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颈外静脉采血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小儿头皮输液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内儿科操作规范

内(儿)科操作规范 一、胸膜腔穿刺术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1)为明确胸腔积液的性质,需做胸腔穿刺抽液检查以助诊断; (2)对有大量积液或积气而产生肺压迫症状者,抽液减压以及脓胸患者须抽液进行治疗; (3)肺及胸膜腔病变,腔内注射药物局部治疗。 禁忌症:(1)穿刺部位有炎症、肿瘤、外伤; (2)有严重出血倾向、自发性气胸、大喀血、严重肺结核,肺气肿等。 (二)术前准备 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做必要的体格检查。 2、与病人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准备器械:胸腔穿刺包、无菌胸腔引流管及引流瓶、皮肤消毒剂、麻醉剂、无菌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及胶布。 4、给患者测量血压,术者洗手,戴口罩、帽子。 (二)操作方法 1.嘱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

臂上。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坐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 2. 穿刺点选在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进行,胸液较多时一般常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9 肋间;有时也选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为穿刺点。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 线或超声检查确定,穿刺点用蘸甲紫(龙胆紫)的棉签在皮肤上标记。气胸抽气减压:一般选取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偏外侧或腋中线4~5肋间。因为肋间神经及动静脉沿肋骨下缘走行,故应经肋骨上缘穿刺以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3.常规消毒皮肤, 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检查器械。 4.用2% 利多卡因在下一肋骨上缘的穿刺点自皮至胸膜壁层 胸腔积液穿刺体位

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一手持纱布,另一手操作。麻醉时注意事项:1.麻醉剂字面向上,双人核对;2.针头勿与瓶口周围接触;3.注射之前将气泡排尽。 5.术者以左手示指与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针尾橡皮管用血管钳夹住)沿麻醉处肋骨上缘缓缓刺入,当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已穿过胸膜壁层,如未见胸水,可给予橡皮管一定负压,明确是否有胸水,取注射器接上橡皮管,松开血管钳,进行抽液。助手抽水,避免接触无菌器械,操作者固定穿刺针以防刺入过深损伤肺组织。记录液量并送检(常规、生化、免疫、病原学及病理检查等)。 6.抽液结束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片刻,消毒,用胶布固定后嘱患者静卧半小时,尽量保持伤口干燥。再次测量血压。

