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

绪论

生物因子:包括各类有害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即所谓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病害由各种病原微生物造成,包括病毒、真菌、细菌、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植物虫害主要指昆虫和螨类;草害主要指农田杂草;鼠害指啮齿类动物。

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水肥等,对植物造成诸如干旱、涝害、冻害和缺肥等伤害。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定义

病害:植物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致病因素的作用,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病态),甚至死亡的现象。

病原: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导致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可分为三种:1、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2、不良的环境因素;3、病原生物。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有以下五大类型:

1、变色:由于病部细胞的色素改变,导致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均匀或不均匀改变。

2、坏死:发病植物组织和细胞受破坏而死亡。

3、腐烂:较大面积植物组织的分解和破坏的表现

4、萎焉: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凋萎现象

5、畸形: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造成的形态异常

病征:指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的组织结构。有以下六大类型:

1、霉状物:小麦赤霉病、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甘薯软腐病、柑桔青霉病等。

2、粉状物:苹果白粉病、小麦散黑粉病、水稻粒黑粉病等。

3、锈状物:各种锈病

4、粒状物: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毛豆炭疽病、茄子褐斑病、西瓜白绢病、

5、索状物:柑橘紫纹羽和白纹羽病

6、菌脓:细菌病害特有的病征。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

第三节、两种类型的植物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

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传染性病害

致病因子=病原物: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类病毒)二、非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第二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第一节、植物病原真菌

形态:

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典型的真菌营养体为丝状体,单根叫菌丝,交织成团叫菌丝体。

营养体变态为菌核、子座和菌索、(吸器)、(厚垣孢子)。

菌核功能:抵抗不良环境,适时形成新繁殖体。

子座功能:抵抗不良环境,帮助菌体蔓延

菌索功能:形成产孢机构;度过不良环境

吸器功能:吸收养分

厚垣孢子功能:抵抗不良环境,适时形成新菌丝

繁殖体:分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无性孢子:无性繁殖是不经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称为无性孢子。常见的无性孢子有三种类型: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有性生殖是指真菌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有性孢子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可分为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无性阶段:也称无性态,在生长季节连续多次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利于病害传播。

有性阶段:也称有性态,一般在植物生长或病菌侵染的后期只产生一次有性孢子。

作用:繁衍后代;渡过不良环境,并作为病害最初侵染的来源。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细菌致病害特点:

1.症状特点

细菌病害表现坏死、腐烂、萎蔫和瘤肿等症状,变色的较少;有的还有菌脓溢出。

田间症状特点:一是受害组织表面水渍状或油渍状,二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三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2.侵染和传播特点

细菌一般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如水孔或气孔)侵入寄主植物,主要通过流水(包括雨水、灌溉水等)进行传播。

3.病原物诊断:观察有无喷菌现象

植物菌原体: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变色和畸形,包括病株黄化、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片变小,花变叶等。

第三节、植物病原病毒

病毒繁殖特点:复制式增殖

复制特点:

1.有的病毒RNA反转录成互补DNA链。但大多数植物病毒的核酸复制,仍然是由RNA复制RNA。

2.需要寄主提供复制的场所(通常是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复制所需的原材料和能量。病毒本身提供的主要是模板核酸和专化的聚合酶,也称复制酶。

致病害特点:

1.症状特点:

类型:花叶、黄化、矮缩、丛枝等,少数为坏死斑点。

田间表现特点:(1)一般心叶首先出现症状,然后扩展至植株的其他部分。(2)系统侵染,引起的坏死斑点通常较均匀地分布于植株上,而不像真菌和细菌引起的局部斑点在植株上分布不均匀。(3)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植物病毒病时常会发生隐症现象。

2.传播和流行特点:

主要通过昆虫等生物介体进行传播。

第四节、植物病原线虫

类型:根结线虫属(垫刃型食道)、异皮线虫属(垫刃型食道)、茎线虫属(垫刃型食道)、滑刃线虫属(滑刃型食道)、粒线虫属(垫刃型食道)

植物线虫对寄主致病性表现为:

(1)机械损伤

(2)分泌有毒物质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织

(3)与其它病原物对寄主复合侵染

第五节、寄生性种子植物

根据对寄主的依赖程度或获取寄主营养成分的不同,寄生性种子植物可分为全寄生和半寄生两类。全寄生:菟丝子、列当;半寄生:桑寄生、槲寄生

根据寄生部位不同,寄生性种子植物可分为茎寄生和根寄生。茎寄生:菟丝子、桑寄生;根寄生:如列当、独脚金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第一节、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病原物的侵入方式分为主动侵入。、被动侵入两种。

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的三种途径:

(1)直接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表面保护层。

(2)自然孔口侵入:气孔、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

(3)伤口侵入:机械损伤,自然伤口等。

第二节、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病害从寄主植物的上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主要涉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及病原物的初侵染与再侵染三个方面。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中最初引起的侵染,也称初次侵染。

再侵染:初侵染植物上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又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和健康的植物,也称为再次侵染。

第三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流行因子:感病寄生植物、强致病性病原物大量存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人为因素。

病害流行学类型:

单年流行病害(多循环病害):病原物能够在一个生长季中连续繁殖多代,发生多次在侵染,进而完成菌量积累,使得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就能由轻到重达到流行程度。

积年流行病害(单循环病害):是在一个生长季节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在当年病害的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大。

第四章、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昆虫的基本特征:

1.体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复眼有的还有1-3单眼;胸部有6足4翅,腹部有10节左右组成,

末端有外生殖器。

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胸部是运动中心,腹部是内脏活动和生殖中心。

触角类型:

线状(丝状)如蝗虫,蟋蟀及一些蛾类;

锤状如长角蛉,瓢虫;锯齿状如叩头甲;

羽毛状如小地老虎雄虫;

鳃叶状如金龟子;

棒状如蝶类,蚁铃等;

刚毛状如蜻蜓,蝉,飞虱。

足的类型:

步行足(步行虫),

跳跃足(蝗虫的后足),

捕捉足(螳螂的前足),

开掘足(蝼蛄的前足),

游泳足(龙虱的后足),

抱握足(雄龙虱的前足),

携粉足(蜜蜂的后足)。

翅的类型:

