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解读

黑格尔解读
黑格尔解读

这本《手稿》主要研究英、法、德等国的国民经济学,[1] 间或谈到宗教,[2] 还有一部分可以说是专讲哲学。讲哲学的部分题为“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刊于本书第94-119页。哲学部分和经济学部分的关系在这两句话里说得最清楚:“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第101页)。劳动是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的共同主题。不过在这一部分马克思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先讲了现代批判运动。在讲了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之后,又讲了费尔巴哈,然后才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考。

在马克思看来,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属于现代批判运动。现代批判同黑格尔的哲学特别是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是个本质问题。马克思举例证明,这两位批判家的一些说法跟黑格尔的观点甚至在语言上都毫无区别。但他们对这一点却缺乏认识。马克思认为,这是对自身持完全非批判的态度,现代批判运动是不彻底的批判运动。虽然上述批判宣称自己是“纯粹的、坚决的、绝对的、洞察一切的的批判”(第95页),但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旧的辩证法和哲学。马克思对他们最后做出了“滑稽可笑”的判语。

与这些滑稽可笑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第96页)。费尔巴哈真正克服了旧的辩证法和哲学。在不遗余力第赞美了费尔巴哈之后,马克思列举了费尔巴哈的三项伟大贡献。这三点非常重要,值得全文抄录如下,并做进一步的分析(第96页):

1. 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且通过思维加以阐明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因此哲学同样亚当受到谴责;

2. 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页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

3. 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1)是说哲学不过是变形的宗教。这里的哲学当然是指“旧哲学”,而不包括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新哲学。更准确地说,哲学在这里指黑格尔完善了的近代西方哲学。(这一部分题为“对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但实际上主要是对黑格尔的批判。对黑格尔的批判之所以可以被成为对整个哲学的批判,应该是因为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旧哲学的完成。)近代哲学区别于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代表的古代哲学的关键之点可能就在于它不得不从宗教也就是基督教吸取大量的养分。甚至按照马克思在这里的说法,近代哲学不过是变形的基督教。基督教产生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代哲学之后,因此不能说古代哲学是宗教的变形。事实上马克思之后的尼采倒是有个颠倒过来的著名说法:基督教是民众的柏拉图主义。马克思赞同费尔巴哈说,作为变形宗教的哲学应该受到谴责。(2),与青年黑格尔拍的唯心主义相对,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3),基于自身而存在的东西是自然界,“自然”。而否定之否定的东西,马克思将要证明,不是别的什么而就是无。这里的对立是真实存在(自然)和根本不存在的无的对立。

费尔巴哈论证了要从肯定的,也就是从感觉确定的东西出发。也就是说,要从有限的,具体的东西出发。而黑格尔正相反,是从绝对的和不变的东西出发。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具体的东西出发,然后通过学习在年龄相当大的时候才能开始抽象思维。对人来说,从具体的东西出发非常自然。所以黑格尔从抽象的东西出发被马克思认为是不恰当的。黑格尔这么做是受了宗教和神学的影响。黑格尔的第一步是从抽象走向具体,马克思说他“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东西”。这就是黑格尔的“哲学,对宗教和神学的的扬弃”(第96页)——第一次否定。然后黑格尔的第二步是“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重新恢复了抽象、无限的东西。恢复了宗教和神学。——否定之否定。这就是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解释。

概述了费尔巴哈的思考之后,马克思开始了对黑格尔体系的研究。马克思把《现象学》称作“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这一研究由这里开始。马克思列出了《现象学》的内容概要,然后由此出发来思考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哲学全书》以纯粹思辨的思想开始,以绝对知识结束。《哲学全书》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3] 这种抽象精神(或哲学精神)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界。自然界(的存在)是具体的,而这种精神的现实存在是抽象。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犯了双重错误。第一个错误在于,在黑格尔那里,“不是人的本质以非人的方式同自身对立的对象化,而是人的本质以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方式并且同抽象思维对立的对象化,被当作异化的被设定的和应该扬弃的本质”(第99页)。因此,尽管有一个完全否定的和批判的外表,但实际上秘密存在着那种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第二个错误在于,宗教、财富、国家权力等等只不过是通向真正人的现实的道路,只不过是手段。但是在黑格尔那里,他们却成了精神的本质。

马克思说,虽然“《现象学》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神秘化的批判”(第100页),但却自有其伟大之处。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第101页)。

