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实词、虚词训练答案版

荆轲刺秦王实词、虚词训练答案版
荆轲刺秦王实词、虚词训练答案版

荆轲刺秦王

归纳1:一词多义

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引申义

兵 2.不得持尺兵武器

3.不及召下兵武士,士兵

穷兵黩武兵力

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2.终己不顾回头看

顾 3.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

4.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探望,拜访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大行不顾细谨顾念、顾及

陈 1.恐惧不敢自陈陈述

2.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排列、站在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

2.图穷而匕首见穷尽

穷 3.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4.穷则独善其身失意,处境困窘

穷山恶水偏僻,荒凉

顷之未发出发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发 3.发尽上指冠头发

4野芳发而幽香开放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

乃请荆轲曰请求

2.乃复请之曰请求

请 3.丹请先遣秦武阳请允许我

4.请辞决矣请允许我

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

就 2.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3.瞬息而就完成

既祖,取道已经,……之后

2.荆轲既取图奉之就,便

3.左右既前,斩荆轲就,便

既 4.既来之,则安之既然

5.既至秦既然

6.郑既知亡矣已经

7.既东封郑已经

既望……之后

归纳2:“乃”、“为”、“以”、“而”

1.乃请荆卿曰乃遂私见樊於期乃令武阳为副

乃复请之曰乃朝服于是,连词

2.樊於期乃上前曰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就,副词

3.乃欲生劫之是

乃 4.乃今得闻教才,副词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副词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反而

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而乃以手共搏之只,仅副词

8.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

1.为之奈何做,处理动词

2.乃为装遣荆轲整理

为 3.而为留待为了,介词

4.为变徵之声发出

5.前为谢曰替,介词

6.皆为戮没被,介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介词

2.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来,连词

以 3.使工以药淬之用,介词

4.而乃以手共搏之用,介词

5.必得约契以投太子来,连词

1.今行而无信表转折

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表并列

而 3.秦王还柱而走表修饰

4.图穷而匕首见表承接

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侮之耻除矣表递进

文言实词虚词练习(含答案)

“三看”文言文实词虚词练习 实词: 5.(2012广一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疾苦B.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辅助C.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官司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观察 5.(2012广二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州解.相噪解差 B.诸捕控.名捕马,问从何来勒住 c.其妻亦短小好.妇人温顺D.宜急置.,毋尝我丸也放下 5.(2012佛一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以王佐期之约定 B.故事,岁以兵五百戍姚州先例 C.会汉水涨啮城郭适逢 D.然邃于学精深 5.(2012佛二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其貌者以百数十计图:描画B.左七类北斗类:类别 C.岁致僮仆二名致:给予D.执事所称逋、野称:赞扬 5.(2011佛一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博学能属.文写作B.州郡辟召,皆不就.成就 C.敦然.之这样D.凤亦推峤,峤伪辞.之告辞

虚词: 6.(2012广一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问宿卫之臣于.左右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 B. 帝悦而.止而.遽兴大役以妨农务 C. 朕委卿以.大任者告以.逆谋 D. 以乃.祖木华黎从太祖开拓土宇乃.生异谋 6.(2012广二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皂罗覆面 B.诸捕告之.故 妇从马上以.弹弓拨箭顷之.,诸捕至 C.乃.下马抱儿与夫 D.为.此官钱,故来相索 宴劳五日,乃.去州守为.治酒 6.(2012佛一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以王佐期之臣荐宰相而为司马 B.永昌元年,以贤良召以功擢天官尚书C.后诏举外司可为相者柬之因垒为堤D.其人老,惟亟用之柬之首设其谋 6.(2012佛二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可以.神遇而不可以形迹窥者赋诗饮酒以.为欢B.其怠于.自修亦甚矣固皆有以异于.人乎哉C.面方而.玉润望而.知为非常人D.天之.生有道君子吾以待世卿之.自得也 6.(2011佛一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散骑常侍庾凯有重名,而.颇聚敛温太真行酒而.敢不饮B.峤举奏之.峤犹惧钱凤为之.奸谋C. 少以.孝悌称于邦族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 D. 深结好于.峤峤于.朝廷甚密

