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复习提纲

西方美学史复习提纲
西方美学史复习提纲

西方美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讲导论—美学是什么

第一节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一、人类有三种终极关怀

?真: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善:伦理学、宗教

?美:美学、艺术

美不同于真。

小说不同于报告就在于它是“虚构”(fiction,也可译为小说)。人们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更喜欢小说,而非报告,就是因为前者的“虚构”。音乐更加不代表或再现实在中的任何东西了。许多反映神话的绘画非常美,但它们在现实中找不到任何对应物。

因此,看起来,使得一个对象成为艺术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是人为的,而不是因为它是实在的或真实的。

美也不同于善或好(goodness)。

古希腊的哲学家将美看成是一种价值,一种好的(good)东西。这样美似乎也是善的或好的东西的一部分。他们也将善的,好的东西看成是美的东西。因此,善的,好的东西也是美的东西。如此,善和美就是一回事了。

然而,美和善并非总是一致的。

那么美和研究美的学问到底是什么,这也正是这门课程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二、人类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追求

?两个层面(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索)

(一)感性体验:人类和我们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并将之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比如吃、穿、住、行,这样的美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人类自古就已经存在着的追求。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几张图片来加深我们的理解。

总结:感性层面的美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可以说,人类对美的感性层面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说明,人们的内心深处非常需要美的滋养与润泽。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就带给我们巨大的快乐。

(二)对美的理性思索

所谓理性思索:就是在感性层面的发现、体验与创造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思索美

与审美的本质特征,对美的理性思索,大大滞后于人们对美的感性体验,而且进入到对美的理性思索层面之后,美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变成哲学家和美学家以至于专家的权利之后,美变得深刻,同时也玄妙了起来。对美的理性思考最集中地体现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轨迹之中。西方美学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美学的争议性、不确定性都很适合于哲学家展开其澄清概念和思辨推理的才能。西方的哲学可以定义为追求真、善、美确定性认识的理性反思活动。确定性便是追求清楚、明白(相似的概念:真,无疑)。理性反思活动包括两个方面:澄清概念、命题或问题的意义;证明或反驳某种观点。

美学是追求美的确定性认识的哲学理性反思活动;是对隐含在艺术或艺术实践活动中的未加反思的假设或前提所进行的理性反思活动。按照鲍姆嘉通的定义,美学是关于所感觉和所想像的学问(the science of what is sensed and imagined)。Aesthetica(美学)一字按照希腊字根的原义看,意思是“感觉学”。这个定义比较精当地说明了美和美学的性质。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关于美的体验(aesthetic experiences)和审美判断的性质。按照《互联网哲学百科辞典》(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关于“美学”条目的解释,美学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关于美(beauty)的理论,广义地可以理解为关于美的理论和艺术哲学。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中,专门探讨“美是什么”这个话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美是难的”。

?康德:《判断力批判》,专门探讨审美的机制问题,非常深澳,宛如天书,却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本对美学进行纯粹理性思考的著作。

?黑格尔:《美学》四卷本,终于从理性的层面给美下了一个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却因之过于确定化的思维和表达,被后人不断加以质疑。

第二讲西方美学史发展概况

第一章希腊精神与美学起源

?民主政制——美的生活——理性精神

?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到苏格拉底

?柏拉图:第一个美的哲学

?亚里士多德:诗学原理的制定者

?

第二章经院美学

?经院之前的三个学派和一个观点

?经院美学的两条主线

?但丁:向中世纪告别

第三章复兴的光芒

?古今之争与西方美学的特征

?开创新时代

?三个人物:达·芬奇等

?

第四章十七世纪美学

?法国新古典主义:笛卡尔等

?英国经验主义:培根、休谟等

第五章康德:第二个美的哲学

?为什么要一个美学

?美的分析

?崇高的分析

?对艺术的分析

?

第六章启蒙运动

?法国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德国启蒙运动:鲍姆嘉通、温克尔曼、莱辛等?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维柯

第七章席勒的救世悲愿与歌德的智慧

席勒:

?回答卢梭:美育的意义

?形式、活的形象、外观与美的王国

歌德:

?从特征到美

?古典与浪漫之间

第八章黑格尔:第二个诗学体系

?美学的体系和方法

?美的三种形态

?艺术体系的三重形式

?人道和自由的颂歌

第九章告别古典,走向现代

?尼采论悲剧精神

?弗洛伊德论艺术的起源

?容格论神话

?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

第三讲古希腊美学——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第一节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柏拉图所写的对话全部有四十篇左右,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的是政治、伦理教育以及在当时争论非常激烈的哲学上的问题。美学的问题是作为这许多问题的一部分零星地附带出现于大部分对话之中的,专门谈美学问题的只有他早年写作的《大希庇阿斯》一篇,此外涉及美学问题较多的有《伊安》、《高吉阿斯》、《普罗塔哥拉斯》、《会饮》、《斐德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篇。柏拉图所著的《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其主要探讨的问题是“美是什么?”通过借用老师苏格拉底的名义,在与古希腊赫赫有名的诡辩者希庇阿斯的针锋相对的辩驳中,体现了柏拉图自己的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对话体”

?侧重揭露矛盾

对话者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各方论点的毛病和困难都象剥茧抽丝似的逐层被揭露出来,将其驳倒之后,就可以引向比较正确的结论.

?展示生动具体的辨证发展过程

不从抽象概念出发,而从具体事例出发,生动鲜明,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于活的思想辨证发展过程看到最后的结论.

(一)柏拉图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论美〉》

?美本身究竟是什么?(苏:苏格拉底希:大希庇阿斯)

?一、美是一个真实存在着的东西吗?

?什么东西是美的?/ 美是什么?

?希: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

?苏:一位漂亮小姐的美,是否就足以使一切东西成为美呢?如果这个结论本身成立的话,那么一位年轻漂亮小姐的美是否普遍地存在于一匹母马、一架竖琴以及一个汤罐之中呢?

?希:起码一个汤罐的美是无法与一位年轻漂亮小姐的美相媲美的。

?苏:赫拉克立特说,在美方面,在一切方面,人类中学问最渊博的比起神来,不过是一个猴子吗?那么我们该不该承认,最美的年轻小姐比起女神也还是丑呢?如果我问的是什么东西可美可丑,你的回答就是正确的。但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制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你总认为美本身就是一个年轻小姐,一匹母马,或一架竖琴吗?

?希:他想知道凡是东西加上了它,得它点缀,就显得美的那种美是什么。他一定是个傻瓜,对美完全是门外汉。告诉他,他所问的那种美不是别的,就是黄金,他就会无话可说,不再反驳你了。因为谁也知道,一件东西纵然本来是丑的,只要镶上黄金,就得到一种点缀,使它显得美了。

?苏:依你的说法,我们都承认菲狄阿斯是美的,但是他雕刻雅典娜的像,却没有用金子做她的眼睛或面孔,也没有用金子做她的手足。他用的却是象牙,这又是为什么?

?希:菲狄阿斯并没有错,因为在我看来,象牙也是美的。

?

?二、美是恰当吗?

?希:如果使用得当,石头当然也美。

?苏:使用不恰当,它就会丑?我们是否也要承认这一点。也就是说,象牙和黄金使用得当,就使东西美,用得不恰当,就使东西丑。

?希:使每件东西美的就是恰当。

?苏:要煮好蔬菜,金汤匙和木汤匙哪个最恰当呢?显然,不是木制的比较恰当吗?

它可以叫汤有香味,不致打破罐子,泼掉汤,把火弄灭,叫客人有一样美味而吃不上口。若是用金汤匙,就难免有这些危险。如果说恰当的就是美,那么这里就是木汤匙比金汤匙美了。那么这与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美就是黄金不又相互矛盾了吗?

矛盾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呢?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苏格拉底在此一再强调,他所讨论的是使一切美成其为美的那个东西,也就是美的本质。)我们说过,黄金在使用得恰当时就美,用得不恰当时就丑,其他事物也是如此。现在就来看看这“恰当”的观念,看看什么才是恰当,

恰当是否就是美的本质。那么什么才是恰当?它加在一个事物上面,还是使它真正美呢?还是只使它外表上显得美呢?还是这两种都不是呢?