1、膜翅蜂类(膜翅目)

2、鳞翅蛾、蝶(鳞翅目)

3、缨翅蓟马(缨翅目)

4、覆翅蝗虫、蟋蟀的前翅(直翅目)

5、鞘翅金龟甲、天牛的前翅(鞘翅目)

6、半鞘翅蝽的前翅(半翅目)

7、平衡棒蚊、蝇的后翅(双翅目)

体壁的层次:表皮层、皮细胞层、底膜。

口器的类型: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和锉吸式

咀嚼式口器:鳞翅目的幼虫,螳螂目、直翅目、鞘翅目、脉翅目的昆虫以及膜翅目的大部分成虫和叶蜂类的幼虫等。

刺吸式口器:半翅目和同翅目

蝗虫为咀嚼式口器;蚜虫、蝉、蚊子为刺吸式口器;蛾、蝶为虹吸式口器;蝇为舔吸式口器、蓟马为锉吸式口器;嚼吸式口器为蜜蜂类所特有。

内激素:分泌于体内,调节内部生理活动,如位于昆虫脑内的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脑激素。流入体内,刺激前胸腺促进分泌促使昆虫蜕皮的蜕皮激素。也能刺激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外激素:是腺体分泌物挥发于体外,作为种内传递信息之用,昆虫的外激素种类很多,已知有性外激素,示踪外激素,警戒外激素和群体外激素。

第五章、昆虫的发育和行为

繁殖方式和类型:两性生殖、孤雌生殖、胎生和幼体生殖、多胚生殖

幼虫的类型:原足型、多足型、寡足型、无足型

蛹的类型:离蛹,被蛹,围蛹。

羽化:成虫从它的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或者现象

补充营养:成虫羽化后需要继续取食,以获得完成性成熟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对性成熟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性二型:同种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了生殖器官(第一性征)外,还在个体大小、体型、体色、

构造等(第二性征)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这种现象称为性二型现象。

不完全变态:一生只经过卵期、幼期、成虫期三个发育阶段,幼期的翅在体外发育,可分为半变态(蜻蜓目),渐变态(直翅目、半翅目、大部分同翅目),过渐变态(缨翅目、同翅目粉虱科)。

三个亚型共同点:

①所有的成虫不蜕皮。

②没有蛹期。

③幼体都是寡足型

④外翅部即翅发生在体外。

不同点:

半变态:幼体与成体形态、习性不同(幼期水生,成虫期陆生)。这类昆虫的幼体特称稚虫渐变态:幼体与成体形态、习性非常相似。区别是个体大小、翅芽发达程度、性器官成熟程度等。这类昆虫的幼体特称若虫。

过渐变态:幼体(若虫)—成虫。伪蛹(拟蛹)指最后一龄幼虫不食不动——蜕皮变成虫。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的翅在体内发育。

特点:

①幼体变成成体要经过蛹期。这类昆虫的幼体特称幼虫。

②幼体与成虫习性、形态(内部构造、外部形态)完全不同。

③成虫期的特征在蛹期表现出来。

世代:昆虫的新个体(卵或幼虫或若虫或稚虫)自离开母体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发育过程叫生命周期,通常称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一个世代。

昆虫的生活史: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生活史常以1年或一代为时间范围,昆虫在 1年中的生活史称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

休眠(环境):昆虫为了度过不良环境(温度、湿度、食料),而处于不食不动,生长、发育、繁殖停止的状态。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

滞育(遗传):某些昆虫在不良环境到来之前,已经进入停育状态。即使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也不能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必须经过一定阶段(或给它适当的刺激)才能打破停育状态。

食性:植食性,腐蚀性,肉食性,杂食性和粪食性。

第六章、昆虫的分类

昆虫的分类:

弹跳缨衣蜻蜓目

螳螂直蝗等白蚁

同蝉半蝽脉草蛉

鞘甲虫鳞蝶加蛾

膜蜂蚁双蚊苍蝇

还有蚤目加跳蚤。

缨翅目识别歌诀

钻花蓟马缨翅目

体小细长常翘腹

短角巨眼口器歪

缨毛微刺具泡足

直翅目识别歌诀

开掘善跳直翅目

前翅狭革背上覆

雄鸣雌具产卵器

蟋蟀螽斯蝗蝼蛄

半翅目识别口诀

基革端膜半翅目

前胸发达盾片露

刺吸口器分界喙

水陆取食动植物

同翅目识别歌诀

前翅同质同翅目

喙出头下近前足

叶蝉、飞虱、蚜和蚧为害农林与果蔬

脉翅目识别歌诀

草蛉、褐蛉脉翅目外缘分叉脉特殊

咀嚼口器下口式

捕食蚜蚧红蜘蛛

鞘翅目识别歌诀

硬壳甲虫鞘翅目

前翅角质背上覆

触角十一咀嚼口

幼虫寡足或无足

鳞翅目识别歌诀

虹吸口器鳞翅目

四翅膜质鳞片覆

碟入花间蛾扑灯

幼虫多足害植物

双翅目识别歌诀

蚊虻蝇双翅目

后翅平衡五节咐

口器刺吸或舔吸

幼虫无足头有无

膜翅目识别歌诀

后翅钩连膜翅目

蜂蚁细腰并胸腹

捕食害虫或授粉

害虫幼虫为多足

蜱螨目识别歌诀

体不分节一团球

无翅善爬八只足

有鳌无角能吐丝

叶螨食植用嘴刺

第七章、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

病情指数:采用严重度指标,病害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所占的比率,反应病害的严重程度。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

被害率:反应病害的普遍程度

柯氏法则流程:

(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凭症推断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分离病原

(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回接试验(自身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再分离

侵染性病害诊断特点:

1、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其寄生物,如寄生藻、菟丝子、独脚金等。

2、线虫病害: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瘿)中可见到有线虫寄生,或者发现有口针的线虫存在。线虫病的病状有:虫瘿或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缺肥状。

