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网地区水环境引水调控及其效果预测

河网地区水环境引水调控及其效果预测
河网地区水环境引水调控及其效果预测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3/d,主要污染物有pH、Cu、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3/s(属大河),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y =(0.058H+0.0065B)(gHI)1/2 式中:C (x,y)—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Q p —废水排放量,m 3/s ; C p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C h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y —横向混合系数,m 2/s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 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 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0.058H+0.0065B)(gHI)1/2 y 式中:C —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x,y) Q —废水排放量,m/s ; 3p C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p C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h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横向混合系数,m ;/s 2y H —河流平均水深,m ; a —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 I —河流坡降; g —重力加速度,取9.81m/s 。 2 (2)金山电站库区:预测模式选用(3)式。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汀江:完全混合段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3) +Q+CQ/(QC =(CQ hhpphp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参数选取1.2 )按导则中推荐的经验公式求取。横向混合系数(M y 水文参数1.3 水文基本特征(1)、/s ,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4090m 据上杭县水文站资料,汀江年平均流量186m/s 33 ,年平均含沙993.3mmm ,年平均径流深度,年径流量58.49×108.45m 最小流量/s 338 1370kt 。,年平均输沙量量0.25kg/m 3 旧县河为境内汀江第一大支流,发源于连城莒溪白眉山北麓,经新泉进入上杭县境内,流经南阳、旧县、临城三个乡,在临城乡九州村汇入汀江。上杭县境内流,1090m/s 多年平均流量47.3m/s,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域面积716km ,河长45.38km ,323 /s 。最小流量2.23m 3 ,0.0012m/m ,坡降为50m ,平均水深为0.77m 汀江水文基本参数:枯水期河宽为 。0.0026m ·s 粗糙率为-1/3 金山水电站对汀江水文的影响(2),死m ×10100.55×m ,调节库容0.264金山水电站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3388 4.95km 。m0.28×10,正常蓄水位设计水库面积库容238不发电时22:00,和5:00~金山电站正常情况下放水发电时间为每天8:00~12:00 丰(个小时电站下泄流量为零。雨季~13:0014:00,即在一天中有11~间为23:007:00和 24小时放水发电。水期)整天年最枯月平均根据金山水电站的发电情况,本评价考虑最不利情况,选择近10 1。—/s 流量16.7m 作为上游来水量,相应的水库出流(根据径流调节)详见表5 3

声环境评价题目以及答案

(第十周)声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一、课堂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某声音的声压为,其声压级为(C)dB. A、20 B、40 C、60 D、80 2、测量机场噪声通常采用(D) A、等效连续A声级 B、最大A声级及持续时间 C、倍频带声压级 D、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3、等效连续A声级是将某一段时间暴露的不同A声级的变化用(D)计算得到的。 A、算术平均方法 B、加权平均方法 C、几何平均方法 D、能量平均法 4、统计噪声级L10表示(A) A、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B、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底值 C、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D、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底值 5、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功能区为1类,昼间环境噪声限值为55dB(A),夜间环境噪声限值为45dB(A),则该区域夜间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D)。 A、≤45dB(A) B、≤55dB(A) C、≤50dB(A) D、≤60dB(A) 6、某工厂内有4种机器,声压级分别是82、84、86、89dB,它们同时运行时的声压级是(B) A、94 B、92 C、95 D、98 7、室内吊扇工作时,测得噪声声压p=;电冰箱单独开动时声压级是46dB,两者同时开动时的合成声压级是( C )dB。 A、41 B、61 C、47 D、48 8、室内有两个噪声源,同时工作时总声压级是73dB,当其中一个声源停止工作时,测得室 内声压级为72dB,另一个声源的声压级是( D )dB。 A、62 B、67 C、78 D、66 9、已知距某点声源10m处测得噪声值为90dB,则30m处的噪声值为( C )dB。 A、72 B、78 C、 D、84 10、某工厂冷却塔外1m处,噪声级为100dB(A),厂界值要求标准为60dB(A),在不考虑屏障衰减的情况下,厂界与冷却塔的最小距离应为( B ) A、80m B、100 C、50m D、60m 11、不含建设项目自身声源影响的环境声级为( B ) A、贡献值 B、背景值 C、预测值 D、叠加值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 范文. .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由表4-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100%,-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520m由 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1 (2)式。算采用

