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柳江中学黄廷能

(一)相关主要论述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政策,落实各项措施,积极有序地推进。扎实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继续抓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小型工程建设;以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区域和地带开发

认真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调整改造,做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

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加强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财力、物力和科技实力,更好地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要继续发挥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东、中、西部地区要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在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国家继续采取措施,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2、温家宝总理2003年9月20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

指导思想: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改组改造。二是坚持主要*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三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四是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五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六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主要任务:一是继续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结构。这是主红和基础)。二是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重要环节)。三是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长远大计)。四是积极搞好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要保证)。五是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六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动力)

意义: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既是东北等地区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也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利于增强国民经济发展后劲,利于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涉及的书本知识:

1、市场经济的特征、作用(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内容、措施。

2、工业的地位、作用――现状、问题――解决途径:加强基础产业,用先进科技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国有经济地位、作用――国有企业的改革

4、科技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6、社会保障制度:重要性、内容、原则

(三)重点把握知识点

1、西部大开发:

意义————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积极作用,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有重要作用。

重点————工业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原则————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化,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结合————坚持主要依*自己力量,把提高当地积极性和争取国家支持结合起来;把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经济上:

(1)重要性:社会主义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要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内需。

(2)重点:调整经济结构,抓好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以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区域和地带开发。(3)体现国家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

(4)处理好造血与输血的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治上:

国家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职能;国家机构顷人民负责原则,实践“三个代表”;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突出共同繁荣对平等、团结、政权巩固的意义。

哲学上:(根据具体材料而定,如内外因、整体与局部等)

2、东部地区有条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济上

意义:有利于增强国家财力、物力和科技实力,更好地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积累经验,发挥示范作用。

重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着眼于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哲学上: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观

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上:

重要性:社会主义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要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认识:要坚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打破阻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均衡发展,要注意结合各地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政治上:国家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

哲学上: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考虑东、中、西部的差异,握扬长避短,共同发展。

联系与发展观。树立全局观,加强东、中西部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地续发展。

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区域经济发展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又要尊重规律(客观规律、经济规律)。

4、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经济上:

重要性: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既是东北等地区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造,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重要举措;是逐步缩小地区差异,紧张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部署;对于巩固、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注意也可作意义,与上面内容进行对比)

认识(书本知识链接):

(1)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东北的落后又是一种结构的落后。东北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要从战略上调整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结构,从而有利于搞好国有企业,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3)要不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东北的落后主要是体制的落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要真正建立起市场经济体系。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同时要正确的发挥市场的作用。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是把东北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基地。实现东北振兴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5)搞好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老工业基地企业富余人员多、退养人员多、企业负担重,积极搞好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利于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也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

(6)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把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强大动力,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推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哲学上: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老工业基地建厂早,问题复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2)抓主要矛盾的思想。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努力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温家宝强调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林路子,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质变。强调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继续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是对上述原理的具体运用。

(6)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既重视了外因的作用,又重视了内因的作用。

政治上:

(1)国家:A、国家具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职能。B、对人民负责原则。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振兴老工业基地,有利于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2)党:A、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对国家生活的政治领导。B、体现了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有利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三个代表"根本要求,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

(4)国际竞争:当前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5、深化国企改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

◎什么新型工业化: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路子。

解读:(1)新型工业化的“新”在于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其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2)从哲学上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坚持发展的观点,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体现了联系观;正确处理主次矛盾关系。(3)从经济上看,新型工业化路子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上:A、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B、世界信息技术、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机遇也面临挑战,要缩短差距和赶上发达国家,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C、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D、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意义: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哲学上:联系观和发展观,抓主要矛盾(分析略)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供参考)

A、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注重依*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C、必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D、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深化国企改革:

◎如何深化国企改革?(十六大)

A、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国有独资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企业国家控股)。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C、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D、抓大放小:(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E、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制。(注意以上表达与过去表达的对

比,此处突出“深化”)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理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为落实这一管理体制: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成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

解读:

经济: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应对入世挑战的客观要求;可以进一步理顺国家(所有者)所有权与企业(经营者)经营权的关系,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利于监督国有资产的运营状况,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参考)哲学:抓主要矛盾。

