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一)东方、第三世界、女性、黑人的身份在帝国主义文化中的边缘化

人们之所以拒斥全球化,是因为全球化有可能会招致文化帝国主义。关于帝国主义文化的危害性,后殖民批评家赛义德、斯皮瓦克、莫汉蒂、霍米·巴巴早就做过深刻的论述,指出了欧洲帝国文化对东方、女性、黑人的扭曲与误读。帝国主义文化以自我为中心,把东方、女性、黑人边缘为虚拟的他者。他们的论述可概括为如下三点:

1、帝国文化对东方及第三世界民族的扭曲与误读。

赛义德吸收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及福柯话语权力理论,在《东方学》中指出,西方学者以字典编纂式历史材料积累与想象对东方的形象进行扭曲与误读,东方成了东方学家的东方,而非真实的东方,由于东方的不在场,西方霸权文化使东方文化失语,“在有关东方的讨论中,东方是完全缺席的,相反,人们总能感觉到东方学家及其观点的在场;然而,我们不可忘记,东方学家之所以在场的原因恰恰是东方实际缺席。”[ 3]因此,赛义德提出要解构东西式的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反对西方霸权文化对东方边缘文化的凝视与歧视。他坚持个体的特殊性,强调学者以个体经验对抗整体性的殖民文化。霍米·巴巴吸收法农关于“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微妙关系的论述,对文化殖民、文化霸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外在强权扭曲人性,使扭曲者由被动变主动,由受辱到适应,进而进行身份认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把文化研究定位于中心之外的非主流文化上,认为各种抹平差异的话语交流隐含了一种话语暴力,最终将会复制帝国主义文化和政治。

2、女性特别是东方女性在帝国主义文化中失语

如果说东方及第三世界民族处于边缘的话,那么东方女性则处于边缘的边缘。斯皮瓦克、霍米·巴巴、莫汉蒂吸收女权主义、精神分析等各种批评理论从女性角度,对西方霸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与歧视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们的观点可概括为二点:(1)、东方女性受到男权及第一世界妇女的双重歧视。斯皮瓦克认为,东方女性不仅遭受到男权文化歧视,而且遭受到西方女性的误读,因而成为边缘的边缘。她把历史的叙事予以颠覆,认为女性历史被男性的认知暴力挤压,

构成历史的“虚构”,“在西方人或宗主国的‘凝视’之下,历史成为被看的叙述景观,并在虚构和变形中构成历史的虚假性。”[4]因而有必要重建历史的真实叙述,清洗殖民烙印。莫汉蒂将女权主义运用到后殖民批评中,分析了妇女,特别是第三世界妇女的殖民问题。她认为,妇女在男权压抑下丧失了说话权力,第三世界妇女更是患了失语症,她们不仅受到男权的压抑,而且受到西方女性的歧视与误读。由于第三世界妇女不仅在男权中心下遭到扭曲与变形,还遭受到第一世界妇女的误读与歧视,因而处于边缘的边缘。第三世界妇女已被打上文化殖民烙印,成为男权文化及西方女权文化的“他者”,丧失了表达自己的权力,只能成为男权与文化帝国主义的反证。(2)、强调差异性,反对同质体构造。第三世界妇女是具有民族与阶级差异性的多样性主体,不能把她们看成无历史文化及政治经济差异的共同体,忽略差异而追求跨文化比较,寻求“女性共同体”,抹平了民族、阶级及生存经历的差异性,是对种族主义、帝国主义的掩盖与伪装。“可见,为自身建构反抗的政治身份的策略性联盟可以基于普遍化的暂时性的联合,不过,对这些团体身份的分析却不能基于普遍化的非历史的范畴。”[5]全球妇女因受压迫的共同感而产生的所谓“女性共同体”是不存在的,第三世界妇女由于受多重压抑而缺乏对自己文化身份重新界定的自觉性,但她们不是落后、愚昧的“同质共同体”。这种“同质共同体”的建构,忽视了阶级、民族、文化等的差异,隐含了帝国主义歧视,是对第三世界妇女的扭曲与误读,“西方学术有关第三世界结论只是充分的自我意识而已,并描述了相当数量的有关第三世界女性的西方主义著作的特征,即用一种跨文化的家长制或男性统治的特殊的、独一无二的观点进行性别差异的分析,这导致了我们称之为‘第三世界差异’的一种同样的简约的、同质的建构——认为这些稳固持久的、非历史的东西即便不是压迫了这些国家的所有但显然也是大部分女性。”[6]

3、帝国主义文化含有种族歧视,是语言暴力

后殖民批评家赛义德、斯皮瓦克、贝尔·里克、凯特·卡特拉克都认识到了帝国文化是一种语言暴力,含有种族歧视。东方学家凭语言文字的想象对东方加以扭曲和误读,以字典编纂式使自己的思维与观念成为范式,渗透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东方成为历史一成不变的同质体,愚昧、封闭、陋习、不开化,成为同质体的特征。“它将由在探险、传教、军事和商业活动中零零星星地搜集起来的一大堆碎片重新结构为字典编纂式、图书馆式的、部门化了的以及文本化了的东方

