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新华网北京4月27日电

(2006年3月4日)

胡锦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要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

二是要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国家兴盛,人才为本。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工作措施,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努力造就大批优秀人才。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不拘一格选人才,建立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体制机制,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人才辈出的局面。

三是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讲话的一部分。原载《求是》杂志2006年第9期)(完)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只有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成为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强大力量。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境界,同时也规定了社会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与评价尺度。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核心道德价值范畴,是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道德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通过共同的价值尺度,引导和帮助人们约束自我、提升境界,进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进而

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提高全体公民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识别美丑的能力,推动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既是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自觉实践的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只有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成为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强大力量。生产实践是人类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也是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物质基础;社会实践是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也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途径。因此,应坚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们在实践中领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更好地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同时,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文明道德新风尚的形成。

《人民日报评论员:打牢基础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清晰的是非界限,明确的荣辱观念,不仅是一个民族正气盎然、精神奋发的鲜明标志,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在时代的要求中明荣辱之分,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

体现。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取决于有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和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更需要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无法有效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良好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荣辱观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深刻变革,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要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践行,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打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把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要求,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我们的认识统一起来,把我们的精神振奋起来,把我们的力量凝聚起来,创造和谐文化建设的新境界,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文艺使命 》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它作为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和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体现了奋进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深入持久地贯

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是全社会面临的一项共同任务,也是文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艺具有美感教化、道德熏陶、精神提升作用。鲁迅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表明,进步的文艺从来都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形式。每个时代的进步文艺,对于拓展人们的视野,激励人们的斗志,锤炼人们的品格,激发人们的创造,都展示了巨大力量。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艺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人们知荣辱,辨是非,担负起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促进社会文明全面进步的神圣职责。

文艺要真正担负起这样的历史使命,首先,要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人类绝对的和崇高的使命,就在于他知道什么是善和什么是恶,他的使命便是鉴别善恶的能力。”而文艺在这方面所能起的作用尤为突出。古人说:“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更精辟地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鄙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们中间找到好的东西;就是在人们心灵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文艺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时,并不单纯是客观地记录。“所见天物,未必圆满”,“再现之际,当加改造”。这改造的过程便融入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思想感情,因此有所谓“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之说。优秀的文艺作品,作者会将他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和评价明确地、毫无保留地传达给他的受众,说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值得赞美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当反对或批判的。近年来我国涌现的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如电视剧《任长霞》、戏剧《村官李天成》、电影《大道如天》等作品,均是以高尚的精神感召和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人们产生了强烈共鸣,在精神上得到提升,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第二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合格公民提出

的基本要求,也是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行动指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一件关系到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的大事。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迫切需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发挥文艺的优势,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培养健全的人格,就显得尤其必要了。文艺的功用在于它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完善人的精神,告诉人们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人能够自觉地走向崇高,避免低俗。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就像一座精神宝库,能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人生信念、道德情操;能激励、鼓舞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追求,鼓舞人们追求美好理想,走向崇高的人生道路。

第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地阐明了在我们的社会里,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得到肯定和褒奖,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否定和贬斥,有利于激励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升华精神境界,进而形成学习先进、抵制邪恶的健康的社会环境。文艺的作用在于它可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深入人的内心世界,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移风易俗。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营造政通人和、风清政朴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是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应当以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对社会成员进行引导、感染和激励,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启迪,在心灵震撼中获得教益。

第四,有利于弘扬积极奋进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和集体荣辱的统一。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荣辱观中首要的、最核心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我国文艺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家,以他们洋溢着真挚深厚的爱国激情的文艺作品,培育和造就了无数关心祖国命运,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贡献青春和热血的爱国志士。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文艺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使中华民族光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持久的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这是赋予文艺工作者的庄严的时代使命,同时又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规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我们要在自己的文艺实践中,把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把握正确的文艺导向结合起来,与搞好文艺创作结合起来,与提高自身素养结合起来,弘扬敬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开拓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新境界。


《人民日报》 (2006-11-30 第09版) 沙 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