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新的发展理念的首位,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发展。整个五中全会建议,创新的动力、创新的空间、创新的结构、创新的制度等等,已经形成完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系统部署。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完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求摆在国家战略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五中全会的建议里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破解发展难题,后置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创新统领的发展理念。

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

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发展战略,十八大提出的明确国家发展战略只有这一处,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众多重要部署但是上升国家顶层战略部署屋面并不多,大体上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总体顶层战略。2013年9月30号,中央政治局在中关村调研学习,主题就是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总书记在学习中特别提到,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家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如何把握和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8月18日,总书记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听到科技部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的汇报,会议中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强调以科技为核心,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这段话的理解有有几层基本意思:1、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等全面创新。2、创新的任务是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解决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产业发展。3、由谁来完成—坚持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4、通过什么样的路线完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两种力量两种机制—市场机制和政府力量。非常清晰提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全部内容,全面创新、需求导向、企业主体、市场配置资源。5、目的—增强科技增长对于经济贡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2014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明确提出要更多依靠产业化创新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落实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产业活动,创新“接地气”。2015年7月,总书记在长春调研,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拉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落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加快发展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持的经济模式,认识在不断深化。所以五中会全建设里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这种思想,创新动力怎么做,创新空间怎么扩展,新兴产业怎么做,传统产业怎么做,农业怎

么做,经济体系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早在2013年9月30日,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国际上看是大势所趋,从国内上看是形势所迫。全党全社会认识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五中全会建议里再次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蔚然成风。从十八大到三中全全四中全会五中全会,思想一脉相承,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接地气,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创新要解决需求问题、产业化发展总是、经济体系问题。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与创新

进入新世纪,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十三五,自身发展情况和世界发展情况有了非常不同的变化,深度调整中取得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应对风险和挑战。现在风险调整、不确定性在哪里,大家对世界问题焦虑,新一轮新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一直试图研究中国发展面临世界发展情况变化、世界科技发展情况变化、中国国情的变化。本世纪上半期,世界发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世界是经济发展深陷调整之中,慢慢又形成本世纪上半期要发生新工业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变化,对中国国策产生重要影响。

科技革命研究进展:

科技革命一直是近现代世界发展上极重大事件,按照科学史主流观点,近现代有五次科技重大革命。

1、16、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天文学物理学,哥白尼牛顿。

2、17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动力技术革命,相伴机器革命。

3、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技术、电气技术、内燃机技术。

4、20世纪初,第二次科学革命,科学理论革命,相对论、量子理论、基因理论。构成现代研究基本框架和理论研究前沿问题。

5、上世纪中期到现在,电子和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深刻决定了世界的运行和社会发展轨迹。科技革命必出大事,改变世界发展轨迹、人类生活状态。有人说即将发展又一次科技革命,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渗透不断深化,很多新兴学科不断出现,研究领域不断出现,许多领域发生革命性变革先兆不断出现。重大科学理论创新可能出现。在前沿技术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度技术出现群体性发展。科学史家发现,上世纪中期之后在量子理论、基因理论之后本世纪没有出现其他重大理论,而是对于这些理论做深化研究。中科院:科学沉积六十年。宇宙演化暗物质能量,世界是物质的,人类所了解的可能是5%,还有大量暗物质暗能量。在生命起源方面,人类的生命合成技术取得重大发展,人类可能制造生命、干预生命,颠覆人们对于生命科学的重大认识。科技革命主导的技术群不多,第一次技术革命中的蒸汽机、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的发电机,但是现在信息技术、生物技

术、空间海洋技术等众多领域都在酝酿突破,这就是群体性突破。含义:过去一两项科学技术的突破作用在地球上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如果把所有技术的突破同时作用在经济体系之上,无法想象作用的结果。2013年麦肯锡研究报告,影响未来的颠覆性技术,第一项就是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短短几年通过智能手机深刻变革,深入介入经济和生活各个方面,现在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行动模式、改变交往和互动模式。工作自动化、云计算、储能技术、3D的打印油气勘探等等,如工作自动化,核心人脑和计算机之间联通,通过思考就可以实现操作。结果就是,人脑和电脑相连,想法可以被感知,而电脑之间是相连接的,人类可以互相感知到对方脑中的真实想法。现在通过移动互联,已经初步实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方面知道他人真实情况,科学前景很可怕。自动驾驶汽车,堵车时候人可以随时下车,让汽车进入自动驾驶,整个社会交通将出现颠覆性变革。

