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西洲曲·忆梅下西洲翻译赏析

古诗西洲曲·忆梅下西洲翻译赏析
古诗西洲曲·忆梅下西洲翻译赏析

古诗西洲曲·忆梅下西洲翻译赏析

【前言】《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辞类”,认为是“古辞”。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却没有记载。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然从内容、修饰和风格看,它应当是经过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十分精致流利,广为后人传诵。《西洲曲》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原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

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⒀尽日:整天。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⒂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浩荡的江水一样悠长。【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

她整天倚在栏杆上。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郎君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赏析】《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

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西洲曲原文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西洲曲原文 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 考生筛选整理了:《西洲曲》原文,《西洲曲》原文翻译,《西洲曲》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语 文网。 一、《西洲曲》原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二、《西洲曲》原文翻译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三、《西洲曲》作者介绍 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 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也 有的是由于集体创作或是劳动人民从很久远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的作者就被标作佚名。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西洲曲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②忆梅下

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 纯洁。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⒀尽日:整天。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⒂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海水一样悠长。 西洲曲赏析:《西洲曲》是一首经过文人加工的民歌,可能产生于南朝的梁代。它属《杂曲歌辞》,以首句得名。全诗写一个女子自春及秋对情人的忆念。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从开头到“门中露翠钿”,写一个女 子在春天梅花盛开的季节忆情人。前两句写她见到梅花盛开,

西洲曲原文及注释

西洲曲[1] 南北朝乐府 忆梅下西洲[2],折梅寄江北[3]。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4]。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5]。日暮伯劳飞[6],风吹乌臼树[7]。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8]。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9],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10]。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11]。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12]。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13]。海水梦悠悠[14],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至西洲。 【注释】 [1]选自《乐府诗集》。《西洲曲》属“杂曲歌辞”,写一江南女子对江北情人的缠绵情思,声情摇曳,流转圆美。相思的时间自春及秋,自早及晚;相思的空间由西洲而江北,由“门中”而南塘、青楼;时空不断转换,思情似断还连,恍如梦境。西洲,地名。当在女子住所附近,是昔日与男子幽会之处。 [2]梅:梅花。当为女子在西洲与情人幽会时所见之景物。下:往。 [3]“折梅”句:六朝人有折梅寄远以示思念的习俗。江北,长江以北,当指男子所在。 [4]鸦雏:小乌鸦。 [5]“两桨”句:划着双桨经过桥头渡口就是西洲。 [6]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独处。 [7]乌臼树:落叶乔木,夏日开花。 [8]翠钿:饰有翠玉的首饰。 [9]莲子:谐音“怜子”。怜,怜爱。青如水:谐“清如水”,兼喻情人品格。 [10]莲心:谐音“怜心”。 [11]望飞鸿:望飞雁,指盼望男方书信。古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12]青楼:富贵人家用青漆涂饰的闺楼。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六朝以前的诗中常用来指女子居处,与后来用以指妓院不同。 [13]海水:从上文“折梅寄江北”看,此处实指江水,因江水很大,浩渺似海,故称。摇空绿:指海水空自摇绿。此以海水与己无干,衬写寂寞之感。一说指水天一色相接,好像一齐摇荡起来。 [14]悠悠:渺茫貌。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阅读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阅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 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 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 二、文体与诗题简介 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 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此诗是南朝乐府 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 1、诵读诗歌 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①每四句一换韵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 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2、全诗是以第几人称,谁的口吻来写的? 明确:第一人称,以一位女子自述的口吻 3、女主人公娓娓道来,向我们倾诉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找出提示性的词语。 明确:由诗中“忆梅”“忆郎?…“望郎”得出,女主人公向我们倾诉了自己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4、除了人物的活动,诗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梅花——初春伯劳乌臼——仲夏莲子飞鸿——深秋 5、由景物的提示及人物的活动来分析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诗句? 明确:第一部分:1-6句第二部分:7-10 句第三部分:11-18 句 第四部分:19-26 句第五部分:27-32句 四、具体赏析诗歌 ㈠、赏析第一部分