?希:我认为所谓恰当,就是使一个事物外表上显得美。举例来说,相貌不扬的人穿起合适的衣服,外表就好看起来了。

?苏:如果恰当只使一个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它实际美,它就只是一种错觉的美,因此,它不是我们所要寻求的那种美,希庇阿斯,因为我们所要寻求的美是有了它,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犹如大的事物之所以成其为大,是由于它们比起其他事物有一种质量方面的优越,有了这种优越,不管它们在外表上什样,它们就必然是大的。

美也是如此,它应该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不管它们在外表上是什样,我们所要寻求的就是这种美。这种美不能是你所说的恰当,因为依你所说的,恰当使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它们实际美,所以隐瞒了真正的本质。我们所要下定义的,象我们刚才所说过的,就是使事物真正成其为美的,不管外表美不美。

如果我们想要发现美是什么,我们就要找这个使事物真正成其为美的。

?希:但是恰当使一切有了它的事物不但有外表美,而且有实际美。

?苏:那么,实际美的事物在外表上就不能不美,因为它们必然具备使它们在外表上显得美的那种品质,是不是?那么,我们是否承认一切事物,包括制度习俗在内,如果实际上真正美,就会在任何时代都被舆论一致公认为美呢?还是恰恰与此相反,无论在人与人,或国与国之中,最不容易得到人们赏识,最容易引起辩论和争执的就是美这问题呢?

?希:这个假定是对的,美最不容易赏识。

?苏:如果实际离不开外表——这是当然的——如果承认恰当就是美本身,而且能使事物在实际上和外表上都美,美就不应该不易赏识了。因此,恰当这个品质如果是使事物在实际上成为美的,它就恰是我们所要寻求的那种美,但是也就不会是使事物在外表上成其为美的。反之,如果它是使事物在外表上成其为美的,它就不会是我们所寻求的那种美。我们所要寻求的美是使事物在实际上成其为美的。一个原因不能同时产生两种结果,如果一件东西使事物同时在实际上和外表上美(或具有其他品质),它就不会是非此不可的唯一原因。所以恰当或是只能产生实际美,或是只能产生外表美,在这两个看法中我们只能选一个。

?于是苏格拉底指出,如果恰当只使一个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它实际美,那只是一种错觉的美,隐瞒了美的真正本质,所以不能明心见性而成其为美。因为“至于恰当是否产生实际美,对话并没有明白地谈到”,所以这种“恰当就是美”在狭小的定义中被驳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三、美就是有用和有意的吗?

?苏:我们研究每一件东西的本质,制造和现状,如果它有用,我就说它美,说它美只是看它有用,在某些情境可以帮助达到某种目的;如果它毫无用处,我们就说它丑。你是否也这样看,希庇阿斯?

?希:我们可以这样肯定。

?苏:可是,当人们将有能力与有用用于做坏事的时候,我们是叫它们美还是叫它们丑呢?

?希:当然是丑的。

?苏:因此有能力和有用的就不是美本身了?因为我们心里原来所要说的其实是:有能力和有用的,就它们实现某一个好目的来说,就是美的。

?希:我是这样想的。

?苏:这就等于说,有益的就是美的,是不是?所以美的身体,美的制度,知识以及我们刚才所提到的许多其他东西,之所以成其为美,是因为它们都是有益的??希:显然如此。

?苏:因此,我们认为美和益是一回事。同时有益的就是产生好结果的,产生结果的就叫做原因,是不是?那么,可不可以说美就是好(善)的原因了?

?希:很对。

?苏:如果说美是好(善)的原因,好(善)就是美所产生的。我们追求智慧以及其他美的东西,好象就是为着这个缘故。因为它们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善,而善是值得追求的。因此,我们的结论应该是:美是善的父亲。也就是说,美是善的原因,善是美所产生的结果。但是原因与结果并不是同一个东西,它们之间也不能相互代替,因此,美不就是善,善也不就是美,那么我们是否甘心承认美不善而善不美呢??希:凭宙斯,我却不甘心承认这样的说法。

?苏:这样看来,这样看来我们所说的美就是有用的、有益的,有能力产生善的那一套理论实在都是很错误的了,而且比起我们原来说讨论过的美就是年青小姐或其他所提到的东西那些理论还更荒谬可笑了。

?

?四、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吗?

?苏:假如我们说,凡是产生快感的——不是任何一种快感,而是从眼见耳闻来的快感——就是美的,你看有没有反对的理由?凡是美的人,颜色,图画和雕刻都经过视觉产生快感,而美的声音,各种音乐,诗文和故事也产生类似的快感,这是无可辩驳的。那么是否可以说,“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呢?

?希:这是一个很好的关于美的定义。

?苏:那么由此可以继续追问,我们为什么要把美限于你们所说的那种快感?为什么否认其他感觉——例如饮食色欲所产生的快感之中有美呢?这些感觉不也是很

愉快吗?

?希:我们毫不迟疑地回答,这一切感觉都可以有很大的快感。

?苏:但是我们往往否认饮食色欲所产生的快感之中存在着美。比如如果我们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至于色欲,人人虽然承认它发生很大的快感,但都认为它是丑的,所以满足它的人们都瞒着人去做,不肯公开。人们不敢说这些感觉是美的,只是害怕大众会反对。但是我们在此所讨论的并不是大众看美是什么样,而是美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就如我们刚才所断定的“美只起于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那种快感,凡是不属于这类快感的显然就不能算作美了?”?希:我很同意你的说法。

?苏:那么,在各种快感中单单选出视听这两种来,就不能因为它们仅只是快感。

而是因为你们在这两种快感中看出一种特质是其他快感所没有的,你们才说它们美呢?视觉的快感显然不能只是因为是由视觉产生的就成其为美,听觉的快感也不能只是由听觉来的就成其为美,而是因为它们所产生的快感有一个共同的性质,由于有这个共同性质,才使其成为美。也就是说一种性质是这两种快感所共有的,而就每种快感单独来说,却没有这种性质。

?希:你把美或真实界其他部分分析开,让它孤立起来,于是把它敲敲,看它的声音是真是假。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你捉摸不住各种本质融贯周流的那个伟大真实界。

在目前,你就范了这个严重的错误,以至于想入非非,以为一种性质可以属于二而不属于二之中各一,反之,属于二之中各一的可以不属于二。

?苏:如果你还记得我们讨论的出发点,你该记得我原来说的是:在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中,美并不由于这两种快感中某一种所特有,而两种合在一起所没有的那种性质;它也不由于这两种快感合在一起所公有,而其中任何一种快感所没有的那种性质;所需要的那种性质必须同时属于全体,又属于部分,因为你承认过,这两种快感分开来是美,合在一起也是美,就是说,美在部分,也在全体。由此我推到一个结论:如果这两种快感都美,那美是由于这种有,另一种也有的那种性质,不是由于只有这种有,而另一种却没有的那种性质。如此,那我们就不用再讨论下去了。因为美既然属于我们所讨论的那一类,视觉和听觉的快感就不是美本身了。

因为如果这种快感以美赋予视觉和听觉的印象,它所赋予美的就只能是视听两种感觉合在一起,而不能单是视觉或听觉。可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既然这个结论不成立,美就不能单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了。可是这两种快感无论合在一起,或者分开来说,都是最纯洁无疵的,最好的快感。你还知道有什么其他性质,使它们显得与众不同吗?

?希:不知其他,它们真是最好的快感。

?苏:那么这样不就又回到老路上了吗:有益的就是产生善的。可是我们刚才已经

讨论了原因和结果是两回事,美与善既然不相同,善就不是美,美也就不能是善。?“美就是视觉和听觉的快感。”这个结论是最后的观点了,而希庇阿斯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美的定义,因为一些美的事物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能产生一种美的快感。

但是否真是这样呢?苏格拉底也否定了这种看法。它的理由有三:第一,有些习俗制度是美的,但与视听产生的快感无关;第二,如果美单纯是感觉上的愉快性,但抛开视觉、听觉,其他如饮食、情欲之类也能产生快感,却不能成其为美,甚至是丑的;第三,眼睛和耳朵是两种不同的器官,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不是相同的,这就意味着美是两种不同的快感。但美本身只有一个属性,不能有两种不同的快感组成。所以“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的结论也是不对的。

?

