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安全用药指南

何首乌安全用药指南
何首乌安全用药指南

何首乌安全用药指南

1 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何首乌及相关制剂,首乌藤及相关制剂可参考使用。

本指南主要供医疗服务、药物研发、行政监管等机构及人员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此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指南》。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指导原则》

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

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品质评价方法指南》

2015年中华医学会《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3术语及定义

3.1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指由药物本身及/或其代谢产物等所导致的肝脏损伤,为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4 何首乌的基本情况

4.1 基原和用药部位

中药何首乌(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1的干燥

1根据World Checklist of Selected Plant Families (WCSP),何首乌的植物拉丁名为Reynoutria multiflora (Thunb.) Moldenke,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为同种异名。

块根。何首乌的藤茎亦入药,名为首乌藤(或夜交藤)。

何首乌植物基原单一,但市场上仍存在少数混伪品,包括头花千金藤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毛脉蓼Polygonum cilinerve(Nakai) Ohwi、翼蓼Pteroxygonumgiraldii Dammet Diels、耳叶牛皮消(白首乌)Cynanchum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等。此外,个别商家为了销售炒作,将何首乌或其他植物放置于人形模具中栽培,使其生长出所谓的雌雄何首乌、人形何首,应注意鉴别。

4.2 炮制方法

根据本草记载,何首乌的古代炮制方法主要为“九蒸九晒”或“九蒸九曝”,主要目的在于改变药性、增加疗效和降低毒性等。近现代研制开发了不同的炮制方法,主要分为黑豆汁蒸制法和清蒸法,又有常压和高压蒸制之分。

4.3药性、功能与主治

生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具有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之功效;用于疮痈,瘰疬,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等病证。

制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之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等病证。

首乌藤,甘,平,归心、肝经,具有养心安神,祛风通络之功效;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病证。

4.4化学成分

何首乌主要含有二苯乙烯类(Stilbenes)、蒽醌类(Anthraquinones)、黄酮类(Flavonoids)磷脂类(Phospholipids)等成分。首乌藤所含化学成分与何首乌相似,但二苯乙烯类、蒽醌类等含量均低于何首乌。

4.5药理作用

何首乌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衰老、增强免疫、神经调节、保肝、抗炎、促进造血细胞生成等活性。首乌藤具有镇静、催眠、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活性。

5何首乌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5.1古代文献分析

古代医药文献收录何首乌的有42部,其中19部未提及何首乌毒性,有20部认为何首乌无毒,3部记载何首乌有毒性[1]。

何首乌的本草记载始于宋代《开宝本草》:“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从唐代至明代的

医书和本草,大多认为何首乌无毒,但已认识到炮制可以降低其偏性。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冬诸药以上……世宗肃皇帝服饵有效,连生皇嗣。于是何首乌之方,天下大行矣”。李时珍对何首乌补益功效进行了演绎性描述,使其风靡于世,也可能造成了何首乌的滥用和误用。但明末清初医家已开始注意并记录何首乌的毒性问题。如明末倪朱谟《本草汇言》记载“何首乌味苦涩,气温,有微毒”,并进一步解释“前人虽有多服延龄种子之说,实未必然,屡有服此而后得急疾至死,而人不能识,不能医者,皆服此药之毒而不觉也”[2]。又如清代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记载“何首乌味甚涩,涩则足以堵疟邪之路,……设初疟而即用之,则闭门逐寇,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余二十年来目击受害者比比。以医为苍生之司命,不敢避好辨之名也”[3]。再如清代医家陆以湉所撰《冷庐医话》记载了何首乌中毒的病例“(服用何首乌后)未数日,腹泻死”,分析原因“抑首乌或挟毒物之气能害人也,服食之当慎也”[4]。可见,何首乌的不良反应早在古代已被发现和记载。

5.2 不良反应通报情况

近20年来,有关何首乌及相关制剂导致肝损伤的不良反应在国内外屡有报道,包括服用生何首乌、制何首乌以及含何首乌或首乌藤的复方、中成药和保健食品等[5-8]。

国外对何首乌肝损伤问题报道较早且较多。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均有何首乌肝损伤病例的文献报道[9-10]。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发布的LiverTox肝毒性药物数据库对何首乌进行了专题记录[11]。2006年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药监部门先后发布了何首乌肝损伤警告信息[12]。

在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有关何首乌及部分相关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例次位居中药类别前列,多数以肝损伤为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何首乌安全性问题亦给予高度重视,先后多次发出肝损伤不良反应风险通报、修订药品说明书和加强监管的通知:

2013年10月,通报了《关于修订养血生发胶囊等6个含何首乌中药口服制剂说明书的通知》,涉及首乌丸、首乌片、白蚀丸、首乌延寿片、首乌延寿颗粒和养血生发胶囊,并对其说明书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相关安全性信息[13];

2014年7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含何首乌保健食品监管有关规定的通知》,明确了保健食品中生何首乌每日用量不得超过1.5g,制何首乌每日用量不得超过3.0g,要求自2014年9月1日后生产的含何首乌保健食品,标签标识中不适宜人群增加“肝功能不全者、肝病家族史者”,注意事项增加“本品含何首乌,不宜长期超量服用,避免与肝毒性药物同时使用,注意监测肝功能”[14];

2014年7月,发布了《关注口服何首乌肝损伤风险的通知》[15];

2014年9月,发布了《关于含何首乌保健食品变更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了含何首乌保健食

品中申请降低何首乌用量、替换或去除何首乌的注册变更调整细则[16];

2018年2月,通报了《关于修订精乌胶囊等4个品种药品说明书的公告》,提示精乌胶囊、百乐眠胶囊、七宝美髯丸、心元胶囊等含何首乌或首乌藤的4种制剂有肝损伤风险,同时对其说明书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安全用药警示[17]。

5.3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不良反应报告和临床病例分析,可以发现:

(1)何首乌及相关制剂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肝胆系统和胃肠道系统,症状可见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肝区不适、口干、口苦、皮肤瘙痒、尿黄、目黄、皮肤黄染、腹痛、腹泻、腹胀,另偶见皮疹、发热、眼部色素沉着等表现[18]。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转氨酶和/或胆红素升高等化验指标异常。

(2)何首乌及相关制剂所引起肝损伤患者的服用剂量和潜伏期的跨度较广。其中,服用剂量最少1-3g/日,最多超过100g/日;潜伏期最短1-3天,最长超过半年,中位时间约为20天。何首乌服用剂量和时间与肝损伤发生与否无明显依赖关系,提示何首乌肝损伤为特异质型,可能存在易感人群。

(3)女性占比稍高于男性,男女发生比例约为1:1.16。何首乌及其制剂导致肝损伤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最小8岁,最大87岁。男性以20-49岁居多,多发于治疗脱发、湿疹等病证;女性以40-59岁居多,多发于治疗白发、心悸等病证。