朱自清《荷塘月色》 原文&赏析

原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XX 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①李弥逊,字似之,吴县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 ③渲染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还无晴。】B语意双关

西洲曲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内容依季节的转换写一采莲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执着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情思宛转缠绵。诗作以景物描写为重点,以相思之情为线索,情因景生,景因情动,表现了女主人公极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风格明丽自然,婉媚多情,清新活泼,玲珑剔透,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每当回忆起那次西洲梅林下相遇的时刻啊,于是就想先折下一支梅花,寄送给身在大江北岸的情人,让他与自己一起回忆西州梅下相遇的情景。 “单衫杏子红,双鬓鸭雏色。”女子她身穿单薄的衣衫,像红杏那么鲜艳啊,一头乌黑的鬓发,就像小乌鸦的羽毛那么黑亮黑亮的。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你要问西洲到底在哪里啊,摇上小船,划上两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天黑了,伯劳还在那儿孤独的飞啊,只有徐徐的清风吹拂着门前的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树下就是我家的大门前啊,门里面的我啊戴着翠绿的钗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打开大门迎接却没有看到情人来啊,只好出门摇上小船去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怀着满腹心事到南塘采摘莲子,这是个天高气爽的秋天啊,朵朵莲花长得高高的,超出了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女子低下头来若有所思地拨弄着水中的莲子啊,莲子是那么地清香啊,我们感情也纯洁得就像一泓清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看到清香的莲子就想起了自己的情人,不由珍惜地将莲子放在怀里藏在袖中啊,里面的莲心熟透了,一直红到底。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思念情人,情人也不来啊,只好仰起头来看着天上自由往来的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鸿雁双飞啊,飞满了西洲的天空,盼望情人,情人也不来啊,我就登上高高的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楼台虽高,可还是望不见我的情人啊,整整一天时间,我的手没有离开过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十二道栏杆弯弯曲曲啊,女子的手映在栏杆上,白皙得像玉一样明润。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卷起了帘子仰望青天啊,青天显得更高更远,海水遥遥,波涛荡漾啊,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海水如梦一样啊,悠远无尽,情人心焦啊,我心中也无限忧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风多情,倘若它能知道我的心意啊,那就把我的梦,吹拂到西洲与情人相聚吧!

汉译英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英译

名诗英译 汉译英: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英译 【引】《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此诗诗中描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洋溢着浓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体现出纯熟的技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全诗技法之“巧”,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令人拍案叫绝。(据百度词条)引请勿剽窃,本英文译诗以抑扬格三音步翻译,为本文档上传者独立翻译,用请注明译者:罗沐。 Song of West Isle 西洲曲罗沐译 ------------------------------------------------------------------------------------ A dream of plum blossoms drew her to the west isle, 忆梅下西洲,To pick a bloom forwarded 折梅寄江北。to north bank of the river. 单衫杏子红,She dressed in a thin plum frock 双鬓鸦雏色。and combed her raven hair. Where was the west isle? 西洲在何处?taking ,From the bridge end two strokes of ores to there. 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At sunset flied the shrike, 1/3 名诗英译 and wind blew the tallow tree. 风吹乌臼树。 The tree was before a door 树下即门前,That revealed her jade headwear. 门中露翠钿。Opening the door none was there, 开门郎不至, So she left to pick red lotus. 出门采红莲。 Red lotus in the south pond 采莲南塘秋,