科学家预言第六次科技革命即将发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交叉领域首先开启新的空间。第六次科技术革命的科学性暂时不作研究,但是指导思想引发思考,激动人心。比如,进入第六次科技革命之后,人类进入再生时代,人不死,一个人有四条命,第一条命自然人,第二条命网络人,第三条命仿生人,第四条明克隆人,这是中科院的研究团队给出的结论,这样的重大革命正摆在我们面前。然而有趣的是,近现代以来伟大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的预言通常都失败了。中科院团队预言新科技革命2020年开始2080年结束。世界将在未来三五十年中发生巨大变化,并且这种变革和以前所理解的世界完全不同。美国前副总统格尔:将要到来的世界和人类过去所理解的理解的世界是类型上的差异而不是程度上的差异,和我们过去所理解的世界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话有点绝对,但是要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几百年的化石能源方式将被改进、终结,千百年人生命演进要被合成,几百年改革甚至被颠覆。人类发展史上有几次重大的类型化变革,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能源形式只有柴火,直到煤成为主导能源。

1、柴火——石油、煤变革:卖炭翁中长安当时100多万人,都去山里砍柴,主要能源只有这一种。整个秦岭北坡被砍光,渭水流域就荒芜了。紧接着发现了石油,把煤炭石油转换成电,能源形式发生变革是类型化变革。

2、通信变革:通信领域,电报、电话出现以前,通信靠吼、烽火台、信件,短短几十年。

3、交通领域:原始的走路、骑马在蒸汽内燃机出现之后变成了坐车。为什么强调革命,因为将面临类型化变革,现在无法想象。相关另一个重要研究工业革命,按照工业史家的主流观点,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至今工业革命有两次高潮,第一次蒸汽革命和第二次电气、内燃机革命。所以20世纪初发生了工业制造上的革命,流水线生产,大工业出现,飞机汽车火车钢铁工业蓬勃发展,大工业制造发生。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融合,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结合,将直接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研究认为:新能源革命、智能制造的革命、互联网经济、新材料、生物技术催生新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

义。

全球产业变革

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理论研究尚有争议,比如有没有工业革命,是第几次工业革命,以什么为代表,在什么方向取得突破,首先在哪些国家推进,对全球影响如何。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2008年以来,全球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已成事实,当前必须高度重视。原理上说关键技术变革总是要催生新的产业,颠覆性替代旧的产业模式。数字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我们经济生活深刻影响。柯达破产的经典案例在数字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在10年时间内就破产,引发我们的反思和思考。另外一个十分热点问题,双十一网购火爆,网络销售进一步替代传统销售方式,意义重大,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生产、流通、消费的模式,而不仅仅是卖点东西的问题。我们感觉众多的科学技术正在影响今天的经济生活,特别是互联网经济迅速扩散,正在改变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照相改变了我们胶卷行业,柯达破产,网络行业改变传统销售零售、物流模式。制造业、数字制造、网络制造、3D打印制造新兴制造体系形成之后,将直接冲击现行传统的工业制造体系或者被颠覆替代。互联网金融增长势头很好,极大冲击了传统金融的盈利模式、业态、经营模式,传统行业不好办。未来媒体、娱乐、教育、医疗几乎都面临颠覆性挑战,目前热议的例子,互联网专车,冲击传统出租车行业,发展势着凶猛。而且很多发展最后导出结论的都匪夷所思,比如在十年左右,纸质媒体将被边缘化,手机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声音合成、图像合成,传统娱乐行业也面临变革。教育行业同样,网络教育迅速崛起,围墙之内的统一零部件式的教育还能存在多久,完全同样的教育内容,思维模式完全致。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公司拥有十万注册教师,学生规模全国最大甚至全球最大,一间教室都没有,教育面临重大挑战。

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达成共识的产业变更领域有可再生能源,未来三十年完成,基本结构转变;智能制造在未来十几二十年里形成新的制造构架;生物农业、生物药业、生物环境、生物制造等新的产业发展。与这些变革同等重要,并且也在迅速发展的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非常活跃,是当代产业变革更重要现象。当代产业变革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制造业、副业的融合,三种产业的融合,服务性经济概念出现。从学理上讲,工业革命以来整个世界经济革命发展本质是制造业主导,是供给端主导,这性质将发生很大变化,需求端指导,服务业成为经济主导。服务业重要还是制造业重要,这是一个伪命题,同样重要,在过去的两百年制造业非常重要引领时代,而在这个时代,服务业将承担领导作用,制造业作为基础。由此各种新的模式不断涌现,所以现在我们讨论产业发展,就要讨论产业链、整合、跨界、解决方案、增值服务。区别于制造业经济这种新兴经济,增值服务型经济,含义就发生变化。柯达和诺基亚在制造业达到顶峰,但是现在手机是作为一个平台,提供的是生活各个方面的服务,所以拥有一万多项专利技术的诺基亚倒了,苹果崛起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发生很大变化,所以很多人研究经济学,过去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产业经济学讨论农业的工来的,划分的非常清楚,其实三种产业划分是上一个时代制造