(4)何首乌及相关制剂导致的肝损伤病例,多见于脂溢脂性脱发、白发、湿疹、银屑病、白癜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大多伴有免疫紊乱或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提示免疫紊乱可能是何首乌及相关制剂导致肝损伤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19]。另外,何首乌及相关制剂致肝损伤在慢性肝病基础(尤其是酒精性肝病)人群中预后更差,更容易进展为慢性化DILI甚至死亡[20]。

(5)何首乌是单味中药导致肝损伤报道病例最多的品种之一,患者多为自我用药,使用方式多为打粉、代茶饮、泡酒、煲粥等,多数何首乌产品未经炮制或炮制程度不清楚。在何首乌及相关制剂导致的肝损伤病例中,约20%存在服药剂量超过说明书或药典规定剂量,提示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增加何首乌肝损伤风险。

5.4 现代毒理学研究

常规毒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生品还是炮制品,或是其不同提取部位,在实验动物最大耐受剂量范围内,均未见明显的肝脏毒性反应,提示机体在正常情况下使用何首乌是安全的[21,22]。

结合病证毒理学(Disease-syndrome-basedtoxicology)研究发现,在免疫应激介导的易感动物模型上,何首乌能促进机体免疫过度活化,在相当于临床常用剂量的范围内即可诱发肝损伤[23]。配伍茯苓、甘草等中药配伍可降低其肝损伤[24]。

结合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研究,证实了何首乌肝损伤与机体因素特别是免疫相关遗传差异有关,发现了何首乌诱发特异质肝损伤的易感基因HLA-B*35:01,表明何首乌仅对极少数特定人群有肝损伤风险,但对绝大对数人群是安全的[25]。

结合组分敲出/敲入(Constitute knock-out and knock-in)筛选发现,何首乌特异质肝损伤与其所含的二苯乙烯类和蒽醌类成分的结构及含量有关。在免疫过度活化状态下,何首乌中顺式--二苯乙烯苷(cis-SG)和大黄素-8-O-β-葡萄糖苷(EmG)均可诱导肝损伤[26],反式二苯乙烯苷(trans-SG)能协同增强其肝损伤作用[27-29]。炮制可降低生何首乌肝损伤作用[30],提示加强何首乌质量安全性控制有助于降低其肝损伤发生的风险。

基于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学者提出何首乌特异质肝损伤免疫应激“三因致毒”机制假说(又称“柴-油-火星子”假说):当机体免疫处于过度活化时,何首乌中的免疫增强物质(如trans-SG)能进一步促进机体免疫反应,使肝脏对何首乌中的肝损伤易感成分(如cis-SG和/或EmG)的敏感性增强,出现免疫炎症因子过表达,从而诱发免疫特异质型肝损伤[31-33]。

6 何首乌肝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治

6.1临床表现

总体来说,何首乌及部分相关制剂导致的肝损伤与大部分药物性肝损伤比较,并无特异性的临床指标与病理表现。对何首乌相关肝损伤来说,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多见(90%以上),而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相对较少;病理分型以急性肝炎型和淤胆性肝炎型为主,慢性肝炎型较为少见;绝大多数患者损伤程度以中轻度为主,且预后良好(80%以上患者停药后可自愈或经治疗后可恢复),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肝损伤,个别患者可发生肝衰竭,甚至死亡[19-21,34-36] 。

何首乌及部分相关制剂导致的肝损伤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有的患者仅表现为无症状的肝脏生化指标异常;部分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胃脘不适、肝区疼痛、腹胀等症状;胆汁淤积型患者可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少数患者可出现肝外过敏症状。

在临床表现方面,单味何首乌与其复方制剂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类似,尚未发现有明显的差异。

6.2临床诊断

由于缺乏特异性指标,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一直是国际肝病领域的难题之一,何首乌及部分相关制剂导致的肝损伤也不例外。目前针对疑似何首乌肝损伤,主要根据患者主诉和排他性诊断,排除其它肝病以及排除其他药物对中药肝损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37-39]。

临床诊断可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采用我国学者原创的药源性

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整合证据链法”,与其它肝病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药物对诊断结果的影响,诊断结论分为“排除诊断”、“疑似诊断”、“临床诊断”、“确定诊断”。

对于新药临床试验和上市后再评价,可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进一步厘定患者肝损伤与何首乌及相关制剂的因果关系,分为“排除”、“可疑”、“可能”、“很可能”、“确定”。

6.3 临床治疗

如发现疑似何首乌及相关制剂导致的肝损伤患者,可参照《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进行必要的临床处置与治疗。主要措施有停药、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等。

轻度肝损伤者,停用可疑何首乌及相关制剂后,大部分肝功能可自行恢复正常。

中度及以上肝损伤者,停用可疑何首乌及相关制剂后,可给予保肝抗炎如水飞蓟素类制剂、甘草酸类制剂、双环醇等,抗氧化应激药物如谷胱甘肽、硫普罗宁等,胆红素升高者可给予促进胆汁排泌药物如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

重度肝损伤或肝衰竭患者,除停药、保肝抗炎及对症治疗外,可考虑人工肝支持治疗,对于急性和/或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应考虑行肝移植治疗。

7何首乌肝损伤的风险防控建议

何首乌及部分相关制剂导致的肝损伤主要与机体因素有关,与剂量和疗程之间无明显的依赖关系,具有偶发性、隐匿性、个体差异大、难以预测等特点[40],普通消费者难以科学准确地评估和规避何首乌安全性风险。本指南根据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何首乌肝损伤安全性风险防控对策。

安全用药宣传手册

安全用药宣传手册 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次不同日测量非药物状态下,血压水平均达高血压水平,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即诊断高血压病。 二、高血压的治疗目的l 减少或逆转靶器官损害程度,降低血压。l 防止或减少心脑、肾并发症。l 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病残率。 三、高血压患病者如何服药l 在医生指导下,终身坚持服用降压药。l 服药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满意,控制血压。l 控制血压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用药量,找到适宜的维持量,长期坚持服药。l 某些降压药不能突然停药,如:醋丁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等。停药时应逐渐减量慢慢停用。l 用药依据个体化药,兼顾合并症综合治疗,若一种药物控制血压不理想,则采取联合用药。降压目标青年人血压 <130/85mmHg老年人血压<150/90mmHg 四、降压药物介绍药物分类药理作用代表药物钙拮抗剂舒张血管硝苯地平、非洛地平、尼莫地平、尼群地平、尼卡地平、氨氯地平、拉西地平、地尔硫卓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舒张血管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拉贝洛尔、阿罗洛尔、哌唑嗪、特拉唑嗪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舒张血管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福新普利、苯那普利、培哚普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舒张血管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

