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五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公开课获奖教案

17 古诗五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公开课获奖教案
17 古诗五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公开课获奖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

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六、板书:

三秦(送别地点)

望并非远别

五津(上任地点)

同宦游(身份)

知己豁达、乐观、坦然

意心愿

比邻

无为共沾巾

七、附:

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

王维王昌龄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寒雨连江夜入吴,千里黄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平明送客楚山孤。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洛阳亲友如相问,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片冰心在玉壶。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原文及注释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原文及注释翻译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 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 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 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 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 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 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翻译: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更多《送杜少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 古代诗歌五首 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 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陈子 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 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 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 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 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 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的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诗歌 的大意。 2.吟咏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志趣与胸怀。 预习作业: 1.查作者和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 3.熟读全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4.提出一至三个疑问。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 你们有过送别他人的经历吗?是否会将送别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 呢? 生自由发言 预设: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会用文字记录下来。 引导:这样的习惯很好。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将“送别”作为题材,以 诗词

歌赋等形式来展现自己送别的心路历程。 今天, 我们就要学习一首送别诗 《送 杜少府之任蜀川》,与诗人王勃 同行,感受他情绪的起伏变化,感悟他的志趣与胸怀! 二、 预习交流 (一)课文 朗读 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全诗,注意为对方纠正字音与节奏。 2.两人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以举手提问,全班交流解决。 3.请生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与节奏。 ①一生单读(生评价) ②全班齐读 (二)说说诗意 请四位同学每人一句说一说大概意思。 全诗大概意思:三秦大地拱卫着雄伟的京城,从这儿遥望风烟迷蒙的蜀川。 想到了我同你即将分别的离情别意啊, 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 内存在知己,即使是天各一方也像近邻一样。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儿 女般哭哭滴滴的把手帕都给沾湿了。 三、品诗悟情 引导:跨过刚刚的两道门槛,我们终于可以与诗人同行,走进他的内心了! 1.读全诗,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引导:题目(解题)、“离别”、“在歧路”以及书下注释。 2.王勃在哪儿送别有人呢?你是如何知道的? 引导:送别之地是长安。可以从首联及书下注释得知。(读首联) 3.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到蜀川赴任。从地理角度看,两地相隔千里。诗人在 此用一个什么字将这相隔千里的两地联系了起来?“望”字。 诗人为什么要“望”呢? 引导:好友此去赴任之地,路途遥远(风烟犹言路途遥远、艰辛。),不知 前路如何,他内心有一份不舍与惜别,有一份淡淡的惆怅与离别之情。这里运用 了夸张的手法,与其说诗人是用眼睛在望,不如说诗人是用心在望啊! 4.试读首联,想想该如何处理语气语调、重音等,才能读出这份淡淡的离别 之情。 ①请一生读,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一联的朗读的。 (生评价并再请一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作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ji?ng)州龙门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xí)文,触怒唐高宗。后任虢(guó)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年仅27岁。有《王子安集》二十卷。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除本文外,《滕王阁序》亦脍炙人口。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 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

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主题思想】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 这首诗是王勃供职于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赠别诗。 首联:“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以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城阙辅三秦”是一个倒装的句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指长安的城垣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这一句一扫以往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起笔雄伟。下句“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风烟”在此起了渲染离别气氛的作用,从而引出下句。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有接着叙写离情别绪,而是笔锋一转,转而说你我都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呀,彼此间应该都能体会这种心情的吧。也许是思绪太多,也许是无从说起,诗人在此有意略去了对众多思绪的叙写,而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增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离别总是伤感的,但诗人并未停留于伤感之中,颈联笔锋一荡,意境又开阔了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而王勃句强调友人间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会是像相邻一样。这句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尾联紧跟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常常在分岔路口分手,“歧路”又一次照应送别之意。这句是诗人在即将分手之时劝慰杜少府之语,不要在分手之时抹眼泪了,像小儿女一般,只要心心相印,远在天涯,不也如近在咫尺一般么?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中考古诗文复习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王勃的相关文学常识;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熟练背诵、默写。 2.反复品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理解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3.感悟诗中浓浓的挚情,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对于离别是很伤感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人们如此重视离别时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或留给居者,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二、诗人简介 1.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五言律诗,本篇为唐代赠别名作,是王勃在长安送友人去四川时所写。杜少府,作者的朋友。少府,官名,县尉的别称。之,往。蜀州,地名,今四川。(没有PPT) 2.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后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有《王子安集》二十卷。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三、疏通文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①〔城阙辅三秦〕意思是三秦辅卫着长安。城阙,指长安。三秦,指关中地区。②〔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这里代指蜀州。③〔歧路〕岔路口。④〔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⑤〔沾巾〕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译文】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四、感知内容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试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试题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出自《全唐诗 》,是唐代诗人王勃 的作品。 提供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考试题答案及赏析, 一起来学习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试题答案 1、此诗的作者是 ,他和并称为“初唐四杰。” 2、下列对诗词 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 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 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 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 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这两句承上作结: 既非远别, 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 中的不朽名句? 6、本诗中的破题句是
1/7

7、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 是 8、 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说它们 好在哪里。 10、 此诗中, 王勃用“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寄予远方朋友, 表明 【参考答案】 1、王勃,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B 3、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 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 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 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5、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 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 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 朽名句。 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望”字跨越时空个,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 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9、这两句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基调低沉的特点,显得昂扬乐观,给朋友 以安慰和鼓励。 10、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 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奇峰突起, 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 江山难阻”的情景,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 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 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 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 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 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 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 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
2/7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20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一教时。 1、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2、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3、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题及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题及答案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 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 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 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 诗人劝慰杜少府, 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 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 ,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解析:这三道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对古诗 的赏析,突出了文学 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第 1 题考查诗歌

