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吉林省环境保护厅吉林省水利厅吉林省林业厅

关于印发《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

吉农计发〔2016〕1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吉林省科技厅

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吉林省环境保护厅

吉林省水利厅吉林省林业厅

2016年3月12日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

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吉林、促进农业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和商品粮输出大省,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 —2030年)》,指导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主要成就

新世纪以来,全省上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为根本方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繁荣稳定目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

“十二五”期间,以稳产、高产优质粮食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克服自然灾害影响,推进粮食均衡增产和优质高效技术不断创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五年

来,全省粮食产量提高160多亿斤,连续跨越500 亿、600亿、700亿三个百亿斤台阶,连续三年超过700亿斤,总产从全国第五位跃升到第四位,单产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粮食商品率、调出量和人均占有量保持全国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稳定增长,2015年,全省畜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350亿元,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分别发展到3100万头、755万头、900万只和5.8亿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08万吨、 113万吨和55.6万吨,成为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园艺特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实现总产值1432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超过石化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835亿元。

2.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严格控制耕地资源占用,提高水资源、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推广实施了一批资源保护及高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启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遏制了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大力推进科学施肥施药,重点推广控肥控药控水、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达到35%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

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力逐年增强。

农田生态、林地生态、草原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大力造林、科学营林、严格保护等多措并举,森林面积稳步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43.9%,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森林质量显著提升。通过西部河湖连通工程,中部引松供水工程,松原灌区工程,松花江、嫩江干流治理和月亮泡蓄滞洪区“两江一区”工程建设,草原湿地生态保护等工程措施,稳步建立自然、循环、无污染、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

4.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按照建设生态省的总体要求,以构建生态文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增大乡镇村屯绿化量,突出美化,打造精品。目前60%以上的村屯绿化覆盖率大于30%以上,县级公路、铁路和乡级公路50%以上达到绿化美化标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建美丽乡村的战略要求,启动实施了“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行动,全面推进农村村屯“四旁”绿化美化,提高村屯绿化美化水平。

(二)面临挑战

在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提升的同时,耕地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农业生态环境呈现加速恶化趋势,特别是农业对化学投入品过度依赖、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相互叠加,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1.土地资源。

吉林省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耕地减少趋势难以扭转。耕地资源质量基础较好,优质黑土区总面积1248万亩。土壤类型主要是黑土、黑钙土、淡黑钙土、草甸土和冲积土,土壤养分贮量较高,肥力较高。但是近年来土地超强度使用,土地质量下降十分明显,黑土腐殖质层厚度已由上世纪50—60年代的平均60—7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土壤耕作层逐渐变浅、变硬,土壤蓄水能力明显下降,造成“十年九春旱”,而且伏旱和秋吊经常发生。据调查,吉林省耕地的耕层厚度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25—30厘米减为20厘米左右。施用大量的化肥,少用或不用有机肥,造成土地生态系统失衡,部分土壤出现酸化现象,土壤养分的不平衡、化肥利用率不高和肥力普遍下降。同时土壤污染不容忽视。

2.水资源。

吉林省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省份,水资源总量约为399亿立方米,全省人均占有水量约为1500立方米,约占全国人均占有水量的50%,亩均占有水量约为477立方米,约占全国亩均占水量的30%。按国际标准来衡量,吉林省属于中度缺水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但呈现出恶化趋势。现有水力侵蚀面积3.47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全省20条主要江河的74个监测断面中达到水质控制目标要求的监测断面52个,占断面总数的70.3%。其中,Ⅰ~Ⅲ类水质监测断面45个,占断面总数的60.8%。中西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强度过高,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部分地区草原被过牧滥垦,湖泊湿地被围垦,江河行洪滩地被侵占。

3.气候变化影响。

吉林省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粮食产量受干旱影响波动大,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弱。建国以来,旱灾发生57多次,平均全省年受灾面积近2400万亩,因旱灾而造成的减产达20%—40%。近年来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4.劳动力资源。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加快趋势,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外流较快,加之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技能、生活习惯等方面均发生巨大变化,离农意识强烈,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和老人比重上升。据调查,目前从事农业生产妇女占42%,5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36%。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和素质结构性下降并存,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