奥美沙坦利尿剂减少血容量氢氯噻嗪、吲达帕胺高血压的危险团素遗传:父母有高血压,子女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父母血压正常的子女大得多。但并不是每个子女都会患上高血压,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肥胖: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体重正常的人多2-4倍,并且肥胖的高血压病人比体重正常的高血压病人更容易患冠心病。盐摄入过多:盐摄入越多,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越高。我国南方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北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南方人的饮食较清淡。高血脂症:血液中过量的胆固醇和脂肪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又导致高血压。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动脉內膜,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并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小动脉收缩,使血压升高。这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大量饮酒:饮酒量越多,人的血压水平就越高,长期过量饮酒还容易引起顽固性高血压。酒精可使病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心理因素:长期工作劳累、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焦虑、恐惧和抑郁都可引起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长期缺少体力活动,如久坐的室内工作。★高血压的治疗控制血压有哪些好处?高血压病人通过长期甚至终生的治疗,有效控制血压,可以预防和避免由于长期高血压所导致的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高血压并发症,同时提高生活质量。高血压为什么需要长期药物治疗?一旦被诊断为高血压之后就要长期用药,并配合恰当的非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如有任何不良反应发生,请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保持血压始终控制在理想水平,随意停药造成血压不

婴幼儿用药原则

给宝宝喂药原则和10大误区 一、选好药剂 3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好不要用片剂,应首先选择液体制剂、泡腾片、干糖浆剂、冲剂或果味型咀嚼片,对于婴儿尤适宜滴剂,剂量容易掌握而且服用方便。年轻的父母喜欢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宝宝。但是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给的药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 二、掌握正确方法 1.新生儿最好的喂药方法是:在喂奶前1小时左右给药为妥,把药水倒入奶瓶,让宝宝像吸奶一样服药,必要时用滴管慢慢滴入,待吞咽后再滴第二滴。 2婴幼儿服药时可先将患儿抱起,半卧于喂药者身上,头部抬高,颈部垫以纱布或手帕,然后再喂药。也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状,用糖水调成稀糊状,把宝宝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左手扶持宝宝头部,右手持食匙取药慢慢喂下,待宝宝将药吞咽后,再继续喂。必须注意不要强行喂服,以免口腔黏膜或齿龈受损出血。服药后应将患儿抱起轻轻拍击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 3.给新生儿喂药前,也可先喂几口奶,再喂点药,反复这样做,直至将药喂完,然后将宝宝竖起轻拍背部,以防反胃呕吐。但应注意,喂药之前不应喂饱奶,以免宝宝拒绝服药。也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疗效。 4.由于一些药物实在太苦(如中药汤剂)宝宝拒绝服药时,可暂时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入颊与臼齿间,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也可冷却药液使药味减轻。 5.有些宝宝已能识别物品,当认出是药物拒绝服用时,家长应给孩子讲明药物的作用是治疗疾病,不吃药会耽搁疾病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对3岁左右的幼儿尤为重要。这样做能使他们理解药物与疾病的关系,并积极参与药物治疗。 喂药的10大误区 误区一: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造成后果:宝宝容易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

幼儿园安全用药教案

幼儿园安全用药教案 【篇一:中班安全《吃药的安全》教学反思】 中班安全《吃药的安全》教学反思 中班安全《吃药的安全》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一直是幼儿园的重点,因为孩子的还小,对什么事情都抱 着好奇的心态,不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所以幼 儿园会特别安排安全周,让我们与孩子更好的交流,接着我在班里 和小朋友展开了的这次的科学活动:吃药的安全。 在这个活动中,是主要要让孩子知道药不可以乱吃,随便乱吃药会 带来危害,培养小朋友对吃药的安全意识。 活动导入时用谈话的形式,我接着讲述了我在网上查找的两例发生 在人们生活周围的实例,用这两个例子来提醒幼儿,让幼儿知道到 药是不可以乱吃的,吃错了药不但不能治病,还会引起其他的症状,严重的会有生命危险。我还与孩子们讨论怎么样能有效避免吃错药,如果一不小心真的吃错药了该怎么办。在活动过程中,其实大班的 孩子知道生病要吃药的这个常识。这堂课的关键就是指导幼儿如何 正确的吃药,因为幼儿还不能看懂说明书之类的,所以教导他们一 定要在医生或者大人的监督下才能用药,让他们意识到小孩子只能 吃小孩子自己的药,这样在吃药方面也可以更加的安全一些。 通过这个活动我发现我的说教比较严重,应该是以儿童为主体,为 这个问题,我做了深刻的反思。所以,我觉得在以后的有关于安全 主题的活动中,我可以多做些课件或者关于这个方面的安全视频, 更好的让孩子去理解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也可以在平时的谈话中, 可以让孩子们之间多交流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或者让他们告诉我 一些他们知道的安全知识,这样的交流能更好地增强他们自我保护 的意识,增加孩子们对生活的经验。 【篇二: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保护肘关节】 安全《尖利的东西》 活动目标: 1、知道尖利的物品,如使用不当会伤害身体。 2、学习使用剪刀、筷子、笔、刀、吸管、游戏棒等物品的正确方法。活动准备:准备若干尖利物品,筷子、剪刀、笔、刀、吸管、游戏 棒等

用药安全经典案例回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案例1 某医院手术间,一位外科医师要求以1%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1:100000作为局部麻醉药注射。护士配好药物后,该医师将药物注入手术部位。注射后,患者立即出现心律失常,并最终导致心搏骤停。尽管采取了全面复苏措施,但该患者最终死亡。 事件发生后的调查显示,该注射器中所含的肾上腺素浓度为1:1000,而并非局部麻醉所用的1:100000。追溯原因发现,由于药房局部麻醉所用的肾上腺素1:100000缺货,所以所用的肾上腺素1:100000全部由手术室通过稀释肾上腺素1:1000提供。手术室将肾上腺素1:1000装在无菌容器中,护士需要使用时再从中抽取。但手术护士的操作被中途打断,她将肾上腺素1:1000抽入注射器后,将没有标记浓度的注射器放在后面的工作台上,并未将其稀释,而稍后当医师需要注射局部麻醉药时,该护士将肾上腺素1:1000递给了外科医师。 案例2 某医院医师在开具电子处方时误将“阿糖腺苷”点选为“阿糖胞苷”,该用药错误共累及9例儿科患者。大多数患儿在应用阿糖胞苷后的两三天内相继出现了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部分患儿还出现了白色脂肪粒或红疹、大便出血等情况。患儿须接受长期监测以评估用药对其产生的远期影响。 该事件中,由于药品名称相似,医师在电子处方系统内开具处方时发生错误。同时,药师在调剂患者药品,以及护士在给药环节均未能及时发现,并阻止这一错误的发生,为患儿带来不良影响。 【用药安全经典案例回顾】缓控释剂型用药安全 中日友好医院 用药错误