第七章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七章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声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声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噪声源调查分析、背景噪声测量和敏感目标调查基础上,对建设项目产生的噪声影响,按照噪声传播声级衰减和叠加的计算方法,预测噪声影响范围、程度和影响人口情况,对照相应的标准评价环境噪声影响并提出相应防治噪声对策措施的过程。 第二节声环境影响评价基础 一、噪声的传播——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些振动的物体通常称为声源或发声体。物体振动产生的声能,通过周围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者固体)向外界传播,并且被感受目标所接受,例如人耳是人体的声音接受器官。在声学中,把声源、介质(传播途径)、接收器(或称受体)称为声音三要素。 二、噪声级的相加 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噪声的叠加计算就是进行噪声的相加或求分贝和。分贝的相加一定要按能量来相加。在具体计算时可应用公式法。求两个声压级的合成声压级(分贝和)L1+2可按下列步骤计算: 分贝相加一定要按能量(声功率或声压平方)相加,求合成的声压级 Ll+2(dB), 三、环境噪声评价量 (1)A声级LA。环境噪声的度量,不仅与噪声的物理量有关,还与人对声音的主观听觉有关。人耳对声音的感觉不仅和声压级大小有关,而且也和频率的高低有关。声压级相同而频率不同的声音,听起来不一样响,高频声音比低频声音响,这是人耳的听觉特性所决定。因此,根据听觉特性,在声学测量仪器中,设置有“A计权网络”,使接收到的噪声在低频有较大的衰减而高频甚至稍有放大。这样,A网络测得的噪声值较接近人耳的听觉,其测得值单位称为A声级(LA),记作分贝(A)或 dB(A)。由于A声级能较好地反映出人们对噪声吵闹的主观感,因此,它几乎成为一切噪声评价的基本值。 (2)等效连续A声级Lgeq。在声场内的一定点位上,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NXd,o这个声级称为等效连续A声级LAeq,简称等效声级,也可以记为Leq (A)。单位为dB(A)。 在评定非稳态噪声能量的大小时,等效连续A声级尤为必要。 等效连续A声级的数学表示 关于噪声的测量方法则应根据噪声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一日之内的声级变化较大,而每天确有相同的规律,则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天测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预测范围与预测时段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与调查评价范围保持一致,预测层位为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时段要求,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和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为污染发生后的100d 、1000d 和14a 。 2)情景设置 由工程分析可知,项目拆解车间地面按照相应要求做好防渗要求,正常状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故项目仅对事故工况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 以保守为原则,取废矿物油产生量的5%泄漏,经由包气带渗入地下。根据前述分析,汇水面积15000m 2,根据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可知,项目场地包气带底层岩性为碎石及层块石,渗透系数可达 2.0m/d ,属于强透水性。故认为车间地面一旦破损,废矿物油将随初期雨水全部进入含水层,渗漏量为65.8m 3/a 。 3)预测方法及参数选取 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预测层位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上层碎砾石层,透水不含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采用一维半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一端为定浓度边界和一维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示踪剂瞬时注入的解析法对拆解车间事故工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具体方法如下: ??? ? ??++???? ??-=t D ut x erfc e t D ut x erfc C C L D ux L L 2212210 式中:x —距注入点的距离,m ; t —时间,d ; ()t x C ,—t 时刻x 处的示踪剂浓度,g/L ;

第六章声环境影响评价试题

1第六章声环境影响评价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共50题) 1.各倍频带声压级经能量叠加法求得的和为总声压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同一噪声源在相同位置、相同时段测得的评价量中,大小关系必定成立的是()。 A.总声压级≥A声级B.A声级≥总声压级 C.总声压级≥各倍频带声压级D.A声级≥各倍频带声压级 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预测紧邻道路第一排第十层居民住宅处的环境噪声影响时,主要考虑的声传播衰减因素是()。 A.几何发散衰减B.地面效应衰减 C.临路建筑引起的声级衰减D.绿化林带引起的声级衰减 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关于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段,说法正确的是()。 A.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段不包括施工期 B.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段不包括运行期 C.运行期声源为流动声源时,仅以工程预测近期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 D.运行期声源为固定声源时,固定声源投产运行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 4.某新建城市快速路通过位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的城市大型居民稠密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该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应为()。 A.一级B.二级 C.三级D.低于三级 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关于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说法正确的是()。 A.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一级的公路建设项目,其评价范围一般为道路用地红线两侧200 m B.公路建设项目评价范围边界处噪声影响预测值必须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否则适当扩大评价范围 C.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一级的机场建设项目,其评价范围最远至主航迹下跑道两端各12 km D.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范围应根据飞行量计算到L WECPN为75 dB的区域 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不属于声环境现状调查内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阻碍评价 第一节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水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专门难设想有整个生物界。人类生活需要水,各种生产活动也需要水。水是万物之本。因此,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特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对人类的社会进展起着专门重要的作用。 水体是水集中的场所,水体又称为水域。按水体所处的位置可把它分为三类: 地面水水体 地下水水体 海洋 ?这三种水体中的水能够相互转化,它通过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环和小循环实现。三种水体是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环中的 三个环节。 ?在太阳能和地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地被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从海洋蒸发的水蒸气进入大气, 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凝聚成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一部分经地面径流流入地面水体

