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_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_上_祁国琴

走进_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_上_祁国琴
走进_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_上_祁国琴

中华古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品

关于文化产品 博物馆文化产品:博物馆的文化产品是代表博物馆文化内涵,并以向公众传播文化为目标的产品。 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是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博物馆定义下进行的经营活动。事实上,博物馆文化产品是博物馆依照社会的文化需要适应市场经济,依托商业运作开展的商业活动,旨在宣传推广博物馆形象,巩固博物馆的教育成果,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延伸。它为博物馆整体形象宣传推广,提供参观纪念品,更是丰富博物馆教育和博物馆体验的延伸手段。为博物馆创建一种不同于陈列而提供参观者与博物馆本身与藏品文化的互动关系。 现实意义: 1、帮助博物馆创造自身经济效益、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从而增强博物馆的经营活力。 2、推动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还有助于诊释和宣传博物馆藏品,有助于增强博物馆与社会、与参观者的交流。 3、有助于提升博物馆整体品牌形象,强化观众对博物馆及其研究和藏品等的尊崇,推动博物馆产业链整合等。 文化产品存在的问题: 1、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品类单一,始终局限于明信片、徽章、文物复(仿)制品和部分图书、音像制品等。大多数产品又缺乏创意,千篇一律,甚至不同的博物馆提供的文化产品仅存在颜色、材质上的不

同,鲜有功能、形状上的区别,完全不能反应出馆藏特色和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2、产品开发不成系列,没有延续性,高档产品与大众化消费品层次不明显,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性价比低的印象,导致产品滞销,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可持续性开发难以为继' 3、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大部分存在着品质低劣的现象做工粗糖,与博物馆本身高雅、精致的形象不相称。完全无法满足参观者对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需求。 4、针对生活相关性和实用性进行研发设计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则更少,没有把博物馆文化产品结合到关注观众生活需求中。 5、对博物馆产品认识的不准确性。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将博物馆产品简单认为是博物馆内设置的礼品商店所销售的一些小产品而已。以及,把博物馆产品作为博物馆的附属产品,对其不重视使得其项目在博物馆里很难开展起来。 6.,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还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研究显示,我国东、中部地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水平整体高于西部;在同区域内,市、县级博物馆与核心城市的相比,产品开发水平相对较低。 进步: 1.从博物馆自身而言,尝试着推动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设计、制作出充分体现博物馆资源所蕴含的文化的博物馆产品, 2.适应一部分消费者馈赠文化产品而尝试生产一部分高端产品,更加注重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种类、多层次的博物

浅谈玉文化

浅谈玉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谈玉文化 在中国古代艺术的百花园中,玉器的历史之长、材质之富、品质之佳精、形态之丰、用途之广,令其他文化艺术难以与之媲美。 众所周知,陶器的出现是古代文明发端的重要标志之一。玉器的起源比陶器还要早,它是人类长期使用的石制工具的衍生物,是人类对矿物知识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谈到玉,就不能不提到和田玉,和田玉是中国最着名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玉。和田玉产于昆仑山,是昆仑玉的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再加上卓尔不群的品质和特性以及开采难度大,和田玉成为琢玉行业中的首选材。一部和田玉史,也是一部中国玉文化史。和田玉在中国玉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得地位,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和田玉交易就活跃,琢玉业就繁荣历史上春秋战国、汉唐时期,以及清初康乾盛世,都是中国玉文化发达的时期。新中国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强盛,人民富裕,和田玉文化又活跃起来,成了经济发展的象征,文化繁荣的标志。反之,国家动荡,经济凋敝,文化衰退,和田玉就萎缩,和田玉成了中华民族、华夏文化兴衰的晴雨表。 中国古代玉器宝库中有许多造型独特、形态别致、功用特殊的玉器,有的还成组、成套或配套使用,以“六器”、“六瑞”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六器”就是中国古代的六种祭玉。《周礼春官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古代“六器”是指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虎、玄璜这六种。它们不仅有明确的形态,还有色泽的要求。古代之所以使用六器祭祀天地四方,有一套说法:古代统治阶级为了讨好神明祖先,贿赂诸神,用玉献祭,把它作为沟通生灵与阴间神灵的法物。“六瑞”,就是古代的六种礼玉。《周礼春官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文解字》中释:“,瑞,以玉为信也,。”瑞是古时用玉做成的器物,作为封官拜爵之凭据,所谓“以等邦国”,是王以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爵位,在君臣相见或诸侯互访的时候,所执的玉器要对应爵位的高低。很明显,“六器”是合乎礼制的、有政治功用的玉礼器。1 中国玉器八千年经久不衰,发展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中国人将玉德比拟人的道德品行,将玉人格化,以此作为评价、判断一个人行为善恶、品德高低的标准。能将玉从石头中分辨出来,是普通的贫民工匠,而能将玉从理论上加以道德阐述的,则是儒家学者,玉德一直影响着中国玉器数千年的发展。玉不隐所短,表里如一,象征人光明磊落,玉绚丽俏美,象征人追求美好生活,玉数千年不朽,象征人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和目标。对玉的推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玉器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性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对政治、礼仪、工艺、宗教、信仰、习俗、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没有任何古器物能与玉相比,而是自新石器时代一直绵延至今的灿烂的八千年华夏文化,唯独玉文化

