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

第五节 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
第五节 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

一、细胞的阶段性与全能性

繁殖、分化和衰亡是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也是细胞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高等植物因细胞的这些基本生命活动而完成个体的生活史。

(一)细胞周期与细胞的阶段性

细胞繁殖(cell reproduction)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的。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形成子细胞到下一次分裂结束形成新的子细胞所经历的时期称细胞周期(cell cycle),细胞周期所需的时间叫周期时间(time of cycle),整个细胞周期可分为间期(interphase)和分裂期两个阶段。间期是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之间的间隔期。间期是细胞的生长阶段,其体积逐渐增大,细胞内进行着旺盛的生理生化活动,并作好下一次分裂的物质和能量准备,主要是DNA复制、RNA 的合成与有关酶的合成以及ATP的生成。细胞周期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G

1期从有丝分裂完成到DNA复制之前的这段间隙时间叫G

1

期(gap

1

,pre-synthetic phase)。在这段时期中有各种复

杂大分子包括mRNA、tRNA、r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2.S期这是DNA复制时期,故称S期(synthetic phase),这期间DNA的含量增加一倍。

3.G

2期从DNA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的一段间隙称G

2

期(gap

2

,post-synthetic phase),此期的持续时间短,DNA

的含量不再增加,仅合成少量蛋白质。

4.M期从细胞分裂开始到结束,也就是从染色体的凝缩、分离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为止的时期。分裂后细胞内DNA减半,这个时期称M期(即有丝分裂,mitosis)或D期(division)。细胞分裂的意义在于S期中倍增的DNA以染色体形式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每个子细胞都得到一整套和母细胞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

细胞周期延续时间的长短随细胞种类而异,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见第八章第二节)。多细胞生物体要维持正常的生活,就必须不断地增殖新细胞以代换那些衰老死亡的细胞。

细胞衰老(cellular aging,见第十章第五节)与死亡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必然规律。细胞的死亡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坏死性或意外性死亡(necrosis,accidental death),即细胞受到外界刺激,被动结束生命;另一种死亡方式称为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这是一种主动的,受细胞自身基因调控的过程,因此,PCD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PCD发生过程中,一般伴随有特定的形态、生化特征出现,此类细胞死亡被称为凋亡(apoptosis)。当然,也有的细胞在PCD过程中并不表现凋亡的特征,这一类PCD被称为非凋亡的程序化细胞死亡(non-apoptotic programmed cell death)。

细胞程序化死亡与通常意义上的细胞衰老死亡不同,它是多细胞生物中某些细胞所采取的一种自身基因调控的主动死亡方式。它与细胞坏死的形态特征也截然不同,其最明显的特征是细胞核和染色质浓缩,DNA降解成寡聚核苷酸片断,细胞质也浓缩,细胞膜形成膜泡,最后转化成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y)。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主要发生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如维管系统的发育;性别发生过程中某些生理器官的败育,导致单性花的形成。在发生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时,细胞程序化死亡可在感染区域及其周围形成病斑(lesion),从而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二)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是细胞间产生稳定差异的过程。

也就是由一种类型的细胞转变成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特性诸方面不同的另一类型细胞的过程。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以及各种组织内的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和生理生化特性都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多细胞生

物体的所有不同类型的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正是在细胞分裂的基础上有了分化,才能使不同类型的细胞执行千差万别的生理代谢,共同完成植物的生命活动。

通过对细胞分裂过程的研究知道,母细胞在分裂前已经对DNA进行了复制,因而子细胞具有母细胞的全套基因。而植物体的所有细胞追踪溯源都来自受精卵,具有与受精卵相同的基因。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就是指每个生活的细胞中都包含有产生一个完整机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胞具有形成一个新的个体的潜在能力。受精卵是全能的,它可以分裂繁殖和分化成各类细胞,并且能复制出一个完整植株。其他器官和组织的植物细胞,由于分裂和分化的结果,只具有其所在组织器官的特定功能,若要让其表现出全能性,就要了解其基因表达及调控机制。

二、植物细胞的核基因与核外基因

高等植物细胞共有三个基因组,即核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后两组称为核外基因。基因组(genomes)是细胞携带生命信息DNA及其蛋白质复合物的总称。

以往普遍认为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1962年Ris和Plant在衣藻叶绿体中发现DNA。1963年M.Nass和S.Nass在鸡胚肝细胞线粒体中发现DNA,以后从植物细胞线粒体中也发现了DNA。

进一步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均有自我繁殖所必需的基本组分,具有转录和翻译的功能。然而,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其本身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其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所控制的,所以称它们为半自主性细胞器(semiautonomous organelle)。

线粒体基因组也叫线粒体DNA(mtDNA),呈双链环状,与细菌DNA相似。一个线粒体中可有1个或几个DNA分子。酵母mtDNA的周长为26μm,有78 000个碱基对,高等植物mtDNA的大小在200000碱基对(油菜)和2 500 000碱基对(西瓜)之间。某些植物的线粒体中还含有较小的线形或环形DNA分子。叶绿体基因组也叫叶绿体DNA(cpDNA),双链环状,其大小差异在120 000~217 000个碱基对。cpDNA周长一般为40~60μm,分子量约为3.8×107,叶绿体中DNA的含量大体在1×10-14g水平上,明显地比线粒体中DNA含量(1×10-16g)多。每个线粒体中约含6个mtDNA分子,每个叶绿体中约含12个cpDNA分子。

mtDNA和cpDNA均可自我复制,其复制也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用3H嘧啶核苷标记证明,mtDNA复制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

2

期,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cp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它们的复制仍受核的控制,复制所需的DNA聚合酶常由核DNA编码并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

对1000种以上光合陆生植物的研究发现,叶绿体基因组在大小、结构、基因含量和整个基因构建上都是很保守的,现已对烟草、地钱和水稻等植物叶绿体DNA进行了全部顺序的测定,已知其大约有123个基因。这些基因大致可分为三

类。一类是与光合过程有关的基因,如编码光系统I作用中心的A

1、A

2

蛋白,光系统Ⅱ作用中心的D

1

、D

2

蛋白,ATP合成

酶的一些亚基等。第二类是叶绿体基因表达所需的基因,如编码核糖体RNA、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第三类为其他基因,如编码NADH脱氢酶的若干亚基等。