《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与《西洲曲》 一、关于“南朝乐府” “南朝乐府”,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宋书·乐志》、《魏书·乐志》)。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由于这些歌曲多是由歌女在宴会等各种场合演唱的,自然以女性的口吻比较合适。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统治区域(主要是城市中)的民间风俗、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当代统治者的生活情趣。 南朝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 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南朝乐府民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关隐语的大量运用。双关隐语的构成,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用以取喻起兴。 如《子夜歌》其七:“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同音异字“丝”既是相思的“思”,又是情丝绵绵的“丝”。同音同字“匹”,既是布匹的“匹”,又是双关男女匹配的“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 二、《西洲曲》 1、关于作者 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说是古辞。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以为晋辞,或以为梁武帝作。从《西洲曲》具有的民歌本色,诗中纯真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表现方式来看,都是与文人的创作大异其趣的。但其格调之缠绵、词句之工巧、结构之精美又显然是经过文人的修饰的。因此,后世论者大都肯定其为南朝乐府民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经过文人加工的作品。 2、关于内容的不同解说 ?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 本篇虽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沈德潜《古诗源》),但由于字句有所省略,文意时有暗转,因而时地、人物、情节等都颇难确定,众说纷纭。以下简述三种解读: (1)多数论者都认为主人公是一位江南女子,诗篇抒写了她从初春至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思念。具体而言,少女所忆念的情郎住在西洲,而西洲在江北,自己在江南,不易晤面,他们曾于梅花开时欢晤过,今梅花又放,就折梅托人寄去。春去秋来,少女的思念绵绵不断,又于采莲、于登楼中痴痴期待。最终只能寄希望自己的“梦”被南风吹向情郎的住处。 (2)也有论者认为本篇所写是一位男子的忆念。从开篇至“海水摇空绿”句都是男子口吻,写他正在忆梅花而想到情人住处西洲时,恰逢她寄来一枝梅花到其住处江北来,因而忆及她的仪容、家门、服饰、生活和心情;

唐诗《长干行》原文及赏析

长干行 【作品简介】 《长干行》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通过一个女主人的口吻,写她对经商在外的丈夫的怀恋。全篇通过人物的独白,辅以景物相衬,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诗的情调爽朗明快,真挚动人,且还带点故事性。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艺术上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成描摹幼男幼女天真无邪情谊的佳语。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长干行》 作者:李白 其一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其二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注解】:

1.妾:古代妇女自称。初覆额,指头发尚短。 2.剧:游戏。 3.骑竹马:儿童游戏时以竹竿当马骑。 4.床:指的是井边的护栏,《静夜思》中的也是这个意思。弄:逗弄。 5.无嫌猜,指天真烂漫。 6.羞颜句:指结婚后,就一直含着羞意了。详见下面的低头两句。未尝:《全唐诗》校作“尚不”。 7.始展眉:意谓才懂得些人事,感情也在眉宇间显现出来。 8.愿同句:意谓愿意永远结合在一起。尘与灰,犹至死不渝,死了化作灰尘也要在一起。 9.抱柱信:相传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女子约会于桥下,届时女子不来,潮水却至,尾生为表示自己的信实,结果抱着桥柱,被水淹死。事见《庄子·盗跖》。《战国策·燕策》也以此为信行的范例。 10.岂上句:因深信两人的情爱都是牢固的,所以自己决不会成为望夫台上的人物。望夫台,类似的望夫石、望夫山的传说有好几处。故事的大意是,丈夫久出不归,妻子便在台上眺望,日久变成一块石头。王琦注引苏辙《栾城集》,说是在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南。 11.瞿塘:峡名,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奉节县东。滟滪堆:瞿塘峡口的一块大礁石。每年阴历五月,江水上涨,滟滪堆被水淹没,船只不易辨识,易触礁致祸,故下云不可触。古乐府也有“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触”语。

请以《西洲曲》、《木兰诗》为例比较南北诗风的差异.