总结: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否定了四种结论,却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美与和谐、实用主义、感官主义和道德伦理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希庇阿斯篇》虽是柏拉图早期的美学思想的体现,还只是其美学理论的一个雏形,但可以看出,他企图把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理性和感性割裂开和对立起来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所以他最终得出的结论:美是难的。

关于“美”的本质探讨

“美”的希腊文为“kalos”,相当于英文的“beautiful”。在《大希庇亚篇》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想知道美本身是什么。柏拉图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一些审美观念,比如将美的普遍本质混同于某些具体事物的美,主张美即合适,美即有用,“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美就是美自身,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的源泉,根据和原因。美和善并非一回事。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对于个别事物的美与美的理念作了区分:“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还不仅如此,这种美并不是表现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某一种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美……。”

(二)柏拉图对诗歌和其他艺术的批判

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倾向是重理性,轻感性,重不可感知的相,而轻可感知的事物。而诗歌,艺术,绘画等恰恰是关于可感知的事物的,柏拉图对它们的贬抑是可想而知的。在古希腊,艺术被看作是一种“制作”,手艺,涵盖的不止是雕塑,绘画,还有手工艺,鞋匠等。

1、艺术是对可感知事物的模仿、夸张,故离“真理”远了去了。

柏拉图认为,诗歌就其本意而言就是使原来不存在的东西变为存在的东西。因此,所有的“制作”(craft)也可以说是诗。诗人的作品比手艺人的产品还要低级。画家和诗人既没有制作笛子的知识,也没有吹笛子的知识,只有模仿笛子或模仿笛声,而且按照无知群众认为美的样子去模仿。所以,他们比吹笛子的人和制作笛子的工匠还要低级。他们的模仿不是要更接近“相”,而是要“夸张”,因此更加远离真理,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说:“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模仿者,无论是模仿美德,或是模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 “荷马要是真的能够帮助人们获取美德,他的同时代人还能让他,或赫西奥德,流离颠沛,卖唱为生吗?” (《国家篇》第十卷)

2、艺术会败坏人性。

柏拉图的政治抱负是建立用理性设计的理想国。但有些艺术则伤风败俗,亵渎神灵,迎合人性中低俗的部分。诗歌和悲剧往往会毁了一个城邦。首先,渎神。一些诗歌和悲剧将神灵写得唉声叹气,号啕大哭,有失神的尊严。人们失去对神的敬畏,从而行为不轨。其次,悲剧往往满足人的感伤癖,喜剧则会培养人的小丑习气。再次,艺术给人提供在现实中不可能提供的放任与纵情的机会和理由。此外,诗歌增大了欲念的强度,灌溉、滋养人的愤恨、性欲等情绪,削弱了理性的力量。所以,柏拉图要将模仿诗人艺术家驱除他的理想国。

第二节: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亚氏系统的美学思想体现在他的《诗学》中,并在《修辞学》、《形而上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零星论及美学问题。《诗学》原名为“poietike techne”,意思是“论诗的技艺”。在希腊文中,“诗”有“创制”的含义。从荷马时代到古典时期,古希腊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诗或韵文的形式创作,包括颂诗、抒情诗、讽刺诗、诗史、悲剧、喜剧等。《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尤其是处于希腊文学颠峰的悲剧。亚氏美学即艺术哲学。《诗学》是亚氏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或其门徒的笔记,共二卷,但第二卷已失传,失传的第二卷很可能讨论的就是第一卷后面准备展开的喜剧。欧洲古典主义将《诗学》视为圭臬,影响至今。最早的中译本为傅东华译本(商务,1936),最近的为陈中梅译本(商务,1996)。大约有五种中译本。

一、关于“美”的看法

1. 美是引起快感、愉悦的东西,但美感不是满足身体欲望的快感,具有超越身体欲望的更高层次上的精神欲望的意义。

2. 美和善有关,但不等同。

亚氏认为美是善的并因善而令人愉悦。二者有区别:

2.1 善是令人愉悦的行为,因和利益有关,而美则未必。

2.2 善寓于多变的行为中,美则有确定不变的形式。

3. 美有形式规定: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对称和确定性。

这就是为何他认为数学也涉及美,主要是形式美。“美是有量度与安排有序组成的。”

二、摹仿说

1. 艺术即摹仿。

古希腊哲人对“摹仿”有不同解释: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对数的摹仿;赫拉克利特艺术摹仿自然的和谐(对立统一);苏格拉底认为绘画雕塑摹仿美的形象,也借形象摹仿人的情感性格。柏拉图认为诗也是摹仿。希腊神话神人同形,神正是对人的摹仿。

亚氏认为艺术源于摹仿。不同的艺术是由于不同的摹仿手段。

1.1 音乐与舞蹈

音乐使用音调和节奏,舞蹈使用形体动作,以摹仿人的情感。这里的摹仿似有“再现”之意,即再现(再次引起)人的情感。

1.2 绘画与雕塑(造型艺术)

它们使用颜色和构形摹仿。通过人物的视觉印象,表现其性情和品德。

1.3 诗

诗和戏剧使用有韵律的语言摹仿人的活动、情感和性格等。希腊的“戏剧”(drama)有动作的意思,因此戏剧有动作摹仿之意。悲剧摹仿高尚人的行为;喜剧摹仿小人的行为。

2. 摹仿是人的本性

亚氏认为诗源于人的双重本性:人天生有摹仿的秉赋;人固有音调感、节奏感等能力。

人从孩提时期就善于摹仿,这是一种求知的本能,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力。

这种求知的能力是一种再造的能力。

美令人愉悦,因为人的本性是求知,求知是最快乐的事情,从美的作品中的审美体验能够使人认知“这就是那个事物”,从中获得愉悦的美感。

3. 摹仿应当表现必然性、或然性和类型(典型)

亚氏对诗和历史作品进行了比较。

3.1 历史只写已发生的事情,而诗则出于必然或偶然描述过去、现在和将来可能发生之事情。

3.2 历史记载个别事情,诗则表现“普遍性事物的本性”。

3.3 历史只记录个别特殊的人和事,诗则要描写“典型”的人和事。

3.4 历史只按时间先后秩序平铺直述,缺少因果联系,诗则摘其要点,展示因果联系。

三、论悲剧

1. 悲剧的意义、成分和价值

亚氏对悲剧有一个较长的定义,有多重意义。

1.1 悲剧是严肃剧,摹仿严肃的行动,高尚人的行为。

1.2 悲剧通过剧中人物动作摹仿对象,具有完整统一和确定长度的情节结构。

1.3 悲剧使用优美的语言形式,如有韵律、节奏的对话和歌曲,伴随人物动作,以综合手段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1.4 悲剧通过事变引起怜悯与恐惧,令人体味悲壮与崇高。

1.5 悲剧目的是净化(purge)情感,陶冶人的品性。

2. 情节的悲剧效果

2.1 情节应当摹仿人自身的活动,设计使人惊奇而又合乎情理的事件。

2.2 情节应当有代表性,体现本质意义的人的行动。

2.3 “突转”和“发现”应当是情节进展的自然的结果。《俄狄浦斯王》忒拜王之子俄狄浦斯被科林斯国王收养为嗣子。神预言他会杀父娶母。他害怕逃往忒拜。途中杀父,后娶母,回国后才突然得知真相,骤然陷入极度恐惧和痛苦之中。

2.4 悲剧情节应有引发恐惧与怜悯的情感效果。

3. 悲剧人物的性格

悲剧摹仿比常人好的人。“性格决定命运。”悲剧人物的品质和命运往往由他们的性格决定。

刻画悲剧人物性格的四点要求:

3.1 性格应当善良。

3.2 性格适合人物的身份。英雄是勇敢的,智谋之士能言善辩。亚氏认为二者都不适合妇女。

3.3 性格必须相似,即悲剧式的英雄人物在实际生活中的性格和常人相似。

3.4 性格必须一致。不能既勇敢有懦弱,既明智又愚蠢。人物性格可以有内在的矛盾,但应当有一致性。

悲剧人物因为性格上的某种hamartia(缺陷)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从而才会引发恐惧与怜悯的悲剧效果。

?四、净化和艺术的功用

?艺术净化情绪

? 1. “净化”的意义

?“净化”的希腊文katharsis,音译“卡塔西斯”,英文译为“purge”。悲剧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达到“卡塔西斯”的目的。

?关于“净化”的含义有两种观点:

? 1.1 主张悲剧的功用是道德净化。

? 1.2 主张悲剧的功用是宣泄情感。

?

