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 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明显,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预计为5.0∶50.4∶44.6,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40∶60。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形成规模化、高级化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1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三旧”改造全面推进,宜居城乡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预计2010年城镇化率达64.0%。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取得一定成效,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

——绿色广东建设初见成效。积极淘汰落后水泥、钢铁产能,关停小火电,扎实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硫排放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等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年均增长分别达7.5%左右和8.0%左右。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养老保险关系省内外顺畅转移。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3岁。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迈出新步伐,五年新增高速公路1695公里,新增轨道交通通车里程77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98公里。电源、电网、天然气网建设加快,新增电力装机3080万千瓦。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水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加固达标江海堤围5151公里,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加快外经贸发展战略转型,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2010年为7847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12.9%,其中出口4532亿美元,年均增长13.7%。粤港澳紧密合作全面深化,粤台交流合作稳步发展,与东盟的合作取得新进展。“走出去”步伐加快。

——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大部制改革、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展顺利。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民营经济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优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建立,社会领域改革有新探索。探索民主政治有效实现形式迈出新步伐。

2

3

4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为广东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经济指标多年居全国前列,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较高,活力和创造力较强。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深入推进,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区域互动新格局正在形成。

——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为广东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继续深入发展,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出了新的要求。广东顺应形势发展变化,利用市场倒逼机制,率先调整经济结构,主动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

第二节面临挑战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外需增长放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外向型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广东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口压力大。粗放型增长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而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刻不容缓。

——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管理压力加大。

——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较多,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进一步改革涉及利益关系的深层次问题,调整既有利益格局难度加大,改革攻坚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率先发展的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内陆各省区后发优势开始显现,长三角和环渤海各省市发展势头迅猛,广东原有优势逐步减弱,新的优势尚未形成,经济总量地位、区域竞争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体制创新能力都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第三章指导思想

5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的关系、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五个重大关系,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突出做到“六个必须”:

——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促进速度质量相协调,内需外需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把“贴牌大省”变成“品牌大省”,“广东制造”变成“广东创造”,建设创新型广东。

——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全面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必须全方位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坚持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层支撑,进一步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以世界眼光打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广东气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特征的当代广东先进文化,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快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新跨越。

——必须整体推进社会建设。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坚持包容性增长,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让人民安居乐业,增强幸福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6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先行先试,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深化粤港澳合作,全面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安全稳定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四章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提前五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社会软实力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到2015年约6.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到2015年约6.6万元。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比重达48%,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架构。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走出广东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子。全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

——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区域合作水平显著提高,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珠三角一体化和粤东西北地区跨越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均达到8%。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成具有广东特色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5岁。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省扎实推进,法治环境明显优化。

7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宜居城乡建设成效明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左右,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量达到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要求,耕地保有量保持29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8%。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基本健全,继续在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体制创新上走在全国前面。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外经贸发展实现战略转型,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

8

9

10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强化自主创新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推动作用,以制度创新推动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之路。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成效显著的全国自主创新示范省,初步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第一章完善创新机制

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第一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扶持计划,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百强自主创新企业,重点打造5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中的支撑作用,促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

第二节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实施创新资源集聚行动计划,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大政府创新投入,建立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改革和完善政府创新投入的统筹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促进科研设备和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提高政府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完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粤港澳联合创新区、深港创新圈和粤港澳科技产业园,促进三地创新资源的共享。鼓励跨国公司在粤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互相转化,促进科研资源的军民共享。

第三节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深化“省部院”合作,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加强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实施深化产学研合作行动计划,建设100个左右省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第四节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11

完善“谁创新谁受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引导全社会增加创新资源投入。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首购力度。进一步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创新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动力。探索建立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办法,鼓励创新型人才以知识产权、技术等要素投资入股并参与分配。

第二章增强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转化,加快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格局。

第一节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围绕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落户广东,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质检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重点学科和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支持省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面向企业的行业公共技术、检测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珠三角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

12

13

第三节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重点建设下一代移动通信芯片、新型片式电子元器件、LED外延芯片、薄膜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用电力电池等10 0个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技术集成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完善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和中试基地建设,建立健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制度。争取国家重大创新成果在我省转化,推动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强化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功能,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促进珠三角科技创新向粤东西北地区辐射转移。继续发挥深圳高交会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方面的重要平台作用。

第四节推进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

制定完善支持企业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激励政策,提升企业商业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效益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支持企业开发使用信息管理技术、开展产业链融合重组、推进运营模式创新。引导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发展新型特许、代理、连锁经营。培育和弘扬有广东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家创新精神,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交流市场、资格认定系统、继续教育培训机制。探索与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相适应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组织形式、资本运作等新型管理和商业模式。