叶绿体中的大部分多肽是由核基因编码并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的。细胞质中所合成的叶绿体中多肽的前体几乎都带有一段含几十个氨基酸序列的转运肽(transit peptide),这些前体由转运肽引导进入叶绿体后,转运肽被蛋白酶切去,同时相应的多肽到达预定部位。叶绿体内的相当组分都要求叶绿体基因和核基因的共同作用(表1-4)。光照则可促进或调节叶绿体基因的表达。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Rubisco,RuBPCO)就是叶绿体基因和核基因共同作用的典型例证。该酶是一个双功能酶,它既可催化羧化反应,又可催化加氧反应,在植物光合过程中的CO

2

同化及光呼吸中起着重要作用。高等植物的Rubisco是由8个大亚基和8个小亚基所构成的,其催化活性要依靠大、小亚基的共同存在才能实现。Rubisco大亚基由叶绿体DNA编码,并在叶绿体的核糖体上翻译,而小亚基则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Rubisco全酶由细胞质中合成的小亚基前体和叶绿体中合成的大亚基前体经修饰后组装而成

(图1-18)。Rubisco 约占叶绿体可溶性蛋白的50%,因此它也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蛋白质。

图1-18 植物Rubisco 的合成、加工和组装

Ssu.Rubisco 小亚基; Lsu.Rubisco 大亚基

已经研究的植物线粒体基因约有20余种,包括如下几类:一类是编码RNA 的基因,如rRNA(18S ,26S 和5S),tRNA ,如地钱mtRNA 有29个tRNA 基因;另一类是编码核糖体小亚基蛋白(如S 12,S 13)的基因;还有一类是某些酶复合物亚基的基因,如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物的亚基Ⅰ、Ⅱ和Ⅲ、ATP 酶复合物的部分亚基、NADH 去氢酶的亚基等。同样,线粒体基因也要与核基因共同作用才能完成线粒体组分的表达过程。

三、植物细胞基因表达的特点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与翻译两个步骤。转录是RNA 的生物合成,翻译是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这两个过程都是很复杂的,且受到严格的调节控制。基因表达过程可用图1-19表示。

图1-19 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

A.基因表达过程中的基本步骤,包括转录和翻译。蛋白质既可在游离于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又可在与膜结合的核糖体上合成。在细胞质基质中含有疏水的信号肽的分泌蛋白与信号识别体(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结合,形成SRP 核糖体复合体,后者转移到内质网上并与那里的SRP受体结合。随着翻译不断进行,延伸的多肽插入到内质网腔内,在那里信号肽解离,多肽与糖分子结合,形成的糖蛋白通过囊泡转运,被送到高尔基体,得到进一步的加工。

B.示tRNA 携带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延伸多肽链的翻译过程。(L. Taiz and E. Zeiger,Plant Physiology,2002) 基因表达调控在不同生物之间,尤其是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归因于DNA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DNA分子的结构、参与基因表达的酶及蛋白因子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不同生物基因表

达的各自特点。

(一)植物细胞中DNA的存在形式

原核细胞中的DNA是裸露的,遗传物质都集中在一条DNA分子上。而真核生物细胞的DNA含量和基因数目都远远多于原核细胞,其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基因序列往往是不连续的,大多数基因都含有不表达序列,即内含子(intron)。另外,真核细胞DNA与组蛋白结合,以核小体为基本单位,形成念珠状长链,长链再高度压缩成为染色质或染色体。其遗传物质分散到多个DNA分子上。

在真核生物中,由于DNA与组蛋白等结合,形成核小体,阻碍了基因的转录,使DNA分子大部分区段常处于不表达的沉默态。因此,要使某一基因表达,必须去阻遏,打破沉默态。

(二)植物细胞DNA分子结构特点

原核生物细胞的DNA很少有间隔序列和重复序列,而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

原核生物的基因为多顺反子(polycistron),有操纵子(operon)结构。一些与功能相关的基因存在于同一操纵子中,受相同诱导物或阻遏物调节,这些基因的mRNA同时得以转录。真核生物的基因为单顺反子(cistron),无操纵子结构。基因有各自的调控序列,这些序列能够与调节蛋白结合,调控基因表达。

由于真核生物DNA结构上的复杂性和调节蛋白的多样性等原因,基因表达有明显的“时”与“空”的专一性。即有些基因,特别是与分化有关的基因,只在特定组织中表达,而且只在特定发育阶段表达。植物细胞基因表达的“时空”专一性主要表现在胚胎发生和花器发育两阶段,在这两个时期有基因的全新表达。

另外,与动物相比,植物基因表达更容易受环境因子(如光、温、水分)的影响,这些因子均可引起植物基因表达的改变。如以后要学习的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春化作用等都是环境因子作用于植物引起基因表达改变的明显例子。

(三)参与基因表达的酶及蛋白因子

原核生物中只有一种RNA聚合酶,该酶可以识别DNA分子上的转录起始部位,而真核生物中有三种RNA聚合酶。其中,RNA聚合酶I负责rRNA的合成,RNA聚合酶Ⅱ负责形成mRNA,该酶要在蛋白质(称为转录因子)参与下才能识别起始部位使转录开始。RNA聚合酶Ⅲ负责tRNA和小分子RNA的合成。

原核与真核生物中参与转录与翻译的蛋白因子也不同,且后者种类繁多。其中,真核生物的转录因子最具多样性。基因的时空专一性表达主要是转录因子识别基因的调控序列,并与RNA聚合酶相互作用,对内外环境因素作出反应的结果。

植物细胞中的DNA通过组蛋白阻遏(组蛋白经磷酸化等方式修饰)等机制,使大部分基因不能表达,又借在转录等水平上的各级复杂的调节机制,得以在特定组织和特定发育阶段中有相应基因进行适度表达,产生与组织结构和代谢功能相适应的蛋白和酶。这从理论上解释了植物细胞全能性在整株植物上被抑制,一般只能执行其所在组织的特定功能的原因。另一方面,从个体发育的观点上看,植物体每一细胞都来自受精卵,尤其是细胞有丝分裂的机制,保证了植物体的每一细胞都有相同的全套基因,这正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内在遗传基础。

植物细胞培养

植物细胞培养 一、定义 ●在离体条件下,将愈伤组织或其他易分散的组织置于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振 荡培养,得到分散成游离的悬浮细胞,通过继代培养使细胞增殖,从而获得大量细胞群体的一种技术。 ●植物中含有数量极为可观的次生代谢物质,是各种色素、药物、香精、酶等天然 产物的主要来源。 ●植物细胞培养具有以下优点: 1、提高产率 2、缩短周期 3、提高产品质量 4、易于管理,减轻劳动强度 因此主要用于生产色素、药物、食品、酶、精细化工产品等次生代谢物。 二、培养基 常用MS培养基,另外还有B5、N6、NT、AA、KM8p等培养基 三、单细胞培养 1、制备方法 (1)机械法(机械磨碎、切割) (2)酶解法(目前最有效的获得单细胞方法) (3)愈伤组织诱导法(高频振动愈伤组织) 2、培养方法 (1)平板法(似微生物平板培养) (2)看护培养与饲养层培养法 看护培养:将单个细胞接种到滤纸上再置于愈伤组织之上进行培养。 饲养层培养:用处理过(如X射线)的无活性的或分裂很慢、不具分裂能力的细胞来饲养细胞。 (3)液体浅层静置培养法:将一定密度的悬浮细胞在培养皿中形成浅薄层,封口静止培养。