案例1 王先生因低钾血症服用枸橼酸钾口服溶液,复诊时医师给王先生处方了氯化钾缓释片,并告知每12小时口服2片。回家后,王先生考虑自己曾服用的枸橼酸钾口服溶液每日须服3次,认为氯化钾缓释片也应每日服3次,遂自己调整了用药次数,每日3次每次2片,2周后再次复诊,血钾水平已超过了正常上限。医师仔细询问才得知王先生自行调整用药方案,因服药次数超过了医嘱定量导致了高钾血症。 分析氯化钾缓释片每天服用2次便可达有效浓度,而许多患者却仍按每日3次服用,服药次数过多,不仅会因血药浓度过高增加不良反应,且这类药物价格较普通药物贵,无形中也会使治疗费用明显增加。 缓控释剂型用药次数不足 案例2 李先生因哮喘发作使用茶碱缓释片治疗,因其认为缓释剂型的茶碱片作用时间长,觉得每天早上使用1次即可。但连续用药1周,每天夜间仍有哮喘发作,须使用应急的沙丁胺醇气雾剂控制。在复诊时才了解到,茶碱缓释片的用法应为每12小时1次,由于晚上少用药1次,致夜间哮喘发作。 分析任何药物使用少于规定次数,都很难达到应有的血药浓度,若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肯定不能达到预期疗效。 缓控释剂型分开或嚼碎后服用 案例3 78岁的张女士因高血压长期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片),每日2次每次1片,血压控制良好。但近两天因气温骤降,张女士感觉血压明显升高,晚7点自查血压达170/110 mmHg,考虑加服1片药,但着急缓释药物起效慢,自行将硝苯地平缓释片碾碎后吞服,8点自测血压降至140/90 mmHg。9点钟,张女士发现血压又升至160/100 mmHg,担心血压没控制住,又碾碎1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吞服。在第2次服药后30分钟,张女士出现头晕恶心、心悸胸闷,继而意识模糊,被家人送往急诊抢救,才得知是由于短时间内连续服用了碾碎的硝苯地平缓释片,破碎的剂型使较大剂量的硝苯地平突然释放,诱发了心源性休克。

儿童用药分析初晓艺共21页

儿童用药分析 初晓艺林彬 第一部分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是指14周岁以下的小儿,通常分为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出生后28天内)、婴儿期(infancy,出生后1个月~1周岁,亦称乳儿期)、幼儿期(toddlar’s age,1~3周岁)、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3~6/7周岁)、学龄期 (school age,女6、男7~女12、男13周岁,亦称青春期前)、青春期或少年期(adolescence,女11~12周岁至17~18周岁,男13~14周岁至18~20周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尚不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不断变化,如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均在逐步增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生化功能特点,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等过程和药物敏感性均有影响。因此,儿童用药并不是成人剂量的简单缩减。儿童用药应正确选择药物,合理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安全。 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及生化代谢过程处于从宫内到宫外生活急剧变化的适应过程,如肺呼吸的建立、消化及排泄功能的启动、血液循环的改变等,这些以迅速变化的生理过程为特征的新生儿期,决定了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的小儿,更不同于成人,尤其是新生儿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多数酶系统不够健全。因此,新生儿的用药诸如给药的剂量、给药的间隔时间、给药的途径等,必须确切

掌握新生儿的药动学特点和药效学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地用药,既使药物发挥治疗作用,而又不致出现毒性反应。 (一)新生儿药动学的特点 1.药物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经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转运过程,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特性、机体的状况和给药途径。 (1)口服给药 新生儿胃液接近中性,pH可达6~8,但在出生后24~48h内下降至1 ~3,生后10 天左右回升至6~8,接近中性,然后渐降,至2岁后才逐渐达成人水平。早产儿出生后pH没有下降的过程,而且出生后1周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因此,新生儿对不耐酸的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受胃酸破坏少,血药浓度较成人高。新生儿胃排空时间长达6~8h(出生6~8个月后才接近成人),因此,主要在胃部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完全,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地高辛等。 新生儿小肠液pH高,可影响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非离子态转运,肠道菌群量少,菌种特点不同且变化较大,由于细菌代谢类型不同,也可影响一些药物的吸收。新生儿肠蠕动不规则,使药物吸收无规律,难以预测,因此新生儿口服给药的吸收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增加,如半合成青霉素类,而有些药物则吸收减少,如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对乙酰氨基酚等,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则与成人相仿,如地西泮、地高辛及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等。主要在十二指肠等部位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缓慢,达峰时间延长,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等。

全民用药安全手册

全民用药安全手册 日常生活中,偶尔会从电台广播或电视播映中听到或看到寻找拿错药病人的紧急启事,希望看到或听到启事后立即回医院换药,可见拿错药或吃错药问题的严重性。这种情况可以说多数发生在儿科,谁都知道小儿用药是相当不容易的事,需要十分谨慎,十分认真。小儿用药首先要确保安全。 大千世界药品林林种种多若牛毛,但并非均适合小儿应用,成人能吃的小儿未必能吃,更不用说成人药量不适儿童。选择药物当然要考虑疗效,在儿科却还得考虑能不能用的问题。为了安全起见儿科用药不得不熟悉以下问题。 一、 用药与小儿生理特点小儿不能看成是缩小了的成人,他的器官结构和功能是处在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不断完善的过程。与药物代谢戚戚相关的两个器官肝和肾,一司药物代谢,一司药物排出,功能均未成熟,尤其是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更为突出。肝脏微粒酶在药物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细胞色素 P-450、细胞色素C还原酶,在新生儿、婴幼儿活性很低,药物进入体内后久久不能被分解代谢,如按成人给药方式给药就很容易蓄积中毒。与药物代谢相关的另一种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也低,也会影响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灭活。新生儿肝酶不成熟引起药物中毒最典型不过的例子即是氯霉素引起的“灰婴综合症”。 氯霉素剂量过大(超过100mg/kg)、血浓度超过50μg/ml,新生婴儿就会出现血液循环虚脱、全身缺氧发钳、肤色苍灰、四肢厥冷和反应低下,重则夭折。另一些药物像地西潘(安定)、鲁米那和木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也有蓄积危