(江河、湖泊、水库等),一部分经地层渗透进入地下水体。 地面水体的水经地面径流,最终都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 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 ?仅在局部地区(仅在陆地上或仅在海洋上)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在自然界中水的大、小循环是交错在一起 的,周而复始地运动着。 一.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水体要紧指江、河、湖泊、沼泽、水库、海洋和湿地等。地面水水体的概念不仅包括水,而且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它是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水体按使用目的和爱护目标可划分为五类。 I类要紧适用于源头水和国家自然爱护区的水体; Ⅱ类要紧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爱护区内的水体,以及宝贵鱼类爱护区、鱼虾产卵场的水体; Ⅲ类要紧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爱护区和一般鱼类爱护区及游泳区的河段; Ⅳ类要紧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和娱乐用水水体;

(整理)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

一、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预测地表水水质变化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和专业判断法。 1、数学模型法:一般情况数学模型法比较简单,应首先考虑; 2、物理模型法:物理模型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主要指水工模型。水工模型法定量性较高,再现性较好,能反映出比较复杂的地面水环境的水力特征和污染物迁移的物理过程,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场所和条件以及必要的基础数据,制作这种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水工模型法只适用于解决个别特定问题或有现成模型可资利用的情况。水工模型应根据相似准则设计。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评价级别比较高的,对预测要求比较严时,应用此方法。 3、类比分析法:属于定性或半定量预测。 对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的个别情况(如对地面水环境影响较小的水质参数或在地面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复杂而其影响又不太大的水质参数),由于评价时间短、无法取得足够的数据,不能利用数学模式法或物理型法预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可采用此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害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释放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类比调查法。 预测对象与类比调查对象之间应满足下要求: (a)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类似; (b)两者的某种环境影响来源应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强度应比较接近或成比例关系。 4、专业判断法: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当水环境影响问题较特殊,一般环评人员难以准确识别其环境影响特征或者无法利用常用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或者由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无法满足采用上述其他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等情况下,可选用此种方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毒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和释放等)以及某些过程(如pH值的沿程恢复过程)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当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法时,可以采用专业判断法。 在选择模型时,必(1)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

环评工程师考试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模拟试题及答案

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某新建的大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为2dB (A),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进行工作。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或三级评价 2、某扩建的中型建设项目,其所在声环境功能区内有一个工业区,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进行工作。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或三级评价 3、某新建工厂的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一般情况下,其评价范围为()。 A.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100m B.以建设项目包络线边界向外200m C.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200m D.以建设项目中心点向外200m

4、某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的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一般情况下,其评价范围为()。 A.道路中心线外两侧300m以内 B.道路中心线外两侧200m以内 C.道路边界线外两侧200m以内 D.道路红线外两侧200m以内 5、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范围应根据飞行量()。 A.计算到L EPN为80dB的区域 B.计算到L WECPN为80dB的区域 C.计算到L EPN为70dB的区域 D.计算到L WECPN为70dB的区域 6、某机场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其评价范围一般为()。 A.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侧向各200m的范围 B.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1~2km、侧向各6~12km的范围 C.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6~12km、侧向各1~2km的范围 D.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2~10km、侧向各2~4km的范围 7、二、三级声环境评价范围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计算得到的()到200m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 A.贡献值 B.叠加值 C.背景值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水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如果地球上没有水,很难设想有整个生物界。人类生活需要水,各种生产活动也需要水。水是万物之本。因此,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它对人类的社会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水体是水集中的场所,水体又称为水域。按水体所处的位置可把它分为三类: 地面水水体 地下水水体 海洋 ?这三种水体中的水可以相互转化,它通过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环和小循环实现。三种水体是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环中的三个环节。 ?在太阳能和地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地被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从海洋蒸发的水蒸气进入大气,被气流带 到陆地上空,遇冷凝结成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 发返回大气,一部分经地面径流流入地面水体(江河、湖泊、水 库等),一部分经地层渗透进入地下水体。地面水体的水经地面 径流,最终都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 程,称为水的大循环。

