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合集下载

结合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浅谈加强我国国防建设的意义及措施 (2)

结合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浅谈加强我国国防建设的意义及措施 (2)

结合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浅谈加强我国国防建设的意义及措施 (2)
意义: 1、加强我国国防建设的意义是促进我国体现主权和自主安全,提高我国在军事上的竞争力,提高我国军队抗击能力。

2、加强我国国防建设的意义是保障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稳定,不受外界干扰,促进区域和平与发展。

措施: 1、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人的国防意识,增强国民的武装自卫能力,增强国家的军事对抗力量。

2、加强军事装备研发,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军事装备水平,以更有效地保障国家安全。

3、加强海外军事力量部署和相关行动,有效抵御周边安全威胁,保障海外利益,维护国家安全。

4、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通过军事交流、联合军演等活动,深化双方之间的军事互信,加强合作,实现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的目标。

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引言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的安全稳定和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以及我国面临的周边安全挑战。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国际环境,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多极化与全球化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多极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实力的竞争,世界出现了多个重要大国和地区的崛起。

这种多极化的趋势使得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各国之间的利益纠纷和竞争也更加尖锐。

此外,全球化的深入也加剧了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环境等领域的互动,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力量更加强大。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然而,全球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也给各国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金融市场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投资的不确定性等问题,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这些挑战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

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威胁当前,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争端和冲突。

中东地区的持续不稳定和激烈的地区冲突给国际和平与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同时,恐怖主义活动也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对各国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这些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问题的存在,不仅给周边地区的稳定带来挑战,也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直接威胁。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挑战东海与南海争端我国周边地区存在一些主权和领土争端,并且一些邻国的军事力量持续扩张。

东海和南海的争端问题是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南海,我国与一些邻国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上存在分歧,导致了南海局势的紧张。

这些争端及其激化对我国周边安全造成了严峻挑战。

邻国军事力量扩张我国周边地区的一些邻国在军事力量和军事威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一些邻国加强军事现代化建设,提升了自身的军事实力,扩大了其在地区的影响力。

我国周围安全环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

我国周围安全环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

我国周围安全环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变化的加剧,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面临着挑战。

一方面,国外政治动荡不宁和冲突持续不断,周边形势复杂多变,数量众多的在外人员安全受
到的威胁逐步加大。

另一方面,部分国家正在采取以改变我国邻疆形势、削弱中国崛起、
扰乱中国安全形势为核心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外交措施,目的在于对立采取抗衡,对和平
采取抗争,境外敌对势力加紧渗透和破坏,为挑战我国周边安全和稳定搭建良好体系之前
提供前提条件。

应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挑战,首先加强制度建设。

要完善危机防范预案,建立完善的
军事指挥结构,完善国家安全立法,综合利用宪法、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等法规制度,规
范各国驻外人员行为,保障我国驻外职员的安全有效的遵守和贯彻我国的外交政策;其次
要增强外交政策统筹和综合运用,实现国际形势中两种外交手段(交涉和履行)统一平衡,常态化交涉,定期召开外交会议,统筹安排外交活动;再次,要加强公共安全保护,把预
防网络欺凌和流量犯罪的重要任务列入保障安全的要务,健全依法治安的管理机制,严加
查处各类行政滥用、腐败和贩卖毒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抑制社会极端行为,维护内部
安全;最后,要加强海外安全保护,不断强化海外安全反应机制,健全和完善海外安全监
测报警机制,大力开展总体安全调查,加强动态管理,积极配合各国利益。

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能做的责任就是采取一切必要的安全措施,坚持和平发展,以“谋利兼慈”的方式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希望早日取得和平完美的结局。