请以《西洲曲》、《木兰诗》为例比较南北诗风的差异. 从《诗经》到汉乐府,再发展到南北朝乐府,民歌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再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在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民歌史上的第三个春天,民歌的文学创作又一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状态,使得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南北朝乐府民歌,按照地理区域的不同,也可以划分为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而南朝民歌中的主要代表是抒情长诗《西洲曲》,北朝民歌中代表性作品是叙事长诗《木兰诗》,它们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以此为例可以来比较南北诗风的差异。 首先在体裁和内容上。作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的《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性的诗篇,尽管在诗中也穿插了采红莲,登楼望郎等情境,但总体上的主调还是在抒情的,这些情境的设置也都是为了抒发采莲女无尽的思念而服务的。《西洲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穿插不同季节景物的转换,以及女主人公在门口等郎君,采红莲,登楼望君等行动来展现写一个青年女子的无尽的相思之情,其中对女子服饰及仪容的细节描写丝丝入扣,深入人心,层层剖析人物的内心情感,又将这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和含蓄。而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木兰诗》,则是属于叙事性的诗篇。诗中主要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替父出征的故事,全诗主要以叙事为主,中间也穿插了木兰思念家乡等抒情性的诗句,它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从一个闺中少女到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再褪去光环之后又甘愿回到父母身边尽孝。国难当头,她挺身而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待功成名就之时却又卸下光环,甘愿回到父母的身边。在她的身上充分地表现出了区别以往对古代女子柔弱形象的一贯概念的那种淳朴,勇敢,善良,机智以及一种超脱和博大的胸怀,在她的身上又具有北方的地域特色,豪放,洒脱,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女英雄形象。 其次,在风格上。整体上相比较来说,南朝民歌文辞华美,清丽,婉转而缠绵,而北朝民歌则朴实无华,粗犷,豪放而直率。回到诗中分析,《西洲曲》中的诗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女主人折下一枝梅,回忆起了曾经与郎君在西洲的梅下相会的情景,因为思念而穿起“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这些看似随意的动作,都透露出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体会这一句句诗句,婉转缠绵,情新艳丽,还有“采莲南塘秋”这六句诗句,细节描写,丝丝入扣,表现了主人公含情脉脉的姿态,这些都可以充分感受到它委婉缠绵、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而《木兰诗》则相对来说更具有北方民歌的特色,粗犷豪放,例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些语言在表达上都显得更为通俗易懂,朴素和更为口语化,“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等运用了“溅溅”“啾啾”等象声词,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特色,又充分融入了生活的特色,极具艺术感染力。 最后,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上。《西洲曲》这首诗将富有季节特色的景物描写与人物的生活情境和她的行为动作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季节的变化来逐步地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形象。诗中关于季节的描写有很多,如“折梅”表示早春,“单衫”则是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到了深秋时节,而梅花、伯劳、红莲、飞鸿等这些意象的选择又是别有深意的,具有江南水乡的色彩,同时又充分地展现出女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从初春到深秋,一年四季,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浓浓的思念,特别是登楼望郎这一情景的设置,展现了一个传统的富有特色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女子的忠贞不渝的情思。此外,这首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它多变的修辞手法上,运用了顶针、钩句、比喻、谐音双关等。例如“折梅”和“折媒”,“莲子”和“怜子”,等大量运用的双关语使得诗歌的语言更为生动活泼,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的委婉含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意思-赏析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意思| 赏析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思念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鉴赏 作者:佚名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