政治:国有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职能,对人民负责原则。

(四)训练题

1、东北,为共和国工业的诞生和发展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今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并将其纳入了工作日程。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重大意义是()

①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②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③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有专家给振兴东北"支招":振兴东北重在改变国有企业的机制,而不仅仅是投入资金。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条件下,国家增加投入较为有效:当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缺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新的体制和机制。专家对东北地区在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同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不同的反作用B.振兴东北要改变国有企业的机制

C.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当前,在东北,"冰棍现象"十分突出――冰棍放在那里,看着这慢慢融化,直到剩下一根光棍。这集中地反映了处理不良国有资产的"不敢、不愿、不想"的"三不"思想。" 不敢",是因为资产不流动,谁也没责任,一流动就可能出问题;"不愿",是指国有企业职工不愿意退出国有身份,一些企业领导人也不愿意失去其特殊利益;"不想",是不去想,因为解决问题难度太大。请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要振兴东北,应如何解决"冰棍现象",纠正"三不思想"?

参考答案:1、D 2、D

3、①坚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国有资产战略重组,加快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②坚持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③树立创新精神,加快改革步伐,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东北地区为新中国工业的诞生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今天,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将其纳入了工作日程。东北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三角"之后中国内地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并将创造一个"新东北时代"。

党中央作出加快调整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政治依据是什么?

解析:答好此问,应认真审题,抓住设问中的“党中央”和“政治依据”两词。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中央的这一决策是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体现。②党的性质、宗旨要求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某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8、材料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它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传统产业比重大,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其发展已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

材料二:2003年8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指出,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新思维、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要立足于现实的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要性。

(2)简要分析说明材料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答:(1)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②是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③是实现国家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

(2)①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摆到突出位置。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观点。

②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振兴老工业基地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体现了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④振兴老工业基地要坚持立足是现实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说明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可编辑版】

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 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 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 ××年党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构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发展战略,以中央政府的决心和东北地区良好的发展条件,东北腾飞应指日可待。同时,大家都在思考,东北起飞后,下一个开发重点在哪里?第五增长极什么时候启动?要解决什么问题?从哪里着手?我们认为,下一个开发重点或者说第五增长极,应该是以中部为主体的农业主产区,重点是解决农民问题。如果说第四增长极是为了解决老工业基地和下岗职工的问题,那么第五增长极就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三农”问题)。我们在此粗浅地提出第五增长极的理论问题和基本思路,抛砖引玉,供各位参考。 一、第五增长极提出的战略背景建国以来,我国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该战略的指导思想是节衣缩食,以农补工,促进农村资源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农民和农业剩余向国家集中,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工商资本的原始积累,快速实现富国强民的战略目标。在实施以农补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过程中,年代还同步实施过西线开发战略。改革开放后,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向了极端,年代末期集中全国的资源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年代末期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的规划。多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成绩斐然,构筑了中国四大增长极,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和东北三省(正在构筑中)。第一增长极:珠三

角。开发珠三角的目的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寻找出路,寻找增长的突破口。为了搞好珠三角这块“实验田”,国家给予珠三角一系列配套的特殊优惠政策,珠三角不负众望,先声夺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中国第一增长极。但是珠三角的地处中国大陆的南端,难以“达则兼济天下”,撬动规模庞大的国民经济。直到现在,以珠三角为中心的第一增长极还处在极化过程中,对外的扩散效应尚不明显,暂时只能对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学习和示范作用,提供对外交流的窗口。要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起飞,必须在其他地区构建辐射能力更强的新增长极。第二增长极:长三角。打造长三角是对珠三角反思的结果。邓小平同志认为,没有同步开发上海是最大的失误。痛定思痛,中央政府决定通过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构建中部增长极,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起飞,弥补珠三角辐射带动力不够的缺陷。从功能上看,第二增长极是对第一增长极不足的补充和协调,从增长极的类型看,第二增长极是第一增长模式的推广和延伸。国家特殊的、优惠的发展政策和大量投资铸就了长三角的辉煌,长三角经济一日千里,很快成为了中国第二增长极。但是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长三角对长江经济带的扩散效应远小于极化效应,第二增长极暂时还难以舞活长江经济带,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仍是“蚍蜉撼大树”。鉴于这种情况,就必须构建新的增长极,促进更多地区经济起飞。第三增长极: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从决策角度看,开发珠三角、长三角是一种被迫的选择,是一种转型战略,开发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则是主动出击,是一种提升战略。这一极也是对长三角、珠三角发展模式的复制,其目标是通过构建北部增长极,辐射和驱动中国北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问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浅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文献综述 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