学意义。”[7]凯图·卡特拉克就英语对非洲语言的暴力做过深入的分析,由于缺乏文字的记载,种族主义者就能否定非洲的历史和文化,因而,“黑暗大陆的历史和文化,是由欧洲人给予的。”[8]欧洲种族歧视所构成的霸权文化对黑人、阿拉伯人的歧视是一贯的,黑人与阿拉伯人被描述为野蛮、愚昧、缺乏文化的同质体,“殖民主义鼓噪黑人缺乏文化,阿拉伯人生性野蛮,这反而会顺理成章地引发对民族的、甚至大陆的乃至种族的文化表现的歌颂。”[9]语言暴力是无形的,它使被殖民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纳,并表现出一种认同,使殖民地的传统文化失语。

后殖民批评家反对帝国霸权文化,反对语言暴力,主张消解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希望达到多元文化的共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文化虽然有它的意识形态性,但它毕竟不是军事与政治。西方霸权文化虽有作者有意识对弱势群体进行扭曲的嫌疑,但因缺乏了解而导致误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一定角度说,是后殖民批评家首先厘定了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然后站在边缘的立场向西方文化做出抨击。实际上,因缺乏了解而导致的误读绝不仅仅存在于西方文化之中,东方文化对西方也有误读。关键是不同文化身份之间的人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以消解误读。但由于对帝国主义怀有惨痛的历史记忆,且认为全球化会导致文化帝国主义,人们对全球化采取了敌视的态度,甚至以本土主义或民族主义对抗全球化。实际上,这是在解构西方中心的同时,又确立了本土的中心,形成了新的中心与边缘的对立。而追求绝对的、纯粹的民族认同是不可能的,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把族性极端化、绝对化,是一种极端的本质主义。日本是一个有自身民族文化特质的发达国家,但国内部分学者却建构了东方的自我论述,并强调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与“日本特性”。这种倾向如被极少数权力集团及军国主义分子利用,很容易导致新的法西斯主义。美国的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打破过去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国际文化的旧思路,而用“文明”界定世界新格局。他认为全球最危险的将是不同文明集团的冲突,西方同样面临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挑战。亨廷顿的理论包含了西方与非西方的二元对立,他过度张扬了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没有看到文明之间的融合,势必加剧民族文化的冲突感,是一种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

(二)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迷失感

全球化打破了原有的空间观念,导致了社会关系、人物身份的交叉与错位。网络文化也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使中心与边缘、中心与非中心的关系充满悖论,使文化身份变得模糊而复杂。跨国公司使资本跨越国界进行重组,其经营者服从于利润的原则而不与其所在国家认同。“不与任何一个特定的外国认同,也不一定与第一世界或白人世界或西方世界认同。他认同于全球资本义制度……。”[10]跨国公司对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也是一种冲击,势必造成社会的重构。而且,跨国公司的职工大部分是公司所在国家的人,而公司的管理理念却服从于全球的资本制度及公司利润的需要,这势必影响着职工的思想意识。由于这些公司一方面要适应所在国家消费者的文化趣味,推出适合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这些公司的文化产品制作人也会渗透自己的审美观点及思想意识,因而使文化产品呈现文化杂交性。从事这种文化产品的制作人自身的文化身份也出现混杂性。

全球化的一个突出景观是消费文化的高度繁荣,曾一度被称为“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以不可抵挡之势冲击着精英文化。这是因为市场经济规律同样支配着文化生产,文化工业受经济利润的制约,必然要照顾消费主体的需要。而消费主体的大部分并不是象牙塔里的知识精英,而是不同阶层的广大群众,包括知识贫乏者。他们反对深奥、晦涩,因而通俗性、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刺激性的消费文化受到了青睐。消费文化正在消解文化固有的神圣性,消解着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并对艺术价值标准提出质疑。菜斯利·费德勒曾提出:“现在该结束装腔作势的时候了;因为填平鸿沟也即越过惊人的(Marvelous)和可能的(probable)之间、真实的(Real)和虚构的(mythical)之房和财会室之间以及……的界限。”[11]颇令人深思的是,消费文化似乎比精英文化更易于得到不同文化身份者的消费认同。消费文化的强势传播必将影响人们的文化认同,使文化身份变得模糊,难以界定。

因而,文化身份是全球化语境中我们所要研究的核心范畴之一,要研究全球化中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文化身份问题,不但要研究作者及文本的文化身份,还要研究读者的文化身份,特别是要研究作者与读者文化身份互动,以解决当代文化发展的许多现实问题。

夕,只因有你,

总有一些人牵肠挂肚难以忘记,

总有一些日子温暖甜蜜最为珍惜

从春夏到秋冬,从陌生到熟悉,

虽不能时时联系,却总在特别的日子想起你,七夕快乐,我的朋友。

七夕,只因有你,

因为有你,再苦生活也不觉得累,

再大的险阻也无所畏,

再大的波折也不担忧,

再痛的经历也会忘记,

因为有你,我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谢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七夕快乐,我的朋友。

