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秘密

教师成长的秘密
教师成长的秘密

教师成长的秘密

选自《人民教育》2016年第13期作者:王洁《人民教育》特约评论员我曾经做过老师,有幸遇到很多业务精专、深受学生喜欢,也颇有成就的老师。对这些老师,当时的我不仅崇敬,更是充满了好奇。后来,我开始了基础教育的研究工作,遇到了更多的优秀教师,在和他们的接触中,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他们的优秀和精彩。

乍一看,每个优秀的教师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都是“自立和自主”,都是“高绩效”的,但是当你越来越靠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时,你会发现以上任何一种理解都没有错,但似乎又不是特别准确。

几年前,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开展了一项研究。结合文献研究与经验,我们选取了研究者和一线教师都认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又具有不同背景的20名优秀教师,通过成长档案袋分析、现场访谈以及对一些关键事件进行追踪,等等,由此发现他们在成长中的一些共性的、有意思的行为和思想。

他们是一群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执着和热爱的人。他们谈起自己的学生,谈起自身的工作总是兴致勃勃。虽然他们也有烦恼、有不如意,但始终享受着工作带给他们的丰富多彩。这种执着和热爱最先是出于把自己工作做好的朴素愿望,然后慢慢地演变为一种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最后发展为一种融入个人生命价值系统的专业情感。

他们是一群始终在思考的人。他们善于质疑“不是问題的问題”,在貌似没有问题的事情中“看到”问题,不满足仅仅使用已建立起来的“常规”加以解决,而是会不断试验和探索,创造更多促进有效教学的可能性。这种创造还意味着打破常规,寻找与众不同的、超乎常规的办法和思路。

他们是一群乐意迎接挑战的人。他们关注自身的实践,关注别人的实践,关注在实践中学习。他们愿意去回应一些不确定的、超越自身能力范围的问题,他们会积极寻求挑战,保持着对没有现成答案的事物饶有兴趣的探索心理,对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发起挑战的气魄。

他们是一群积极回应环境的人。当环境没有变化时,他们会预见环境的变化,并且主动做好应对的准备;当环境明显变化时,他们能仔细分析,发现问题所在,通过学习、思考、行动,审视和选择自己的目标,更新和调整自己的行动,丰富自我;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他们甚至会主动寻求改变环境,使环境朝着更加有

利于成长的方向变化。

他们是团队合作的贡献者和获益者。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在不断地给予团队给养的同时,也不断地汲取团队给予他给养的过程。

当我一遍遍翻看这些优秀教师的案例时,我发现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信念与责任心,对教育研究的执着与兴趣。与拥有同样专业背景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大多数教师相比,差别或许就在于面对同样挑战、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应对策略与方法。

其实,成为优秀教师,并非高不可攀。他们只是做了一些普通教师可以学习、可以做到的事。

优秀教师的成长没有奥秘。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兼谈“钱学森之问”

选自《人民教育》2014.3 作者:沈致隆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2009年11月,钱学森去世仅10天,安徽省10位教授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其实,早在2007年8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同志看望钱学森的时候,他自己已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钱学森为什么这么说?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对培养创新精神有什么作用?确实值得我们探讨。

从钱学森的成长谈起

钱学森不仅科学知识渊博,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他认准儿子是当科学家的材料,却在钱学森5岁时就让他学习绘画和音乐。吹着口琴一路长大的钱学森,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在书法、绘画、写作上尽显才艺。1929年,钱学森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课余时间经常去听音乐会,认真研讨《艺术史》、《艺术论》等论著。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多数学生的课余时间都

被课业占去,钱学森却参加了学校乐队。那时,学校乐队的练习和演出很频繁。他是乐队的主力圆号手,因此他既要比不参加乐队的同学多挤出一些学习时间,还要比乐队的其他人多挤出一些练习时间。钱学森平时很节俭,穿着也十分朴素。但市内一有高水平的乐团演出,他往往徒步很长的路程,去欣赏音乐会,而且购买最好的票位。

后来,钱学森到了美国学习、工作,也一直没有放弃艺术方面的修养。他说,只要听到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或钢琴奏鸣曲《悲怆》,他的心便会为之颤动,为之共鸣,便会感受到一种崇高审美力量的激励和催动。就是在这壮美音乐的激励下,他领悟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他此生的使命。钱学森时常向人们提起这样的话题。

1991年,在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授奖仪式上,钱学森说:“我还要利用这个机会表示对我爱人蒋英同志的感激……蒋英是干什么的?她是女高音歌唱家,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的音乐艺术以及这些艺术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同志。”

钱学森用自己的成长历程,说明了在杰出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融合起到了很大作用。

科学和艺术的共性:对美的追求

表面看,科学与艺术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学科:科学重理性,具抽象性;艺术重感性,具形象性。科学依靠归纳与推理,严谨;艺术依靠灵感与想象,浪漫。科学以逻辑思维方法为主,求真;艺术以形象思维方法为主,求美。

然而,就是对这两个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却说:“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着共性和交融。

科学与艺术的重要共性之一,就是对美的追求。也就是说,科学不但求真也要求美,科学家像艺术家一样追求美,是科学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原因之一。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是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者。当他把哥白尼认为的行星轨道由圆形改为椭圆形,并最终确定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时,他高兴地

跳了起来,喊出的第一句话是:“感谢上帝,让我看到了美!”

英国剑桥大学数学教授、经典名著《数学原理》的作者、分析哲学创始人、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特兰?罗素说:“数学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有无上的美,一种冷峻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像。”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共性,对于创造和科学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很多杰出的科学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爱因斯坦的助手霍夫曼,在分析爱因斯坦成功的奥秘时说:“爱因斯坦的研究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

像爱因斯坦由狭义相对论导出的方程:E=mc2,非常简洁,却概括了最广泛的自然规律。科学公式或科学理论越简单,概括的自然现象越普遍,应用的范围越广阔,在美学上越有价值。这个公式将自然界存在的最普遍的两种形式——质量和能量,仅用一个常数光速的平方联系在一起,揭示了看似没有关系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简单关系,从而成为美学史上和美学教科书中科学美的典范。

其实,很多著名科学家都有类似的切身体会:大自然本身很美,具有简洁有序、高度概括、和谐统一等审美要素;而揭示大自然规律的科学原理、方程和实验,如果符合大自然真实情况的话,也必定存在着审美要素。所以,很多科学家在研究时,都会力图追求理论美、方程美和实验美。

与此同时,与审美有关的思维,往往是非逻辑思维。这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而是依靠灵感或顿悟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即一种灵感思维。钱学森就把思维归纳为三种形式,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他认为,创新科学成果需要这三种思维方式联合运作。

1996年,三位英、美教授因为成功制备并揭示了碳60分子的特殊结构,而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让人惊讶的是,碳60的结构却是这三位科学家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灵感,设想出来的!