(4)细胞同步化:同一悬浮培养体系的所有细胞都同时通过细胞周期的某一特定时期。植物细胞在悬浮培养中的游离性较差,容易团聚进入不同程度的分化状态,因此要达到完全同步化相当困难。 ①低温法:冷处理可提高培养体系中细胞同步化程度。 ②分选法:通过细胞体积大小分级,直接将处于相同周期的细胞进行分选,然后将同一状态的细胞继代培养于同一培养体系中。 ③饥饿法:在一个培养体系中,如果细胞生长的基本成分丧失,则导致细胞因饥饿而分裂受阻,从而停留在某一分裂时期。 ④抑制剂法:通过一些DNA合成抑制剂处理细胞,如尿苷等,使细胞滞留在DNA 合成前期,当解除抑制后,即可获得处于同一细胞周期—G1期的同步化细胞。 3、保存 (1)继代培养(高等植物、海藻等) (2)低温( 5℃~10℃) (3)冷冻( -20℃或液氮) 植物细胞冷冻保存方法: 在冰浴条件下加入预冷的冰冻保护剂,密封,继续冰浴15min,在-40℃停留2h后投入-196℃液氮罐中保存。 植物细胞冷冻保护剂组成: 7.5%二甲基亚砜(DMSO)+0.5mol/L山梨醇+5%甘油+5%蔗糖 四、植物细胞培养的应用 1、生产药用植物代谢产物(紫杉醇、苷类等) 2、生产天然食品、食品添加剂(可可碱等) 3、生产杀虫剂、杀菌剂(鱼藤酮、除虫菊脂) 4、生产饲料、精细化工产品(桑叶、橡胶等) 五、植物细胞的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 1、培养特性 (1)细胞本身特性(生长慢、易结团、易损伤、易污染) (2)培养液流变特性(黏度增高) (3)气体传递与影响(O2与CO2需平衡)

2017届高中生物 专题1 基因工程 1.3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专题1 基因工程 1.3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将目的基因导 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一、选择题 1.基因工程中科学家常采用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受体细胞,主要原因是( ) A.结构简单,操作方便B.繁殖速度快 C.遗传物质含量少D.性状稳定,变异少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随着受体细胞的繁殖而复制,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繁殖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所以基因工程常用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受体细胞。解答这类题目应结合受体细胞的特点回答。 答案:B 2.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和鉴定才能知道。下列属于目的基因的检测的是( ) ①检测受体细胞是否含有目的基因②检测受体细胞是否有致病基因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信使RNA ④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出蛋白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目的基因检测的相关知识。目的基因的检测包括: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用DNA探针与基因组DNA杂交;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信使RNA,方法是用基因探针与信使RNA杂交;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出了蛋白质,方法是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答案:C 3.如图为某科研小组采用“基因靶向”技术先将小鼠的棕褐毛色基因导入黑色纯种小鼠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中,再将改造后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回囊胚继续发育成小鼠的过程。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使用的工具酶是DNA连接酶以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完成第Ⅱ步操作得到的由两个DNA切段连接成的产物,必定是载体与棕褐毛色基

简并引物设计原则

The central role of UDPGDH played in capsule and other polysaccharides synthesis. KPS, capsule polysaccharide; LPS,lipopolysaccharide 简并引物设计方法 (1)利用NCBI搜索不同物种中同一目的基因的蛋白质或cDN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因为密码子的关系,不同的核苷酸序列可能表达的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所以氨基酸序列才是真正保守的。首先利用NCBI的Entrez检索系统,查找到一条相关序列即可。随后利用这一序列使用BLASTP(通过蛋白查蛋白),在整个NR数据库中查找与之相似的氨基酸序列。 (2)对所有的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将搜索到的同一基因的不同氨基酸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可选工具有Clustal W/X,也可在线分析。所有序列的共有部分将会显示出来。“*”表示保守,“:”表示次保守。 (3)确定合适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至少需要上下游各有一个保守区域,且两个保守区域相距50~400个氨基酸残基为宜,使得PCR产物在150~1200bp 之间,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保守区域至少有6个氨基酸的保守区,因为每条引物至少18bp左右。 若比对结果保守性不是很强很可能找不到6个氨基酸序列的保守区,这时可以根据物种的亲缘关系,选择亲缘关系近的物种进行二次比对,若保守性仍达不到要求,则需进行三次比对,总之,究竟要选多少序列来比对,要根据前一次的结果反复调整。最终目的就是有两个6个氨基酸且两者间距离合适的保守区域。 (4)利用软件设计引物当得到保守区域后,就可以利用专业的软件来设计引物了,其中Primer 5.0 支持简并引物的设计,将参与多序列比对的序列中的任一条导入Primer 5.0 中,将其翻译成核苷酸序列,该序列群可用一条有简并性的核苷酸链来表示(其中R=A/G,Y=C/T,M=A/C,K=G/T,S=C/G,W=A/C/T,B=C/G/T,V=A/C/G,D=A/G/T,N=A/C/G/T,该具有简并性的核苷酸链必然包含上一步中找到的氨基酸保守区域的对应部分,在Primer 5.0 中修改参数,令其在两个距离合适的保守的nt区域内寻找引物对,总之要保证上下游引物都落在该简并链的保守区域内,结果会有数对,分数越高越好。 (5)对引物的修饰若得到的引物为: 5-NAGSGNGCDTTANCABK-3 则简并度=4×2×4×3×4×3×2=2304,很明显该条引物的简并度很高不利于PCR,可以通过次黄嘌呤代替N(因为次黄嘌呤可以很好的和4种碱基配对)和根据物种密码子偏好这两种方法来降低简并度。 这样设计出来的简并引物对,适用于比对的氨基酸序列所属物种及与这些物种分类地位相同的其他物种。 简并引物设计原则