七夕,只因有你,

相识,是最珍贵的缘分,

牵挂,是最真挚的心动,

思念,是最美丽的心情,

问候,是最动听的语言,

在这七夕到来之际,最美的祝福送给你,七夕快乐,我的朋友。

七夕,只因有你,

雨点轻敲窗,风吹散了梦想,

唯有你的模样依旧在脑海里徜徉,

夜深人静时,你占满了心房,

舍半生轻狂,半世时光,

只为拥有一段和你相处的珍贵情缘,

七夕快乐,我的朋友。

七夕,只因有你,

虽然相距很远,但两颗心却紧紧相连

虽然不常见面,音容笑貌犹如眼前,

悄悄的挟一缕情丝,放飞在炎炎夏日

默默的拽一丝牵挂,悬挂在无垠宇宙静静的捎一声问候,盛开在七夕佳节七夕快乐,我的朋友。

七夕,只因有你,

祝福,是一种真实的心意,

是一种甘甜的快乐,

是一种浪漫的味道,

是一种温馨的记忆,

是一种美丽的幸福,

更是我们情谊永远不变的纽带,

七夕快乐,我的朋友。

七夕,只因有你,

爱是种体会,即使心碎也觉得甜蜜,爱是种感受,即使痛苦也觉得幸福,爱是种缘分,即使分离也觉得快乐,七夕到了,最真诚的祝福送给你,七夕快乐,我的朋友。

七夕,只因有你,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单身人士找到爱的方向,

愿情侣们找到幸福的天堂,

愿夫妻找到温暖的避风巷,

愿岁月抚平生活的忧伤,愿爱的花瓣轻舞飞扬,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 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

媒介的身份认同研究

经营性报社的身份认同研究 ——以R报社实习经历为例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学一班李亚宁 目录 一、引言 (2) 二、国内研究背景 (2) 三、理论基础 (3) 四、关于经营性报社身份认同的研究 (5) (一)经营性报社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是自我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5) (二)媒介人的自我认同倾向是经营性报社认同的核心倾向 (6) (三)受众的认同对经营性报社的自我认同影响越来越小 (7) 五、总结 (8)

摘要: 媒介是我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媒介的身份认同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提议。笔者对报社这一重要的传统媒介兴趣颇丰,尤其是对转企之后的经营性报社的运行和发展很感兴趣,本文主要以在R 报社的实习经历为参考背景,用参与观察的方法,从社会学角色理论和组织运行的角度对报社这一传统媒介的身份的自我认同做一个比较微观的分析,目的在于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报社这一实体。 关键词:经营性报社角色理论自我认同 一、引言 中国的媒介角色在社会认知的范围内处于阶段变化性的状态中。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媒介角色大体稳定。改革开放之后,媒体角色开始发生变化,媒介的各种功能也开始在人们的试探中得到开发和使用。1媒介环境的变化决定了媒介角色的认知。报社作为最早的媒介之一,它的意识形态功能根深蒂固,其发展和变革受到大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的影响。现在经营性报社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身份认同与其角色的扮演息息相关,其自我认同也主要是从其角色和功能方面体现出来。 二、国内研究背景 中国的媒介改革每一阶段都带有不同的特征,而每个阶段的媒介特征都与面临的问题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媒介制度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媒介复兴阶段,第二阶段是媒介产业化酝酿阶段,第三阶段为媒介产业化推进阶段。 1978-1991年间,在面对媒介发展的两大矛盾,媒介事业体制的行政拨款制与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媒介事业单位的财产权与创收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具体1中国媒介制度变革论/陈鹏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1