1985年,三位教授用激光轰击石墨,形成新的化合物分子,就是碳60。他们要尽快发表文章,说明自己制出了前人没有合成的化合物,就必须给出其结构。但是,当时样品量太少,无法分析,化学家们灵机一动,想到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的美国馆是一个球形,设计者是美国艺术家巴克敏斯特·富勒。他们设想,碳60的结构是不是也如球形呢?

他们弄来一些硬纸片,裁成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然后对照足球拼成

32面体,数一数两种多边形的边的交点,正好是60个。于是,他们把碳60的结构想象为32面体的球笼状,和足球一样,将其命名为富勒烯,又名足球烯。这个设想,在1995年人们制作出足够多的样品后,证明了他们假想的结构符合真实情况。而这个科学史上的发现,也成为科学研究受艺术作品启发的一个著名事例。

另一方面,对美的研究和追求,也是让许多科学家不停钻研、不断攀登的动力之源。

科学研究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然而,为什么杰出人才能克服诸多困难?有的人认为,是因为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性格,这确实是原因之一。但是,杰出的人才对于自己去追求创新、去不断突破,有着更为高远的想法。美国科学院院士,囊括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三项世界顶级大奖的哈佛大学数学教授丘成桐曾说:“数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真与美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对美的探究和追求,是让数学家不停钻研的动力。”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演说时也说:“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就是以漫长的一生追求美。”

这种对美的追求,不仅让科学家愿意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以获得最高的美的精神享受,也是他们更注重在创造活动中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各种功利的获取。想一想,当一个研究者的眼界被项目、经费包裹着的时候,当一个学生的眼界被好工作、挣大钱局限着的时候,怎么可能有杰出人才的涌现?

从这个角度说,科学与艺术更深层的相通之处在于非功利的精神气质,在这种状态下,产生出的科研成果和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典范的价值。

艺术的想象力与科学的创造力

爱因斯坦擅长并经常演奏小提琴。因此,有人就将他取得科学成就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他的音乐爱好,这种观点不全面。拉小提琴并不能造就科学家,也不能催生科学真理,真正的原因,除了爱因斯坦有深厚的物理学、数学造诣和顽强的科学探索精神之外,是他在科学研究中运用了形象思维,发挥了艺术家的想象力,从而具有了惊人的创造才能。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诞生后,一直很少有人理解并接受。直到1919年5月发生日全食,英国科学家在非洲和南美洲都观察到,光线通过太阳引力场时偏转了,与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数学推导出的偏转角度一样。由此,广义相对论获得

世人的广泛认可。对此,爱因斯坦说出了一段名言:“当1919年日全食证明了我的推测时,我一点也不惊奇,要是这件事没有发生,我倒会非常惊讶。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是艺术构思和创新的特征,其实也是科学创新的特征。在当前的信息社会里,这一点更加重要。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师出了道题目,“如果真像电影《2012》那样,有一艘船,让你做主,你会选什么人上船?”几十个学生七嘴八舌,好几个回答是:要测试基因,挑选那些基因最优秀的人上船;还有人说,要挑选身强力壮的,体弱的不行。老师问:你们觉得知识分子应不应该上这个船?多数人都认为不应该,为什么不应该?多数人说,没想过为什么不应该,但有一个学生回答:我们现在全部的知识,一个U盘就够了,干吗还要知识分子?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在知识几乎唾手可得、知识量不断积累增长的今天,拥有知识本身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美国哈佛大学开展了“为理想而教”项目,有一位教授研究了很多获得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获奖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创新并不需要过多的知识,它们之间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

那创新与什么有关?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与想象力有很大关系。想象力本身是一种形象思维。创新理念不是来自逻辑思维,而是源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素质高低。文化艺术素质高的人,他的形象思维就强,想象力就丰富。而形象思维往往大量存在于艺术之中。

现代科技有两大支柱,一是相对论,一是量子力学,由于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学科,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想象力起了很大作用。像量子力学的6位重要创始人都和文学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其中3位是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另外3位中,奥地利的泡利对德国诗人歌德作品极有研究,法国的德布罗意本身曾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和文学硕士学位,奥地利的薛定谔曾写出不少诗歌作品。如薛定谔在研究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时,为解释量子态的叠加,假设了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想象力无比丰富,比喻十分神奇。

在这个思想实验里,薛定谔假设:一只猫被封在一个黑匣子里,匣子里有食物也有毒药。按常规理解,黑匣子里的猫要么是死的,要么是活的,与你是否打开黑匣子观看无关。然而,量子论却说这猫在黑匣子里是既死又活的,它是活态

和死态的叠加态;只有到打开匣子进行观测的那一刻,才能决定猫的命运。注意是“决定”,而不是“发现”。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观察者,你的观察行为影响了被观测的客体,这与经典物理是相冲突的。在宏观层面,观测行为对客体的干扰可以忽略不计,你用一把尺子去量桌子不会导致桌子的状态发生变化。然而在微观世界,粒子尺度非常小,运动速度非常快,你要测量它必须与它发生作用,那么也就改变了它的状态。这个思想实验,生动地体现了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

就这样,薛定谔用宏观世界“猫”的生死,说明了微观世界的混沌,进而生动地说明了量子力学的本质,使之通俗易懂,从而成为科学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思想实验之一。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想象力在科学创造发明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而薛定谔的想象力,与他对诗歌艺术的爱好与钻研不无关系。

其实,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科学与艺术早期是不分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学与艺术才逐步分化。当今,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早在19世纪中叶就预言过,他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越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会合。”他的话,在今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实。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并探索“不分文理科”等,对于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重要要求和提醒:通过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让杰出人才“冒出来”的丰沃土壤。

2017年5月15日政治学习记录

【阅读文献】《教师成长的秘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兼谈“钱学森之问”》【阅读者姓名】