5.农业科技。

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适合机械收获的作物新品种。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公益性植保体系建设和高效生物防治技术体系研发滞后,病虫害减产损失居高不下。种植结构单一,种植结构调整存在技术瓶颈限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存在技术瓶颈并缺少产业政策支撑,秸秆田间焚烧和畜禽养殖废弃物随意堆放普遍。固碳增汇型土壤培肥技术、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研发滞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突出。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生产技术研发滞后,作物稳产丰产风险加剧。

(三)发展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形成广泛共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社会对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集聚了社会共识。二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雄厚。我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持续加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弥补国内农业资源不足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战略空间和物质保障。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日益坚实。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广泛传承,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等日新月异、广泛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不断集成创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日益完善。随着农村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提供保障。

农业是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立足世情、国情、省情、农情,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吉林省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创新驱动、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导方针,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以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友好”为核心目标,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恢复与农业开发并重的原则。

把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稳步推进农业开发,加强农田环境监测,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强面源污染、企业污水、畜牧业污染等重点污染物治理,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2.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的原则。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着力加强生态脆弱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3.技术创新与技术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原则。

依据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长期技术发展趋势与近期技术需求相结合,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不断为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更加注重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构建与展示适于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4.坚持市场驱动与依法治理相协同的原则。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责任分配机制、“谁受益、谁付费”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要求,着力构建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着力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强化法治观念和思维,完善农业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构建市场驱动和法治保障相得益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强,生物多样性衰减速度逐步减缓。

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第十二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第十二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特征,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保护政策。 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 本章共分三节,三学时 第一节、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1学时) 1、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 第二节、农业环境保护政策(1学时) 1、我国面临的环境危机 2、农业环境政策 第三节、农业自然资源保护政策(1学时) 1、我国面临的资源危机 2、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保护政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主要介绍农业政策的评估与调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特征 3、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4、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保护政策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在教学中讲授时引导学生结合资源环境经济学中对再生性资源与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利用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保护政策。 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在讲授基本内容加入提问或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1] 王金南,田仁生,洪亚雄,中国环境政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 李代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模式选择,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19卷1期,p112-113,139 [3] 王东升,杜砚如,鲍建梅,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8期,p11-14 [4] 王雅芹,刘顺英,李树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生态经济,2005年8期,p74-77 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书后习题和题库

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2级地理学科学案【序号:12】 课题: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班级___姓名__ ___学号____得分】 【考纲解读】: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 2.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及农业发展。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课后巩固区】 1.下列关于东北三省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不利于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 B.气候寒冷,冻土深厚,不利于农作物春播 C.光热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D.冬季厚厚的积雪,到第二年春季融化,保证了春播农作物的需要 读右图,回答1~3题: 2.该图最有可能是 ( ) A.东北耕地分布图 B.东北经济作物分布图 C.东北粮食作物分布图 D.东北林地分布图 3.图中图例Ш表示的地理事物是 ( ) A.针叶林 B.人工林和次生林 C.春小麦 D.大豆 4.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 ) A.保护水土 B.建成我国的畜牧业基地 C.综合治理中、低产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2010·抚宁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5~7题。 材料1:目前,东北地区黑土流失面积4万多平方千米,占黑土总面积的40%左右。以前60~70厘米厚的黑土层,现在大概只有20~30厘米厚,有的地方黑土消失殆尽,黄土裸露,丧失了生产能力。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导致东北旱涝风沙灾害严重。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防治,按目前水土流失的速度,40~50年后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 材料2:世界三大黑土集中分布区 5关于世界黑土分布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编制】杨文燕【审核】_________【包组领导】_________【使用时间】_____3.13___ 教师寄语:责任心是迈向成功的起点;好习惯是快乐成长的阶梯! A.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境内 B.均为所属国家人口最为稠密地区 C.均为所在国家非常重要的粮食产区 D.为北半球广大地区的温带森林分布区 6.关于我国黑土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分布在黑、吉、辽、冀等省区 B.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地区 C.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D.是我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和大豆产区 7.水土流失是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为治理水土流失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治理坡面 B.秸秆还田 C.植树造林 D.沟壑治理 读图,回答11~12题。 8.我国东北平原与同纬度的德国南部地区相比,小麦种植的有利条件 是() A.土壤肥沃 B.灌溉水源充足 C.光热条件好 D.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 9.与我国东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区位因素相比,北德平原小麦种植区 分布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A.土壤肥沃多冻土 B.类似三江平原的沼泽多 C.日照时间短,热量少 D.以水稻种植为主 (2010·漳州模拟)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15题。 10.该地区所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混合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14.该地区的农作物熟制是() 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C.一年两熟到三熟 D.一年三熟 11.限制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最大生态问题是() 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 B.土地盐渍化和低洼易涝 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 D.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12.该地区农业部门拟建设水土保持林、果林、耕地、水库大坝, 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课例撰写:丁利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下图)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情况,分析归纳存在问题。通过案例讨论感受农业发展的解决办法。 (三)教学准备 确定案例研究的具体区域---三江平原,查找合适的案例---抚远县,查阅文字资料、数据、绘制图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说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说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通过对三江平原的案例分析,说出东北平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3.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及抚远县的案例解剖,能够掌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分析方法,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步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1.教学手段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案

