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论文

对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论文
对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论文

对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的探析

目前,经临床数据表明,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的病症之一,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夏、秋季多见。由于传播的途径多,快、在短期内就可能造成大流行,一旦小儿感染上述病症,必须要抓紧诊断治疗,以免威胁小儿的生命,因此本文阐述了关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仅供参考。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1 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由于手足口病好发于儿童,它使宝宝饱受折磨,那么,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首先是由于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然后是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最后还有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手足口病特别青睐年龄小于3岁的婴幼儿,而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我们称为隐性感染者,但会成为病毒的载体,传播病毒。

2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2.1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手、足、

儿童护理病历范文儿科大病历范文

儿童护理病历范文儿科大病历范文入院病历 姓名李俊 性别男 年龄9月 籍贯上海市 民族汉 亲属姓名儿母吕一敏 住址上海哈密路1220号 入院日期 1991—12—6 9:00 病史记录日期 1991—12—6 9:40 病史陈述者儿母

主诉 咳嗽3天,加重伴发热、气急3天。 现病史 患儿于12月1日起,在着凉后流清涕,鼻阻,继而咳嗽,为阵发性干咳,无痰。2天后咳嗽加重,有疾,不易咯出。12月4日起发热,38.5~39.5℃(肛温),同时伴轻度气促,哭闹时口周发绀。病初自服小儿止咳糖浆12月3日因症状加重到地段医院就诊,口服红霉素2天,但咳嗽仍未减轻。12月5日来院门诊,予青霉素肌注治疗。今晨因高热39.8℃,咳嗽气急加重急诊入院。病后精神食欲渐差,发热后尿黄量少,大便每天1次,干。无气喘声嘶、也无盗江咯血、尿频、双耳溢脓等症状。无呕吐,腹泻和抽搐。 个人史 胎儿及围产期情况

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于1991年3月3日生于上海市金星妇幼保健院,娩出时体重 3.1kg,apgdr评分 10分,无畸形及出血。母妊娠期体健,无感染发热史,无药物过敏及外伤等病史。 喂养史 母乳少,以牛乳、奶粉为主。偶有溢奶、无呕吐,2个月后加米汤,5个月后加蒸蛋,6个月时加喂菜粥及饼干、苹果泥。间断服过钙粉,未加服鱼肝油。 发育史 3个月会抬头,4个月会笑认妈,7个月能扶坐、出牙,现能叫爸爸妈妈,能扶站,尚不能迈步。 生活习惯 每晚睡眠10~12小时,白天睡2~3小时,易惊醒,大便每天1次,成形,色黄。 过去史

一般健康状况平时易出汗,6个月后患感冒、支气管炎各1次,无气喘病史。传染病史无麻诊、水痘等传染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 外伤手术史无外伤手术史。 预防接种史生后1周接种卡介苗,6个月时服小儿麻痹糖丸,7个月注射百自破三次联疫苗。 家族史 父母年龄及健康状况父29岁,母28岁,均为工人,非近亲结婚,身体健康。 家庭成员情况祖母60岁患冠心病,家庭成员中无支气管气喘、结核患者,无遗传病史。 家庭环境经济情况和住房条件一般,患儿由祖母照管。 体格检查

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手足口病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护理措施】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图片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图片 手足口病通常是有潜伏期的,一般为3-4天,抵抗力好的宝宝,一般症状较轻并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的多为突然发病,多数患者出现地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1-2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 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疱疹成卵圆形,内含浆液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患儿吃东西疼痛,并拒绝进食,流口水等。 手口足病症状: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手足口病专家共识

论文精选 2011年版手足口病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 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 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 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 -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 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

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 出冷汗;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 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 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 病原学检查。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2-7天,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一般病例和重症病例。根据国内外资料,与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EV71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较大,病死率可达10%-25%。 一般病例:病人突然起病,发热,多持续2-3天。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患儿常由于口腔溃疡疼痛而拒食。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疱内液体较少,愈后不留痕迹。部分患者发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都出现。有些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患者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重症病例:少数病人,尤其是≤3岁患儿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主要临床表现为: 1.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2.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3.循环系统: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脑电图、核磁共振、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由于绝大部分重症病例为≤3岁儿童,因此,及早发现小儿重症患者至关重要。

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 一、临床诊断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 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 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 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 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 肿等。 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 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 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二、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 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验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检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 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三、留院或住院指征

(一)留院指征。 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留观。乡镇卫生院如发现符合留观指征患者,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1.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 内; 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3.发热、精神差。 (二)住院指征。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住院,应立即将其转至指定医疗机 构。 1.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2.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 3.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 4.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 四、小儿危重患者的早期发现

