解惑力、迁移力解决意外事件和组织教学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要努力学好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运用作为一项关系到语文教育兴衰成败的大事情来做好,让辩证思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功用,以使语文教育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紫金县中山中学贺许林 摘要:让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21世纪未来社会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理应主动适应时代的这种新要 求,在教学中积极实施思维教育,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拟从结合中学教材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培养学 生辩证思维能力的等三个方面就初中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 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辩证思维;教材;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一直以来,我们常说:文史政不分家!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却未从深处去考虑该如何运用知识上的链接。其实,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所谓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1]在具体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结合中学教材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目前我们中学教材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

在此例举《哨子》一课谈谈这个问题。作者在七岁时曾经为了一个心爱的哨子付出了比它原价高四倍的钱,这段生活经历本身是一种具体的事实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具体事实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便产生了与作者一样的理性的认识:“当我打算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时,我便常常对自己说,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在这里作者由买哨子推及到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不要为此而花费太多,这就使认识由感性具体上升为思维抽象。再从当前社会观察到人为了权势、名望、财产、玩乐、虚荣等,如同“我”小时候为了一个哨子一样,付出了太高的代价。在自己原先认识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由个别推及到范围更广阔的一般,通过更高一层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终得出了“他们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的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的结论(也就是本文议论的中心论点)。这篇议论文在人的认识过程上是比较典型的,它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观点或一篇文章的正确的论点,是通过对事实现象不断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才形成的,这也就是我们应当着重培养的几项思维能力。 再如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作者既肯定了成绩,即“中国共产党的20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20年”,又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接着就指出在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方面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毛病,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厦门华侨中学涂维佳 摘要: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有声乐、钢琴等表演技能和音乐理论、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外,还应该具有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能力.它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韵律美、直观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有声乐、钢琴等表演技能和音乐理论、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外,还应该具有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能力.它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然后,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这句话说明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与艺术性。一位好的老师,他懂得用情感,用智慧加注在语言上来引导学生,引导这些不同的个体。所以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艺术。老师亲切温和的语言,使学生百般回味;老师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给学生带来快乐;老师热烈奔放的语言,给学生激情;老师温柔细腻的语言,使学生真诚……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韵律美、直观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语的艺术 音乐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精妙的语言导入是引人入胜的引子,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可以引导其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中,

b8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拾片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拾片 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尽可能地再现作品所创造出的审美意境,并通过审美联想,尽可能完整地将它“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将学生带入有声有色有味的图画般的审美意境中去,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关键词]审美教育自然美人物形象美艺术美科学美内化美升华美 审美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具有艺术魅力的形象来打动人心,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灵魂的小说;还是赞美祖国山河的散文;是富于强烈艺术欣赏情趣的诗词;还是阐明事理内涵的政论文,以及说明科学真谛的小品;烛照世态人情的杂文。都无不蕴藏着“美”的因素,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以及陶治情操、丰富心灵、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觉悟,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笔者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得出:中学语文教材中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注: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有写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大地》;有写雄伟奇丽的天山景物的《天山景物记》;有写生机蓬蓬的春天秀色的《春》;有写艳如处子的茶花的《茶花赋》;有写丹心似火的枫叶的《香山红叶》;有写梅雨潭迷人的《绿》;等。每一篇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唤起学生美的感情,使其甘之若饴。通过文章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深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二、“人物形象美”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辩证思考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辩证思考 发表时间:2010-09-10T11:39:59.82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第08期供稿作者:张秀艳[导读] 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张秀艳(涿州市松林店中心楼桑庙学校河北涿州 072750)【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经常出现下述情况:有时强调“讲”的重要,于是出现“满堂灌”;有时强调“读”的重要,于是出现“满堂读”……。这 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症结是什么?冒昧地说,是缺乏辩证统一的观点所致。小学语文教学违背辩证统一观点的表现较多,笔者仅从务实与求活、联系与发展、数量与质量、结果与过程等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务实与求活的统一 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矗2.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①定向。