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加与减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加与减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加与减集体备课

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第一课时一共有多少 【教学内容】 一共有多少 【教学目的】 1.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2. 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3. 激发学生学习加法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难点: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的左手有2支铅笔(板书:2),右手有3支铅笔(板书:3)。想一想,如果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可能会说: ?1、2、3、4、5,一共有5支铅笔。 ?3之后是4、5,一共有5支铅笔。 同学们说得对,可以合起来一起从头开始数,也可以接着其中的一个数往后数,不管怎么数,都是一共有5支铅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共有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看谁最聪明。(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二、探究新知 1.看图画一画。 熊猫可是我们国家的国宝,最喜欢吃竹子了。图中的熊猫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插图) 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3只吃竹子的熊猫,我们就可以先画3个圆,2只玩皮球的熊猫,就再画2个圆,合起来一共就是5个圆。

3+2=5 ? 加号 这个符号叫作加号,表示合起来的意思。这个算式应该这样读:3加2等于5。 学生尝试写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 摆一摆,算一算。 (1)同学们打开教材,看第24页最下面的习题,先摆一摆,再算一算。 学生可以直接看图写出得数。(也可以画出图形后再数一数) (2)指导学生看懂教材第25页“试一试”习题的图意,并说一说,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加法算式,交流结果。(如果学生出现把4辆汽车和1个交警加起来的错误,教师要及时纠正,强调加法一定要把同类的东西加起来。) (3)谁能告诉大家你觉得“1+4=5”这个加法算式可以表示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可以表示1个手指加4个手指,合起来是5个手指。 ?可以表示1个大人与4个孩子合起来,就是5个人。 …… 说说在这几幅图中,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说一说”插图) (表示1朵花和4朵花合起来,是5朵花;表示1只大母鸡和4只小鸡合起来,一共有5只鸡;表示1个篮球和4个足球合起来,一共有5个球;表示先画了1个圆,又画了4个圆,一共有5个圆。) 总之,加法算式就是表示把两部分数合起来成为一个数的计算过程。 三、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解决“一共有多少”这类问题,就是把两部分数合起来成为一个数,要用加法算式计算。下课之后用你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去观察,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看谁发现得最多。 【板书设计】 3+2=5 ? 加号 读作:3加2等于5 【教学反思】 把学生已有的两个数合起来的经验与“一共”联系起来,为认识加法作铺垫。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出加法,促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在生活情境的支持下,更能顺利地建立“3+2=5”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和解决身边的问题,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 其主要知识点: 1.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 认识个位和十位,了解数位的意义;正确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3. 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数法或用个位相减再加十位的方法计算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4. 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本单元学习以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对于20以内的数,大多数学生会数,但对于建立数位概念、数的组成却不清楚,所以本节课重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及个位、十位上各数的意义,难点是建立数位概念。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等差异较大,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大胆尝试操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1.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 认识数位,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3. 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4. 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操作活动。 2. 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3.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到的加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1 古人计数1课时 2 搭积木1课时 3 有几瓶牛奶1课时 4 有几棵树1课时 5 有几只小鸟1课时 6 练习三1课时 7 做个加法表1课时 古人计数。(教材第74~76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加与减教案及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教材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探索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 问题。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算法的多样性。例如,在“运白菜”一节中,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剩余白菜的数量。 2.给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解决每个问题前,先要求学生估计结果的大致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1 捐书活动1课时 2 运白菜 1课时