业为主导的典型产物,种地第一产业、造机器第二产业、跑物流第三产业各自分工,而现在出现把三者整合起来,那么应该属于第几产业。合肥一家农业互联网公司,泰州搞几十平方公里土地种植,田地里弄一堆传感器田间监控,再收割、储运、本着到超市家庭,支付后台结算,整个全产业链都包含了。业态混合是当代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内容,由此新的业态和经济的快速形式,平台经济、体验型经济等迅速发展。马云不久前对于平台型经济有生动描述,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经济组织叫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一个新的经济组织叫公司,当代互联网经济背景之下出现的新的经济组织叫平台。工厂车间层面只需要把产品零件做好,公司阶段需要包装、销售、宣传,而在平台时代马云说我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可以给你们搭建平台,制造业、服务业、物流都在平台上完成,是新的经济形态。把全球的生产资源、消费资源、后台服务来都整合起来,产生了非常不同的业态。之前提到的教育平台,老师都不是自己的,但是都在平台上活动,是现代的大学。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美国研究报告未来影响全球产业的三大变革:能源革命、智能制造和智能社会。全球都在应对,积极部署加快产业转型,美国人工业互联网、智能硬件、新能源;德国人工业4.0;韩国人创新3.0。由于这种变革和积极部署,已经对全球产业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几乎对所有企业产生巨大冲击,要么转型要么淘汰。柯达、诺基亚、索尼、夏普为什么集中在最近几年出现危机,原因就是全球变革的巨大冲击,技术方向的冲击、产业发展方向的变革、产业组织模式的变革、商业模式的变革。也有成功案例,IBM、海尔、通过应对深刻产业变革,从技术上,主导产业产品选择上,管理模式上都在发生变革。新科技革命与全球产业变革。

对中国是战略性问题

与其他国家不同。我们是一个伟大民族,称雄世界2000多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脉相承的文化文明,就是在近现代的一两百年衰微,就是没有赶上几次科革命和工业革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也是赶上了科技革浪潮。所以线条非常清楚,现在全球再次面临变革,世界在未来二三十年将重新洗牌,这就是中国的机会。中央说深刻认识战略机遇内涵,可以断言未来二三十年世界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机遇就摆在我们面前。从产业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上对于我们可能都是一个机遇,比如汽车,美国人研究了100多年,我们一直在追逐脚步,但是一直追赶不上。转变思路中国大力发展电力新能源汽车,处在同一起跑线,这就是机遇。机遇能源,在化石能源上资源技术没有优势,就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现在走在世界前列,美车特斯拉四百公里充一次电,中国企业生产充一次电跑八百公里。民营企业五年之后要颠覆中国汽车业,十年之后要颠覆世界汽车业。中国需要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对于我们意义非常重大,同时调整也很大。总书记在中关村调研学民产时也说过,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是我们必须应对但最难掌握的不确定的因素。首先技术市场具有重大不确定性,科技研究风险很高,整个技术路都在探索之中。特斯拉进入中国,充电成成为问题,投入大量资金在各城市兴建高质量充电桩,没有发展起来。电动汽

车电池技术迅速突破,续航里程不断增加,充电技术突破从七八个小时现在最好技术可以控制到五分钟以下。直接结果就是,公共基础充电设施就不需要建设了,800公里的距离可以实现回家充电,不需要固定的充电厂。

我们改革开放取得很大成绩,但是是典型的上一次工业革命技术扩散结果,特别是80年代以后西半球技术向东装半球扩散,我们成为了最好的技术承接地,所以改革开放取得成果。把全世界可以制造的东西都搬了过来,钢铁、造船、化工等等,但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过去形成了过剩产能,所以现在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挑战。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序言中,讲了一句非常有分量的话,中国人必须想一想中国二十年之后中国在世界的什么位置上,但是这个问题目前没有人敢回答,在各自领域都不敢回答。银行行长二十年之后在银行什么样,连五年之内都无法预测,美国报告研究20年之后公路汽车5%使用率,那三四千万私家车剩下的95%怎么办。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无法想象20年之后的生活。研究十三五发展、中长期发展,最大的环境就是最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必须面对。总书记讲的很透彻: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就像体育比赛抽象到一个新场子,如果我们还在原来的场地就跟不上趟上。十三五年是世界换场子的关键时机,未来五年到十年世界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不弄清楚都是瞎讨论。总书记要求紧紧抓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为什么要花很多力气讨论世界变革应对挑战,这不是一个套话,很多学者和地方领导、企业负责人很多人思路停留在上一个场子。很多研究者地过去十年的框架中研究未来十年的问题,遇到困境,落后了二十年,而这二十年恰恰是断崖式发展、类型化变革的时期。对于十三五年发展中央提出很多思路,主要讲一个怎么依靠创新驱动来加快形成发展新优势,转换场子转换思路是最核心问题。中央现在说动力转换,我们说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媒体讲的很透彻,中国经济到了换挡期、接续期、转型期。很多产业、企业的问题就出在接续期,典型就是东北,东北振兴阶段性成果,但是振兴就是振兴了原有的重工业,而对新经济没有发展新的,特定历史原因接续比别人更困难。深圳1995年开始结构调整,2005年开始腾空换脚,现在广东结构调整有了本质性改善,好几个城市对于这一波经济下降压力表示影响不大,可以保持两位数增长,就是结构调整接续接上了。