第三章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广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第一节加强引才引智

把引进项目、技术和引进人才紧密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广泛吸纳各类学科带头人、管理专家和优秀青年人才。深入实施并不断完善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型科研团队计划,引进1000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加强引导海外人才为粤服务工作,建立稳定的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和工作机制,面向全球配置集聚创新人才。开展留学人员择优资助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支持,加快推进广州、深圳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办好留交会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会,鼓励国内外优秀人才来粤创业。

第二节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统筹,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鼓励和引导高校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重点加强研究团队和优势学科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到2015年,从事科技活动人数超过80万人。继续实施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打造“珠江学者”品牌工程,加强院士、博士

14

后工作站建设。实施“千百十工程”和高层次人才访学研修计划,打造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梯队。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加强国内外人才交流。

第三节完善人才服务和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表彰奖励杰出创新团队和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南粤功勋奖和南粤创新奖评选。建立跨区域的人才交流合作服务平台,健全人才信息管理标准和人才资源动态预警机制。

第四章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夯实创新创业投融资支撑,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标准建设,促进形成要素完备、支撑有力和开放包容的创新发展环境。

第一节完善创新投融资支撑体系

积极探索金融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立健全创业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广东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一批国家地方联合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建设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平台,引导和鼓励创业投资投向重点创新领域。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完善华南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大力推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

第二节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强化部省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建设国家级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和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培植工程,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专利技术形成技术标准,优先采用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积极鼓励和支持我省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各类标准的制定修订,努力打造“广东标准”品牌。建立涉外应对和维权援助机制,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应对和防控。建立自主创新标准化工程平台,进一步完善标准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第三节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激励探索、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快自主创新立法,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进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增强社会公共创新创业意识。加强科

普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工作

15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任务,坚持制造与创造相结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协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以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为抓手,加快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第一章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推进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现代服务业“三个一百”工程,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和优质生活服务体系。到2015年,建成10个产值超千亿元现代服务业基地,形成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0%。

第一节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

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打造四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合作示范区。建设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推进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支持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大力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努力建设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保税物流和国际物流,加快建设南方现代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培育和建设30个省级物流园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基地,积极发展新型信息传输服务。大力发展以研发设计、节能环保、质量检测等为重点的专业技术服务。积极发展企业管理、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培育10家跨境经营并提供综合服务的本土性大型专业服务企业。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在粤设立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提升发展专业会展,打造亚太重要会展经济区。

第二节提升发展生活服务业

加快采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模式,推动旅游、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成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客集散地。扩大数字终端设备等先进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推广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推动商业网点向镇村延伸,建立城乡双向流通和产销衔接机制。发挥邮政现有网络优势,完善普遍服务,大力发展快递物流等服务。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投资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现代医疗服务,建设区、街、居三级网络。鼓励发展营养保健指导、健身美容等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产业。

第三节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

16

积极培育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和高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促进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互相渗透,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调整和完善用地、消防审批、注册登记等政策,鼓励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粤港工业设计走廊,搭建国际设计交流平台。以离岸服务外包为重点,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内置服务业务,加快发展与制造业联动的研发设计、物流服务、会展服务、采购与营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服务外包业务。重点推进广州和深圳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形成2—3个国家级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积极发展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17

18 揭阳惠来和茂名四大石化基地,力争炼油能力达到1亿吨/年以上,乙烯能力达到400万吨/年,延伸石化产业链,建设若干精细化工园区。推进船舶产业尖端化,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的(超)大型、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业,建设广州龙穴、中山、珠海三大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造船能力超过800万总吨。推动高技术制造业做强做大,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升级换代,初步建成国内领先、全球重要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6%。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坚持信息化带动,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向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等附加值高的产业链环节延伸,建设一批研发设计中心和国际物流采购中心。以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平台为先导,围绕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食品、建材、造纸、有色金属及制品等优势传统产业打造一批集聚区。优化家电产品结构,完善食品、服装产业链,突出质量安全,打造自主品牌和区域品牌。集聚环保发展造纸工业,高标准建设珠三角纸制品基地以及粤西等林浆纸一体化基地。

提升有色金属及制品、建材工业发展水平,加快用先进产能置换落后产能。到2015年,优势传统工业增加值占传统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4%,形成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打造3个产值超千亿元的龙头企业。