【阅读时间】()分钟

【阅读感受】字数不限

1.你认为教师成长的方式与途径有哪些

第一,校本研究。以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内容,深深根植于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求。主要有( 1)课题研究,( 2)案例研究,( 3)教育沙龙。 第二,读书学习。其主要途径是(1)阅读书籍,( 2)远程培训。 第三,上公开课。不论是校内的公开课还是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第 四,教育博客。通过知识共享、同行互动、专业引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第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后记和群团反思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 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 控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 不断认识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 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如何架设自己专业成长的通道?如 何提升自己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如何成为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宰?是摆在每一 位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校本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以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 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内容,深深 根植于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求。校本研究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 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 方式、思想行为方式乃至生命存在方式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培植一种学校文 化,强调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 围,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展示自我提供平台。每一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与环境也不同,因此,突出“以校为本”,开展校本研究是一种有效选择。 1、课题研究。基于校本的课题研究应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 象,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 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多人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 决,从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优势在于:(1)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学之中,以“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为目标,教师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可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技巧的把握,强化了 教育科研的能力。( 2)克服了以往个人课题盲目性、随意性。可以以学 科组、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三人五人自由组合成“志同道合”的研究组,将零散的研究整合起来,将“单兵作战”变为“集体攻关”,把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培养了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教科研的实体。 (3)课题组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与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 整个过程就是组内成员一个互助互学互进的过程。

教师成长的秘密读后感

教师成长的秘密读后感 教师成长的秘密读后感1 记得是一个周六,海门新教育研究那边派来吴勇主任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我们去听他的报告时同时发下来的管健刚的这本新作《教师成长的秘密》,当时边听报告边浏览了一下,发觉写得很精彩。 我感觉主要有两点: 第一作者管健刚老师是个很有能力的老师,体现在这本书里的是他的说服能力。他旁征博引,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成功的渴望,就是像憋在水里那种求生的欲望一样;又告诉我们成功的条件,就是怎样的坚持;又告诉老师们切合实际的成功的途径,就是记录。反正管老师的书语言简练,表达力强劲,如果他想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相信也难不倒他。 第二点是管健刚老师非常的朴实。好听的话谁都喜欢听,但谁都怀疑真假,只不过哄哄耳朵罢了。真心的话有时糊弄不了耳朵,但却能打动人的心。管健刚老师就属于后者。要想说服读者,管必须的做到是展示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哪一个成功之士的背后不是大把的辛酸和血泪,还有那坚持到都几乎不能坚持的无奈。而每一次的失败和打击,个中滋味,除了自己,无人能晓得。管却毫不避讳,把自己的失败经历一展无余。其中他说到多年后知道自己第一篇小作发表纯属偶然,是那个报刊剩了300字

的空,连小学生的作文都是400字的,所以管的就成了凑版面的文章而问世,多么偶然而又多么必然,多么失败而又多么骄傲。开始我读到这个地方是还经常调侃,而过后却觉得没法再当做笑料了。所以写作的最高技巧是没有技巧,一个“真”就行! 管健刚老师的书看过好几本了,感觉最容易被打动,收获到很多,以后还得多看几遍。 教师成长的秘密读后感2 本学期,好像是薛校长的极力推荐,我们学校教师共读管建刚老师的《教师成长的秘密》。 拿到书本,抱着试着读读看的想法随手翻阅起来,没想到,这一翻,便被书中的文字吸引了,居然津津有味地把整本书一下子看完了。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管建刚老师,与我属于同一时代的人,曾经的我与管老师一样喜欢武侠小说,喜欢琼瑶阿姨,是的,我们就是读着这样的闲书过来的。管老师工作、生病,思考,创办《班级作文周报》,到特级教师,这中间的坚持与思考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聪明的,洒脱的,有个性的一位男老师。读着他的书,好像这样一个男老师的形象就在我的眼前,非常真实。感受最深的是这样几点: 第一点是管建刚老师非常的朴实。真心的话能打动人的心。管老师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亲身经历。哪一个成功之士的背后不是大把的辛酸和血泪,还有那坚持到几乎不能坚持的无奈。而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学习体会

优秀在于习惯 在尖峰论坛上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当中很多都是我学习的楷模,我在群里读书活动开始后买来一些班主任方面书籍来学习,其中不少作家就在我们群里,读着他们写的书,在书中与他们的智慧碰撞,还能够在群里倾听他们引领,收获着激动更收获知识,我能感觉到我的班级教育知识在不断更新,我的学生也说:以前觉得老师非常凶,我们不敢靠近,现在觉得老师变得可亲多了,这都是得益于向这么多优秀老师学习。这次看到郑立平老师在群里发布赠书消息,郑老师将赠送他的新作《优秀教师成长之道》,我很冒昧地申请了,并要求郑老师给予亲笔签名,没想到郑老师在百忙之中还能记住我的要求,赠送了一本有郑老师亲笔签名的书。 怀着激动心情捧着这本新书认真阅读,让我感触最深的观点就是优秀在于习惯,我们避开很多优秀教师的自身特质,和个人魅力,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优秀的习惯。正像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书中例举了我们耳濡目染的魏书生老师坚持和学生一起“写笔记”,李镇西老师的“五个一工程”,于漪老师的情趣,窦桂梅老师的执着,张万祥老师的积累等都深刻地告诉我:好习惯,成就好教师。 本书的第一章:勤于反思,告别庸碌肤浅的日子中一句句深刻极具启发的话语就打动了我,如:“反思,是教师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径”、“不能自我教育,就不能教育别人”、“心平气和地做一个教育人,少发一些牢骚,经常给自己的心灵消毒,我们和我们的教育都会变得更加健康、阳光、丰盈、幸福。”、“让学生监督,是调整和完善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绝佳途径。”在反省自己在十几年工作中,只是走着吃老本生意,没有提升自己,牢骚整日嘴边挂,渐渐从一个本来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退化成了一个学生人见人怕的老师。通过学习反思,我觉得养成良好习惯非常重要,要改掉已养成的坏习惯,做好的办法就是用好习惯去代替,就像禅师让弟子们除掉一块荒地上的草中道理一样,要除掉地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我要改掉冲学生发火、抱怨等坏习惯最佳的途径是养成好习惯。我现在在学习与学生们用文字交流,这是一种面对面与每一位学生交流的方式,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同学对班级对老师对同学的看法,也可以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情绪。我已经坚持了快两学期了,虽然每天回复学生们文字比较辛苦,但是看了《优秀教师成长之道》后我坚信自己还会继续下去,我不仅要坚持和学生们用文字继续交流,还要把这些文字整理反思,在整理反思过程中我可以发现自己在班级教育教学中成功与不足,为自己下一步教育教学活动的调整提供依据,至今我的整理反思记录已有十万字以上了,还在进行中呢!在这反思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在提升,自己再次受到教育,再重新看到学生们对我在班级中某项举措的指责和批评,我虽然有点不高兴,但是这正像郑老师说的“真心实意,是接受监督有效反思自我的关键。”我从同学们的监督中发现了很多时候我的“所谓对你们好”的措施只是自以为是的想法。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可以说是字字深情,谆谆告诫我们教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微笑带班,拥抱轻松快乐的生活。微笑时造物主给予人类独一无二的财富,世上万物也只有人类拥有表情丰富微笑。微笑,是每一个学生最为渴望得到的,给学生一个微笑,就给了他们一片阳光,一份自信。再对照自己,同学们在“心语小本”上说:“每次上课,我们都要看老师的脸色是否放晴,如果面带微笑,我们都心里释然了。不然整节课都悬着一颗心。”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成为这样,这些现在追究也意义不大,从现在我要微笑带班,让我的班也微笑。欣赏,这类词语已经很少从我嘴里吐出,我在群里学习老师给予学生多一些期待和欣赏,让我又能够宽容孩子们所犯的错误,又开始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给予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持,他们开始愿意向我述说自己在班级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讲述自己曾经所犯的错误,这些我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正如这本书中所说的“期待效应”,我的期待和欣赏换来了学生们的进步和成长,在反思我和学生们的笔对话,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成长,我也发现通过反思写作我自己逐渐养成了写作的好习惯,有感觉现在已经喜欢写下来,写下好的经验,写下好的想法,写下自己的错误等,在坚持一会儿,我就会像郑老师说的做到注重积累,收藏教育生活的阳光。 《优秀教师成长之道》中向我们展现了优秀教师很多优秀习惯,如写作,善于沟通,学会示弱,倾听学生们的心声,难的糊涂,高效教育,以文化育人,智于借力,自我升级等。这些习惯都是一个教师走向优秀,走向卓越的基础。养成好习惯,我们就已经走向优秀,作为一名育人的教师,为了责任,为了自己,