身份认同困境读后感

《身份认同的困境》读后感 通过阅读,对本书的一些理解如下: 首先要是身份认同。作者在引言部分提出理解社会中的人需要两步,其一,借助符合逻辑合理性和道德评判一致性的思考——智慧;其二,认识到身份的多重性和群体完全不具备单一属性。对于后者,作者认为属性是个体属于一个群体的事实——群体之间的共同生活或拥有共同关联、利益,同时个体行为受到群体的内部制约,也可能是群体外的排他性制约。与其说作者关注内部制约,不如说他更关注由群体外部的排他性所强加的身份认同所造成的不公平。当外部强加给个体或群体身份的时候,是应该接受还是反抗?这之中有着千千万万种可能,当面对歧视,面对受过伤害或伤害过他人的集体记忆,面对强势的国内或国外政权,面对全球化的文化传播,面对持续同化的力量,这时承受身份的主体往往会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产生混乱。如果出于公平的目的,那么定义其身份的客体,也面临着复杂的挑战,这正是作者带着不确定性的初衷建议读者使用智慧这一工具的原因。并且作者对如何归纳身份的多重性和冲突提出了建议——我的身份是我属性的总和,且存在一个综合与主导它们的某种东西。 其次,身份认同的困境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当我们确信身份认同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我们便可以在方方面面中来发现并且界定这种复杂性下的身份认同。这里,我主要想基于自身的身份认同来谈一些不同的地方。 领土与人民。首先将讨论一个问题,当我们自称中国人的时候,是指我们是中国公民,中华民族,抑或是生活在国内的人民?这三个说法其实是不完全等同的,中国公民指代具有中国国籍、依法纳税、享有政府公共服务的群体,中华民族强调拥有共同关于民族的集体记忆的群体,生活在国内的人民指代在中国领土内生活的群体,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普鲁士人显然属于中国公民范畴,但却不属于中华民族,一个具有美国国籍却长居北京的汉人属于生活在国内的人民范畴,或许属于中华民族,但绝不是中国公民。虽然现实中我们却常常将此混淆,但或许我们会有一个权变的主导身份。正如一个未来或许会加入美国籍的中国籍在美留学生,当自认为美国副总统对中国的用语有所不妥时,他的中华民族身份会突然站起来,要求副总统道歉,虽然不知他应对哪个范畴的身份道歉(针对拜登的言论,张反驳说:“我的祖先挑战正统观念甚至早于他的祖先前往美洲。”他还驳斥了对他反应过度的批评,称“在经过4年辛苦学习后,毕业典礼演讲者突然对你说,你和你的国家糟糕透顶。你会有什么感受?”)。这之中还有一个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的因素——时间——如作者所说,随着时间的推进,所有的身份都可以改变,特别是当身份是集体性的时候。这里可以接着案例说,假如这位从小生活在美国,同时具有父辈灌输的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现实接触的美利坚民族的集体记忆,那么他的哪一个民族身份会站起来呢?当他站在中国领土上因为浑浊的空气无法自由呼吸,他的哪一个民族身份会站起来呢?这里并不是讽刺他,而是为了说明随着时间的变

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与文化

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与文化 今天来到这里非常的高兴,希望跟大家有所交流。我把中国大陆最近经济、社会发展在文化上的 反映跟大家有一些沟通。 其实说到建筑,大家都会发现,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建筑时代,建筑时代又和中国所谓的青春期一起到来。就是说建筑时代,大规模的开发的时代,在中国到来了。当然这个时代,大规模开发的时代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全球化,这个青春时代一到来,使得对房子的需求现在变成了一个无限的需求。总的来说,中国人住房的欲望还没得到充分的满足,这一点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一个行业来说是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从一个建筑师来看,进入了一个最有机会的时期。当然这个机会是靠人来掌握的,现在中国人可以施展的地方很多。就是有一个说法,最近“中国”这个词 (CHINA),中文的译音就是“拆哪”。 虽然最近国家中央政府的政策,但是挡不住地方政府强烈变革的欲望。中国改革特色就是地方分权。地方拿到权利,每个地方的党委书记,市委书记基本上就是董事长一样。这个地方的所有成员,老百姓其实就是公司的成员。董事长就是市委书记,每一个地方都像一个大公司,大公司就是把这个地块做出业绩来。地方政府就发现如果不在这个竞争中间取胜的话这个地方就被别人抛掉没人用了。就是说每一个地方的政府都要大兴土木,就是要赶上所谓全球化的浪潮。就是说这些地方都是自己直接跟世界组织接轨,中央政府只是把这个国家画一个圈圈,实际上各个公司中央政府等于是一个大的总公司,所有的这些上市公司都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润。 这个格局下面,中央政府等于是一个证监会,就是管理这些公司的。但是管不住,公司他有自己的逻辑。所以你看,每一个市政府基本上就是一个公司的格局,这个秩序是中国非常独特的秩序。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所谓全球化的程度现在已经是很深的程度。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讨论这个全球化在文化上在社会上引起的一些后果是什么。我想跟大家探讨对于建筑,因为我们也关心建筑行业。现在在北京,北京人他的地标或者象征性的建筑是什么。

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路径分析及反思性

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路径分析及反思性 摘要: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是指城市群子城市市民对于自己市民身份的划归和对城市群市民身份的接纳程度。实证研究发现:影响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有城市群发展评价、政府角色认同度、城市群政策知晓度、城市群发展预期、社会互动。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在政策路径和互动路径下生成,是被建构的社会事实,同时是对社会记忆理性选择的反思性身份认同。 关键词:城市群市民身份;身份认同;社会建构 Abstract:The recogni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citizenship refers to citizenship identity they belong to and acceptance of their urban agglomeration citizenship.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acceptan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citizenship ar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the degree of citizen support the government,awareness of city policy,expect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e acceptan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citizenship which can be generated by policy and interaction is a constructed social reality. It is also the self-examinational identity after the rational choice of social