3、真菌病害: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征,或稍加保湿培养即可生出子实体来。

4、细菌病害: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大多数是细菌病害的特征,部分真菌也引起萎蔫与肿瘤。切片镜检有无喷菌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

5、菌原体病害:菌原体病害的特点是植株矮缩、丛枝或扁枝,小叶与黄化,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只有在电镜下才能看到菌原体。注射四环素以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减轻。对青霉素不敏感。

6、病毒病害:病毒病的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为多见。无病征,撕取表皮镜检时有时可见有内含体。在电镜下可见到病毒粒体和内含体。采取病株叶片用汁液摩擦接种或用蚜虫传毒接种可引起发病;用病汁液摩擦接种在指示植物或鉴别寄主上可见到特殊症状出现。用血清学诊断技术可快速作出正确的诊断。

第八章、昆虫种群动态与预测

种群的概念:种群就是占据某一地区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但种群内的各个个体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种群决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

种群的生死过程则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表示。种群还有年龄结构、性比等。

种群的三大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第九章、农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策略

植物检疫:

概念:植物检疫是指国家或地区政府依据法规,对植物或植物产品,及其相关的土壤、生物活体、包装材料、容器、填充物、运载工具等进行检验和处理,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人为传播进、出境并进一步扩散蔓延的一种保护性植物保护措施。

特点:预防性、法律的强制性、宏观战略性、植物检疫的防治策略是对有害生物进行全种群控制、管理综合性

农业防治:

概念:通过策划作物布局、选用抗害耐害作物品种、调控栽培管理等方法,创造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而有利于天敌生物发挥控害作用的生态环境。

特点:

优点:不需地额外的投入,易于其他防治措施相配套;

局限性:农业防治必须服从丰产要求;农业防治措施实施时必须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因地制宜;农业防治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且多为预防性措施。

生物防治:

概念:通过天敌的作用使另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维持在比缺乏天敌时的平均密度较低的水平上。

特点:

优点:

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极小

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

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生物防治成本相对较低。

局限性:

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较慢,再有害生物大发生后常无法控制

生物防治防治效果不稳定

可大批量生产使用的有益生物种类太少,通过生物防治达到有效控制的有害生物数量有限生物防治通常只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一定的危害水平,对于防治要求高的有害生物,较难实施种群综合治理。

物理防治:

概念: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和器械防治有害生物。

化学防治

概念:就是利用各种化学物质及其加工产品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防治方法。

特点:

优点:

1.收效快,防治效果显著。

2.使用方便,受地区及季节性的限制较小。

3.可以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

4.杀虫范围广,几乎所有害虫都可利用杀虫剂来防治。

5.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品种和剂型多。便于运输和储藏。

缺点:

长期广泛使用,易造成一些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

易杀死害虫的天敌,出现一些主要害虫再猖撅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长期广泛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污染大气、水域、土壤,对人畜健康造成威胁,甚至中毒死亡。

综合治理:综合防治的对象最初仅指害虫,其后发展到病虫害,现代综合防治对象的范围扩大到一切危害植物的生物,称为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经济阈值:(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措施,以防害虫密度达到经济损害允许水平。

第十章、水稻稻瘟病、小麦锈病

水稻稻瘟病:

症状特点:

水稻各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可发生

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新叶不易伸长,植株矮缩,抽穗艰难。

抽穗期穗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

1、叶瘟

发生期:三叶期至穗期

病斑类型:因天气条件、品种感病程度及病斑年龄等而异

(1)慢性型:病斑呈梭形,也称典型病斑。具“三部一线”特征:

中毒部(最外层):淡黄色晕圈,病菌分泌毒素所致:

坏死部(内圈):褐色,细胞内充满褐色树胶状酚类物质;

崩溃部(中央):灰白色,叶组织细胞完全被破坏。

坏死线: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形成的褐色长条。

天气潮湿时,多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急性型:

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正反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该病流行的预兆。

(3)白点型:

病斑呈白色近圆形小斑点。

多在显症时遇不利气候条件时发生,很不稳定:

条件转为适宜→→急性型病斑

条件继续不适→→慢性型病斑

(4)褐点型:

病斑呈褐色小斑点,局限于两叶脉之间

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不产生分生孢子。

2. 节瘟

多发生于穗下第一、第二节位上。

病斑:褐色小点→→呈环状扩展至整个节部,黑褐色。

湿度大→→大量灰色霉层。

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病节以上部分早枯。

3.穗颈瘟

发生部位: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穗轴、枝梗。

病斑:水渍状褐色小点→→褐色或墨绿色。

发病早→→白穗

发病迟→→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

湿度大→→灰色霉层。

防治方法: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肥、水管理

3.药剂防治

(1)种子消毒处理

(2)喷药保护,常用的药剂有三环锉、富士1号、克瘟散、稻瘟灵、多菌灵

小麦条锈病:

症状特点:

发生部位:叶片,也危害叶鞘、茎和穗。

病状:→褪绿条斑→隆起疱疹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小,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

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小麦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显著)上出现短线条状、较扁平、黑褐色的冬孢子堆,常数个愈合,表皮不破裂。

小麦幼苗叶片上,以病菌侵入点为中心,菌丝体向四周扩展,形成同心圆状排列的夏孢子堆。条锈病与叶锈病、秆锈病三种锈病的症状,可概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防治方法:

1.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2.药剂防治主要目的是控制秋苗菌源和春季流行。三唑酮是目前普遍使用的防治锈病的有效药剂。拔节至抽穗期,病叶率达20%左右时,立即施药扑灭发病中心,或

进行全面防治。

3.加强栽培管理

小麦叶锈病:

症状特点:

发生部位——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但很少危害茎秆或穗。

叶片受害,→圆形或近圆形橘红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夏孢子)。夏孢子堆较小,不规则散生,多发生在叶片正面。有时在叶片两面同时形成夏孢子堆。

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暗褐色至深褐色、椭圆形的冬孢子。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除在发病期用200mg/L的三唑酮液喷洒叶面外,还可用叶锈特按种子重量0.03%~0.04%的药量拌种,可明显减轻苗期发病和压低越冬菌量;