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打算和困惑

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 作为一名新教师,初入教师行业,早早给自己进行一个专业发展的规划显得极为重要,针对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也有“一三五”和师徒结对计划,一年入门,两年成型,三年成才,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主体也将遵循“一三五”的轨迹。 第一年,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常规上,首先熟悉教材,把握高一地理主干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多听听老教师的地理课,听课可以汲取其他教师长处,学习他们对教材和知识点的处理,让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大致方向不会偏颇;其次在备课上,要精心专研,科学备课,从学考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着手,区分重难点,有的放矢,高一课程紧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突出重难点就显得非常关键;还有新教师每年有四次公开课,这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这是检验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成果,所以每一次公开课都要当做比赛课来准备,从事前备课到课堂演练到评课,不管是教学能力还是教学设计还是自信心的提升,每一次我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所以接下来的公开课我也会认真对待、好好利用机会展示锻炼自己。第一年重心在常规教学,但是对学科以及教学的研究也要开始做一些准备,第一年也许没有时间也没有储备能力做深入的学科教学研究,但是平常在日常教学上自己肯定有一些感想、反思、一些教学灵感,就算没有时间写成论文或课题,我也会做一个记录,等到有天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看看,对日后论文、课题的选题也有帮助,另外我也会开始拜读一些学科参考,学习别人的研究思路、方法,为以后的学科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以上是第一年的计划,第二年在熟悉高一教材的基础上,我的重心会放在教学设计上,简单的知识怎么挖掘?难点知识怎么深入浅出?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案例?怎么设计一些有效的课堂活动来配合教学,同时把第一年积累整理的教学灵感整理出来,从简单入手,尝试写一些小论文来锻炼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这一年有相应的教师培训,我不能当成任务性指令,而是抱着真正学习的态度去学习其他学校其他地域先进的地理教学理念,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在培训时积极表现自己,让别人认识自己。 第三年的成才计划,我要把知识主干延伸扩展到整个高中地理,把自己当成一个高三老师来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思维方法都要有质的飞跃。另外有了前两年的积淀,我想在原创命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从作图到收集、整合命题素材,到如何科学地制定标准答案,以及保持对当前热点问题的敏感,这都需要我平时注重积累,多学习、思考。此外,第三年我在学术研究上要把深度、广度加大,可以参与、执笔一些课题的研究,争取在教学研究上有所成绩,发表一些论文,并抓住机会参加规格更高的教学比赛,争取让自己早入加入到骨干教师的行列。 困惑 作为入行的第一年,我在抓好教学常规的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尤其在备课的时候,尽管参照了学考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但是我只是了解了哪些知识点时考点,却很难区分重难点,有时知道重难点,但在实际教学处理的时候,却并没有凸显出来,一些老师在点评我公开课的时候就多次提到这点,听不出重难点,几个知识点花的时间差不多。所以我现在在反思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上,是按照重难点来划分,还是根据学生的掌握能力来划分,比如有些知识点是“历年的重难点”,但是学生吸收的很快的还需不需要多花时间好凸显它是“重难点”,而有些知识不是重难点,但是学生掌握起来是有难度的,或者是容易出错的地方,那是不是要跳出所谓重难点的框架限制,多花一点时间。

读《教师成长的秘密》有感

成长是修炼的过程管建刚老师《教师成长的秘密》一书,语言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却字字透着智慧,句句含着思想。这本书就像一位长辈,一位老者,在给我们讲述着管建刚老师的人生故事,真诚、实在、亲切,没有虚伪,没有高深的理论,却触碰着我们的思想,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管建刚老师提到这样一句话“快乐工作的秘诀,不是做你喜欢的事,而是从此刻起,努力喜欢你正在做的事,感情是可以培养的”。这无疑点醒了刚从事教师工作的我。刚踏上工作岗位,做了班主任,每天面对繁琐细碎的工作,要说快乐,真的是快乐不起来……如果一直这样迷茫焦虑下去,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热情很快就会消耗殆尽。我很庆幸在我最迷茫与困惑的时候读了这本书,让我真正用心去感受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当我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后,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自己一下子成了50个孩子的妈妈。对着不同个性的孩子,我的生活真是“五味杂陈”。孩子调皮捣蛋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妈妈”会生气,但打心眼儿里孩子爱着自己的孩子。当我在批作业的时候,身后会有几双小拳头争着为我捶背,帮我消除工作的疲倦。下课时孩子会挤到我身边,诉说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我分享生活中的快乐。当我生气时,孩子们更会送上自己做的贺卡,里面写着“老师我爱你”……就这样,以前被我忽视的细节都一下子在眼前鲜活起来,突然觉得孩子们再可恶的行为都是可爱的。感到自己被这一群孩子需要着,依赖着,喜欢着,疲惫的感觉就瞬间烟消云散……每天看着孩子无忧无虑的笑脸,清澈明亮的眼睛,我也就有了工作的动力。作为老师,我在与学生“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也逐渐爱上了这帮“可恶的家伙”,也爱上了这个又累又幸福的职业。是啊,感情是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出来的,一旦沾上了情感色彩,你就会发现,工作变得那么快乐。就如管老师说的“只要辛苦的背后,有一个幸福等着你,那么任何辛苦,你都会说值”。 教师光有职业幸福感是不够的,作为教师,更要有奋发向上的冲劲。管老师只用一句话,就点醒了松懈中的我,“一个没有斗志的老师,怎么可能带给学生斗志呢?”奋斗,在奋斗者眼里是快乐的。每天按部就班,满足于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是不会有太大成就的。鸡蛋,从外面打破,那是食物;从里面破壳而出,那是生命。人也是,目标也是。从外面过来的是压力,从自己心里长出来,向外面展开去的,那是真正的动力。作为老师,如果自身想要进步,就会从内反省自我,明白自己的不足,会尽力去弥补,去深造,再辛苦也会坚持。就像管老师,为了进入城市小学,才不断发奋努力,取得了现今的成就。学生也一样,如果是他主动要学,真正发自内心想提升自己,就会主动完成作业,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这相对于家长和老师要求他学,学习效果是大大不同的。因为这是我们内心