博物馆文创产业与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c7381374.html, 博物馆文创产业与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作者:王栋 来源:《卷宗》2020年第13期 摘要: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是发展我国文博产业中的重要环节。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不仅能够延伸博物馆文化传承功能,同时也是促进我国文博文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我国博物文创产业现状,分析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与方法,为促进文创行业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产业;文创产品;设计 博物馆作为历史传统文化与地区文化发扬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而文创产业则是基于这些文化资源,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作、传播、展示以及产品服务等商业活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文创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也已经成为发挥文化资源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推进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已经成为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1 我国博物馆当前文创产业现状 1.1 文创产业薄弱,经济效益不佳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注入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经济效益突出的博物馆。虽然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相较以往进步很大,但总体还处于文创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相较于一些西方国家,我国文创产业的发展基础较薄弱,经济效益、经济总量以及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不相匹配,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我国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未来文创产业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1.2 博物馆文创经营理念落后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历史遗迹的重要载体,其具有面向社会大众传递文化知识和历史精神的文化传承功能,同时博物馆的经营性质属于非盈利的、面向社会大会的社会文化服务机构。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在国家事业单位的编制下,文创产品的经营理念较为落后,多数博物馆在管理方面只是一味行使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以及教育等基本社会职能。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面对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和娱乐形式,博物馆在文创经营管理方面却十分守旧,有些博物馆固守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愿积极转变观念,去接受和学习先进的运营管理经验和观念。同时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方面,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文创产品的设计人才以及营销模式落后,很多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低迷,制约了我国文创产业的发展。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玉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2000年前的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与建立。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玉文化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但是按照统治阶级使用玉的用途来分,中国玉的发展可以分为神玉、王玉、民玉。按种类来分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和在清朝慈禧后盛行的缅甸“翡翠”。 旧石器时代到周时期,玉都是被人们奉为巫玉,它被当作一种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玉具有通灵的法力,因为它是神灵、天地、祖先神奇法力的象征。因此玉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可谓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推动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力量就是神明。那时候的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天神。所以这个时期的玉被认为是神玉的存在。 而后的封建皇朝里,玉成为了王玉。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工具。这时候的玉是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的宠儿。玉不再只是用于祭祀天神,玉成为了封建礼制里德的载体。统治阶级给玉赋予了非常多的美好寓意。玉是“石之美者”,玉有“六德”。这使得玉得到了王权和士大夫儒士的喜爱。将玉来表达自身的品德的高尚,代表国家的形象。在清朝时英吉利使者访华,清朝就赠了玉如意给使者。这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也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同时,玉也是皇权的象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而且玉也是政治的象征,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随着朝代的更迭,人民不变的不仅仅有中华的文化,还有中华人民对玉的喜爱。因为玉代表了“六德”是儒士的风雅之物,同时玉也有吉祥祥瑞之意。人们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但是其实要用玉达到保健作用,必须用玉做餐具才可以。随身佩而且随着历朝玉雕技艺的改革创新,玉饰品一直是人们的主要饰品之一。玉镯、玉簪、玉佩、玉冠等等,而且造型多种多样。而且玉在中国的价值一直很高,金玉金玉,古代因为玉的挖掘的运输的困难,使得玉的价格不菲.现在因为玉资源的日益匮乏,使得玉的价值越来越高。现在玉的价格比清朝时期高了千倍不止。同时随着时代的改变,玉也开始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所以直到现在,玉,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灵,成为了民玉。这不是玉的地位下滑,反而是一种升华。现在的玉不是祭祀神明的工具,不是皇权的象征,而是美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历史的印记。 玉随着中华原始文明诞生,她一直都在中华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存在着。中国的文字几经变化,中国的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各大学派都衰弱或者湮灭了,多少书画作品都不见踪影。中国这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她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玉文化一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使古时人们喜爱的和田玉已经越来越少,四大名玉已经有后起之秀----翡翠。美玉,可以分为A货、B货、C货、B+C货。

