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对美学的追求

公元前6~前5世纪之间,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工商业奴隶主掀起的民主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悲剧、喜剧、音乐、雕刻等,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同时又推动了自由辩论和对于知识的重视,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哲学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它支配了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毕达哥拉关于和谐的观点,不过他认为和谐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造成,而是由“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最美的和谐”,和谐是从斗争中产生的。德谟克利特则提出文艺创作中灵感与模仿两个重要的美学观念。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的重点从宇宙论转到政治伦理方面,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

会的效用。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柏拉图在《国家篇》、《会饮篇》、《伊安篇》、《大希庇阿斯篇》、《法篇》等对话中,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理念”,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事物的美也是从美的理念派生出来的,美的理念是“美本身”。现实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他离开美的事物,认为另外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美的理念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把美学研究从现象引向美的本质,从个别事物的美引向美的普遍规律,则是一个历史的贡献。西方美学史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争论,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艺术是模仿”的理论。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又是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从而否定了艺术能够认识真理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诗往往挑动感情,败坏人性,亵渎神圣,因而要把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赶出去。不过,他并不完全否定艺术。在《国家篇》中,他曾把音乐等当成是培养儿童心灵美的重要手段。在《法篇》中,他认为经过“立法者”审定后的艺术,仍然应当欢迎。他极力赞扬美的理念,用灵魂回忆说的观点,说明见到了现世的形体美,因而回忆起生前见过的理念美产生了狂热的爱情和追求。对于文艺创作他提出了有名的神灵凭附的迷狂说。对于比例、尺度等

形式方面的美学问题他也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传说他写过许多有关美学和艺术的论著,但只有《诗学》和《修辞学》两部流传下来。另一些见解,则散见于《政治学》、《尼各马可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论著中。他在哲学上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四因论”。例如就建筑而言,建筑材料是质料因,建筑设计是形式因,建筑师是动力因,建筑物本身则是目的因。四因统一起来,方才构成宇宙万物。他认为,不存在脱离现实世界的理念世界,艺术也不是“影子的影子”,而是通过现象反映本质,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由于艺术通过现象所反映的是本质,所以艺术比历史更真实,更带普遍性。艺术的模仿本身就是“求知”。丑的事物经过惟妙惟肖的模仿,也能引起人们的愉快。亚里士多德也不同意柏拉图关于艺术挑动情欲、败坏品德的观点。他认为悲剧的作用,能够把人们最根本的两种感情“怜悯”和“恐惧”加以净化,从而达到心境的平静,恢复心理的健康。亚里士多德不仅探讨了艺术中的哲学问题,而且探讨了艺术中的心理学问题,他经常联系政治和道德来探讨艺术对心理的影响。在《诗学》中,他从形式的安排上,谈体积不能太大、太小,在结构上要显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等等。在《修辞学》中,他从事物本身的价值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快感来谈美。在《伦理学》中,他对美感经验作了更为具体的描述。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代替希腊城邦,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美学思想基本上从古希腊继承下来,以希腊为典范,被称为古典主义。罗马时期的美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贺拉斯、郎加纳斯和普罗提诺等。

贺拉斯(公元前65~前8)的主要著作是《诗艺》。他继承了希腊“艺术是模仿”的观点,认为模仿希腊就是模仿自然。他提倡“寓教于乐”,“既劝喻读者,又使他喜爱”,并把类型化当成文艺创作的普遍规律。

普罗提诺的地位很特别,他把柏拉图的某些美学思想深化了,同时又把柏拉图的理念说向着神秘主义的方向发展,建立了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到中世纪。他的《九章集》中有两章是专门谈美的。他继承了柏拉图理念的说法,但认为最高的理念是“太一”,是“神”。“太一”是至善的、完满的,从它流溢出“理性”,从“理性”流溢出“灵魂”再从“灵魂”流溢出物质世界。当理念流入到混乱的事物中,使之取得了整一的形式,就产生了美。他和柏拉图一样,都把美看成是超现实的精神性的东西。但他不同于柏拉图,他承认物质世界呈现于感官的美,虽然感官的美的源泉仍然是理念。普罗提诺不同意把美看成是比例和对称的希腊传说观点.他认为,有些对称的东西固然是美的,但有些单一东西,如阳光,也是美的。而且同样一张对称的脸,有时美,有时丑,美的原因不在于对称,而在于能够赋予事物形式的心灵,在于来自神那里的理性。普罗提诺把美学导向了神学唯心主义,从而为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开启了先声。

欧洲中世纪起于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5世纪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

