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7)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第七套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系统阐述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经验与课程、知与行、思维与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与道德、儿童与教师八个关系的教育思想称之为(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教育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3.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5.“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等谚语体现了( )的观点对人的教育方式的影响结果。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平行论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子对教师职业( )角色的阐述。
A.授业解惑
B.管理者
C.示范者
D.父母与朋友
7.课程论最基本的概念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
D.课程指南
8.在测验学生英译汉的技巧时,由于所选的短文中词汇量较大,学生受到词汇量的障碍而难以发挥翻译技巧,测验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学生掌握词汇量的多少,然而并没有确切说明学生的翻译技巧,这样的测验( )不高。
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区分度
9.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2.教育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13.《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4.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是( )。

A.德育活动
B.劳动技术教育
C.课外活动
D.额外教育
15.下面表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的是( )。
A.老师让背书,学生们认真地背书
B.老师对学生说:“你很聪明,只要认真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结果这个学生成绩提高了
C.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了他
D.老师穿得很漂亮,结果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地配合老师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学校教育
2.美育
3.教育规律
4.观察法

三、简述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学生的本质特征。
2.德育过程和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3.简述教育立法的意义。
4.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礼记?学记》中所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与教学中的哪一条教学原则相一致?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这一原则?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学生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学生的头。果然,这个学生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2.在一堂观察玉米的课上,一位男同学凡是听见有人说发现了一条虫子,他都要跑过去观察。老师在课上并没有制止,只是在下课后,老师单独留住了这位男同学,请他帮助收拾玉米,然后说,你对虫子很感兴趣?同时也指出了上课是不能东跑西跑的。最后老师拿了一本昆虫类科普读物借给这位男同学。
问题:请评价该老师的教育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美国学者杜威系统阐述教育与生活等八大关系,并在实用主义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民主主义信念的理论基础上构建起实用主义教育体系。
2.A[解析]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活动,而有意识的活动离不开人脑和语言。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发展了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器官——人脑和交往工具——语言,教育劳动起源论源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3.A[解析]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品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导向和动力的作用。
4.B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

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
5.B [解析]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重视教师权威和书本知识、学校纪律等特点,“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等就是典型例证。
6.C [解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有利于说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
7.C[解析]课程理论简称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因而课程是课程论最基本的概念。
8.B[解析]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教师或测验编制者在编制测验时,一定要鉴定测验项目是否就是所要检查的项目。否则,这个测验就可能无效或低效。
9.C [解析]对小学生来说,影响他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发展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是学校教育。
10.B[解析]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1.D[解析]赞可夫提出的五条“教学原则”是: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12.D[解析]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13.B[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学记》还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14.C[解析]课外活动就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15.B[解析]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

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二、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3.教育规律: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4.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发展性。一般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五个阶段。教师要能够宽容并积极引导学生。
(2)有潜能。学生有巨大的多方面的潜能,老师要相信学生。
(3)差异性。学生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扬长避短。
(4)主动性。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独立性。学生是权利的独立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立的法律地位。
2.[参考答案]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3.[参考答案]
(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
(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
(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
(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4.[参考答案]
(1)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2)在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礼》、《书》、《诗》、《乐》、《易》、《春秋》。
(3)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1)该思想与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相一致。
(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按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区别主次、有详有略地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
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这位老师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
2.[参考答案]
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适当而且科学。
首先,这位老师注重保护学生的天性,善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发现学生上课有不符合课堂纪律的行为并没有进行制止和批评,而是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有观察虫子的机会。课后又借给学生昆虫类的科普读物,引领学生科学地学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有位专家说过:创新意识就是问题意识,来自于学生的好奇和怀疑,没有好奇、怀疑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无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虽然只是教师一次微小的课堂行为,但是恰恰为学生的创造力打开了一扇门。
其次,这位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课堂上学生的行为明显是错了,如果因为保护其自尊心而不加责备,必然会导致学生再次犯错。可是如果当场批评的话又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很体贴地在课后指出学生的错误,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又保护了其自尊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