教师成长密码读书笔记.doc

教师成长密码读书笔记 读完《教师成长密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署名绿草青青的《让学 生喜欢你》。 古人有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才能信赖你!你传道他们才有更深的收获。 曾经我因方法问题让学生误会。 我这边是爱之深,恨之切恨铁不成钢的心对待学生,只是没有以 一种让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所以有部分学生肯定不接受我!师生之间如果有误会不及时消除,那么你的教学质量就大打折扣!前几日,在微博上我发一条新学期,接新班 ;一定让学生喜欢我。 只要爱,就会被感受到一个博友回复:如果爱,请深爱,坚持爱! 感受颇深!我想补充:一定找到合适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刚过三十,应该没有代沟,乐意做他们的知心姐姐。 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他们心里疙瘩解开了,他 们才能安心学习。 爱的表达,事无巨细,办公桌里,准备着健康小零食,以备学生 饿了偶尔挡挡饿 ;有刚进青春期小女生所需的卫生巾。 。 。 当然我是女教师。 我特别希望自己做一个朋友式的老师,让学生敬我爱我,而不是

畏我怕我 !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遇到调皮捣蛋惹我生气的学生,我会来阵电闪雷鸣,吓唬吓唬他 们!一定记住:不要动真气 ! 学着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走进学生的心灵,你就走进了教育的捷径。 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去倾听,一定会享受到心与心交汇时的美 好。 想起张 ** 老师说的那句话学生毕竟是个学生,是个孩子 !犯错误也是学生的天性和权利,他们就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中一天天成长起来的。 我会努力的 ! 另一篇印象深刻的是高善斌老师写的《拜师学艺好》。 经师易做,人师难为这里学问很深。 多与名师进行精神上的结对。 常见杨 ** 老师在网上学习。 杨老师是名师,何况我一个年轻教师呢。 向名师学习,课堂上 ;作业布置和批改 ;处理学生问题 ;面对不同家长。 生活中,为人处世等各方面。 古语有云:读好书如饮美酒。 有幸读完《教师成长密码》这本书,书中时刻围绕教师成长这一 中心。 通过讲述众多优秀教师生动感人的成长故事,如穿针引线般将教 师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转折分析的丝丝入扣,给做为年轻 教师才刚刚出道的我以很大的震撼和启迪。

青年教师教学困惑

青年教师的成长困惑与策略 青年教师的成长一直以来是教育界高度重视的议题,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保证。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有创造力,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他们有着矛盾、适应、发展的成长过程。这些矛盾和问题能否得到合理的处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一、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困惑 通过对相关论文的研究和身边同行的观察,笔者发现青年教师成长中的主要困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对未来的明确目标和可行规划 无论做什么事,目标都非常重要。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前进的动力。青年教师一方面要适应从毕业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可能没有认识到目标、规划对于自身成长重要性。 2.缺少主动寻求其他老师帮助指导的意识 青年教师或新教师正处在与学校教育教学不断磨合的时期,肯定会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些老师碰到问题,可能不好意思、怕丢脸,不敢开口,将问题搁置,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那时真成了问题。 3.没有认识到平台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表演者来说,最大成功就是得到观众的肯定,这就需要给予舞台展示。同样,教师的成长也需要平台,也需要展示,也需要肯定。只有在平台上展现出来,才能锻炼自己、磨炼自己。如果没有这方面意识,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4.感到自己不知道做什么好。怎么做才好 青年教师刚刚步入教师岗位,对学校工作认识不够深入,对职业未来还没有明确方向;同时往往面临着工作、家庭、生活的压力,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日常的工作。 5.缺少业务能力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 随着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单单靠大学的知识是完全不能应对现实教学的种种需要。青年教师没有经历多年教育教学的锤炼,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 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困惑还有很多。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产生困惑的原因,想出解决困惑的方法,这样青年教师才会不断成长。 二、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建议 下面,笔者针对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困惑,列举了五个对策和方法。 1.制定一份规划

《教师成长的秘密》心得体会

《教师成长的秘密》心得体会 今年学校发的是管建刚写的《教师成长的秘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会有种抵触情绪,因为我觉得教育书籍太过深奥专业,以至于再玄妙的道理都变得味同嚼蜡,拿到这本书,同样被我扔在一边很久,直到现在要交读后感了才拿出来翻翻,翻开书页,很快被跳入眼帘的”不喜欢也能很出色”的诗篇深深吸引——兴趣是一个伟大的骗局,扼杀了无数人潜藏的才能。看着既感性又理性的生动叙述,感悟着他深刻的感悟,为我敞开了新的视野。 《教师成长的秘密》对我这种新教师,仿佛像一盏指明灯,让我从迷茫走向光明。这本书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2.18%的教育基础;120%的教育渴望;75%的教育奋斗;63%的教育韧劲;10%的教育写作。这五部分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先说教育基础,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比较自卑,因为很多老师都是师范毕业,而我是非师范的。毕业后选择了教数学,大学里学的《生物工程》专业知识也派不上用场,现实确实很残酷。然而,今天我的心情好多了,他告诉我在学校获得的社会工作的“基础分”,约为2.18分。尽管我什么都不会,我跟别人也就相差2.18分吧。