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12-25T09:17:03.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1期供稿作者:赵涛[导读] 儿科护士的培养比其他科室的普通护士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家长的期望值高。赵涛(山东省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252000) 【关键词】儿科技术操作规范规程儿科护士儿科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219-02 儿科护士的培养比其他科室的普通护士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家长的期望值高。很多年轻护士进入临床工作时,往往不能按期使用,影响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科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针对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作为儿科科护士在日常工作的指南,规范了护士的工作流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对象 儿科年轻新入护士30人,均为女性,年龄在19~25岁,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25人。 2 方法 2.1《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制订包括以下个方面:病人入院、出院工作流程、肺炎健康教育工作流程、护理人员交接班工作流程、静脉输液工作流、氧气雾化吸入工作流程等九项常用工作流程。 2.2《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实施 2.2.1护士人手一册的《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并根据《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内容展开学习。让她们对《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2.2.2由护士长或总带教组织科内学习,按制订的操作流程进行统一的培训,要求每名护士要熟悉《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内容。 2.2.3实行分组练习及一对一带教,由科室有带教资格的老师分别带领一名年轻护士,以《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为准则,遵循五环节:示范、观察、纠正、强化、考核等做好带教。 ①示范示范是按《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内容要求做给她们看,边示范边讲解,对操作的难点、重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以强调。 ②观察观察即通过对她们各项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以了解她们对各项操作的掌握情况。帮助她们解决初次工作遇到的困境和心理障碍。一边观察她们操作一边进行记录,对做得不足的地方进行标注。 ③纠正纠正即根据观察她们工作的情况,总结做得好和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对不足之处给予纠正。 ④强化强化即按照操作流程的要求坚持做下去,使对操作的掌握从熟悉到熟练,逐步达到规范要求,最终形成习惯。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带教老师必须逼迫她们不断坚持去做,而且要根据科室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 ⑤考核总带教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对她们进行带教培训,对《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内容现场考核。 3 结果 培训一个月后进行现场考试合格人数为30人,合格率为100%。 4 讨论 4.1运用五个要素应用于儿科年轻护士的带教工作,把带教工作的重点放在至重培训过程的指导上,避免了盲目、随机的传统带教方式,提高了她们的带教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带教老师的带教理念,促进带教老师不断地、主动地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带教水平。 4.2规范了带教老师技术操作及专业语言: 《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使用,规范了带教老师技术操作及专业语言,增强她们专业知识对带教工作起良好的指导作用。是新护士学习和工作的指南和老师教学的依据,可有效缩短年轻科护士在儿科的角色转换。 4.3加快了年轻护士角色的转换:儿科的教学内容广泛,在校学习的内容分散、粗浅,实习时实际操作又少,她们新入到儿科都有一种恐惧心理,不知所措,有了《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使她们均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并使她们在遇到不懂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有了求助向导,使她们面对问题时不再慌乱,大大地加速了她们的成长过程。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1、汤剂 (1)制备 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 超过药面 3-5 厘米——浸泡( 20-30 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 (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 而适当掌握。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 单煎、烊化、 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 (1)制备 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 迹或挑起片状) (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 而定。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 三倍。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 匀。 3、散剂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

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 ( 2)注意事项: 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 2 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 号筛。 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 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 筛。 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 菌环境下配制。 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 水丸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 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 ( 2)注意事项: 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 6 号或 5 号筛。②干燥温度一 般不能超过 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 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 (1)制备 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 衣及包装 ( 2)注意事项:

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附件10 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2019年版) 为规范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主要包括儿科(0-18岁)可弯曲支气管镜、硬质气管/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等诊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开展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术前准备室(区域)、诊疗室、麻醉恢复室、内镜清洗消毒室、储镜室(区)等相关场所和设备。 1.儿科。 有开展儿科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作的科室及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有儿科麻醉人员)、胸外科、耳鼻咽喉科等相关科室。 2.术前准备室(区域)。

术前准备室(区域)的人员配置应能满足患者术前准备需要。配备吸氧、负压吸引系统。 3.诊疗室。 (1)操作间数量设置应满足服务需求,保障诊疗质量和操作安全。 (2)每个操作间的面积原则上不小于20m2,保证内镜操作者及助手有充分的操作空间。 (3)配置移动推车或吊塔,能集成内镜主机、显示器,可灵活地移动到医生操作所需的任意位置。 (4)操作间内的物品与设施均须参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包括通风、水、电、双吸引、双氧气、电脑接口、急救设备(抢救车内置各种抢救药品、不同型号气管插管、带不同型号面罩的复苏囊、除颤仪)、空气净化灭菌设备、检查床、内镜工作站、冰箱、37度恒温箱、阅片灯等。 4.麻醉恢复室。 房间不小于20m2,配置必要的监护设备、给氧系统、吸引系统、急救呼叫系统、急救设备及相应的医护人员,保障患者安全。 5.内镜清洗消毒室。 应配置相匹配的清洗消毒设备,手工清洗消毒操作需配备四个槽:初洗酶洗槽、消毒槽、终末漂洗槽及阳性槽,无阳性槽时内镜清洗消毒机可替代。单独配备洗消机时,需要