19

20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 大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推进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有利于广州提高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政府治理等方面的能力,对全力打造“三中心一体系”,进一步强化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和《广东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精神,加快我市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以资源统筹、共享、开放为切入点,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通过释放政府数据红利,重点助力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新动力,为我市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通过政府数据开放及应用引领,到2020年,打造出具有广州特色的大数据产业体系,成为全国大数据应用先行区、大数据创新创业示范区、大数据产业核心集聚区,同时,实现大数据与产业发展、政府治理及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数据强市。 二、主要任务

(一)夯实大数据基础设施,强化发展支撑能力。 1.加快政府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广州市政府大数据中心,承载市政府信息化平台及政府大数据应用。建设全市政府数据汇聚平台,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库,实现政府基础数据统一归集。建设政府数据综合应用管理平台,归集并分析处理政府、行业领域可用数据资源,促进政府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的高效流通和充分利用,支撑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建设大数据产业服务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优化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政务办牵头) 2.加快社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的技术、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和集约化建设一批企业数据中心,加速推进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电信亚太信息引擎、中国联通互联网应用创新基地等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建成面向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云计算公共平台和大数据处理中心,保障城市基础功能及战略定位。支持和鼓励公共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建设面向商贸、汽车、新材料、金融保险、精细化工、重大装备、现代物流、生物健康等行业领域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强化行业大数据服务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 3.加快大数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统筹政府、高校、市场等资源优势,建立大数据研究院,打造国际领先的大数据教育、科研创新和创业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建设一批大数据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应用中心。发展创客空间、开源社区、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支持种子期、初创期大数据领域中小微企业发展。(市科技创新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及各相关部门配合) (二)促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流通,释放重要生产力。 1.加快政府数据汇聚共享。依照《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的要求,推进政府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制定完善政府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利用等标准规范,逐步实现政府数据向政府数据汇聚平台归集,实现一数一源。开展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绩效评估,加快市区两级政府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提高政府服务监管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 2.释放政府数据红利。综合利用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数据汇聚平台、数据综合应用管理平台,以多种形式,安全、公平地对社会开放交通、人口、旅游、规划、医疗、教育、文化、商务、信用等方面的政府数据资源,鼓励社会对政府数据资源进行增值利用,实现以数据资源吸引龙头企业落户、以数据资源扶持产业发展、以数据资源带动行业创新。(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3.鼓励社会数据共享共用。开拓数据采集渠道,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整合相关资源,结合政府脱敏后的公共数据资源,为企业提供行业大数据服务,激发大数据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4.促进商业数据交易流通。健全数据交易流通的市场化机制,引导培育大数据公开交易市场,为企业提供在工具、技术、商业模式、融资、推广、数据交易、信息共享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探索开展大数据衍生产品交易,在跨境电商、航运物流、金融服务等领域率先开展数据交易试点,促进数据流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委、金融局和广州港务局配合)

广东“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战略重点

《广东“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战略重点》课程考核答案 一、单选题 1、40年来,广东改革开放事业开创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破冰开局,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0万亿元、年均增长12.5%,连续多少年位居全国第一? 30 2、广东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10左右,上交税收约占全国1/7,地方税收约占全国地方税收总和的1∕8,进出口约占全国的()左右。 1∕4 3、2019年广东经济规模突破多少万亿? 10 4、确保到______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二〇二〇年 5、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的关系。 农民和土地 6、广东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实现根本改变。 10年 7、广东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着力点是()。 实施“头雁”工程 二、是非题(每题5分,共7题) 1、2019年,广东7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7.5%,已经达到了国家下达的约束性考核目标。 否 2、农业农村污染问题是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之间不平衡的表现。 是 3、“三期叠加”是指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叠加。 是 4、广东常住人口规模已连续稳居全国首位12年。 是 5、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是 6、粤港澳大湾区和改革开放初期粤港澳合作的目标是完全相同的。 否 7、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 是 三、多选题(每题5分,共6题) 1、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缩小地区、城乡和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为此我们必须要()①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②高度重视“三农”问题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④加快城镇化建设 ①②③④ 2、下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理解正确的是()①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温饱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共同发展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④全面建成小康色夯实,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广州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广州都有哪些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编者注:2015年广州GDP总量是1.8万亿元,超过了新加坡),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创新驱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城市功能:到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0万吨,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亿吨和2500万标准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 改革开放:到2020年,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000亿美元。 城乡环境: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6%,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累计5.75万套。到202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以上,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文明程度: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如何在“十三五”时期形成新的动力源?纲要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三大战略枢纽”