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

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 引言 从现阶段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具有一些问题,比如品种单一、缺乏创新、缺少艺术特色等,不仅限制了博物馆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明确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及设计方式,并对其进行合理应用,进而提升文化产品的审美价值,增强博物馆的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研究 (一)设计原则 1.文化原则 文化原则属于博物馆文化产品在设计过程中的首要原则,其关键之处在于对某种文化元素或者是多种文化元素进行巧妙设计,确保博物馆中的文化产品可以作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丰富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文化产品而言,其重点并不是自身商品属性,而是它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 2.情感原则 对文化产品赋予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其添加了一些情感因素,人们在对这些文化产品进行欣赏时,会从中发现一些故事与生活方式,体会到一些友情、爱情、关怀与品行,满足了人们在美学及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将地方人文风情与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中,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它们的辨识度及竞争力。 3.特色原则

博物馆文化产品的重要功能就是对馆内文化内涵进行宣传、弘扬,而要想全面发挥这一功能,文化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将博物馆自身的特色作为灵感来源,彰显文化产品的生命力,增强文化产品的创意性,进而为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设计理念 1.对藏品内涵进行准确反映 对于任何一个博物馆而言,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且承载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比如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等。由此可见,文化产品的设计决定了博物馆文化的内涵,所以设计应和博物馆展览、博物馆学术方向及博物馆收藏相联系,将藏品文化内涵作为设计根基,不能为了单方面提升视觉效果而丢失产品的内涵。 2.将创新和传承进行有效结合 对于博物馆文化产品而言,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创意附加价值。所以设计人员可以在不损坏文化产品原有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设计,比如利用科技手段对馆藏文物的复制品进行开发,通过精美的制作工艺增强观众的视觉享受及趣味体验。 二、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实践分析 (一)表层式设计 表层式设计属于一种平面式设计方式,主要是指用馆藏品中的符号、图形及纹饰等对产品外观进行装饰,将这些装饰性元素和产品进

中国玉文化

中文摘要: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器是中国之粹,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晶,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持续不断、连绵发展长达万年之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关键字: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基石;红山文化;四大名玉 正文: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从出土玉器考证,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黄河时代距今8000-4000年之间,此后玉器与钢器并用了约1000年,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可见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很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1.新疆和田玉:又称和田软玉,主要矿物组分为透闪石。和田玉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是中国古代的当之无愧的“玉石之王”。特点:“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紧密,声音洪亮” 2.河南独山玉:因产于河南南阳独山得名,又称南阳玉、独玉,属于一种蚀变辉长岩。特点:独山玉色泽艳丽且颜色比较丰富杂,有白、绿、黄等色,硬度高。 3.辽宁岫玉:又称岫玉,产于辽宁岫岩县得名,属蛇纹石质玉石。特点:多呈绿色至湖水绿色和白色等,具备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 4.湖北绿松石:绿松石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爱的古老玉石之一,远在新石器时期就为人们所饰用,中国清代称之为天国宝石。特点:呈淡天蓝色蓝到深蓝色,也有绿色和浅黄色等,不透明,具有油脂般细腻的色泽。 说到中国的玉文化,不能不提的是出土“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一定是古玉,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须多玩,才能使中国古玉得以还原。古人这样、玩玉。称为“盘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数有色沁,但暗淡不显,因此以、还原为贵。如果得到一块真旧而有多种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则等于暴殄天物,得宝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中国古玉,因为出土的地点不同,所以蚀锈和色沁的性质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气特别潮湿、地层特别多积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锈。北方出

安徽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

课堂内容: 这门课程名称为产品设计课程设计,老师请来了安徽博物院里的负责文化产品的叶主任来介绍了有关安徽博物院的有关文化创新产品以及馆内著名藏品等内容。并且和我们分享了在创作博物馆文化产品中要注意的事项,并且带来了以往的产品来给我们启发。 叶主任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我们没有涉足过的产品设计区域:文化创新产品设计,它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的元素,不仅仅满足人的物理使用诉求,更要能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设计安徽博物馆的文化创新产品就要和安徽博物院联系起来,蕴含安徽历史的元素。 之后,老师布置了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以安徽博物院的文化创新产品进行设计,题材及内容都没有限制,但是要符合安徽博物院的文化内容。