3 节余多少钱1课时 4 里程表(一) 1课时 5 里程表(二) 1课时 6 练习二 1课时 捐书活动。(教材第17~18页) 1.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w . 重难点: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正确的计算。 课件。 师:六一前夕,学校举行了一些活动,图中的活动就是其中之一,你知道这是在进行什么活动吗?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学校正在举行捐书活动。 ?从表格中知道,三年级三个班分别捐书118本、104本和95本。 ?从表格中也可以知道,四年级三个班分别捐书103本、109本和98本。 师: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初二英语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Unit 2 What should I do ? I. Teaching aims and teaching demands: In this unit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II.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 V ocabulary argue, loud, original ,out of style, tutor, upset, adult, Recycling: problem, sorry, part-time, important, friend, money, home, new, easy, letter, ticket, ball game, surprise, colorful, borrow, write, call someone up, go to someone’s house, every night B. Target language My brother plays his CD too loud. What should I do ? Why don’t you talk to him about it? C. Structures Modals could, should Why don’t you …?(formulaic) III. Teaching methods: Audio-lingual methods IV. 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V. This unit is divided into seven periods. Lesson 1 Speak and listen Section A 1a---1c I.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II.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 V ocabulary keep out , play, loud, argue, wrong, What’s wrong ? out of style , could, should, B. Target language My brother plays his CDs too loud. Maybe you should buy some new clothes. III. Teaching methods: Audio-lingual methods IV. 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V. Teaching procedure Activity 1. Revision Task 1. Dictation Task 2.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future with will. Activity 2. Presentation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some new vocabulary. Task 1 . Make a two-column chart on the board with the heading Problem at the top of column 1 and the heading Advice at the top of column 2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tell you what you could do about it.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材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图形与儿何”关于角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角是平面上简单的图形之一,是图形与儿何的重要基础内容。角与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不一样。前面所学的图形都是封闭的,图形的大小是直观的。而角不是封闭图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认识对学生来讲,相对困难一些。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本单元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校园教学楼健身活动场地的情境图。然后,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分别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最后,设计用三角板拼钝角的活动。 4 【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圉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设计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角和直角,再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具体物品中抽象角的过程,感受角在生活中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生活中情境,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圉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本单元教材在强调从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还特别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如,第39页初步认识角以后,学生通过做活动的角和用纸折角,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和角的大小;第42页,认识了锐角、钝角以后,设计用三角尺拼钝角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钝角,并体会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 【单元目标】 1.结合主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4.让学生知道周圉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之后安排的。由于角这个平面图形的特殊性:不封闭,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所以,前面的简单图形知识并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在某些方面,还会有一些负迁移。如,在三角尺上找角,学生往往难于区别三角形的角和边与一个角的顶点和边的区别。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是图形的认识,而是从物品中找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或直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 2.掌握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直角的画法。 难点:通过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和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经历从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过程如下: 生活情境实物图儿何图形(模型)回归生活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知图形的本质特征。 “感知”是根据相应的学习材料,通过手、口、脑的并用,初步地感受和认识。学生空间观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最新资料推荐------------------------------------------------------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加减法的含义。 由 5 以内的加减法、610 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几部分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 2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法含义,认识+、-这两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减法算式;通过 10 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减法来解决,会正确计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能力目标能力目标: 能比较熟练地口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及 1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 让学生用 10 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经初步认识了 15、610 的加减法,而且在第一单元中对 10 以内的数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学习 1 / 25

10 以内的加减法应该不算太难,但让学生建立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概念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 单元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口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 2、1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难点: 单元教学难点: 1、了解加减法含义,用 10 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与观察活动,发挥主题图的作用,高度重视学生对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的拼摆。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探究、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困生突破方法学困生突破方法 : :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从生活中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身边生动有趣的素材,开展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划分课题课题 1 一共有多少(加法)教学目标:

【新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及教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古典名著”这一主题,安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 楼春趣》4篇课文。课文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草船借箭》记叙了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故事,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 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最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景阳冈》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猴王出世》讲述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 《红楼春趣》讲述了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内容 课时教学要点草船借箭 2 1.会认51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正确读写17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故事的 主要内容。通过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3.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句的意思。 4.学会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故事,并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5.学会评价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感受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景阳冈 2 猴王出世 1 红楼春趣 1 口语交际 1 分小组开展一次课本剧表演活动,小组排练好之后在班上表演。习作 2 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感想表达清 楚。 语文园地 2 1.系统性归纳梳理,总结提炼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学会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 3.学会根据人物外貌描写猜测人名。 4.积累记背古诗《鸟鸣涧》。 快乐读书吧机 动学会运用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四大名著。 课题4草船借箭()课时课型新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3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笔记 本单元教学平面图形“角”的知识,包括: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 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会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 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因此,可 以说,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 由于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教科书在编排时充 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并从其中的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 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激发起 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会用三角尺判断各类角;难点是探究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也认识了平面图形, 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此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 形概念。虽然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二年级的学生感性 经验还很缺乏,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 验,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1.注意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的知识是抽象的,但将角的 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变得直观活泼。要利用教科书上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图,引领学生 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 2.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画角、折角、做活动角、比角等操作活动虽然比较简单, 但教师仍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规范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并紧扣角的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来 进行。不论活动简单或复杂,教师都要指导学生有序、规范地进行。这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 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大有裨益。 3.注意在交流和讨论中使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本单元设计了多种操作活动,有些活动内涵丰 富。教学时,教师不能将活动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操作本身,还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通过 交流、研讨,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

