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教学设计 (1)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教学设计 (1)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教学设计 (1)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身边实例,列举出不同区域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联系。

2.学会做简单的社会调查,在收集资料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理解区域间交流的必要性。

2. 通过要求学生列举生活实例,培养其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1世纪教育网

1.从现实生活出发,感受区域差异的存在,理解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2.树立主人翁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积极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系统性知识相对缺乏,此时结合生活实际,从身边最为熟悉的例子入手,让学感受不同区域间交往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

重点:区域间联系的内容

难点:区域间联系的必要性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往来在区域间

导入:开门见山,我们生活的区域总是和其他的区域相联系的,我们生活中吃的用的也往往来自其他地区。(请同学适当举几个例子)

环节一:天南地北聊物产

带过学生的回答,出示国内典型的物产,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地广物博,引起学生的共鸣;再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国外物资,带着学生走出国门看世界,发现生活原来离我们那么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下手,引发学生的兴趣。

借图片抛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区域的物产不同?而且生产生活也不尽相同?(请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归纳出:自然条件差异?物产差异?人文生活差异。

正式因为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各地条件有差异,所以要区域之间进行交往,互通有无,即“区域交往的必要性”。

环节二:咫尺天涯书特产

从宁波本土特色入手,出示阿拉讲大道栏目,让学生回答该栏目的赞助品牌有哪些。(史翠英—宁波大阿嫂、陆龙兄弟、三雪牌汤圆、义茂年糕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借以“宁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特产?”,让学生带着思考体验舌尖上的宁波,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整理出示:

奉化:水蜜桃、溪口千层饼、芋艿头

象山:大黄鱼、紫菜、梭子蟹

余姚:榨菜、河姆渡茭白

慈溪:杨梅、年糕、三北豆酥糖

宁海:长街蛏子、土鸡

江北:涌优牛奶

北仑:三山金柑……

在学生有所了解后,让他们更深一步了解家乡——出示宁波名片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汇流,物产丰富,区域位置优越,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港口城市!学生产生家乡自豪感(港通天下,回顾第一张PPT宁波北仑港)

指点学生得到启示: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挥区域特色!

环节三:七嘴八舌谈往来

除了以上的物产交往,还有哪些交往的内容?(请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得到以下方面:

经济:如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宁波开幕

文化:如宁波三江中学合唱团获得2013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节银奖

信息:如微博上马航新闻

技术:如宁波引进技术生产空气净化机

人才:如宁波保税区综合人才招聘会……

学生得到启示:区域之间交往密切,要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环节四:四面八方汇交流

请学生回答,区域交流可以是哪些范围里?

出示区域交往范围示意图:

A城市——乡村

B乡村——乡村

C城市——城市

D国家——国家

选取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流展开,使学生对于区域之间交往记忆深刻。

教师小结,区域交往的必要性、内容以及范围。

环节五:火眼金睛辨关联

习题巩固,出示一些作业题让学生得到及时练习。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教案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2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本学科有了一点感觉,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为主,重点强调如何阅读文本。保持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学时重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学时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不同的乡村图片导入,复习地图三要素。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讲授】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作业】练习巩固 作业练习(省教研室作业编写统一作业)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市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学时重点 城市聚落不同的功能。 学时难点 人类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城市图片导入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活动】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 作业。省教研室统一。

2021最新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中古时期的欧亚国家 第8课《西欧的乡村与城市》提高练习(含解析) 岳麓

