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普通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大全

2018年普通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大全
2018年普通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大全

2018 年普通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

一、 集合与函数概念 并集:由集合 A 和集合 B 的元素合并在一起组成的集合,如果遇到重复的只取一次。记作: A ∪B 交集:由集合 A 和集合 B 的公共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如果遇到重复的只取一次记作: A ∩B

补集:就是作差。

1、集合 a 1,a 2,...,a n 的子集个数共有 2n 个;真子集有 2n –1个;非空子集有 2n

–1 个;非空的真 子有 2n

–2 个.

2、求 y f(x)的反函数:解出 x f 1(y), x, y 互换,写出 y f 1

(x)的定义域;函数图象关于 y=x 对称。 3、( 1)函数定义域:①分母不为 0;②开偶次方被开方数 0;③指数的真数属于 R 、对数 的真数 0. 4、函数的单调性: 如果对于定义域 I 内的某个区间 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 x 1,x 2,当 x 1

偶函数: 是f(- x)= f (x ) ,函数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6、指数幂的含义及其运算性质:

1)函数 y a x

(a 0且a 1) 叫做指数函数。

2) 指数函数 y a x

(a 0,a 1)当 0 a 1 为减函数,当 a 1为增函数; ① a r a s a r s

② (a r )s a rs ;③ (ab)r a r b r

(a 0,b 0,r,s Q) 。 3)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0a1

(1) 定义域:

R (2)值域:( 0,+∞)

(3)过定点( 0, 1),即 x=0 时, y=1

( 4)在 R 上是增函数 (4)在 R 上是减函数

(5) x 0,a 1; x

x 0,0 a 1

(5) x 0,0 a x

1;

x

x 0,a 1

a1

7、对数函数的含义及其运算性质:

1)函数 y log a x(a 0,a 1) 叫对数函数。

2)对数函数 y log a x(a 0,a 1) 当 0 a 1为减函数,当 a 1为增函数;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 1 的对数等于 0 : log a 1 0 ;③底真相同的对数等于 1:

log a a 1 ,

(3)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 a > 0 , a ≠ 1 , M > 0 , N > 0 ,那么: ① 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 ② log a M

log a M log a N ; ③ N log a M n

nlog a M (n R) 。

4)换底公式: log a b

log

c b

(a

0且 a 1,c 0且 c 1,b 0) log c a

(5)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0a1

(1) 定义域:(0, +∞)

2)值域: R

3)过定点( 1, 0),即 x=1 时, y=0

4)

在 (0,+∞)上是增函数 ( 4)在( 0,+∞)上是减函数

1

8、幂函数: 函数 y x 叫做幂函数(只考虑 1,2,3, 1, 的图象)。

2

9、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如果函数 y f (x)在区间 [ a , b ]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 条曲线,并且有 f(a) f(b) 0 ,那么,函数 y f (x)在区间 ( a , b ) 内有零点,即存 在c (a, b) ,使得 f (c) 0这个 c 就是方程 f(x) 0的根。 【必修二】

一、直线 平面 简单的几何体

1、长方体的对角线长 l 2 a 2 b 2 c 2

;正方体的对角线长 l 3a 2、球的体积公式: v 4

R 3 ; 球的表面积公式: S 4 R 2

3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a1 图象

(5) x 1,log a x 0 ;

0 x 1,log x 0 (5) x 1,log a x

0;

0 x 1,log x 0

V柱体=S h (S为底面积,h为柱体高);V锥体=1Sh (S为底面积,h

为柱体高)3

1

V台体=1(S'+ S'S+S)h (S', S分别为上、下底面积,h为台

体高)3

4、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相关公理及定理:

(1)公理公理公理

四公理三推论 : 若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则该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

个平面。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有这些

公共点的集合条过这个公共点的直线。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经过两条

相交直线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1:

2:3:是推论一:推论二:推论

三:公理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

直线平行(2)空间线线,线面,面面

的位置关系: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

系:相交直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

点;平行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没有

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

平面内,线。

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1)直线在平面内(无数个公共点)

( 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它们的图形分别可表示为如下,符号分别可表示为a ,aA,a// 。

空间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1)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2)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5、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平

行,那么该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a 符号表示:

b a// 。图形表示:a//b

6、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

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a b 符号表示: a b P // 。图形表示: a// b//

7、.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相交,那么交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a//

符号表示: a a// b 。图形表示:

b

8、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

它们交线的平行。/ / , a, b a/ /b

符号表示:

9、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

没有公共点。相交直线和平行直线也称

为共面直

经过这条直线的平

面与

4

10、 11、 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符号表示 :

a ,

b ,a b P,l a,l b l

.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符号表示: l ,l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a // 。 a//b 。 b

符号表示: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其中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 的直线垂直于l 另一个,平面。 m 符,号l 表示m : l .