待中国作为一个一次性筷子出口大国这件事? 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流程图:一次性筷子大量使用——生产商为了牟取利益大量生产——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所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2)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提出问题:我国的资源状况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小结:通过活动导入,结合课文中“相关连接”和“名人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面临的严峻的自然资源形势及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真正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联系前面学过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今天学习的资源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板书) 学习目标2 活动二:牧场的发展方案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活动三: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活动二,引导学生在探讨其三个观点的基础上,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广告。 看投影,师生共同赏析几条好的广告语:“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大地需要绿色,人类心灵需要绿色”通过欣赏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公益广告的一些基本特点,鼓励学生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广告语设计完成后,分别在可堂上进行交流、评比,评出优秀作品贴在教室的选出栏中。 2.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课文的“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总结: 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在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实施什么战略? (2)看投影,如何更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4.活动四:以矿产资源为例,让学生认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提出问题: a如果旧的矿产资源已经消耗完毕,新的能源又没有及时被发现或发明出来,人类会面临怎样的境遇。 b如果自己国家没有了资源,单纯依靠国际市场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c如果资源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用完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使学生达成共识:即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结:重点从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这一国情出发,讲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 活动与探究(看投影) 课本P58生态农业循环图: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状,展开讨论: 1.你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是什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我国正在实施的什么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5学习目标3 为了更好的发掌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国家和个人应该怎么做?国家:①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②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个人:①树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②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水电,垃圾分类等。③积极与一切破坏可持续发展的