审视全球化时代国家角逐之变

审视全球化时代国家角逐之变 编者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与发展,首先必须扫除战略思维上的障碍。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角逐有什么变化?我国应当怎样去争取和平和发展的条件?本文从“整体战”的角度,试图解读这些问题。作者的个别说法虽有可商榷之处,但文章提出的国家间角逐呈现的新变化,确实引人思考。 角逐形成整体战是采取暴力的方式制胜,还是以和平的方式制胜?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角逐中面临的两大选择。历史发展到今天,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生存与发展的角逐,已不再寻求通过单一的战争领域和用单一的战争手段谋取利益,而是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多种领域、多种手段去谋取自身更大效益和利益,这种角逐呈现出一种整体性,是谓“整体战”。 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实现过真正的和平,由于人类对权力和利益的贪欲不会消灭,因此战争就很难避免。由于战争的巨大破坏力,使政治家们在采取战争手段时不得不持审慎态度(即使是军事实力超强者也是如此)。如今对强权者、霸权者,特别是对美国,人们更多看到的是美国的军事实力,军事上的进攻战略。其实美国在谋求实现世界霸主地位时,主要是以政治上的“民主”和人权打压战略,经济上的资本扩张战略,文化上的渗透战略等非战争手段开辟通道(如和平诱导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及诱发亚洲金融危机等)。军事上的战争暴力手段是在其他手段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使用的。这种主要以非战争的“软”手段与辅助的军事“硬”手段相配合的方式,就是所谓的“整体战”。在未来的国际斗争中,整体战手段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地位将会越来越突出,较量将会越来越激烈。一些强权国家攻击他国,已不会是孤立的军事行动,而是全方位的行动;其目标,将更多地指向对方的战略决策层,给对方造成认识、判断和决策错误。在整体战中处于防御性地位的国家,必须增强防范意识,预先作好应对准备。 政治战当今强权国家已将政治战作为攻击其他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残酷性仅次于军事手段。采用的具体手段有:“民主”扩张、利用人权干涉主权、肢解与控制、培养政治代理人等。从历史上看,这些手段的杀伤力绝不亚于军事手段,因为它们与军事手段一样,也能直接推翻或改变对手的国家政权。在新的世纪里,发展起步较慢的国家若不能以崭新的社会政治文明,扬弃西方民主、人权的原始性,必将被置于西方打压冲击下,影响生存与发展,甚至被肢解与控制退出历史舞台。 经济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极力利用自己拥有的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力求主导与操纵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建立有利于自己的世界经济秩序。经济不仅是一切军事、政治斗争的原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兵不血刃地攫取战略利益的直接手段。一场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损失,丝毫不亚于一场较大规模局部战争所造成的损失。一些经济大国通过操纵经济危机所得到的丰厚利益,也远远超过武力征服所得。全球化以来,经济战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成为最激烈的战场。在未来强权国家发动的经济战中,将更加注重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能源战手段的使用,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因此,如何防范强权国家发动的经济战,就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特别关注的问题。 文化战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涉及经济、政治、军事,也涉及文化领域。自经济全球化以来,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咄咄逼人。这种文化传播主要以价值观征服、战略传媒欺骗、战略文化渗透、战略舆论攻击、战略心理攻击为手段,影响甚至部分改变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力图在对方国家获得更大程度上的文化认同,使该国的民众特别是精英层接受、偏好、向往他国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生活方式以至社会制度,逐步放松戒备,消除敌意,削弱其民族凝聚力,甚至造成一个国家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社会道德的全面崩溃。面对愈演愈烈的西方文化战,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开放的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有效地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与安全,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全球治理下身份认同之困境与发展

全球治理下身份认同之困境与发展 【摘要】公民身份的认同对于维护一个政治共同体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化时代,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公民身份遇到了认同危机同样也走向多元发展之路。 【关键词】全球化全球治理公民身份认同认同困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治理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基础上兴起,全球治理的提出,体现了全球社会的研究中对国家中心范式的超越,公民日益疏离于传统管治关系,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公民身份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公民身份在认同困境中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一、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身份认同困境的出现 全球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模式产生着巨大的冲击,不同利益的群体在目标渐趋多元化的时代实现相互认同。 (一)全球化场景下现代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困境 “无论是吉登斯用现代性的扩展,亨廷顿用文明的冲突,还是福山用自由主义的全面胜利”来概括全球化都有其合理之处,他们都是在以自己的理解和行为方式参与这个历史进程,但我们必须明确,思想者提出理论都是有理论企图和参照背景的,特定社会或实体将他们自己对全球化状况的定义强加于人的内在风险是存在的。我们谈全球化的进程不得不