受到排斥和打击。方济各(1181~1226)说,上帝派他来踏平尘世的美,目的是要使人懂得美都来自上帝。A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差不多对人世间所有的艺术,都加以谴责,并说那些把荷马所写的神和罗马剧本所写的神当成榜样来歌颂的人,都应当下地狱。托马斯?阿奎那以及其他一些中世纪的神学家,都毫无例外地敌视人世间的美和艺术。中世纪的美学思想有以下特点:①以上帝的名义来讲美。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上帝的美才是真实的,上帝自己是美的,而他所创造的各种对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是美的;现实世界的美,是上帝作为万物的创造者,把自己的形象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的结果。传说为狄奥尼修斯阿里奥帕吉特所写的《论神的名字》,把美看成是神的一个名字,认为美是神的一种属性。②反对艺术,实际上却又承认了艺术的存在。中世纪继承了柏拉图对于艺术的谴责,认为艺术是一种欺骗,挑动感情。但是奥古斯丁说,艺术欺骗的目的在于求真。镜子中的人像唯其是不真实的,所以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映象;感情也不能一概否定,为了使基督教的教义具有说服力,需要激发感情,象夸张、隐喻之类的东西,是可以允许的。③重视形式。形式来自上帝。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匀称加上色彩的悦目”。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也说,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鲜明的颜色是公认的美。④美是有等级的。柏拉图给美划分过等级,新柏拉图学派更加重视美的等级。他们从物质感性的美,一层层引向道德性的内在的美,以至达到最高的上帝的美。越是物质

的就越低级;越是精神的就越高级。这不仅反映了中世纪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也反映了中世纪美学思想重精神轻物质的神学唯心主义的根本性质。

中世纪美学思想复杂而又矛盾。它既是神学的附庸,又有反神学的东西。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就是在中世纪美学思想的胚胎中孕育出来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法、英、荷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达到高潮。这是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时期,史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意大利学者斯卡里杰认为:美不再是来自上帝的赋予,而是来自人为了创造“第二自然”对自然所作的选择,标志出人的力量。人的机智和手艺、人的创造力和发明,使人自己能够从杂多的自然中,经过选择和安排,创造出有机的和谐来。当时的绘画虽然大多仍采用宗教题材,但其表现的却是世俗生活的思想感情,哲学家和艺术家为了提高艺术的地位,大力声称艺术是为上帝服务的工具,它能够参与到上帝的智慧中去。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反对神学的斗争。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主张,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这时期的艺术家,既有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实际经验,又有广博的知识,他们大多具有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修养。他们懂得自然科学和数学,学习解剖学和透视学,刻苦进行艺术技巧的锻炼。卡斯特尔维

屈罗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注释》一书中说:“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对于困难的克服,一幅绘画是以其显而易见的技巧征服了观众”。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技巧,要追求的是智慧,是事物的形式和原因的解说。达?芬奇在《手记》中,直接称绘画为哲学,说画家不仅是用眼睛执着地观看自然,而且更多地要“思考他所观看到的一切”。

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上,这个时期虽仍袭用柏拉图和中世纪的镜子比喻,但在意义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然不再是神的外衣,艺术应当象镜子一样,真实地再现客观的自然。这样,观察自然和模仿自然,逼真地再现自然,就成为当时的美学思想对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要求.达?芬奇说:“画家应当研究包罗万象的自然,在内心里研究他所看到的一切,利用他面前每一种物种的最优秀的成分。就用这样的办法,象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万物,使之变成第二自然”。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在人与神的对立中发现了人,并将艺术引向了人,但对人的了解还是抽象的,还不了解人本身也是矛盾的对立物,不了解理性与存在、认识与情感、思维与感觉、个人与群体的同一是通过矛盾运动才实现的。

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新古典主义是欧洲继文艺复兴运动后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复古主义文艺思潮。17世纪的法国,在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政下,建立起法兰西学院,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它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于希腊罗马古典的崇拜,二是对于理性和秩序的尊重。它在哲学上的奠基人是R笛卡尔,在美学上的“立法者”是N布瓦罗-德斯普尔里(1636~1711)。

笛卡尔是心体二元交感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有六种原始情绪: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悲哀,其他情绪都是由这六种原始情绪派生出来的。人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内心感到一种理智的喜悦,它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爱憎,完全属于一种心灵的情绪。笛卡尔以数学家的清晰和熟练,对音乐和谐所涉及的几种简单整数比,作了详细的阐述。

布瓦罗的代表作《论诗艺》,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贺拉斯《诗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翻版。它规定了诗和悲剧所必须遵循的一些烦琐的规则,主张自然、理性、真理三位一体,认为理性是主宰,美的事物必须是符合理性。一切艺术作品必须从理性中获得它的价值。布瓦罗强调艺术要模仿自然,但他所谓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或社会生活,而是指理想化了的人物类型。由此建立了新古典主义模仿美的自然的美的原则。他制定了戏剧的“三一律”,即动作、时间(一昼夜)、地点的完整一,把它说成是一种不变的创作规则.这对当时法国戏剧产生了重要影响。

编辑本段法国启蒙运动美学

启蒙运动是思想和文艺领域里反新古典主义的运动。继文艺复兴之后它进一步从思想上打击了封建统治和教会神权。

法国启蒙运动最著名的代表是伏尔泰、D.狄德罗和J.-J.卢梭。

伏尔泰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但又持相当保守的传统态度,他想把新的启蒙思想的内容装进旧的古典形式里面去。理性主义仍然是他的艺术准则。他认为“真正的悲剧是美德的学说,悲剧和劝善书

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悲剧用情节来教训人”。

伏尔泰在他的文艺创作中一方面对封建黑暗进行了勇猛的揭露,同时也暴露了他的思想的妥协性。他总是用古典形式来写史诗和悲剧,蔑视反映市民生活的新型喜剧,他没有能摆脱旧的审美标准。