当病叶率达5%~10%时,可用每升100~200mg的叶锈特液喷洒叶面。戊唑醇亦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秆锈病:

症状特点:

发病部位——叶鞘、茎秆及叶片基部,严重时:颖片和芒。

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排列不规则,表皮很早破裂并外翻,大量的锈褐色的夏孢子向外扩散。

小麦成熟前,在夏孢子堆中或其附近产生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的黑色冬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发生在叶片上的秆锈病菌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点叶片两面均出现孢子堆,且叶背面的孢子堆一般都比正面的大

防治方法:参看条锈病

植物保护原理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植物保护学: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维护人类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一门既是基础理论,又具应用价值的科学。 2.有害生物:广义上讲,是指一切危害人类及其财产,环境的生物。从植物保护上讲,则是指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一般将其概括为病、虫、草、鼠。 3.生物灾害:指有害生物大量繁殖、蔓延或扩散,严重危害目标植物,给人类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现象。 4.前口式:口器着生于头部的前方,与身体的纵轴成钝角或几乎平行的头式,适用于捕食动物或其他昆虫。 5.下口式:口器着生于头部的下方,与身体的纵轴垂直的头式,适用于咀嚼植物性食料,是比较原始的头式类型。 6.纵脉与横脉:多数昆虫的翅面上有很多凸起或凹陷的线条,称为翅脉,对翅膜起着支架的作用。其中从翅基到边缘的翅脉称为纵脉,连接两纵脉之间的短脉称为横脉。 7.体外消化: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在刺吸汁液时,先将唾液注射到植物或动物的组织中,把构造复杂的养分分解成简单的成分,如把淀粉分解成单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等,然后才能把营养吸入体内,这一过程称为体外消化。 8.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 9.多型现象:是指同一种昆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机能上表现为三种或更多种不同个体的现象。

10.翅的连锁器:为了保持前后翅行动一致而将昆虫的前后翅连为一体的特殊构造。 11.性二型现象:性二型是指在雌雄异体的有性生物中,反映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某些变量在两性之间常常出现固有的和明显的差别,使得人们能够以此为根据判断一个个体的性别现象。 12.世代: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13.保护色:保护色是指动植物把体表的颜色改变为与周围环境相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 二、填空 1.昆虫触角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柄节、梗节、鞭节 2.蜻蜓的触角为刚毛状,蜜蜂触角为膝状 3.螳螂前足属于捕捉足,蝗虫后足属于跳跃足 4.节肢动物门 5.上唇、下唇、上颚、下颚、舌 6.捻翅目雄虫的前翅类型均为平衡棒。 7.蚂蚁属于膜翅目;白蚁触角为念珠状。 8.昆虫迁移称为迁飞。 9.第一次产卵经历的时间,称为产卵前期;产卵结束,称为产卵期;到成虫死亡,称为产卵后期。 10.昆虫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

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资料10页

植保名词解释 1.孵化:胚胎发育完成以后,幼虫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孵化。 2.羽化:不全变态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3.生活年史:由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一年内发育史称为生活年史。 4.世代:昆虫从卵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5.世代重叠:一年发生数代的昆虫,前后世代间常有首尾重叠现象,这种前后两个世代互相重叠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6.生理小种:病原物的种内形态相同、对寄主植物的品种致病力不同的专化类群。 7.滞育:昆虫在生活史中,常常有一段或长或短的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时期,这种现象称为滞育。 8.休眠:是由不利的环境条件所引起的生长发育停止,当不良的环境条件一旦解除,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称为休眠。 9.内吸性除草剂:施用后,能被杂草的根、茎、叶、芽鞘等到部位吸收,并能在杂草体内传导至整个植株各部分,使杂草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破坏或死亡的药剂。 10.多型现象:在同一种昆虫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个体类型,称为多型现象 11.假死性:有些昆虫受到突然的接触或震动时,全身表现一种反射性的抑制状态,身体蜷曲,或从植株上坠落地面,一动不动,片刻才爬行或飞起,这种现象称为假死性。 12.群集性:是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 13.迁飞性:不少农业害虫,在成虫羽化到翅骨变硬的羽化初期,有成群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迁飞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特性称迁飞性。 14.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植物病害。 15.植物的垂直抗性:寄主的品种对病原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小种是高抗的或免疫的,而对其他小种是感病的现象。 16.植物的水平抗性:寄主品种对病原物的绝大多数小种都具有同等水平的抗性,

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得基本概念 植物病害得因素(包括生物与非生物)得作用,植物正常得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与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病三角:环境,病原物,植物体 病害四面体:环境,病原物,植物体(人) 病害得影响:生理机能出现变化,以这种为基础,今儿出现细胞或组织结构上得不正常改变,最后在形态上产生各种各样得症状;减少植物,影响产量;降低产品品质;有些病害侵害得农产品食用后还引起人蓄中毒;在运输与储藏时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国民经济;影响进出口。 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症: 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表皮或者外表显示处来得异常状态呈症状; 病状得类型: 变色:褪绿,白化,叶子等叶色发生变化等; 坏死:病斑,溃疡,疮痂,叶烧等; 腐烂:干腐,湿腐,软腐,猝倒,立枯等; 萎蔫:失水导致枝叶萎垂得现象,黄萎,枯萎,青枯; 畸形:皱缩,卷叶,蕨叶,如枣疯病; 病状就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来得异常状态; 病症就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并不表面形成得各种结构; 病症得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得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体间互相传染,也成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病害得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与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非寝染性病害:由飞生物因素(既不适宜得环境条件)而引起得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得传染,不能再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营养体:真菌生长阶段得结构称为营养体。 菌丝: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低等真菌得菌丝没有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得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此外,少数真菌得营养体不死丝状体,而就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得原质团或细胞壁卵圆形得单细胞。菌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坚硬得营养结构,储藏养分,能萌发产生新得营养菌丝或繁殖体),子座(一个垫状结构,主要功能就是形成包子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得作用)与菌索(菌丝体平行组成得绳索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等。 繁殖体:即子实体,真菌得繁殖体包括无性繁殖形成得无形孢子与有性生殖产生得有性孢子。 无性繁殖:就是指营养体不经过与分配与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得繁殖方式,其产生得后代称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有3种类型,即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真菌生长发育期到一定时期(一般到后期)就进行有性生殖。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胚子囊,通过雌,雄配子囊结合产生有性孢子。包括卵孢子(根肿菌,壶菌得有性孢子);卵孢子(卵菌得有性孢子);子囊孢子(子囊菌得有性孢子);接合孢子(结核菌得有性孢子);担孢子(担子菌得有性孢子)。 生活史:真菌得生活史就是指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得营养生长与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得过程。 植物病原原核定得一般性状 形态结构:细菌得形态有球状,杆状与螺旋状;细胞壁外有一多糖为主得粘质层,但很少有荚膜,细胞有鞭毛,无性孢子;植物病原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为阴性(G),少数就是阳性(G+)。 原核生物多以裂解方式进行繁殖,即裂解时菌体一分为二,平均分配。细胞分裂速度很快,在适宜条件下每20min就可以分裂一次。 绝大多数病原细菌都就是好样得,少数为兼性厌气。对细菌生长来说,培养基得最适ph为中性偏碱,培养得最