博物馆之旅 在老师布置了任务之后,我便开始收集有关安徽博物院的资料,首先是参观安徽博物院。 在一楼的书店中,除了书,也看到很多纪念品,但是,我观察之后,发现很多物品都是直接是馆内藏品的复制品,并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价格也十分昂贵。还有一部分就是文化创新产品,例如U盘,挂件之类的,但是种类不是很多,可供游玩的游客选择的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是一些装饰性产品,并没有实用功能。 接着在馆内参观,收获颇丰,见到的藏品很丰富,很多藏品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如何将这些藏品上的元素运用到文化创新产品的设计中去,却又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的元素很多,类型不一,而且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须需要和产品有机的结合起来。

资料收集 安徽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战国楚大鼎一级甲等, 即“国宝”。(安徽博物 院第一号镇馆重宝,与馆 标文物,青铜) 圆口,方唇,鼓腹,圜底, 蹄足。附耳外侈。腹饰一 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 耳和颈部模印菱形几何图 案,足根部饰浮雕漩涡纹。 口沿刻铭文12字,研究者 释读不一。前足和腹下均 刻有“安邦”二字吉语。 此鼎形制雄伟,堪称楚国 重器。 战国鄂君启金节此 “金节”用铜铸成,文 字错金。因形似劈开的 竹节,故名“节”。这 种“车节”和“舟节”, 迄今为止仅此一见,因 而极为珍贵。 春秋吴王光鉴(吴王嫁女 儿给蔡侯的媵器,即陪嫁; 2500年前的青铜“冰箱”) 春秋青铜龙虎大建鼓座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 有铭建鼓座。在安徽出土的青铜器中,从铭文字 数来说,仅次于一九五九年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 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胎色 白中微黄,釉色青白。注子小 口,套盖,盖顶蹲一狮。腹呈 六曲长流,带式曲柄。仰莲式 碗,莲瓣边沿饰如意纹。圈足 饰小莲瓣一周。构思巧妙,制 作精致,是景德镇窑青白瓷中 少见的佳作。 镶金边玛瑙碗碗呈橙黄色,局部有暗 红色斑纹,显现出玛瑙的自然纹理与 柔和妩媚的光泽,让人为之惊叹。 “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张成造”剔犀漆盒 通高6厘米,宽约14.5厘米,平面呈圆形,盒 盖状似穹窿,身形如圆柱,盖与身以子母口相 接。

针对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研究策略———以南京博物院为例

针对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研究策略———以南 京博物院为例 随着我国目前对文化发展和弘扬力度的加大,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虽然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尚不成熟,但是文化氛围的升温无疑是博物馆文创产品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机。本文的研究课题是在研究学习博物馆学和艺术设计理论、现代产品设计理论等的基础上,通过对博物馆文化的发掘和文创产业的现实需要而综合制定的,旨在优化运用博物馆资源、进行针对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研究,在设计过程中逐步明确设计思路和发展方向,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个案研究———南京博物院 (一)南京博物院简介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资金山南麓、中山门北侧,占地7万余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也是南京市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的历史始见于1933年,直到1959年正式更名为南京博物院,院内现有各种藏品43万余件,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达当代。既有全国珍稀文物,也有宫廷传世佳品,在区域性和全国性藏品数量上均有较大的领先优势。青铜、玉器、金银器皿、古玩、织物、书画等一应俱全,成为数千年南京文明和中华文明发展的直接见证。院内的知名藏品如:西汉“金兽”、西晋“青瓷神兽尊”、“扬州八怪”的书画等。 (二)南京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开发 南京博物院早在1979年就首开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和研究的先河,其