狄德罗的美学观点除散见于许多论文之外,最重要的是为《百科全书》撰写的专论《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1750)、《绘画论》(1765)、《沙龙》(1761、1763、1765、1767)、《关于〈私生子〉的谈话》(1757)、《论戏剧艺术》(1758)、《演员是非谈》等。

狄德罗的美学思想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他提出“美是关系”的论点,认为只有“关系”的性质才能使事物成为美的事物。他还区分出“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前者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美,后者是关系到审美者个人的美。在审美标准上他提出了真、善、美的统一论,而他所谓的真、善的具体内容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他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主张艺术模仿自然。他还提出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他在《多瓦尔和我》一文中说:如果一个人能从事物中接受抽象的思想,这是哲学家。另一个人给思想以身体和行动,这是诗人。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诗人善于想象,哲学家长于推理。”

狄德罗在文艺领域进行了反对古典主义文艺思想的斗争,特别在戏剧方面,他力图打破古典主义的教条,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严肃喜剧或市民剧。他创作的《私生子》和《一家之主》就是示范。

在造型艺术上,他力图扭转绘画的浮华纤巧的风气,反对迎合贵

族社会口味的新古典主义绘画,颂扬热心描写第三等级的生活题材的新画风。

卢梭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矛盾作了深刻的揭露,他厌恶当时整个社会制度,科学和艺术越发达,道德风尚越败坏,从而得出科学和艺术不能移风易俗而只能伤风败俗的结论。卢梭这种否定艺术的思想是针对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新古典主义的,他认为艺术应当描写公民的英雄行为和道德范例,应当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卢梭不赞成建立近代的剧院,他很欣赏古代希腊人敬神的舞蹈和竞技表演,他主张以民间的节庆式的群众娱乐活动来代替演剧。他认为只有这些娱乐活动才是对人民有益无害的。

美和美德问题是卢梭全部著作关注的中心。卢梭认为对奴役的仇恨和为自由而献身才是真正美德的内容。美和美德是分不开的,艺术的美必须反映美德的内容。

卢梭的著名小说《新哀洛伊斯》对近代欧洲文艺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对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传统美学过渡到近现代美学的开始。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把经验的事实作为研究美学问题的出发点.除了象A.A.C.沙夫茨伯里(1671~1713)这样的柏拉图主义者以外,当时绝大多数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都深受J.洛克哲学的影响,强调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以用

感觉经验来加以说明。它的主要代表有J.爱迪森(1672~1719)、F.哈奇生(1694~1747)、阿里生(1757~1859)、W.荷迦兹(1697~1764)、D.休谟、E.博克(1729~1797)诸人。

沙夫茨伯里基本上站在与经验主义相反的理性主义的立场上。他认为只有为了善本身去爱善,那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善行,是和利益相对立的“无利害”的活动。有美德的人,即是爱好艺术的人,只从形状、色彩、动态、比例等方面去看待事物.美德是对秩序和美的喜爱,沙夫茨伯里认为审美活动和道德活动一样,都不能以“利益”为目的,但他认为审美鉴赏中的非关功利的态度和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某种功利价值并不矛盾。与洛克等人反对“天赋观念”相反,沙夫茨伯里认为人生来就有审辨善恶美丑能力的“内在感官”。虽然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直到现在还有相当影响。

爱迪森认为美的事物引起想象的乐趣,新奇的东西也能引起想象的乐趣,但最打动心灵的还是美。他还认为美具有一种直观的性质,无须经过思考就能判断美丑。他认为在审美欣赏中不应掺杂占有的欲望:一个具有想象力的人,在眺望田野和牧场时,往往比占有者能感到更大的满足。

哈奇森是沙夫茨伯里的学生,他在《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把美分成绝对美和相对美两种。绝对美是指一件事物单凭其自身存在就美,主要包括大自然的作品、人物形体、科学定律和艺术中的音乐。相对美,是指从对象中认识到的美,主要是指模仿艺术中的美,它以蓝本和摹本之间的符合或统一为基础。他还继承了沙夫茨伯里的

看法,认为不能把美感和利害感混淆起来,否则就会破坏美感和道德的一致性,审美判断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它和效用观念无关。

阿里生认为美和崇高最后都要归结为事物对心灵的表现,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心灵性质的符号。他尤其强调联想的作用在阿里生以前,审美无利害关系的命题往往指的是一种审美注意力的组织方法,在他之后,就发展为特殊的审美的心灵状态。他主张把对象中的有用性、合意性、适合性、方便性这些含有欲望满足的因素都从审美中排除出去。但他又认为,要使某种事物成为审美对象,仅仅没有欲望的动机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主体的心灵气质与审美对象相适应。

英国画家荷迦兹曾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因为它能表现动作。他认为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这六种因素恰当地混合在一起,就能产生美。

休谟认为美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主体的心中,美和价值只具有相对性,它们包含在愉快的情感之中。但他又认为,事物确有某种属性,是由于自然安排得恰当而适合于产生那些特殊感觉的。休谟在这两者之间徘徊不定。他又把快感与美感等同起来,把快感与不快感看作是美丑的本质。休谟认为美大部分起源于效用观念,例如一片田野之所以能使人产生快感,就因为它和丰产的观念相联,丰产就是一种效用。美的价值必然和效用有关,正因为美涉及效用观念,人们的效用观念又相互不同,才会产生出审美上的不一致。休谟怀疑审美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同一事物所引起的各种感受都是正确的,因为感受并不体现事物的内在性,它只标志物与心之间的契合状态。但另一方面,休谟