两个线索需要紧紧抓住,技术经济的全面转型,要素成本、发展成本全面上升,两方面原因导致发展的问题。发展模式现在更为复杂,包含了结构问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的全面调整还包括社会建设的问题,资源环境、人口老龄化、城镇建设、文化需求、社会管理,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面对未来一二十年的新经济,那些重点领域核心前沿的技术不在我们手里,对于传统产业技术在我们手里,再往下引进已经场地转换了,所以我们应该如何转型如何接续。现在地区发展面临巨大问题,地方产业选择、园区建设,地方能源体系建设,都要重新审定,不是搞几个园区就可以完成。近些年,我们一直在说中部产业如何承接产业转移,现在问题就暴露,你不要的产业给中部手里能够维护几年呢。IBM

从IT制造转向IT服务,现在转向平台,现在IT制造业在我们手里十年之后电脑没有了我们就面临转型。三峡大坝水电技术GE说干不了,我们承接过来干的很好,水电技术全世界最好的时候世界反思,绿色发展建水电站是错误的,大型水坝是上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自然大改造的遗留产物,这就是最大的挑战。很多地方找不到主导产业,东北很典型,近现代起步干的很好,但是工业革命结束技术变革、产品变革、组织模式发生变革,生产体系发生变革,所以遭遇到问题,要历史辩证的看待中国经济发展调整面临的问题。

十三五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总书记说必须要有换场地,关键是认识要到位、方法要对路、工作要得力。反过来说就是不能认识不到位,方法不对路、工作不得力,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总书记在长春沈阳说,化解矛盾排除问题的决心和办法,不能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无所谓。五中全会,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框架,塑造更多伪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引领型发展,是引领型发展不是跟着发达国家发展。培育发展的新动力,刺激新需求、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过去关注新技术新产业,很少关注新业态,当代经济发展是业态模式创新引领,模式很重要。《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总体方案》中还特别谈到,创新驱动要有实质性的步伐,产业发展总体迈向中高端,要形成一批国际影响力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新增长点、新增长集、新增长带。

文件讲的非常具体,对普通人、走在操作第一线的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强化创新思维,不能在老场子里想办法,要想下一场,要在全球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中寻找突破,全球技术变革,互联网经济,新一轮全球化,有些地方探索的非常积极,不如贵州大数据。贵州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在上一次工业革命上没有什么成果,很难成为工业强省,农业强省也缺少土地。三年前决定跨越发展,搞大数据,工业革命浪潮没赶上,运东西贵但是运送数据成本低。结合地区优势,天气凉快——省电,空气干净,几年时间贵阳大数据产业437个亿,全年突破一千亿。宁夏沙漠地区,面积小,中卫地区发展云计算,天气凉快光照充足,可以发展光伏发电,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电费非常低,一个二十多万人的城市承接了亚马逊、雅虎等公司几百万台机器云计算。国内很多地方智能制造、长三角生物制造都在寻找经济突破,打破传统经济框架。一个数万人的油田公司迄今为止,与油相关的产业产值占据95%,从常识上就不能认可,GE金融部门提供的利润占整个GE产值的40%,大型企业的适度多元化一直在讨论,石油相关产业估计在20年内是很重要资源,但是在20年后呢,在石油业务赚钱的时候酝酿转型而不是在石油业务赔钱的时候没有资源转型。在东北,制造业的问题要在制造业以外想办法,突破传统结构框架,也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这里说明一下,传统发展模式和传统产业框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历史学家对于特定过去时期的事务的表述。传统产业是指一二次工业革命留下的产业,新兴产业一般指六七十年代出现以来的产业,没有好坏之分。问题是,传统产业发展了两百年生产能力已经大规模形成,钢铁、煤炭产能过剩。传统模式特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大规模制造的生产模式,是人类的伟大进步,但是各个方面现在大规模制造已经具备,发展的空间存在于个性化定制等模式。规模经济是经济

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生产产量增加,单位成本下降有收益,现在变成规模至上拼规模就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工业革命两百年,世界就在解决基础工业制造能力的问题,造钢、造汽车、造显示器、造灯泡,能力全部基本,现在需要做得事情是如何将这种制造能力升级组合起来,比如小米。小米很成功,手机销售突破一千亿,手机几千万部,但是产品都是代工,研发也委托出去销售也没有网店和商店,把一个高端制造公司转化成一个轻资产公司,没有过剩产能的存在。服务业走的更远,百度开始卖饭,做全球最大的餐饮服务企业但是不养一个厨师,优步办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但是不养一个司机,新的业态出现。不是说完全抛弃传统产业,而是这一百年已经沉淀了很多产能,不需要在当代继续建立很多新的,重要的是如何激活、盘活、整合优化升级。