13、异面直线所成角:平移到一起求平移后的夹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直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 14、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0 ,90

;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0 ,90

; 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 0 ,180

; 两个向量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0 ,180

二、直线和圆的方程 1、斜率: k tan

,k ( , ) ;直线上两点 P 1(x 1,y 1),P 2(x 2,

y 2

,则斜率为 2、直线的五种方程 : (1)点斜式 (2)斜截式 12、 如右图) k

y 2 y 1 x 2 x 1

3)两点式

y y 1 k(x x 1) ( 直线 l 过点 P 1(x 1, y 1) ,且斜率为 k ). y kx b (b 为直线 l 在 y 轴上的截距 ). y y 1 x x

1 (4) 截距式

( (

P 1(x 1,y 1)、 P 2(x 2,y 2); ( x 1 x 2)、( y

1

y 2)). y 2 y 1 x 2 x 1 xy

1

( a 、b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 a 、b 0) ab

Ax By C 0( 其中 A 、 B 不同时为 0).

(5)一般式 3、两条直线的平行、重合和垂直: (1)

l 1: y k 1x b 1,l 2: y k 2x b 2

l

1‖ l 2 k 1 k 2且b 1≠ b 2;

② l 1与l 2重合时 k 1 k 2且b b

2 ; ③ l 1 l 2 k 1k 2 1

. (2) 若l 1: A 1x B 1y C 1 0, l 2 : A 2x B 2y C 2 0

,且 A 1、 A 2、 B 1、 B 2

都不为零 , A 1 B 1 C 1

B 2

C 2 ① l 1 ||l

2

A 2

l 1 l

2 A 1A 2 B 1B 2 0

4、两点 P 1( x 1, y 1)、 P 2(x 2,y 2)

5、两点 P 1( x 1, y 1)、 P 2(x 2,

y 2) 的距离公式 │ P 1P 2│ = (x 2 x 1) 2 (y 2 y 1

)

2 的中点坐标公式 M( x1 x2 , y 1 y 2

) 22 6、点 P ( x 0,y 0)到直线(直线方程必须化为 一般式 )Ax+By+C=0的距离公式 d= Ax0 By0 C

A 2

B 2

7、平行直线 Ax+By+C 1=0、 Ax+By+C 2=0的距离公式 d= C2 C1

A 2

B 2

8、圆的方程:标准方程 x a 2 y b 2 r 2

,圆心 a,b

,半径为 一般方程 x 2

y 2

Dx Ey F 0,(配方: (x D

)2

(y E )2

22

r

22

D 2

E 2 4

F )

D 2

E 2

4F 0 时,表示一个以 ( D , E ) 为圆心,半径为 1 D 2

E 2

4F 的圆;

2 2 2

9、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 P(x 0,y 0)与圆 (x a)2 (y b)2 r 2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若 d (a x 0)2 (b y 0

)2 ,则 d r 点 P 在圆外 ; d r 点 P 在圆上 ; d r 点 P

在圆内 . 10、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 Ax By C 0与圆 (x a)2 (y b)2 r 2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 d

r 相离 d r 相交

0; d r 相切 0

; Aa Bb C 0

. 其中

d

A 2 B

2

11、 弦长公式: 若直线 y=kx+b 与二次曲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相交于 两点,则由 二次曲线方程 y=kx+m 则知直线与二次曲线相交所截

得弦长为: A(x 1,y 1),B(x 2,y 2)

AB 2 ax +bx+c=0(a ≠ 0)

(x 2 x 1)2 (y 2 y 1)2

1 k

2

x 1 x 2

1 k 1

2 y

1

k

y 2

(1 12 ) (y 1 y 2)2 4y 1 y 2 =

1 k

2 b 4ac

k

13、 空间直角坐标系,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⑴ xoy 平面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xoz 平面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yoz 平面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x 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D y 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z 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A( B C x , E(0, E(0, x y , 0)竖坐标 z=0 x 0, z )纵坐标 y=0 (0y , z )横坐标 x=0 00)纵竖坐标 y=z=0

y 0)横竖坐标 x=z=0 0z)横纵坐标 x=y=0 ⑵│ P 1P 2│ = (x 2-x 1)2 (y 2-y 1)2 (z 2

-z 1)2

【必修三】

算法初步与统计:

流程线

连接程序框(流程进行的方向)