1340051《植物保护学》实验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植物保护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植物保护学是农业昆虫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两门课综合起来的一门课程。它包括昆虫基础知识和水稻、甘蔗、蔬菜和水果等害虫防治知识以及植物病害基础知识和多种农业植物病害防治知识。总学时90 理论60学时实验30学时。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保护学是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病虫害防治防治基础知识和各种病虫害防治方法。为学好植物科学与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该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好植物保护理论基础,掌握各种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讲授、实验和教学实习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基础知识和防治通过实验和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求学生采集昆虫标本50种以上,病害标本30种以上。 三、面向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 四、先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遗传学、气象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植物保护学与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遗传学等课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学习植物保护学要有上面的课程的基础知识作依托。 六、实验名称与类别: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1 昆虫体躯的外部特征 实验目的:了解昆虫各部分构造和名称 实验内容:1。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2.观察口器构造与类型 3.观察昆虫的头式 4.观察昆虫触角、足和翅的类型。 实验要求:每个学生一台双目解剖镜按实验指导书观察每一顶内容。 实验2 昆虫的发育与变态 实验目的:了解昆虫的发育与变态的各种类型 实验内容:1。变态的主要类型 2.昆虫卵的类型 3.全变态类幼虫的类型 4.蛹的类型 实验要求:掌握昆虫的发育与变态类型。 实验3 昆虫目的分类 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用检索表鉴定昆虫的方法。 2.重点掌握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昆虫十个目的成虫特征,认识代表种类。实验内容:1。观察10个目昆虫的代表种类。 2.根据所列检索表,鉴定自己所采的标本属哪个目。 实验要求:根据提供昆虫的标本,完成实验作业。 实验 4 昆虫标本采集及一般制作方法 实验目的:1。掌握昆虫标本的采集与保存方法 2.了解昆虫标本的一般制作方法 实验内容:1。毒瓶的制作 2.野外采集保存 3.干标本的制作 4.浸渍标本的制作方法 实验要求:要求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按实验内容认真去做。 实验 5 主要农作物害虫识别 实验目的:认识水稻、甘蔗、花生、甘薯、果树、蔬菜等作物主要害虫。 实验内容:1。甘蔗暝虫 2.水稻螟虫(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3.花生斜纹夜蛾 实验要求:根据提供的标本,用实验报告描述各种昆虫的主要特征。 实验 6 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实验目的:通过室外观察,认识植物病害的多样性。 实验内容:观察五大症状类型和各种病征。

生物统计植物保护专业复习题集

生物统计复习题集(植物保护专业) 一、 名词解释(带*的要举例说明) 精确度 : 试验中同一性状的重复观察值彼此接近的程度 。 抽样分数:一个样本所包含的抽样单位数与总体所包含的抽样单位数的比。 小区:在田间试验中,安排一个处理的小块地段。 简单效应:同一因素内两种水平间试验指标的差异。 整群抽样*从总体中随机抽单位整群,再在每一群内进行全部抽样单位的调查观察。 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编号较多,田间来回走动多。 例:有10厢,每厢100株,现f=10%,即查100株;可以随机抽一厢,每株都查,整群抽样;也可以每厢都查,每厢随机抽10株,分层随机抽样。 空白试验:为精细地测定土壤差异程度,在整个试验地上种植单一品种的作物并规范化管 理,收获时将整个试验地划分为面积相等的若干单位分开收获,从各单位产量估计整个田块肥力差异程度及其分布状况。 单因素试验*:在同一试验中只研究某一个因素的若干处理。如品比试验,除品种外其它条 件尽量一致,研究单个因素(品种)的效应,但不能了解几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随机误差: 由未知或虽已知但一时无法控制的原因所引起的试验误差。使数据相互分散, 影响数据的精确性。 参数*:由总体的全部观察值而算得的总体特征数。如总体平均数。 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若干个体进行研究,这些个体的组成称之。样本:30 m 2中幼虫数 试验方案:根据试验目的与要求所拟定的进行比较的一组试验处理的总称 多因素试验*:在同一试验中同时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各个因素分为不同水平,各 因素不同水平的组合构成处理。如上例肥料,密度的二因素三水平试验。它既可研究一个因素在另一个因素的各个不同水平上的平均效应,又可探索这两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水平*:因素内量的不同级别或质的不同状态。如某类肥料的多少。 局部控制:分范围分地段地控制非处理因素,使之对各试验处理小区的影响趋向于最大程 度的一致,以降低试验误差。 接受区域:对于x 的抽样分布,如以显著水平α作为接受或否定假设的界限,则x u αμσ±以内的区域称之。