广东政务服务大数据库的建设方案设计

广东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建设方案 (2016-2017年) 为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实现全省各部门、各层级、各领域数据共享,有效支撑全省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应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建设思路。 围绕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政府效能,以支撑全省“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为重点,率先构建覆盖政务服务各环节的网上办事数据库,逐步拓展完善专题数据库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形成我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以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应用为抓手,建立健全共享协同的数据库建设机制;以省政务数据中心为依托,打造系统架构统一、省市分级建设管理、全省共建共享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政府智慧化服务水平和群众办事满意度,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规范管理。突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建设,优化完善数据提供、维护、共享、使用追溯及监督评估等环节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向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数据库应用,提高行政效率。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完善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

制,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电子政务资源,按照统一数据标准规范,有效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借助政务服务数据库开展行政业务应用,以应用促进共建共享,切实发挥政务数据价值。 ——统一架构、互联互通。结合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和各级政府及部门业务应用实际,建立兼容、开放、可扩展的政务服务大数据系统架构,支撑全省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共享和系统应用,形成“上下左右”互通互联、共享共用的全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应用环境。 ——急用先行、保障安全。立足我省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业务应用需求,急用先行、由易到难,率先建设网上办事数据库,逐步拓展专题数据库并完善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强化数据提供、汇集、共享和应用等的全过程管理,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保护。 (三)主要目标。 到2017年底前,基本建成数据采集能力强、智能分析应用广、开发共享程度高、体制机制较完善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促使我省各级政府和部门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的流程优化、材料简化,支撑“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建设内容 围绕全省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应用,建设覆盖政务服务各环节的网上办事数据库,支撑“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建设企业情况综合、公共信用信息、文化遗产资源等政务服务专题数据库,以及支撑部门业务应用的数据库;完善人口、法人、

广东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与反思

X x 广东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与反思 文/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处长李进民 社会工作制度是现代社会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而普遍采取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特别是2009年国家民政部与广东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以来,广东省围绕“率先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将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建成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以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实务能力、发挥专业作用为着眼点,在政策制定、教育培训、岗位开发、社工机构培育等方面深入探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社会认同度逐步提升。截至2012年底,全省培育发展民办社工机构300多家;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考人数及考试合格人数不断增加,累计合格人数超过1.4万人;各级政府用于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经费投入达到12亿元;全省共有20个项目入选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占全国获奖数量的四分之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扩展延伸到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多个领域。 一、广东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回顾 这几年,广东省结合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变革探索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打造由政府、市场、社会联合供给公共服务,并厘清各自服务边界,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加快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有六个特点:(一)多方面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出台社会工作政策文件。2011年,广东省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及其配套文件《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慈善、教育、养老、扶幼、助残、社区矫正、心理调适等领域率先引入专业社工服务”,“重点在民政、司法、残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先行先试,加快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服务领域”。此后,各地也先后出台了具体的社工政策文件。二是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相关制度。2011年,广东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施意见》,要求编制出台政府转移职能以及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去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省财政厅公布《2012年省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第一批)》,明确政府组织的社工人才培养、委托社工服务项目的组织实施等5类要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工服务。各地也就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出台了专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广东省大数据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

广东省大数据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征求意见稿) 指导单位: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编制单位:广东省大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

二〇一八年五月

一、广东省大数据标准体系 (一)编制原则 以《广东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及《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为基础,以继承、发展、创新、提高为出发点,全面梳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结合大数据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建立适应广东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急用先行、成熟先上。对大数据领域急需的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重点投入,先行研制;对国内外已有的数据分析、处理、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等相关国际标准及研究成果,优先支持等同转化。 面向需求、注重实效。从产业信息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要求出发,面向我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重点行业的数字化服务需求,把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培育新型服务模式为抓手,调动行业各参与方推进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资源整合、统筹规划。以培育并形成完善的大数据服务市场为总体目标,明确标准化工作思路、内容及具体的推进措施,整合数据资源,统筹产业规划,破除数据孤岛,强化应用服务,保障大数据标准服务体系目标清晰、技术可行、结果可见。