面对在此过程中是谁在“化”谁,从全球化的理论演进可以看到主流的全球化观倾向于西方的现代化推进,在此过程中,中国公民不由自主地会选择“主流”的“西化”观点,面对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与复杂性,人们能够获得更多元的信息来源,进入身份各异的网站,从而大大增加了每个网民对自我、对自身归属和对自身身份反省的空间。 身份认同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的稳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全球化场景下,多元的政治经济制度,多元的文化与文明,多元化的国家、民族与组织,每个人身上的“身份”也是多元的,全球化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以及公民个人认同均提出了挑战,公民身份认同之困境正在于此。 (二)全球治理下民族国家认同的削弱 为了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开始兴起。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全人类的相互协作,而且不需要向议会报告和咨询,也不用经过政府决定,省略了修改法律,甚至不必公开讨论。也就是说,接受全球治理必然涉及主权利益的让渡问题,从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向全球公民社会为中心的转型是全球治理的直观反映。 吉登斯指出,21世纪里每一个国家的公民必须学会成为世界公民;在未来的民主政治中,公民将拥有自己的共同体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论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288407.html, 论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 作者:汪元昕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6期 【摘要】面临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变,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已经成为 一种普遍现象。而身份认同作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其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出现原因也多种多样。只有家庭、社会、个人三位一体,全面营造适宜成长的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 近年来,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时代青年的代表,本应该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形象,但频频见诸于报端的大学生社会化能力不足、师生关系不良、暴力行为等,都让我们不禁发问:“大学生究竟怎么了?”当代大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大学生这一身份应当承载的意义,这不利于大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发展。 一、身份认同的含义 不同的学科对身份认同(identity)有不同的解释。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个人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归属问题,阐述个体内在的情感依附、态度倾向和外显行为表现,并解释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联结关系,认为正是人的认同决定了他的生存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身份认同就是将某一种价值观或者行为规范进行内化的结果,身份认同感就是要有这种内化的意识。人的认同大致可分为两种: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一种内在化过程和内在深度感。是个人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而社会认同则是指“人在特定的社区中对该社区特定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共同或者本质上接近的态度”。本文中的大学生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大学生”这一身份的接受和确证,对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价值观的认同。 二、身份认同的危机表现 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是大学生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是自我在认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大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本质的偏差理解,使得自我无方向性和目标性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感觉。表现出行为的盲从性、随意性和偏激性,是行为与内在的矛盾,行为与思想的剥离,是意义感和价值感的丧失。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归属感的迷茫与焦虑感的增强。归属感是认同程度的表现,对一个群体的高度认同一般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没有归属感就会感到孤独和无助,没有归属感也不会产生责任感。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享受孤独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普遍而自觉的行为方式。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姓名易三才 专业产业经济学 入学年月2012 年9月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人们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了国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也使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凸显了出来。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目录 一、文化认同综述 (1) (一) 文化认同概念 (1) (二) 文化认同类型 (1) (三)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认同的意义 (2) 二、国家认同综述 (2) (一) 国家认同概念 (2) (二) 国家认同分类 (3) (三)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认同的意义 (4) 三、全球化条件下强化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4) (一)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 (5) (二)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构建 (6) 1.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 (6) 2. 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6) 参考文献 (7)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一、文化认同综述 (一)文化认同概念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文化认同类型 当关涉个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大致而言有两种处理方式和认同类型:一是健康的自我认同,二是扭曲的自我认同。 健康的自我认同,也可以称之为开放性认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认同,在这种认同状态中人的“一致性”与“自我性”处于和谐状态,个体拒绝自我的封闭与孤立,与他者互动成为自我成长的动力,自我在不断认识他者的基础上建构起健康的自我概念,他人的优长成为自我成长的促进因素,群体不会泯灭个体,求同也不会消除个性;个体以基于“主体间性”的交流、沟通来促成自我认同的变化与更新。 扭曲的自我认同,创伤性记忆、从众心理、自我中心性思维等人格因素,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宣传、商业文化等社会因素,种种内外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探析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探析 摘要:“全球化”是一个通过经济的扩张而推行其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过程。全球化、社会的转型和网络的普及给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带来了与传统革命文化完全不同的很多新符号的冲击。如何引导青年学生以自觉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全球化语境,在积极的适应中理性地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成为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道课题。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适应;大学生 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的概念在西方诞生。“全球化”绝非只是一个纯经济性质的运动,同时也是一个通过经济的扩张而推行其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过程。因此,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全球化、社会的转型和网络的普及给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带来了与传统革命文化完全不同的很多新符号的冲击,成为青年人新的自我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青年个体被置于一系列新知识、新语言、新习性和新背景的认同和表达中,并且其中“总是包含着将其他意义带入了我们自己所有的意义之中”[1]。因此,在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大学生们面临着个人文化身份如何构建的问题。良性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构建,能使广大学子在自我和他者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游刃有余,进而促进整个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共生、共荣。相反,如果这种文化认同与构建存在缺失,必将导致青年大学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产生身份准确阐释的焦虑,由此引发价值观的动摇甚至缺失。因此,如何引导青年学生以自觉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全球化语境,在积极的适应中理性地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就成为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道课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群体的审视 1.全球化语境对本土文化及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 清华大学王宁教授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上全球化或趋同化现象,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国)文化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而在对大学生的影响上,外来文化已构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巨大冲击,加上青年学生惯有的心理逆反,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都有退化的可能[2]。全球化给大学生的生活开辟了新天地,使他们有机会分享世界各地多种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异域文化正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念。 信息是影响人们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抢占信息传输主体以及对信息传输工具的成功研发,使美国在媒体传播领域占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主导整个媒体,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美国大力加强了对外传播的力度,通过广播、报刊等媒体以及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等各种文化产品,形成了美国的“话语霸权”地位。在大量的信息输出过程中,美国通过饮食文化、影视文化和电脑软件文化等,逐渐改变着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 面对美国等西方大国强大的价值观输出攻势,一些青年学生的本土文化感情正在逐渐淡化,逐渐以西方文化时髦为标准,崇尚西式价值观,而对自己的历史、语言文字等不以为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在逐渐淡化。 2.大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主体”构建的关键时期——“个人化—反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