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2007广东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说明: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二、何 1、君何以知燕王?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客何为者? 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10、作计何不量! 11、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1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3、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15、吾何爱一牛? 16、徐公何能及君也? 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何如? 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20、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1、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22、何乃太区区! 23、万钟于我何加焉! 24、何其衰也! 25、如太行、王屋何? 26、其如土石何? 三、乎 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2、壮士,能复饮乎? 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9、忽乎吾将行兮。 10、日食饮得无衰乎?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5、吾尝疑乎是。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幽独处乎山中。 20、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2、无以,则王乎? 四、乃

人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1、下列各组对加点词本义和引申义判断有误的一组是(3分) (1)不得持尺兵( 武器,引申义) 不及召下兵( 士兵,本义) 秦兵旦暮渡易水( 军队,引申义) (2)图穷而匕首见( 穷尽,本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3)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陈列,本义) 恐惧不敢自陈( 陈述,引申义) (4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自己的,私人的,本义) 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自,引申义) (5 )至陛下( 台阶下,本义) 窃为陛下惜之( 对皇帝敬称,引申义)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C.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4分)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3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分)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分) 4.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5分)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 ④⑤⑦ B.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秦王还柱而走。 D. 卒起不意,尽夫其度。 7. 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完整版《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自主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 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三)·乎(含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题(三)·乎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 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 多谬,王能谅之6乎? 文言虚词练习(三)答案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 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 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 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

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 1、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当余之.从师也辍耕之.垄上 C、以.衾拥覆屠惧,投以.骨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其.如土石何 3、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4、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也许) 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说) 5、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竟然) 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D、乃.重修岳阳楼(就) 6、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吴广以为然.(正确)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 C、然.志犹未已(但是) D、杂然.相许(……地) 7、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B、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做) C、项为.之强(因为) D、夫子何命焉为.(语气词)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卷石底以.出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9、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乃.下令。(乃:于是,就)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荆轲刺秦王习题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同步测试 【典型例题】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 B. 持千金之资币物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 B. 偏袒(tǎn)扼腕(è)厄运 (è)濡染(rú)怯懦(ruò) C. 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 铁杵(wǔ)拊心(fǔ) D. 创伤(chuāng)创办(chuàng)瞋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 àn)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 ⑧ D. ①⑥⑧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2)诸郎中执兵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愿大王少假借之 (5)左右既前,斩荆轲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7.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之 (2)自引而起,绝袖 (3)秦王还柱而走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0.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 函通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通 (3)秦王还柱而 走 通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通 (5)秦武阳色变振恐 通新 11.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实词、虚词训练答案版

荆轲刺秦王 归纳1:一词多义 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引申义 兵 2.不得持尺兵武器 3.不及召下兵武士,士兵 穷兵黩武兵力 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2.终己不顾回头看 顾 3.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 4.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探望,拜访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大行不顾细谨顾念、顾及 陈恐惧不敢自陈陈述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排列、站在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 2.图穷而匕首见穷尽 穷 3.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4.穷则独善其身失意,处境困窘 穷山恶水偏僻,荒凉 顷之未发出发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发 3.发尽上指冠头发 4野芳发而幽香开放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 乃请荆轲曰请求 2.乃复请之曰请求 请 3.丹请先遣秦武阳请允许我 4.请辞决矣请允许我 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 就 2.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3.瞬息而就完成