川农远程继续教育《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病理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类病毒:只有核酸(小分子RNA)而无蛋白衣壳的植物感染因子,称为类病毒。 2.病状:是植物全身或局部受侵染后外表出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与畸形等。 3.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4.垂直抗性:是由单个或者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控制,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它决定了品 种的定性反应,抗病或者感病取决于所遇到的病原物小种。 5.病害三角关系:由感病的寄主植物,有毒力的病原物以及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这三者 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引起植物病害的观点。 6.生理小种:种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 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7.活体营养生物:指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相当于过去所提的专 性寄生物和少数兼性腐生物。 8.侵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9.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10.毒素:指病原物产生的浓度很低便能毒害寄主细胞的代谢产物。 11.鉴别寄主:用于鉴别生理小种的寄主品种叫做鉴别寄主。 12.潜育期:指病原物从侵入完成到症状显露为止的一段时间。 13.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称作子囊 果。 14.质粒:指独立于细菌核质之外的遗传因子,呈环状结构,由双链的DNA分子组成。 二简答题 1.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的流行学特点是什么?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不大。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的发生程度无大的变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的菌量和初侵染的发病程度。多为土传或者种传病害。多循环病害有多次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就可以有轻到重达到流行的程度,一般引起地上部的局部性病害。

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保护通论》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植物保护学是现代农业高产、稳产、高效、优质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与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密切相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非植保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有关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理论和策略,并掌握基本的植保技能,从而培养出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本科生,为培养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保护的概念 1.植物保护的对象 2.植物保护的目的 3.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 4.植物保护的方式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的概念,有害生物及其灾害,防与治。第二节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

1.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 2.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 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 3.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习题要点:农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植物保护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植物保护方针。 本章重点是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难点是树立植物保护观念,采取正确地植物保护措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植物保护中涉及的不同的有害生物的类群,理解广义的植物保护与狭义的植物保护之间的区别,并结合后续章节的内容,掌握植物保护的综合治理策略和植物保护的目的。 第二章植物病害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1.植物病害的定义 2.植物病害的症状 3.植物病害的类型 习题要点:病害三角,人为干扰,伤害与病害,植物病害的病征、病状和症状,病害的两重性,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1.真菌 2.原核生物 3.病毒 4.线虫 5.寄生性种子植物 习题要点:寄生性和致病性;菌丝组织体、菌丝、菌核、子座、菌索、厚垣孢子,真菌的繁殖体,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种类和形态,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五个亚门的特征及典型的病害;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重要的原核生物属及病害,病毒的特征及常见的病毒病;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特征及常见病害。 第三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4.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5.病害循环 习题要点: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不同病原物的侵染特点;病害循环的定

植物保护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大纲

植物保护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植物保护学) 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植物保护硕士学术学位入学考试植物保护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三门植物保护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植物保护生产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 分,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普通植物病理学约35 分 普通昆虫学约35 分 植物化学保护约3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简答题:8 小题,每小题5 分,共40 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10+15+15分 三、考查范围 普通植物病理学 (一)考查目标 考核内容为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系统,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技术和基本研究方法。 (二)考查内容 0 绪论 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和非生物病原;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及特点;植物病害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的概念和类型; 1 植物病原菌物 (1)菌物的主要特征;营养体的类型;真菌菌丝组织体的类型;真菌无性繁殖的概念及产生无性孢子的类型;真菌有性繁殖的概念及产生有性孢子的类型;真菌生活史的概念和类型;真菌五个亚门的分类系统和命名;真菌分类单位的基本概念; (2)卵菌门菌物的主要特征;霜霉目分科及主要科的特征;重要属(腐霉 属、疫霉属、霜霉属、假霜霉属、单轴霉属、盘梗霉属、白锈属)的特征及引致的主要病害; (3)子囊菌门菌物:门的特征;重要属(白粉菌属、布氏白粉菌属、钩丝壳属、球针壳属、叉丝壳属、叉丝单囊壳属、单丝壳属、长喙壳属、的特征及引致的主要病害; (4)担子菌门菌物:门的特征;分纲依据;冬孢菌纲的特征;锈菌目和黑粉菌目的

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

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 1、植物营养元素的再利用:植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他器官或部位,而被再度利用。 2、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 3、微量元素:铁硼锰铜钼锌氯。 4、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5、营养元素: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 6、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7、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直接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 8、有益元素: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良好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必需。 9、强度因素: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 10、容量因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 11、化学有效养分: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 12、土壤的缓冲因素(缓冲力或缓冲容量):表示土壤保持一定养分强度的关系。

13、截获: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14、质流:植物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 15、扩散:由于根对周围养分离子的吸收造成根表与周围土壤的养分浓度梯度差,土体养分顺着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 16、简单扩散:溶液中的离子存在浓度差时,将导致离子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17、根系密度:单位土壤体积中根的总长度。 18、养分累积:根对水分的吸收速率高于养分的吸收速率,这时根际的养分浓度高于土体的养分浓度。 19、养分亏缺:根系吸收土壤溶液中养分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 20、养分持平:在一定条件下,水分的蒸腾速率和养分的吸收速率相等,根际不会出现浓度梯度。 21、共生固氮作用:一些豆科植物在固定空气中的N2时,也会降低根际的PH值。 22、螯溶作用:植物分泌的大量有机酸、氨基酸和酚类化合物,与根际各种金属元素形成螯合物。 23、双泵模型:离子进入木质部导管需两次泵的作用,第一次是将离子由介质或自由空间主动泵入细胞膜内,进入共质

植物保护

1、植物保护学科的重要性?(15) 植物保护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是研究植物病虫害、杂草、鼠害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危害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制,以及检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重要性体现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为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就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做详细论述: 植物保护(简称植保)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当然,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粮食的产量波动带来的生产安全问题,还会影响粮食安全的其他方面: (1)、粮食的品质安全既会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也会受到农药残留的威胁。 有害生物不仅仅使粮食减产,而且会降低粮食的品质,主要表现为粮食的内在品质变差或致毒、外观变坏和保质期变短,危害粮食的品质安全。例如,食用小麦赤霉病的病麦磨出的面粉后,轻则头疼、呕吐,重则有生命危险。而植物保护时化学农药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会使粮食种残留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粮食的品质安全,危害人体健康。(2)、粮食的储备安全一方面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另一方面受到农药残留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从田间到餐桌,发展中国家粮食在储备过程中年损失至少在7000万t,主要的原因就是储粮虫害、鼠害和霉烂。如果减少了这些损失就等同于增加了相同数量的粮食产量,也就意味着增强了储粮安全。同时,受到储粮有害生物为害的粮食还会加快陈化速度,致使经济价值相应地快速贬值;而且入库的粮食已经付出全部生产成本,所以粮食的产后经济损失比产中更为可怕。另一方面,粮食在储备过程中普遍采用“常温储藏加化学农药药剂熏蒸”的方法,在对付储粮病虫害和鼠害的同时,也造成粮食的二次农药污染,降低了粮食品质,加快储粮陈化,加大仓储成本,影响了粮食的储备安全。 (3)、粮食的生态安全不仅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而且受到农药的严重污染。 在世界各国,入侵生物给所在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其中也