120%的教育渴望这句话告诉我们,“心想”是“事成”的必要条件,一个人能否有成功,就看他对成功的渴望有多强烈。成功的秘诀是渴望。曾经,为了自己的教师梦,披星戴月的努力,最终成功了,也许这就是渴望的力量吧! 75%的教育奋斗,也就是四分之三的努力。说来也是,一个人一天24小时,扣除8小时睡觉,2小时吃饭洗澡,剩下的14小时,也不要用满,四分之三,也就是10.5小时,够了。看似不多的十个小时,能做到的又有几个?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拒绝,学会拒绝不必要的事情。总结管老师的一句话:当你明白拒绝一个东西,比获得一个东西的时候,你成熟了。 当你有了成功的渴望,并为之付出努力的时候,不要忘了两个字,坚持。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只要一个有坚持力的人,不管基础再差,只要认准了道,一条道走到黑,就能走到别人望不见的远方。 管老师说:只要您拿起笔,将你教育中扥麻烦事写出来,就会转化为一个个曲折,吸引人的好故事,于是所有工作上的烦恼都转化成了写作的快乐。拿起笔记录,安静地回顾自己的教育行为,会发现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需要弥补的地方。教育记录本身,它具有教育补助,教育改良的功效。

有感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心理困惑

有感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心理困惑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素养,这是当今许多校长、领导们所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篇文章,我认为,需要从了解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开始。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与一位三十多岁的男老师促膝长谈到深夜,当聊到事业这一块,他感慨万千。已到而立之年,家有妻子儿女,他作为一位普通的青年男教师,心理困惑重重,感觉工作没劲。不是说不想上进,是没有机会。这似乎验证了我们许多领导在讲的那一句话:青年教师工作看头三年,假如头三年你没成绩,那么你可能就很少再会有机会了,因为还有后来者。我们不少老师也曾经为这个头三年努力过。如他而言,刚开始参加工作,是不计任何报酬的加班加点,但是所体会到是一次又一次的“绿叶当陪衬”。他思想上有过痛苦地挣扎。但是拿领导的话来说:“新教师是要多做一点的,要不怎会有一个好的印象呢?大家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这里似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可能是他看清了,真觉得无望了。所以后来的几年几乎是荒废的,拿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在“吃老本”。再有一个原因,学校里缺少领头的人物(指的是有一定教科研水平的人),一个人干不起来,你想干,人家还对你“说三道四”。或者说有

这样的人物,但人家只顾自己,不肯帮助别人。他还讲到,他是非常反对让新教师写什么教学论文,或者参加某个论文比赛。你想想,一个刚出道的新教师,讲台都还没站稳,让他拿什么去做文章。所以,在网上大篇大篇地下载,或者东拼西凑的组合,这一切也都在情理之中。所产生的消极后果,那就是以后再让他们做文章,他们对别人的文章的依附性越来越强。 听他而言,我觉得有这样想法的人决不仅仅是个别,这是一种带有普遍共性的想法。如果我们不能认真面对这个问题并深刻地加以反思,那么对于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只是形式上的问题。领导们任人唯贤是明智之举,何为是贤,领导自有认识。有一技之长的可算是贤,塌实勤奋的也算是贤,善于谋略、敢于直言的也是贤。青年教师队伍中,不乏这样的人。倘若弃之不用,就比如当年千里马没有被伯乐发现,那么可能就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青年教师底子薄,经验少,这是弱点,因为有这些弱点(可能也有自谦),他们一般不愿(有的也不敢)与别人去争。但他们有理想,有激情,所以他们总是不断地在努力。所以领导哪怕真的要拿绿叶去衬红花,也需要对其在精神上多加关照(诚挚的关照)。让青年教师觉得可信、可服、可敬。解除了这个心理疙瘩,作为青年教师也有必要对“头三年的成绩”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教师成长的秘密读后感(教学内容)

篇一:秘方在此——《教师成长的秘密》读后感闺蜜送我一本书,书名《教师成长的秘密》,初见该书,淡蓝色的封皮,冷峻的表情,坚毅目光的作者肖像,让我一下子就认出作者是当代名师管建刚。知道他是前几年的事了,缘于参加作文教学比赛,罗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天马行空在页中与他的教育故事相遇,知道了他的作文革命,更清楚他是一个帅气十足的教育型男;后来在《小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上总会看到他的文章和教学设计,也听说同事购买了他的作文教学系列图书正在研读。初看到书名,说句实在话,没有多少想读的冲动,教师成长的秘密无非就是名师引路、贵人相助、小人刺激,个人努力,还有什么呢?若没有良好的天赋,若没有对本职工作的挚爱,若没有阅读和反思,若没有百炼成钢的恒心毅力,若没有一条道走向黑的实际践行断然成不了名师。身处苏州这个经济较为发达名师层出不穷的教育高地,有多少比偏远地区的教师更加成名成家的诸多契机?双休日,带老师参加心理测量师的培训,博士生高深的理论传递着实枯燥无意,还不如从包中拿出一本书来让自己的双休日不要这样白过(无论走到哪里,包里总有一本书是我的习惯)。打开包,包里就躺着《教师成长的秘密》,底封上“你是否为自己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教育基础薄弱而自卑?你是否为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而觉得教育科研神圣,离你很遥远?你是否为摸不到成长的方向,找不到成长的路径而苦恼?你是否为自己的”长大“而在学校被孤立,被当做异类而神伤?那么请翻开……”多么正对胃口的良药,多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书。一页页翻过,时而灿然一笑、时而反复咀嚼用心体悟,时而和闺蜜交头接耳,时而勾画摘记,引得周边的学习同仁疑惑的张望,更有胜者趁休息的当空捞过去揭晓心头究竟是什么书让我如此着迷的疑问。因为阅读我知道了不喜欢也能很出色,我明白了做好教育不是模仿,不是补足自己的短处,而是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准突破的着力点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要有成为优秀的渴望,要承受孤独和排斥,坚持写作需要中阅读,有目的阅读来充盈写作。他的名师成长史不是只有鲜花和掌声,有着无数的痛苦和心酸,自我折磨和纠结,不是我想象的条件优越得天独厚,也有着一次次对自我的苛刻与狠毒。小时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娃要做“街上人”只能“书包翻身”,若不因为读师范才能成为“吃皇粮”的人定然不会选择师范院校就读的管建刚,在没有弄明白“书该怎样教,人该怎样育,语文一塌糊涂的自己决定做个数学老师的时候却患上了急性乙肝,于是心无旁骛的养病,学会了熬中药、针灸和打针。一年后走上了工作岗位,本打算教数学的他因为教一个班语文总比教两个班数学轻松的错误判断,让阅读面仅限于武侠言情小说,凭着数理化考上师范的自己成了语文老师。工作的前三年,没有产生为师的好感,民教怎样教他就怎样教,成天和这些人搅在一起打麻将,喝小酒。对教育的好感仅仅是因为教育给了他公费医疗,自己可以毫不心疼的去配药。面对父亲与人合伙办厂,厂子倒闭欠下十万元巨债的家庭现实,面对父亲每日的长吁短叹,日渐佝偻的背脊,面对母亲没日没夜的干,晚上闷在被窝里掉眼泪的心酸场面他决定帮父亲干。可想而知,一心二用让他在一所比一所遥远且偏僻的学校轮岗。在今天看来,这是多么糟糕的老师?三年多的努力,债务偿清,面对是继续经商还是好好做老师的选择,仅仅因为母亲如果不当老师万一身体不好,没有公费医疗怎么办的大实话,他决定当老师。当老师的按班按点的惧怕却让他找到了成功的四字箴言:上班真好,上班的路上默默地念着,念着念着自己不禁哑然失笑不禁想起了为师的好:工作稳定,日子逍遥,和世界上最纯真的人打交道远离心计,一班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不开心,发个火,第二天孩子早忘掉依旧甜甜的喊”老师好“,作为男老师,一上班,东走廊,西走廊那么多美女老师,风姿绰约,花枝招展多养眼,慢慢的念叨中他明白:你和工作的关系,好比你和那口子一起过日子,你想他的好,念他的好,才真有他的好;你老想