BB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图片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图片 近期全国各地都发生手足口病的病例,为了做好防控工作,我们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请各家长理解和配合,请加强幼儿的个人卫生,不要带小孩到公共场所玩耍,如有不适,及时带小孩到正规的医院诊治,以下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手足口病的病征:手足口病通常是有潜伏期的,一般为3-4天,抵抗力好的宝宝,一般症状较轻并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的多为突然发病,多数患者出现发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1-2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疱疹成卵圆形,内含浆液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患儿吃东西疼痛,并拒绝进食,流口水等。 手口足病症状: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股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文章目录*一、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二、小儿手足口病食疗方*三、小儿手足口病预防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1、注意休息及饮食 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会令胃口较差,故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2、口腔护理 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定时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3、皮疹护理 患儿的衣服、被褥要保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其抓破皮疹。对于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其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的患儿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6、发热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 患儿多饮水,如其体温超过38.5℃,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给其服用退热剂。如其高烧38.5℃持续4小时,则必须将其留院观察,反复发烧的患儿则必须让其住院治疗。

小儿手足口病食疗方1、方一:红萝卜1条,白茅根15克,竹蔗1节,生薏仁15克,每日1剂、煎水代茶。以上均为3至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用量。 功效说明:红萝卜健脾和胃、清热解毒、透疹、降气止咳;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竹蔗清热泻火、解烦;薏仁健脾利湿。此方剂具有补肺健脾、清热化湿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儿急疹、流感的易感人群。 2、方二:灯芯草5扎 ,蝉蜕3g ,木棉花1朵 ,鸡骨草10g ,瘦猪肉50g, 煲汤饮用。 功效说明:灯芯草利尿通淋,清心降火;蝉蜕疏散风热,透疹 止痛;木棉花清热、去湿、解暑、利尿;鸡骨草清热解毒。此方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毒的功效。 3、方三:荷叶粥:鲜荷叶2张 ,白米50克 ,将荷叶切碎煮粥吃。 功效说明:鲜荷叶理脾活血,祛暑解热。 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小儿手足口病预防1、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

小儿手足口病症状及症状图片

小儿手足口病普通的发病周期在一周左右,而且大多患儿为突然发病。手、足、口各部位的疹子不一定都会同时出现在生病宝宝身上。这种疹子叫做疱疹,就是高出皮肤表面有隆起,内有清亮或浑浊的液体,不会感觉到痒。通常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普通手足口病基本的症状为:主要就是手、足、口腔黏膜和唇内出现疱疹。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候也会在膝、肘部等都会出现。同时生手足口病的宝宝还会伴随烦躁、咳嗽、头痛、流鼻涕、哭闹、流口水、厌食等症状。 以上就是手足口病手部的症状图片,最右侧的是早期症状图片★发热:大多数患有手足口病的宝宝伴随发热持续1~2天,发烧的体温大约在38℃左右(宝宝的正常体温和大人是一样的,都在36~37℃),并且出现丘疹或疱疹。(如有体温持续不退,持续高温,建议尽早就医,以防引发并发症。)★厌食: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如下图)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所以在吃东西格外疼痛,患儿因而出现拒绝进食,流口水等症状。因此建议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 ★口腔: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有疼痛,像绿豆大小散落在口腔内的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同时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

口腔部位的症状图片 ★手足臀疱疹: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下图)或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斑丘疹图片 以上就是手足口病脚部的症状图片,其中最右边的是早期症状图 重症患儿手足口病症状: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这种病症大多数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后3~5天出现中