《西欧的乡村与城市》提高练习 1.中古时期盛行庄园经济,而下列选项中属于庄园的田地类型的是() ①领主自营地②农奴份地③森林④教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下面对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是西欧中古社会的基础 B.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品 C.庄园的出现是社会退步的表现,因为它限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是农奴答案 3.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 A.资产阶级 B.市民阶级 C.地主阶级 D.农民阶级 4.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产生的作用是() ①促进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②促进了西欧城市的自治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④城市成为一定地区的经济与宗教中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有专家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时说:“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剌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而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下面对此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A.大学的形成促成了城市自治 B.大学的形成刺激了城市的贸易 C.大学的形成促使城市更加繁荣 D.大学的形成使城市的影响力扩大 6.中世纪西欧产生的著名的大学有() ①巴黎大学②牛津大学③斯坦福大学④剑桥大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构成西欧封建社会两大基本对立阶级的是() A.农奴与领主 B.农奴与国王 C.农奴与骑士 D.农奴与市民 8.下列关于西欧庄园中农奴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 B.身份是世代承袭的 C.定期无偿耕作领主自营地 D.是骑士的主要剥削对象 9.中世纪时,西欧的很多城市掀起了自治斗争,主要斗争的对象有() ①教会②世俗领主③资产阶级④市民阶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材料一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在人烟稠密的乡村聚落和

《走进乡村》教学设计

《走进乡村》教学设计 桥边小学张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实践活动第51、52页“走进乡村”。 教学目标: 1、通过“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乡村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有很多数学问题,从中能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2、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学生间要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热爱乡村,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完“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词、生活中的大数、有余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后的一节整理复习课,借助“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综合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借助“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综合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学生间要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新知,欣赏图片 师:乡村春天的景色是最美丽的。在上周末,小华和淘气、笑笑他们一起去乡村春游。在这个美丽的乡村里,他们不仅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乡村照片,还从中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下面,请欣赏淘气笑笑他们给大家带来的一些美丽的图片。 (课件播放走进乡村的照片) 这些图片好看吗?(好看)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淘气和笑笑他们一起去看看乡村中有哪些数学知识,看看谁能在游览乡村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会解决这些问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01地域性。 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 2.地域文化的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02非物质方面的。 03景观入手。 3.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 (1)自然景观:□04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05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06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1.判断正误。 (1)地域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如服装、建筑、艺术作品等。(×) (2)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2.下列不属于城乡景观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B.黄山云海 C.《拓荒牛》雕塑D.山西的乔家大院 答案 B 解析城乡景观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文化景观,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景观。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 提示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世

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与自然的关系: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其景观体现的□01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干燥 B .气候湿热 C .地表不平 D .当地风俗 答案 B 解析 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主要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提示 主要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影响建筑风貌: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 01色调、□02色彩。 2.影响建筑格局:城镇中的各种建筑,能反映某种□ 03文化意识和□04审美情趣。 3.影响城镇的空间格局:城镇整体或局部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05价值追求。,1.判断正误。 (1)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体现了文化意识,即遵循礼制。(√) (2)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都城强调城廓方正、对称。(×) 2.下列各项城镇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A .城镇道路 B .城镇建筑 C .城镇交通工具 D .餐具 答案 B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镇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 3.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最新完整版《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方案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边出示乡村风光图片)看这画面,听这音乐,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对,这是乡下。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泥土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鸣唱;在碧绿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鸭鹅。真是太美了!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陈醉云一起走进乡村生活,走进这平凡的农家小院,去领略田园生活的美好。(板书课题) 2、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的哪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谁来读读?(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②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独

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吧。 二、讲读 (一)作者都写了哪些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谁来说一说;交流:这么多美丽的场景,咱们尝试着把它们写成一首小诗吧。出示填空: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催眠曲,乡下人家美。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咱们写的这首小诗吧! (二)多美的乡村呀!请选中你最喜欢的画面,尽情发挥,呆会把它美美地读给同学们听听。 1、屋前搭瓜架 哪位同学被屋前的瓜架给吸引了?请你读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出示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生读)(展示相关图片) “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农家屋子前攀着爬上屋檐的绿绿的藤和叶,点缀其中的青的、红的瓜,色彩明丽,纯朴自然,而且瓜棚夏天还可遮凉)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它特殊、不同,与城里的房屋门前不同)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程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乡村和城镇”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一章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了解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4.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5.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经济活动 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学生记笔记 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1.农业用地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经济活动