又主张,尽管审美趣味变幻莫测,终究还有某些普遍的褒贬原则可资遵循。趣味的普遍原则是人性皆同的。如果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作出不同的判断,一般总可在鉴赏力的缺陷中找到根源。

博克认为审美判断的客观基础在于人的生理结构,其中感觉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他看来,美的原因就在于使人的机体组织松弛舒畅。他认为小的、光滑的、各部分方位有变化的、没有棱角的、娇柔纤细的、色彩洁净明快的、富于变化的事物,就是美所依赖的特质。博克对美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崇高与美的界线所作的划分。他认为,对心灵能造成强烈印象的各种观念,可分为“自我保存”和“社会交往”两大类型。崇高感涉及前一点,美感涉及后一点。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美感则由快感转化而来,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心理根源。自然界中崇高的对象引起的是一种惊异和恐怖的情绪,但并不是任何能引起惊异和恐怖的对象都能产生崇高感,如果危险和痛感离得太近,也就不能产生崇高感,因此,鉴赏者必须和这种危险和痛感相隔一定的距离。一个对象唯有能引起危险和痛感而又并不使人陷于实际的危险和痛感的境地时,它才能成之为崇高的对象。博克在解释崇高感的起源时,着重强调的是对象在主体身上激起的心理反应。他甚至纯粹从生理学角度去解释崇高感的根源,认为痛苦和恐惧包含在神经的不自然的紧张状态中.博克对崇高的探讨,扩展了人们在审美领域内的视野。

德国理性主义美学18世纪在德国以G.W.莱布尼茨、C.沃尔夫和A.G.鲍姆嘉通(1714~1762)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与英国经验

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思潮.英国经验主义强调经验,认为美丑来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的经验。莱布尼茨则认为感觉经验靠不住,不可能给人们带来永恒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永恒真理,应当来自“理性的永恒法则”。而“理性的永恒法则”则来自人内心的“天赋观念”。它们起初是“潜在的”,就好象大理石的纹路,以某种方式天赋在这块石头里。经过雕刻家的“加工”和“琢磨”,然后才从“潜在”变成“现实”,清晰地显现出来。人的认识,就是要使本来就有的“天赋观念”,经过感觉经验的“机缘”,加以触发,从朦胧的认识达到清晰的认识。“清晰的认识”又分“混乱的”(感性的)和“明确的”(理性的)两种。“明确的认识”要经过逻辑思维,把事物各个部分的关系,分辨得清清楚楚;“混乱的认识”虽然很生动,却只有笼统的形状,并不能把各个部分的关系辨认清楚。审美鉴赏力,就属于这种“混乱的认识”。人们只知那对象当中有一点或者缺一点“我们说不出来的什么”。

沃尔夫把莱布尼茨的哲学通俗化了,在美学思想方面,他特别提出了“完满性”的概念,认为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满,它能引起人们的快感。一件事物要完满,必须符合该事物的概念,而它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则在于它符合人的主观目的。

鲍姆嘉通接受了莱布尼茨关于人的认识是从“混乱的认识”到“明确的认识”的说法,认为这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他根据传统的说法,把人的心理活动分成知、意、情三个部分。知,是理性认识,已有逻辑学来研究;意,是道德活,已有伦理学来研究;情,就是感

性认识,也应当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他称这门学科为“感性学”,这也就是“美学”,并且把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确定为人的感性认识。他在1735年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对此有所阐述.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更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强调成立“美学”学科的必要性,并从10个方面,驳斥了反对意见。尽管他这本用拉丁文写的美学著作影响并不很大,但人们却据此称他为美学学科的创始人。

鲍姆嘉通把莱布尼茨的感性认识和沃尔夫的“完满性”的概念统一起来,认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满”。对于美的认识是一种感性认识,虽然是“混乱的”,却达到了“完满”的程度。所谓“完满”,是说一件和谐而又有秩序的整体。当感性认识达到“完满”的时候,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和谐与秩序,使人一目了然,得到快感,因而是美的。他把艺术的认识,当成是一种混乱的认识,是走向逻辑思维的明确认识的一个阶梯。同时,感性认识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而具体事物的形象总是有个性的,充满着感情色彩,因此,他认为“个别事物的观念最能见出诗的性质”。这里预示了浪漫主义者重视个性特征的美学思想。

美术鉴赏

题目: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对美学的追求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14级机自专升本