张晴晴 34 091资源0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的发展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随着全球化的大潮渐起,文化的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中心话语”之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趋向化相互斗争的复杂态势,各种文化在异彩纷呈的同时也分别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考验。 在当前的时代,概括文化发展的特征,首先就是多样性。从西方文化哲学对文化形态的区分开始,多样性就成为文化发展的首要表现。2001年11月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样性宣传》。明确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随着全球化的时代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的所谓“普世文明”中,“仍将保留各别文明丰富否认个性,普世文明的统一性中仍将蕴涵各别文明深刻的多样性”,这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主要存在方式。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态,是与人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类文化的多样形态是人类本身发展历程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的多样性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表现,是世界各国的地域文化形态维持其存在的主要表现。 我们在看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呈现出多样形态的同时,必须看到全球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形态,就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挑战和文化霸权的出现。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是相反的,也往往被作为所谓的文化“一元文化”倾向的主要表现来看。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形态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中占据着主流和中心的地位,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信息流动,从而使得以发展相对较差国家的地域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弱势文化形式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实力、技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摘要:20 世纪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深刻地触动了当代民族主义的神经, 促使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对全球化时代下民族问题的研究,说明民族主义发展对当代世界和平发展,对现代国家建设,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从而多方面了解民族主义,能更好的使民族主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更好的促进世界和平。 关键词:民族主义全球化现代国家国家认同 一,冷战后的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在18 世纪末, 以北美人民赢得独立战争创建美利坚合众国和法国发生大革命并建立法兰西共和国为标志,民族和民族主义获得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大众政治形式、意识形态概念以及全等于享有主权的人民即国家的确切词汇语义。此后,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普遍政治动员话语和建国运动形成世界性的浪潮,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20 世纪中期亚非拉地区的非殖民化进程, 欧洲国际体系扩展为世界规模的民族国家体系。在苏联、东欧集团的解体和剧变导致冷战国际体系崩溃以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达致了全球化的规模, 世界由两极对峙的冷战国际体系进入了所谓全球化国际体系。不过,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的同时, 该地区出现了以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分离运动;而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发生了与民族、种族有关的地区冲突;另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不断出现, 甚至在发达国家也产生了根据价值观、宗教和移民问题提出以文化、文明为核心概念分析国际政治并强调文明的对抗性关系的理论。于是, 所谓冷战后民族主义新浪潮成为学术研究的世界性热点。 从理论上说,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全球化的进程是相背的。全球化的发展, 超越和淡化了民族国家的界限, 使民族国家受到削弱, 民族主义受到抑制;相反, 民族主义的兴起和上扬, 也会使全球浪潮消沉, 使全球化进程受到阻滞乃自停顿。然而, 20 世纪末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在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化态势日益明朗的情况下, 民族主义却表现得异常活跃, 民族主义强化的趋势也在发展。 二,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的再兴起 20 世纪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深刻地触动了当代民族主义的神经, 促使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 势头不减。首先,全球化挑战民族国家主权, 导致了民族主义的再兴。冷战后, 全球化迅猛发展, 大大促进了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依存的程度, 不断超越着原有民族国家的界限, 从而冲击着传统的主权观念。一方面, 全球化的深化, 使各种超国家的组织正在越来越地代国家的职权, 限制着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另方面, 全球化制定出来的规则成了国际法, 它们正在向干涉权、国际监护、人权和有限主权等概念转化, 逐步侵蚀着国家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_张汝伦