马克思接下来讨论了“绝对知识”,也就是《现象学》的最后一章。关键之点在于,要克服意识的对象。黑格尔描述了克服意识的对象的运动,马克思对这一过程通过8点概括做出了全面表述,并且做了大量补充。其中第二点是“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马克思补充说,“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第104页)。“它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第105页)。马克思在这里谈到了“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这两个词可以互相替换,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设定作为对象的自然,自然界作为对象也反过来设定人。这种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真理”(第105页)。马克思发现了真理,这个真理是心-物二元论的结合统一。自然和人的二元论被克服了。只有在传统的二元论被克服之后,哲学才“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世界历史被理解,意味着人的历史中所有神秘的东西都被消除了,也就是说,一劳永逸地去除了宗教和神学得以生长的土壤。

马克思补充说,“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第105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被化入了自然,而并不在自然中占有一个特殊地位。但是,马克思又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第107页)。自然界,并不直接同人相适合地存在着。人超越于自然,或者至少应该说,人不同于自然。人能够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适合于人的需要。人是自然中较高级的部分,是自为的部分。如果说从自在到自为是一个进步,那么人就是自然中唯一先进的部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却也是自然中的高级部分。

传统哲学把灵魂看得高于身体,认为灵魂是人更高级的部分。在黑格尔那里,如马克思反复强调的,人=自我意识=抽象思维。我们可以说,黑格尔把人等同于灵魂。但是马克思注意到,黑格尔自己也发现这条路成问题,因而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转向。“但是,把自我理解为抽象的抽象,知道自己是无;它必须放弃自身,放弃抽象,从而达到那恰恰是它的对立面的本质,达到自然界。因此,全部逻辑学都证明,抽象思维本身是无,绝对观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第115页)。“抽象思维者”必须“放弃自身”,这条走到极端的路必须整个放弃。“有一种神秘的感觉驱使哲学家从抽象思维转向直观,那就是厌烦,就是对内容的渴望”(第115页)。进行抽象思维的哲学家似乎必须从抽象思维(=自我意识)转向直观=

自然。不过,“作为自然的自然界,这是说,就它还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隐藏的神秘的意义而言,与这些抽象概念分隔开来并与这些抽象概念不同的自然界,就是无,是证明自己为无的无,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该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第118页)。马克思留给笔者最后的疑惑是,无意义的自然界,也就是没有人为其赋予意义的自然界,真的就等于无吗?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马克思有不少论述涉及到宗教,这些论述散见于全书中。如,“因此,恩格斯有理由把亚当·斯密称作国民经济学的路德”。同上书,页73。