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摘要:本篇综述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格局现状,对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引导下,经过内蒙古人民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进入新阶段,我国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范围,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我区区域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实现呼包鄂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崛起,其它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地区间合理分工,塑造“东西互动、内外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对于提升我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我区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尽管我区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不断增强、布局不断改善、合作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各个盟市之间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充分认识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及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充分认识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优化配置区域要素有着重要意义。 (一)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近年来,区域经济差异日趋明显,蒙中呼包鄂地区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极,而蒙东地区经济增长明显放慢。以人均GDP 为例,2007 年人均GDP 最高的地区是鄂尔多斯市,最低的地区为兴安盟,极差为66324 元。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各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如包头市的钢铁、鄂尔多斯市的煤炭和羊绒等发展态势都相当良好,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我国财税政策方面的缺陷,如分税制、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合理选择和创新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时期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样,这个难题也困扰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扶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做到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合理的分工布局、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主要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途径来协调区域发展。当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是基础,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协调是补充,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弥补市场失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因为市场机制缺陷所引起的,而市场本身并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区域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这就必须要由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来纠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缺陷,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杠杆之一的财税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起到自动调节和“熨平”经济的作用,而且对经济结构的转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财税政策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投资、消费、国际贸易,公共品的供给三个方面来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引导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重新调整,保持发达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干预经济:政府直接投资或运用财税政策引导私人资本流向落后地区公共产品领域,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逐步实现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利用财政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直接启动,如通过政府采购从产品市场上直接启动落后区域的需求,促进整体经济的区域结构性转换;通过调整产业政策,限制某些产业的区域进入或促进某些产业的区域退出;政府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来影响私人经济主体的区域决策行为,引导私人经济作出符合财税政策导向的决策,促进要素流向目标区域。 二、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适应性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1953~1978年,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平衡”的时期。那时的“平衡”是一种生产力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东部中部西部 正文 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 (1)国民生产总值 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 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对城乡的研究主要围绕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滞后、“三农”问题、结构发展失衡等问题展开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经营城市、总部经济、产业转移、空间模式等创新的视角探讨了统筹城乡的路径和模式选择等问题。 关键词:统筹城乡路径空间模式选择 在区域经济学中,城乡是一个极化和计划区域,城市是区域核心,与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腹地形成经济区域,城乡应是一个发展的系统。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中心,城乡之间存在着扩散效应与极化效应,城市以其辐射范围内的广大农村地区作为其依托,二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人员、技术的交流,城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重工业发展模式,致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即使农村乡镇企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没有和城市工业形成合理的分工,表现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同时由于长期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用工制度,使得城乡要素不能流动,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农村资源得不到开发。由于城乡之间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严重分割对立、非良性互动的城乡关系。当前,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我国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阶段(白津夫,2009)。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经营城市、总部经济、产业转移、空间模式等创新的视角,探讨了统筹城乡的路径和模式选择等问题。 一、从区域经济视角分析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从城市经济视角的分析 经营城市的视角。“腾笼换鸟”是经营城市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使一些污染大、效益差的城市工业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到郊区或农村乡镇,企业降低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进而提高效益。腾出来的土地则发展一些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3258645.html,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 作者:郑学进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07期 [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在稳步进行,我国正处在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振兴崛起的脚步,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会受到国情的影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由于区位因素的影响,我国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地区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一般,而西部地区发展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这种格局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如何平衡好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会决定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只有协调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才能使我国更快地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因此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月15日 对于区域经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比较简单的理解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包括空间、地理、文化、社会等一些综合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地理位置、资源、气候、人文、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不同地区各种资源、位置、气候等的差异,导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和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在悄然形成。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协调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新概念。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很少有人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的过程。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减缓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扩大,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同时保持和提高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后盾,同时发达地区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各种技术、资金、项目等的支持,帮助欠发达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形成良性的竞争循环的关系,从而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实力。通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协调好不同地区的经济利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2019年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