设立于馆内的博物馆商店是我国类似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销售的先驱,在其接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丰富了文创产品的种类与范畴,文创产品的概念也由最初对文物的复刻和临摹转变为了新概念形式下的开发,其主要的文创产品包括典藏复制品、出版品、体验产品和创意性产品等。 1.典藏复制产品 南京博物院的复制型文创产品由来已久,在概念和形态上讲求对其原型的高度模仿和表现,力求满足文物爱好者和收藏家们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同时得益于博物院的文化定位,其可为客户复制全品类不同规格的文创复制品,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南京博物院积极响应互联网文创产品的现实需求,开始接受网上预约订购复刻文化产品的业务,通过不断加深对复制产品的研究,南京博物院实现了向广大民众传扬优秀文化,古今结合的文创产品利用理念,同时为博物院的财政收入提供了途径。 2.出版物品 南京博物院的文创出版物主要为研究性书籍、宣传资料、画册、海报等,这一类出版产品在价格上相对易于被游客和文创产品爱好者所接受,比如由南京博物院编撰出版的《南京博物院藏宝录》《南京博物院珍稀藏品图鉴》等,该类型的文创产品对于宣传博物馆文化、增进民众对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和认知有着较好的作用。 3.体验产品 体验类文创产品主要是由游客或文创产品爱好者亲自动手,通过适当的指引和讲述,完成其心理意义上的对文物的再造,主要包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体验,如南通的蓝染技术、扬州的剪纸、陶器的制作等。在南京博物院内设有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0803040120 08翻译陈小梅中华民族自新石器时代起,对玉就有了较明确的认知,至东汉才在总结前人认识玉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玉的科学性解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将玉确认为:玉的本质是石;玉是美丽的石;玉有五种道德品性。这第三项内容是古人的哲学价值取向,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爱玉、崇玉的思想情感和历史传统。 “玉不琢,不成器”,可以看成“玉器”这一专用词语的最早依据。它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玉必须经过雕琢才能造成器物,即规定了玉器的雕刻工艺美术品的属性;玉具有超越于玉璞的价值——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象征价值等。但我们仍然要对有些人引用时只用“石之美”,而去掉“有五德”则说是不可取的错误。同时还要指出,许慎的概念是指狭义的玉——闪石玉,且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介入而占据了统治地位。 我们细嚼玉器所蕴涵的社会学和美学意境,就会发现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而这些综合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了神秘化的美感,这种神秘化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化的独特审美趋向,由此,崇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了解历代玉器的发展历程是研究玉文化的基础,要深入探讨其主干和精髓,挖掘中国玉器及玉文化的特色是关键所在。中国玉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门径有一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方法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方法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方法本文关键词:创意,产品开发,博物馆,方法,文化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方法本文简介:摘要:文章以南京博物院为例分析了江苏地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文章先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南京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现状;然后结合ASEB分析法,分析了消费者参与南博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活动项目、活动环境、消费者文化体验及产品成果;最终形成南京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图例,希望能为文创产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方法本文内容: 摘要:文章以南京博物院为例分析了江苏地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文章先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南京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现状;然后结合ASEB分析法,分析了消费者参与南博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活动项目、活动环境、消费者文化体验及产品成果;最终形成南京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图例,希望能为文创产品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ASEB分析法;南京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引言 随着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消费的特征逐渐增强,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是指依托博物馆藏品和展览设计制作的各类文化创意产品,目前江苏地方博物馆的文创产

品已经在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了不少种类,但由于对消费者需求研究不深、与生活结合不够紧密、设计思维局限等原因,导致产品不能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文创产品的价值还没达到预期。本文引入ASEB消费者分析法,并以南京博物院为例,探索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为文创产品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南京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现状 (一)南京博物院文创产品发展概况 南京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6000平方米,包括历史馆、艺术馆、特展馆、民国馆、数字馆、非遗馆,形成了“一院六馆”的格局。南京博物院现有藏品43万余件,既有全国性的藏品,又有江苏地域性的藏品。南京博物院设有文化创意部,负责博物院馆藏文物及相关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和推广销售。院内有三个博物馆商店销售文化产品,分别位于博物院入口的非遗馆、中部的特展馆以及历史馆。销售的类型包括文物藏品的复仿制品、与博物馆藏品和展览相关的书籍及各种纪念品,依托博物馆藏品和展览设计制作的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包括配饰类、文具类、玩具类、数码产品类、服饰类以及家庭生活类。部分产品具有馆藏特色,如民国风格的文创产品系列、以陈之佛绘画为蓝本的文创产品,也有根据特展设计的配套文创产品。部分产品与夫子庙等地方的旅游产品雷同。其设计重点在馆藏和特展文化资源的开发,对消费者文化需求的研究相对不足,导致文创产品开发和销售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南京博物院消费者调查及需求分析