? 2. 净化和艺术的认知功用

?摹仿是人的天性,艺术是求知活动,情感的净化以“知”为前提。情感的先决条件是澄明见识,了悟真谛。

? 2.1 悲剧的情节、性格描述和典型事件的描写有普遍的哲理。

? 2.2 悲剧的效果不是吓人或博同情,而是产生实为认知性的恐惧与怜悯。比如,认识到固执往往导致悲剧。

?

? 3. 净化和艺术的伦理道德功用

?艺术摹仿人,也摹仿人与人的活动,人与人的关系。人伦关系的处理,道德人格的显露,高尚与卑劣都会在艺术的摹仿或再现中得到表现,引发人们的认知性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净化人的情感,包括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净化。

?音乐会产生比普通快感更为崇高的体验,因为音乐对性情和灵魂有陶冶的作用。

旋律与节奏摹仿表现品德的性情。

4. 净化和艺术的审美移情功用

艺术能引起快感,从摹仿中获得求知快感,也有审美情趣的快感。

艺术引起的快感中有一种审美情感的转移。净化情感也指审美移情作用,有助于提升审美情操和心理健康。

审美移情(empathy)一种理解和分享他人审美情感的能力,an ability to “put oneself into another’s shoes.”有时也指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对象化到审美对象的能力或现象。

通过情节引起认知性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其中就包括审美移情。

音乐也能使人产生审美移情。艺术感染力就是审美移情的功用。

?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总结

?1、诗的真理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这不但建立了典型说,而且也隐含了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定义;

?2、艺术应摹仿与反映现实,但须经过理想化,“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主

观理想应与客观规律相符合,已经见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艺术是有机的整体,部分与全体密切联系,才产生和谐;

?4、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艺术的考虑与伦理的考虑须统一,不应像柏拉图那样片面地从政治观点看艺术,这里已经隐含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统一;

?5、文艺的功用首先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在形式和谐说引起的美感;情节的内在逻辑要求布局有头有尾有中部;这里已经隐含内容与形式统一而内容起决定作用的原则。

?

?古希腊美学思想总结

?一、美的本质的探讨

?是否存在美的本质呢?(后现代反本质主义)

?二、文艺起源的探讨

?艺术与摹仿的关系(你如何理解艺术与摹仿的关系)

?三、文艺的价值的探讨

?艺术与永恒真理的关系

?艺术的净化作用

?四、文艺创作规律的探讨

?艺术:非理性创作的结果

?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

?第四讲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

?一、古罗马时期

?二、中世纪

?三、文艺复兴

?

?一、古罗马时期

?1、贺拉斯

?(1)《论诗艺》

?第一,内容

?首先,泛论诗的题材,布局,风格,语言和音律以及其它技巧问题;

?其次,讨论诗的种类,主要讲戏剧体诗,特别是悲剧;

?最后,讨论诗人的天才和艺术以及批评和修改的重要性。

?

?第二,《论诗艺》对古典主义的影响

?首先是文艺选材的问题

?其次关于处理题材的方式

?最后向古典主义作品学习“合式”

(2)贺拉斯的美学思想

首先,艺术摹仿自然,提出了创造的观念

其次,分析了“典型”、“类型”和“定型”

最后,提出了诗歌具有教益和快乐两重功用

2、朗吉弩斯

(1)《论崇高》

首先,崇高风格的构成

其次,崇高风格的培养

(2)贺拉斯和朗吉弩斯比较

第一,相同点

首先,“古典”存在普遍永恒标准或绝对标准

其次,文艺要有现实生活做基础

再次,在自然与艺术(即天资与人力)的关系上,贺拉斯和朗吉弩斯都持两

点论

最后,在方法技巧上,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是文艺作品在结构方面必须是

完整的有机体。

第二,不同点

贺拉斯主要从传统法则和理智判断角度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基调;朗吉弩斯却提出“狂喜”,也即听众在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

(3)朗吉弩斯的理论贡献

首先,朗吉弩斯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

其次,朗吉弩斯明确提出严肃的题材,深刻的思想感情,崇高的风格三者必须统一起来

二、中世纪

1、阐释理论

基督教承认神性文本的某种双重性,这为他们自己设置了复杂的问题。《圣经》作为神圣的文字本身要求阐释的方法和体系的发展,使之变得的可理解、可接受。

(1)寓言化方法的发展

早期教父奥利金在阐释《圣经》的过程中,认识到不仅需要历史的学识、文本的批评和哲学的思索,还需要寓意方法,最终到中世纪成为《圣经》注释的标准方法

(2)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首先,圣奥古斯丁认为文本的真正潜在意义总是对有很好准备的读者显现,这个读者必须有正确的精神,有关于自然科学和修辞学知识;

其次,卡西安提出经文意义层次的四重区分,也即文字层、寓言层(典型层)、比喻层或道德层以及秘奥层。

最后,于格提出字面层次与其他层次之间的关联以及字面意义的范围问题

2.但丁

(1)诗为寓言说

第一,寓言的内涵:为一切文艺表现和事物形象都是象征性或寓言性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秘奥的意义

第二,寓言是一种思维:寓言思维是一种低级的形象思维,因为感性形象与理性内容本来是分裂开来而勉强拼凑在一起,感性形象还不一定就能很鲜明地把理性内容显现出,所以它还带有神秘色彩。

(2)《论俗语》

第一,“俗语”是指与教会所用的官方语言,即拉丁语相对立的各区域的地方语言。

第二,《论俗语》不但是但丁对自己的创作实践的辩护,也不但是要解决运用近代语写诗所引起的问题,分析各地方近代语言的优点和缺点,作出理论性的总结,用以指导一般文艺创作的实践;而且还应该看作他想实现统一意大利和建立意大利民族语言的政治理想中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光辉的俗语”

首先,依但丁自己的解释,他“筛”字的标准完全看字的声音

其次,但丁所要求的诗的语言是经过筛沥的“光辉的俗语”

他用来形容他的理想的语言的字眼,除掉“光辉的”以外,还有“中心的”,“宫廷的”和“法庭的”三种。“光辉的”指语言的高尚优美;“中心的”指标准性,没有方言土

语的局限性;“宫廷的”指上层阶级所通用的;“法庭的”指准确的,经过权衡斟酌的。

第四,诗的题材、音律和风格问题

他认为严肃的诗(他用“严肃的”这一词和用“悲剧的”这一词是同义的,都指题材重大与风格崇高)应有严肃的题材,而严肃的题材不外三类,他用三个拉丁字来标出这三类的性质,即salus(安全),这是有关国家安全,如战争,和平以及带有爱国主义性质的题材;venus(爱情),这是西方诗歌中一种普遍的传统的题材:以及virtus (优良品质,才德),这是有关认识和实践的卓越的品质和能力的题材。这些“严肃的题材如果用相应的宏伟的韵律,崇高的文体和优美的词汇表现出来,我们就显得是在用悲剧的风格”。他把风格分为四种:(1)“平板无味的”,即枯燥的陈述;(2)“仅仅有味的”,即仅做到文法正确;(3)“有味而有风韵的”,即见出修词手段;(4)“有味的,有风韵的而且是崇高的”,即伟大作家所特具的风格。这最后一种是但丁所认为最理想的。但丁讨论词汇和风格时,主要是从诗歌着眼,但是他认为“光辉的俗语”也适用于散文。因为散文总是要向诗学习,诗总是先于散文,所以他只讨论诗。

三、文艺复兴

1.古典的批判与继承

守旧派所讨论的问题主要还是史诗,悲剧,情节的整一,人物的高低,哀怜与恐惧的净化,近情近理,诗与历史,诗与哲学之类老问题;也有一批人强调理性与经验,拒绝盲从古典权威。他们认识到文艺是随时代发展的,老规律不一定能适用于新型作品。

2.文艺对现实的关系(艺术摹仿自然)

(1)文艺是反映现实的镜子

(2)要求理想化或典型化

(3)对想像和虚构问题的论述

(4)摹仿的对象和文艺题材问题

在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们心目中,文艺的题材首先由人的行动推广到人的内心生活,再推广到整个自然界,最后又推广到哲学,科学,技艺和历史方面的一切材料,这就是否认题材有任何范围限制了。

3.对艺术技巧的追求

(1)艺术摹仿自然,就要把艺术摆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这句话有两层意义:头一层是对自然本身要有精确的科学的认识,其次是把所认识到的自然逼真地再现出来,在技巧和手法上须有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他们除掉强调艺术家要对自然事物进行精细的观察以外,还孜孜不倦地研究艺术表达方面的科学技巧。