险,必须慎用。小儿肾脏功能未成熟影响药物排泄,也是用药安全性必须考虑的问题。刚出生新生儿肾小球滤出率仅为成人的1/4,到一岁也只有3/4,肾小管吸收和分泌功能也不完善,药物排泄能力远不及成人,用药剂量、方式不妥,也比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甚或中毒。 典型例子莫过于氨基糖或类抗生素,像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也有像曾被广泛推荐的小诺霉素等,较成人更易发生耳和肾毒性。可怜的是婴幼儿发生耳聋常不能及时发现,直到长大才发现为时已晚。因此,用此类药必须十分慎重,迫不得已才用之,切莫因贪毋须皮试而随意滥用。 二、 用药与小儿组织通透性小儿用药必须考虑组织的药物通透性,这里暂且不说孕母与胎儿之间胎盘药物转运,母亲乳汁将药物传递给乳儿,婴儿体内存在组织屏障的通透性也是值得重视的。首先要说的是血脑屏障。这种屏障存在于供应脑组织、脑细胞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毛细血管壁,它具有允许某些物质通过,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通过的功能。对药物也是如此,能选择性地允许或不允许通过。此种屏障功能也是逐渐成熟和逐渐完善的。 在成人不易通过的药物,在小儿却能顺利通过而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典型例子是婴儿使用甲氧氯普胺,即注射用的“灭吐灵”和口服的“胃复安”,是止吐药。一般说在成人和年长儿应用是安全的,但若用于婴儿,却因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而发生锥体外系症状,出现双眼上翻、颈项强直、头向后仰,身子直挺挺地反屈,状如反张的角弓,患儿欲哭不能,神情难以名状。另一类止泻药如苯乙哌啶,小儿腹泻若随意乱用,泻虽可止,腹却隆胀,更是因脑神经抑制,神虽安宁却会在静悄

安全用药小贴士

编者按:根据FDA今年发布的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安全警告和说明书修改要求,再次提醒我院医生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对于急性细菌性鼻窦炎(ABS)、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细菌感染性恶化(ABECB)、单纯性尿路感染患者只有在没有其他治疗选择的情况下才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如片剂、胶囊和注射剂),否则纳入处方点评;近日多潘立酮片和紫杉醇注射液说明书已经被要求修改,请医生仔细阅读修改要求;提醒医生阿莫西林等青霉素类药的口服制剂的说明书和《临床用药须知》都要求,使用青霉素类药前均须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 再次提醒喹诺酮类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 FDA药物全球警告: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药应严格限制使用。 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5月12日发布药品安全通讯,严格限制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用于鼻窦炎、支气管炎和非复杂性泌尿道感染患者。警告其可能致残甚至并发多种永久性不良反应。 主要是针对全身应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片剂、胶囊、注射剂),包括: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环丙沙星缓释剂、莫西沙星、吉米沙星。 一、为什么要严格限制? 因为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严重不良反应风险会超过获益水平,可能致残甚至并发多种永久性不良反应,这些严重不良反应会影响肌腱、肌肉、关节、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 对于老年人、肾、心、肺脏移植者或者同时应用激素治疗的人来说,更容易发生肌腱炎或肌腱断裂。 有不可逆转的外周神经病变,症状包括上下肢的疼痛、烧灼感、麻木、物力或者任何深浅感觉的改变。 二、这类药难道就不能用了? NO! 这次警告是严格限制用于鼻窦炎、支气管炎和非复杂性泌尿道感染患者,不是全面禁止使用。 只有在没有其他治疗选择的情况下才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如片剂、胶囊和注射剂)! 三、氟喹诺酮类药品主要治疗哪些疾病? 氟喹诺酮类药品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某些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依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 适用于敏感病原体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以及关节、软组织感染等。 四、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

宝宝安全用药指南

宝宝安全用药指南 给宝宝用药的五大原则 0?3岁的宝宝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如果宝宝生病了,宝宝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症,做父母的又着急又心疼,希望宝宝赶快好起来。可是,有的父母缺乏医学保健常识,错误地给宝宝 吃药;或者给宝宝服药时把握不准药量一一甚至有一些父母认为,给宝宝多吃点药,病好得 快;片面依赖广告,盲目服用非处方药等等,这些用药误区都会给宝宝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险。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掌握宝宝安全用药的原则,使您的宝宝早日康复,远离疾病。 药品选择需慎重 由于宝宝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新代谢旺盛,血液循环时间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一般对药物排泄较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日趋完善,各期的用药特点是不同的: 新生儿用药特点:新生儿皮肤薄,皮肤局部用药吸收较多,应注意引起中毒。药物经口服 后,胃肠道吸收的差别很大,如氯霉素吸收慢,磺胺药可全部吸收。皮下和肌肉注射由于周围血液循环不足往往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静脉吸收最快,药效可靠。有些药物如磺胺药应 用后,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核黄疸,因此磺胺药不宜用于新生儿。由于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某些酶类缺乏,某些药物应用后可引起生命危险,如氯霉素可引 起新生儿灰婴综合征,严重者可致死;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对巴比妥类、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排泄缓慢,直到满月后,肾功能才逐渐完善。因此,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 用药间隔应适当延长,同时用药也不宜过久,否则易发生中毒。 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出生后28天至满3岁,叫婴幼儿期。婴幼儿期的吞咽能力差,大多数不会自服药品, 口服药要注意不要误入气管,特别是石蜡油等药物,误入后会引起吸入性肺炎。婴幼儿期的腹泻,不要过早应用止泻剂,以免肠毒素吸收增加,病情加重;便秘时应从改善饮食着手,适当加些含有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蜂蜜等,不要一便秘就用泻药。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容易引起中毒,抑制呼吸,一般不宜用;但该期对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耐受性都较大,年龄愈大,剂量也相对偏大。 三、联合用药(几类药同时服用)要控制 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 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类抗酸药 或含铁的抗贫血药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菌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 所以,给宝宝用药应尽量少而精,尤其避免“撒大网”的用药方式。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同时用药时要考虑到宝宝

草莓育苗用药

草莓育苗用药(草莓种植技术售卖群233146960) 一亩地用量5月-6月3次/桶6月-7月3次/2桶7月-8月4次/3桶8月-9月4次/4桶合计 1. 炭立克(150克)15克×3桶=45克30克×6桶=180克40克×12桶=480克50克×16桶=800克1505克 2. 翠苗(100毫升)20毫升×3桶=60毫升25毫升×6桶=150毫升30毫升×12桶=360毫升40毫升×16桶=640毫升1210毫升 3. 根多绿(100毫升)20毫升×3桶=60毫升25毫升×6桶=150毫升30毫升×12桶=360毫升30毫升×16桶=480毫升1050毫升 4. 黑宝贝(25克)5克×3桶=15克5克×6桶=30克5克×12桶=60克5克×16桶=80克185克 5. 甲恶霉灵3小袋6小袋12小袋14小袋35袋 6. 生根剂3小袋6小袋12小袋14小袋35袋 7. 叮虫哇3小袋4小袋9小袋9小袋25袋 8. 杀虫药1小瓶/次2小瓶/次6小瓶/次13小瓶/次22小瓶 9. 病毒药1小袋/次2小袋/次12小袋/次15小袋/次30小袋 10. 美加旺5毫升/2次5毫升/2次20毫升 一亩青苗地用药量:炭立克10袋 翠苗12瓶 根多绿10瓶 黑宝贝8瓶 甲恶霉灵35袋 生根剂75袋 叮虫哇25袋 病毒药50袋 杀虫药22瓶 美加旺1瓶注意事项: 1.具体用药量和次数根据自己苗子长势和实际情况实施。本数据是根据正常年份青苗用的参考数值,仅供参考,不明白的,请咨询合作社农技员。 2.每桶药水在35斤-38斤左右,病害以预防为主,贵在坚持。 3.下午用药,避开中午高温强光照时间,以免药害,阴天可全天用药。 4.配置药液,要按照科学配药顺序操作,严禁在桶内无水情况下把药放在一起,以免化学反应过了效,粉剂药二次稀释再入桶。 5.7月份-9月份避免高温喷药,要及时雨后大药。 6.打药要打透彻,均匀喷洒,所有地方都咬打到,不留死角。 小 包 装 桶 袋 小 包 装 袋 桶