?仅在局部地区(仅在陆地上或仅在海洋上)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在自然界中水的大、小循环是交织在一起的,周而复始地运动着。 一.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水体主要指江、河、湖泊、沼泽、水库、海洋和湿地等。地面水水体的概念不仅包括水,而且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它是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水体按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可划分为五类。 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和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水体;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水体,以及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的水体;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和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的河段;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和娱乐用水水体; V类适用于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水域。 上述五类水体对其水质有各自不同的要求。 二.水体污染 水体受到人类或自然因素或因子(物质或能量)的影响,使水的感观性状(色、嗅、味、浊)、物理化学性能、(温度、酸碱度、电导度、氧化还原电位、放射性)、化学成分(无机、有机)、生物组成(种类,数量、形态、品质)及底质情况等产生了恶化,污染指标超过地面水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提要及模拟试题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提要及模拟试题 一、内容提要 (一)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1、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扩散 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可以分为持久性和非持久性两大类。持久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随着介质的推流迁移和分散稀释作用不断改变所处空间位置,同时降低浓度,但其总量一般不发生改变。非持久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除了随介质运动改变空间位置和降低浓度外,还因降解和转化作用使浓度进一步降低(衰减)。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随着流体介质发生迁移、扩散和转化。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1)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水体的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包括紊动扩散、推流迁移和离散等三个作用。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的紊动扩散。 推流迁移是指污染物在气流或水流作用下产生的转移作用。推流迁移只改变污染物所处的位置,并不该变污染物的浓度。 分散稀释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通过分散作用得到稀释,分散的机理有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作用。分子扩散是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分子扩散过程服从裴克(Frik)第一定律,即分子扩散的质量通量与扩散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湍流扩散,又称为紊流扩散,是在湍流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流速、压力、浓度等)的瞬时值相对于其时平均值的随机脉动而导致的分散现象。弥散作用是由于横断面上实际的流速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分散作用,在用断面平均流速描述实际的污染物迁移扩散时,就必须考虑一个附加的、由流速不均匀引起的作用-弥散。弥散作用可以定义为:由空间各点湍流流速(或其他状态)的时平均值与流速时平均值的空间平均值的系统差别所产生的分散现象。 沉淀作用指排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含有的微小的悬浮颗粒,由于流速较小逐渐沉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一、水体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概述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1. 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其中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下面三部分作用所致: (1)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 (2)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的迁移随流输移。 (3)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而引起分散。 2. 化学过程 包括氧化还原作用、化学沉淀作用、混凝沉淀作用及吸附作用。 3. 生物过程 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自身物质,另一部分氧化分解为无害的简单无机物。 二、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 废水进入河流水体后,不是立即就能在整个河流断面上与河流水体完全混合。虽然在垂向方向上一般都能很快地混合,但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纵向距离才能达到横向完全混合。这段距离通常称为横向完全混合距离(x1)。纵向距离(x)小于x1的区域称为横向混合区,大于x1的区域称为断面完全混合区。如图6-1所示。 图6-1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示意 在河流中,影响污染物输移的最主要的物理过程是对流和横向、纵向扩散混合。 对流是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随水流的运动,在横向、纵向、垂向均可发生,主要为纵向对流。 横向扩散是指由于水流中的紊动作用,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混合。 纵向扩散是指由于主流在横、垂方向上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在流动方向上的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分散混合。 三、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 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水,一般是含有各种污染物的淡水,其密度比海水小,入海后一面与海水混合而稀释,一面在海面向四周扩展,如图6-2:

水环境影响预测习题

第六章习题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1、某企业产生2000m3的有机废水,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标准》的一级标准后 排入附近河流(功能区划为Ⅲ类功能区),废水中CODcr以100mg/L计,该河流平均流速v为0.5m/s,平均河宽W为15m,平均水深h为0.6m,CODcr浓度10mg/L,问如果不考虑COD的降解,则该企业的废水排入河后,CODcr浓度是否超标? 解:废水流量Q p =2000m3/d=0.023 m3/s 河水流量为:Q p= v×W×h=0.5×15×0.6=4.5 m3/s 根据完全混合模型(6-1),废水与河水充分混合后COD的浓度为: C=c p Q p + c h Q h /Q p+ Q h =100×0.023+10×4.5/0.023+4.5=15.03mg/L 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级标准中CODcr的浓度限值(20mg/L),可知河水中CODcr浓度未超标。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 2、某一个建设项目拟向附近河流排放达标废水,废水量Q p =0.05m3/s,BOD浓度 为c p =20mg/L,河水流量Q h =1.5 m3/s,流速v=0.3 m/s,河水中BOD背景浓度 为c h =2.5mg/L,BOD的降解系数K=0.2d-1,纵向弥散系数E x =10m2/s。求排放点 下游10km处的BOD浓度。、 解:计算起始点处完全混合后的BOD初始浓度,由式(6-1)得: C=c p Q p +c h Q h /Q p +Q h =20×0.05+2.5×1.5/0.05+1.5=3.06mg/L (1)考虑纵向弥散条件的下游10km处的浓度: C=3.06exp[0.3×1000/2×10(1-<1+4(0.2/24、60、60)10>/0.32)]=2.83 (2)忽略纵向弥散时的下游10km处的浓度: C=3.06exp(-0.2×1000/0.3×86400)=2.83 由此看出,在稳定条件下,忽略弥散系数与考虑纵向弥散系数的差异很小,常可以忽略。

第六章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六章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一、水体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概述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1.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沉淀作用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中含有的微小的悬浮颗粒,如颗粒态的重金属、虫卵等由于流速较小逐渐沉到水底。污染物沉淀对水质来说是净化,但对底泥来说污染物则反而增加。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水体的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下面三部分作用所致: (1)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的紊动扩散。 (2)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的迁移随流输移。 (3)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由河岸及河底阻力所致)而引起分散。 2.化学过程 氧化一还原反应是水体化学净化的重要作用。流动的水流通过水面波浪不断将大气中的氧气溶入,这些溶解氧与水中的污染物将发生氧化反应,如某些重金属离子可因氧化生成难溶物(如铁、锰等)而沉降析出;硫化物可氧化为硫代硫酸盐或硫而被净化。还原作用对水体净化也有作用,但这类反应多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天然水体接近中性,酸碱反应在水体中的作用不大。天然水体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胶体,如硅、铝、铁等的氢氧化物、黏土颗粒和腐殖质等,由于有些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另有一些物质本身就是凝聚剂,这就是天然水体所具有的混凝沉淀作用和吸附作用,从而使有些污染物随着这些作用从水中去除。 3.生物过程 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当作食饵消耗掉,将另一部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简单无机物。影响生物白净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生物自净的快慢与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和性质有关。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中的蛋白质、脂肪类等极易分解的。但大多数有机物分解缓慢,更有少数有机物难分解,如造纸废水中的木质素、纤维素等,需经数月才能分解,另有不少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极难分解并有剧毒,如滴滴涕、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和用作热传导体的多氯联苯等。水生物的状况与生物自净有密切 关系,它们担负着分解绝大多数有机物的任务。蠕虫能分解河底有机污泥,并以之为食饵。原生动物除了因以有机物为食饵对自净有作用外,还和轮虫、甲壳虫等一起维持着河道的生态平衡。藻类虽不能分解有机物,但与其他绿色植物一起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从而成为水中氧气的重要补给源。其他如水体温度、水流状态、天气、风力等物理和水文条件以及水面有无影响复氧作用的油膜、泡沫等均对生物自净有影响。二、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 废水进入河流水体后,不是立即就能在整个河流断面上与河流水体完全混合。虽然在垂向方向上一般都能很快地混合,但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纵向距离才能达到横向完全混合。这段距离通常称为横向完全混合距离(x1)。纵向距离(x)小于x1的区域称为横向混合区,大于x的区域称为断面完全混合区。 在某些较大的河流中,横向混合可能达不到对岸,横向混合区不断向下游远处扩展,形成所谓“污染带”。 在不同的区域,影响污染物的浓度和输移、转化特性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也有差异。 在横向混合区,排入的废水和上游来水的初始混合稀释程度,取决于排放口的各种特性和河流状况。随着水流携带污染物向下游输移,横向混合使污染物沿河流横向分散,进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