第四讲++我国周边安全环境1

第四讲++我国周边安全环境1

上海合作组织前身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组成的“上海五国”会晤 机制。2001年6月,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 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 国”。15日,6国元首举行了会晤,并签署了《上海合 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告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 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圣彼得堡举行 第二次峰会,6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 宪章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原则、组织结构、运作形 式、合作方向及对外交往等原则作了明确阐述,标志 着该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得以真正建立。
第二讲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一、我国地缘环境基本情况
我国国土总面积: 960万+300万=1260万平方公里 其中: 海疆线约30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 约1万8千公理,有海岛约7100个,与中国相邻 的3个边缘海的总面积为468万平方公里。 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陆地边界线 约2万2千公里。
中俄边界的历史遗留争议,是指黑龙江与乌苏里 江交汇处抚远三角洲(中方称“黑瞎子岛”,俄称“大 乌苏里岛”) 和额尔古纳河的阿巴盖图洲渚的边界划 分问题。 在1989年10月举行的第三轮边界谈判中,双方就 东段大部分边界的走向达成一致。1991年5月两国签订 《中苏东段国界协定》,中方除收回两江主航道中心 线中方一侧的岛屿外,还取得了经黑瞎子岛两侧在两 江水域的自由航行权,以及经图们江下游的出海权。 1994年9月,《中俄西段国界协定》签署;1998年 11月,两国已勘定的边界首次在实地准确标示。至此, 除黑瞎子岛和阿巴盖图洲渚两地的划界外,中俄边界 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2001年7月,中俄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指 出双方“相互没有领土要求”,将“遵循领土和国界 不可侵犯的国际法准则,严格遵守两国间的国界”。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PPT 46页)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PPT 46页)

三、坚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问 题也涉及到国际问题
台湾问题的难点主要是:台湾岛内一直存在着台独分裂势力 ;存在着外部势力的干预因素。
台湾的统一是必然趋势
三、坚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
“四个一” “一个可以排除,一个不能排除;
(一)美国成为影响我国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我国对美国的方针是: “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 ”
(二)中俄关系总体稳定,前景看好
1、解决了边境问题 2、与我国政治关系较好 3、军事上进行合作 4、扩大经济贸易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二)中俄关系总体稳定,前景看好
“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久的 敌人,只有利益是永久不变的。”
二、我国安全环境仍面临严重威胁和挑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两件大事,一是国家 安全,二是国家发展 统一大业 面临严峻形势 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 边界争端尚未全部
二、我国安全环境仍面临严重威胁和挑战
(一)、美国成为影响我国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二)、中俄关系总体稳定,前景看好 (三)、日本对我国安全环境构成现实和潜在的威胁上升
(三)日本对我国安全环境构成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历史教科书问题
日本编纂的历史教科书
(三)日本对我国安全环境构成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我国对日本的方针是: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施之以威”
(四)我与周边国家尚存在复杂的领土、领海争议
1、南沙岛权争端日益严峻。 2、中越海洋争端。 3、印度称霸南亚,中印边境之争错综复杂。 4、朝、韩与我在黄海有18.3万平方公里争议海区。
(三)日本对我国安全环境构成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备受关注。

从东海、南海到中印边境,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弦。

首先,东海局势依然严峻。

日本不断加大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频繁派遣军舰飞机进入钓鱼岛附近海空域,挑衅我国主权。

同时,美国也在东海频繁进行军事活动,试图加强对东海地区的军事控制。

这些行为严重威胁了我国在东海的主权和安全,给周边安全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其次,南海局势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菲律宾、越南等国不断在南海进行填海造岛,加强在南海的军事部署,试图削弱我国在南海的影响力。

美国更是不断派遣军舰飞机进入南海,试图干涉南海局势,打着所谓的“航行自由”旗号,煽动地区紧张局势。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给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带来了严重挑战。

此外,中印边境局势也备受关注。

印度不断加强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频繁挑衅我国边防部队,试图在边境地区扩大影响力。

中印边境地区的局势一度紧张,给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总的来看,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依然严峻复杂。