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一、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困惑 困惑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很多教师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可是为什么要要采用合作学习?大班额下如何有效组织进行合作学习?常态教学中是不是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我们在喧闹中进行合作,至于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学习如何安置?我们没有想明白。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喜欢按照“优差”的原则给学生分组,其结果是有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最后连听的兴趣都没有了,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困惑2:变味的夸奖?“你真棒”“嗨、嗨、嗨,你真棒!”这种程式化的教学评价是不少教师很喜欢用的。我们常常看到,不管是什么原因在什么场景下,学生撞对了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学生都会得到如此程式化的肯定。我们还来不及或者没有意识到,日常非规范化评价如何适应不同年龄段孩子发展的需求?我们也没有想到这种泛化的评价最终演绎为廉价的夸奖,早已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表扬的泛滥能否对学生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回答真的无懈可击? 困惑3:华彩的课堂?华彩的课堂就如一曲独幕剧,似乎每一个小节,都经过教师的精心打磨。到最后就是舞台走秀,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所替代、被教师的言语所捆绑,谢幕似乎是完美的休止符,其实学生就是一个被操纵的木偶。我们呼唤有生命力的课堂,我们迫切希望师生共同呼吸。近年来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种时尚。教师一声令下,学生马上4—6人围在一起,教室里嗡嗡之声不绝于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其他学生只是陪客、旁观者。 尤其是在大班容量情况下,教师想全面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样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这种情况怎样避免? 困惑4:热烈的讨论?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上都安排过“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我也经常这样做,可随着一次次课堂实践的效果,我对这种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上有很多的困惑。 首先,我总是感觉每次安排的讨论环节,看似课堂上很热闹、气氛很活跃,可实际上,基本上都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唱主角,一些成绩一般或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的学生一般都扮演听众或旁观者的角色。我不知道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是讨论的问题难度偏大,还是讨论的问题缺乏吸引力,无法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性。究竟应该怎么设计讨论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在问题的探究性和兼顾学生的参与性上我始终无法找准平衡点,因此在效果上就大打折扣。 其次,我还对讨论的时间和过程的掌控上有困惑。一节课中频繁地出现讨论场景是肯定没有太大实效的,一般来说,应该是在解决教学重难点时,组织学生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比较合适。但时间上总是控制不好,时间短了,学生交流的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接受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

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学习对儿童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学生,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所学的内容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为教师要想把课上好,首先就要把课设计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兴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观察,少去说、去批评!孩子不喜欢一个爱唠叨的教师。 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及喜欢学习。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虽然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育中未必实用,但却提高了我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寻

成长的秘密

成长的秘密 关键词:成长、生理、心理、智能、人格、关注 摘要:人在深处隐含的成长的动力,我理想中的儿童在敏感期如同过一道道关卡,过了就会是一步成功,身心有所突破。他们的思维与情感与我们成人不一样,却又逐渐向我们靠近。他们都是各种智能组合的小天才,他们即使自卑,也会朝着社会期待的方向去以正确方式展现优越感,获得意外成功。孩子的行为是与无意识相联系的,社会却时常将之忽略。应给予适当关注与鼓励,向孩子解释,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朝社会需要的那面前进。 正文: Children,这个词在我们脑海中固有的感觉就是天真、无邪、可爱、质朴等等一系列单纯有魅力的词。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期待中诞生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一个孩子出生之后,自然的想到他们在生命的前一两年里,发育迅速,逐渐学会翻滚、会爬行、会站立、会蹒跚走路。从牙牙学语、蹦出一个类似有意义的称呼,就会让在旁的父母为他先喊妈妈还是爸爸争得面红耳赤,然后慢慢会一点点的字符、字符串,到叽里呱啦讲一堆不太完整但是能够领会的话。他们的小手也渐渐灵活起来,从只会转动大肘子,然后是拳头巴掌,最后慢慢细致到根根指头,各个关节。他们从原先不能区分身上的肢体是不是自己的,认为人不见了就是真的消失了慢慢到理解那只是暂时性的,他们不再只站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他们的脑细胞不断增多,脑容量逐渐增大,在他们小小的脑袋中,有好多各种类型的小隔间帮助他们有基础去更好更快地接受各种信息,如音乐、语言、逻辑等等,随着年龄增长,一些长时间用不到的小隔间就会自动关闭,给那些经常使用的隔间腾出更多的空间深度发展…… 可以说,一般的孩子都是这么发展的吧,但是在他们发展的过程当中,却不是一番风顺,可以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过了磨刀石与重锤的敲打,一把刀、一柄剑才能够更加坚固和锋利,又或者说,“鲤鱼跃龙门”那时候的他们会拼命向上跳,以致我们难以接受,直到越过龙门的那刻,他们上了一个台阶,展现出更加积极的人生。我想说的是,孩子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小步一小步让你能掐着指头就能算出来的,或许是今天,或许明天,或许要等一段时间,突然,他们就发生很大的改变,似乎这能一部分解释孩子在“敏感期”的行为。也许此前他们并不是很爱画画,可是当他到达那个敏感期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只要你细心地关注,不去打扰他在小小世界中的专注,相信他,给他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并引导。你肯定会为他感到骄傲,似乎他就是从前的法布尔、爱迪生。是的,这是他人生必然的经历,可千万不要去惊扰他。在这个过程的,不仅仅是他对绘画的兴趣、绘画水平提高,还能够发展他的专注,对问题认真的意识。大多数人会为孩子此刻的好行为开心,并期盼它来。期盼可以,但是不要强求,相信该来的总会来,若因别人的行为阻碍此刻的敏感期,孩子不会如同一个程序,略过就略过了,而是以另外一种你可能想不到的形式又回到此时的敏感期,来弥补这个发展缺陷。我很想说他们是顽固又勇敢的小精灵。但不要只期盼着“好行为”的发生,他们的好行为也许对你来说头疼的不行,比如秩序感。你能说他有错吗?我只能说此时的他们是真正的完美主义者。有必要去迁就他们吗?当然,此时你不必要去冒险按照社会礼仪或认为无所谓就忽视孩子的感受,因为要是你那样做的话,孩子们内心就像有几亿只蚂蚁在咬,接着就是一顿的哭闹与纠缠。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将经历的,这也是我理想中的孩子。他们突破了这些敏感期,才能让他们在生理、心理上更进一步。不用担心,当敏感期过后,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告诉他们,他们就会理解的。千锤百炼中,孩子自然成长。 我理想的孩子们能够在他们的发展道路上,冲破困难。作为成人的我们要懂得孩子,不一定给予孩子更多,将他们放在襁褓中才会最安全。实际上那样只会限制他们的自由。他们应该在草原上自由奔跑,与伙伴追逐打闹,摔跤后自己站起来,噙着眼泪微笑。