西洲曲的赏析

西洲曲的赏析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两句,这两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用在《荷》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南朝民歌多为男女情歌。本诗抒写了一个姑娘对情郎的漫长相思。从折梅的早春到鸿飞的深秋,下西洲寄梅,门中探望,南塘秋采莲和仰首望飞鸿等一系列的在春、夏、秋不同季节里的典型细节,表现了姑娘的痴情思念用景物自然地点明了季节;春有梅花,夏有伯劳、乌臼,秋有莲花、飞鸿。将景物描写与动作结合起来,表达女子的一腔深情。“采莲”六句以惹人怜爱、亭亭玉立的莲花和低头弄莲,置莲怀袖的温情脉脉的动作,透露出“怜子”的温柔的情怀。“仰首”七句以姑娘一系列的动作细节和令人迷乱的无数飞鸿,表现了尽了尽日凝神眺望的痴情。而“卷帘”六句又将姑娘的所见所感表现得如梦似幻,令人陶醉,使人遐想,余味无穷。 在民歌手法的动用上,本诗可谓集大志者。诗中多用重字(如梅、门、莲)、顶针(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钩句(如“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细”)、双关(如“莲子”意即“怜子”),形成与情意绵绵相吻合的回环往复一气呵成的不尽情韵。 在叙述上,不是自述,而是转述,是民歌手在演唱他人之事。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划她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侣用“忆”的方式来抒写,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后来杜甫的《月夜》,写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妻子对月怀念自己,正是使用同样的手法。通过她的种种情况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位美丽轻灵、纯洁多情的少女形象。 【西洲曲的写作特点】 一、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一、《西洲曲》原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二、《西洲曲》原文翻译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三、《西洲曲》作者介绍 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也有的是由于集体创作或是劳动人民从很久远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作品,这

白居易《采莲曲》赏析

白居易《采莲曲》赏析 采莲曲 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 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注释 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 飐(zhǎn):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名;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赏析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 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 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

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然后诗人用了一个日常习见、颇具情趣的细节:“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少女看见了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难为情。“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低头笑”的激动神态。后两句描写细致,生动逼真。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同类的作品历来很多。但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 李欣玲04070722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第一次读到这句词是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记得当时文下有注释,这里的“莲子”是“怜子”的谐音,也就是现在的“想你”。而这一句便是出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鸟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 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读罢此诗,仿佛看到那采莲少女,穿着红色的衣衫,戴着翠绿色的饰物,在开满红莲花的碧绿色的南塘中,似乎在专心地采摘青色的莲子,内心却无比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少女一边采莲,一边思念情郎,放眼望去,池塘美如画卷,在少女眼中,怀中的莲子、西洲的飞鸿,无不化作情郎,占据着她的眼睛,她的心,然而,想象终究虚幻,要是能亲眼看看实实在在的人儿,该有多好。不甘心的少女登上楼台,登高远望,或许他会出现在路的尽头处?白天思念还不够,就连做梦也都是情郎。少女的心事,自然希望心上人也跟自己一样,心里有她。

夜里南风吹过,风儿似乎也善解人意,答应将少女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情郎。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写了一位少女怀念情人的心情。诗人没用辗转反侧、想你啊念你啊等直接描写思念情状的话语,而是营造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处处烘托少女的思念。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这两句是写女子的仪容。诗中没有从头到脚地铺写,只是突出地写她两点。然后诗歌展示这么一幅景象:夕阳下,伯劳鸟在飞翔,轻风吹动了乌桕树。为什么会这么描写,初看似带有起兴的味道,但事实却让人觉得在这样的仲夏时节里,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此时的“她”正在做些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呢?“她”盛装打扮了自己,深信恋人在看到了梅花之后就一定会来找自己。少女此时的心情又焦急又喜悦,甚至于在门后面偷看,“她”在做出一系列大胆举动的时候,似乎并没有在意家中和周围其他人的眼光与看法,或者她不在乎这些。正是如此,“她”所有的那份爱显得更纯洁、真实。她不掩饰心里想法,不掩饰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对于爱情她没有精神及行为上的束缚。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诗作如展轴,昭示的是一幅真实动人的采莲相思图。少女等了很久,心上人还没有来,为了掩饰内心的失落与混乱于是就出门采莲去了。“她”的思念并没有没有等来恋人,只能看着大雁飞过而空发感叹,或许此时“她”的行为已受到了别人的非议,可是反而“她”却登上了高楼,盼望着远方,强烈地表现自己迫切想见到“他”的心情。可是天晚了,“他”终于没有来。“海水梦悠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