(2)对艺术技巧的重视还和对劳动的态度密切相关,因为美的高低乃至艺术

的高低都要在克服技巧困难上见出,难能才算可贵。

4.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绝对美: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和思想家们大半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绝对美”的概念。对“最美的线形”,“最美的比例”之类形式因素的追求就隐含着两种思想:第一,美可以单从形式上见出;其次,它可以定成公式,让人们普遍地永恒地应用,这就要以假定“绝对美”的存在为前提。此外,当时人对于他们所热烈讨论的亚理斯多德所说的诗的“普遍性”往往误解了,不是把它看作人物性格的典型性而是把它看作内在于每一类事物的理想美。这就是把亚理斯多德的“普遍性”和柏拉图的“理式”混淆起来了,“普遍性”就变成“绝对美”了。

(2)相对美:康帕涅拉认为事物本身并没有美丑之分,它们显得有美丑之分,是由它们对人的社会意义来决定的。它们本身(例如伤痕)不过是一种“符号”或“标志”(signum)。符号所标志的意义(例如英勇或残酷)是人从一定立场出发来加上去的。同是一个事物,从这个角度去看是美的。从另一角度去看却是丑的,所以美丑是相对的。

第五讲:康德的美学思想

1. 康德的哲学体系

?康德将人的心灵或心理功能分为知、情、意三方面,在他的三大批判之中,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都是指的人所具有的能力。

?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是关于一般哲学或形而上学问题的,专研究知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是可能的;

?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是关于伦理学的,专研究意志的功能,研究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

?第三部《判断力批判》前半是关于美学,后半是关于目的论的,专研究情感(快感或不快感)的功能,寻求人心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感觉事物美(美学)和完善(目的论)。

?这三大批判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考察人的知性能力(understanding),《实践理性批判》主要考察理性的能力(reason),而《判断力批判》则主要考察人的判断力(审美鉴赏力),这三种能力分别对应于心灵表象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欲望活动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活动。

?康德认为判断力介于知性与理性之间,正如愉快的情绪介于认识活动和欲望活动之间一样。

?康德还认为判断力的研究不构成一个单独的部门,尽管它有自身的原理与

特点,因为它在必要的场合可以向知性或理性的任何一方临时靠拢。

2. 判断力

?何谓判断力?康德说:“一般说来,判断力是把特殊包含在普遍之下来思维的能力。”判断力有两种作用:规定的(determining )和反思的(reflecting)。

?规定的判断力:将特殊置于已有的概念或共相之下思考的能力。

?如“这是一朵花”,尽管说话者不知道这是一朵什么样的花。

?反思的判断力:根据已知的个别情况去寻求一种可以从属的普遍规律。

?二者之间的区别:规定的判断力依据概念进行判断。如“玫瑰花是美的”。而反思判断力则依据眼前情景,与主观的愉快不愉快的情感相连,如“这朵玫瑰花很美。”反思的判断力是一种审美的判断力。

审美判断/情感判断

?审美判断(aesthetic judgment)对康德来说是与情感(feeling)相关的判断,所以在有些场合下译为“情感判断”可能更为恰当。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有三种情况:关于惬意/快适的判断,关于美的判断(=品味判断),关于崇高的判断。但康德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将惬意/快适的判断排除在纯审美判断之外。真正的纯审美判断是关于自然的审美判断,而对艺术的判断则非纯审美的判断。

3. 合目的性(purposiveness)

?合目的性是判断力的一条先验的原理。知性用范畴或概念把握自然。不在范畴之内的自然现象则是偶然的现象。判断力则在偶然的表象中试图发现规律性、同一性或统一性。这种规律性、同一性或统一性实质上是按照某种意图(即目的)构造的。如,“这朵雪花是六边形的”,无法归于知性范畴,故与知识无关。但它合乎某种自然的目的。我们因此也认为所有的雪花都是六边形。

?规定的判断力将对象与概念联系起来,是一种客观的合目的性。反思判断力中的合目的性则是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反思判断力与美学相关。

?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实现都和愉快的情感相关。审美的判断与主体的概念无关、与客体无关,因此只能与主体中非概念的情感部分有关。

?一个人在进行审美判断的时候,不仅将对象和主观的愉快的情感联系起来,并且认定这种情感和对象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而认定对每一个下判断的人也都会

如此。

4. 美的分析

?审美活动也是审美鉴赏力的活动。审美力或鉴赏力也被称为“趣味”或“品味”(taste)。审美判断是知性与想象力的一种和谐和合作。审美判断有四个关键之点或“契机”(moments):

? 4.1 从质的方面分析美:美(美感)是在无利害关系下产生的一种主观的、自由的愉悦。

?“这朵红花是美的。”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判断,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这里主词“红花”只作为单纯的形象而存在,谓词“美”也只作为主观的快感而存在,从审美判断中我们所得到的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感觉,所以“美”不是对象(花)的一种属性。康德说,审美的根据“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红花”是客观的,但“美的”只能是主观的。

?利害关系相关的快感,即快适(惬意,agreeable)则非美感。这即是美与善的区别。

美感的特殊性:无利害关系和自由

?愉快的东西使人满足,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喜爱,善的东西受人尊敬(赞许),即被人加上一种客观价值,无理性的动物也可以感到愉快;美却只是对人才有效,“人”指既具有动物性又具有理性的东西,不单纯作为理性的东西(例如精灵),也作为动物性的东西;善则一般只对具有理性的人才有效。……在这三种快感之中,审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因为它不是由一种利益(感性的或理性的)迫使我们赞赏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三种快感[delight]之中,第一种涉及欲念[inclination],第二种涉及恩爱[favour],第三种涉及尊敬。只有恩爱才是自由的喜爱。一个欲念的对象,以及一个由理性法则强加于我们,因而引起行动意志的对象都不能让我们有自由去把它变成快感的对象。一切利益都以需要为前提或后果,所以由利益未做赞赏的原动力,就会使对于对象的判断见不出自由。

?——《判断力批判》

? 4.2 从量的方面分析美:“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普遍有效,但凭借概念,则非审美判断。“玫瑰花一般地是美的”是逻辑判断,它借助概念而普遍有效,因而非审美判断。

?不依赖概念,但不普遍有效,则非审美判断。如“这朵玫瑰的香味令人感到快适(惬意)。”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游于艺 2.妙有 3.反思判断力 4.艺术自律 二、简答 1.简述严羽《沧浪诗话》的第一义说 2.简述福柯的“考古学”方法 3.简述《乐记》中乐象说 4.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三、论述 1.试论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的取境特征。 2.试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游于艺 答:游于艺是孔子关于审美和艺术对人的人格修养之关系、作用的美学思想。“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得来的。在这里,“游”是游泳、遨游的意思,“艺”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孔子的教育以六艺为主,主张学习不仅要掌握各种具体的技艺,而且要从掌握技能中得到艺术创造的审美感受。这表明了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说明孔子对艺术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肯定。 2.妙有 答:妙有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道家与佛家对于“妙有”有不同的解释。道家指的是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佛教指的是非有之有,与非空真空的“真空”相对。这种思想起源于《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空也不是完空。关于“妙有”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中。 3.反思判断力 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一个美学观点。康德认为判断力有一种相反方向的运用,即在特殊的材料已经提供出来以后,为这种特殊去寻找适合的普遍原则,就直观而运用知识和理性,称之为反思判断力,它是为了在直观表象上引起诸种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的活动,以便获得某种愉快的情感。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笔记 序论 1、序论重点两个,一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它变成一门社会学科的经,二是美学史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编写马克思唯物主义。 2、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把美学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认为美学跟逻辑是对立的,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思维,美学研究具体的感性或形象思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发展的奠基石。 3、1)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美学思想一直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做出结论,又转过来指导创作实践。从方法论上看,文艺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所以美学历来和文艺批评联系在一起成为文艺批评的附庸。 2)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历来是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 3)近代自然科学蒸蒸日上,他也闯入文艺领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是文艺创作者而且还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对文艺不仅在创作工具和技巧方面有所贡献,而且自然科学对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产生了有益影响,美学不再依附于哲学与逻辑学。渐渐成为自然科学的附庸,此后美学又受到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的影响。 4)西方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西方“主义”盛行,大多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改换,不值一提。随着工人运动的上升,文艺和文艺理论成为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美学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 4、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萌芽 一、希腊文化概况 1、希腊美学思想起源公元前6世纪,盛于前5-4世纪。也就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代。 2、希腊文化起源于地中海的爱琴海一带岛屿和亚平宁半岛,起初是奴隶制度。 3、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奴隶制度以及土地集中形成土地贵族阶级。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美学起源的时代,由于战争以及工商业贸易的发展,新产生了进步的民主阶级。土地贵族阶级与新生的民主阶级对立。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大多是土地贵族阶级的文化。 4、希腊神话,起源:原始公社与氏族社会--口头流传--前六世纪形成荷马史诗;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之中,特别是悲剧。祭神节和文娱节的演戏是希腊人受教育的机会。三大悲剧家 5、公元前五世纪,音乐、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也很繁荣。雕塑艺术发展到顶峰。 6、希腊美学理论有着丰富的文艺理论做基础的。 7、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达到了黄金时代,即伯里克利斯时代。这个时代,希腊文化从传统思想统治转化为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出现了一批哲学家。文艺时代转变为哲学时代的三个原因: 1)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带动了哲学的研究;2)新生民主阶级向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的民主运动,促成了批评辩论的风气。民主阶级里的诡辩派促使希腊思想由研究自然科学向研究社会问题上转变;3)希腊的贸易以及战争与各民族的交流,外来思想的影响激发哲学的思考。 8、哲学家注意社会问题,必定就会注意文艺问题,文艺发展的本身也要求理论性的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学问题。 9、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里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期。