面对外部的挑战和压力,我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周边安全环境的监控和管控,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同时,我国也要积极推动周边国家间的合作,加强对话沟通,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化解周边安全环境的风险,确保国家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简介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简介

2.不利方面 ⑴边界线长,易遭外敌入侵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
兵力:英军18000人、法军7200人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兵力:不足20000人
4.5亿两白银
路漫漫其悠远
2.不利方面 ⑵强邻众多,安全压力大
(二)地理因素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日 印
美加 美

路漫漫其悠远
(二)地理因素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二)地理因素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2.不利方面 ⑷周边热点多,安全面临着威胁
朝核问题
路漫漫其悠远
南海问题
台湾问题
(三)社会因素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路漫漫其悠远
(三)社会因素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1.有利方面 ⑴综合国力增强,为国家安全奠定了基础
综合国力世界第六位
路漫漫其悠远
(三)社会因素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1.有利方面 ⑵注重睦邻关系,改善我国战略环境
经济上推行遏制政策
(三)社会因素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2.不利方面 ⑴美国实行遏制政策,对我国安全构成最大威胁
● 挤压我能源战略空间 ● 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 ● 逼我人民币升值
路漫漫其悠远
(三)社会因素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路漫漫其悠远
中国不会迫于外界 压力令人民币升值
军事遏制
(三)社会因素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民族问题
中国 印巴争端
南北军事对峙
路漫漫其悠远
(三)社会因素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2.不利方面 ⑴美国实行遏制政策,对我国安全构成最大威胁
中国崛起
朝核问题 台海局势
路漫漫其悠远
(三)社会因素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2.不利方面 ⑴美国实行遏制政策,对我国安全构成最大威胁

根据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你认为应如何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

根据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你认为应如何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

一是积极防御战略。

在继续重视陆军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海军、空军和二炮部队建设,建立“蓝水海军”使海军具备海上战役的综合作战能力,空军逐步实现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二炮形成较强的核威慑和常规打击能力并力防敌深入内部。

其次,一旦发生外敌入侵,必须迅即作出自卫反应,及时展开反击,尽快掌握战略的主动和自由,以核潜艇袭扰远方敌人空军近海防御充分利用国土优势,未来反侵略战争应着眼于近海和边境浅近纵深及其空域作战,并强调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慑止敌人。

第三,无论是遏止战争还是打赢战争,都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同时必须重视军事斗争与政治、外交斗争的结合,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通过对最近的几场战争的综合分析,我认为,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可以用“一个中心,八个特征”来概括。

即:以夺取制信息权为中心,一体化、网络化、精确化、实时化、多维化、有限化、社会化、无人化为特征。

所谓制信息权是指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战场认识系统、通信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火力打击系统等来夺取战场信息的获取权、使用权和控制权。

制信息权主导着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制天权等主动权的争夺。

没有制信息权,也就没有战争的控制权和主动权,只能被动埃打,所以,信息进攻和防护的斗争将贯穿于战争的始终,是交战双方争夺的中心。

因为信息化战场已经打破了机械化战争的那种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等单一战场格局,使战争成为作战体系的较量。

在这种体系与体系的整体较量中,其中任何一个作战领域的主动权都不能左右整个战场局势,无论是陆战场、战战场还是空战场都必需依靠作战体系这个大系统进行整体协调和运作战争。

而制信息权作为主导和沟通海陆空战场上一层位的战场主动权,显然会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焦点。

一体化是信息技术广泛交叉渗透的必然结果。

体系对抗信息化战争中,作为主要武器装备的G4ISR系统、信息战装备、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作战平台,通过全球信息栅格进行无缝连接之后,形成全维度、全天时、全天候的一体化、实时化作战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我国周边安全环境,试论我国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作用〔摘要〕我国坚持实行友好睦邻外交政策,从政治角度来看,可以支持我国发挥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主权;从安全角度来看,可以促进民族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推进多边或双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关键词〕周边安全,外交政策,意义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南海问题。