2015级植物保护学概论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一)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掌握农业昆虫识别的基本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要点和各种防治方法;熟悉当地主要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二)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能正确识别植物主要害虫种类;在田间能正确诊断植物主要几大类病原的病害;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方法和病虫害的防治适期;掌握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技术;基本具有对当地植物主要病、虫进行综合防治的能力;调查了解当地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初步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方面:培养学生植物保护意识;从事病、虫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四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主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二级学科分别在群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1课时,讲授1) 主要讲述植物保护的概念,植物保护的研究内容,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的发展和趋势。 1.基本要求

植保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植保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专业英语 英文名称:Special En glish for Pla nt Protectio n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对象:植物保护 考核方式:课堂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先修课程:植物病理学昆虫学 二、课程简介 本书的取材主要侧重植物保护的基础知识,介绍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线虫、病毒以 及昆虫的种类和形态、繁殖方式和传播方式、危害特点以及防治方法。本课程主要是加强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认识,为以后从事植物病理专业工作、查阅外文资料和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The objective of Special En glish for Pla nt Protectio n is to prese nt basic theories of Plant Protecti on, which in cludes classificati on, morphology, reproduct ion of the pathoge ns (fun gi, bacteria, virus and n ematodes) and in sects and the epidemiology, diag no sis and man ageme nt of pla nt diseases caused by them. The other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help stude nts study ing special En glish, read ing refere nces and writ ing papers. 、教学内容及要求 Chapter1 In troduct ion to pla nt pathology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植物病害的种类、病害生理、病害防治,掌握有关植物病害的英语词汇。 (二)教学内容 第——节Classificati on of pla nt diseases 1 ?主要内容 1) Infectious, or biotic, plant diseases (1)Diseases caused by fungi (2)Diseases caused by prokaryotes (bacteria and mycoplasmas) (3)Diseases caused by parasitic higher plants (4)Diseases caused by viruses and viroids

中职植物保护技术复习资料集

中职植物保护技术复习资料 Ⅰ、考试课程及所占比重 考试课程为《植物保护学》和《植物学》共150分,两门课分别占60%和40%,即《植物保护学》占90分,《植物学》占60分,每门课中的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操作的比例为7:3。 本考试大纲的编写是依据中华人民国农业部1994年颁布的《全国中等农业学校农学类专业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Ⅱ、学习目标 知识要点: 1、掌握植物保护学的相关概念;农业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类识别要点以及生态学等等基本理论知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分类识别要点、病害诊断技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预测预报基本知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用农药的性能及使用技术的基本知识等。通过植物保护学的学习,达到对病虫害的准确识别及科学有效的防治。 2、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植物学的相关概念、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技能要点: 1、识别常见植物病虫害种类;能熟练计算、稀释农药和使用农药;掌握常见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2、熟练掌握常常显微镜的使用技术,掌握植物切片和制作技术以及生物绘图法,并能用这些技术解剖观察各种营养器官。 3、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能够识别被子植物的主要科及本地区农田杂草。 Ⅲ、考试容 第一章绪论及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学习要求】 绪论 掌握植物保护学的概念、植物保护学的性质、容、任务及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了解植物病虫害危害的严重性、学习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一、昆虫的外部形态 掌握昆虫和农业昆虫的概念;了解昆虫在动物界乃至生物界的地位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的头部的基本构造;重点掌握昆虫口器的两种主要类型的取食危害及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胸部;重点掌握翅和足的基本构造、功能。了解昆虫翅的特征在昆虫鉴定中的应用。 昆虫的腹部:掌握昆虫的腹部的基本构造及功能。了解昆虫的外生殖器的构造及其在种的鉴定中的意义。 昆虫的体壁:了解昆虫体壁的构造、功能及与防治的关系。 二、昆虫的繁殖、发育与习性 掌握昆虫的世代、昆虫的生活史、越冬、越夏等概念。掌握昆虫的主要生殖方式、发育阶段划分与变态的类型和昆虫的各习性在防治中的利用,以及产卵场所与防治的关系。了解卵的类型、幼虫的类型、蛹的类型,认识到幼虫期是防治害虫的关键时期,了解成虫的性成熟与补充营养及其在测报上意义。 三、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理解生态系、昆虫生态系、农业生态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天敌和有效积温法则等概念,掌握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和生物因素对昆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 四、农业昆虫主要目、科识别 掌握昆虫分类的单位和昆虫的命名方法,了解昆虫分类的意义、分类依据。 识别以下农业昆虫的类群(科、目)关了解其主要特征: 直翅目:蝗科、蝼蛄科 缨翅目:蓟马科 半翅目:蝽科、盲蝽科、猎蝽科 脉翅目:草蛉科 同翅目:蚜科、飞虱科、蚧科、粉虱科 鞘翅目:虎甲科、步甲科、金龟甲科、瓢甲科、象甲科、天牛科 鳞翅目:粉蝶科、夜蛾科、螟蛾科、卷蛾科、灯蛾科 膜翅目:叶蜂科、茧蜂科、赤眼蜂科 双翅目:花蝇科、潜蝇科、黄蝇科、食蚜蝇科 附: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的蜘蛛和螨类的基本知识 能识别蜘蛛和螨类,了解蜘蛛和肉食螨类的益处和植食螨的害处。 【主要容】 §1 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昆虫的头部 昆虫成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精选)植物保护学试题