的诵读 第 2 题考查对常识、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第 3 题考查对名句妙处的品味,是一道开放题。 答案:1.B(“离别”和“宦游”分别各是一个词语 ,不能分开。) 2.C(错在对诗句 内容的曲解。)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 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供参考,意思对即可) 其它试题 1、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 四杰”。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一扫离愁别恨,充满乐观 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 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自古以 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 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颈联,语 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 安慰与鼓舞。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 句?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 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 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 ,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 名句。 6、本诗中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7、 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优秀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的相关文学常识;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熟练背诵、默写。 2.反复品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理解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感悟诗中浓浓的挚情,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教学重点】 了解王勃的相关文学常识;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熟练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反复品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理解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感悟诗中浓浓的挚情,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人对于离别是很伤感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人们如此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或留给居者,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五言律诗,本篇为唐代赠别名作,是王勃在长安送友人去四川时所写。杜少府,作者的朋友。少府,官名,县尉的别称。之,往。蜀州,地名,今四川。 2.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

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后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有《王子安集》二十卷。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3.学习生字: 城阙(què)宦游(huàn)歧路(qí)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三、品味感受: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点出了送别之地和杜少府上任的地方。两个好朋友即将分别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诗人出于对朋友的依恋和关心,借描写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在展现雄浑开阔的境界中隐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颔联劝勉友人,不作哀伤之别,同时也是自勉,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颈联抒写真挚的友情,劝慰杜少府不要为远离朋友而伤感,因为山高水远不能阻隔知己朋友的感情。语言形象凝练,饱含深情,富有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伤感,代之以豁达的感情,给友人莫大的安慰鼓舞。 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尾联,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互勉。劝友人要心情舒畅地到任,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四、合作探究: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诗人对好友的慰勉,歌唱了真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用质朴的语言写壮阔的胸襟,于质朴之中蕴含警策,在豪语之中含关怀体贴,读来亲切感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英汉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 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英语翻译版本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Seeing off a Friend 王勃【唐】 By Wang Bo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The Capital is protected by the three Qin districts. Through the mist we look into the distance at the five ferry crossings.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With great affection we will have to bid farewell,

We are both officials far away from our hometown.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Because of our great friendship, Long distance can’t separate us.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When we part at the fork of the road, We mustn’t weep like little kids. 英语翻译版本二: Bidding Deputy Magistrate Du Farewell Wang Bo The capital and palace are guarded by the land of three Qin kingdoms, In the distance the Five Ferries are screened by wind and mist. Now comes the time for us to bid farewell to each other, And we will both be officials away from home on duty. So long as we remain bosom friends in our heart of hearts, We'll still feel like neighbours despite the distance apart. So don't let us shed silly tears like youngsters At that last moment when we both wave goodbye.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 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赏析 王勃(唐)选自《王子安集》一、朗读节奏 (一)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温馨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句式。 二、诗歌大意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三、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四、诗歌主旨 这是首送别诗,王勃之友杜少府去蜀州任职,诗人在送友路上作此诗对友人表示劝勉,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怀)及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五、诗歌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城阙”,指京城长安;五津”,是杜少府要去之地,“望”,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颔联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及诗人豁达胸襟。颈联笔锋一转,凝练、鲜明地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也是千古佳句。尾联紧接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注: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全诗情、景、理融为一体。前两联紧扣送别,记事写景,借景抒情;后两联是对朋友的劝勉。语言形象凝练,饱含深情并富有哲理。 六、补充资料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所以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但也不可一概而论,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七、作者简介 王勃,唐初诗人,字子安,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

部编版《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

3短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

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 这是一首赠别友人的诗。上路的杜少府显然是郁郁不得志的。从城阙巍峨、畿辅广阔的京都长安,离别亲友,独自去往风烟迷茫、路途遥远的蜀川,此情此景自是难堪的。诗的发端,不但点明地点,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 风烟” ,写五津僻远,难以望见,也隐含仕途前程,渺不可知。关切之情,在“ 望” 中流露。 三、四句推进一层说,你此去固然如飘泊的孤舟,我也是多年沉浮于宦海的人;彼此分手,我何尝不同样黯然呢!以同情为安慰,已暗用“ 知己” 二字。然后转折出天涯如比邻的情怀。以临别不效儿女态为结,格调极高,使友人的精神也为之振作。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唐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 王勃,(649 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王勃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由于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公元666 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公元672 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 二年(公元675年)或三年(公元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 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 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王勃“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 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王勃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 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 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课堂实录与评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诵读诗文,理解诗意。 2、体会诗人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3、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对比阅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学习诗人豁达开朗、共勉互励的惜别情怀。 [评:三维目标的确立,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鉴赏古诗文的技法,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欣赏歌曲《永远是朋友》。(播放录音机, 创设教学情境) 2、听后,让学生自由谈听后感受。(对友情的期盼;广交友人的心愿;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3、以学生的感受为话题导入新课: 师:(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赏识性肯定,使其有一种成就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友情是常开不败的花朵,她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友情是关怀、是祝福,有了她人生便多了几分温存,少了几分孤独。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文人雅士,为之纵情歌唱,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而其中为友人送别的诗就如同是诗苑中的一朵奇葩,散发着独有的芬芳。但一般的送别诗总免不了悲酸之态,这不,这儿有两首诗,让我们齐声朗读品评一下: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读后)这两首诗,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浓浓的友情,同时也感受到了有一股悲酸凄凉之意,让人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诗人消极低沉的情绪。但是,放眼诗苑,也不乏豁达开朗、积极乐观之作,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并指名学生就自己所知向同学们简介有关文学常识,然后,教师根据回答情况予以赏识性评价并补充) [评:相关音乐的欣赏,便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