姓名:丁金金

学号:20144031023

中世纪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的关系

中世纪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的关系 刘亚-制造学院-0843021095 中世纪就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到大约1450年意大利文艺复兴为止,前后大约一千年的时间。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因此,也有人将中世纪美术称为基督教美术。但是,中世纪艺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和文艺复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却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时,古罗马帝国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时,并不可能完全放弃已经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而且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 中世纪的根本特点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根本特点:艺术的主题是神。在中世纪的人们看来,神与人是对立的:神是永恒的,人是暂时的;神是全能的,人是软弱的;神是智慧的,人是愚蠢的;神是至善的,人是有罪的。所以,艺术应当表现神,歌颂神。 基督教中的上帝是最完美、最神圣的存在,人们愿把最好的献给上帝。于是,作为神灵的居所——教堂,人们不遗余力的将其修缮为当时最完美、最神圣的建筑。中世纪建造的许多大教堂就堪称是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葩。中世纪哥特式艺术的特点是:高高的尖顶直指蓝天直指苍穹,它把你的视线一直向上引导,那上面是神居住的地方!哥特式教堂把你带入了人间的天堂,它的内部是富丽堂皇的玻璃镶嵌幕墙,是金碧辉煌的圣殿,你仿佛步入了天堂,它表现了浓浓的宗教情感。 与哥特建筑一起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据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 哥特式艺术接近生活和写实,遍布欧洲,因此也称国际哥特式。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由于文艺复兴写实艺术观的影响,中世纪美术曾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甚至被称为“黑暗时期”而加以否定。中世纪的艺术是黑暗的吗?不,不是这样的。艺术的发展,很像自然界花朵的开放。春天,迎春开放;夏天,荷花开放;秋天,菊花开放;冬天,梅花开放。各个时期都有它自己在艺术发展史上灿烂夺目的一面。史前艺术有神秘精美的岩画;古希腊有名垂千古的雕塑;而中世纪有辉煌无比的教堂。中世纪的教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朽的、辉煌的艺术作品。让我们重温法国文豪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赞扬。他说:“毫无疑问,巴黎圣母院至今仍然是雄伟壮丽的建筑”,“每块石头上都可以看到在天才艺术家熏陶下,那些训练有素的工匠迸发出来的百般奇思妙想”。中世纪的教堂就像希腊艺术一样,它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是后人无法企及的。不要认为,某种艺术作品是光明的,它应当存在;另一些艺术作品是黑暗的,它不应当存在。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何况,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恰恰孕育在这中世纪的母腹中。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比较

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艺术特点: 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主要功能在于塑造礼拜像,利用偶像来引导他们的信仰,成为宣传教义的“石头圣经”。基督教美术还作为装饰美的表现,它不仅是为了满足视觉的审美,更重要的是为了显示出教堂内部空间的神秘化,使信徒们宛如身临一种超现实的天国之中。实际上基督教美术只是宗教教义的图解,所以面对文盲的广大信徒必须是简洁明快,一目了然,产生精神的感染,这就形成了中世纪美术的独特风格,成为超现实的精神形象符号,充满非自然的神性而无人性。中世纪美术是西方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它改变了希腊美术、罗马美术的传统,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观念、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的表现。 中世纪美术属于基督教美术。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这种艺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为此,它往往以夸张、变形,改变真实空间序列等多种手法来达到强烈表现的目的。 中世纪的绘画,人物形象呆滞、画面中充满了神学思想,缺乏真实的科学性和人类本身的自然性。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特点: 人物形象生动、自然,并富有科学的理性。是真正的自然与人的融和。 强调人性崇高与身心的全面完美,重视世俗的现实生活,反对神学权威和封建特权。 新美术创作的真实完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丰富的现实情景,就最能体现这种思想, 产生最为广泛和强烈的反应。文艺复兴美术作为西方近代美术的源头,它的基本风 格和表现技法构成了西方近代美术的主要传统,影响极其深远。 在造型艺术方面,它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 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从而使它得以达到古典艺术之后一个新的高峰,在风格 和技法上它和东方艺术以及一切近代之前的艺术有本质区别。 在建筑艺术方面,它以恢复古典建筑传统为首任,同时着重探讨建筑美感的理性法 则,从而奠定了西方近代建筑延续数百年的典范形制。在社会身份和专业教育方面, 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也经历了从中世纪转向近代的演变。

8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自考学前教育史

2015年10月 13.下列属于伊拉斯谟斯撰写的教育专著是A.《爱弥儿》B.《幼儿教育论》C.《儿童教育论》D.《母育学校》2015.04 13.下列属于维吉乌斯撰写的教育专著是【】 A.《爱弥儿》 B.《幼儿教育论》 C.《儿童教育论》 D.《母育学校》 正确答案:C(1分) 24.巴乌利美保育所 由巴乌利美侯爵夫人于1802年设立,是一个救济贫民,帮助参与劳动的母亲抚育孩子的场所。(2分)这是一个季节性的托儿所,招收对象是1-4岁半的农村孩子。时间从上午6点到晚上8点。保育方式是让孩子们每天在游戏中度过,重点保护孩子们的健康,教育只是处于附带和从属地位。(2分)巴乌利美保育所是德国历史上最早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设施。(1分) 32.试评述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1)论儿童的本质;(2分)