岳麓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西欧的乡村与城市》

《西欧的乡村与城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书社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古时期的欧亚国家”第8课内容,本课从“庄园制度”“城市的兴起”“大学的诞生”三个子目介绍了西欧的庄园生活、中世纪的城市及欧洲的早期大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西欧庄园中的社会群体、经济形态,知道庄园制度的形成和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2.了解城市兴起的背景、规模、作用,以及为维护城市权益而开展的斗争及其结果。 3.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早期的大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了解西欧城市的兴起,理解西欧城市的兴起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提高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道西欧城市的兴起,客观认识西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进而树立唯物史观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庄园是一种经济形态;城市兴起的作用、规模及维护城市权益的斗争。 【教学难点】 庄园制度的形成;西欧大学诞生的背景及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查阅、搜集领主、庄园、庄园制度、农奴、劳役地租、市民等词语的含义及其相关资料。 2.了解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相关资料。 3.根据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等,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庄园制度、城市的兴起、大学的诞生的基本知识要点。 2.通过查阅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搜集领主、庄园、庄园制度、农奴、劳役地租、市民等词语的含义及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课件展示巴黎大学的图片,老师介绍巴黎大学。 巴黎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坐落在法国首都巴黎,前身是建于1257年的索邦神学院,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学”一词。但更早可以追溯到1150--1160年,已有了天主教修士建学的学生已经上万,许多来自欧洲的邻国。在很长时间里,巴黎大学同教皇和国王都有特殊关系。17世纪,宰相黎世留出任巴黎大学的校长,使巴黎大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奠定了它的国际威望。1793年受拿破仑教育改革影响而撤销,1896年重建。 在1968年法国学生发生学潮之后,巴黎大学被拆分成13座独立的大学。 巴黎大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又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意义?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探究西欧的乡村与城市,从中探寻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庄园制度 骑士是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个社会阶层。骑士的身份往往并不是继承而来的,骑士属于贵族的最底层。中世纪时,骑士在领主军队中服役并获得封地。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1节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一、聚落的含义与分类 1.含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并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分类:聚落的主要类型为乡村和城市。 二、乡村聚落 1.含义: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表现 (1)分布与形态: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表现(举例) ①乡村聚落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乡村聚落的形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平原地区的村落密集,多呈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一般沿山谷呈带状分布。

③房屋建筑:传统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图见课本P10) (3)生产生活方式 ①成因(关系):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人们的生活也各具特色。 ②举例:平原地区的乡村,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业);傍水而居的乡村,人们有的主要从事渔业;山区的乡村,人们有的从事林业;高原地区的乡村,人们主要从事牧业。(图见课本P10) 三、城市聚落 1.形成 (1)基础: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2)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乡村 聚落――→随着社会发展有些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 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城市 聚落 2.城市景观的特征(或:与乡村景观的区别) 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楼房高而密集(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交通发达(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密集呈网状),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人口密集),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 3.城市功能 (1)城市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特色与功能各异。 特色不同:①有的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以政治活动为主,如北京;②有的城市工商业发达,偏重于经济活动,如上海;③有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在文化艺术方面富有特色,如法国巴黎;等等。 (2)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例如,有的城市不仅拥有高科技园区,而且还有商业区和大面积的生活小区。如北京有高科技园区(中关村地区)、商业区(王府井,从事商业活动为主)、生活区(方庄小区,居住为主)。(图见课本P12) 4.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特色 (1)生产: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

专题1.2 乡村与城市(教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版)

第二课乡村和城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本学科有了一点感觉,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为主,重点强调如何阅读文本。保持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学时重点: 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学时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不同的乡村图片导入,复习地图三要素。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讲授】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作业】练习巩固 作业练习(省教研室作业编写统一作业)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市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学时重点 城市聚落不同的功能。 学时难点 人类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城市图片导入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活动】归纳概括 观看微课 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 作业。省教研室统一。 第三学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身边实例,列举出不同区域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联系。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乡村与城镇第2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案