连接点

连接程序框图的两部分

注释框

帮助注解流程图

循环框 程序做重复运算

、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 (1)顺序结构( 2)条件结构( 3)循环结构

、算法基本语句: 1、输入语句 :输入语句的格式: INPUT “提示内容” ; 变量。 2、输出 语句 :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 PRINT “提示内容” ;表达式。 3、赋值语句 :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变量=表达式。 4、条件语句( 1)“ IF —THEN — ELSE ”语句。 5、循环语句 : 直到型循环结构 “DO — LOOP UNTIL ”语句 和当型循环结构“ WHILE — WEND ”。 三.三种常用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 3.分层抽样。 4.统计图表: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 图,茎叶图。

四、 频率分布直方图 :具体做法如下: ( 1)求极差(即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将数据分组; ( 4)列频率分布表; ( 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 正方形的面积 =组距×频率 。

2、频率分布直方图: 频率 =小矩形面积 (注意:不是小矩形的高度)

频数

计 算 公 式 : 频率 =

频数 =样本容量 频率

样本容量

频率

频率 =小矩形面积 =组距

组距 各组频数之和 =样本容量, 各组频率之和 =1

3、茎叶图:茎表示高位,叶表示低位。

折线图 :连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上端中点,就得到频率分布折线图。

4、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 众数 ; 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处在中间位置上的一个数据(或中间两 位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 中位数 ;

5、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极差 ,极准差,方差。

( 1)极差一定程度上表明数据的分散程度,对极端数据非常敏感。

( 2)方差,标准差越大,离散程度越大。方差,标准差越小,离散程度越小,聚集于平 均数的程度越高。 ( 3)计算公式: 方

差:

直线回归方程的斜率为 b ?

,截距为 a?,即回归方程为 y ?

=b ?

x+ a?(此直线必过点 ( x ,y ))。

6、频率分布直方图: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方 长方形的高与频数成正比,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样本容量,频率之和等于 1。 五、随机事件: 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出现的某种结果叫做事件。一般用大写字母 A,B,C ?表示 .

( x n x ) 2 ]

标准

随机事件的概率: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 , 事件A发生的频率总接近于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由定义可知 0≤P(A)

tan cot 1

5、诱导公式: (众变横不变,符号看象限)

1、 诱导公式一 : 2

诱导公式三 :

正弦上为正;余弦右为正;正切一三

为正。 诱导公式

≤ 1,显然必然事件的概率是 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 0。

1、事件间的关系: (1)互斥事件: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2)对立事件:不能同时发生,但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3)包含:事件 A 发生时事件 B 一定发生,称事件 A 包含于事件 B (或事件 B 包含事件 A ); (4)对立一定互斥,互斥不一定对立。

2、 概率的加法公式 : (1)当 A 和 B 互斥时,事件 A +B 的概率满足加法公式: P ( A +B )=P (A )+P (B )(A 、B 互 斥)(2)若事件 A 与 B 为对立事件,则 A ∪ B 为必然事件,所以 P (A ∪B )= P (A )+ P (B )=1 , 于是有 P (A )=1 — P (B ) .

3、古典概型: ( 1)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2) 每 个 基 本 事 件 出 现 的 可 能 性 相 等 ;( 2 ) 掌 握 古 典 概 型 的 概 率 计 算 公 式 : 事件 A 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 m

P (A )

实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n

4、几何概型: (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 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 2)几何概型的特点: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2)每个 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事件 A 构成的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

( 3)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 (A )

实验的全部结果构成的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 【必修四】 一、 三角函数

1、弧度制:( 1)、 180

弧度, 1弧度 (180) 57 18'

;弧长公式: l | |r

(l 为 所对的弧长, r 为半径,正负号的确定: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2、三角函数: ( 1)、定义: sin y r

cos

tan y

cot x

xy

r x 2

y

r

tan

sin

cos

22

4、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sin

2

cos 2

1 3、

sin 2k sin , cos 2k cos , tan 2k tan . sin sin ,

cos cos , tantan .

4、 诱导公式四 : 5

诱导公式六 :

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S ( ) : sin( ) sin cos cos sin sin( ) sin cos cos sin C ( ) : cos(a ) cos cos sin sin C ( ) : cos(a ) cos cos sin sin

tan tan

T ( ) : tan( )

T ( ) : tan( )

1 tan tan

tan +tan = tan( + )(1 tan tan )

7、辅助角公式 :

asin x bcos x a 2

b 2

tan -tan = tan( - )(1 tan tan )

a 2

b 2

(sin x cos cosx sin ) a 2

b 2

sin(x )

8、二倍角公式 :(1)、 S 2 : sin2 2sin cos C 2 :

2 2 2 2

cos2 cos 2 sin 2 1 2sin 2

2cos 2

1 T 2

2tan tan2 2

1 tan 2

2)、降次公式: (多用于研究性质)

1

2

1 cos

2 1 1

sin cos sin2 sin cos2

2

2 2 2

2 1 cos2 1 1

cos2 cos 2 2 2

9、在 y sin ,y cos ,y tan ,y cot 四个三角函数中只有 y cos 是偶函数, 其它

三个是寄函数。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是非寄非偶函数)

10、 在三角函数中求最值(最大值、最小值) ;求最小正周期;求单调性(单调第增区间、 单调第减区间) ;求对称轴;求对称中心点都要将原函数化成标准型;

y Asin ( x ) b

y Acos ( x ) b 如: 再求解。

y Atan ( x ) b y Acot ( x ) b

11、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sin sin , cos cos , tan tan .