既祖,取道已经,……之后 2.荆轲既取图奉之就,便 3.左右既前,斩荆轲就,便 既 4.既来之,则安之既然 5.既至秦既然 6.郑既知亡矣已经 7.既东封郑已经 既望……之后 归纳2:“乃”、“为”、“以”、“而” 乃请荆卿曰乃遂私见樊於期乃令武阳为副 乃复请之曰乃朝服于是,连词 2.樊於期乃上前曰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就,副词 3.乃欲生劫之是 乃 4.乃今得闻教才,副词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副词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反而 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而乃以手共搏之只,仅副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 为之奈何做,处理动词 2.乃为装遣荆轲整理 为 3.而为留待为了,介词 4.为变徵之声发出 5.前为谢曰替,介词 皆为戮没被,介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介词 2.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来,连词 以 3.使工以药淬之用,介词 4.而乃以手共搏之用,介词 5.必得约契以投太子来,连词 今行而无信表转折 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表并列 而 3.秦王还柱而走表修饰 4.图穷而匕首见表承接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侮之耻除矣表递进

高考文言虚词训练(附答案)2

高考文言虚词训练(附答案)2 古典诗文 03-23 1227 高考文言虚词训练(附答案)2 文言虚词练习(七)答案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如同、像、相似”;4—5比得上;6—8“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9—11“你、你的”;12—13至于;14—15“才”;16—19表假设“假如,如果”;20—21或、或者;22—23表近指,“这样、如此”;24“与、和”;25表选择;26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27 海神的名字。 二、C(①如,像②如,像③假如④假如⑤你⑥像,如⑦及,比得上⑧你) 三、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 3、动词,可译为像,如,及 4、代词,可译为你 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6、表意思他,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文言虚词练习(八)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某所,而母立于兹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7、则以兵围所寓舍 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所以遣将守关者 14、所以游目骋怀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7、父去里所,复还 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二、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中考复习专题训练之虚词练习

中考复习专题训练之虚词练习 七年级虚词练习: 为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可以为师矣 而 人不知而不愠1. 温故而知新2. 博学而笃志3. 三十而立4. 而疑邻人之父5. 6.马无故亡而入胡 7.怒而触不周之山其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人不堪其忧 3.回也不改其乐 4.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 5. 6.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7.恐前后受其敌 场主积薪其中8. 9.屠乃奔倚其下 1 10.一狼洞其中 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2.屠自后断股 于 1.于我如浮云 2.日扳仲永环谒于一人 3.于舅家见之

4.贤于材人远矣 5.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饮于河、渭 之 1.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其反激之力人皆吊之 4. 此独以跛之故 5. 忽啼求之 6. 7.传一乡秀才观之8.邑人奇之余闻之也久9. 10.不能称前时之闻卒11.之为众人2 12.其受之天也 13.又数刀毙之 1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5.久之,目似瞑 16.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1. 自以为大有所益2. 投以骨3. 以刀劈狼首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 盖以诱敌6. 八年级虚词练习其1.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2.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 得其船4. 其间千二百里5.

6.飞漱其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8. 亲旧知其如此9. 3 10.食之不能尽其才 11.其真无马邪 12.其真不知马也 13.策之不以其道 之 7.忘路之远近 8.渔人甚异之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具答之 11.水陆草木之花 1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3.何陋之有 14.实是御界之仙都 15.或置酒而招之 16.葛天氏之民欤 17.虽有千里之能 18.马之千里者 19.策之不以其道 2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荆轲刺秦王基础测试题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检测一、为加点词语注音 1.愿足下更.虑之 2.常痛于骨髓. 3.右手揕.其胸 4.偏袒扼腕 ...而进曰5.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6.为变徵.之声 7.使工以药淬.之 8.血濡.缕 9.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10.愿大王少.假借之 二、指出语句中的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4.燕王诚振怖 5.图穷而匕首见6.卒起不意7.卒惶急不知所为8.秦王还柱而走 9.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1.燕王拜送于庭 三、解释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 1.乃.请荆卿曰 2.岂.可得哉荆卿岂.无意哉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4.今行而.无信. 5.诚.能得樊将军首 6.以穷困 ...来归丹 7.秦之遇 ..将军,可谓深.矣 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9.顾.计不知所出耳 10.荆轲和而 ..歌 11.既祖.,取道 12.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13.将军岂.有意乎 14.乃.今得闻教 15.驰.往,伏尸而.哭 16.人无不立.死者 17.乃为.装遣荆轲 1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19.请辞决 ..矣20.皆白衣冠 ...以送之 21.士皆垂泪涕 ..泣 22.厚遗.秦王宠臣 23.燕王诚.振怖于大王之威24.兴.兵以.拒大王25.比.诸侯之列 26.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27.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28.愿大王少.假借之29.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0.因.左手把秦王之袖31.操.其室 32.卒.起不意,尽失其度.33.以.其所奉药囊提.轲3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35.荆轲自知事不就. 36.乃欲以生劫之. 37.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型,古今异义)