各国虽然表面尊重南海倡议(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实际上自由开发自己宣称的主权地区的石油,还引入国际力量,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

( 二)东海问题。

日本宣称中间线原则,拒绝承认大陆架划界方法。

我国对此采取搁置主权,共同开发政策。

可日本却仍然阻挠我国开发东海石油,并且伺机制造摩擦。

( 三)黄海问题。

韩国宣称苏礁岩属于韩国,并对其进行开发,我国政府顾全大局并未采取直接行动。

( 四)中印边界问题。

藏南地区向来都是我国的领土。

神圣不可侵犯,可是由于我国早年并未与印度达成协议,致使印度无视我国主权一直向藏南移民,还成立了阿鲁恰纳尔邦进行管理。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因素很多,地缘政治因素对我国的安全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程度,也决定了它在国际战略格局中能否处于有利地位。

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具体特点( 一) 我国地缘环境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安全环境在战略意义上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安全环境状况。

中国地处东亚中心,周边有4万多公里的边界线,是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

东濒太平洋,背靠欧亚大陆的腹地,这一重要而又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很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极易卷入这样或那样的争端中。

苏联解体之后,中国的陆地邻国大大小小多达15 个,还隔海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相望。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既给我国对外交往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中国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 二) 我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给中国安全环境带来了许多隐患。

我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首先,中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而且多陆海强邻,这是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最显著的特点。

我国是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国家多达29 个,其中直接接壤的邻国就有15 个。

按照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观点:在国际竞争中,邻国越多,特别是接壤的邻国越多越不利。

从地理位置上美国不能算是中国的邻国,但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美国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太平洋战争后美国就深深地卷入了东亚事务,新中国成立后又以各种手段对我国加以遏制。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世界经济强国,又是一个侵略过中国并至今仍对中国存有戒心的拥有巨大核潜力的国家。

俄罗斯尽管现在实力削弱,但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依然是军事强国和核大国。

印度则是与中国接壤并存在领土争端的陆上强邻。

其次,我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还表现为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国家聚集在我国周围。

世界上10 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 个是在这个地区,在中国周边,既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也有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韩国、中国台湾等,也有世界贫穷国榜上有名的老挝、蒙古等。

在国体和政体上,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有共和制国家,也有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有世俗国家,也有神权国家;在文化上,儒家文明、佛教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等世界上几大主要文明在这个地区都有存在。

这些都加剧了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

再次,我国周边也是大国利益的交汇处。

冷战结束后世界公认的五大力量中心有四个在这一地区角逐,除欧盟与中国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之外,美日俄均与中国有着复杂的利害关系。

正是由于我国地缘战略环境的重要性和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我国安全环境的复杂性。

只有充分意识到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睦邻友好的政策,以周边地区作为战略依托,才能为我国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三、自建国以来我国在周边外交的成就和失误及原因新中国建立的最初30 年,我国的周边环境并不乐观,依然处于争端不断的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实行正确的周边政策,周边环境渐趋好转。

十五大以后,中国将睦邻友好政策作为外交政策的一块基石,为国内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

建国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49 - 1978) 新中国成立后的30 年。

由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的影响,尽管中国周边外交也取得一些成就,但总的来说中国周边环境安全形势是严峻的。

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周边环境安全形势总体上是比较严峻的。

中国在东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方向上都面临着重大的威胁,这种威胁主要来自美国。

新中国刚刚建立,美国就在朝鲜、台湾海峡、印度支那三条战线上采用军事手段遏制中国。

尽管中国在处理周边安全问题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国安全环境很严峻的。

70 年代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稍有好转。

为改变安全险境,中国改变四面树敌的做法,中美双方为应付共同的战略敌人关系得以改善。

越战后美军全部撤出越南,中美建交时美撤走在台的全部军队和军事设施,这标志着中国在东部和东南两个方向上持续了近20 年的军事压力基本消失。

而此时苏联继续加强在中苏、中蒙边界地区的军事存在,组建亚安体系,出兵阿富汗,威胁中国安全。

总之新中国建国后的30 年,中国安全环境形势是险峻的,这种局面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中国周边国家仍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大国的控制,并且还成为这些大国侵略中国的桥头堡。