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要恰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而有方。②质疑。要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③交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议论纷纷,相互切磋,由“求其对”向“求其好”发展。④总结。师生要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课输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⑤反溃反馈要形成网络,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可通过提问与形成书面练习当堂评改,及时进行矫正。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反馈方式,为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这五个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转化、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作用的转化。 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2.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年级之间、课文之间与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有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有听说读写之间联系,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应从知识点、方法点寻找联结点,使课堂教学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注意与重视语文教学的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研究。 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知识形成的结果与过程统一起来呢? 笔者以为要从以下三点做起:①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体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把教材内容中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动态的作用对象。教师要讲解精当,给学生多留下独立创造性思维和联想的余地,从而更好地去体验知识,而不是单向地汲取结论,为学生发现问题和开阔思路提供更多的支点,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综合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要处理好知能的转化过程。语文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而且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步骤选择与安排,不但要用是否有语言价值去衡量,还得用是否有思维价值来衡量。思维能力是其他能力的核心。要把单一的语文知识训练变成渗透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训练,将知识的获取寓于能力形成的过程之中,让学生越学越聪明。③重视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转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启动者,其作用在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教师这种主导作用也不是不变的。当他在传授知识与启发时,是主导者,起支配作用;但当学生投入自学或质疑问难时,学生便是主导者,起支配作用,因为老师的释疑解难是受学生支配的。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3-04-23T13:33:44.28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3月总第79期供稿作者:◆郭秀峰 [导读] 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产生审美化、情感化的效果。 ◆郭秀峰贵州省兴义中学562400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开展审美教育,已成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中笔者首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倡导审美活动的功能和意义,是赋予生命以灵魂,唤醒生命体验,重视情感积淀和艺术熏陶,重视生命的非理性感知、想像、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着生命的美丽、灿烂和辉煌。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从宏观角度讲,语文审美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简单的语文知识、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通过美的教育,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从微观角度讲,语文审美教育是丰富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心理学认为审美能力在人的智能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美感能促使人对事物产生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认知。语文教育本身充满着人文关怀,承载着教育下一代的使命。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得到灵魂的净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研究 1.挖掘教材美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大量的审美因素,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精神美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中美的因素挖掘出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操。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更是把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心灵美、语言美完美地结合,使人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满足、心灵上的宁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不但能学会欣赏人物的外在美,还会欣赏人物的内在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将文本蕴含的审美元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对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学生对文本构建的新元素进行想象和联想。如《热爱生命》课后练习第二题:“在我们的周围,哪些是热爱生命的表现?”这是指导和提示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的,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提示,使学生充分想象和扩展联想,从而培养其审美想象能力。 3.通过写作训练拓展审美教育的空间 要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写作训练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写作训练能把自己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平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作文的形式,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效果,使得审美教育由课堂到让他们深入生活。在写作中,要让学生去不断地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生命的境界。 4.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思想、情感、生活等各方面的结晶,也往往是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时,为了达到审美情感培养的目的,要教会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如《边城》这篇课文,我们只有教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写作的思想、情感,才能达到审美情感培养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地介绍沈从文创作《边城》的背景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这种思想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实现情感的迁移,让他们认识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翠翠以及许许多多善良纯朴的人们,以他们的人性光辉荡涤着城市人被污染的心灵,引领着人们流连在边城优美的意境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产生审美化、情感化的效果。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课文所展现的美,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环境,诸如教室的布置、课堂气氛的渲染、教学设计的生动活泼等,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好习惯”。一旦学生开始爱好美,并且逐渐养成了审美的好习惯,他们就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从日常的现实走向审美的现实,从纯粹的生命感走向美感”,这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参考文献 [1]杨钰平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09)。 [2]杨忠萍探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05)。 [3]刘付亭试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整体性策略和阶段性任务[J].考试周刊. 2011,(39)。 [4]程俊给学生一双探寻美的眼睛——浅谈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审美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6)。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践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践策略 发表时间:2016-08-14T15:50:09.4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0期作者:赵士慧 [导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任。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50014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经济迅猛发展,学校教育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热潮,但很多改革都带有浓重的功利性,偏重给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升学率,而淡化德育,学生道德修养严重下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让人不寒而栗。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确立了“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方针和“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指出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表明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任。 作为在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任务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达到应试的标准,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呢?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有了一些浅显的感悟。 一、提升教师“德能”,言教身教,激发学生美德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善与恶的双重基因,关键如何把“善”激发出来,让“善”成为人生价值的主流。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德性成长的示范者、引领者、激发者、肯定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德能”。“对教师而言,‘德能’包含两种基本的能力。其一是‘道德能力’,是指个体选择道德价值、实践道德价值的能力;其二是道德教育能力,是指应对教育教学中道德伦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敏感觉知道德问题的能力、善于道德推理与引领的能力,以及对不同道德观点宽容与信任的基本能力。” 可见,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较高的师德和渊博的知识,举手投足,言谈话语,都要起到示范作用,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美德。尤其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作为教师,如果言行不一,就会失信,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提升“德能”,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感染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二、以“德”为主设计学习目标,以德促智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设计教学目标,能够达成两个目的:一是时刻提醒教师教学的道德追求;二是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具育人效力。简言之,高中语文每篇课文都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用什么手法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什么正能量,前两个目标都是为第三个服务的。而教师要用情感品德带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把握,以德促智。并且高中语文所选的文章都是集作者的思想品质和思维品质于一体的最优秀的文章,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学生变成品德优秀的人才不成问题。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美德 当代中学生处在时代迅速变迁的洪流中,他们自主性强,兴趣广泛,信息多元化产生怀疑心理,很少轻信现成结论。所以在教学形式上应尽量避免生硬的课文讲授,而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有色有味、有情有趣且富有实效。 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如角色扮演、小游戏等方式,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地观察、思索、分享以及接受熏陶,从而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的环境获得新的感悟和认识。在这样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师生民主平等的心灵对话,打破了学生对于知识、道理学习的抗拒心理防线,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和创新的契机,帮助他们排除影响自身成长的障碍,同时促进了其团队意识的形成。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开讨论会、做手抄报等。这既能提高学生的演讲、朗诵和辩论技能,又能对学生进行无形的集体意识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充实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四、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美德 高考作文考试说明和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文的思想内容、审题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感情真挚,高考阅卷老师一般都是将作文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文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文为心声,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深刻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不仅审题立意,作文素材整理积累也是以各领域有突出成就的品行高尚的人为主。经常阅读并积累优秀人物的品德事迹,自己的品德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教师应不断修炼自己的基本功,提升“德能”,将应试与德育有机结合,利用教学表达的多样性与艺术性,使语文学科在坚持自身的品格的同时,激活其蕴含的德育因素,丰富德育的内容,达到文道统一的境界,促使学生德智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方一帆 摘要:语言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的祖辈曾把教师"吃语言饭" 形象地说成是"舌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能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音乐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一种综合职业的表现,是教师专业知识技术文化修养乃至道德水准、精神境界等品格素质的外化。它对于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语言;音乐教学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媒介,起着直接沟通教与学两方面的作用。讲究教学的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清晰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课堂教学语言美有着控制、引导学生学习的“魔力”。因此,音乐教育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 一、对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的分类 按照语言环境和语言运用的目的,把音乐教师的职业语言分为教学用语、教育用语、艺术实践用语和交际用语。 (一)教学用语 教学用语指在音乐课堂上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语言。按照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不同方式,又可分为导语、阐释、提问语等几部分。导语即每节课开始讲授时教学的导入语。包括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与本课有关的音乐知识信息,可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引发一种情绪等。导语力求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作用。阐释语则是对所学的技能、技巧要领和有关音乐知识的分析、理解和阐发。阐释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解释准确、阐发得体。提问语带有很大的启发性,因而往往表现为“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