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病人的护理

? 2640 ?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J u l y ,017 Vol. 31 No. 2 1 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36 138.[]李玉乐,吴欣娟,谢瑶洁.临床护理级别评定的比较研究实用 护理杂志,2009 ,5(1) 14 16.[0] 谢彩霞,肖静蓉,周敏,等.护理分级质量改进的实践及成效[J ]. 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716 719.[1] 柏亚妹,宋玉磊,刘蓉芳,等.普通成人病房分级护理标准及内容 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1(8) 562 563. [2] 吴欣娟,李玉乐,谢瑶洁.我国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J ],中国 护理管理,2008,8(2):5 - 7.[3] 金晓燕,么莉,谢丽娟.等.国内外护理分级的比较分析中国 护理管理,20丄2,12(11):7-10. (收稿日期:20丄6 09 28 ;修回日期:017 06 28) (本文编辑苏琳) 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病人的护理 曾 慧 ,杨 丽 ,王 勇 ,张 霞 ,陈长梅,温永静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combined with brainstem encephalitis Zeng Hui ,Yang L i ,Wang Yong,et 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Guizhou 563000 China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一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 ( ICU )收治的39例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收入ICU 后给予消毒隔离、严密观察病情、积极脱水降颅压、米力农 心血管支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合理应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尽早肠内营养支 持等综合治疗护理措施,观察患儿治疗前后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指脉氧饱和度的变化及转归情况。[结果]39例患儿治疗后症状 好转,成功转出 ICU 38例,好转出院1例,体温、心率、呼吸、舒张压均明显降低,指脉氧饱和度明显升高。[结论]应尽早发现重症手 足口病并脑干脑炎患儿,及时收入ICU 救治,进行综合治疗护理,可提高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关键词:手足口病;脑干脑炎;匈肺物理治疗;CU 中图分类号:R 473. 51 文献标识码:C d 〇i : 10. 3969/j . iss n . 1009-6493. 2017. 21 025 文章编号:1009-6493(2017)21-2640-02 手足口病是由于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 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 疹,少数患儿可引起无菌性脑膜脑炎、脑干脑炎、肺水 肿、肺出血等并发症[12]。本研究主要分析我院重症医 学科(ICU )2014年1月一 12月收治的39例重症手足 口病并脑干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出相关护理措施。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于2013年1月一12月收治住 院手足口患儿307例,期间无1例收人我院 ICU 。 2014年1月一12月收治住院手足口患儿827例,期间 收人IC U 确诊病例40例,确诊为手足口病并脑干脑 炎39例。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6个月?58个 月(25.08个月±12. 04个月) ;C U 住院时间1d ?13 d (5.36d ±2.33d );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37例,使用 时间1d ?12d (4. 16d 士1.94d )。其诊断标准见 201 0年4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 基金项目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硕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 院字(2012)12号。作者简介曾慧,副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单位:563000 ,遵义医学院 附属医院;杨丽、王勇、张霞、陈长梅、温永静单位:563000,遵义医学院 附属医院。 引用信息曾慧,杨丽,王勇,等.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病人的护理 [].护理研究,2017,31(21)2640 2641. 该39例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患儿年龄较小。除手、 足、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水疱外;另有精神差、惊跳、意识 障碍;并有高热,体温可达39 °C 以上;有明显的心动过 速,心率196/m in ;呼吸浅快至56/m in ;指脉氧饱和度 (Sp ()2)下降至80% ,37例并发心肺衰竭或处于心肺 衰竭早期。 1 2治疗护理方法 1.2.1做好消毒隔离对患儿进行床旁隔离,建立醒 目隔离标识,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为基础的接 触隔离措施,床旁备用隔离衣,严格执行手卫生,保持 病室空气新鲜,患儿用品专人专用,床单位物品、地面、 物体表面用500 mg /L 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患儿排 泄物、呕吐物用2 000 mg /L 含氯消毒液浸泡处理,医 疗废物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封袋处理。 1.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意识、瞳孔、体 温、心率、呼吸、血压、指脉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的变 化,记录患儿24h 出人量,控制液体输人速度,防止医 源性肺水肿的发生,观察呼吸机和药物治疗的效果,防 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2.3尽早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37例患儿合并有 心肺衰竭或处于心肺衰竭早期,转人后给予经口气管 插管,运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主要通气模式为压力控制 通气(PCV )+呼气末正压(PEEP ),采用保护性肺通气 策略,吸气峰压 15cmH 20(1cmH 20 = 0.098 kPa )? 30cmH 20 ,P E E P 5cmH 20~10cmH 20,监测血气分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 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颗粒。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少数病例因神经系统受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及

手足口病症状与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症状与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 ----------------------------- 普通病例(体温38.5度以下)的患儿多饮水,用温水擦澡。每四小时测一次体温。 高热患儿,要用退热药,常用布洛芬(每次每公斤体重5毫克,6-8小时一次)。 一般不使用抗病毒药物。 食物要清淡软烂为主,保持口腔清洁,有溃疡面可涂抹鱼肝油减轻疼痛。 密切注意观察是否有新症状:神志不清、皮疹、呕吐、腹泻等;如出现立即到儿童医院或传染病院。 手口足病症状: --------------------------------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 --------------------------------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一: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二: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棱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泡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然后水泡的中心凹陷,干燥变黄,脱落(脱屑)。另外,指、趾端会有散落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的丘疹或者水疱。