我们说虚拟经济体系是把实体经济体系通过虚拟的方式整合起来,关于新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要思考这个问题。很多地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愿望都很好但是思路都很老。产业规划里面要增加多少亩地产业园区、坚持几个原则、引进几个企业,唯独不写怎么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只看到发展了新技术,要达到世界什么水平唯独不写新业态。2015年写的规划报告,基本结论就是几乎10年左右形成的,用的国际数据都是08年之前的,如科技还有什么问题、创新还有什么问题用的几句话都是04年的几句话,创新能力不强,技术依赖于人,政府缺乏稳定度、缺乏稳定支持、缺乏顶层设计,科技经费管理不好,学风浮中,没有办法解决2025年的发展思路。比如,核心技术依赖于人,但是现在到了一个集成创新的年代,是商业模式引导创新的年代,能不能把产业做成,能不能把新经济发展做上去,核心不在技术,现在是即使有一个核心技术也造不出苹果小米。新业态关注不够,十八大报告有句话非常重要,要加强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中央已经具备系统部署,各个部门也有各自安排,都讲得很好,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各个领域都可以找到突破口,需要注意我们谈的创新经济不仅仅是高大上经济,不单单是技术最先进的经济。创新经济讲的是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经营模式和新的业态构成的新的经济。制造业有传统制造业也有创新型制造业,服务业有传统型服务业也有创新型服务业,淘宝是创新商业当然本质上也还是商业。以卖菜为例,路边小饭店买菜是一个痛点,天天要操心、费人费钱。大数据分析用菜量,替老板列单子每种用量,每天送菜上门,这就是新业态。。在很多领域这种突破口、新经济增长点已经非常明显。以城市快递服务为例,送快递白跑、收快递的人没时间取都很痛苦,每个小区里面放一个联网的快递铁皮箱,将快递投递到铁皮箱,然后通知收快递的人可以按照快递箱发送的住处随时自提,所有人都是嬴家。

生物产业因为生物技术突破,在解决人的健康和自然环境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生物农业、生物药健康、生物能源、生物环保方面有巨大全景,生物治疗等所带来的生物产业空间是无法想象的。能源领域是现在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最激动人心领域之一,没有悬念的是未来的二三十年中、估计不超过半个世纪,全球最深刻的变革就是能源变革,从化石能源转化为可持续能源,将彻底告别化石能源。英国人工业革命以来,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

已经支撑未来多元化能源结构没有悬念,欧洲国家和我国已经排出了新能源日程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两百年传统制造模式将转向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制造将成为巨大突破口和重要发展方向。智能制造两个层面必须把握,一个层面制造的技术和装备工艺的智能化,机器人制造、网络制造、3d打印制造等等,另外一个层面是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智能手机、空调、智能交通、智慧银行、智慧医疗等等。网络化的智能医疗,开发智能枕头出了一半保健功能、可调节温度等等,更重要的是全部医疗数据可以传送到医疗机构,可以临近身体指标防范半夜猝死等等。全面落实国家关于转型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新一代领导集体围绕转型发展出台一系列重大部署,互联网、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一年让你花上千八百买个枕头监护老人,你肯定乐意,这样新东西就出来了,这智能产品他就是这样一些产品。所以这种升级是非常厉害的。

另外要从总体上把握,全面落实国家关于转型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因为,新一代领导集体,最近几年围绕着转型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东西。15年有2025互联网+,前两年还有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去年生态文明建设等等一系列的东西。我想给大家讲的想法是,很多朋友在交流应对全球转型,美国人很牛,工业互联网。德国人特高大上,搞工业4.0。你看我们有什么,人家干的多漂亮。我看微信上有文章说,中国人在工业博览会上再次被边缘化,拿不出新东西之类的文章。这种观察都对,但立论都不对。观察是事实就这样,把你发展中国家边缘化一下怎么就坐不住了呢?沉不住气,其实我们对这套东西,国家有系统部署。而且我们的部署比他们的工业互联网,工业4.0更要高远。更要重大,要看懂这个事情。美国原来制造业相对不断衰弱,但是信息产业发展非常好,他现在就想把这两个东西结合到一块,形成新一波高端制造浪潮。德国人精于制造,把工业体夭制造体系搞得非常好,而且历史上就引领了工业制造工艺技术进步。德国历来都领先,1.0机械化,2.0电气化,3.0自动化,全都领先。这波4.0要搞智能化。他讲的是工业制造体系的智能化升级。我们现在工业2025,我们工业1.0,2.0,3.0,4.0全干,我还干智能化还干绿色化。中国市场大,中央有号召总有人能干出来。有人又说,你看人家是工业4.0,多先进,我们实在干不了,我们就干互联网+。还有著名学者,不认为把线下搬到线上就能解决问题。这话你说他错了么?也没错。但作为著名学者讲他就错了,他立论出发点不对,你不想着把东西搬到线上怎么结合,你光说不解决问题。你不搬不是更不能解决吗。好多人立论有问题,说不要低估互联网+。为什么呢,我讲一个学术概念。先讲一个例子,马云,阿里巴巴。为什么在中国能成功。孙正义很牛,风险投资家,投资了阿里巴巴赚了大钱。他有本事怎么不在美国搞一个阿里巴巴。他怎么不在欧洲搞一个阿里巴巴。原因是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低效的商业系统和最高的物流成本。运东西最贵,大别山里东西几块运到北京就10块20块。马云就看懂这一条了,那我就不运了,我寄到你们家去,一块钱买寄到家两块钱,所以他使得物流效率和商业效率极大提升,所以你能买到便宜东西,大家都赚到钱了。所以我们通过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生产的系统效能,这是中国及其紧迫的问题。