编导班读书笔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课外阅读名著名片推荐目录 一年级阅读书目—— 《诗经》 《楚辞》 《论语》 《老子》 《庄子》 《史记》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蘅塘退士、陈婉俊,《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 吕明涛、谷学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 爱森斯坦,《蒙太奇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沃尔特·麦克道尔、艾伦·巴滕,《塑造电视品牌:原则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周小普主编,《广电传统的缔造者 :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艾伦·B.阿尔巴朗,《电子媒介经营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迈克尔·拉毕格,《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布莱恩·布朗,《影视照明技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影电视专业杂志(11种) 《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世界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电视研究》、《当代电视》、《现代传播》、《南方电视学刊》 二年级阅读书目—— 《荷马史诗》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圣经》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雨果,《悲惨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 塞万提斯,《唐吉珂德》,人民文学出版社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人民文学出版社 雨果,《悲惨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

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树,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现象。因此,他们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首先他们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认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其次,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第三,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最后,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 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辩证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德谟克利特 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与正在发展的奢侈,这是近代SCHILLER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苏格拉底 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美即效用:有用则美,无用则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这说明美不完全在事物,与人也有关系。 艺术摹仿自然,但模仿并非抄袭,艺术不应只描绘自然外貌的细节,而是应该“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另外,还应该从自然形体中选择一些要素,构成美的整体,使艺术刻画出的形象比原来更美。 PLATO 文艺对现实的关系: 理式说:理式是指最高的绝对理念,是永恒真实的,独立于人而存在。客观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至于艺术,又是客观世界的摹本,因此相对于真实的理式世界来说,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所以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与客观现实世界,而客观现实世界又依存于理式世界,艺术世界与真实的理式世界隔了三层,从而不具备真实性,不能真实地表现现实。PLATO的这种观点以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PLATO所谓的理式世界其实正是神的世界,而神权正式没落贵族阶级所利用的思想武器。PLATO强调理式世界的永恒性,实即强调贵族政体的永恒性。 鄙视艺术的根源:由于PLATO否定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见不出事物的本质,因此在PLATO将人所分为的九种等级中,诗人和艺术家位列第六,而“达到美感教育最高成就的人”,即“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位列第一。这种等级区别根源于PLATO对艺术的鄙视,表现在:艺术包括手艺,一般由奴隶从事,艺术家的地位是卑微的,他们所创作的只是手艺活儿。而第一等人是贵族中文化修养的最高代表,他们无需亲身创作,他们只要静观,因为PLATO认为审美活动的极境是凝神观照,此时产生的“无限欣喜”是最高的美感,而且这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美术学专业) 课程编码:186522060 学时:28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1概述 1.2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 1.3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1.4雕塑与绘画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美术学所涵盖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自研究目的、方法、互相之间的联系。 2、了解原始社会的美术现象及美术作品的特征。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重点:陶器艺术 难点:了解彩陶艺术各期特征及黑陶艺术特征。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2.1概述 2.2灿烂的青铜工艺 2.3建筑 2.4绘画与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奴隶制时代青铜艺术所负载的强烈的政治与宗教的功能及工艺制作的灿烂辉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对青铜纹饰的崇尚及区别。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青铜艺术 难点: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及分期特征。 第三章战国秦汉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3.1概述 3.2绘画形势 3.3缣帛画 3.4画像石(砖)艺术 3.5壁画 3.6器物上的装饰绘画 3.7秦汉绘画的艺术特征 3.8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美术作品表现内容、技巧等与奴隶制社会的区别以及主要代表作品、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3.3 3.4 3.8 难点:封建社会尤其是秦汉的艺术的功利性及其特征。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4.1概述 4.2人物画的新发展

西方美学史题库

1 三、名词解释 单面人 集体无意识说 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是由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柏拉图的美育观36 灵感说 是柏拉图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在论及文艺创作的动力时认为,高明的诗人不是凭技艺和摹仿来创作的艺术家,美妙的文艺也不是人的创作,而是神的诏语,是诗人代神说话的结果。美好的作品是诗人在迷狂状态中创造出来的。这种迷狂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由灵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灵感又通过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的途征而来。这种说法虽然与柏拉图的思想造成一定的矛盾,但对西方文论仍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审美态度 38 移情说 埃斯特惕卡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普罗丁的流溢说 生命意志说 新感性 美是理念说 斯多葛派美学 stoics公元前4世纪由芝诺(基底恩的)于雅典创立的一个学派。一译画廊派、斯多亚派、斯多阿学派。因其讲学的场所在一彩色画廊而得名(希腊文stoa,意为画廊,音译斯多亚)。斯多葛派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在希腊、罗马持续了约5个世纪。斯多葛派的研究重心是伦理德行学。他们强调人生应该追求的目的不是快乐而是德行,即“顺从自然”。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亦称“逻各斯”、“世界理性”,或称“上帝”、“命运”。这种普遍法则,即自然的必然性,支配着宇宙间的一切。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普遍法则的支配,这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抑制个人的一切情感和欲望,俯首贴耳地服从命运,“按照自然而生活”,才能达到德行的境界,实现人生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斯多葛派最早系统地论述了自然法。他们认为自然法就是理性,是至高无上、普遍存在的,是宇宙一切事物,包括国家和个人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自然法。他们认为人们共同 1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五号黑体)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The history of World and China movie 二、学时、学分及适用专业 总学时数:36 学分:2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 三、课程教学目标: 电影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经济结构、技术体系和文化产品)。换言之,电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成分,而且也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一组成分。任何一种电影史的定义都应承认,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的变革、电影作为视听再现系统的变革以及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变革。本课程是向同学介绍评析中国和外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梳理出中外电影历史的发展线索和优秀的艺术传统。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从发展比较的观点分析中外电影现象之间的联系、影响,重点透视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现状和发展的借鉴价值。 四、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要求同学了解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各个历史阶段电影的发展状况,生长的时代背景、具备的艺术特征以及重要人物和经典作品有初步理解和评析。观摩任课教师指定的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内涵的电影文本,并结合历史语境进行鉴赏分析,把握中外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本课程学时安排为140学时,考试时间不计入内。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经典片段评析观摩。同时,由教师指定,要求学生在课余自行看完50部左右的中外电影史上的代表作品,并做好观片笔记。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对电影发展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精讲细评,深入讨论、准确掌握。首先厘清中外电影发展中的诸多观点与争议的主要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具体的影片创作和理论思潮,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外小论文写作,促使学生准确、明晰地掌握、分析中外电影发展的主要现象与问题,建立正确宏观的电影史识。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特性、研究对象、学习方法和电影史的分期。 1.1 教学内容:视觉文化时代

西亚斯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大学生必读书推荐书目名称: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0.《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2.《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西方美学史0

读书报告 题目西方美学史 姓名:韩璐 学号: 2013300444 所在学院:西语学院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方向:美国文学 导师:姜涛