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指导

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指导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引起手足口病有20多种病毒,虽然宝宝能对引起此次感染的肠道病毒产生一定的抵抗力,但对引起该病的其他病毒则无免疫力,病毒的多样性会导致该病的反复发作。手足口病其实并不可怕,对于感染了手足口病的患儿,应立即就医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孩子,医生多数建议自行回家进行隔离、孩子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隔离措施 1、消毒隔离:患儿在及时就医的同时,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暴晒。 2、清洁物品开窗通风:手足口病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3、口腔清洁:手足口病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小儿,可以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预防手足口病细菌继发感染。 4、饮食营养:手足口病患儿宜卧床休息一周,多喝温开水,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5、皮疹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剪短孩子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孩子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如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注意退热: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如果孩子体温高过38.5℃的话,应适当地使用退热药。 家长要小心手足口病的隐性传染,要注意个人卫生,进门前请注意洗手、换好衣服再亲近孩子,以免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论文传染病论文

手足口病论文传染病论文 纳洛酮在5例手足口病危重症中应用体会 [摘要]目的通过对5例手足口病危重症应用纳洛酮,探讨纳洛酮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5例手足口病危重症病例临床资料。结论纳洛酮对手足口病危重症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纳洛酮手足口病危重症 纳洛酮是一种阿片受体的拮抗剂,临床应用广泛,包括抗休克、治疗神经系统疾患、药物中毒等方面,在儿科主要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及窒息、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等,在手足口病危重症中应用报道较少,本文对我科2010年收治的5例手足口病危重症应用纳洛酮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符合卫生部印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规定的手足口病危重症诊断标准。年龄1~3岁4例,3~5岁1例。 1.2 临床表现 5例均发热,均有惊跳、嗜睡,1例呕吐,1例双眼内聚,四肢震颤。1例入院时呼吸节律改变,4例于入院24小时内有呼吸节律及双肺底湿罗音改变。