第2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聚落的外部形态 1.聚落 聚落人类聚居的乡村和城市的统称从宏观来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 从微观来看聚落一般建在有充足水源和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 定义聚落在空间分布的平面形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水源、地形 形态团块状 在地形比较完整、平坦和开阔的平原地区,如 成都市 条带状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受水源和地形的综合 影响,聚落沿河谷伸展呈条带状,如兰州市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类型分布 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①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含义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 ? ?地租的高低 ?? ? ??交通便捷程度 距离市中心远近 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2)社会因素 ?? ? ?? ?? ? ?? 收入 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等的关系 城市 等级 城市 规模 职能 级别 职能 种类 服务 范围 城市 数目 相互 距离高大高多大少远低小低少小多近 (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少,相距较远;等级低的城市,数目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河流、地形、气候、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政治、宗教、经济基础等。 4.影响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因素 城市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等级会逐渐升高。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微点1 乡村的分布、形态、规模和建筑等受当地水源、气候、地形及建筑材料等地理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某种适应和利用。

(完整word版)市优质课一等奖:《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王艳玲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词,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优美段落、语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3、体会作者善于抓住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特点的写法,学习作者对动植物生动形象的拟人化描写。 (2、3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歌曲(课件1)《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顺势导入新课。 (课件2)老师发现咱同学都陶醉在这乡间小路上了,是不是这图片、这歌声还勾起了我们有些同学甜美的回忆呀!你想起了什么?(生谈)这乡村生活呀真有说不完的情趣!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作家陈醉云优美的笔触一起走进乡下人家,一起领略这悠闲惬意的乡间生活。齐读课题。 二、检查字词,整体感知 1、(课件3)课文,我们已经预习了。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没有?读的时候注意老师标红字的读音和写法,自由练读一下。 指名读。正音、评价,强调多音字。齐读。(课件4) 2、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乡下人家哪些美丽的景物?(生谈) (课件5)美景太多了,我把它们都整理在课件上了,结果发现我竟然作了一首诗。大家读读看看,美不美? 长藤绿叶瓜架,春笋翠竹繁花。 鸡群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 傍晚餐景如画,纺织姑娘轻唱, 最美乡下人家。 (自由读)美不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同学们看,作者就是通过抓住乡村生活中这些最平凡、最普通却又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出乡下人家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3、这“最美乡下人家”是老师根据课文中的一句话改编的,谁知道是哪一

句话?(课件6)(板书:独特、迷人)看看这句话在文章的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像这样的句子,我们称它为——中心句,即全篇文章都围绕这句话来写。大家将它标记在这个段落的旁边。 四、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美景这么多,你最喜欢哪一处?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精彩文字的表达魅力。来看学习提示:(课件8)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风景,美美地读一读,想想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画下来,并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2、组内朗读交流,智慧共享。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5分钟) 五、班上展示,精品读悟 1、在老师眼里,同学们专心读书的样子就是这课堂上最美的一道风景!下面,谁愿意把你觉得最美的景色读给大家听,或者跟大家讲讲你的体会? 略处理段落点评: 屋前这长藤绿叶瓜架,不仅是可爱的、别有风趣的装饰,还给乡下人家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是呀,一年四季都有鲜花陪伴,这农家小院真是迷人! 鸭子与人类就像朋友一样,和睦相处,真好! 这样天高地阔地吃饭,的确很独特、很迷人。 …… 雨后冒春笋: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的从土里探出头来。 2、老师也喜欢这春雨后的竹笋。(课件9)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看看有没有哪一个词语特别吸引你?为什么?(指名说:探) 师引导:写活了。有趣吗? 3、你能不能试着学一学这些小竹笋从土里探出头来的样子? 多可爱的一群小竹笋啊,告诉老师你探出头来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答) 师:多富有情趣的一幅画面啊!来,可爱的小竹笋们,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教案 北师大版