儿童安全用药的基本知识

儿童安全用药的基本知识 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从各方面、各角度介绍了儿童安全用药的通则、原则性内容和基本内容,帮助家长对儿童安全用药有一个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与了解,为家长掌握儿童安全用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供帮助。 一、药品不良反应与防范 1.为何说“是药三分毒”? 答:因为大部分药物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或肾脏排泄,无形中增加了肝、肾负担,可能会对肝、肾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另外,药物本身对身体除了有好的治疗作用外,还或多或少存在副作用,对身体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再有,药物制剂中,也含有其他的辅料成分,对身体也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人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是有科学道理的。 2.什么是药品的不良反应? 答: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通俗地讲,就是患者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或药品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了药物后,由于使用此药物而出现的一些诸如腹泻、头晕、呕吐、皮疹等与治疗没有关联的反应。例如,患儿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泰诺林)后出现寻麻疹;服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希刻劳)出现腹泻等。

3.什么是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答: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导致死亡;(2)危及生命;(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4)导致显著的或永久的人体伤残或器官功能损伤;(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情况的。 4.什么是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答: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或说明书中虽有描述,但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后果或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严重的,也属于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5.药品不良反应包括哪些方面? 答:(1)变态反应:亦称过敏反应。是少数患者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与剂量无关,常不可预测。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痒、心悸、皮疹、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死亡。如果遇到此类症状,应当立即停止用药,常见的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药物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破伤风抗毒素等,使用这些药物前必须按规定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2)毒性反应:在治疗剂量下,由患者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合并用药等原因引起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增加而引发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导致儿童耳聋,氨基比林引起严重的白细胞缺少症,氯霉素引起新生儿的“灰婴综合征”。有些毒性反应是不可逆的,应立即停药。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许文娟 0454班 5号)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方法:参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述。结果:避免应用禁用药物。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等。结论:为了婴幼儿的健康,在为其选药时,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安全 婴幼儿是指从28天~3周岁的小儿,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人,所以出现与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初步探讨如下。 1婴幼儿药物体内过程特点 1.1 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新生儿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地被吸收。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不完善,肌肉给药则吸收不完全。经皮肤给药时,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比表面积大,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 1.2 药物的分布 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等。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①,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型药物较多,且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如胆红素等,因此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等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此外,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均能通过,可以使之毒性增高。 1.3 药物的代谢 肝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生后8周,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正常成人水平。新生儿在出生后8周内,对于靠微粒体代谢酶系统灭活的药物敏感。新生儿还原硝基和偶氮的能力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能力很低,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也特别敏感②。另外,新生儿若大量给予氯霉素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导致灰婴综合征。 1.4 药物的排泄

大棚草莓栽培管理要点

大棚草莓栽培管理要点 利用塑料薄膜小拱棚进行草莓保护地栽培,是实现草莓反季节栽培,争取草莓果及早上市的新法,要想投资少,关键在冬季加强管理,主要抓好五个技术要点。 1适时扣棚保温。一般当气温降至5℃以下时,就应及时在草莓栽培畦上扣上半圆形小拱棚,上覆无色塑料薄膜。扣棚初期要注意通风,防止棚内超过30℃,尤其是晴天无云、日光强的中午前后,更应防止高温灼苗。另外,当棚内最低气温在5℃上下时,夜晚应在棚膜上覆盖纸被或草苫保温,白天日出后及时揭去,以增加日光照射,提高棚内温度,谨防冻害或沤根。进入数九寒天,棚内最高温度若处于10℃以下时,白天也不要揭去覆盖的保温材料,以利草莓安全越冬。五九、六九天以后,外界气温稳定在0℃以上时,可以在白天日出后揭去纸被或草苫,但在傍晚日落前要及时盖上,以保持拱棚内有较高的温度。当小拱棚内温度夜间也稳定保持在5℃以上时,即可除去覆盖物,并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及时通风防止高温危害。 2防早蕾早花。大棚草莓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植株早现蕾、早开花现象。这种现象发生过多,会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质

量。大棚草莓发生早蕾、早花现象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与品种特性有关。花芽容易分化、休眠较浅的品种,如丽红、秋香等,休眠时间仅需50小时左右,休眠期所需低温量较少,容易出现早蕾现象。二是与肥料、假植影响引起花芽过早分化有关。一方面,在育苗至花芽分化前,如氮素吸收较少,草莓花芽分化往往提早发生;另一方面,如果假植时间过晚,假植苗过小,或形成老化苗,或假植床上土壤过干或过湿,肥料不足,均可使草莓花芽过早分化。这些都会造成定植后草莓发生早蕾早花现象。为防止草莓早蕾早花,生产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选择合适的品种。大棚栽培应选择休眠较浅的品种。如果选择休眠性较强的品种,保温覆盖不宜过早。二是育苗过程中,合理施肥,加强管理,培育壮苗。通过去老叶、去花序、理顺匍匐茎、喷施赤霉素等措施,加强对母株的管理,生产出优质壮苗。三是扣棚后注意控制温度。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25℃以下,夜晚控制在0℃以上。严冬时通过大棚内套小棚,加厚覆盖,架设风障等保温措施,保证草莓正常发育。(xx)对已经发生早蕾早花的植株,及时摘除花蕾,加强肥水管理,促进腋芽开花结果,减少损失。 3加强肥水管理。大棚草莓结果期长,要在重施基肥的基础上合理追肥,以满足其营养要求。追肥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从