农业可持续发展答案

农业可持续发展答案 1.C [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少,主要使用大型机械化耕作。] 2.A [美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追求效益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其中,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外,交通运输条件、国家的政策与法规等,都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B [第3题,畜牧和灌溉农业区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区域,⑦位于高大山脉的背风坡、距海较远,降水少。第4题,①农业带纬度位置较高,气候湿冷、无霜期长;市场不属于自然因素。] 5.C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科学的、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 6.D [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热量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两地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实行农场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高;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故两地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8.A [美国产区的1月平均气温在6~8℃之间,所以不会是纬度较高的五大湖区;美国30?N~40?N东海岸有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降水较多;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也较多,所以A项正确。] 9.C [从图中看出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与北半球最适宜区吻合,年降水量也比美国更接近北半球最适宜区,所以①正确;苹果在冬季不生长,糖分的积累主要是从气温日较差考虑,而不是气温年较差,所以②错;美国产区位于大陆西海岸30?N~40?N之间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而我国苹果产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因此夏季时美国产区光照条件更好,所以③错;表中中国苹果生产成本远远低于美国,主要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导致的,所以④正确。] 10.C [第10题,“最主要”是题眼,黑风暴大规模袭击与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当的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大风和干旱只是基础条件,不是“最主要”原因。第11题,四个区域中只有塔里木盆地植被最稀疏且多大风天气。] 12.A [读图可知,该地区种植业的规模大于适宜发展种植业的缓坡和平原的规模,所以造成该地区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过度开垦。] 13.D [我国南方地区丘陵和低山面积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着,应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立体农业;缓坡适宜开垦为梯田发展种植业,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坡度较大的地区不宜开垦为梯田,若发展水稻种植业,会造成水土流失;全面封山育林,也不可行。] 14解析:选D。美国中部和北部为小麦带,五大湖沿岸和东北部为乳畜带,乳畜带以南的中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在中国发展了千年的农业而言,精耕细作一直是中国很多年保持的特色。就个人而言,我认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就是最早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地雏形,比如秸秆还田,保持地利,引渠灌田等等。当然,中国面朝黄土的农民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保持着对环境的友好对以后的人们会有如此大的启发,说到底他们就是依时而作,依地而作,能够让地利有最大的发挥。话说,其实华北大面积的盐碱地就是过度耕种导致的地力摊薄,水土流失,从而土地再无法保持水份,之后就是大量盐碱从土地中的析出,。当然,像这样的反面例子确实有很多,这都是在不断敦促我们认识到环境友好型生产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生产也好,资源也好,说到底就是尊重自然,在保护自然的最大限度内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即所谓的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当然,那是大家的共识,其实我个人更大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不仅仅局限于其环境友好的基本层次,那是人们被动的改变自然,是受自然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深究化,便是所谓的循环经济,这是我对于人们能动的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的认同,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去建造一个可以往复循环的经济体系,提高所谓的资源利用率以及重复使用率,或者延长所谓的产出链,将所有的环节联系起来,将所谓的废物转化成可以使用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一个合理 的不断发展的体系。 当然,举个实例,来证明这种不断循环的真正好处,这可以间接

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作用。日本作为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资源极其匮乏,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资源近乎苛求般的使用。在家庭式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当人和牲畜排出废物,便用沼气池收集起来,然后将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以及生火,之后将发酵过后的沼料灌入田中,用这些自然肥料来肥田,大大减少对于化学肥料的依赖,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之后在销售完所生产的农业产品之后,再将一些农产品的残品次品喂食给牲畜,这样又可以大大减少养殖的饲料问题。可以说整个过程都是一个闭环的经济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很大量的环境污染物,上一环节的废物成为下一环节的供料,这是实现整个循环过程所必需的条件,在农业经济学上,这也是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最优化组合。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所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效益,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在中国珠三角地带也实现了渔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我认为这是对于日本模式的一种发展,因为它将牧副鱼紧密的结合起来了,首先在珠三角地区大规模进行养蚕,大力发展蚕丝业,然后将蚕的废物掺入鸡饲料,作为鸡的主要饲料,之后将鸡排泄的废物倒入鱼塘,将富含蛋白质的废渣喂食给鱼类,最后在鱼售空后,进行清塘,将塘里的淤泥清理出来,然后用来培育桑树,整个经济系统就循环起来了,这种生产方式作为珠三角常见的生产方式,已经给这个产业链上的各大结构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质上的双赢,同时这个过程中没有对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是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出口,也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目标。应该来说,我们要实现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得从老祖宗所谓的“地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参考教案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参考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3.了解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关于美国农业发展方面的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4.通过对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分析,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思路 一.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种植业为例) 1.读《美国农业分布图》,找出种植业(小麦、玉米、棉花等)的分布位置。 绝大部分分布于美国中部,落基山脉以东,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广大平原上。 2.读《美国地形图》、《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美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美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水热条件适宜——(纬度位置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势平坦广阔——(平原面积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广人稀——(教师提供:国土面积约93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亿) 3.读课文P52,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书中找出 交通运输条件好——(阅读材料:《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出) 国家的政策与法规扶持——参阅课文P55—5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得出。 补充:在《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中,其中哪条对你的触动最大,请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要求学生回忆农业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2.从书中找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课文P52 3.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表现。 活动:对照课文P53,找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区名称。 4.了解美国“乳畜带”: (1)位置——美东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条件——多汁牧草;消费市场。 5.了解美国小麦带: (1)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平、土肥、气候适宜。(对照课文P51地形与气候图)(2)二种不同种类小麦的分布位置。 简介春小麦与冬小麦播种与收割的季节差异。当地以种植哪种类型的小麦为主。 活动: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请判断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所种植的小麦种类。当地有些地方种植冬小麦。 6.了解美国的“玉米带”: (1)位置: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的交汇处;与其它农业区的相对位置。 (2)玉米带比小麦带位置偏东的原因分析。——需水量的差异。(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及河流分布图予以佐证。 7.美国在此地区,进行“玉米与大豆轮作”生产。 8.小结: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意义——要求从书中找出。课文P54。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了解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 分析造成沙尘暴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牧、过垦导致植被破坏。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内容提要】世纪之交的中国可持续研究,亟待尽快形成一个全面综合而又能够切实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时,必须十分慎重,绝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盘移植;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必须真正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要求和客观规律,以能够最终形成促进、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 【摘要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22 %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第1 号国情报告所得出