#经济全球化与价值冲突#(5哲学研究62001年第2期)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 张汝伦 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作为现实来到我们身边。发展经济的国策决定中国注定会欢迎和全力投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然而,这却使近代以来一直没有真正解决的文化认同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否已无须认同?如果不是,我们的文化认同在哪里?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经济的互相依赖性增加。0这个过程当然会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但它非但不能造成文化一体化,反而会刺激各种文化认同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其它生活方式的同化趋势,使人们不能不反躬自问:/我是谁?我到底要什么?文明的意义何在?0同样,人们也会问,在全球化时代,是什么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什么是中国文化?它的意义在哪里?这些就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虽然认同的确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认同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在微观层面上,认同是人类行为与动力的持久源泉,它坚定了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又从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中,派生出生命的意义。在宏观层面,认同是一个更深的个人意义的代码,它将个人与最一般层面的社会意义相联系。社会学家常常将认同视为共有的信仰与情感,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角色与身份。它是涂尔干称之为/集体良知0的东西,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从政治学上讲,认同是形成国家,建立国家和现代化、民主政治过程的政治资源。民族认同则包括民族本质,国家的核心情感与象征。这些为大众所认同,他们在此基础上一起生活,一致行动,保卫他们的共同认同。民族认同也规定了国家是什么,国家做什么,和一种独特的国家使命感。民族认同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参与实现人类普遍的安全需求的手段。1 传统中国没有认同问题,或者说,认同不是一个问题。传统中国的认同是天下、国家、文化三位一体。天下不是一个空间概念,也不等于世界,它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文化,天下即喻指中国文化的普世性。中国人不但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普世的,而且也是最优秀的。正是这种文化中心论,使中国人认为自己处于世界的中心。/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0o宋代理学家石介这段话涉及的并非自然的空间,而是形而上的文化的空间。相应地,著名的/夷夏之辨0也不是种族或血统之辨,而是文化和文明之辨。因此,夷

社会化视觉下看大学生身份认同问题

社会化视觉下看大学生身份认同问题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属于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之一,也是民族发展的希望。但是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出现了一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 生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对人生发展方向感到迷惘和焦虑,他们经常纠结于自身 与身份之间的关系,陷入了寻找身份认同的困惑之中。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化 的机构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在社会化视觉下就大学生身份认同问题进行分析。关键词:社会化机构大学生身份认同 一什么是社会化的机构 人的社会化是群体和社会对其成员进行塑造的过程,也是新成员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行为主体:施教者和受教者。社会化过程中的施教者是将群体和社会的文化灌输到新成员中去的一方,它们是不同类型的群体即实施机构,包括家庭、同龄群体、学习和工作组织等。受教者是接受社会化者即群体和社会的新成员,他们主要是未成年的成员。由此可知,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犹如施教者,大学生犹如受教者。就大学生身份认同问题来看,社会化的机构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化的机构对大学生身份认同问题的影响 社会化的机构主要分为五部分,即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以下分别介绍社会化的机构对大学生身份认同问题的影响。 (1)家庭对大学生身份认同问题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机构。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人们来到世间进入的第一个社会群体,新成员因出生而自然属于某一家庭,已有的家庭成员也对新成员负有责任并寄与期望,这些都必然带来对新成员的社会化。家庭影响来自于家长的教导。家长教导分为:正式教导和非正式教导。正式教导分为:教导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教导树立生活目标。非正式教导分为:家庭气氛、生活方式。其中家庭氛围分为平静型、和谐型、冲突型、离散型。不同家庭氛围下孩子的人格特征也不同,同时也导致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处事方式也各有差异。如:冲突型和离散型较平静型、和谐型相比,存在很大的弊端。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动荡不定,经常发生激烈冲撞和矛盾或成员间漠不关心。加之父母在生活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等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在这样家庭氛围下成长的大学生,无疑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对人生发展方向感到迷惘和焦虑,会陷入寻找身份认同的困惑之中。(2)同龄群体对大学生身份认同问题的影响 同龄群体有时也称同辈群体,它是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同辈群体是在志趣相投和其它条件相似或相辅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性质当然有好有坏。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旦“黑”在群体中占了上风,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就会成为群体成员竞相模仿的对象。而大学生认识能力不高,分辨

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修改1)

全球化时代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放眼世界,各国联系愈加紧密,“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的全球化,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碰撞和融合,从而不断形成共识。由此,必然带来对我国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却同时也带来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新机遇。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挑战;机遇 所谓全球化时代指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进程的加剧, 世界开始步入“全球化时代”,首先是市场经济成为全世界主要的经济形态,成为国际社会不可分割的经济基础;其次是美国911事件及其连锁反应,使全球化进程越出了经济轨道,进入到国际关系的上层建筑领域。自此,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化时代”里,呈现出“经济市场化、技术信息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多彩画面。面对这样的情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就必须认清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在全球化视角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趋向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互相依赖性增强。“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全球化,必然会推动文化的全球化。

一是由于商品物质生产和消费全球范围的流动使附加于商品之 上的文化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了;二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随着作为不同民族文化载体的人员流动的频繁和广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率和程度必然不断增强;三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以及各种文化交流的形式跨越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了全球文化市场;四是某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赤裸裸地向世界推行其文化价值观。 二、文化全球化趋势带给中国文化的挑战 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在文化趋同化与多元化进程中,各种民族文化必然相互激荡、相互冲撞、相互融合。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文化发展处境大不相同,这就给我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是文化认同危机。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一本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杂志说: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是认同危机。这个认同危机,主要讲的是文化认同的危机。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基础。我国要成为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增强国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当今许多国人在西方商品文化大潮的冲击下产生了对本土文化的排斥和看轻,特别是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崇尚与对传统民族文化认同的减弱,导致崇洋媚外心理的滋生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低落,从而影响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和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