模拟试题1 病理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植物病害 2.植物病害的症状 3.侵染过程 4.积年流行病害 5.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 1.细菌性病害的典型病征是在发病部位常出现。 2.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不论简单或复杂,有性生殖或无性繁殖统称为。 3.某真菌的具有水生或土生习性,营养体为单细胞或无隔菌丝体,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无性生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则该真菌属于 _ 门。 4.病原物主要的越冬、越夏方式有寄生、腐生和。 5.通常把病毒病组织的榨出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称为该病毒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什么是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其有那几个环节? 2.简述水稻稻瘟病的侵染循环。 3.导致植物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侵染性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的主要表现有那些? 四、论述题(共15分) 简述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防治策略。 昆虫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寡足型幼虫2.羽化3.有效积温法则4.滞育5.天敌昆虫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在划短线的位置填写相应的昆虫翅脉的中文名称或简写字母。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什么是IPM?2.农业防治法包括哪些途径? 3.作物的抗虫性包括哪些方面? 4.什么是熏蒸性杀虫剂?如何应用? 四、论述题(共18分) 简述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的发生过程与小麦生育期的关系及对其实施综合治理的措施。 模拟试题答案1 病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 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表现和为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如何控 制病害的生物学科。 2、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连续侵扰,生理活性受到干扰而表现的异常 状态。 3、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4、什么是侵染性病害?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如何对他们进行判断?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 侵染性病害:1)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体存在(病征)。2)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3)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非侵染性病害: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5、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定义?什么是病征?什么病状? 外部症状: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 病状:病部所看到的状态。 6、掌握和理解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节中的所有概念 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 腐生物: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寄主(host):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7、初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受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的侵染 再侵染: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节的植物。 8、真菌的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叫营养体。

植物保护学 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Plant protection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学(G5020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先行、后续课程情况:先行课: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形态结构与生理 后续课: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农业技术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中草药种植推广、 热带经济作物栽培技术、毕业设计等 学分:4 学时数:64 理论学时:34学时实验(实训)学时:30学时 执笔人:丁丽芬 讨论成员: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组(课程组)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我国南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物药业(中药产业)生产一线,具备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操作技能)、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 《植物保护学》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的病、虫、草的鉴别,准确稀释和混配农药,熟练操作植保机械,并能够对中草药的病、虫、草、鼠害制定出相应有效防治方案、并能够顺利实施防治方案,能过胜任中草药病、虫、草、鼠防治和预防工作。该课程在强调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创新、团结协作精神、管理组织等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的职业素质。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对中草药常见的病、虫、草的进行能正确识别,准确稀释和使用农药,熟练操作植保机械,并能够对热带中草药常见的病、虫、草、鼠害制定出相应有效防治方案、并能实施防治方案。 知识目标: 1.知道中草药病害的概念、症状、病原分类识别要点、病害诊断技术、中草药病害发生发展及流行 规律; 2.熟知农业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分类识别要点及生态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预测预报基础知识,有害生物的发生与防治的基本原理; 4.掌握常用农药的性能及使用技术的基本知识; 5.学会对中草药的病、虫、草、鼠进行鉴别,并掌握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等。

植物保护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 一、名词解释 1. 生理小种:种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2. 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和非专化性抗性,即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 3. 侵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4. 活体营养生物:指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相当于过去所提的专性寄生物和少数兼性腐生物。 5.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二、简答题 1.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侵染性病害的特征是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病害在田间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在病株的表面或者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的存在,有的侵染性病害在病部有明显的病征。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及所有的病毒病害在植物病部没有病征,但是有一些有明显的症状特点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2. 何谓病害的侵染过程?其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一)病害的侵染过程 简称病程,指从病原侵入开始,经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引起寄主一系列病变,直到寄主表现症状,病原开始释放传播体为止的过程。(二)侵染程序一般分为以下3个时期:(1)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 (2)潜育期。从病原物初步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潜育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及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3)发病期。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3.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介体传染:病毒的自然传播多数依靠昆虫、菟丝子等介体,其中以刺吸式口器的昆虫最为突出,象西葫芦病毒病、番茄蕨叶病、辣椒病毒病主要是靠蚜虫传播的。 (2)汁液接触传染:田间进行的许多农事活动都可以传染病毒病。另外,叶片间的互相摩擦使病毒通过轻微的伤口传播。 (3)嫁接传染:许多果树病毒病主要是通过嫁接传染的。苹果的病毒病几乎都是由嫁接传染的。 三、论述题 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对植物病害循环的分析主要涉及到三个问题:①初侵染和再次侵染;②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③病原物的传播途径。也就是说,侵染性病害的延续发生,在一个地区首先要有侵染的来源,病原生物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发病以后在病部还可以产生子实体等繁殖体,引起再次侵染。病原物还要以一定的方式越冬和越夏,度过寄主的休眠期,才能引起下一次发病。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依据病害的循环特点制定的。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

第一章 1、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 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广义的植物保护是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在农业上所说的植物保护一般是指狭义的栽培作物保护。 2、农业有害生物: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着损失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 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鼠类及鸟兽等(病、虫、草、鼠)。 3、化学农药在环境中释放所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留(residue)、有害生物再猖獗(resurgence)、 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 4、植物保护的对象:广义保护对象: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类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植物。 狭义保护对象:人类的栽培作物。 5、有害生物(pests):是指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 6、生物灾害:是指有害生物大量危害人类目标植物或森林植被等,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7、致病性:是指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起植物发病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 8、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而被寄生的生物 成为寄主。 9、植物保护的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第二章 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 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 病害三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 病害四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人类干扰 2、植物病害症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 状态。 3、病状有哪些: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病征有哪些: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4、 5、植物病原物主要包括哪五大类群: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6、真菌(fungus):是一类通常为丝状的营养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 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真菌的主要类群: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 ①菌丝体无隔多核,细胞壁为纤维素组成 ②无性繁殖产生有鞭毛的游动孢子 ③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 接合菌的主要特征: ①菌丝体发达,无隔多核,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 ②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