[3] 马克思在这里说,“逻辑学是精制的货币”(第98页)。这是他同时思考哲学而经济学而得出的有趣结论。

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FU DAN J OURNAL(Socia l Sc i ences)N o.1 2011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俞吾金 (复旦大学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摘 要] 黑格尔的方法论是由抽象的知性、辩证的理性(即辩证法)和思辨的理性这三个环节构 成的。在改造黑格尔的方法论时,马克思从中抽取了第二个环节 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不应该 被阐释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自然自身的运动,即自然辩证法,而应该被阐释为社会历史辩证法。 社会历史辩证法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内容:实践(包括劳动)辩证法、人化自然辩证法和社会形态辩证法。 [关键词] 方法论 辩证法 思辨论 自然辩证法 社会历史辩证法 在传统的阐释者们的视野里,最受到重视的是方法论问题,尤其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在方法论上的关系问题。然而,即使是在这个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里,阐释者们的思想仍然是不明晰的,这种不明晰性甚至感染了他们的批判者。有鉴于此,厘清马克思和黑格尔在方法论上的准确关系,恢复马克思辩证法的本真含义,无论是对外国哲学的研究,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 一、 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方法论 黑格尔哲学,尤其是他的方法论对中国理论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很少有人在 黑格尔的方法论 与 黑格尔的辩证法 之间做出深入的反思和严格的区分,而晚年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尤其是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 (1888年,以下简称 出路 ) 则进一步遮蔽了这种区分。按照恩格斯的看法,在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 体系 和 方法 之间的冲突。他在分析后黑格尔哲学发展的方向时告诉我们: 特别重视黑格尔的体系(Syste m)的人,在两个领域(指宗教和政治 引者)中都可能是相当保守的;认为辩证方法(der d ialektischen M ethode)是主要的东西的人,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可能属于最极端的反对派。 显然,当恩格斯使用 辩证方法 这个术语的时候,他把 黑格尔的方法论 和 黑格尔的辩证法 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完全等同起来了。事实上,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黑格尔在许多著作中谈到他的方法论,而最经典的段落则在 小逻辑 中。他在该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 逻辑思想就形式而论有三个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die abstrakte oder verstaend i g e);(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d ie d ialektische oder negativ-ver nuenftige);(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die specu lative oder positi v e-vernuenfti g e)。 尽管黑格尔在这里谈论的是逻 [收稿日期] 20101009 [作者简介] 俞吾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为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创新研究基地研究项目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项目批准号: 05FCZD008)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 (项目批准号:09AZD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们之所以主张把恩格斯原著标题中的德语名字der Ausgang不译为 终结 ,而译为 出路 ,是因为费尔巴哈并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终结者是黑格尔,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不过是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后的一条 出路 而已。参阅拙文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 ,载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黑格尔著: 小逻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72页。S ehn G.W.F.H ege,l W erk e8(F rankfurt an M ai n:Suhrka m p Verl ag,1986)168. 2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结33 杨培元201301022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反映马克思思想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读了这篇文章,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也通过结合马克思的其他著作有了更多的认识。 我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出德国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哲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革命消灭德国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宗教批判(1—7)、德国现状分析(8—21)、德国的理论(22—27)以及德国应该怎么办(28—48)。行文思路是先以历史上对宗教的批判为引子,通过对比提出对政治和法的批判,引出全文中心。接着通过对德国现状的描述和分析证明德国制度的落后以及哲学理论水平的先进性(通过与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从而得出应该消灭旧制度并批判德国哲学来实现变革。最后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对德国未来变革的解决方法。 马克思出身于法学世家,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法学熏陶。在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深受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尤其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的后期,由于工作关系,使他曾经遇到了一系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等等。当时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认为法是“理性”或“理念”的产物和表现。因此.在这种法观念的影响下,尽管马克思想努力用他自己的知识来说明这一系列问题,但又总是回答的不满意。马克思遇到的这一障碍使他逐渐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看到黑格尔国家和法的观点同社会现实的矛盾。推动马克思去注意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且以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而要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必须同黑格尔法哲学彻底决裂,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问世的。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的手稿当时没有正式发表,直到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才第一次用原文(德文)并冠以现在的书名正式发表。不久以后.即1843年至1844年初,马克思又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德法年鉴》。 那么,《黑格尔法哲学》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题目中“法哲学”指的是什么?从我对全书的理解,法哲学应为一种国家哲学,即一种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一种意识形态。而黑格尔的法哲学就是普鲁士的国家哲学,是维护其反动统治的工具,是为其存在的合理性做辩护的工具。黑格尔有句名言“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应该存在。”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黑格尔思想的对现存统治秩序的维护,因此也就顺里成章的成为普鲁士的统治思想。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用其激昂、锋芒毕露的笔锋,对现存的统治思想进行针峰相对的斗争。

黑格尔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理解 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但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开端本身应该是逻辑的,它是有根据的、间接的。哲学是一种人文科学,既然是一种科学,它也就需要一定的合理性,如何实现这种合理性,逻辑性的思考是必要的前提。通过逻辑性的思考研究纯粹的知识,而不混入经验性的知识,这样能不失哲学的科学性,才能更客观的思考哲学。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黑格尔哲学是正确的。 否定原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是黑格尔辩证法一切方法的内在根据和核心的基本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提出了,辩证法有三大规律:量变和质变;对立的相互渗透;否定之否定。这三大规律都被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方式进行了阐述,而最后一个定律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整个体系构成的基本规律。这三大定律都包含了否定的原则在里面,如量变和质变规律,量变可以看作是一种渐进性的肯定的“变”,而质变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否定性的“变”,当肯定性的变达到一定程度,从而引发否定性的变。又如对立和相互渗透,也就是对立和统一,对立可以看作是否定的,而统一可以看做是肯定的。而否

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进步的法则,事物的发展与进步必须靠不断的否定之前的状态来建立新的状态,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已看到,在黑格尔辩证法中否定性的思想够成了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内在灵魂。然而光是有否定的原则并不能完全把握黑格尔辩证法的真谛,“灵魂”必须赋予躯体才能有真正的生命,才能起作用。那么黑格尔辩证法如何赋予其躯体呢?是反思。如我们前面所说,否定原则真正的来说是“自否定”,也就是说否定作为一条普遍的原则本来就有“反身性”,只有返回自身的否定才是真正一贯的否定,在这种意义上,否定就可以看作是反思的本质,而反思可以看作否定的体现。反思就如同一面镜子,通过镜子你可以看见你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同样通过反思你可以发现事物的否定原则,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本质的东西和实体的东西,并不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它外在的影像,而是我们根据看到的,进行反思,也就是思维,思考,去探索它真正的本质,真正的面目。如此,才有了我们人类这么辉煌的文明。 黑格尔辩证法作为逻辑、认识论和本质论的统一体,第一次成为一种贯穿于自然界、历史和人类精神中的普遍规律和法则,这在哲学史上是空前的。如何充分的、正确的估价这一点,仍然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浅析黑格尔的承认概念