我们的制造,物流,销售,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系都是低效的。通过互联网改造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刚才我不说卖菜,送快递不都是低效的吗?通过这个不就解决了吗。他是拓展一个新的思路,一个新的模式,把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就解决了。有的人看不懂这个就开始一窝蜂批评互联网+。所以要用积极的观点来看待。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好多人也开始批评,创新是人人都能干的吗?这话听着字面都对,但立意不对。创新创业不能反对。当代创新和过去有根本区别。大规模制造时代的创新,是技术引领,精英主导的创新,就是有着关键核心关键技术,团队干完一代再干一代,成立大公司特别牛,新技术源源不断的从那里出来了,这是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创新。到了当代,更重要的是形态开始发生了,全民创新,需求端创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革。我们把传统创新叫创新1.0,当代创新有人叫创新2.0,是需求引导,大众参与的创新,就是人人都干的创新。再举一个例子,过去大众汽车公司也搞创新,有点进步就做一个车型,他是技术推进一步步往上走,这就是传统创新。克林顿当年搞了个三升油计划,就是汽车排放太多,我们定个目标,汽车百公里只能浇三升油,然后找来专家研究怎么落实,这就是需求导向。大家一起讨论最后事情解决了,这叫需求端创新。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是一个国家真正转型最深刻的东西,创新不是谋划出来的。久谋而不动,找一些人不停的东干干西干干,百分之九十的创新都得失败。

在我们近十年以来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关于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只有20%。非常荒唐,这是极其错误的。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呢?科技成果,先说是哪一个,什么科技成果。专利,商标设计,新的软件,材料,产品都算是,要明确是哪一个。论文也算是,但是不能转化。如果说的是技术成果也要明确是哪一个。你说的是干细胞、皮肤、角膜转化都需要四五十年的时间。如果说实用性技术,据调查,风险投资公司,每年处理项目所成功用于投资的,不超过10%。而成功的不超过1%。那就说科技成果在技术性成果里能够成功转化的不到1%。哪个国家能有20%?最典型李开复,办一个创新工场,从全球6000样技术里选50家,不到1%。现在好多人还在讲这句话。以讹传讹毫无意义。我们现在讲科技成果流动转移和交易,不要讲转化率。这句话最早是很严肃的一句话,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立了100个项目,年底一统计,完成了。明年安排成果转化率,找100个企业对接拿走,最后有95%都拿走了,说我们转化了95%,是计划经济体系的管理体系的一个特定概念。有人居然还把这些东西写进政府文件。

最后我们围绕着学习中央的知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学习十三五规划建议,创新发展,引领性发展,我们还有一些思考。首先我们要对当前的转型发展认识要深化。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最近舆论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美国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要看好,很多著名学者都开始论证了。世界经济现在是个百年变革,都要转换,三五年如何完成,能源,交通,制造都还没转换。一个国家个别国家由于具体政府具体机遇可能在某一个时期表现好一点,差一点。但是世界本质还是深陷泥潭,这是百年变革。为什么讲百年变革这不

是个套话。上一次工业革命我们一般认定是1910年,到现在整整一百年。上一次科学革命如果从1905年爱因斯坦为代表的话,到现在也是100年。上一次的技术革命从1945年计算机开始到现在也七八十年了。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从1911年孙中山开始,到现在也100年了,我们党建党到现在也近百年了。几个大事攒在一块叫百年变革。要走清洁能源,智能制造,要建智能社会,这和这一百年走的路完全不一样。技术,产业方向,产业模式,产业组织等经济体系包括产业管制政策都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世界不可能在几年内就好,这个事不是阶段性波动,他是经济模式终结了,新模式没建起来。所以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现在我们谈发展粗放,创新能力不强,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滑,等等都对。