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而由于玉的外表及色泽,人们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一百余处,中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帝王是中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和阗玉方才走入民间。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它象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和阗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田玉历来是中国各民族友谊的象征物,和田玉作为历史的鉴证,雄辩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殷商开始,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才出现了称誉世界的“东方艺术”,才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1]。内涵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

对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中国的玉石文化与灿烂中华文明 ——浅谈对中国玉文化的了解 【摘要】中国的玉石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玉以其特有的品质,很早就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春秋战国孔子就曾高度赞扬过玉,孔子称“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絮之方也。”中国玉文化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值得我们加以认真的探讨。 【关键词】中华文明玉文化崇玉尚玉 前言 中华玉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负有盛名。对中华玉文化从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能更好的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玉与中国古代的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在道德还是政治方面玉石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玉石的主要类别为内蒙古佘太翠、新疆和阗玉、岫山玉、南阳玉、蓝田玉、密县玉、京白玉、绿松石而在这些玉中以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尤为出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玉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著作等方面。从《山海经》到《拾遗记》以及后来的《三礼》和《红楼梦》。都能充分反应玉的历史地位。 正文 一、玉在古代政治方面的地位

早在商朝时期玉就具有很高的地位,商朝是一个以巫术著称的朝代,“王”既是统治者,也是百巫之长。所以在商朝经常展开祭祀活动,而祭品必然是人们的珍爱之物, 古人认为玉具有纯净、温润、坚硬、绚美的特性, 可以通神灵, 所以人们常常以玉来礼神祭祀。进入奴隶社会后, 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专门为王室服务,“六器”就是商周时期用来祭祀自然之神的,《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 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其中“苍壁, 圆, 以象春天, 所以祀天; 黄琮, 方, 以象黄地, 所以祀地; 青圭, 锐, 象春物初生, 所以礼东方; 半圭曰璋, 象夏物半枯, 所以礼南方; 白琥, 猛, 象秋之肃杀, 所以礼西方; 半璧曰璜, 象冬令闭藏, 地上无物, 惟天半见, 所以礼北方。”这是经文学家对“六器”的诠释。 (玉圭)(玉琮) 玉石,很早就开始为王孙贵族所喜爱,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

中国玉文化与佛教教学内容

中国玉文化与佛教

中国玉文化与佛教 佛教从古代印度的传入,是中外文化史上大规模外来文化输入中国的第一次,传入中国后曾经受到以正统文化自居的儒家和道教的排斥的冲击。但这种排挤和冲击,却刺激了佛教的发展,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以灵活的自我调节意识,投合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思维习惯,按中华文化的特点广泛传播。 魏晋以后,统治阶级在全国各地开凿石窟,修建寺庙,雕塑佛像,同时,也根据中国人的尚玉观点,用玉石雕刻佛像、飞天,雕刻与佛教典故有关的莲花生子、持荷童子等宗教人物形象,促使佛教越来越向着和世俗结合的方向发展。在以玉造像之风气贯穿北魏至唐代的四百多年间,统治阶级以玉材为佛造像多得不可胜数,民间僧庶信徒买不起珍贵玉料的,即以价廉的汉白玉等彩石来为佛造像,也称玉佛。据《续通考》记载,元丞相伯颜曾凿井得玉佛,高三四尺,颜色像切开的脂肪,照之可见筋骨脉络。此外,唐代盛行的玉飞天,宋代的玉观音、玉持荷童子等,也是佛教和中国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只不过是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其形象更贴近当人的生活风貌而已。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佛教倡导与人为善,死后才能升入极乐世界,而这极乐世界是由黄金、白银、青玉、玛瑙、珊瑚、琥珀等铺成的,也即佛教中的七宝,其中许多就是今天的玉石。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用佛教来解释玉石成因的描述和民间传说,南京雨花石的成因就是一典型例子。传说,在南京中华门外,有一座满是砾石的小山岗。相传在1400 多年的梁朝,有一位和尚叫云光的在这里讲经说法,他佛法高深,直讲得顽石点头,落花如雨,从此这里就有了很多的花纹美丽、色彩鲜艳的小圆石子。人们认为这是天上降下的雨花,因此,把这一带叫做雨花台,同时,把这些美丽的石子称为