2.1.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2.1.1 植物细胞工程 教学目标 1、简述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2、列举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3、尝试进行植物组织培养 教学重点 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 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 3、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实例 教学难点 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 教学过程 复习: 细胞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种或一个细胞通过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 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注意:不改变细胞数目,不改变遗传,增加了细胞种类 2、原因:相同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特点: ①普遍性: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分化 ②持久性:细胞分化存在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③不可逆性:分化的细胞要维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4、结果:产生了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5、意义:个体发育的基础(包括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细胞全能性: 1、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起点:细胞、组织、器官;终点:完整个体) 举例:壁虎断尾后再生(×);皮肤烧伤后再生(×);种子长成幼苗(√);植物扦插(√); 受精卵发育成婴儿(√); 2、物质基础:每个细胞里有该种生物全套的遗传信息(所以单个卵细胞或精子也可发育成完整个体,体现全能性) 3、条件:①离体②营养物质③外界条件 4、发挥顺序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受精卵>生殖细胞(卵>精子)>体细胞 体细胞:分裂能力强的细胞>分裂能力弱的细胞(分化程度低>分化程度高) 注意:①受精卵是未分化的细胞,所以全能性最高 ②生殖细胞是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特例)

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细胞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的操作,按照 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 分类: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 一、植物组织培养 1、理论基础:植物细胞全能性 2、流程: 相关知识点: ①取材:根尖、茎尖、芽尖等分生组织,分裂能力强,全能性易发挥 ②脱分化(诱导培养基) 实质:使细胞恢复分裂能力 a .概念:让已经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的细胞的过程 形式:固体 b .培养基 无机物:水、无机盐 成分 有机物:氨基酸、维生素、蔗糖 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注:培养基中加入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另外,脱分化培养基上可加入2,4-D ,促进愈伤组织的产生和生长 c .条件:黑暗(因为在光照条件下容易分化成维管组织,不利于产生大量的愈伤组织) 无菌(一旦污染,迅速生长的各种杂菌不仅会与培养物争夺营养,而且杂菌会产生大量对培养 ③愈伤组织:排列疏松,高度液泡化的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 ④再分化(分化培养基) 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a .概念: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 b .培养基:同脱分化培养基 c .条件:光照(有利于诱导形成叶绿素) ⑤植物激素的使用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高→有利于根的形成 a .使用比例: 低→有利于芽的分化 适中→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 先生长素后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细胞分裂,但不分化 b .使用顺序 先细胞分裂素后生长素:细胞既分裂又分化 同时使用两种激素:分化频率提高 离体的植物细胞、 组织或器官(外植体) 脱分化 已分化 未分化 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

2019_2020高中生物专题1基因工程2第2课时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检测含解析人教版选修3

第2课时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一、选择题 题型一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受体细胞不同,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也不相同,下列受体细胞与导入方法匹配错误的是( ) 答案 B 解析花粉管通道法是一种十分简便、经济的方法,我国的转基因抗虫棉就是用此种方法获得的,A正确;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常采用感受态细胞法(Ca2+处理法),这种方法能使大肠杆菌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B错误;显微注射技术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如羊受精卵)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C正确;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目的基因,单子叶植物(如小麦)可用基因枪法导入目的基因,D 正确。 2.农杆菌转化法转移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目的基因插入的位置是( ) A.Ti质粒上 B.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C.T-DNA D.农杆菌的拟核 答案 B 解析在农杆菌转化法中利用农杆菌的T-DNA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 上。 3.目前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 ) A.显微注射法B.农杆菌转化法 C.基因枪法D.花粉管通道法 答案 A 解析显微注射法是迄今为止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中采用最多、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4.在基因工程技术中,需要用氯化钙处理的环节是( ) A.目的基因的提取和导入 B.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D.目的基因的表达 答案 C 解析如果载体是质粒,受体细胞是细菌,一般是将细菌用氯化钙处理,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DNA分子更容易进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 一、基本原理 利用固体琼脂培养基对植物的离体组织进行培养的方法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在培养过程中,植物的愈伤组织在生长过程中的营养成分、植物组织产生的代谢物质呈现一个梯度分布,而且琼脂本身也有一些不明的物质成分可能对培养物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植物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代谢的改变而利用液体培养基则可以克服这一缺点,当植物的组织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我们可以通过薄层震荡培养或向培养基中通气用以改善培养基中氧气的供应。植物细胞的悬浮培养是指将植物细胞或较小的细胞团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分散状态。这些小的细胞聚合体通常来自植物的愈伤组织。 一般的操作过程是把未分化的愈伤组织转移到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不断进行旋转震荡,一般可用100~12Or/min 的速度进行。由于液体培养基的旋转和震荡,使得愈伤组织上分裂的细胞不断游离下来。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物是混杂的,既有游离的单个细胞,也有较大的细胞团块,还有接种物的死细胞残渣。 在液体悬浮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及时进行细胞继代培养,因为当培养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将进入分裂的静止期。对于多数悬浮培养物来说,细胞在培养到第18~25d 时达到最大的密度,此时应进行第一次继代培养。在继代培养时,应将较大的细胞团块和接种物残渣除去。若从植物器官或组织开始建立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就包括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培养、单细胞分离和悬浮培养。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细胞的形态、生理、遗传、凋亡等研究工作,特别是为基因工程在植物细胞水平上的操作提供了理想的材料和途径。经过转化的植物细胞再经过诱导分化形成植株,即可获得携带有目标基因的个体。 二、器材 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磁力搅拌器、恒温空气摇床、镊子、锥形瓶、水稻种子 三、操作步骤 1.配制培养基 按照培养基配方取各种药品,最后用蒸馏水定容到所需体积。所配制的培养基经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固体琼脂培养基分装在250mL 的锥形瓶内,每瓶约分装30mL。 2.水稻种子的消毒 (1)将种子置于无菌的培养皿内,以体积分数95%的酒精消毒1~2min。 (2)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2~3 遍。 (3)将种子放入25.0g/L 的次氯酸钠溶液中轻轻摇动后,浸泡60min 。 (4)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将次氯酸钠溶液充分洗净。 3. 接种 在超净工作台内,将灭菌后的水稻种子接到诱导愈伤组织的固体培养基上,每个培养瓶接5~10 粒种子。接种完毕后用封口膜将培养瓶封好,放在26℃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黑暗培养。 4.悬浮培养的开始: 当得到愈伤组织后,将其转人到AA 液体培养基中。注意愈伤组织块应小于3mm . 若组织块较大可用无菌解剖刀将其分割成小块。液体培养基分装在250mL 的锥形瓶内.接种完毕后将瓶口用封口膜封好,把培养瓶放到恒温摇床上进行震荡培养。调整摇床的旋转速度,使之为120r/min。培养温度为26℃,在黑暗中培养。 5.悬浮培养物的保持 进行悬浮培养后要不断进行观察,由于培养物的继代培养与培养瓶内培养物的密度及细胞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指导书 生物实验教学中心 主编:杨卫民 2009-06-01