(2)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2分) (3)论学前教育: ①论学前儿童的健康教育;(1分) ②论学前儿童的智育和德育;(2分) ③论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重视感官的作用、游戏、直观性教学原则、以身作则等;(1分) ④论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1分) 评价: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为近代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标志着西方学前教育研究从神学化向人本化的方向转变;(2分)但不足之处是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如带有性和没有注意到普通劳动者子女的教育问题。 2014年10月 15.西欧中世纪的儿童观是【】 A.性善论、生成论 B.性善论、预成论 C.性恶论、预成论 D.性恶论、生成论 正确答案:C(1分) 17.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述“教育性教学”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而作为历史概念的人文主义,则指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意大利: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薄伽丘的《十日谈》;西欧诸国:伊拉斯谟《愚颂》(尼德兰),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英国),莎士比亚(英国),拉伯雷的《巨人传》(法国),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西班牙)。 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核心:人文主义精神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本质: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②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③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 意大利与其代表人物 意大利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佛罗伦萨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当时最重要的艺术赞助人。著名的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全部诞生在意大利。 代表人物:诗人:但丁、彼特拉克;哲学家:伊拉斯谟、马基雅维利;作家:薄伽丘、马基雅维利; 画家:乔托、波提切利、列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提香;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建筑师:伯鲁涅列斯基;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论中世纪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区别

论中世纪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区别 F0802008 5080209228 段钟弟 一、中世纪艺术简介 中世纪美术指5~17世纪的基督教美术。它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美术和哥特式美术等。受基督教禁欲 主义与来世思想的影响,这种美术排斥古希腊罗马美术传统,而采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极力强调表现所谓的精神世界,因此往往流于概念化和公式化,缺乏真 实性。但由于地域及社会性质等的差异,也形成不同的美术风格。如位于东方的 拜占庭美术,和西欧其他诸国基督教美术。 中世纪美术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筑的发展。适应宗教需要的大型纪念性建筑拔地而起,无论是拜占庭式教堂高大的圆穹,还是哥特式教堂火焰般的尖券,既充 分显示出封建宗教的权威,也体现出当时工匠们的创造才能。同时与教堂建筑一 起应运而生的装饰性雕塑、镶嵌壁画与彩色玻璃窗画,以及圣经、文学作品的插 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等,又赋予中世纪美术以丰富多彩的面貌。 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简介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文艺复兴一词意指重生或复活,它是一个朦胧的概念,没有清楚的开始或结束日 期,但通常可以涵括欧洲由野蛮的黑暗时代演进到一个在各个领域都有新发展的 时代,而这些领域的成就均超越了伟大的古文明。 由于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成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 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使得中世纪艺术发展变得死气沉沉。而一些追求以人为本的艺术家为了打破这种禁锢,从而引发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变革,即是文艺复兴。而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精彩纷呈,由于摆脱了中世纪的限定和约束,使得其充分展示了人性。代表人物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三、两个时期具体作品分析和比较 中世纪艺术 1) 哥特式建筑代表有法国圣德尼教堂、巴黎圣母院、兰斯主教堂、亚眠主教堂 等。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高大、宽敞和明亮, 充分体现当时的宗教精神, 哥特式教堂是宗教教义和美学观念紧密结合的典范。比如,巴黎圣母院里面 正中的玫瑰窗象征天堂。正立面水平方向分为三曾,暗示三位一体。 2) 罗马式建筑代表有法国克吕尼第三教堂、圣塞尔宁教堂;德国施派尔教堂; 罗马式教堂有明显的拉丁十字平面,外形上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墙塔楼。教堂 的外墙十分简朴,没有装饰,屋顶上建有一座或多座塔楼。 3) 罗马式雕刻主要遗迹有奥顿主教堂门楣上的浮雕《最后的审判》、莫萨克圣 彼得堡修道院南门中柱《先知像》、费丹扎教堂高浮雕《大卫像》等。罗马式 雕刻各具特色,而总体上具有一种强烈的形式感和表现性。