其次也与当时国际格局和国内背景有关,当时美苏冷战正酣,中国因其地缘战略的重要性常成为美苏遏制对方的工具。

当时中国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与独立,采取了结盟外交,加之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外交战略四面出击,将很多本来可以结交的朋友推到了敌人方面。

第二阶段:20 世纪80 年代。

这阶段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领导人审时度势,科学地分析了美苏战略态势和军事力量的发展变化,判断和平与发展应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这一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中国积极改善70 年代曾接近苏联或与其结盟而与中国处于交恶或冷战状态的一些周边国家,使中国与越南、老挝、蒙古等实现了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根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中国较为妥帖地处理了与日本、越南、印度、俄罗斯等国的边界和领土争端,为中国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这个时期,中国周边环境改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进入80 年代后,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苏攻美守态势为互有攻守、各有得失的状态所代替,它们争夺所造成的全局性对抗和紧张归于既有对抗,又有对话的状态。

其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新特点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周边外交在对近30 年外交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开始走向成熟。

第三阶段:冷战结束以后。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第三代领导人在坚持80 年代既定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将不结盟外交战略扩展为“全方位”外交思想,周边外交被放到特别重要的地位。

这一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首先实施了“伙伴”外交,与周边大国构建了面向21 世纪的战略关系框架。

其次开展高层互访,进一步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再次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发展确保良好稳定的周边环境,我国除在联合国发挥作用之外,还参加了朝鲜半岛四方会谈、亚欧会议、东盟10 + 3 会议。

这些都是中国实现睦邻友好的主要表现。

90 年代以来,中国周边环境进入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主要是由于世界形势发生变化,从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对峙和军事对抗走向相对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的国家都致力于本国经济发展与合作,使得我国周边形势进一步趋向缓和。

同时随着中国指导思想的变化,中国的国家战略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为我国的发展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

四、有效实施睦邻友好政策的重要意义和经验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对现有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我国将睦邻友好政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

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

”这是对我国周边外交政策的概括与总结。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地区局势的变化,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我国实施睦邻友好政策的具体作用从政治上看,周边地区将是我国发挥国际影响力、维护主权的战略依托。

我国的国际地位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只是一个地区性大国而不是世界性大国,即使在未来中国具备了成为世界性大国的能力,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它也很难发挥世界性大国的作用。

这实际上是对中国的定位,它要求中国优先考虑它所在地区的事务。

因此中国地缘政治的特点以及实力地位决定着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本地区事务特别是处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上,而且世界上的大国都重视周边国家的依托作用,如美国成功地以加拿大、墨西哥为依托,以拉美为后院,大大强化了其全球战略地位;而俄罗斯却因独联体离心力加大,失去安全屏障,而受到美国和北约的战略挤压。

因此,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有助于促成我国与周边国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局面。

从安全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促进民族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直接外部屏障。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少数民族同汉族在生活习俗、语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等方面有所不同,尽管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客观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也还存在一些隔阂,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消除。

特别是中国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与中国的周边环境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居住在边疆地区,而且同一民族跨国界而居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容易受到境外的影响。

冷战结束以后,周边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已经对我国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

因此与周边国家友善将能够为我国提供一个良好的和平环境。

从经济上看,奉行睦邻友好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

中国周边的经济环境有助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在经济上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着互补关系,因为中国具有庞大的市场,但是缺少资金和技术。

而不少周边国家和地区却正好相反,他们国内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自然资源不足,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巨额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地理上的邻近性使中国同周边国家经济交往时成本较低。

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强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事实上中国与周边已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地区,周边地区的繁荣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经济的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