目录 实验一、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基母液的配制 (1) 实验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配制 (5) 实验三、康乃馨的离体快繁 (9) 实验四、胡萝卜愈伤组织的建立 (14) 实验五、组织培养物的继代培养 (18)

实验一组织培养基母液的配制 一、仪器及药品 冰箱、天平(0.0001g) 容量瓶:1000ml,500ml、250ml、100ml、25ml 广口储液瓶:500ml、250ml、50ml、25ml 烧杯:1000ml、500ml、250ml、100ml、50ml 数十根玻璃搅棒、大药勺、小药勺或挖耳勺 标签纸、胶水、50%酒精、95%酒精、1mol/L盐酸、1mol/L NaOH 几种常用的培养基所需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激素、铁盐等药品 蒸馏水 二、方法和步骤: 按照培养基配方,把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有机物、植物激素分类,每一类 中各种药品分别称量,如N6培养基各种母液的配制步骤如下: 大量元素母液:包括用量较大的几种化合物〈见N6培养基配方〉,按表中排列顺序,将每种药品的用量扩大10倍,分别称取,分别溶解,然后按照顺序混合在一起。如钙盐等易发生沉淀的药品不能混合,应单位定容,最后加上蒸馏水,定容至1升或500毫升。在定容时注意用蒸馏水洗净烧杯和玻璃搅棒以减少误差。定容后的溶液为大量元素母液,配制培养基时,每配1L培养基需吸取该母液l00ml或50ml。 微量元素母液:因用量少,为了称量精确和方便,常配成100倍或1000倍的母液,即每种药品扩大l00倍或者l000倍。逐个溶解,混合在一起成为微量元素母液,每配1L N6培养基需吸取该母液10ml或者1ml。 铁盐:在N6培养基中需要单独配制,它是由硫酸亚铁(FeSO4?7H2O)2.78g和乙二氨四乙酸二钠(Na2-EDTA)3.73g,分别溶解,混合后,用酒精灯加热半小时以上,冷却后定容至1L。冰箱过夜贮藏无结晶析出,否则重新配制。每配l升N6培养基需加该铁盐母液5 ml。 有机物质:主要指氨基酸,维生素类物质。它们大都是扩大1000倍,分别称量,分别定容和储存,配制培养基时按需要的量加入。 植物激素:常用的有生长素类如:2,4-D、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吲

比较动植物细胞培养条件

动植物细胞培养条件的比较

动植物细胞培养条件的比较 动植物细胞的培养是细胞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培养动植物细胞的过程中,培养条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特殊的地方。下面,先就培养条件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 一、培养基 植物细胞培养基一般为合成培养基,多为固体培养基,成分主要有无机营养、碳源、维生素、植物生长物质和有机附加物等。

动物细胞培养基包括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可为固态,也可为液态,成分主要是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动物血清等,此外,动物细胞培养还需要各种培养液。

二、营养要求 根据动植物细胞培养基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动植物细胞对培养基的营养要求有所不同。 植物细胞培养基根据无机盐成分可分为: (1)富盐平衡培养基(MS、LS、BL、BM):无机盐浓度高,离子平衡性好,具较强缓冲性;营养丰富,无需额外添加复杂有机成分;微量元素种类多,浓度高。 (2)高硝态氮培养基(B5、N6):硝酸钾含量高;铵态氮含量低;含有较高的VB1。 (3)中盐培养基(H、Nitsch):大量元素为MS的一半;微量元素种类减少而含量增高;维生素种类比MS多(生物素、叶酸等)。 (4)低盐培养基(White、WS):无机盐含量低;有机成分含量低。 对植物细胞的营养要求:生长代谢需要大量无机盐,需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激素,要求的N源一般为无机N源,一般以蔗糖为C 源,细胞培养基要有缓冲性、等渗性。

动物细胞培养基可分为:基本培养基、通用培养基(能满足多种类型细胞生存)、完全培养基、生长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加入血清)、无血清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加入取代血清的成分)。 并且动物细胞培养基中都要加入血清或可代替血清的物质来提 供必须生长因子,以保证动物细胞的正常生长。 三、特殊条件 在所有的细胞离体培养中,最困难的是动物细胞培养。下面是它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1)血清:动物细胞离体培养常常需要血清。最常用的是小牛血清。血清提供生长必需因子,如激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和脂肪,血清等于是动物细胞离体培养的天然营养液。 (2)支持物:大多数动物细胞有贴壁生长的习惯。离体培养常用玻璃,高速冷冻离心机塑料等作为支持物。 (3)气体交换: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要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不断进行调节,不断维持所需要的气体条件,每一次开箱操作后的快速恢复对设备的要求很高,由此决定了动物细胞离体培养设备要求高、投资大。 植物细胞由于其特殊性,其培养过程需要一定的特殊条件: (1)光照:离体培养的植物细胞对光照条件不甚严格,因为细胞生长所需要的物质主要是靠培养基供给的。但光照不但与光合作用有关,而且与细胞分化有关,例如光周期可对性细胞分化和开花调控作用,所以以获得植株为目的的早期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光照条件特别重