必须要想想20年以后在哪,其实十三五刚好是转型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可惜我们认识不足。一定要充分认识转型发展的紧迫性,首先我们讲历史的把握问题,工业革命大线索思考当今世界产业转型的问题。思考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问题,思考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我们现在是制造业大国,但这种制造业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产业发展的框架是一百年前形成的,改革开放我们拿过来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里有个深刻的道理,传统的制造业,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这几个密集加在一加就成了成本决定性因素。成本决定了基本的东西。随着国家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成本一再增加,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个时候很多旧的东西被新东西替代,很多老东西可能还要,但是由于成本上升待不住了。

考察过去多年的制造业转型规律又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随着国家的发展,制造业是击鼓传花,在一个国家就能待几十年。最早英国人挖煤,后来美国人挖煤,最早欧洲人造船,后来美国人造船,后来日本人造,日本人造完中国造。现在我们是造船最大国。所有制造业在一个国家有一个鼎盛时期,待几十年出来了。到六七十年代以前一直到上世纪中期都是欧美国家制造业厉害,七八十年代就往日本转,往韩国转,九十年代往中国转,在日本手里也就待了二三十年。转到九十年代我们就起来了,他的活被我们干了他就经济停滞了。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线索。结果我们待不住了,新产品干不了,我们原来干的越南人能干了转越南去了,好的做不出来,老的有人干了。日本的问题从创新的角度讲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讨论,问日本经济停滞了,从八十年代后期到现在,日本人对世界产业有什么贡献,引领世界发展的好东西哪个是你们弄出来的。但是我们情况和日本不一样,我们比他乐观,因为我们市场大。我们二元经济,我们破东西还能卖很长时间。这就是大尺度思考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形势非常紧迫,这么多年我们谈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其实在很多人眼里,拿事不当事,都以为是很遥远的事情。说转型不转型,产品只要卖就不搞研发,传统产品只要能卖就不搞新产品,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很多钢厂,前几年上的,科研报告写的非常好,那一定是可行的。每一个都觉得可行,结果就不可行。后来发现科研报告都是在自己的井底下写的,就没看到天以外,没看到要换场子,没看到世界要变革。这种情况现在很普遍,很多地方出问题都出在这里。觉得这个产业我能行,结果大家都想能行,等大家一碰头,过剩了。根本问题在这,

现在的问题是,形势已经非常紧迫。新能源,新的制造体系,这些产业形成制造网络和体系,大体上就十年左右。一个产业形成从初期投资探索到后期产业促成体系,大概十年,再有十年成长,这产业就有位置了。所以我们也讲新体系新框架新场子要有点谋划。我们刚才讲东北的问题,东北人过去十年振兴很辛苦干的也挺好,问题在于新经济上没有谋划,在创新型经济上没有谋划,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缺乏措施。所以还是绑了一个大工业,经济一疲软这波一过去整个塌陷。整个东北年轻人流出,每年流出200万年轻人有本事有想法都走了,工厂三十年前挺好,现在就不挣钱了。上次有人说你们新经济没有发展,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说东北是粮仓,东北盛产大业,但是去年,互联网销售大米六百亿斤,基本没有东北人卖的。发展最好的是江苏和浙江,自己粮食都不够吃,他们农村网络销售搞得好。这给我们启发很深刻。还在种地忙着种地,做工忙着做工,下一步在哪赚钱不知道。这么干不行。包括闷着头研发也不行。不创新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另外,我们真正要认识到,中国发展动力转换的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经历了要素的驱动,效率的驱动,新世纪金融效率创新的驱动。这是中国企业和产业发展逻辑上,非常清晰。八十年代要素驱动,有资源有批文可以进入市场,市场有技术,企业就办起来了。九十年代效率驱动,管理好才行,海尔就起来了。到新世纪,创新驱动。我们面临的冲击包括技术冲击,包括技术经济范式冲击,也包括了产业体系变化的冲击。这样一些新的东西讨论不足。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经济学管理学面临很大总体挑战。从200年前经济学开始,我们研究一直以制造业为背景。制造业主导的经济背景。贸易也研究,研究的事买卖关系。现在是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的时候。经济发展模式,投资模式,经营模式,盈利模式,世界体系的构成都在发生变化。尤其这些新经济根本就解释不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大家很崇拜的波特先生,他的公司前年破产了,有经营不善的问题,核心可能是没人找他咨询了。波特的所谓竞争力现在很多人都在用,其实用的很不准确,波特的竞争力理论是1985年,美国制造业全面衰落,成立了总统竞争力委员会,找了一些人研究怎么振兴制造业,要振兴十六个制造业,波特是哈佛教授,他能琢磨概念,弄了一个竞争力理论,成就了他。美国制造业振兴怎么样不知道,波特振兴起来了。大家就开始讲竞争力最早讲的是工业竞争力,我们翻译成产业竞争力,后来开始讲企业核心能力,叫核心竞争力,其实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是核心能力。什么叫企业核心能力,叫企业不可替代的资源。这种资源可能是硬的,可能是软的,可能是知识,管理,不可替代的东西叫核心能力。有人把它翻译成核心竞争力,也行。后来有人又讲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就莫名其妙了。后来有人讲国家之间是有竞争力之谈吗?国家是竞争关系吗,美国和金三胖是竞争关系吗。不是竞争关系。商业上讲竞争关系,所以国际产业竞争力还行,讲国家竞争力就没什么道理。但是现在都这么说,也没办法。另外一个要推动全面创新,一定要注意是全面创新,因为在中国人的语境习惯里一直有个传统,一谈创新,一般说的是科技科研。其实要很大的偏颇。创新有五种类型,新产品,新方法,新市场,新供应,新市场结构,没有说科研。连最新的2007年欧盟统计署的创新技术手册