安全用药宣传手册

高血压用药小常识 高血压定义 正常血压<120/80mmHg 正常高值120-139/80-89mmHg; 高血压≥140/90mmHg;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90-99mmHg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100-109mmHg 3级高血压(重度)≥180/110mmHg;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90mmHg 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3次不同日测量非药物状态下,血压水平均达高血压水平,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即诊断高血压病。 二、高血压的治疗目的 ●减少或逆转靶器官损害程度,降低血压。 ●防止或减少心脑、肾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病残率。 三、高血压患病者如何服药 ●在医生指导下,终身坚持服用降压药。 ●服药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满意,控制血压。 ●控制血压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用药量,找到适宜的维持量,长期坚持服药。 ●某些降压药不能突然停药,如:醋丁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等。停 药时应逐渐减量慢慢停用。 ●用药依据个体化药,兼顾合并症综合治疗,若一种药物控制血压不理想,则采取联合用 药。 降压目标 青年人血压<130/85mmHg 老年人血压<150/90mmHg 四、降压药物介绍

高血压的危险团素 遗传:父母有高血压,子女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父母血压正常的子女大得多。但并不是每个子女都会患上高血压,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肥胖: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体重正常的人多2-4倍,并且肥胖的高血压病人比体重正常的高血压病人更容易患冠心病。 盐摄入过多:盐摄入越多,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越高。我国南方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北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南方人的饮食较清淡。 高血脂症:血液中过量的胆固醇和脂肪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又导致高血压。 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动脉內膜,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并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小动脉收缩,使血压升高。这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 大量饮酒:饮酒量越多,人的血压水平就越高,长期过量饮酒还容易引起顽固性高血压。酒精可使病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心理因素:长期工作劳累、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焦虑、恐惧和抑郁都可引起高血压。 缺乏体力活动:长期缺少体力活动,如久坐的室内工作。 ★高血压的治疗 控制血压有哪些好处? 高血压病人通过长期甚至终生的治疗,有效控制血压,可以预防和避免由于长期高血压 所导致的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高血压并发症,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为什么需要长期药物治疗? 一旦被诊断为高血压之后就要长期用药,并配合恰当的非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如有任何不良反应发生,请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保持血压始终控制在理想水平,随意停药造成血压不能得到很好控制,易引起停药综合症,还可诱发更为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高血压没有症状需要药物治疗吗? 高血压往往没有症状,但对患者脏器的损害是持续存在的。血压的高度与并发证有关,而与患者自身症状不一定相关。因此,必须及早诊断,且要早期治疗。 过敏疾病用药小常识 过敏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某些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尘螨、皮毛以及药物等引起人体的异常反应。过敏发生的原因不很清楚,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大多数情况下过敏反应并不严重,但有时也可发生致命的过敏性休克。 过敏反应发生必须有2个条件,即过敏体质和接触过敏原。例如对鸡蛋过敏者,即便进食少量鸡蛋,也会出现皮疹、腹痛恶心、呕吐甚至休克。对牛奶过敏者,只在进食牛奶时才出现腹胀、腹泻等异常反应。过敏体质与遗传有关,过敏体质的人常可出现哮喘、变态反应性鼻炎、荨麻疹、湿疹、过敏性腹泻等。

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

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文/xx 一、草莓主要病虫害种类 1、草莓主要病害 危害草莓的主要病害有黄萎病、炭疽病、轮斑病、蛇眼病、角斑病、褐斑病、灰霉病、白粉病等,其中前7种病害主要发生在草莓育苗期或移栽定植初期,而灰霉病、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中后期的重要病害。 2、草莓主要虫害 危害草莓的主要害虫有: 斜纹夜蛾、红蜘蛛、棕榈蓟马、蚜虫以及地老虎、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等。 二、草莓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利用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增强植株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抗逆性,同时恶化有害生物生存环境,避免或减轻病虫蔓延和为害,其内容包括。 ①选择健壮母株: 近几年来基本改变了以生产苗就地繁育苗的习惯,莓农基本上采用了上年越冬的健壮苗和脱毒苗繁育,大大地减少了植株带病,提高了植株抗性,降低了病虫危害机率,提高了草莓苗的繁育系数。 ②异地育苗: 发挥山区优势,采用异地育苗方式,不仅可以与生产园地隔离,减少病虫的传播危害,还能利用山区的昼夜温差,加速莓苗繁育,促进草莓花芽提早分化,争夺草莓生产季节,使草莓苗提早移植,提早开花结果。

③清洁xx: 结合农事操作,及时人工剥除植株上的病、残、老叶,投入残叶收集箱内,集中处理,减少病虫的蔓延,增加通风透光条件。 ④秧苗假植: 通过秧苗假植,植株健壮,根系发达,并提倡营养钵育苗,减少根系伤害,移栽后植株在近期内恢复生长,抗逆性增强。 ⑤加强管理: 高畦深沟,合理密植,适时排灌,防止积水。防止土壤过干过湿;适当增施氮肥和钾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调节土壤pH值。对于红颊、章姬等品种,采用搭棚避雨育苗,或夏季高温季节育苗地遮盖遮阳网,可以减轻炭疽病等病害发生,并能促进莓苗生长。 ⑥合理轮作: 实行水旱轮作。避免连作重茬或与茄科作物轮作。 2、土壤消毒 在长期连作的条件下,土壤消毒是一项防治土传病害、地下害虫的重要措施。既可防治病虫与杂草危害,又能促进土壤中的元素分解,解决以往草莓与蔬菜不能轮作问题,还能促进草莓植株生长,增强植株抗逆性,提高草莓前期产量和品质,增加效益。 (1)石灰氮土壤消毒方法: ①宜选择夏秋高温季节,大棚蔬菜收茬清园后,结合土壤翻耕、基肥使用、高温闷棚消毒进行,宜在播种定植前20天以上进行。②在农家肥等有机肥施用后,全田每亩撒施石灰氮30~50公斤,随后深耕土壤,灌水保持土壤含水量70%以上,用薄膜覆盖畦面,密闭大棚增温。③一般10天左右后消毒完成,然后揭膜通风透气,翻耕土壤整地,晾晒7天以上方可播种或定植作物。 石灰氮土壤消毒的注意事项:

哺乳期安全用药指南(最新版)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哺乳期安全用药指南(最新版)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哺乳期安全用药指南(最新版) 几乎所有药物都能通过血浆-乳汁屏障转运到乳汁中,若连续地通过乳汁摄取药物,可能会对宝宝产生影响和危害,尤其是新生儿的肝脏代谢功能、肾脏排泄功能均未完善,且缺少与代谢相关的酶,故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易产生毒性作用。 那么,妈妈们在哺乳期万一生病了,为啥去医院医生还会让打吊瓶开药方呢?医生给开的药会对宝宝有影响吗?下面给大家详细列出各种药品安全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抗生素、磺胺类、抗真菌类】 安全用药:青霉素V钾、羟氨苄青霉素、头孢拉定、红霉素 慎用药物:艾罗迪(氨苄青霉素+丙磺舒)、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 禁用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磺