浅析黑格尔的承认概念 吴海燕1,2,叶安勤2 (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22;2.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黑格尔的相互承认理论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认为相互承认概念在道德、历史和哲 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早在青年时期,黑格尔就致力于对人类统一性的研究,认为相互承认概念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在于创造。并认为任何社会规范的形成,必须以社会成员的“相互承认”为前提。 [关键词] 承认;欲望;斗争;劳动 [中图分类号]B0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674(2010)06-0084-03 第6期2010年11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 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doi:10.3969/j.issn.1007-5674.2010.06.026 No.6Nov.2010 黑格尔堪称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论述“承认”概念的哲学家。黑格尔最早引入“承认”概念可见于《黑格尔早期著作集》(1795-1796)关于《你可以对基督教提出最矛盾的思辨理论》中,为了论证人权如何在信仰中重获自由,他指出“为了信仰的权利,经过许多世纪的蛮行之后,经过多少年的流血斗争之后,我们将会满意地看到在国家的协议中对于社会契约的一个基本条款、一种不能因为进入任何社会而被剥夺的人的权利(人权)获得庄严的承认和无阻碍的发展”[1]。接下来,黑格尔的“承认”概念在下述四个层面全面展开:第一,承认从本体论上讲,是指对特定存在着或持续存在着的现实性的确认。第二,承认从认识论上讲是以符合信念和知识为论据的认同或等同,或者用来说明两者之间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第三,承认从伦理学上讲是指符合于道德和义务的行为得到肯定和推崇,或者具有道德善恶评判标准的意味。第四,承认从实践角度讲是信念与行为的中介。 一、承认源于欲望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描述了意识的五个发展阶段: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神。在意识发展过程中,意识通过自身以外的对象、通过对感性和知性的反思使自我意识确定下来,“自我意识在这里被表明为一种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它和它的对象的对立被扬弃了,而它和自身的等同性或统一性建立起来了”[2]。为达到自我意识的建立,自我意识必须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单个的自我意识、承认的自 我意识、普遍的自我意识。所以在意识发展过程中,意识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意识或自我意识都是以追求对象的承认的形式获得自身的确立的。这种追求对象承认的动力就是欲望,“自我意识就是欲望”[2]117。 “欲望”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自我在其意识的直接性中表现为一种欲望之我,欲望是一种冲动,一种渴望,自我意识有了欲望也就打开了他人进入自我之门。“黑格尔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并且最终可以追踪到欲望,以此,他就为他的分析提供了一个人类学的基础。在黑格尔看来,欲望是人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互动的源泉,它只有在他人对自己的承认中才得到最终的满足”[3]。在黑格尔那里欲望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欲望是自我意识的直接性,也就是说自我作为一个主体在起点上必然地就表现为一个欲望的自我。第二,黑格尔认为欲望的存在即意味着有“欲望”的对象存在。第三,“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的追求承认的欲望和获得承认的局限,便产生了相互承认的欲望辩证法,正是因为不可能达到相互承认,才有了双重的欲望主体之间的生命斗争,从而构成了一个主人与奴隶人类起源学意义上的地位的历史转变。 黑格尔第一次打破了自然世界的欲望之我的逻辑关系,展示出一个有关相互承认的新型欲望关系。黑格尔的相互承认的欲望的解释使得人的尊严和价值凸显出来,人的渴望起源于自然本能的内在的超越性,与动物的欲望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这里的 [收稿日期]2010-07-08 [作者简介]吴海燕(1978-),女,吉林梨树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叶安勤(1978-),男,湖北黄冈人,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84——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 摘要:“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这段著名论述被一些学者误读为马克思对他本人的自然观的论述。通过与黑格尔自然观相对照、对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进行的全面解读证明:这段话中,“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就是黑格尔自然观中的自然界,“人”是活生生的人;是黑格尔把他的抽象自然界与人分隔开来,这段论述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性分析,而不是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自然观的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黑格尔自然观;误读 马克思自然观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关涉对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理解。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首要的是正确解读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但是,马克思的一些重要论述却常常被误读。“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①这段著名论述就遭受了这样的命运。这段论述被一些著名学者看做是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自然观的明确表述,并被这些学者解读为:马克思认为谈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论述说明马克思的自然是人化自然等等。在本文看来,这些解读是对马克思这段重要论述的严重误读,而且这种误读造成了对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哲学不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为了弄清这段论述的真意,本文试图依据相关文本,对这段论述进行再解读。 一、黑格尔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批判性著作的被误读,主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所要批判的相关思想或著作不了解,以及没有注意区分马克思批判性著作中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性质。马克思批判性著作中的不同性质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所要批判的著作的摘录,对这些著作所表达思想的复述、转述或概括;二是对被批判者的思想进行的批判性分析,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差别,有的暗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的认识,有的并不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的认识而只是马克思对被批判者的思想的分析;三是马克思撇开被批判者而论述自己对相关事物的认识。由于这些不同性质的内容都是从马克思的视角出发的,所以,在解读相关文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时候,必须对这些不同性质的内容进行准确的区分。过去,有一些学者,常常把只是马克思对批判对象进行分析而不含有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认识的论述,甚至把马克思转述、复述或概括的被批判者的思想,当做马克思本人对相关事物认识的论述,就是既不了解被批判者的思想,也没有对马克思批 收稿日期:2013—03—18 林建成,男,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4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三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篇一 就德国而言,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对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从对德国宗教的批判角度着笔,以开篇显志的议论笔法,直接指出,已对完成对宗教问题的批判的德国正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领域与方向的新的批判,德国正处于遽速变革的时期。而批判将带来学习和思考,带来新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一思维着的精神。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第二段马克思即表明了自身立场,即人与宗教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作为唯物主义的伟大先驱,马克思坚定地持反宗教的批判观点,认定是人出于自身的意愿与欲望而创造了地位凌驾于自身之上的人,而非由以神祇为核心灵魂的宗教创造了比自己更为低等的人。而关于人为何要创造宗教这一问题,马克思则指明,宗教作为信仰的皈依,是人在现实的苦难的重压下,希望求得拯救获得幸福的欲望的反映。而关于宗教,还有一种颇为有趣的比拟,是将宗教比作精神鸦片”。鸦片作为一种麻痹神经具有致幻力的老式毒品,除了许诺给人一个美好的梦境外,也具有调剂无聊生活,权作消遣的效用。但无论怎样说,马克思都指出了,宗教是用以麻痹人类的毒药,而麻痹人类势必会导致生产力低下,社会停滞不前,因此,宗教对德国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不容小觑,而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成为了反对以宗教作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宗教批判成为其他一切批判的起点