《西方美学史》读书报告 外语学院韩璐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的作品,是关于西方美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史,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作品对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这部作品的深广影响。他的些许不足几乎变成了整个西方美学史研究的不足。《西方美学史》是一部美学史但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或者说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感受到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搏的跳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历程。 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它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发展、演变和斗争为纲,对美学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形象思维、典型人物和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介绍,并对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这几个或其中某一个问题所持的基本主张,以及他们在美学史上的建树与得失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就以“美的本质”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对于美学中的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各个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作者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在具体论述时,又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侧重地分别介绍了古典主义美学的“美在物体的形式”说,新柏拉图主义和法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则又提出“美在于完善”。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美在于关系。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1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1.1 复习笔记 一、希腊文化的概况 1.希腊美学思想 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极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即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的时代。和希腊社会经济基础和一般文化情况密切联系着。2.西方古代文化的发源 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一带的岛屿以及希腊半岛(巴尔干半岛)。 3.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 (1)由于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对自由民的强取豪夺,财产日渐分化,农业的发展日渐趋向土地集中,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土地贵族阶级。(2)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由于战争的频繁,交通的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象雅典那样拥有海港的城邦里,农业经济日渐转到工商业经济。 4.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文化主要是奴隶主的文化 (1)希腊神话 ①希腊神话有很大一部分保存在荷马史诗里。 ②希腊神话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里。 (2)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希腊的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

也都很繁荣。 5.希腊美学理论具有丰富的文艺实践做基础 (1)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在雅典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到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 (2)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的原因 ①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便日渐繁荣,这就带动了哲学的研究。 ②工商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民主力量的上升)。 ③由于希腊在贸易和战争中和斐尼基,波斯和埃及各民族发生日益频繁的接触,外来的文化思想对希腊也起了激发哲学思考的作用。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1.盛行时间:公元前六世纪。 2.基本观点: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的。 3.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4.影响 (1)这样把事物的一种属性(数)加以绝对化,仿佛把它看成一种先于一切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萌芽。 (2)这个基本观点也影响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美的看法。5.对于美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 (1)他们首先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发见声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 一、选择判断 1、《诗艺》是贺拉斯的著作。 2、《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著作。 3、古罗马时期古典主义的两部重要著作是《诗艺》和《论崇高》。 4、“趣味无争论”是维柯的观点。 5、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美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6、在近代欧洲,卢梭最早发现和揭露了文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7、维特卢威:《建筑十书》。不仅是关于建筑的专著,而且是西方古代建筑美学的权威。 8、审美趣味在伏尔泰的美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9、美学史家通常都把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藤出版的第一卷Aesthetica,看作美学成为正式学科的标志。 10、在西方美学史上,柏克是第一个明确区分崇高与美的人。 11、康德关于天才的论述中,总结了天才的四大特征:即独创性、典范性、自燃性、不可模仿性。并对天才提出了四点总结:即天才是艺术才能不是科学才能、艺术天才以理解力和想象力的一定关系为前提、天才的主要任务不在表现一定的概念,而在描绘或表现审美意象、在想象力和理解力规则的自由协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主观合目的性。 12、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是艺术摆在自认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13、关于形式美的讨论,荷加斯指出,这些规则就是: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这所有的一切都参与美的创作,相互补充,有时相互制约。 14、公元前5—前4世纪,是希腊古典盛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时期美学思想最杰出的代表,美学在他们的手里形成了较为严密系统的思想体系,并在整个西方美学史上大达到了第一次高峰。 15、西方美学史的开端是古希腊罗马美学。 16、神话和美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 17、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的中心是把美善和有用混为一谈。他把功用或和目的性看作美的基本前提。 18、苏格拉底最早肯定了艺术概括、理想化和典型化的必要。绘画还应当模仿心灵,“描绘人的心境”,表现精神方面的特质,要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19、达芬奇开创了对各门艺术具体艺术的审美特性的比较研究。 二、名词解释 20、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美学思想集大成者,欧洲美学的奠基人。 他的艺术模仿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艺术与技艺:艺术与技术加以区分,明确肯定了艺术的本质是模仿。 2、艺术与人生:艺术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艺术模仿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生,他把艺术模仿社会生活提到首位,艺术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描绘自然,而是模仿人、人的行为和遭遇、再现人生。 3、艺术与历史:艺术不是简单的再现事物的外形,而是应当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艺术应当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更美、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 看完朱光潜的《谈美》,感觉好像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谈话,翻看了塞涅卡的书信,阅读了蒙田的随笔,一些众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来阐明自己的理论。深入浅出,微言大义。一滴水虽小,却能从中看见七彩的阳光;一片枯叶的飘落虽不起眼,却能预示着秋的来临;眼睛在整个身体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细观察它,却能洞悉人心;脉搏的跳动经常让人意识不到,但医生认真感受它,则可以了解你的身体状况。理论希望为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它是抽象的,但它却来源于无数的具体现象。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太多了,心中的误解也太多了,而这本书,正是一位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朋友。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义的书,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真”的领域有逻辑学来研究,“善”的领域有伦理学来研究,“感性”的领域则有美学来研究。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是怎样的?一连串的问题等待着美学去回答。开卷有益,作善至祥。读完《谈美》,确实对美学有了一点体味。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 记得好像是20xx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有这样一个辩

题: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当时场上双方唇枪舌剑,说得天花乱坠,把我弄得一头雾水。说它是客观存在,有些大家看起来很难看人的,在艺术家那里也许就是美人,这显然是人主观意愿的作用;说它是主观感受,倒也不完全是,毕竟美是有一定标准的,不是纯主观的。 世界,远远不止于地球这颗行星,远远不止于我们整个物理性的宇宙。世界物理性地和逻辑性地从人身体的现在条件出发向外伸展。它从我们的位置、时间和方式出发向外伸展——在所有的空间、时间和逻辑方向上。世界太大了,无限的大,我们则太渺校还是禅者说的好: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读完最后一节,心里觉得很震撼。“人生的艺术化”,可以说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这是一个十分诗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来源于对于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但却又经常给人感觉远离生活之感。想起孔子曾和曾点、季路、冉有、公西赤坐在一起,听他们的政治理想。四人说完后,孔子最终赞赏曾点的意思。曾点希望自己能够陶醉在礼乐教化所带来的社会和-谐、人民安乐的景象之中,使礼乐教化真正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里。朱光潜似乎也有同样

西方美术史考研模拟试题

西方美术史试题1 一、填空题(40分) 1、《受伤的野牛》是_____ (国)的____ 洞窟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2、美术史上最长的历史浮雕场面,是古代两河流域的____ 浮雕 3、古埃及三大金字塔指得是____ 金字塔、____ 金字塔和____ 金字塔。 4、“爱琴文化”在艺术史上又被称为____ 文化。 5、古希腊雅典卫城建筑是著名雕刻家____ 设计的 6、在古希腊雕刻中,与普拉克希特列斯的宁静、抒情相反,_____ 的雕刻则传达出一种内在的骚动和悲剧性的冲突 7、古罗马拱顶建筑的杰出代表是_____ 8、世界三大宗教美术指的是____ 美术、____美术和_____ 美术。

9、文艺复兴法国巴黎圣洁者喷泉浮雕《仙女》是_____ 创作的。 10、法国雕刻家乌东是使石像具有精神和生命的大师,其中要代表作品有《》、《》等。 11、德国19世纪浪漫主义风景画大师是________ ,现实主义绘画大师是________ ,而“柏林分离派”的创始人是_________ 。 12、长期侨居国外的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三个画家是______ 、_____ 和_____ 。 13、确立俄国“情绪风景”画的画家是______,他在1892年所作的《》一画则是历史的有力见证。 14、非洲黑人木雕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_ ,另一种是________ 15、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三大文化中心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_____ 的_______ 被称为“美洲的古希腊” 16、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著作《》和《》,奠定了抽象主义的理论基础。另一俄国画家________ 创建的至上主义,属于几何抽象的范畴。奠定了几何抽象主义理论基础和在艺术实践上有重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报告.doc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对该书的主要流派中主要代表的选择是根据代表性较大,影响较深远,公认为经典性权威,可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有积极意义因而足资借鉴的。而在具体评述每一位美学家时,先介绍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再分析和评价其具体美学观点,总结其得失。 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 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柏拉图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现实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他离开美的事物,认为另外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美的理念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中世纪美学思想 欧洲中世纪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他们从物质感性的美,一层层引向道德性的内在的美,以至达到最高的上帝的美。 西方美学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主张,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