新生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12蓝光照射

蓝光照射疗法 一. 准备用物 双面蓝光箱, 单面蓝光及温箱, 黑色眼罩, 绷带, 纸尿裤 二. 光疗指征及适应症 1.指征:A.凡患儿总胆红素在204~255umol/L以上者; B若早期出现黄疸(生后36天内)并进展较快者, 可不必等总胆红素到204~255umol/L, 低体重儿有黄疸者指征可放宽; C.若产前已知胎儿为Rh溶血病, 出生后待黄疸一旦出现即可进行光疗; D.在换血前作准备工作时应争取光疗, 在换血后仍应继续进行。 2.适应症:光疗只适应于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者, 它适应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如同族免疫性溶血病(母婴Rh,ABO血型不合), G-6-PD缺乏,感染, 血肿等。 三. 护理 1.照光前的护理 A. 检查蓝光箱的性能,灯管是否全亮, 不亮应及时调换, 有灰尘时应先擦去。 1

水槽内加入灭菌注射用水至水位线,箱内放置温、湿度计,接通电源,打开开关,设置光疗箱温度、预热。 B. 待箱内温度在30℃左右时才放患儿入内, 为此可先开全部荧光灯, 再在灯之四周围上兰布, 既保暖又反光。 C. 照光前一般先洗澡, 可清洁皮肤, 减少感染, 洗澡后不应扑粉, 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 D. 剪短指甲, 防止因哭吵而两手舞动, 抓破皮肤, 必要时可用绷带固定两手或戴婴儿手套。。 E. 用黑色稍硬不透光纸片或布遮盖两眼, 用黑布或纸尿裤保护会阴部。 F. 记录光疗开始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 2:照光时的护理 A. 患儿应裸体放于床中央, 以获得最佳照光位置, 若患儿烦躁, 移动体位, 巡视时应予以纠正。 B. 保持玻璃床板透明度,如患儿呕吐, 泪水, 出汗, 大小便等污染应及时清除,以免影响疗效。 C. 光疗下箱温应保持在28℃~32℃, 湿度为50%~65%, 巡回时注意纠正。 D. 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 一般超过38℃报告医生并做相应降温处理。 2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第1章总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 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

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信息)。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doc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章 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节 腹膜腔穿刺术操作规程 【适应症】 1、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膜炎、腹腔积液时,行腹腔穿刺抽取腹腔液体化 验检查以了解其性质,辅助诊断。 2、当有大量腹水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或引致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 轻症状。 3、经腹腔穿刺向腹腔内注入诊断或治疗性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 利尿药等。 4、重症胰腺炎时行腹穿后予腹腔灌洗引流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为重症 胰腺炎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案。 【禁忌症】 1、腹腔粘连、包块。 2、肝性脑病或脑病先兆。 3、包虫病的包囊。 4、卵巢囊肿。 5、严重肠胀气。 6、躁动不能合作者。 【穿刺部位和体位】 1、患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选择适宜的穿刺点: ⑴右侧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 1/3 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 最为常用,也可在左侧; ⑵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 断性穿刺; 1

2 ⑶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 B 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 ,将皮肤消毒用品、 无菌手套、治疗用药和 注射器携至治疗室。 2、病人准备 向患儿家属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术前嘱患儿排尿排空膀胱,以免 穿刺时损伤。 【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 (范围至少 15cm), 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 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诊 断性穿刺,可直接用 20ml 或 50ml 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 8 号或 9 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以输液 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 4、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 定。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 降或休克。 【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 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2、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首次不超过 200-300ml ,以后每次不超过 100-200ml ,以免腹腔压力下降,影响循环 (新生儿和婴幼儿酌情减少 )。 4、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到壁层腹 膜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手协助 下,稍向一旁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如仍有漏出,可用蝶形 2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部分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第1章总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 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 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 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 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 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 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 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 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 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 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 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 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 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 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