当宗教的伪善外衣被撕碎时,人所幻想出的美好桃花源也被撕碎了。失去精神支柱的人类迫切需要新的真理来支撑自我价值观使其不至于崩塌,使自我不至于重新陷入信仰无序的状态之中。于是哲学家 以马克思为首的这批人,他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之后,历史的 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他开始把批判的视野从宗教本身转移到之前被宗教圣光所遮掩的其他社会领域——从对神性的批判,到对人性的批判,到对由人汇集而成的群体,即社会的批判,最后,至y人所创设并最终用以治人的,政治与法的批判。 关于对德国社会其他领域的延伸批判,马克思作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将所谓德意志的自由历史”同野猪的自由历史”作比,振聋发聩,他的这一观点,恰恰是唯物史观的一个表现,主张历史的变化发展上升性,想要寻求变革,重蹈历史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立足眼下,以炮火轰开新变革的大门!因此,对于德国制度,马克思痛呼:这种制度 本身不值得同情,它本身不值得重视,且已处于应当受到鄙视,也已受到鄙视的状态”,大力批判德国既定制度,指出德国国人在此种政治经济制度下,社会成员麻木不仁,俯首听命,在身价高而人数少的统治者手下,日益呈现出行尸走肉之态。马克思自认这样的社会状态是耻辱的,但他同时表示,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马克思以一种民族羞辱的姿态,企图以此唤醒国家人民的羞耻感,从而鼓动他们逃离僵 化的社会制度关系,这便是一种十分大胆且付诸实际行动的批判了。 马克思认为,当批判的矛头指向哲学的时刻,批判本身便接触到了当代问题之所在的问题核心。德国的法哲学与国家哲学具有先进性,因而德国人民