3 / 20 (二) 标准体系框架图 大数据标准体系 技 术 基 础 工 具 安 全 通用要求 隐私保护 . . . . . 管 理 应 用 . . . . . 数据运维 数据治理 数据交易 数据开放 检测与评估 处理与分析关键技术 数据质量 . . . . . 数据应用 数据共享 数据访问 语义 分 析 参考架构 术语 元素集 元数据 总则 应用类工具 系统类工具 . . . . . . 风险检测 . . . . . . . . . . . . . 平台基础设施 预处理工具 分布式计算工具 数据库 平台管理类工具 存储类工具 应用分析智能工具 可视化展示工具 . . . . . . . . 数据开放总则 数据开放目录 数据开放平台 . . . . . 模型评估 . . . . . . . . . 电子政务大数据 科学大数据 工业大数据 电子商务大数据 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图 . . . . . . . . . . 通用数据 主数据 事务数据 产品数据 数据收集 数据预处理 数据分析 数据可视化 . . . . . 区块链 . . . . . 分类分级

广东省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状、特色、反思与展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5182501.html, 广东省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状、特色、反思与展望 作者:张玉玲刘惠苑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0期 摘要广东省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快速发展,发展特色可以概括为“实务先行,教育反推”,不仅建立起比赛、境外交流、研讨学习等常态化的发展模式,而且保持与行政部门和行业组织的良好沟通与协作。研究认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不仅要解决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还应立足当地实际,顺应本土性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需求,继续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教育,增强群体归属感和专业认同感,建立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终身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0-0019-06 广东省高职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大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社会工作具有先实务、后教育的特点。目前,我国已建立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四个不同学历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每个体系自成特色,各有优势。目前,省内逾50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2000人,2016年本、专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招生规模也已超过3000人。 本研究及相关调查系从学科群的角度来界定“社会工作专业”这一概念,即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包括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青少年工作与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社区康复五个专业(根据《广东省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以及以社会工作专业方向招生的其他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社会工作方向),不特指以“社会工作”进行招生的专业教育。 本研究依托广东省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协会2016年12月所做的“广东省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状况调查”,共发放问卷35份,收回的问卷中有效问卷有27份,有效率达77.15%。调查的院校包括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等广东省内27 所高职院校。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从招生角度看,根据2016年12月的最新统计,广东省招收专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院校中共有35所院校举办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基本上每个地级市有一所高职院校,广州辖区内数量最多。现将调查状况归纳如下: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对广东省委工作建议

对广东省委工作建议 一、存在问题 目前,广东省社会工作发展与人民群众日趋增长的需要相比,还面临一些瓶颈制约和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有待优化。 随着中央十八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的通知的落实,全社会对社工需求剧增。但是与剧增的社工服务要求及其相应的人才需求相比,目前的社工人才基数相对较小,人才供给跟不上需求。按照香港等地发展了几十年的比较成功的社工经验来看,社工机构的年龄构成要求老、中、青三代社工优化配置,“老”的经验丰富,看问题宏观,“中”的富有经验的可以做督导的,年青一线的社工多一点时间去学习掌握社工介入的方法、理论结合、应用等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团队。但是,目前为了扩大社工服务的范围,部分机构单纯追求社工人才数量,而相对忽视社工人才的质量,目前从事专业工作的主要是刚毕业的“80后”甚至“90后”的人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未能达到社工所需要的坚实人生经验、工作阅历要求。 同时,目前对社工服务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服务内容数量的计量,相对忽视工作绩效水平的评价,与社工这个行业不能以数字来表达工作成效相矛盾。比如有些边缘青年,他在黑-社-会中交了朋友,那社工花在一个青少年身上可能

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在数字上也只是一个案。 如果不能科学处理社工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将阻碍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提升与进一步科学发展,进而影响社会公众对其整体形象和功能的认识。 (二)社会服务的执行主体转移艰难。 “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的本意是为了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将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服务管理的执行及参与主体,使之在政府制定的政策范围内开展对社会的管理及服务的行动。但现阶段社会组织在参与及执行社会管理服务创新中的身份、地位的角色未能明确,社会组织在接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中,高度依赖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导致其难以完全发挥作为社会中介组织的主体能动作用,不能提供纳税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 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相关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功能、社会工作的理念缺乏认识,作为基层群众服务主体的居委会未能充分发挥自治功能;二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政策未能清晰出台,目前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进入与承接社会服务缺乏信任和接纳;三是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对政府、社会组织、服务实施地基层政权组织三者权责的界定不清晰;四是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有待提升,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组织培育,同时政府部门对社会服务成效未必能“立竿见影”要有清醒理性的认识。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广西发展和改革委 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广西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符合广西实际的重大举措,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指标超过万亿元,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0.1%。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千亿元产业增至10个,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城镇化水平提升,“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区域发展协调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高铁经济圈和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南宁机场跻身千万旅客吞吐量大港行列,西部首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