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1]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章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节腹膜腔穿刺术操作规程 【适应症】 1、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膜炎、腹腔积液时,行腹腔穿刺抽取腹腔液体化验检查以了解其性质,辅助诊断。 2、当有大量腹水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或引致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轻症状。 3、经腹腔穿刺向腹腔内注入诊断或治疗性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利尿药等. 4、重症胰腺炎时行腹穿后予腹腔灌洗引流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为重症胰腺炎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案。 【禁忌症】 1、腹腔粘连、包块。? 2、肝性脑病或脑病先兆。 ?3、包虫病的包囊。 4、卵巢囊肿。 5、严重肠胀气.? 6、躁动不能合作者. 【穿刺部位和体位】 1、患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选择适宜的穿刺点: ⑴右侧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最为常用,也可在左侧; ⑵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⑶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治疗用药和注射器携至治疗室。 2、病人准备 向患儿家属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术前嘱患儿排尿排空膀胱,以免穿刺时损伤。 【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诊断性

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以输液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感谢聆听 4、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2、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首次不超过200—3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200ml,以免腹腔压力下降,影响循环(新生儿和婴幼儿酌情减少)。......感谢聆听 4、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到壁层腹膜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手协助下,稍

最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肿瘤医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规范 【适应证】 1.任何原因造成的心脏停搏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2.对心脏停搏的判断包括病人意识丧失,没有运动或对刺激无反应。 【禁忌症】 1.相对禁忌证有严重的胸廓畸形,张力性气胸,多发性肋骨骨折,心包填塞,胸主动脉瘤破裂。 2.凡是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2.判断意识:拍肩、呼唤患者,确认意识丧失,启动急救反应程序,请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 3.检查颈动脉搏动,无颈动脉搏动 4.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患者跪地,双膝与肩同宽,头侧膝部外缘与患者肩头平齐。 5.建立人工循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 (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 (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4)按压频率100次/分; (5)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比为1:1。 6.开放气道: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压额抬颏,胸外按压过程中由助手完成。 7.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 8.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立即指示助手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至P导联监护位置,选手安放除颤电极板显示心律为“室颤”。 9.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胶,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 10.确定手控除颤电极板正确安放位置,前电极板放在胸骨外缘上胸部、右侧锁骨下方;外侧电极板上缘放在左下胸、乳头左侧,电极板中心在腋中线上。 11.选手指示助手充电200焦耳,助手按动除颤器充电按钮,使除颤器充电(除颤能量选择: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波用150~200J。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

儿科急救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急救技术操作规范 气管插管术 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简单有效的方法,是窒息、心肺复苏、呼吸衰竭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其目的是开放气道,确保通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维持气道通畅及减少气道阻力;为正压人工呼吸、气管内给药、机械通气提供条件。 【适应证】 1.功能性气道梗阻,如喉痉挛;异物致气道梗阻。 2.呼吸道痰堵或误吸,须行气管、支气管冲洗。 3.任何原因导致自主呼吸不能维持正常气体交换,须使用机械通气时。如窒息、心脏停搏和(或)呼吸停止、神经肌肉麻痹、严重胸廓损伤或开胸手术、呼吸衰竭等。 【禁忌证】 1.颈椎损伤,颅底骨折。 2.颌面、鼻咽部、上呼吸道畸形或损伤。 3.口咽部灼烧伤,吞食腐蚀性物质。 说明:作为抢救生命的呼吸支持措施,上述禁忌证有时仅为相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与程序】 (一)插管前准备 除窒息、心肺复苏须立即插管外,插管前应尽力完成下列准备工作,以利安全插管,减少并发症。 1.下胃管排空胃内容物。 2.开放静脉,有条件时接好心电监护。 3.阿托品0.0l~0.02mg/kg,小壶静滴或肌内注射,并酌情给予镇静剂。 (二)经鼻气管插管 1.患儿仰卧,头略后仰,颈部平直,由助手扶持并固定。用复苏器(口罩法)加压给氧,改善全身缺氧状态。 2.声门运动活跃者,用1%丁卡因咽部喷雾做表面麻醉(新生儿除外)。 3.观察鼻腔有无堵塞。 4.将气管导管用无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湿润。