胺类、四环素、土霉素、美满霉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盐酸多西环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甲硝唑和替硝唑、呋喃妥因 1、青霉素族:如青霉素V钾、羟氨苄青霉素等,毒性较小,乳汁中含量中等,不经代谢由尿排出,对宝宝基本无影响,可用(但要排除过敏体质)。艾罗迪(氨苄青霉素+丙磺舒)则应慎用,因为丙磺舒可提高氨苄青霉素的血药浓度,延长其半衰期,而新生儿排泄青霉素的速度很慢,更易发生过敏反应。 2、头孢菌素族:头孢拉定极性低,极少进入血脑屏障,对宝宝安全,可用。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对宝宝的作用未知,慎用。 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毒性低,可用。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在乳汁中浓度高,有肝、肾毒性,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慎用。 4、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对新生儿的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都有损害,禁用。 5、磺胺类:在乳汁中含量多少不等,可使宝宝出现高胆红素血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方法参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述。结果(1)避免应用禁用药物。(2)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等。结论为了婴幼儿的健康,在为其选药时,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安全 婴幼儿是指从28天~3周岁的小儿,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人,第一是细胞膜通透性的不同;第二是蛋白结合力的改变;第三是体液分布的差异。且小儿肝细胞酶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肾功能不完善,其肾有效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成人低,肾小管分泌,尿浓缩,钠离子交换和酸碱平衡功能也差,年龄愈小愈不完善[1]。所以出现与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

药特点。以下笔者对一些常用药与婴幼儿的关系作一概述。 1 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 1.1 青霉素类常用的有青霉素、氯唑西林钠、哌拉西林钠等。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临床应用时青霉素较多出现过敏反应,小儿3日内未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进行皮试,阳性者禁用[2]。 1.2 头孢菌素类使用前应作皮试,阳性者禁用。头孢曲松偶可致婴幼儿胆结石,但停药后可消失。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与乙醇(即使很小量)联合应用时,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显“醉酒样”反应[2]。 1.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1.4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均对耳蜗神经有毒性,幼儿慎用,如使用应减小剂量,且疗程不超过7天。奈替米星耳毒性较小,新生儿、婴幼儿均可使用,但应掌握好剂量[2]。 1.5 四环素类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以外,还可沉积于牙齿

草莓用药指南Word文档汇总

草莓安全用药指南 莓果实色泽艳丽、柔软多汁、酸甜可口、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通过扩大设施栽培、推广优良品种、加强品牌营销等举措,促进草莓产业快速发展。东港市草莓设施栽培草莓达十万余亩,产量10多万吨,产值10亿元以上。草莓主要产区椅圈、黄土坎、龙王庙、马家店、合隆、孤山、小甸子、新农等乡镇。草莓产业已成为高效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东港市已经把草莓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的主要依靠。 东港市草莓主要以大棚种植为主,大棚是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生态系统,环境相对稳定,温湿度高,易于病虫发生。草莓病虫害主要有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枯萎病、叶斑病、病毒病、斜纹夜蛾、叶螨、蚜虫、蓟马、地老虎、软体

动物等。其中影响草莓质量和产量的病虫害主要有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和蓟马、蚜虫、叶螨等害虫。 草莓生产中使用的农药有57种: 杀菌剂33种:吡唑醚菌酯、多抗霉素、腈菌唑、醚菌酯、咪鲜胺、嘧霉胺、腐霉利、多菌灵、代森锰锌、异菌脲、百菌清、代森联、烯酰吗啉、氟硅唑、棉隆、氯化苦、甲霜灵、烯酰吗啉、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戊唑醇、烯唑醇、嘧菌酯、粉唑醇、四氟醚唑、氟菌唑、枯草芽孢杆菌、蛇床子素、矿物油、乙嘧酚、甲基托布津、嘧菌环胺等。

杀虫剂16种: 茚虫威、哒螨灵、阿维菌素、联苯肼酯、啶虫脒、吡虫啉、毒死蜱、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敌敌畏、苦参碱、克百威、螺螨酯、噻螨酮、炔螨特、乙螨唑、烯啶虫胺等。 除草剂3种: 丁草胺、精喹禾灵、莠去津等(主要用于练苗)。 植物生长调节剂6 种:噻苯隆、赤霉素、多效唑、复硝酚钠、吲哚乙酸、芸苔素内酯等。 而目前我国登记在草莓上的农药共15个有效成分,其中防治白粉病的药剂有唑醚?氟酰胺、粉唑醇、四氟醚唑、醚菌?啶酰菌、醚菌酯、氟菌唑、枯草芽孢杆菌等9个,防治灰霉病有唑醚?氟酰胺、枯草芽孢杆菌、啶酰菌胺、克菌丹、唑醚?啶酰菌等5个,其他还有芸苔素内酯调节植株生

宝宝安全用药指南(DOC)

宝宝安全用药指南 一、给宝宝用药的五大原则 0~3岁的宝宝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如果宝宝生病了,宝宝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症,做父母的又着急又心疼,希望宝宝赶快好起来。可是,有的父母缺乏医学保健常识,错误地给宝宝吃药;或者给宝宝服药时把握不准药量——甚至有一些父母认为,给宝宝多吃点药,病好得快;片面依赖广告,盲目服用非处方药等等,这些用药误区都会给宝宝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险。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掌握宝宝安全用药的原则,使您的宝宝早日康复,远离疾病。 二、药品选择需慎重 由于宝宝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时间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一般对药物排泄较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日趋完善,各期的用药特点是不同的: 新生儿用药特点:新生儿皮肤薄,皮肤局部用药吸收较多,应注意引起中毒。药物经口服后,胃肠道吸收的差别很大,如氯霉素吸收慢,磺胺药可全部吸收。皮下和肌肉注射由于周围血液循环不足往往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静脉吸收最快,药效可靠。有些药物如磺胺药应用后,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核黄疸,因此磺胺药不宜用于新生儿。由于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某些酶类缺乏,某些药物应用后可引起生命危险,如氯霉素可引起新生儿灰婴综合征,严重者可致死;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对巴比妥类、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排泄缓慢,直到满月后,肾功能才逐渐完善。因此,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用药间隔应适当延长,同时用药也不宜过久,否则易发生中毒。 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出生后28天至满3岁,叫婴幼儿期。婴幼儿期的吞咽能力差,大多数不会自服药品,口服药要注意不要误入气管,特别是石蜡油等药物,误入后会引起吸入性肺炎。婴幼儿期的腹泻,不要过早应用止泻剂,以免肠内毒素吸收增加,病情加重;便秘时应从改善饮食着手,适当加些含有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蜂蜜等,不要一便秘就用泻药。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容易引起中毒,抑制呼吸,一般不宜用;但该期对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耐受性都较大,年龄愈大,剂量也相对偏大。 三、联合用药(几类药同时服用)要控制 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类抗酸药或含铁的抗贫血药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菌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 所以,给宝宝用药应尽量少而精,尤其避免“撒大网”的用药方式。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同时用药时要考虑到宝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