22

cos , sin .

sin cos

2

cos sin

2

sin sin ,

cos cos , tan tan .

、诱导公式五 : 6

S

( )

tan tan 1 tan tan

a

2 b 2

sin x cosx a

2 b

2

函数y=sin

x

y=cos

x

y=

t

图象

定义域 R R { x |x k ,

2 值域 [ 1,1]

[ 1,1]

R

奇偶性 奇函数

偶函数

奇函数

周期性

2

2

单调性

在[2k

,2k ] (k Z) 增 22

在[2k ,2k 3

] (k Z) 减

22

在 [ 2k ,2k ] (k Z ) 增 在 [2 k ,2 k ] ( k Z ) 减

在 (k Z) 增

最值

x 2k ,k Z 时,

y max 1

2

x 2k ,k Z 时

,

y min

1

2

当 x 2k , k Z 时, y max 1 当

x ( 2k

1) , k Z 时,

y min

1

对称性

对称中心 (k ,0), k Z 对称轴:

x k (k Z )

对称中心

(k ,0)

k Z

2

对称轴: x k (k Z )

对称中心 ( k ,0) , 对

称轴:无

12.函数 y A sin x 的图象: (1)用“图象变换法”作图

由函数 y sin x

的图象通过变换得到 y Asin( x )

的图象,有两种主要途径“先平移 后伸缩”与“先伸缩后平

移” 。

法一:先平移后伸缩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1

法二:先伸缩后平移

当函数 y Asin( x ) (A>0, 0, x [0, ) )表示一个振动量时, A 就

表示这个量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通常把它叫做这个振动的振幅; 往复振动一次 2 1 2 所需要的时间 T ,它叫做振动的周期;单位时间内往复振动的次数 f ,它 T 叫做振动的频率; x

叫做相位, 叫做初相(即当 x =0 时的相位)。 二、平面向量 1、 平面向量的概念:

1 在平面内,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平面向量.

y sin x 向左 ( 0) 或向右 ( 0 )

平移 | |个单位 sin( x )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

横坐标不变

A 倍

y A sin( x )

y sin x

向左 ( 0) 或向右 ( 0 )

平移 | |个单位

sin( x )

纵坐标不变

y sin ( x )

y s i nx

横 坐 标 变 为 原 来

1

倍的

纵坐标不变

y sin x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 A

y A sin( x )

向左( 0)或向右 ( 0)

y sin( x ) 平移 | |个单位

5 与向量 a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 a 的相反向量,记作 a .

6 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2、实数 与空间向量 a 的乘积 a 是一个向量,称为向量的数乘运算.当 0时, a 与 a 方

2 向量可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 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 向量的方向. 3

向量 的大小称为向量的模(或长度) , 记作 . 1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4 模(或长度)为 0

的向量称为零向量;模为 5 与向量 a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 6

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2、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设 λ 、μ 为实数,那么 (1) 结合律: λ(μ a )=( λμ) a

;(2) 第一分配律: (λ+μ) a =λ

a +μ a

;(3) 第二分配 律:λ(

a b )= λa +λb

. 3、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1) a ·b = b · a (交换律) ; (2)( a )·

b = ( a ·b )= a ·b = a ·( b

);(3) (a b )·c

= a ·c + b ·c

. 4、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 e 1 、e 2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 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 有一对实数 λ1、λ2,使得 a = λ1e 1 + λ2e 2. 不共线的向量 e 1、 e 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 基底 . 5、坐标运算 :(1)设 a x 1, y 1 ,b x 2, y 2 ,则 a b x 1 x 2, y 1 y 2 数与向量的积: λ

a x 1,y 1 x 1, y 1 ,数量积:

a b x 1x 2

y 1y

2

(2)、设 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x 1,y 1),(x 2,y 2),则 AB x 2 x 1,y 2 y 1 .