的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结论,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深思。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 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更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的广为关注。 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一、战略观点(注:根据研究者所提出见解的学科侧重或学科倾向,大致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概括为农业生态学、农业和农业地三大学科领域,并不是严格按照研究者自身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区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确保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针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在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学三大学科领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观点。 (一)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筹备工作。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 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水稻种植区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 B.市场 C.技术 D.政策 2.甲、乙两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A.土地石漠化、低温冻害 B.土地盐碱化、旱涝频发 C.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D.土地沼泽化、土壤污染 1. 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东北稻米质量好,市场上很受欢迎。由图可知,从1980年至2019年,水稻种植北界向北移动,种植范围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这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水稻种植技术提高,使得种植北界向北移动。 2.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问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农业生产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东北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不合理的耕作容易出现黑土遭受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乙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农业生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并且混淆土地石漠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将土地石漠化等同于土地荒漠化。 下面两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 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 村寨秧田育鱼苗,不利于鱼苗成活 C.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 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4.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A. 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B. 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C. 对市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D. 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摘要:“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在谈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夫鹏 学号:3136604067 年级专业:13级环境设计2班

目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农业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结合,对环境负责的生产体系需要统一考虑一系列物理的、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 1)缩短施肥周期,减少农田养分流失,确保农田中的和外部投入的养分的有效结合。 2)保护和增强土壤储蓄养分、水分和抗侵蚀的能力。 3)有效使用轮作、作物覆盖、绿肥、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4)加大豆科作物和其他来源生物氮的使用。 5)在有机养分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平衡、有效地使用化肥。 6)通过作物耕作、栽培手段,包括害虫统一治理和其他形式的生物控制,对害虫、疾病、杂草采用天然控制办法。 7)当害虫监测清楚表明对作物构成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临界值,且使用其他方法明显无效时,考虑使用杀虫剂。 8)保持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提高其生物和经济稳定性。 9)选用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抗害虫能力的作物品种。 10)对生态过程开展更广泛地多学科研究,重点强调具抗病原、抗虫、抗微量元素缺乏和抗毒性的作物育种。