读书报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读书报告 ——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主要以黑格尔主义为其理论根基。随着马克思不断接触社会现实,他的法学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革命的爆发,使得马克思开始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 作者首先分析了宗教的本质,并指出,在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以后,就应当集中批判德国的社会制度;而要彻底批判德国的现存制度,就必须批判德国的、尤其是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但是,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因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德国的社会革命不仅需要有彻底的革命理论,而且需要有物质的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无产阶级,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思想。为了把这两种批判结合起来,马克思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文章以“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开始,马克思认为对现实的批判首先要批判人民对现实的幻想,。正如他接着指出的: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宗教只是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是人把自己的类本质:把人类的优点集合起来,是指对象化为独立的主体,这就是上帝。因而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人因为理性的迷误反过来把自己的本质看成是上帝的本质。所以对宗教的批判就归结为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马克思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理论明显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很好的解释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是人的精神慰藉。可是“鸦片论”是让很多人困惑的。马克思的意思是如果依赖于宗教去缓解痛苦,治病就有可能被干扰和耽误。.所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的正确含义必须要在当时的语境下去理解。马克思宗教观的核心内容,是认为宗教的产生及其表现方式与特点,是与物质生产和交往所决定的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当时当地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就是为了揭示现实的无情与不合理——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当宗教的光环消失以后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便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当揭示了宗教的阶级社会的政治的功能受到批判之后,政治制度也就必然要受到无情的批判。因此马克思说还必须对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为什么呢?接着马克思描绘了德国国家的现状,把一切丑的东西公开化和彻底化。相比于现代其他国家,德国远远落后历史。对德国制度的批判意义是什么——“这种反对德国现状的狭隘内容的斗争,对现代各国来说,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德国现状是旧制度的公开的完成,而旧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的斗争,而过去的回音依然压抑着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如果看到,在它们那里经历过悲剧的旧制度,现在如何透过德国的幽灵在演它的喜剧,那是很有教益的。”另外他通过批判表明现代德国制度是一个时代的错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的基本内核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黑格尔是历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内容是十分丰富和宝贵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他认为辩证法不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而是概念自我发展,把自然,社会的辩证发展看成是概念辩证法的表现,从而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黑格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就是永恒发展的思想。恩格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得出人类历史是永恒发展的,并不具有最终性质,虽然科学证明人类可能灭亡,但人类的终结并不是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可以看出恩格斯对辩证法的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批判改造,清洗出它的合理内核,创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飞跃.。

浅析黑格尔美学

浅析黑格尔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 黑格尔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学研究成果,并以他丰厚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经过严密而辩证的论述,最后精辟地总结出他的美学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简明又完整的概括,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深化了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具有科学的里程碑意义。尽管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可是他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时,却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论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等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美、怎样去创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空间。 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认清

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我实现。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的概念的全部含义,概言之就是理念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灵化。(艺术)美是多种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第一,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美的本质只是在感性形态下作为一个事物而出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184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青年时期未完成的政治哲学残篇,写于1843,该手稿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的批判性分析。《批判》一书其中部分遗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个标题是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首次发表的时候加上去的。 、人物简介黑格尔(1770-1831)全名: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德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国家哲 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最完整的的表现。 黑格尔思想前后也不是一致的。 (1)青年时期的黑格尔在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推崇理性,主张人权, 他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渴望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于兴盛,对当时德国的四分五裂表示不满和悲愤。 (2)晚年的黑格尔思想逐渐趋于保守,在继续主张改革和进步精神的同时,极力论证普鲁 士专制制度的合理性,赞美普鲁士王国。 二、社会历史背景 (1 )德国社会状况: 19世纪初期,德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分裂的封建国家。 经济上,长期的战争和封建割据,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政治上,众多的公国,自由城市,独立王国,诸侯