说创新有四种类型,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组织创新,也没有说科研的事,技术的事。在国际创新理论研究里面,标准定义,创新指的是科技成果的运用。不是指的研发活动,但是中国情况比较复杂,我们把研发也算在里头,应用更加重要。一定不要丢了后半截。所以我们坚持全面创新从产业的角度讲包括研发,投资,物流,商业贸易,产业管制政策都需要创新。发展新经济就包括了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等等这些东西。所以对这些我们的认识恐怕需要深化。加快产业转型,这是我们十三五必须要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去理解的事情。甚至认为这可能是经济转型发展当前应对新常态最根本最要害的东西。中国的产业的问题一直叫优化调整产业升级,现在这个语境并不够,中国现在的问题是转型的问题不是升级的问题,最典型很多企业忙着围墙里面升级。制造业要搞,技术也肯定要搞,最重要的是要搞服务型制造和新型制造。海尔最近和腾讯还是百度正在合作智能冰箱,将来很可能免费,智能硬件时代到来。制造业的业态现在是制造业通过服务业赚钱,饮水机可以免费送,只要订购水就可以,冰箱也免费送,知道每个家庭的消费习惯,缺鸡蛋就送鸡蛋,可以送货上门也可以分析数据提供医疗等服务。转型是中国经济最本质的东西,包括了技术、模式,转型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经济体系中系统效率,不要说我是实体经济你是虚拟经济,我是制造业你是服务业,没有这个概念,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争没有意义。所有经济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实体经济的效率如何,取决于系统关联和网络整体效率,就是虚拟经济。二者就是1和0的关系,没有实体经济就什么也没有,但是实体经济能不能发展又没有效益就要看后面有没有零。]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善于向创新投资,这对于我们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上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我们学西方技术、学日本管理经验学得很好,所以我们有一笔制造经验、管理经验硬产品的财富,但是我们忽略了技术和创新的价值。宏观层面上,国家的政策、地方的政策要引导投资流向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的业态。不能盯着园区、厂房,盯着投资最有价值的项目上,更重要的是产业之间政策引导投资的作业。中国现在问题最大,高新产业无人投资,房地产投资过热。一个青年北京买房,十年、五年之内资产几百万还需要工作上班吗,政策导向整个尺度乱了。

要有积极的心态看待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业态,很多人对于新技术新模式存在怀疑,这样是对的,在听到创新新模式觉得匪夷所思的时候,别急着反对。别人询问观点可以说不是自己领域,这个我说不准,不要武断否定。学者武断否定可能地方领导也认为不可行就否定了。因为科学上有一个问题,权威反对新技术是人类的通病,而且多半都反对错了,遇到新问题多问问,多到全国看看。历史上很多的例子,高铁、飞机等等在发展初期阶段都被权威人士非议,认为不可行。专家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号召政府不掏钱,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创新是企业为主体,政府解决手续税收贷款等推进问题,风险投资家可以完成投资,政府是支配纳税人的钱,是不一样的机制。还有一个案例,中国现在光伏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仅仅在几年之前,发改委关于过剩产能的名录里面过剩产能里还有光伏产业。到

14年下半年,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开始不足,短短时间市场发生变化,很多事物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积极的眼光看待,凡是技术性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的突破创新来解决。

总之,我们要以全球视野谋合推动创新,要从百年变革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有创新的自信,转型发展的自信,引领世界的能力准备和思想准备。最近一个有趣的事件,美国TTP 感叹中国被边缘化,中国要有自信,中国现在创新能力巨大,产业转型的空间和动力巨大。五中全会,我们国家的需求、资源一定比其他国家来得容易,日本现在还找不到出路。这些问题要大尺度看待,要有超前眼光,既要立足现实务实操作,也要超前部署引领发展,现在已经到了引领发展的时候,五中全会的核心内容要引领型发展,要超前看向前看。

我今天围绕着创新驱动的主题,就五中全会的精神跟大家做个交流,共勉。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