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于希腊罗马古典的崇拜,二是对于理性和秩序的尊重。认为理性是主宰,美的事物必须是符合理性的,也就必然具有普遍性,并在这种普遍性上建立起文艺的审美标准。一切艺术作品必须从理性中获得它的价值。 西方美学史法国启蒙运动美学 启蒙运动是思想和文艺领域里反新古典主义的运动。狄德罗的美学思想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他还区分出“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把经验的事实作为研究美学问题的出发点。沙 西方美学史德国理性主义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强调经验,认为美丑来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的经验。鲍姆嘉认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满”。对于美的认识是一种感性认识,虽然是“混乱的”,却达到了“完满”的程度。当感性认识达到“完满”的时候,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和谐与秩序,使人一目了然,得到快感,因而是美的。这里预示了浪漫主义者重视个性特征的美学思想。 西方美学史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力图把经验派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派的先天理性统一起来和调和起来。康德的美学,是要为感性经验中快与不快的感情寻求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验理性原则。他所说的“判断力”,就是指给特殊的感性事物寻求普遍规律的反思判断力。 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又都密切联系,相互阐发。康德着重研究审美判断,探讨和分析人在进行审美判断时的心意状态和心理功能以及它们在鉴赏美和崇高时的性质,所着重探讨的是符合先天理性原则的人类的“共同感觉力”。 西方美学史近现代美学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服务于俄国民主解放运动。 在美学的基本观点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唯心主义的美学理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美学理论与文学艺术的批评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思想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但这种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缺少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而且还具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西方美学史的阅读书目

西方美学史的阅读书目 Littyfox2002@https://www.360docs.net/doc/ad14601719.html,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从古希腊到今天的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 *符·塔塔科维兹:《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符·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 章启群:《新编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 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戴茂堂等著:《西方美学史》,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六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梯利《西方哲学史》

第一美学: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 美=审美?美=艺术?审美=艺术?学科? 第二美学史 美学家的历史?美学理论的历史?审美意识的历史? 哲学形态的审美意识史! 第三西方美学史如何学习? 1 问题意识 2 哲学思辨和感性体验 3 历史意识:情境与脉络 第四西方美学史简纲 古希腊罗马(公元前6世纪—公元3世纪) 中世纪美学(5—14世纪) 文艺复兴美学(14—16世纪)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 大陆理性主义 德国古典美学 19世纪美学(近代美学) 叔本华、尼采 心理学美学

西方美学史教学大纲

《西方美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西方美学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the Western Aesthetics 课程代码:013096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文秘教育 修订人:朱寿兴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 审核人:陈雪军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 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西方美学史是对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学者关于人类审美经验的学说的系统性阐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和评述西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意义的美学家的思想,展现出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其教学内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西方美学史家、论著、主要学说、理论思潮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其扩展思想视野,提高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课时分配 导论(2学时) 了解本课程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及其关系;领会西方美学史研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之缘由。 讲授内容: 1.什么是美学史?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史?如何学习美学史? 2.西方美学史的概念、历史与研究方法。 重点:什么是美学史? 难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2学时)

了解特定的文化背景对美学的催生作用;领会几种美学观点及其关系。 讲授内容: 1.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关于最早形态的西方美学思想与诗歌艺术及哲学的关系的几种观点及对其评价。 重点:文化背景中之文学艺术与哲学。 难点:观点之二——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 第二章前苏格拉底美学(2学时) 了解本时期各种美学观点及其联系;领会本时期美学的特点及其形成之缘由。 讲授内容: 1.毕达哥拉斯学派。 2.赫拉克利特。 3.德谟克利特。 4.智者学派。 5.苏格拉底。 6.这一时期美学的特点。 重点:各种美学观点及其联系。 难点:这一时期美学的特点形成之缘由。 第三章柏拉图美学(4学时) 了解柏拉图的思想及其特点;领会柏拉图的主要美学观点及其关系。 讲授内容: 1.柏拉图的生平、思想及其特点。 2.柏拉图的主要美学观点。 重点:观点之二——美与爱、善以及生活本身的关系。 难点:柏拉图美的本体论之实质。 第四章亚里斯多德美学(4学时) 了解亚里斯多德对科学的分类的学术意义;领会亚里斯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及其内在关系。 讲授内容: 1.亚里斯多德的学术贡献。 2.亚里斯多德对科学的分类。 3.亚里斯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

江苏科技大学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附件: 素质教育推荐书目(100本) 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传》,萧灼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恩格斯传》,萧灼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毛泽东传》,逄先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年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版。 6.《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自然辩证法》,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8.《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二、哲学、社会科学 9.《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虞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竺可桢日记》,樊洪业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2.《理想国》,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3.《人性论》,(英)休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4.《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5.《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6.《经济学原理》,[美]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7.《经济漫谈录》,厉以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管理学》,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马春光译,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9.《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0.《国富论》,亚当斯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增长的极限》,[美] 丹尼斯·米都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23.《人性的弱点》,(美)卡耐基著,刘祜译,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 24.《大数据时代》,[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 肯尼思·库克耶 著;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三、文化、教育 25.《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余英时,三联书店,2004年版。 27.《李鸿章传》,梁启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8.《苦难辉煌》,金一南,华艺出版社,2009年版。 29.《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0.《罗马帝国兴亡史》,爱德华·吉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教学大纲 学院(部):艺术学院 课程名称:中外美术史 教务处 二○一三年十月

《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中外美术史(英文)Chinese and foreign art history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编号3053057 学时数51 归属学院(部)艺术学院 授课对象公共艺术专业 完成人曹雅妮职称讲师 审定人刘飞完成日期2013年10月20日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公共艺术专业学生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学生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它要求学生大体掌握美术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各重要风格流派产生的背景及它们相互之间传承关系。对艺术史上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具有基本的分析鉴赏能力,对现当代艺术发展有大体了解和判断。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美术馆和博物馆,同时扩大阅读量。 通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与鉴赏能力,进一步了解艺术概况。由于课时有限,在教学中要选择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最能体现民族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思想观念的美术种类、美术流派、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理论加以介绍,使学生对中外美术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及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中外美术史是人类智慧的形象化结晶,通过对艺术史脉络的梳理,经典作品的解读,达到拓宽视野、活跃思想、培养趣味之作用,为专业的长远发展,培养基本的人文素质和必要的历史眼光做必要的准备。 一部美术史,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人类社会视觉方式变化的历史,美术作品本身是美术发展和审美意识变迁的视觉呈现。在教学方法上,以理论讲授与多媒体课件对作品进行分析相结合为主,适当穿插课堂提问和讨论。力求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拓宽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学以致用。

动画专业中外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023006 课程英文名称:Art History of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动画设计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外美术史是高等工业学校艺术类动画专业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能力的基础选修课,主要讲授中外美术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在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它起到加深对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解与运用的作用。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的教学外,通过习题训练,着重培养美术欣赏、审美判断和艺术分析能力,对发展学生的艺术理论素养和艺术风格自我定位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并通过艺术发展史深层理解整个社会人文发展趋向,锤炼审美趣味,构建知识格局,提升专业素质,并将其物化于美术作品之中; 2.具有初步判断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艺术家及典型艺术作品的技术能力; 3.学生在了解传统艺术的同时,尽可能地与当代艺术创作相比照,启发新思路,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内容以绘画史、雕塑史、建筑史为主,兼及其他。要求学生对各历史时期的美术流派、风格、美术家、作品做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2.本课程以史料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阐明外国美术的发生、发展和美术本身的一些特殊规律。 3.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评价前人的美术成就和局限,不应脱离历史条件,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4.美术史是以美术作品构成,同时又伴随着情感判断和审美判断的艺术学科,应从具体作品在历史潮流中的发展和超越历史的审美价值的两方面,明确美术史的发展和成就。 5.应把美术史的发展置于人文科学的整体关系中进行研究。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授课形式以讲授为主,通过大量形象资料帮助学生消化抽象的理论。同时结合一些课堂提问和课后思考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根据学生具体能力安排作业难度,同时安排客观的记忆考核和主观的理解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考核。并以学生的主观思考能力为考核的核心。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理论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没有先修课要求。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