5.由一侧鼻孔插入鼻腔,向鼻内侧方向旋转式推进,通过后鼻道直至口咽部。如遇阻力,切忌暴力插入,可适当改变头部前后位臵;也可加用金属导引芯改变导管曲度,使之顺利通过鼻腔。 6.用示指拨开上下唇,左手持喉镜由口腔右侧放人,将舌推向左侧,使口、咽和气管轴成一直线,直接暴露声门,直视下经口腔用插管钳将导管插入声门下2~3cm(达标示线)。新生儿、小婴儿喉位臵靠前,助手可轻压环状软骨,以利声门暴露。小儿上呼吸道最狭窄处在环状软骨环,导管若不能顺利通过声门下,不可粗暴用力,应换小一号导管重插。 7.插管成功,立即用复苏器加压给氧,以改善缺氧状态,并借此检查插管位臵是否正确。插管位臵正确时双肺呼吸音对称。如双肺无呼吸音,腹部逐渐膨隆,仍能发声,示导管误入胃,须拔出重插。如左侧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则导管插人过深,须在听诊呼吸音的同时略向外拔出。 8.确定插管位臵无误后,用胶布固定,并记录导管留在鼻外的长度。 9.清理气道分泌物,有条件时应将吸出的第1管分泌物送细菌培养。 10.约束患儿四肢,头、肩部用沙袋固定,尽可能保持头及躯干抬高15。~20。。 11.根据病情连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或气囊给氧。 12.拍胸片了解插管位臵,导管末端应在气管隆嵴上1~2cm。 (三)经口气管插管 1.患儿仰卧,头略后仰,颈部平直。 2.左手持喉镜,将镜片由舌和硬腭间放人,在中线位向前插入,一旦镜片尖达到舌的基底部,即人会厌软骨凹内(弯镜片)。 3.暴露声门(用弯镜片时),或将直镜片跨过会厌下方,将其挑起直接暴露声门。若暴露不完全,可在环状软骨外压迫气管。 4.右手持装有导引芯的导管(弯曲部向上)插人声门。 5.拔出管芯,放臵牙垫,用胶布缠绕固定。 6.其他同本节“经鼻气管插管”。 【注意事项】 1.患儿严重发绀、心动过缓应停止操作,用复苏器加压给氧至症状缓解再行,插管。

儿科护理操作技术

儿科疾病护理操作技术 第一节体温测量法 【目的】 1.测量、记录患儿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评估】 1. 询问、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向患儿解释测量体温的目的,取得患儿的配合。 2. 评估患儿适宜的测温方法:取出体温表,检查有无破损,将汞柱甩至35℃以下。根据年龄及病情选择测量方法。 【用物准备】 体温表、纸巾、笔、记录本。放体温计的盒或杯2个(一个干净的放消毒后清洁的体温计,另一个放使用后需要消毒的体温计)。 【操作程序与方法】 1.直肠测量法 (1)拉下床栏,患儿侧卧屈膝或仰卧,露出臀部,将肛表蘸石蜡油轻轻插入直肠2~3cm。 (2)需手扶体温表,并用手掌和手指轻轻将双臀捏在一起,防止测量过程中排便或体温表脱出。 (3)测量3分钟,取出肛表用纸巾擦干净,观察温度,然后用有效消毒液浸泡消毒。 (4)整理床单,使患儿舒适,拉上床栏。 (5)洗手,记录体温。 2.腋下测量法 (1)拉下床栏,向患儿或家长解释,解开上衣,擦干腋下。 (2)将体温表放入腋下,将臂过胸夹紧体温表。 (3)测量7~10分钟后观察体温,并将结果告知患儿或家长,然后甩至35℃以下,体温表用有效消毒液浸泡消毒。 (4)拉上床栏,洗手,记录体温。 【注意事项】 1.对3岁以下及较顽皮患儿、昏迷及手术未清醒的患儿测腋温需协助扶好体温表。 2.患儿坐浴、灌肠后半小时方可测肛温。沐浴后半小时可测腋温度。 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重复测温,必要时可同时测量另一部位对照,以便得到更准确的体温数值。 4.婴幼儿不宜测口温。 5.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的数目。