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 ××年党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构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发展战略,以中央政府的决心和东北地区良好的发展条件,东北腾飞应指日可待。同时,大家都在思考,东北起飞后,下一个开发重点在哪里?第五增长极什么时候启动?要解决什么问题?从哪里着手?我们认为,下一个开发重点或者说第五增长极,应该是以中部为主体的农业主产区,重点是解决农民问题。如果说第四增长极是为了解决老工业基地和下岗职工的问题,那么第五增长极就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三农”问题)。我们在此粗浅地提出第五增长极的理论问题和基本思路,抛砖引玉,供各位参考。 一、第五增长极提出的战略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该战略的指导思想是节衣缩食,以农补工,促进农村资源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农民和农业剩余向国家集中,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工商资本的原始积累,快速实现富国强民的战略目标。在实施以农补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过程中,年代还同步实施过西线开发战略。改革开放后,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向了极端,年代末期集中全国的资源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年代末期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的规划。多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成绩斐然,构筑了中国四大增长极,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和东北三省(正在构筑中)。

第一增长极:珠三角。开发珠三角的目的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寻找出路,寻找增长的突破口。为了搞好珠三角这块“实验田”,国家给予珠三角一系列配套的特殊优惠政策,珠三角不负众望,先声夺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中国第一增长极。但是珠三角的地处中国大陆的南端,难以“达则兼济天下”,撬动规模庞大的国民经济。直到现在,以珠三角为中心的第一增长极还处在极化过程中,对外的扩散效应尚不明显,暂时只能对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学习和示范作用,提供对外交流的窗口。要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起飞,必须在其他地区构建辐射能力更强的新增长极。 第二增长极:长三角。打造长三角是对珠三角反思的结果。邓小平同志认为,没有同步开发上海是最大的失误。痛定思痛,中央政府决定通过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构建中部增长极,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起飞,弥补珠三角辐射带动力不够的缺陷。从功能上看,第二增长极是对第一增长极不足的补充和协调,从增长极的类型看,第二增长极是第一增长模式的推广和延伸。国家特殊的、优惠的发展政策和大量投资铸就了长三角的辉煌,长三角经济一日千里,很快成为了中国第二增长极。但是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长三角对长江经济带的扩散效应远小于极化效应,第二增长极暂时还难以舞活长江经济带,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仍是“蚍蜉撼大树”。鉴于这种情况,就必须构建新的增长极,促进更多地区经济起飞。 第三增长极: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从决策角度看,开发珠三角、长三角是一种被迫的选择,是一种转型战略,开发京津唐及渤海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2011国家公考《申论》热点总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之主体功能区 理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北方民族大学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学生姓名:吴优 专业:经济学 学号:20100828 指导教师姓名:任志军 论文提交时间:2013年9月1日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而产生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节行为。因此,严格地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才正式形成的,并越来越显示出特殊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我国经济全局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因此,研究、完善和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成为我国区域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融合且基础较差、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有可 能的。 ABSTRAC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market defect of the government's macro adjus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strictly speaking,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formally form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increasingl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ecial. The party's 16th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as a whole the area development, indicates that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rom entered the stage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e study,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layout and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ur regional policy system, one of the most urgent tas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e China such a large, multinational fusion and poor foundation, and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have very important sense, as long as the right way, the correct step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entirely possible .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浅谈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浅谈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为该地区研究生培养、人才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政府各级部门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都十分的重视,不论在政策上、财政上都会加大对高校或科研部门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和扶持,雄厚的财政基础和支持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因此在教育经费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较经济不发达地区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 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服务业所占比例不断的增高,促使该地区的职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职业需要高层次、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更加专业化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增加,也成为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还为研究生提供教育、培训、实习的机会,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发展前景。 3.研究生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人力资本的积累,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本的知识溢出效应中,最显著的就是培养高层级人