(终点 减起点) a 的相反向量,记作 a . 6、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1) d A,B

=|AB|

(2)向量 a 的模| a | :|a|2 3 4 a a x 2

y

2; (x 2 x 1)2 (y 2

y 1)2

0 a 0 ,0 a 0 ,a ( a ) 0

cos

x 1x

2 y 1y 2

(4)、向量 a x 1, y 1 ,b x 2,y

2 的夹角 ,则,

x12 y12 x22 y22

7、重要结论:( 1)、两个向量平行: a// b a b ( R ) ,a// b

x 1y 2 x 2y 1

(2)、两个非零向量垂直 a b x 1x 2 y 1 y 2 0

ab a

b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cos ,

注意: 3)、P 分有向线段 则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P 1P 2 的:设 P (x ,y ) ,P 1( x 1,y 1) ,P 2(x 2,y 2) ,且 P 1P

PP 2

, x 1 x 2 x 2 y y 1 y 2 y 1

2

2 x x 1 x 2 x 1 y 1 y 2

y 1 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相

似) 中点坐标公

式 三、空间向量 1、空间向量的概念: 1 在空间中,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空间向量.

向相同; 当 0时, a 与a 方向相反; 当 0时, a 为零向量,记为 0. a

长度是 a 的长度的 倍.

3、设 , 为实数, a , b 是空间任意两个向量,则数乘运算满足分配律及结合律.

分配律:

a b a b ;结合律: a a .

4、如果表示空间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称为共线向量或平行 向量,并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都共线.

4 cos a, b a b

. ab

3 a b c a c b c .

必修五】

a , 5、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对于空间任意

两个向量 实数 ,使 a b .

6、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向量称为共面向

量. 7、向量共面定理: a ,b b 0 , a //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

一点 位于平面 C 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 x , y ,使 x y C ; 8、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a 和b ,在空间任取一点 ,作 a , b ,则 称为

向量 a , b 的夹角,记作 a,b .两个向量夹角的取值范围是: a, b 0, . 9、对于两个非零向量 a 和b ,若 a,b ,则向量 a ,b 互相垂直,记作 a b .

2 2

a 和

b ,则 a cos a, b .零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 0. b cos a ,b 的

乘积. 12 、 若 a , b 为 非 零 向 量 , e 为 单 位 向 量 , 则 有 1 e a a e

a cos a, e

10、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11、 a

b 等于 a 的长度 a 与b 在a 的方向上的投影 2 a b a b 0 ; 3 a b

a ,

a b a 与 b 同向

2

13 、 量 数 乘 积 的 运 算 律 : 1 a b b a ;

2 a b a b a b

14 、 若 空 间 不 重 合 两 条 a/ /b a / /b a b 直线 a , b 的 a b a b R

ab 0

异面垂直时 a b a b a b 0 .

15、若空间不重合的两个平面 a b a b 0 .

16、直线 l 垂直 ,取直线 l 的方向向量 a

方向向量分别为a ,b ,

, 的法向量分别为 a ,b ,则 / a/ b a b ,

a 称为平面 的法向量.

111

、解三角形 :(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 ab sin C acsin B

bcsin A :

222

2)正弦定理

2 2abcosC (a b)2

2ab(1 cocC)

sin A sin B

3)、余弦定理: 2 R,边用角表示: a 2Rsin A, b 2Rsin B , sinC 2 a b 2

c 2RsinC b 2 a 2 c 2 c 2

2bc cosA 2ac

cosB 4)求 角 :

2 b 2 cos A

22

ca

2b c 222

acb cos B

2ac

2

a cosC

22

b

2

c 2

2ab 二 . 数列 1、数列的前 n 项和: S n a

1 a 1 S 1(n 1) a

2 a

3 a n ; 数列前 n 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a n a S 1n S S 1n (n 1(n 1)2) 2、等差数列 :(1)、定义 :等差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 数 (a n a n 1 d ) ; (2)、通项公式 : a n a 1 (n 1)d (其中首项是 a 1 ,公差是 d

;) ( 3)、前 n 项和: na 1(d 0) S

n n(a 1 a n

)

n(n 1) (d ≠0)

na

1 d

1

(4)、等差中项: ab A 是a 与b 的等差中项: A 2 或 2A a b

,三个数成等差常 a-d ,a , a+d 3、等比数列: (1)、定义 :等比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 数( a n q ) (q 0

)。

a

n 1

2)、通项公式: 3)、前 n 项和: a n a 1q n 1

(其中:首项是 a 1

,公比是 q

) na 1,( q 1) S n a 1 a n q a 1 (1 q n ) 1 q 1 q (q 1) 4)、等比中

项:

有两个) G 是 a 与 b 的等比中项: ,G b 即G 2

ab

aG 或 G ab

,等比中项 三:不等式 1、重要不等式: (1) a,b R 22

a

2 b 2

2ab

=b 时取“ =”号 ).