第6课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欧庄园经济的兴盛及庄园经济中农奴的地位,理解庄园经济的性质;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知道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及代表性的大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学习知识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图片,感受西欧中世纪大学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西欧从庄园经济到城市自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古西欧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繁荣,也促进了大学的出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庄园经济。 【教学难点】 中古的西欧城市和大学的出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恩格斯说过:“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又是如何出现的呢?这些城市的兴起与大学的出现又有何种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

二、新课讲授 (一)领主与庄园 1.教师讲解:中古时期,在西欧一些地区盛行庄园经济。庄园是西欧中古社会的基础。阅读教材第28页,找出西欧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以及庄园土地的分类。 学生回答:兴盛时期:9—13世纪。分类: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此外还有公共使用的草地、森林、牧场和池塘等。 2.教师提问:庄园中的劳动者是谁?他们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劳动者:农奴。地位: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属领主所有,不得随意离开庄园,同时要向领主缴纳人头税、结婚税和遗产税等各种苛捐杂税。 3.教师讲解: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须无偿地为领主耕种自营地。农奴的赋税及劳役负担极重,体现了庄园经济的剥削性。提出问题:庄园经济是怎样的经济体? 学生回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 4.教师讲解:庄园里的领主拥有哪些权力?他们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 学生回答:拥有行政和司法权力。他们设置庄园法庭,每年召开数次,由领主或其代理人主持,主要审理农奴和领主之间的纠纷,以保护后者的利益。另外,法庭的判决多处以罚金,是领主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二)中古的西欧城市 1.教师讲解: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大批古代的城市变为废墟。10世纪前后,一批新兴的城市在地中海地区发展起来。那么,中古西欧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新兴城市?

第1单元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2)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2) 基础达标 1.爸爸拨通了电话问:“你好,天龙旅行社吗?请问七月份到海南旅游的团队还有吗?”小叶知道,这是() A. 物产联系 B.人才联系 C. 技术联系 D. 信息联系 2.下列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于文化联系的是( ) A. 杭州的西湖藕粉销往海外 B. 教师通过教学网站下载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心得 C. 浙江温州的居民到四川投资办厂 D. 内地的青少年代表到香港进行文艺演出 3.下列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于信息联系的是( ) A. 玉环的文旦销往北京 B. 浙江的教师到四川支援教育 C. 海南人到浙江卖椰子 D. 北京某大学生在网上查询有关深圳人才市场的信息 4.青藏铁路通车以后,不少武汉人坐火车到拉萨开办小商品市场。这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的( ) A. 文化联系 B. 技术联系 C. 人才联系 D. 经济联系 5.城乡交流为乡村带来的好处有( ) ①为农产品提供充足的消费市场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③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工业原料,如棉花等④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农业机械和化肥农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下列关于不同区域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互不联系 B. 有时联系,有时不联系 C. 联系松散

D. 相互交织 拓展提高 7.小梅的妈妈在社区里开了一家小店,货架上摆满了产自全国各地的商品,每种商品下面都贴上了标签,写上了产地。可是小梅的妈妈一不小心把标签贴错了。 (1)请你帮小梅分析一下,把贴错的标签改正过来。 货名西湖藕粉花生油椰子汁葡萄干茅台酒 产地贵州杭州新疆山东海南改正: 货名西湖藕粉花生油椰子汁葡萄干茅台酒 产地 (2)小梅妈妈的小店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这说明了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张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村子里,谁家来了远方的客人,大家都会带上自家的美食前来看望,邻里之间如同兄弟姐妹,走动得很勤。茶叶和山核桃是我们这里的特产。乡亲们最忙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茶叶和山核桃丰收的季节。由于质量好,它们大都销往大城市,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 材料二:上海市的南京路号称“中华商业第一街”。它在旧社会被称为“十里洋场”,深受殖民文化的影响。如今,南京路上商店鳞次栉比,既有综合性的大商场,也有名特商品的专卖店。在这里,人们可以采购到全国各地的特产。大街上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这些人中有很多来自乡村,他们在这里购物、休闲、娱乐、学习,感受着大都市特有的气息。 (1)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特色上来说分别反映了哪一类型的社区?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八章乡村与城镇第2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