2014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集体备课

第一课时位置(一) 课型:讲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根据“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等有关内容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一位教师到图书馆借书,询问图书管理员工具书所在位置,然后图书员告诉他图书所在位置。 2、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听教师讲解,初次接触位置这个概念。 3、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生活场景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直观演示以及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投影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3)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再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这样就能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行和第几列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 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课后小记与反思: 第二课时位置(二) 课型:讲授课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二、加与减(一) 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运算与 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算。 3、初步经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的意义能力。 提高质量措施 1、利用多种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鼓励多种算法。 采用多表扬的方法,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兔请客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地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正确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 1、教师童话引入课题。创设加减法情境。 2、出示挂图。请学生说说图意。 二、新知学习。 (一)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回答…… 生1: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再出示挂图。 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生: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生列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 学生独立观察图意。 自己列式计算。

全班核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计算。请学生板演。 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数学游戏:谁先到家。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分组选择小动物。 如:第一组是小猴,第二组是小狗,那么第三组选择小松鼠。 依次类推。 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自己进行速算。 其他也如此。 四、课堂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学生的计算方法是很多,但是还不能正确的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在表达自己的方法时,大多数是人云亦云的。没有达到自己掌握方法的层面。 教学内容:采松果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这些加法。 ⒉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以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原来有多少的思考过程及列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用加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⒈师小朋友,今年小松鼠采松子大丰收啦!。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组去采松子,松鼠妈妈说:“我已经采了25个松子。”小松鼠数了数说:“哦!我采了4个松子”你想向小松鼠提什么问题呢? 学生提问,学生提的问题已经学过就口答解决。 ⒉师:老师和你们想的一样,“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㈡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⒈师;请小朋友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扮两只小松鼠,演一演采松子的过程。想一想怎么算?同桌说说。 ⒉交流汇报:通过刚才的采松子活动,你知道“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该怎么算了吗?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 列出算式。 25+4=29 4+25=29 教师逐个问:你是怎样想的? ⒊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只要把“松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单元试卷及答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一、画一画。 二、填一填。 1. 13的个位上是( ),十位上是( )。 2. 1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3. 比14多1的数是( ),比14少1的数是( )。 三、算一算。 14+4= 16-5= 9+6= 7+9= 8+3= 4+8= 7+7= 9+8= 15-3= 6+6= 四、在里填上“>”“<”或“=”。 1019 4+1115 11-411-5 14-615-6 1920 16-716 15+28+9 8+818 五、在里填上“+”或“-”。 166=10 78=15 1010=20 142=16 95=14 171=16 186=12 183=15 六、想一想,填一填。 七、看图填一填。

1. 2.一共有几个? =八、解决问题。 1. = 2. = 3.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 第七单元测试卷一、 二、1. 3 1 2. 1 9 15 3. 15 13 三、18 11 15 16 11 12 14 17 12 12 四、< = > < < < = < 五、- + + + + - - - 六、 6+6 7+5 8+4 9+3(答案不唯一)

七、1. 2. 4+7=11或7+4=11 八、1. 8+8=16 2. 6+8=14 3. 7+9=16 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 单数:1、3、5、7、9 ······ 双数:2、4、6、8、10 ······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 12里有(12)个一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笔记 3 小数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 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 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 尾法”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能应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中重点是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是如何正确灵活地计算小数除法。 教科书结合具体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 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十分关注算法探究经验的积累,让学生逐步体会“将没有学 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思想,重视计算方法的概括,给出计算法则的结语, 并且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循“认知序”定“教学序”,展现教学的基本脉络与思 路,实现认知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商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 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 让学生弄清算理以便切实掌握。在教学中应注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发 现,理解算理,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用小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时,如果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有困难,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鼓励学生多向思 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1.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本单元内容与旧知 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 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 础。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小数除法的重 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 含义。如:22.4÷4=5.6,用4除22,商5以后余数是2,化为20个十分之一,与十分 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分之一,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商“6” 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因此,在说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要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 生理解算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测试