1.3 辅助检查 血糖5例均增高;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4例,白细胞正常1例,均中性粒细胞为主;肝肾功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2例。便EV71PCR均阳性。胸片示双肺仅纹理增多增粗。心电图正常。 1.4 治疗方法 5例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正压通气,均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激素冲击,甘露醇、呋塞米降颅压,利巴韦林抗病毒,酌情用抗生素。上呼吸机后酌情用米力农降血压、多巴胺改善循环基础上根据心率变化应用纳洛酮0.04mg/kg.h,泵维时间不超过12h,后改为0.01mg/kg.次,Q6h1次,疗程3~5天。 1.5 观察方法 观察应用纳洛酮后体温、心率、血压、瞳孔大小等变化;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并记录。 1.6 结果 5例上呼吸机后均血压增高,应用多巴胺、米力农等药物使血压稳定,上机后5-10小时,心率(除外发热、低血容量等因素)180>次/分4例,心率>160次/分1例,给予纳洛酮0.4mg/kg.h泵维,3-10分钟后心率即下降,据心率下调泵维浓度。待病情稳定,达拔管指征后脱机拔管,继续治疗2周,4例治愈出院,1例出院时独立行走困难。应用纳洛酮期间无瞳孔变化,体温、血压波动等不良反应。 2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5-06-29T11:32:40.8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作者:郑立伟[导读]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毒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小儿多见,传染性较强,夏秋季为多发季节。郑立伟(山东省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261011)【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和结果分析。方法:收集163 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对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和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手足口病患者通过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均治愈。结论:小儿易患手足口病,应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传染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059-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毒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小儿多见,传染性较强,夏秋季为多发季节。近几年来,本地区手足口病疫情比较严重,传播十分广泛,对小儿身心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严重的患儿甚至有生命危险[1]。为更好地制定小儿手足口病的防治对策,文章收集本院2008 年6 月~ 2010 年6 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共163 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2008 年6 月~ 2010 年6 月期间于本院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共163 例,其中男105 例,女58 例。 年龄在7 个月~ 8 岁,平均3.1 岁,以6 ~ 8 月份发病人数最多。 1.2 临床表现:163 例患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疱疹,其中以手部或足部疱疹首发的有51 例,占31.3%;口腔疱疹首发的有85 例,占5 2.1%;臀部疱疹首发的有27 例,占16.6%。全身症状以发热多间,存在不同程度发热的有128 例,其中37.1 ~38.0℃有95 例,38.1 ~ 39.0℃有23 例,≥ 39.1℃ 10 例;发热持续时间为2 ~ 6 d,平均3 d,热型不定。此外还有部分患儿出现咳嗽,恶心、呕吐,易惊等症状。 1.3 并发症:少数患儿出现有心,脑等并发症,其中并发有病毒性心肌炎的有9 例,表现为心肌酶谱均升高,心电图出现ST-T段病理改变。并发病毒性脑炎的有17 例,有嗜睡,头疼,颈部抵抗等症状。 1.4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共78 例,以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多见,白细胞总数下降的有41 例;生化检查:心肌酶谱升高16例,主要为CK、HBDH 、LDH 等升高,肌钙蛋白多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38 例,ST-T 段病理改变9 例;病原学检查:患儿粪便、咽拭子病毒学检查EV71阳性有51 例,Cox A16 阳性38 例。 2 诊断和治疗诊断标准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治疗指南》2008 年版,其中15 例患儿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本病为病毒所致,故常规使用抗病毒和对症治疗,静脉给予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同时补充VitB、Vit C 等;并发病毒性脑炎的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同时短期应用激素和甘露醇;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使用1,6—二磷酸果糖。在治疗的同时做好隔离并注意加强口腔和手足,臀部疱疹处皮肤护理预防继发感染[2-3]。 3 结果分析 3.1 流行病学特点:①地域分布:城镇47 例,占28.8%;农村116 例,占71.2%,城镇患儿与农村患儿比例为1:2.47,而且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的15 例中有13 例均来自农村;②时间分布:本组163例患儿发病时间分布如下:3 月份4 例,4 月份8 例,5 月份16 例,6 月份68 例,7 月份47 例,8 月份18 例,9 月份2 例,其中5 ~ 8月一共有149 例,占91.4%,可见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主要集中在5~8月; ③年龄分布:本组163 例患儿年龄分布如下:1 岁以下8 例,1 ~ 2岁76 例,2 ~ 3 岁42 例,3 ~ 4 岁19 例,4 ~ 5 岁11 例,5 ~ 6 岁5例,6 ~ 7 岁2 例,其中1 ~ 3 岁患儿一共118 例,占72.4%,可见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 ~ 3 岁的小儿。 3.2 患者预后:163 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均无后遗症。住院天数在2 ~ 10 d 之间,平均住院天数为6.35 d,发烧患儿平均退烧天数为1.89 d。 4 讨论首先该病的发病有明显的时间聚集性,就本组病例来说,大多集中在 5 ~ 8 月,占91.4%,这可能与肠道病毒在湿热环境下生存能力与传播能力较强有关,其次该病还表现出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农村地区较城镇地区发病率要高出两倍多,可能与农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卫生观念不足及卫生保健机构不足都有一定关系。因此对于 6 岁以下特别是1 ~ 3 岁的小儿应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同时医疗卫生人员也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卫生知识教育。 手足口病的致病病毒,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至今已发现的病原体有20 多种,其中EV71 和CA16 最常见,主要经过粪- 口途径、呼吸道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分析本组163 例患者,有40 多例为数家幼儿园的集体发病。因此一旦发现有疑似病例应该尽早去卫生机构检查,同时进行隔离。而对于幼儿园或其他小儿比较集中地区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手足口病知识的宣传,提高警惕以防止发生爆发性流行。 对于该病的预后来说,本组163 例全部治愈出院,国内相关文献也未见报道有死亡病例,可见手足口病还是一种预后比较良好的疾病。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病毒可能对患者其他器官如心肌,脑等造成损害,甚至有可能引起后遗症。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小儿易感的传染病,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对患病小儿早期隔离,流行季节对小儿的日常用品、玩具、餐具等及时消毒,可减少发病率。同时对已经发病的患儿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特别是对于重症患儿要警惕心肌炎,病毒性脑炎等并发症。尽可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1] 杨秀慧, 严彦生.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研究进展[J]. 传染病信息,2008,21(3):129.[2] 温怀加. 瑞安市2006 ~ 2007 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5):217.[3] 何颜霞, 付丹, 操德智, 等. 重症手足口病分组监护治疗80 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5):338.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和B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人群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手足口病怎样传播 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

左右,并出现丘疹或疱疹,好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有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的“四不像”特征,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点。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丘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 手足口病的危害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在口腔、手、足等部位出现丘疹或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怎样护理手足口病患儿 对手足口病患儿要加强护理,注意加强营养、休息,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避免日光曝晒时间过长,防止过度疲劳引发机体

抵抗力降低,出现心肌炎、脑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手足口病的预防 1、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 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3、被污染的食物、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4、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5、该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