动植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

动植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简介 所谓动物细胞培养是指离散的动物活细胞在体外人工条件下的生长、增值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不再形成组织。动物细胞培养是生产许多临床和医学上重要生物制品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这些生物制品包括疫苗、干扰素、激素、生长因子和单克隆抗体等,既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 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集中在培养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细胞培养环境的优化、生物反应器的改良、改变细胞特性、提高产品的产出率与保证其质量上。 动物细胞培养的环境 影响动物细胞培养的主要因素有温度、pH值、CO2 、DO、葡萄糖、乳酸、氨、甲基乙二醛、培养基成分等。一般情况下,人和哺乳动物细胞的最适温度为37℃,pH值在7.2-7.4之间,CO2 水平为4-10%, DO维持在20-50%,葡萄糖是细胞培养过程中的能量的主要来源,需要维持在一定水平。乳酸、氨、甲基乙二醛等是动物细胞培养中的主要限制因素。在实际应用中,降低甲基乙二醛的浓度是通过降低葡萄糖用量来实现的。 培养基 用于动物细胞的培养基可以分为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两大类。 天然培养基的优点是营养成分丰富、培养效果良好;缺点是成分复杂、个体差异大、来源有限。天然培养基的种类很多,包括血清、血浆、组织浸出液、水解乳蛋白等。其中血清是最常用的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的优点是既能给细胞提供一个近似于体内的生存环境,又便于控制和提供标准化体外生存环境。然而合成培养基中还是需要加入一定量的天然培养基予以补充。 培养方法 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有两种类型:贴壁依赖性细胞和非贴壁依赖性细胞。 悬浮培养: 悬浮培养主要用于非贴壁依赖性细胞,是指细胞在培养器中自由悬浮生长的过程。对于小规模培养可采用转瓶和滚瓶培养,大规模培养则可采用发酵罐式的细胞培养反应器。悬浮培养对设备的要求也比较简单。 贴壁培养: 贴壁培养是动物培养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指必须贴附在固体介质表面上生长的细胞培养,主要用于非淋巴组织和许多异倍体等贴壁依赖性细胞的培养。 优点: 1.细胞紧密黏附于固相表面,可直接倾去旧培养液,清洗后直接加入新培养液,容易更换培养液; 2.因细胞固定载体表面,不需过滤系统,容易采用灌注方式培养,从而达到提高细胞密度的目的; 3.当细胞壁贴于生长基质时,细胞将更有效的表达一种产品; 4.同一设备可培养多种细胞,并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培养液和细胞的比例; 缺点: 1.细胞繁殖贴壁后不易消化下来,培养的扩大比较困难; 2.培养设施占地面积大,设备投资大;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检测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第2课时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 与鉴定 一、选择题 题型一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受体细胞不同,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也不相同,下列受体细胞与导入方法匹配错误的是() 选项受体细胞导入方法 A 棉花细胞花粉管通道法 B 大肠杆菌农杆菌转化法 C 羊受精卵显微注射技术 D 小麦细胞基因枪法 答案 B 解析花粉管通道法是一种十分简便、经济的方法,我国的转基因抗虫棉就是用此种方法获得的,A正确;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常采用感受态细胞法(Ca2+处理法),这种方法能使大肠杆菌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B错误;显微注射技术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如羊受精卵)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C正确;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目的基因,单子叶植物(如小麦)可用基因枪法导入目的基因,D正确。 2.农杆菌转化法转移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目的基因插入的位置是() A.Ti质粒上 B.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C.T-DNA D.农杆菌的拟核 答案 B 解析在农杆菌转化法中利用农杆菌的T-DNA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3.目前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 A.显微注射法B.农杆菌转化法 C.基因枪法D.花粉管通道法 答案 A

解析显微注射法是迄今为止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中采用最多、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4.在基因工程技术中,需要用氯化钙处理的环节是() A.目的基因的提取和导入 B.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D.目的基因的表达 答案 C 解析如果载体是质粒,受体细胞是细菌,一般是将细菌用氯化钙处理,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DNA分子更容易进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就可以随着受体细胞的复制而复制。 5.基因工程中科学家常采用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主要原因是() A.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B.繁殖速度快 C.遗传物质含量少,易操作 D.性状稳定,变异少 答案 B 解析微生物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个体微小,结构简单;②繁殖快,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细菌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可以繁殖一代;③代谢类型多,活性强;④易变异,相对于高等生物而言,较容易发生变异。在基因工程中,主要是利用它快速繁殖的特点,可以提供更多的基因工程的产物。 6.目的基因整合到某作物DNA片段上后() A.改变了原DNA的碱基排列顺序 B.改变了原DNA上各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 C.改变了原DNA上各基因的复制过程 D.改变了原DNA上各基因的转录过程 答案 A 解析目的基因整合到某作物的DNA片段上后,不能改变其他基因的碱基序列,也不能改变基因的复制和转录过程,B、C、D错误;只能改变原DNA的碱基排列顺序,A正确。 7.人的糖蛋白必须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合成。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人的糖蛋白基因得以表达的受体细胞是() A.大肠杆菌B.酵母菌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2. 1.1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课标要求 1、能力要求 1、理解和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过程 2、理解和掌握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操作过程 2、内容要求 1、理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了解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的结果 3、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 4、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和植物细胞培养的联系 知识网络体系 重难热点归纳 1、理解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把握细胞全能性的特点: 细胞全能性是指生物体的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的特性。受精卵、生殖细胞和已分化的体细胞均具有全能性。生物体的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含有形成完整个体所需的全套基因。同一个体的每一个已分化的体细胞都由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体细胞核内基因与受精卵一样,因此都具有全能性。分化的体细胞之所以没有表达出全能性,是因为基因选择性表达。在离体和适当的条件下,分化的体细胞也能表达其全能性。全能性表达的难易程度: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2、植物组织培养操作的特点: (1)选择外植体时,由于外植体的脱分化难易因植物种类、器官来源及生理状况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花和幼嫩的组织脱分化较为容易,而植物的茎、叶和成熟的老组织则较难。另外制备外植体时应选取有形成层的部分,因为形成层细胞易脱分化。 (2)消毒。植物组织培养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效防止细菌等的污染。因为如果培养基上有细菌等微生物存在时,它们比植物细胞生长、繁殖得更快,而且它们会产生毒素,使培养的植物细胞很快中毒死亡。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求进行一系列的消毒、灭菌,并且要求无菌操作。 (3)光照。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时,需避光处理。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植物幼苗时,需光照处理。

动植物细胞培养的主要区别

动植物细胞培养的主要区别 第一篇:《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细胞培养的区别》 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细胞培养的区别动植物细胞培养的主要区别 1.培养基不同:植物细胞(固体培养基),动物细胞(液体培养基)动植物细胞培养的主要区别 2.培养基的成分不同:动物细胞培养必须利用动物血清,植物组织培养则不需要,而需要加入植物生长激素 3.产物不同:植物组织培养最后一般得到新的植物个体,而动物细胞培养因为动物体细胞一般不能表达其全能性,因此得到的是只含同一种的细胞的一个细胞系(或者叫细胞群)。 4.原理不同: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为细胞的增殖。动植物细胞培养的主要区别 5.过程不同: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为脱分化和再分化,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7.培养目的不同:植物组织培养是为了快速繁殖和获得无病毒植株,