当代年轻教师的八大困惑

当代年轻教师的“八大”心理困境 1、温水里的青蛙——惰性心理 2盆沿上的毛毛虫——从众心理 3玻璃罩中的跳蚤——惧挫心理 4掰包谷的猴子——浮躁心理 5赛场上的兔子——自满心理 6井底下的青蛙——狭隘心理 7石灰里的乌鸦——鄙俗心理 8夕阳下的狐狸——迷惘心理 从影像中折射出当代年轻教师的“八大”心理困境 对于教师尤其是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而言,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自己往往都会面临着诸多的诱惑和挑战,并由此带来一系列教育心理困境,而这些心理困境又反过来直接影响着年轻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其实,这些易被忽视的心理现象还可以从自然界的某些特殊生物影像中折射出来,从而更形象地展现出当代年轻教师内心世界的真实情状。总体看来,年轻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出的心理困境大致有以下八个方面: 1、温水里的青蛙——惰性心理听说把一只青蛙放进烧烫的热水锅中,青蛙处于本能会即刻跳出水面。但当把青蛙放进温水锅里时,青蛙则会呆在锅里美美地享受着这难得的“待遇”,就在慢慢将水温提高之后也再不愿意跳起来,直到自己被水汤死为止。青蛙之所以会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其关键就是它在舒适的环境中产生的惰性心理

所致。其实类似的心理症状在人的身上也能明显地凸显出来。作为轻教师,也许自己刚上讲台时还能保持积极上进的积极心态,但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自己便如温水锅里的青蛙一样会渐渐滋生出懒惰思想,开始安于眼前的舒适生活,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外,业余时间便不再刻苦钻研,不再勤于积累、善于思考、乐于写作,于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沦为了只会翻着书本讲课文的教书匠,而自己曾具有的敏锐洞察力、富有朝气的青春活力、不懈的进取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全都在教师生活的“温水”中销蚀殆尽,取而代之的却是环境所惯养出来的惰性心理。 2、盆沿上的毛毛虫——从众心理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毛毛虫”实验,就是将一堆具有“跟随者”习性的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爬行。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不停地坚韧地团团转。一连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去。于是法布尔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毛毛虫中如果有一只与众不同,他们就能马上改变命运,告别死亡。”显然,盲从是驱使毛毛虫走向死亡的根源,而这种从盲现象在年轻教师身上普遍存在。从众本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心理反映,但由于自己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不是很足,为了能够快速达到熟练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能力,新教师常习惯于模仿身边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这种盲从心理当然

教师成长的秘密 读后感

教师成长的秘密 读后感兴趣是一个伟大的骗局,扼杀了无数人潜藏的才能。如果你没有读过《教师成长的秘密》你会觉得让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去读书并写出读后感是件痛苦的事情,然而当你把那本书读完后你会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遇到它。 《教师成长的秘密》是我读过最受用的一本书,它仿佛能给你所有你想要的东西,尤其是我这种新教师,就像一盏指明灯,让我从迷茫走向光明。这本书分五个部分,分别是2.18%的教育基础;120%的教育渴望;75%的教育奋斗;63%的教育韧劲;10%的教育写作。这五个部分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先说教育基础:当我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比较自卑,因为我是专科,而其他年轻教师都是本科或者研究生,立刻让我从考上老师的那份喜悦里逃离了出来。毕业后我也觉得在学校没学到什么知识,现在又承受了这样的打击,对刚入职的我来讲,实属残酷。然而当我翻开《教师成长的秘密》这本书的时候,我凝重的心,一下子放松了。他告诉我,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仅有2.18%,就算我什么也没学到,我也只差他们2.18分,所以说不管是什么学历,都差不多。 120%的教育渴望告诉我们,心想事成是句真话,切切实实的真话。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对成功的渴望有多强烈。

成功的秘诀就是渴望。鸡蛋,从外面打破,那是食物;从里面破壳而出,那是生命。人也是,目标也是。从外面过来的是压力,从自己心里长出来,向外面展开去的,那是真正的动力。这一部分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非常受益。刚工作的青年心里对自己的工作有无限的渴望,说三分钟热度也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好,总之,刚开始的年轻人有的是渴望。那这份渴望为什么到中年就没有了呢?那是因为你在这期间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管老师在书中讲,你不想做的职业并非你不喜欢,你在一行里干久了,却没有做出什么名堂,你心里不舒服了,于是说你不喜欢他。不喜欢知识逃避没做出名堂的谎言而已。 75%的教育奋斗也就是四分之三的努力。为什么不是100%的努力呢?一个人做事要努力,不要太努力,四分之三的努力够了。一个人一天24小时,扣除8小时睡觉,2小时吃饭洗澡,剩下的14个小时,也不要用满,四分之三,也就是10.5个小时,够了。看似不多的诗歌小时,能做到的又有几个?用好这十个小时,你就得学会拒绝。拒绝不必要的休闲时光,如果每天下班就有饭局,有人请唱歌,那么你还没成熟。管老师总结一句话:当你明白拒绝一个东西,比活得一个东西更重要的时候,你成熟了。 当你有了成功的渴望,并为之去付出努力的时候,不要忘了两个字,坚持。这也是管老师书中第四部分的内容: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