由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

由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 中世纪,在西方又叫做封建时期,又被称作“黑暗时期”。但,“黑暗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日耳曼人民占领罗马以后,也就是公元五百年左右;二,是从公元五百年左右到公元八、九世纪在拜占庭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圣象运动的那段时期。在如此动荡的中世纪,在战争中依然孕育了之后席卷整个欧洲的文明——文艺复兴。 一、在中世纪的积累 在教科书上,文艺复兴发生在十四五世纪。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光明不会在中世纪黑暗已结束后突然出现,它必定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便是在中世纪开始积累的。在中世纪,神学在讨论上帝的个数时,吸收了希腊哲学与世俗的东西。一些教父与神职人员感到,除了研究上帝是否存在,还有很多社会上世俗的事情并未理清。于是,从英国开始,在讲授神学时,便加进世俗知识,即“经验主义”,“唯物论”——人的经验不仅是神的经验。在中世纪后期,基督教的修道院都有研究经文,整理神籍包括“旧约”的人。此后,便发展为独立的学校,为文艺复兴创造了一个个摇篮。而且,在中世纪的鼎盛时期,至少有两次小规模的复兴:第一次,是奥托大帝,罗马教皇封他为皇帝,建立了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在这个时期普及拉丁文,用拉丁文整理古籍,这叫做一次小的“复兴”。第二次,是在十二世纪,这次复兴是在封建制度发展鼎盛时,因此,在文学、艺术、哲学等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因此又叫做“十二世纪的复兴”。【1】 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 “正是有这些小规模的文艺复兴或者是叫做枝节的文艺复兴才有可能出现十三四世纪的但丁”陈乐民在《欧洲文明十五讲》中这么描述。【2】在十三四世纪的意大利诗人是一位一只脚踩在中世纪,一只脚迈向近代的诗人。可以说,他是文艺复兴爆发的开端。恩格斯说他是欧洲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是近代的第一位诗人。对于但丁的作品,最令人震撼的是《神曲》——“地狱”、“炼狱”、“天堂”。在书中,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带领他进入了地狱之门,看到了各种罪人在地狱里煎熬的惨痛情况,然后进入炼狱,最后,他理想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但丁,他已经感觉到了基督教发展到他所在的时代,在这个世界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所以,他的矛盾就是在期望与绝望之间斗争。所以说,但丁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期望。 所以,中世纪不仅仅只有黑暗,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暗到极致,光明便到来。历史是连续的,是交错融合的整体,只是后人强行分离成一个个时期。研究历史的发展,从细致到宏观,从局部到宏观,发现历史的连续性,隐藏性。发掘历史,在历史中没有绝对的黑暗与光明。 【注释】1.《欧洲文明十五讲》,陈乐民,北京大学出版社,P71 2。《欧洲文明十五讲》,P72 高二(13)班刘可欣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差别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差别 姓名:高翔学号:B120301041 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艺术特点: 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主要功能在于塑造礼拜像,利用偶像来引导他们的信仰,成为宣传教义的“石头圣经”。 基督教美术还作为装饰美的表现,它不仅是为了满足视觉的审美,更重要的是为了显示出教堂内部空间的神秘化,使信徒们宛如身临一种超现实的天国之中。实际上基督教美术只是宗教教义的图解,所以面对文盲的广大信徒必须是简洁明快,一目了然,产生精神的感染,这就形成了中世纪美术的独特风格,成为超现实的精神形象符号,充满非自然的神性而无人性。 中世纪美术是西方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 它改变了希腊美术、罗马美术的传统,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观念、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的表现。 中世纪美术属于基督教美术。 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这种艺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为此,它往往以夸张、变形,改变真实空间序列等多种手法来达到强烈表现的目的。 中世纪的绘画,人物形象呆滞、画面中充满了神学思想,缺乏真实的科学性和人类本身的自然性。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特点: 人物形象生动、自然,并富有科学的理性。是真正的自然与人的融和。 强调人性崇高与身心的全面完美,重视世俗的现实生活,反对神学权威和封建特权。新美术创作的真实完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丰富的现实情景,就最能体现这种思想,产生最为广泛和强烈的反应。

文艺复兴美术作为西方近代美术的源头,它的基本风格和表现技法构成了西方近代美术的主要传统,影响极其深远。 在造型艺术方面,它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从而使它得以达到古典艺术之后一个新的高峰,在风格和技法上它和东方艺术以及一切近代之前的艺术有本质区别。 在建筑艺术方面,它以恢复古典建筑传统为首任,同时着重探讨建筑美感的理性法则,从而奠定了西方近代建筑延续数百年的典范形制。 在社会身份和专业教育方面,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也经历了从中世纪转向近代的演变。 在绘画题材方面,人文主义者们从对古希腊、罗马的雕像探索中,寻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真谛,所以画家们张开眼睛看人和张开眼睛看世界,即艺术的首要任务是描写人和人存在的世界,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肖像画和风景画。 在人物形象方面,耶稣、圣母、圣经中故事人物形象,圣徒形象取材来源于生活,赋予生活气息。比如文艺复兴早期安吉列科的油画《圣母圣子》中,圣母玛利亚的眼神第一次用上了人的因素,同时在衣服上也第一次用上了立体感。同样米开朗琪罗的《耶稣下十字架》第一次将耶稣的躯体画成有柔软度的,因为作者觉得耶稣是神不是人,灵魂上天后,他的尸体就应该是软的,生动表现了耶稣走下十字架回归人间的场景。 在神话人物方面,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认为:艺术中的人体美必须是精神与肉体都美的,而应以精神为主导。自1530年起,威尼斯画派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形象,创作了一系列裸体女人的作品。在表现人体美方面,威尼斯画派也和佛罗伦萨的画家们一样,敢于冲破长期桎梏人们的观念的牢笼,把古希腊的美学观加以复兴,并融合在人文主义的美学理想中。这对中世纪禁欲主义无意识中挑战。 与此同时艺术家地位提高,艺术家不仅是艺术的创作者,同时也是科学家,他们对古希腊、罗马雕塑的研究以及人体解剖学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创作主题由教徒变为专业绘画的工匠,而艺术史成为了记录艺术家及其艺术创造的历史。由此艺术流派出现。 在文艺复兴中绘画作为学科而独立,绘画不再依附于建筑,而是与雕塑、建筑一同独立的发展一门新兴学科。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对美学的追求 公元前6~前5世纪之间,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工商业奴隶主掀起的民主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悲剧、喜剧、音乐、雕刻等,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同时又推动了自由辩论和对于知识的重视,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哲学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它支配了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毕达哥拉关于和谐的观点,不过他认为和谐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造成,而是由“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最美的和谐”,和谐是从斗争中产生的。德谟克利特则提出文艺创作中灵感与模仿两个重要的美学观念。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的重点从宇宙论转到政治伦理方面,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