荆轲刺秦王 1. (打败) 2. (占领 夺取) 3. (拜见) 4. (接近) 5. (表假设 如果) 6. (名作状,早晚) 7. (走投无路, 陷入困境) 8. 愿足下更虑之 (心意 改变) 9. (刻毒) 10. 父母宗族, (戮,杀戮 没,没收) (前者,不过,只是 后者,回头) 1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13. (好好地) 14. (把:握,抓住 揕:刺) 15. (欺侮,侵犯) 16. (名作状,用匣子) (匣子) 17. (浸湿,沾湿) 18. (忤:逆,违反 忤视: 迎着目光看) 19. (俱:一起 远:adj.作n. 远方) 20. (“决”通“诀” 诀别 辞决:辞别, 告别) 21. (赠送) 22. (方名作动,走上前) (方名作动,走上前) (名作动, 走上前) (走上前) (动词 并,列 ) (使:前者:动词,派遣;后者,名词,使者 唯:希望) 25. (n.作v.穿上朝服 通“傧”,傧相,迎宾赞礼的人) 26. ( 通“捧”捧着) (按照; ……顺序) (打开 全部 通“现”) 29. (身子向上起 举起) 30. (掷击 )

31. (受 伤) 32. (生:形作状,活生生地 劫:强迫) 33. (名作动,出行前祭路神) 34. (名作动,哭) 35. (意动,以 ……为怪,认为奇怪) 36. (使动,使……断了) 37. (使动,使……闻,禀告) 38. (身边侍臣) 39. 40. (没有来) 42… 43. ……的方法) 44. 过了一阵) 45. 二、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 3.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决”通“诀” ) 4.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6.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9.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10.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12.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13.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14.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 三、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

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 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0、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文言虚词练习(三)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正确使用虚词专题训练【】

正确使用虚练习题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有许多论文所引证的论述能够兼顾历史与科学前沿,—包括该领域中古老又权威的论断、方法和数据,—包括了最新研究成果及理论或实际需求,反映出作者的理论眼界。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与当今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互相联系,且兼顾经典,—使读者在研究其论文时不仅得到论点、论据,能获得进一步探讨的方法论与空间。 A. 既又不仅因而所以 B.不但而且不仅因而而且 C.既又总是从而而且 D.不但而且总是从而所以 2. 下列各组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除非你去请,他才会来。除非你去请,他不会来的。 B. 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 C. 他差点琛着蛇。他差点没踩着蛇。 D. 差点考上了大学。他差点没考上大学。 3.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日前出现在报端的那些言论,我虽然又好气又好笑,但也颇有些高兴,因为中竟有人回应了。 B. 尽管多少人都不愿意留在这个偏远小山村,但为了这里的孩子,她还是留了下来,当她的山村教师。 C. 既然我们已经立下决心要夺取今年联赛的冠军,因此我们的训练就应该更加认真,更加刻苦。 D. 既然你自己已不再对往事做无益的回顾与忏悔,那么而对今天的事情又何须自寻烦恼呢?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蝉螂喜欢栖息于潮湿、阴暗或者温暖的环境中。 B. 这些考古新发现为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C. 才十五岁的小女孩,径自游过了长江,真不简单! D. 他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乃至我站在他背后看了许久,他都未发现。 5. 依次填入下面两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为了蝇头小利,一些人不惜头破血流,—几张“大团结”—就可以“收购”某些人的廉耻心、自尊心骨头和灵魂。 ②一个人—不憧得正确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反映,而坚持要按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去办事,那么,他有善良的动机,也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A. 乃至甚至如果即使 B.甚至乃至如果即使 C.甚至乃至即使如果 D.乃至甚至即使如果 6.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那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 ②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做出形象的暗示。 B. ①没有学好的功课除非赶紧补,要不就没法跟上去。 ②这里除非不刮风,刮起风来总是满天黄沙。 C. ①这个字岂但我们不识,恐怕那些老先生也未必知道。 ②把多余的钱存入银行,当但对国家有利,对个人更有利。 D. ①那么多的花,偏偏这一盆开得不好。②你挑大的送给他,他偏偏拣小的。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必须保留的一句是()