动物细胞培养是获得生物制品。 根据培养方式:贴壁细胞培养,半悬浮细胞培养,悬浮细胞培养 第二篇:《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细胞培养的比较》 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对比 第三篇:《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竞赛题含答案》 害预测预报工作的通知》要求,一般常灾区每0.5万一1万亩,偶灾区每亩,无灾区每2万一5万亩,应设一名测报员或病虫情调查员。在大片林区,可适当增加测报员或病虫情调查员的调查监测面积。(答案:1万一2万) 39、《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通知》要求,要以或进行病虫情调查,掌握面上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答案:林班;小班) 40、《关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突发疫情信息管理的通知》(造防函81号)要求,为了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突发疫情信息报告的管理,各地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新发生(发现)的危险性和发生严重在50公顷以上的林业有害生物必须在日内上报国家林业局。(答案:7) 二、选择题 1、1999年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个国家级森林病虫鼠害中心测报

简并引物设计过程及原则

简并引物设计过程及原则 简并引物常用于从已知蛋白到相关核酸分子的研究及用于一组引物扩增一类分子。 简并引物设计过程 (1)利用NCBI搜索不同物种中同一目的基因的蛋白质或cDN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因为密码子的关系,不同的核苷酸序列可能表达的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所以氨基酸序列才是真正保守的。首先利用NCBI的Entrez检索系统,查找到一条相关序列即可。随后利用这一序列使用BLASTP(通过蛋白查蛋白),在整个NR数据库中查找与之相似的氨基酸序列。 (2)对所有的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将搜索到的同一基因的不同氨基酸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可选工具有Clustal W/X, 也可在线分析。所有序列的共有部分将会显示出来。“*”表示保守,“:”表示次保守。 (3)确定合适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至少需要上下游各有一个保守区域,且两个保守区域相距50~400个氨基酸残基为宜,使得PCR产物在150~1200bp之间,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保守区域至少有6个氨基酸的保守区,因为每条引物至少18bp左右。若比对结果保守性不是很强很可能找不到6个氨基酸序列的保守区,这时可以根据物种的亲缘关系,选择亲缘关系近的物种进行二次比对,若保守性仍达不到要求,则需进行三次比对,总之,究竟要选多少序列来比对,要根据前一次的结果反复调整。最终目的就是有两个6个氨基酸且两者间距离合适的保守区域。 (4)利用软件设计引物当得到保守区域后,就可以利用专业的软件来设计引物了,其中Primer 5.0 支持简并引物的设计,将参与多序列比对的序列中的任一条导入Primer 5.0 中,将其翻译成核苷酸序列,该序列群可用一条有简并性的核苷酸链来表示(其中R=A/G,Y=C/T,M=A/C, K=G/T, S=C/G, W=A/C/T, B=C/G/T,V=A/C/G, D=A/G/T, N=A/C/G/T, 该具有简并性的核苷酸链必然包含上一步中找到的氨基酸保守区域的对应部分,在Primer 5.0 中修改参数,令其在两个距离合适的保守的nt 区域内寻找引物对,总之要保证上下游引物都落在该简并链的保守区域内,结果会有数对,分数越高越好。 (5)对引物的修饰若得到的引物为: 5-NAGSGNGCDTTANCABK-3 则简并度=4×2×4×3×4×3×2=2304,很明显该条引物的简并度很高不利于PCR,可以通过次黄嘌呤代替N(因为次黄嘌呤可以很好的和4种

2020高中生物专题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课时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基础对点] 知识点一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下列关于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微生物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常用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是因为原核生物繁殖快,且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B.受体细胞所处的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称为感受态 C.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 D.感受态细胞吸收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的液体只要调节为适宜的pH即可,没必要用缓冲液 答案 D 解析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微生物细胞时,需在一定条件(如适宜的温度、pH等)下,将基因表达载体和感受态的微生物细胞混合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可能会影响pH的变化,因此要加入缓冲液,以保持适宜的pH,D错误。 2.将目的基因导入玉米茎尖分生区细胞和小鼠受精卵,常用的方法分别是( ) A.显微注射技术农杆菌转化法 B.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 C.农杆菌转化法显微注射技术 D.基因枪法显微注射技术 答案 D 解析玉米是单子叶植物,目的基因导入单子叶植物常用的方法是基因枪法;对于动物细胞来说,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D正确。 3.农杆菌中含有一个大型的Ti质粒(如右图所示),在侵染植物细胞的过程中,其中的T-DNA片段可以转入植物的基因组。若想用基因工程并通过农杆菌向某种植物中导入抗旱基因,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若用Ti质粒作为抗旱基因的载体,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置应该在T-DNA片段内,且要保证复制起始点和用于转移T-DNA的基因片段不被破坏 B.将重组Ti质粒导入农杆菌中时,可以用Ca2+处理细菌 C.转基因抗旱植物培育是否成功的最简单检测方法是看该植物是否具有抗旱性状 D.若能够在植物细胞中检测到抗旱目的基因,则说明该基因工程项目获得成功 答案 D 解析若用Ti质粒作为抗旱基因的载体,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置应该在T-DNA片段内,且要保证复制起始点和用于转移T-DNA的基因片段不被破坏,否则不会成功,A正确;将重组

简并引物设计

一、利用ncbi搜索不同物种中同一目的基因的蛋白或cDN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因为密码子的关系,不同的核酸序列可能表达的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所以氨基酸序列才是真正保守的。首先利用NCBI的Entrez检索系统,查找到一条相关序列即可。随后利用这一序列使用BLASTp(通过蛋白查蛋白),在整个Nr数据库中中查找与之相似的氨基酸序列。 二、对所找到的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 将搜索到的同一基因的不同氨基酸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可选工具有Clustal W,也可在线分析[url][/url]https://www.360docs.net/doc/ad1994461.html,/clustalw/。 三、确定合适的保守区域 设计简并引物至少需要上下游各有一个保守区域,且两个保守区域相距50~400个aa为宜,使得pcr产物在150~1200bp之间,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保守区域至少有6个aa残基,因为每条引物至少18bp左右。若比对结果保守性不是很强很可能找不到6个aa的保守区域,这时可以根据物种的亲缘关系,选择亲缘相近的物种进行二次比对,若保守性仍达不到要求,则需进行三次比对。总之,究竟要选多少序列来比对,要根据前一次比对的结果反复调整。最终目的就是有两个6个aa 且两者间距离合适的保守区域。 四、利用软件设计引物 当得到保守区域后,就可以利用专业的软件来设计引物了,其中pp5支持简并引物的设计,将参与多序列比对的序列中的任一条导入pp5中,再将其翻译成核苷酸序列,有密码子简并性,其结果是有n多条