第二节脉搏测量法 【目的】 1.测量患儿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 【评估】 1. 询问、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向患儿解释测量的目的,取得患儿的配合。 2. 评估患儿适宜的测量脉搏方法。 【用物准备】 手表(秒表)、记录单、笔、听诊器。 【操作程序与方法】 1.听诊法 (1) 协助患儿采取舒适的卧位。 (2) 将听诊器放在患儿左侧胸壁心尖搏动点,记1分钟心脏跳动次数。 2.切脉法 (1) 协助患儿采取舒适的卧位。 (2) 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可选择桡动脉、颈动脉、颞浅动脉等处。 (3) 以示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浅表的较大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 (4) 一般患儿可以测量30秒,危重患儿、心脏病患儿、脉搏异常的患儿,应测量1分钟,核实后,报告医师。如脉搏细弱数不清时,可用听诊器数1分钟心率。 (5) 将结果告知患儿或家长,记录脉搏值。 【注意事项】 1.如患儿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再测量。 2.脉搏短绌的患儿,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 3.因拇指本身有小动脉搏动,勿用拇指测量脉搏。 第三节呼吸测量法 【目的】 1.测量患儿的呼吸频率。 2.监测呼吸变化。 【评估】 询问、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及一般情况。 【用物准备】 手表(秒表)、记录单、笔,必要时带棉球。 【操作程序与方法】 1. 测量脉搏后,护士仍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儿的胸腹部,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测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篇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检查记录_督查整改报告 峨眉山东区医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督导检查整改措施 篇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分册_1 概论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一、内镜室的基本设置 (一)人员配置 1.医师 (1)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犯 (2)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从事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 (3)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

理论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2.护士 (1)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 3年以上。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 的台数计算)。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2)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培训工作应在 三级医院内进行,时间不短于2个月。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3.技术员 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二)检查室 1.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2.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 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内镜消毒不严的后果。 3.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 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4.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5.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 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 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 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 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 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目录 一、静脉穿刺术 (3) 二、头皮静脉穿刺术 (5) 三、鼻胃插管术 (6) 四、肛门直肠插管术 (8) 五、心肺脑复苏抢救常规 (9) 六、新生儿窒息复苏 (19) 七、判断小儿体格生长的主要指标 (29) 八、小儿心律失常 (34) 九、儿科病史采集及相关知识 (35) 十、儿童体格检查 (36)