22 ab

a b (

2

当且仅当 a

2、均值不等式: ( 2) a,b

R (当且仅当 a = b 时取

a 2

b

ab 或ab (a

2 b

b 2

2 向量可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3 向量的大小称为向量的模(或长度),记作

4 模(或长度)为0 的向量称为零向量;模为1 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最新最全)

最新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公式定义 第一部分:概念 第二部分:定义定理(算术方面) 第三部分:计算公式 第四部分:几何体 第一部分:概念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O 除以任何不是O 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 的乘法,可以先把O 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 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 除外),分数的大 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 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22,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 或3:6 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 23,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24,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25,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χ=9:18 26,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新课标人教A版 一、集合 1、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 或 ,整数集合: ,有理数集合: ,实数集合: .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 .

2、如果集合 ,但存在元素 ,且 ,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 3、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如果集合A中含有n个元素,则集合A有 个子集, 个真子集. §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 . 2、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 . 3、全集、补集? §1.2.1、函数的概念

1、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 ,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 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 2、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 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注意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设 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格式:解:设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基础知识点及答案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基础知识点及答案 1、角的概念的推广: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的图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时,称它形成一个零角。射线的起始位置称为始边,终止位置称为终边。 2、象限角的概念:在直角坐标系中,使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 3.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1)α终边与θ终边相同(α的终边在θ终边所在射线上)?2()k k αθπ=+∈Z , 注意:相等的角的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如与角 1825-的终边相同,且绝对值最小的角的度数是___,合___弧度。 弧度:一周的弧度数为2πr/r=2π,360°角=2π弧度,因此,1弧度约为57.3°,即57°17'44.806'', 1°为π/180弧度,近似值为0.01745弧度,周角为2π弧度,平角(即180°角)为π弧度, 直角为π/2弧度。(答:25-;5 36 π- ) (2)α终边与θ终边共线(α的终边在θ终边所在直线上) ?()k k αθπ=+∈Z . (3)α终边与θ终边关于x 轴对称?2()k k αθπ=-+∈Z . (4)α终边与θ终边关于y 轴对称?2()k k απθπ=-+∈Z . (5)α终边与θ终边关于原点对称?2()k k απθπ=++∈Z . (6)α终边在x 轴上的角可表示为:,k k Z απ=∈; α终边在y 轴上的角可表示为:,2k k Z παπ=+∈;α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可表示为:,2 k k Z π α=∈. 如α的终边与 6 π 的终边关于直线x y =对称,则α=____________。 (答:Z k k ∈+ ,3 2π π) 4、α与2α的终边关系:由“两等分各象限、一二三四”确定.如若α是第 二象限角,则2 α 是第_____象限角 (答:一、三) 5.弧长公式:||l R α=,扇形面积公式:211||22 S lR R α==,1弧度 (1rad)57.3≈. 如已知扇形AOB 的周长是6cm ,该扇形的中心角是1弧度,求该扇形的面积。 (答:22cm ) 6、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设α是任意一个角,P (,)x y 是α的终边上的任意一点(异于原点),它与原点的距离是220r x y =+>,那么 s i n ,c o s y x r r αα==,()tan ,0y x x α=≠,cot x y α=(0)y ≠,sec r x α=()0x ≠, ()csc 0r y y α=≠。三角函数值只与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终边上点P 的位置无关。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完整版)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a=2S÷h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h=2S÷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h=S÷a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a=S÷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 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

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a=2S÷(a+b)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in max ma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大全(打印版)

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大全(请同学们妥善保管) 1L=1000mL=1000cm3 1米(m)=100厘米(cm)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同学们: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厘米”通常叫“公分”。(1厘米≈1公分) Δ:a×a=a2 a×a×a=a3 500g=1斤1kg=2斤1000g=1kg 1吨(t)=1000kg 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 1里=500米1公里=1000米1km=1000m 1元=10角1角=10分 1年=365天(平年)=366天(闰年)1小时(时)=60分钟1天=24小时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的分配律:(a+b)× c=a×b+b×c 乘法的结合律:(a-b)× c=a×c-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 ×b)× c=a×(b×c)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子×因子=积积÷一个因子=另一个因子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高中数学知识点完全总结(绝对全)

高中数学概念总结 一、 函数 1、 若集合A 中有n )(N 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n 2,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2-n 。 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a b x 2-=,顶点坐标是??? ? ? ?--a b ac a b 4422,。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解析式的设法有三种形式,即(一般式)c bx ax x f ++=2)(,(零点式))()()(21x x x x a x f -?-=和n m x a x f +-=2)()( (顶点式)。 2、 幂函数n m x y = ,当n 为正奇数,m 为正偶数, m