农业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

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水城县绿色产业服务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前言 国发[2012]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加强山区特色经济林建设,支持因地制宜发展花椒、金银花、猕猴桃、核桃等经济作物。为加快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通过半年调研的目的,是寻找一条最适合我县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模式,经验和做法,到2020年我县规划发展猕猴桃30万亩,涉及28个乡镇,现将水城县猕猴桃产业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可持续发展成效 水城县自2000年从四川苍溪引种红阳猕猴桃,近13年的种植试验表明,红阳猕猴桃比较适合水城的气候特点,成熟期比原产地提前1个月,表现为早熟。经后熟处理过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9%,总糖16.1g/100g,总酸0.94%,果糖0.9g/100g,维生素C168.8mg/100g(经贵州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测试),品质较原产地好,在同行业同类产品中可谓“一枝独秀”,所以,在水城又被赋予了“水城红心猕猴桃”的新名字,主要优点是:早熟、果实中等大小,果心红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香味浓郁,口感好,硬度适中,贮运性较好,抗逆能力强。2007年经省内专家进行田间鉴定,并顺利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由水城县统一打造的“黔宏牌”红心猕猴桃,曾获2007年中国(江西)果品及苗木展销会“猕猴桃类”金奖,先后被评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2013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为此,国内外订单纷纷青睐水城,产品闻名全国,基地单价一度达到60元/公斤,其价格是同类果品海沃德、秦美等品种的5~8倍,是四川红阳猕猴桃的2~3倍。由于水城独特的区域小气候,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参考教案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参考教案(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3.了解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 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关于美国农业发展方面 的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 体会、见解和成果。 4.通过对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分析,了解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思路 一.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种植业为例) 1.读《美国农业分布图》,找出种植业(小麦、玉米、棉花等)的分布 位置。 绝大部分分布于美国中部,落基山脉以东,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广大平原上。 2.读《美国地形图》、《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美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美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水热条件适宜——(纬度位置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势平坦广阔——(平原面积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广人稀——(教师提供:国土面积约93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3亿)3.读课文P52,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书中找出 交通运输条件好——(阅读材料:《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出)国家的政策与法规扶持——参阅课文P55—5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得出。 补充:在《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中,其中哪条对你的触动最大, 请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要求学生回忆农业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2.从书中找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课文P52 3.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表现。 活动:对照课文P53,找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区名称。 4.了解美国“乳畜带”: (1)位置——美东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条件——多汁牧草;消费市场。 5.了解美国小麦带: (1)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平、土肥、气候适宜。(对照课文P51地形与气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模板】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201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要求,合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印发你们。 请按照《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本省(区、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请于11月30日前将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参加创建主体名单及有关创建材料同时报送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 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

水利部国家林业局2016年8月19日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201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要求,为做好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以下简称“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探索符合我国不同区域特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建设试验示范区,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 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和加强科技兴农工作,促进农业高效持续发展,是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市政府作关于加强科技兴农工作的报告。 一、全市科技兴农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是我市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设施农业如雨后春笋。科技兴农战略渐深入人心,科技工作环境不断改善,科技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全市科技兴农工作的主要做法、成效与经验 1、大力营造科技兴农工作的良好环境。 实践证明,无论是科技工作,还是科技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市认真执行中央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和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意见》、《关于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意见》、加速了农业和农业科技工作的法制化进程,最近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科技服务设施农业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推动工作开展。各级政府加强科技兴农工作,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明确有一名领导分管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有所增加,从2003年至2009年,市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9500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及配套项目建设。近年来,市政府投入农技推广经费450万元。完成了5个基层农技推广站建立,稳定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近三年来,市政府拿出8万元,奖励了一线工作科技人员。实施了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主要目标的“标准粮田建设工程”、“沃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国家玉米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标的“绿色证书工程”。所有这些,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2、抓项目建设,强化了农业科技项目引导。我们坚持以组织实施各类农业科技项目为重点,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有力地推动了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近五年来,全市共组织实施省、市级农业科技项目52项,落实科技支助经费2000余万元。市科技部门重点实施了无公害元葱生产出口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蔬菜新品种引进开发及安全生产技术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肉牛改良、奶牛性控胚胎移植技术推广、畜禽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示范、现代日光温室种苗工厂化生产等项目,市农口部门实施了国家的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引进和推广、西瓜病毒病防控试验等一批科技攻关和先进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引进并应用一批农林畜新品种及新技术,大幅度提高良种覆盖率,解决了生产上技术难题,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建设从根本上改善科技经济结合不够紧密、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发挥了成功一点、带动一片、推动一业的作用,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和特色产业培育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