2014-2015学年新北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试卷 班别:姓名:得分: 一、认真填空我最棒。(每空1分,共21分) 1.口算800×3,想:( )个百乘以3是( )个百,也就是1( ),800-3=( )。 2.口算32×3,想:( )×( )=( ),( )×( )= ( ),( )+( )=( )。 3.580里面有( )个十,( )里面有78个百。 4.( )个十是800,再加上( )个十是1000。 5.幼儿园买来48个皮球,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还可以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6.被除数是270,除数是9,商是( )。 二、请你来当小法官。(每题1分,5分) 1.7个12与12的7倍相等。 ( ) 2.最大一位数与最小三位数相乘的积是900。 ( ) 3.30-5—450÷5。 ( ) 4.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或三位数。 ( ) 5.50×4的积末尾有两个0。 三、按要求计算。(20分) 1.请细心计算,争取全部算对。(8分) 800×4= 350÷5= 60÷3= 32×3= 360÷6= 24-4= 48÷2= 400÷8= 2.脱式计算。(12分) 36+12-4 560÷8—35 50×7—350 === === 26×3+51 540÷9+32 300—240÷6 === === 四、仔细填表你能行。(6分)

五、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6分) ( )÷5=100 ( )÷7=80 ( )×7=210 96÷( )=32 6×( )=480 4×( )=84 六、在○里填上“>”,“<”“=”。(6分) 70-0○70+o 250÷5○280+4 300÷6○70×5 24×4○42×2 35÷5○80÷8 13×5○5×13 七、根据表中信息解答问题。(每题2分,共土0分) 1.买20个羽毛球,给了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2.买5个篮球要花多少钱? 3.健身器材的价钱是羽毛球的多少倍? 4.买5双球鞋,130元够吗? 5.假设给你100元,你打算买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简说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

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单元教学理想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好,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经历简单,加之对祖国的历史了解甚少,教材所选的事离现在久远,因此很难体会到修铁路的难处,更难体会在异国他乡的念国情结,理解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一状况,我在教学这组教材前,必须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的时代背景。理解内容时,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通过读,扫清文字障碍,通过读,了解内容,在读熟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抓住重点句段读,体会的中心思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悟人物的爱国情,进而感情读。教育家叶圣陶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

者的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引起共鸣。课后,结合综合性学习,让学自主查阅爱国主义方面的歌曲、诗歌、故事、散文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汇报,谈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深化情感,从而积淀爱国主义情感。 5.詹天佑 重庆九龙坡区杨石路小学李冉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第三单元 加与减

第三单元加与减 第1课时捐书活动 一、谈话切入: 我们小学生为“希望工程”捐书活动开始了!同学们都积极地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三年级和四年级这两个班的同学们还悄悄地比赛,他们都想为“希望工程”多做贡献。老师把这两个班的捐书情况做了个统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捐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吧! 二、学习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计图,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1)出示图表。这里就是当年我们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和加法有关的问题吗? A、三(1)班和三(2)班一共捐书多少本?118+104=222(本) B、三(2)班和三(3)班一共捐书多少本?104+95=199(本) C、三(1)班和三(3)班一共捐书多少本?118+95=213(本) 2、想一想。 (1)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列式:118+104+95= (2)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以前学的不太一样。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估算。老师请大家先来估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本? (4)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在小组里叙述题意,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3、算一算。 你们认为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呢?好,请你拿出练习本,动手算一算。 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和好朋友交流一下。 4、请你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四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书? 自己动手做一做,然后与同学交流。 三、联系巩固 1、计算比赛,完成练一练第1题。