荆轲刺秦王新课改测试题

荆轲刺秦王新课改测试题 【积累整合】 1.请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朗读两遍。 臣愿得谒.之()皆为戮没 ..()() 右手揕.其胸()偏袒扼 ..腕而进曰()() 为变徵.之声()人不敢与忤.视() 使工以药淬.之()箕踞 ..以骂曰()() 士皆瞋.目()以其所奉药曩.提.轲()() 2.请给下列加点词注音、释义。 (1)卒.()起不意卒: (2)厚遗.()秦王宠臣遗: (3)秦王必说.()见臣说: (4)仰天太息流涕.()涕: (5)荆轲怒,叱.太子曰()叱: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创: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进兵北略.地略: (2)振.怖大王之威振: (3)日以.尽矣以: (4)持千金之资币.物币: (5)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 (6)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 (7)遂收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函: (8)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废: 4.辨析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轲自知事不就.()图穷而匕首见.()(1)持就.火炀之()(2)乃遂私见.樊於期() 荆轲遂就.车而去()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新陈.代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恐惧不敢自陈.()(4)秦王惊,自引.而起()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 顾.计不知所出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6)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 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B.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C. 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 D. 太子丹恐惧 ..,乃请荆卿曰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的实词、虚词

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王》 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王》 ③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荆轲刺王》 ④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⑤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慢》 穷 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王》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王》 ①诸郎中持兵,皆殿下(列,动词)——《荆轲刺王》 ②恐惧不敢自(述,动词)——《荆轲刺王》 私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荆轲刺王》 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荆轲刺王》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王》 ②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王》 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 ④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 ⑤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 振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荆轲刺王》 ②振长策而御宇(动词,挥动)——《过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④迁我如振落叶(动词,振动) ⑤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论》 奉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荆轲刺王》 ②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王》 顾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王》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荆轲刺王》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 ④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亲 ①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荆轲刺王》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④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深 ①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王》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 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 (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 (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根据句意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乃,于是;以,拿;奉,通“俸”,俸禄;资,资助;使,让;句子翻译为: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②顾,难道;不如,比不上;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③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还柱而走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必说见臣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拜谒()督亢()戮没()淬火()忤逆() 拊心()瞋目()箕踞()目眩()创伤() 三. 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1)偏袒 ________ (2)郎中 ________ (3)穷困 ________ (4)涕 ________ (5)币 ________ (6)提 ________ (7)股 ________ (8)左右既前,斩荆轲 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⑨进兵北略地() 五.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人不敢与忤视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4)同“已”,相当于“已经”。(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5.使工以药淬之() 6.日以尽矣()7.皆白衣冠以送之() 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9.使使以闻大王() 10.以次进() 11.以故荆轲逐秦王() 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3.而乃以手共搏之() 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5.遂拔以击荆轲()16.箕踞以骂() 17.乃欲以生劫之()18.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9.以其无礼于晋() 20.敢以烦执事()21.越国以鄙远() 22.焉用亡郑以陪邻() 23.阙秦以利晋() 24.以乱易整() 七.填空。 ①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士皆________________。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________________,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