国,皇室领地等构成了德意志帝国,但是帝国皇帝并未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封建势力依然庞大。 (2)思想状况: 随着普鲁士王国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实力日趋强大,众多的德国人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普 鲁士王国的强盛方面。黑格尔就是其中一位。 19世纪,英法正在开展工业革命,深受工业革命影响,德国的工业也日益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传统的王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新的政治理论 给予说明和协调。 (3)黑格尔《原理》形成背景: 恰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则赋予德国思想界以解放和革命的因素。 正是在此背景下,黑格尔在沿袭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辨证的思维一一即看到 事物存在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必将消亡的一面。 在此思想指导下,黑格尔对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度进行了哲学的批判和认识,写作了《法哲学原理》(philosophy of right)(1821年)。一方面,他力图证明普鲁士君主立宪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辨证的思维又赋予他这种哲学论证以某种程度的革命性。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哲学的一大特色。黑格尔站在近代哲学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恢复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传统,用辩证法来克服近代哲学机械世界观的局限,以辩证法为结构,第一次使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辩证法乃是黑格尔解决哲学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辩证法既是黑格尔对哲学的伟大贡献,同时也是其哲学中受到人们批评最多而且遭到人们误解最多的地方。譬如我们现在专门讨论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本人肯定会不以为然。因为他的辩证法与他的哲学体系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毋宁说辩证法就是他的哲学体系。所以,我们实际上既不可能脱离辩证法来讨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不可能脱离他的哲学体系来讨论他的辩证法。换言之,理解黑格尔的哲学首先应当理解他的辩证法,而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又必须把握他的整个哲学。 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一部重要哲学着作,他代表了当时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的分析批判。他认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肉体的,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精神和思维看作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没有感觉,没有人的,在人之外的思维”是十分荒谬的。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以精神、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上帝,“唯心论直接地将理性神化”,“黑格尔哲学是将思维……当成了神圣的绝对的本质,…绝对?哲学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学的秘密”。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将精神、思维“外在化”为自然的学说,不过就是改装了的上帝创世说,“从精神里推出自然,意思等于算帐不找掌柜”,“等于从水里做出酒”,“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山倒海,用语言使瞎子复明”,“等于处女借圣灵而生救世主”。 卡尔·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写了一本《费尔巴哈论纲》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 黑格尔哲学方法是辨证的,体系却是形而上学的、或者说本体论的,这种体系束缚了辩证法的贯彻——缺乏实践性和革命性,科学性也不彻底。 说实话,我很喜欢黑格尔哲学,世界上需要有这么一部书!严整庞大,深刻完备,令人崇敬不已…… 但可以了,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到此终结,它本身具有基督教唯心主义的明显特征不说,剥离这些之后,这种沉重的体系也妨碍为革命实践而进行的科学反思;虽然哲学家、思想家少不了做这种细致而广泛的研究工作,但这种体系构建很容易形成僵化的教条,需要一种生机勃勃的思想形式和哲学形式。 “哲学家总是按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批判反思学术和现实,具体指导社会实践,这样的哲学是理想的哲学——而“思想大全”式的黑格尔哲学应属一代风尚之神品,在科学发展全面挺入旧哲学各个领域的今天,这种哲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更为广泛的哲学原理一个特殊的应用。“伦理实体冲突论”和“永恒正义”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为例,浅析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小说主人翁身上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呼啸山庄》悲剧人物 引言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相对准确和完整的解释。在他之后,虽然有很多学者也对悲剧理论作出过某一方面的阐述,但大多没有突破亚理士多德的理论框架。直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出现,他对悲剧理论运用辨证的方面加以阐述,强调了“冲突论”和“永恒正义”的观点,对悲剧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突破。 1、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辨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过程。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2]。他接着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是理想的冲突[3]。 黑格尔在他的悲剧理论中还提出,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的胜利。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4]。 2、《呼啸山庄》主要人物情节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著名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荒原上的一座终日狂风呼啸的山庄。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从利物浦领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给他取名希斯克利夫,并待他如同亲生,却引起了儿子辛德雷的强烈不满和嫉妒,而女儿凯瑟琳与这个皮肤黝黑一身野气的孩子很快成了形影相随的伙伴。恩肖先生死后,希斯克利夫失去了保护,辛德雷少爷待他如同奴仆,并禁止妹妹与其玩耍。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孩提时的友谊不知不觉中已发展成真挚的爱情。相似的个性,相同的生活趣味和反抗目标,使他们互以对方的生存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但是在等级分明的社会里,凯瑟琳却难以嫁给希斯克利夫。当她做出天真的决定,答应嫁给画眉山庄的阔少,温文尔雅的林顿时,希斯克利夫突然失踪了。当晚,凯瑟琳站在狂风暴雨中大哭了一夜,重病一场,为日后的精神崩溃留下了隐患。三年后,希斯克利夫重新出现,已变成一个富人,他对凯瑟琳的爱情由于压抑和扭曲,其中夹杂着苦涩的恨与仇。这时已经是林顿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在得票最多的前十名中,有爱因斯坦;查尔斯·达尔文;史蒂芬·霍金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康德,尼采这样的知名哲学家,而排名榜首的竟然是马克思,这大大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而另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连前20都没有排进。但是,这也并不能否定黑格尔在哲学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哲学的发展史上,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不仅都占据这重要的地位,而且两人的还有许多联系。在这里我想很浅显地谈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黑格尔的哲学诞生在马克思主义之前。黑格尔的辩证法非常丰富多彩,他是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马克思与黑格尔同为德国人,在中学的时候马克思志存高远,立志为全人类的幸福事业而奋斗。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就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地参与了他们的活动。这也使他更多地吸收了黑格尔思想中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他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的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传统意义上提到两人,许多人都会提马克思是否继承了黑格尔。比如存在主义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都认为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忠诚继承者,而结构主义和分析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则认为2人无关,马克思是抛弃了黑格尔之后才有马克思主义。 前面已经提到黑格尔的辩证法非常丰富多彩,而马恩正是借鉴了黑的辩证法,才建立了唯物辩证法。因此,可以说马恩继承了黑的思想。但是熟悉哲学的人都知道,马克思是唯物的,而黑格尔正好相反,强调“绝对精神”。黑格尔是继承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并“把康德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还“依照康德提出的问题和开辟的道路,有所批判、提高、发展”。但是,马哲否定了绝对精神,修正了费尔巴哈等人的唯物观,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上,从根本上重组了黑的辩证法体系,并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牢牢结合在一起。从这一点看,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虽然与客观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辩证法是两个体系,但是黑格尔的哲学,实际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准备了基础”。对此,马克思也不例外地说:“我们已陷进了黑格尔的学说 黑格尔认为,存在作为结果;而马哲认为存在是起点,概念等意识产物是结果。俩个人的学说可以说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不能做简单比较,也就不存在谁超越了谁的说法。但从哲学的历史进程上看,马恩哲学作为后来者,自然是超越前人成果的、更加适应他们那个时代、那个阶级需求的。黑格尔只强调了思辨,而马克思的最大进步之处,就是提出了实践第一,实践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现今的社会中比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报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报告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背景 马克思出身于法学世家,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法学熏陶。在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深受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尤其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的后期,由于工作关系,使他曾经遇到了一系列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等等。当时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认为法是“理性”或“理念”的产物和表现。因此,在这种法观念的影响下,尽管马克思努力用他自己的知识来说明这一系列问题,但又总是回答得不满意。马克思遇到的这一障碍使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看到黑格尔国家和法的观点同社会现实的矛盾,推动马克思去主要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且以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而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就那些批判,必须同时黑格尔法哲学彻底决裂,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问世的。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的手稿当时没有正式发布,直到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才第一次用德文并冠以现在的书面正式发表。不久以后,即1843年至1844年初,马克思又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疑问,这篇文章发