),(y x P ,点P 到原点的距离记为r ,则sin α= r y ,cos α=r x ,tg α=x y ,ctg α=y x ,sec α=x r ,csc α=y r 。 2、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中,平方关系是:1cos sin 2 2 =+αα,αα22sec 1=+tg ,αα22csc 1=+ctg ; 倒数关系是:1=?ααctg tg ,1csc sin =?αα,1sec cos =?αα; 相除关系是:αααcos sin = tg ,α α αsin cos =ctg 。 3、诱导公式可用十个字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如:=-)23sin( απαcos -,)2 15(απ -ctg =αtg ,=-)3(απtg αtg -。 4、 函数B x A y ++=)sin(?ω),(其中00>>ωA 的最大值是B A +,最小值是A B -,周期是ω π 2= T ,频 率是πω2= f ,相位是?ω+x ,初相是?;其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2 Z k k x ∈+=+π π?ω,凡是该图象与直线B y =的交点都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 5、 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x y s i n =的递增区间是??? ?? ? + -222 2πππ πk k ,)(Z k ∈,递减区间是????? ? ++23222ππππk k ,)(Z k ∈;x y cos =的递增区间是[]πππk k 22,-)(Z k ∈,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22,)(Z k ∈,tgx y =的递增区间是 ??? ? ? +-22ππππk k ,)(Z k ∈,ctgx y =的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Z k ∈。 6、=±)sin(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 =±)c o s (βαβαβαs i n s i n c o s c o s = ±)(βαtg β αβ αtg tg tg tg ?± 1 7、二倍角公式是:sin2α=ααcos sin 2? cos2α=αα2 2 sin cos -=1cos 22 -α=α2 sin 21- tg2α= α α 2 12tg tg -。

最全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集)

最全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集) 引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 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V=1/3S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体积

单位换算 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4)1吨=1000千克1千克= 1000克= 1公斤= 2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7)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8)1世纪=100年1年=12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1日=24小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 秒数量关系计算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 数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算术 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 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 i n m a x m a 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 i n ()m i n (),()f x f p f q =,若

中小学数学常用公式大全

中小学数学常用公式大全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利润与折扣问题利润=售出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 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浓度问题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追及问题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图形计算公式 1、小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4C=4a面积=边长×边长 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长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S=ab 4、长方体:V:体积 s:面积 a:长 b: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2s=ah÷2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 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圆形:S面C周长∏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高中数学知识点体系框架超全超完美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整合 函数与方程区间建立函数模型 抽象函数复合函数分段函数求根法、二分法、图象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单调性:同增异减赋值法,典型的函数 零点函数的应用 A 中元素在 B 中都有唯一的象;可一对一(一一映射),也可多对一,但不可一对多 函数的基本性质 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对称性 最值 1.求单调区间:定义法、导数法、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单调性:同增异减。 1.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看f (-x )=f (x )还是-f (x ). 2.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x =0有意义,则f (0)=0. 3.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也成立。 f (x +T)=f (x );周期为T 的奇函数有:f (T)=f (T/2)= f (0)=0.二次函数、基本不等式,对勾函数、三角函数有界性、线性规划、导数、利用单调性、数形结合等。 函数的概念 定义 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 表示三要素使解析式有意义及实际意义 常用换元法求解析式 观察法、判别式法、分离常数法、单调性法、最值法、重要不等式、三角法、图象法、线性规划等 定义域 对应关系值域 函数常见的几种变换平移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伸缩变换 基本初等函数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幂函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 定义、图象、性质和应用 函数 映 射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退出 上一页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导数 导数概念函数的平均变化率运动的平均速度曲线的割线的斜率 函数的瞬时变化率运动的瞬时速度曲线的切线的斜率 ()()的区别 与0x f x f ' '0 t t t v a S v ==,() 0' x f k =导数概念 基本初等函数求导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ln 1ln ln 1 log sin cos cos sin 0''' ' 1' 'x x x x a n n e e a a a x x a x x x x x x nx x c c ==== -====-;;;;;;; 为常数()()()()[]()() ()()[]()()()()()()()()()()()[]2)3()2()1(x g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 ? ????+=?±=±是可导的,则有:,设()()[]()() x u u f x g f ' ' ' ?=1.极值点的导数为0,但导数为0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2.闭区间一定有最值,开区间不一定有最值。导数应用函数的单调性研究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曲线的切线变速运动的速度生活中最优化问题 ()()()(). 00''在该区间递减在该区间递增,x f x f x f x f ?1.曲线上某点处切线,只有一条;2.过某点的曲线的切线不一定只一条,要设切点坐标。 一般步骤:1.建模,列关系式;2.求导数,解导数方程;3.比较区间端点函数值与极值,找到最大(最小)值。 定 积分与微积分 定积分概念 定理应用 性质定理含意微积分基本 定理 曲边梯形的面积变力所做的功 ()的极限 和式i n i i x f ?∑-=1 1 ξ定义及几何意义 1.用定义求: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2.用公式。 ()()()()[]()()()()()()()() c b a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g dx x f dx x g x f dx x f k dx x kf c b b a c a a b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 .;;;()()()()()() 莱布尼兹公式牛顿则若--==?a F b F dx x f x f x F b a ,'1.求平面图形面积;2.在物理中的应用(1)求变速运动的路程: (2)求变力所作的功; ()?=b a dx x F W ()dt t v s a b ?=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首先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如:集合,,,、、A x y x B y y x C x y y x A B C ======|lg |lg (,)|lg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2.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记集合本身和空集的特殊情况。? 要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如:集合,A x x x B x ax =--===||22301 若,则实数的值构成的集合为B A a ? (答:,,)-??? ??? 1013 3. 注意下列性质: {} ()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1212a a a n n ()若,;2A B A B A A B B ??== (3)德摩根定律: ()()()()()()C C C C C C U U U U U U A B A B A B A B ==, 4. 请问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如:已知关于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若且,求实数x ax x a M M M a --<∈?5 0352 的取值范围。 ()(∵,∴ ·∵,∴ ·,,)335 30 555 5015392522 ∈--