会的效用。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柏拉图在《国家篇》、《会饮篇》、《伊安篇》、《大希庇阿斯篇》、《法篇》等对话中,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理念”,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事物的美也是从美的理念派生出来的,美的理念是“美本身”。现实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他离开美的事物,认为另外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美的理念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把美学研究从现象引向美的本质,从个别事物的美引向美的普遍规律,则是一个历史的贡献。西方美学史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争论,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艺术是模仿”的理论。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又是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从而否定了艺术能够认识真理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诗往往挑动感情,败坏人性,亵渎神圣,因而要把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赶出去。不过,他并不完全否定艺术。在《国家篇》中,他曾把音乐等当成是培养儿童心灵美的重要手段。在《法篇》中,他认为经过“立法者”审定后的艺术,仍然应当欢迎。他极力赞扬美的理念,用灵魂回忆说的观点,说明见到了现世的形体美,因而回忆起生前见过的理念美产生了狂热的爱情和追求。对于文艺创作他提出了有名的神灵凭附的迷狂说。对于比例、尺度等

对欧洲中世纪时期的认识

学校:湖南大学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工程管理1001班姓名:左延钰 学号:20100140131

对欧洲中世纪时期的认识 在大一的下学期,我怀着好奇与激动的心情上了谌老师的欧洲文明史论选修课。从这门选修课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欧洲的知识,这些都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不仅仅只局限于中国的历史发展历程,而是将目光放向全世界,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欧洲文化略分五个时期。古典时期主要是古希腊文明及古罗马文明。奉行的是异教徒的信仰和实。异教徒指非基督教徒,非犹太教徒,非伊斯兰教徒。理念上鲜有束缚,实践中享受人生,个性突出,热情奔放,创造力旺盛,风格多姿多彩。中世纪时期,主要是罗马天主教的教会文化,强调人的原罪,人性受到压抑,文化上是一泓死水。这一时期的主流是对古典时期的反动。 在这几个时期中我对中世纪时期非常感兴趣,也想更深地去学习和探讨关于“中世纪时期”的知识。 以下是我通过上选修课和查资料,获得的关于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知识 首先是我对中世纪年份和来历的初步认识。 中世纪(约公元395年—公元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这里也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源本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差别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Ranaisance on Education Most pepople regard the Middle Ages as a dark period. Because people in that time did everything for God who was the center of people’s life. They had to obey the religious priciples so that they could go to Heaven after they died. As Church standed for God, it con troled people’s mind and taught them to believe in God completely. As the government didn’t care about education,so the churches played the role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The priests taught children to read and write,but their major purpose was to teach children to believe in God.So the most important textbook was Bible and teaching method was simple which corporal publishment is allowed. Beacause people thought they had sin. Retrain and publishment were the major characters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Middle Ages. However, there were still two kinds of secular education: palace schools and knight schools. Palace schools were established for aristocracy. They learned seven arts: grammar rhetoric, dialectical, count, geometry, astronomical, music and religion. Knight education was a special family education. Kninghts learned“seven skills(riding, swimming, throw spears, art, fencing, hunting, recite poems and chess-playing )”to serve their host and noble lady better. When they were 21 years old, they could get knight title officially through the awarding ceremony. In the 12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stablishment of Feudal system, the Middle Ages universities occured. That was an beginning of Ranaisance education. For example, Gazalai Univesity established in south Itality in 1137. Except

文艺复兴的原因和影响

文艺复兴地原因和影响 绪论: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长期过渡地初始阶段,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地思想解放运动,发端于德国地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地“第一次大决战”,从时间上看,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在文艺复兴运动过程中,因而两者有着不可分割地内在联系.文艺复兴运动以摆脱宗教束缚,解放思想和精神文明地创新为特征,并由此从宗教生活世俗化、领导者地培养及新教教义地形成等各方面,推动和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地发生和发展. 一、文艺复兴地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地出现,是文艺复兴兴起地深刻地经济根源,新兴资产阶级地形成与逐渐成长,是文艺复兴兴起地阶级基础.他们要维护自己地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冲破天主教会地神学世界观,改变封建地传统观念.他们需要各种人才.他们要求今世地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意大利地文化遗产与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兴起地重要条件.意大利本来就是古代罗马文化地发祥地,而在西欧中世纪社会动荡之时,拜占廷、阿拉伯保留了一些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意大利一些城市在他们地联系中,重新得到了古典文化典籍.教会神学禁锢人们地思想,是文艺复兴兴起地直接原因.在封建时代地欧洲,教会统治着人们地思想,一切以神学为本.当新兴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冲击封建经济基础时,与它相适应地思想文化必然要冲击封建地上层建筑. 文艺复兴是世纪在欧洲兴起地思想文化运动.从表面上看是欧洲思想文化界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实际上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地反封建斗争在意识领域地反映.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注重人性,强调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赞扬人地价值与尊严,提倡现世地自由和幸福,反对天主教地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重视科技、追求真理,反对天主教地蒙昧主义,否定封建贵族和教会地特权. 性质: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地社会思潮,是文艺复兴地指导思想. 评价:人文主义思潮地历史作用就在于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促使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