表在德法年鉴。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内容 1.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的批判 在黑格尔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含义相同,直到黑格尔才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概念进行区分。由于黑格尔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观念,他认为市民社会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是一种理念,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产物,现实中没有市民社会。而且理念中的市民社会也不是以文明、道德、伦理为出发点,而是以追求个人的利益、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借助他人运用手段,各取所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他还颠倒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他认为,社会的各种关系都源于国家,国家是最高权利的体现,是社会各方面的决定性力量,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离不开国家。 马克思由于当时经济学知识的欠缺,所以大多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进行批判。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市民社会就是“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既肯定市民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又批判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与此同时,为了弥补自己的知识欠缺,马克思又从对哲学的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企图从政治经济学中找到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从而摆脱黑格尔的理论,实现超越黑格尔。马克思破除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颠倒,摆脱理性现实主义,从现实社会出发,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离不开市民社会。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讲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 一、教学要求 这部著作是对G.W.F.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通过参加现实斗争,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阅读了L.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得到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但是,和费尔巴哈只注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把被他颠倒了的逻辑观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颠倒过来,指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批判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著名结论;批判了黑格尔主张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阐明了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否认有质变的缓慢进化论,提出必须经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新国家的观点。 二、主要内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中译本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着重强调的有以下几点:人的本质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宗教的本质这种抽象物,更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主观的实践是必要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的能动性思维能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要用哲学改变世界,必须把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放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考量------“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总之,马克思之所以批判得不留情面,是因为他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内的大多数哲学家们不停的编造新词汇解释世界,与其妥协,只是在意识形态上打转,也就是说,只是要改变关于世界的观念,而无法改变世界本身。在从思想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生活方

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辨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时代变了,马克思已经“过时”了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它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它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从而为我们树立了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

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涡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和科学的世界观、是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伟大成果。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