第2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驱动力 驱动力含义因素 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等 拉力(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城市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图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图示时间变化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 被拉平的“S”形曲线 A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问题 C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不利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不合理的城市化表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 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建筑 群影响日照、风速、风向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 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四、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景观鲜明地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景观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 2.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 (1)城市建筑的色调、色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①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②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③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2)城市的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北京四合院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布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微点1 城市化不只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 微点2 城市化进程的四个阶段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微点3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比重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学习目标】感受乡村聚落的景观以及不同乡村聚落居民生活的差异。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聚落的基本形态,乡村和城市的景观特征、生活内容。 【学习难点】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课时安排】1课时 【基础部分】 (学习程序:自读课文三遍和 助学资料,独立完成基础部分和要点部分, 时间约为15分钟。组长根据任务完成度打好预习分。课堂组内进行对学纠正,仍有疑难举手示意, 时间大约为10分钟。) 1、每个社区都处于一定的区域(聚落)中,我们一般把这些区域(聚落)分成两大类, 它们分别是 和 。 2、乡村聚落简称 ,是人们 、 和 的场所。 3 城市聚落 4、有的村落建在高地上,有的村落建在河湖旁,这是为什么? 【要点部分】 (学习程序:详读课文,课内对要点部分组内对学、群学10分钟,然后进行大展示15 分钟,即将题目分到组内每位同学,逐一解决,每组展示完请其他小组点评和补充,时 间总共5分钟。) 1、观察P9图1-17和1-18,请选择: 你认为平原的村落呈( )特点,山谷的村落又呈( )特点 A 、条带状; B 、组团状 这说明村落的 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观察P10图1-21中四幅都是乡村情景,小明做了一个村落类型与相关活动搭配的总 结,你认为正确的是,请选择:( ) A 、 农村——放牧; B 、渔村——捕鱼; C 、林场——耕作; D 、牧村——伐木; 这说明同属乡村聚落,人们从事的 和 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是

的差异决定的。 3、阅读P11正文第二段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识,完成P13页“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表格。 4、(1)阅读P11最后一段内容,并观察图1-22和1-23思考: 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它的功能是以为主; 作为荷兰的港口城市的鹿特丹,它的功能偏重于; 作为中国古城的西安,它在方面富有特色。 (2)阅读P12图文思考: 北京的中关村是属于功能区; 北京的王府井是属于功能区; 北京的方庄小区是属于功能区; 作为一个城市的北京有这么多功能区,这说明了什么? 【拓展部分】 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课堂小结】 (学习程序:先对照学习目标认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独立完成课堂小结,再小组内群学交流,时间5分钟。) 【当堂检测】 完成作业本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1课时)示范教案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和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分布。 3.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学校所在地区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 4.结合实例,理解合理规划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1.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2.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材料:诸葛村视频、诸葛村内外平面示意图 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资源【知识解析】诸葛村空间结构 师: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其村落布局宛如八卦图。村落的中心为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钟池周围分布有八条巷道,多数民居沿着巷道分布。诸葛村是聚落的一种表现形式,村中民居和祠堂等建筑如何分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讲授新课】 (板书)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师: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聚落有哪两种形式? 生:(可能的答案)乡村、城镇。 出示视频:乡村和城镇聚落 师:对比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图,思考二者的差异。 出示表格:乡村与城镇的区别 师:请从聚落规模、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方式的角度比较乡村和城镇的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小,交通不便,人口稀疏,建筑多为低层建筑;城镇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大,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建筑密集且高…… 出示图片: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 师:诸葛村属于乡村聚落,请大家观察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思考 1.诸葛村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西欧庄园》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8课西欧庄园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图片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3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