一、静脉穿刺术 【适应证】 1.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 2.低出生体重儿,在短期内不能达到足够的肠内营养时,需经中心静脉置管输注静脉营养液。 【禁忌证】 静脉条件差,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 【操作前准备】 无菌帽子和口罩,无菌手套,隔离衣,无菌孔巾,无菌镊,无菌剪和剪割器。新生儿经皮插管装置可用两种装置:硅胶导管,通畅无引导丝;聚氨酯导管,有引导丝。一般使用前者。多种型号可供使用,直径1.9-2.0Fr。透明贴膜(固定导管用),无菌盘,安尔典液, 10ml 注射器 2 个,无菌止血带,生理盐水、肝素盐水冲洗液,T 型管和无菌胶布。 【操作方法及程序】 下面操作针对于有导丝的导管。 1.用无菌技术准备所需的器械。 2.在上臂选择适当的静脉(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或选择下肢大隐静脉。 3.测量导管插入深度。上肢血管测量到上腔静脉或右心房的长度;下肢导管从穿刺点测量到左侧胸锁关节,再量至第三肋间。一般导管上每 5cm 有一刻度以便测量。 4.戴帽子和口罩,洗手,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 5.首先用 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 3 次,再用安尔碘在插管的部位消毒 3 次,待消毒液干燥。 6.由助手系好止血带后铺无菌巾,并检查确认导管在套管针内。 7.将套管针刺入静脉,一旦见到套管针内有回血即停止进针。松开止血带,握住套管针保持其在静脉内的位置,用镊子将导管通过套管针缓慢送入静脉。 8.当导管达到预定位置时,用手稳住已经进入的导管,小心撤出引导针并用纱布压迫局部止血。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1 儿科常用急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氧气疗法操作规程【目的】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用物】氧气装置一套乙醇、纱布、鼻导管、胶布、棉签、玻璃接管、夹子、用氧记录单、扳手根据不同用氧方法分别增加鼻塞、漏斗、面罩、氧气枕、氧气帐等。【操作要点】 1.携用物至床前患儿核对床号及姓名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必要时对患儿进行约束。 2.使用氧气管道装置或氧气筒供氧安装管道。 3.用湿棉签清洁鼻孔。 4.连接鼻导管。打开总开关再打开流量表确定氧气流出通畅调节氧流量自一侧鼻孔轻轻插入鼻导管长度为鼻尖到耳垂的13固定。 5.停用氧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然后关总开关。使用氧气筒时应再打开流量表放尽余气。 6.不同用氧方法 1鼻导管法包括单侧鼻导管法及双侧鼻导管法。 2鼻塞法用塑料制成的球状物塞于鼻孔用氧。 3漏斗法以漏斗代替导管连接橡皮管调节流量将漏斗置于病人口鼻处适当距离固定防移动多用于婴幼儿及气管切开病人。 4面罩法选择合适的面罩调节氧流量面罩盖住病人口鼻用带子在头上固定。 5氧气枕法抢救在转移中的危重病人或家庭中的病人临时用氧。 6氧帐法一般为抢救患儿时应用可用 严格遵守操作塑料制成氧帐氧气经过湿化瓶由橡胶管通入帐内。【注意事项】 1.规程切实做好防火、防油、防热、防震注意用氧安全。氧气筒放置阴凉处。 2.持续吸氧病人鼻导管每日更换双侧鼻孔交替插管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和压迫。 3.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停用时应先拔除鼻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操作错误大量氧气突然冲人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4.氧气筒内氧气切勿用尽至少保留5kgcm 对已用完的氧气筒应悬挂quot空压强以防外界空气及杂质进人筒内引起爆炸。 5.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 范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1、汤剂 (1)制备 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 (2)注意事项: 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 (1)制备 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 (2)注意事项: 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 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 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 (2)注意事项:

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 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 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 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 水丸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 (2)注意事项: 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 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 (1)制备 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2)注意事项: 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 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章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节腹膜腔穿刺术操作规程 【适应症】 1、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膜炎、腹腔积液时,行腹腔穿刺抽取腹腔液体化验检查以了解其性质,辅助诊断。 2、当有大量腹水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或引致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轻症状。 3、经腹腔穿刺向腹腔内注入诊断或治疗性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利尿药等。 4、重症胰腺炎时行腹穿后予腹腔灌洗引流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为重症胰腺炎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案。 【禁忌症】 1、腹腔粘连、包块。 2、肝性脑病或脑病先兆。 3、包虫病的包囊。 4、卵巢囊肿。 5、严重肠胀气。 6、躁动不能合作者。 【穿刺部位和体位】 1、患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选择适宜的穿刺点: ⑴右侧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最为常用,也可在左侧; ⑵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 . ⑶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治疗用药和注射器携至治疗室。 2、病人准备 向患儿家属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术前嘱患儿排尿排空膀胱,以免穿刺时损伤。 【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以输液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 4、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2、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首次不超过200-3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200ml,以免腹腔压力下降,影响循环(新生儿和婴幼儿酌情减少)。 4、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到壁层腹膜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手协助下,稍向一旁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如仍有漏出,可用蝶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