又对又快的同学可获得小红花一枚。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3、完成练一练第4题。 四、课堂总结 这届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 100+100+100=300(本) 18+4-5=17(本) 300+17=317(本) 118+104+95=317(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第2课时运白菜 一、谈话切入: 秋天到了,田野里忙碌着人们收获的身影。(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淘气与笑笑在这里找到许多数学信息,你猜猜他们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告诉大家。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先看主题图,自己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自己所提的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师:原来有850棵,运走两车后,求还剩多少棵?(师板书出完整的题目)能一步完成吗?(不行)该怎样列式? (二)计算,解决问题 可以先计算运走一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从850里面先减去256;再运走一车,就是再减去280,就算出了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生1:我先算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白菜,再用剩余量减去第二车运走的棵数。 850-256-280 =594-280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也可以先计算出两车一共运走了多少棵白菜,再计算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生2:我先计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白菜,再用总量减去两车一共运走的棵数。 850-(256+280) =850-536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一年级学科语文单元第二单元集备时间 主备人备课成员 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50个生字,6个偏旁和一个多音字;会写27个生字和3个笔画。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读好带有感叹句的句子。 3、积累词语,鼓励学生能将学到的词语运用于表达中。 4、读懂课文,能提取明显信息,乐于和小伙伴交流阅读感受。 5、感受儿童的美好愿望,了解革命传统故事,激发对革命领袖的敬爱之情。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50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单元教学难点1、认识50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仿照例子,积累和拓展字词。 单元课时安排1、吃水不忘挖井人(2课 时) 2、我多想去看看(2课时) 3、一个接一个(2课时) 4、四个太阳(2课时) 语文园地二(2课时) 教学 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年级一年级学科语文单元第二单元课题1、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学目标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了解毛主席是怎样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解决困难,造福人民的。教育学生,要热爱共产党和毛主席,不要忘记那些教育、帮助、关怀过自己,对自己有恩德的人。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第三自然段,认识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高贵品质 课时 安排 二课时 教学 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程序具体过程修改补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吃、忘”等13个生字和心字底、广字头2个偏旁; 2、会写“吃、叫、主、”等7个字和“横折弯”1个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听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 2.教师为学生做人物简介。(课件展示毛主席的照片,介绍毛主席 的革命历程。) 这首歌曲是唱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敬爱的毛主席的。(出示毛主席 画像) 人物简介:毛主席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 的革命事业。他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人们唱给他的歌更是不绝 于耳。 3.总结:是呀,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中国的革命

第三单元 加与减 习题

第三单元加与减 课堂巩固: 1、填空。 (1)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数位要对齐,从()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 (2)比578多134的数是()。 (3)甲数是156,比乙数少226,丙数比乙数多100,,丙数是()。 (4)爷爷家今年收苹果385千克,收梨279千克,收葡萄123千克,爷爷家今年共收水果()千克。 (5)一个加数增加378,另一个加数减少378,和()。 2、比大小。 280+300○280+30 3200—400○3200+400 360+880○880+360 780—90○780—90 410—300○410—30 287+595○299+499 3、判断。 (1)789—699,差一定是三位数。() (2)在减法中,减数必须小于被减数。() (3)一个三位数减一个三位数,差一定是三位数。() (4)最小的四位数减最小的三位数,差是900。() 4、综合应用。 (1)学校商店批发了一些冰棒,上午卖出219根,下午卖出392根,还剩89根,这批冰棍一共多少根? (2)超市上午卖出122箱豆奶,下午卖出222箱豆奶,还剩下345箱豆奶没有卖出,超市原来有多少箱豆奶? (3)

80元 55元 30元 70元 ①妈买了一件衣服和一顶帽子,付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②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4)小刚的妈妈每月的收入是632元,爸爸每月的收入是786元, ①小刚家每月生活费需要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钱? ②果想用节余的钱买1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需要攒几个月? (5)一顶帽子126元,一件衣服388元,妈妈拿出600元,应找回多少元? (6)李明家在学校南面480米,王英家在学校北面,比李明家到学校远256米.王英家离学校有多少米?李明家到王英家要走多少米? 课后练习: 356+626+105= 445+385+78= 445+369+110=112+345+543= 98+258+553= 60+457+3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