才的研究生教育。一个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可以持续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的聚集不仅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创新的氛围也会促进知识的快速扩散和溢出,这种知识共享的溢出效应,使得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其目标是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定位和规模必然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区域内知识的创新和积累有着很大的联系,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是运用知识的主体,势必成为知识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的主力军。多年前,中国各区域的发展是比较独立的,缺少环保的观念,这样就造成了地方政府难以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和不断的深化,绿色经济、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的出现,近年来逐步得到了社会各个层次群体和机构的广泛认可。转变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关键的方式就是绿色转型,特别是区域的发展要将环境评价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即应该意识到环境管理制度必将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制度。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生教育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孵化器,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有

做好片区开发投融资规划,实现区域统筹发展

做好片区开发投融资规划,实现区域统筹发展 葛芳芳/城市投融资部(城市片区具有特定的区域、特殊的政策和特殊的管理等基本特征,作为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方向,片区开发始终是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本文立足于城市片区开发研究,通过业务层面分类、投融资规划的应用范围、投融资规划动态分析模型三个方面来分析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最优方案。) 【正文】(字数:2897) 一、引言 片区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经济政策、灵活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行政区域。其典型特征包括:相对于城市成熟区,片区具有发展新城区的特点;相对于普通行政区,片区的管理方式(包括政策、体制和手段等内容)在发展的某些阶段具有特殊性。由内涵和属性不难看出,片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般都必须具有特定的区域、特殊的政策和特殊的管理等基本特征。 片区发展与实践的成就有目共睹且毋庸置疑,越来越多的投融资平台也介入到片区开发建设中。然而,随着片区经济地位与经济贡献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各级政府与片区建设者开始将注意力从单纯的片区规划建设转向片区经济系统中最关键的问题,即投融资规划的问题,并以此为起点来考察片区经济系统的运行。 现代集团对片区业务的开展和研究范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见图1),本文所提到的片区开发投融资规划事实上是片区开发微观操作层面的问题。

根据现代集团与各地投融资平台的合作交流,我们总结出片区开发投融资规划的概念:即站在综合的角度,以片区规划为依据,对整个新城开发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资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根据片区开发和项目建设需求,进行融资方式、建设和管理模式的选择,并为政府综合利用财政和市场力量,系统解决片区建设中的资金来源、投向、投放次序和回报方式等问题提供决策分析。 对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理解:①片区开发投融资规划必是以片区规划为基础,包括总体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类单项规划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②片区开发投融资规划解决的是如何实施资金统筹问题,即根据区分项目的不同属性,确定经营性项目和其盈利模式,以及公益性项目的资金平衡方式;③片区投融资规划将指导整个片区土地的开发时序。 二、片区开发投融资规划的应用范围 目前现代集团已经将片区投融资规划应用于以下类型的业务之中: 1、旧城改造 是指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旧城区的基础设施,辅以一定数量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工作,改善居民物质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和形象的项目。2、新城开发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试卷90分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试卷90分 1、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协调。 正确错误 2、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核心。 正确错误 3、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抓好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其主要依靠的手段是市场调节机制。 正确错误 4、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产品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都非常重要。 正确错误 5、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两方面支持:一个是体制和机制的保证,另一个是资金上的支撑。 正确错误 6、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错误 7、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错误 8、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错误 9、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错误 10、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错误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正确错误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正确错误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正确错误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 正确错误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正确错误 16、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总体战略概括如下:深入推进()大开发;全面振兴()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崛起;积极支持()率先发展。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中部地区 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17、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正式根据邓小平同志( )的思想,提出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党中央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 两个方针两个大局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 18、西部地区要根据自身资源、市场及各方面情况,大力发展具有( )的产业与产品。 区域特色绿色无污染高产性民族特色 19、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设想在第三步(本世纪中叶)时,我国能够达到或赶上( )的水平。 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20、作为老工业基地,( )对我国实行工业化、实现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东南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21、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在体制和机制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 )的调整越来越重要。 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商业结构 22、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 )是不断地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目标方式策略核心 23、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从()到()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收入增长方式;收入发展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