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朝阳产业,“它以高于传统产业24倍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众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现状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政策文件,比如《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基本条件,大中型博物馆开始日益重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也逐渐涌现出一批文化创意产品的知名品牌,延伸拓展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然而,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产品形式雷同 囿于文化创意人才缺乏、理念滞后等因素,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目前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存在“千馆一面”的现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以典藏复仿品和创意纪念品居多。典藏复仿品是高精度复制、仿制馆藏文物的艺术品,因须忠于馆藏文物原貌,所以较好保留了各馆特色。创意纪念品是提取馆藏文物元素进行适当的创意、衍化与加工,然后运用在各类产品上。目前,不同博物馆之间,创意纪念品的体现形式往往大同小异,甚至存在众多博物馆委托同一家公司制作同类同款产品的现象,因此,除了LOGO有所区别,功能、形状、颜色、材质等几乎没有变化,缺乏独创性,无法体现不同博物馆的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 (二)产品档次分化

不同的观众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消费水平和购物偏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应注意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购物需求。目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存在低价位产品和高价位产品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低价位产品因成本受限,做工不够精致,种类不够丰富,个别博物馆的低价位产品混同于普通旅游纪念品,除印有馆徽和馆名外,没有引入馆藏文物元素,影响观众的购买积极性,同时给博物馆的形象也带来负面效应。高价位产品通常是高精度复制、仿制馆藏文物的典藏复仿品,制作精细,价格昂贵,更适用于单位之间作为外事礼品相互馈赠,难以面向普通大众市场。 (三)产品难成系列 虽然近年来一些大中型博物馆日益重视文化创意产品,但大部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整体规划意识依然较弱,产品和产品之间缺乏协同关联,产品和展览之间也缺乏统筹策划,较少配合陈列展览研发设计与展览主题吻合的文化创意产品。单个产品居多,系列产品较少,无法吸引二度消费,也不利于推广宣传,更难以将产品的主题元素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 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思路 2016年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措施,并指出,深度挖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高度重视,对于博物馆

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宽裕,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从之前的追求温饱转变成为对个人生活的提高,自然而然的便是玉器文化的发展和玉器工艺的不断提高。随着玉器工艺的不断发展,中华玉文化也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也正是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生产工具或武器。 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学、历史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的表现一方面表现在文化著作的出现,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们思想的转变上,而人们思想更多的则是寄托在图腾上。玉石是古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中国玉文化

第 9 章中国玉文化 9.1 概述 玉起源之久以及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等的产生和发展的密切关系。玉的发现和利用,在我国古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源远流长,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民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相当一批文化、历史、政治等著作,产生了丰富的与玉相关的思想、文化和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光照世界的文化分支──玉文化。可以说,中国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几千年来科学、艺术、政治、道德、法律、宗教、民俗等发展的综合和浓缩。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地学》中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3000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1976)。这一评语,反映了玉在中国民族文化的作用和地位。 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尚未对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国玉文化的内容予以认真总结、归纳、提高和发扬光大。历来论述玉文化的专著相当缺乏。从历史上看,除“三礼”之外,后来历代王朝组织文人编写的巨型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清代的《渊鉴类涵》等等,其中虽然专列了“宝玉”的篇目或编辑了宝玉的内容,但这些书多属资料的堆积,且雷同。当然历史上也有过许多关于古玉的专门著作,如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元代朱德涌的《古玉图》,清代瞿中溶的《古玉图录》,吴大徵的《古玉图考》,但也是主要以描写形制为主,玉文化方面的涉猎也甚少。近代许多专家也出版了不少关于玉的书籍,如章鸿钊的《石雅》,那志良的《古玉鉴裁》,张寿山的《中国历代玉器鉴赏》等等。或话今证史,或查考古制,或采集民俗乡风,或探求玉料的科学属性,但都不是以论述玉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姚士奇所著的《玉宝和中国玉文化》,桑行之编《说玉》对玉文化专门展开论述,但也尚未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因而,造成了世人琢玉、佩玉和赏玉往往只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而不追求它的文化内涵的严重不良局面。形势是严峻的,中国这一特有的文化分支有被遗忘或歪曲的危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走向深入,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玉器生产的规模和意义已大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品种、题材、工艺等也有很多创新。但就玉的理论探讨而言,许多方面尚是空白,这种状况不但阻碍了传统玉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世界,对于玉石行业的发展也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玉石行业对国家发展应有的贡献没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再有,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角度出发,世界各国的宝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的玉文化十分关注,世界人民对这一特有的玉文化也极其向往,但我们却无专门的著作向全世界介绍这门独特的玉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遗失。着力于宝玉石的鉴定和使用的宝石学诞生于西方,经近一百年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但现代宝石学不像中国玉石那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