彼此只相差以个核苷酸的序列群,该群可用一条有简并性的核苷酸链来表示(其中R=A/G,Y=C/T,M=A/C,K=G/T,S=C/G,W=A/T,H=A/C/T,B=C/G/T,V=A/C/G,D=A/G /T,N=A /C/G/T),该具有简并性的核苷酸链必然包含上一步中找到的氨基酸保守区域的对应部分,在pp5中修改参数,令其在两个距离合适的保守的nt区域内寻找引物对,总之要保证上下游引物都落在该简并链的保守区域内,结果会有数对,分数越高越好。 五、对引物的修饰 若得到的引物为:5-NAGSGNGCDTTANCABK-3 则其简并度=4×2×4×3×4×3×2=2304,很明显该条引物的简并度多高不利于pcr。我们可以通过用次黄嘌呤代替N(因为次黄嘌呤能很好的和4种碱基配对)和根据物种密码子偏好这两种方法来降低简并度(有个查密码子偏好的数据库我以前发过大家搜索一下把)。 最后,这样子设计出来简并引物对,适用于用于比对的氨基酸序列所属物种及与这些物种分类地位相同的其他物种。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就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在细胞水平上对离体植物细胞或原生质体进行的一系列生物工艺学操作。它包括分离、培养、再生以及一系列相关的操作。就有用化合物的生产来说,它主要是指在无菌条件下通过悬浮培养植物细胞生产有用化合物的过程。 理论与技术基础:植物细胞全能性、微生物液体深层发酵系统、遗传工程 意义: 1)不受地理、季节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2)节省土地,降低成本,生产周期短,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3)可代替整体植株在工厂内连续生产所需产物; 4)可通过添加抑制剂等使生物合成按照人的意志进行; 5)可通过诱变筛选,获得高产细胞株,并且可以进行特定的生物转化获得新的有用物质。 1. 发展与成果例证 2. 培养基组成 3. 培养条件 1. 发展与成果例证 1959年Tu1ecke和Nickell首次采用大体积〔20升〕的硫酸瓶进行了蔷薇(Rosa sp.)茎段的细胞大量培养。 1967年Kaul和Staba采用多升发酵罐对小阿米(Ammi visnaga)进行了细胞大量培养的研究,并从细胞培养物中得到了第一个药用成分呋喃色酮(visnagin)。 1972年,Kato培养烟草细胞以获得尼古丁,最后放大到在20000升的生物反应器上进行分批和连续培养,其生产能力为5.82kg/m3.d。 1983年,***三井石油化学工业公司利用大规模培养紫草细胞生产紫草宁,产物终浓度达1400mg/L;随后,Ushiyama等在20000升生物反应器中成功地进行了100公斤/月的人参愈伤组织培养。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对近1000余种植物进行过细胞培养方面的研究,生产的天然产物包括药品、香料、色素、食品、化妆品等500多种。许多植物的细胞培养已完成实验室阶段研究,正向工厂中试过渡,有的已完成工厂化生产规模的实验。如人参、紫草、毛地黄、烟草、肉桂、迷迭香、黄芪等。 2. 培养基组成 培养基的组成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物质的生产影响极大。典型的培养基有Murashige-Skoog(MS),Linsmaier-Skoog(LS),white和B5等四种。 ---无机盐类:在无机盐中,磷酸根及氮源(NH4+或N03-)的含量对细胞的生长与物质生产有明显的影响。另外,一些金属离子如Ca2+、Cu2+、Mg2+等的含量往往也有重要影响。---碳源:通常使用2—3%的蔗糖作碳源,也有使用葡萄糖或果糖。使用单糖的优点是方便分析测定,且有助于细胞生长动力学分析。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物质生产的影响十分大。它可分为两大类:植物生长素类有2,4—D(二氯苯氧基乙酸)、IAA(吲哚基醋酸)、NAA(萘乙酸)等,细胞激动素类有BA(苄基腺凛吟)、动力精和玉米素。 ---其他因素:植物细胞培养的影响因素还有培养系统内气相组成(CO2和乙烯含量)、前体物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学习目标】 (1)简述植物组织培养 (2)列举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3)尝试进行植物组织培养 【学习重难点】 (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 (2)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实例 【学习过程】 1、细胞工程的定义:是指应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原理和方法,通过_________或____水平的操作,按照人们的意愿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领域。 2、植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两种,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_。 3、细胞的全能性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含有该物种的_________,都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个体所必须的________。 细胞的全能性不能表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全能性表达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能性的差别:受精卵细胞____生殖细胞____体细胞 植物体细胞____动物体细胞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①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程: ③几个有关的概念: 愈伤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脱分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分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定义:在_______和____________条件下,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在人工配制的________________,给予_________________诱导其产生_______、________,最终

图解引物设计

2013-10-27

实例图解简并引物设计(By Raindy) 【絮语】 设计一对合适的引物是PCR扩增目的基因成功的关键,但许多人往往过度依赖 Primer Premier(以下简称PP)或Oligo 等引物设计软件,有时候引物没设计成,却身陷软件之中无法自拔。其实,不论特异性引物或简并引物,只要掌握了几个关键点,手动也可以设计出一对好引物。如果不是大批量设计引物或设计复杂的引物序列,下面的四个常用工具即可轻松胜任引物设计任务。下文以马铃薯Y病毒CP基因简并引物设计为示例,分享一些个人经验,希望对初学者能起个抛砖引玉作用。受专业领域及水平所限,文中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童鞋批评指正。 【相关工具】 (1)MEGA5-多重序列比对、选取基因区域、序列编辑 (2)DNAMAN8-检测两引物的互补性 (3)Oligo Calc-评估引物的属性 (4)Web Logo 3-直观显示简并碱基 -------------------------------------------------【华丽分割线】------------------------------------------------- 【基本原则】 设计一对好的引物,归结起来就是5′端引物、3′端引物之间以及两者与模板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1)两引物的序列要与模板的序列紧密互补; (2)两引物不能在模板的非目的位点发生错配; (3)两引物之间尽量减少二聚体或发夹结构生成。 【延伸原则】 (1)引物长度:常用为 18-27bp,最大不可超过38bp,否则容易导致延伸温度过高,不适合DNA聚合酶反应; (2)GC含量:一般介于40%-60%之间,且两个引物之间的GC含量相差不能过于悬殊; (3)碱基分布:随机分布最佳,但避免连续的GC,GC富集区容易导致错误引发反应。【特别注意】 5′端引物的作用主要限定PCR产物的长度,对扩增特异性影响不大;引物的延伸是从3′端开始的,所以3′端引物是影响特异性扩增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3′端引物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内容: (1)不要终止于密码子的第 3 位 (2)末位碱基避免使用碱基 A (3)避免出现3个以上连续的G或C,如GCG或CCC或GG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