若为真,当且仅当、均为真p q p q ∧ 若为真,当且仅当、至少有一个为真p q p q ∨ 若为真,当且仅当为假?p p 6.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7. 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映射f :A →B ,是否注意到A 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 中与之对应元素的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 中有元素无原象。) 8.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9. 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 例:函数的定义域是 y x x x = --432 lg ()()() (答:,,,)022334 10. 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 如:函数的定义域是,,,则函数的定f x a b b a F(x f x f x ())()()>->=+-0 义域是_____________。 [] (答:,)a a - 11.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 ) 如:,求f x e x f x x +=+1(). 令,则t x t = +≥10 ∴x t =-2 1 ∴f t e t t ()=+--2 1 21 ()∴f x e x x x ()=+-≥-2 1 210

高一数学上册基础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一基础要点归纳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一、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1、集合的特性与表示法:集合中的元素应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的表示法 有: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等。 2、集合的分类: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②数集:{ } 2 2y y x =- 点集: (){},1x y x y += 3、子集与真子集:若x A ∈则x B ∈?A B ? 若A B ?但A ≠B ?A B 若{}123,n A a a a a =,,,则它的子集个数为2n 个 4、集合的运算:①{}A B x x A x B =∈∈且,若A B A =则A B ? ②{}A B x x A x B =∈∈或,若A B A =则B A ? ③ {} U C A x x U x A =∈?但 5、映射:对于集合A 中的任一元素a,按照某个对应法则f ,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b 与 之对应,则称:f A B →为A 到的映射,其中a 叫做b 的原象,b 叫a 的象。 二、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性质: 1、函数的概念:对于非空的数集A 与B ,我们称映射:f A B →为函数,记作()y f x =, 其中,x A y B ∈∈,集合A 即是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是B 的子集。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称为函数的三要素。 2、 函数的性质: ⑴ 定义域:0 1 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使函数有意义的x 的取值范围,例: 25y x =- 的定义域为:25053302x x x ->??<? 2 复合函数的定义域:若()y f x =的定义域为[),x a b ∈,则复合函数 ()y f g x =????的定义域为不等式()a g x b ≤<的解集。 0 3 实际问题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实际意义来确定定义域。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公式大全{完整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公式大全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 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表面积=棱长

×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 C周长∏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A版

一、集合 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 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 序性。 2、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 集合相等。 3、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 或+N ,整数集合: 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 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 是 集合B 的子集。记作B A ?. 2、 如果集合B A ?,但存在元素B x ∈,且A x ?,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3、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 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 如果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有n 2个子 集,21n -个真子集. §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 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B A Y . 2、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 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B A I . 3、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U =∈?且 §1.2.1、函数的概念 1、 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 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x f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A x x f y ∈=,. 2、 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 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 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 1、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注意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设2121],,[x x b a x x <∈、那么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增函数;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减函数. 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格式:解:设[]b a x x ,,21∈且21x x <,则: ()()21x f x f -=… (2)导数法: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0)(>'x f ,则)(x f 为增函数; 若0)(<'x f ,则)(x f 为减函数. §1.3.2、奇偶性 1、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 偶函数.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 2、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 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知识链接:函数与导数 1、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是曲线)(x f y =在 ))(,(00x f x P 处的切线的斜率)(0x f ',相应的切线方 程是))((000x x x f y y -'=-. 2、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①' C 0=;②1 ' )(-=n n nx x ;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 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完整版)一、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公斤=2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