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将相和第2课时_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将相和第2课时_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将相和第2课时_语文S版

1. 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3. 根据人物言行,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语文课件。

一复习点拨

1. 复习检查。

(1) “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 分角色朗读课文。

(3) 根据第一个故事, 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学习“渑池之会”

1. 按照学习“完璧归赵”的方法学习“渑池之会” 。

自学提纲:

(1) 读第二个小故事, 理清层次, 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讨论、交流、整

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 也让人记录了下来, 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老师补充: “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 形状像个瓦罐子, 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2) 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 并且让人记录下来, 这实际上是秦王对赵王的侮辱,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 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 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 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

兵的准备, 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 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 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 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 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 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三学习“负荆请罪”

1. 通过独立阅读, 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 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 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 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

2. 画出人物的言行,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行动:请病假不上朝, 免得跟廉颇见面; 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 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 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入理解、挖掘。出示幻灯片, 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 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 就因为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这样说, 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 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 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 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 将相和, 国家则安; 将相不和, 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大局、识大体的宽广胸怀。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 就因为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 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渑池会见之后, 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这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体会人物的特点。

4.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 画出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的句子, 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 “我廉颇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 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而又直率的性格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 背上荆条, 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2) 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 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 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 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3) 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 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 并非胆怯, 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廉颇语言、行动的句子, 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总结扩展

1. 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英勇善战、坦诚直率, 还能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

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

2. 分角色朗读全文, 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课文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表现

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 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 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3. 思考: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 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 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 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而蔺相如“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

文章的第 1 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 1 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 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

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 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4. 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1)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 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2)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 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 , 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5. 复述这三个故事。

6.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 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 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1.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重难点, 对课文进行分析, 让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发言, 活

跃课堂气氛,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耐心细致地讲解。

削[里回削弱}直严h点nq(乘坐)

!寓帀o (i J pj宰果)!shergt干乘)

2. 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教师分析较多,读得太少,就会淡化语文的感悟,出现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

3. 这堂课容量较大,教师应合理安排各个部分。

1. 看拼音,写字词。

2. 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 课文一共讲了几个故事?你能给每个故事加个标题吗?

4. 学完课文后,你认为蔺相如和廉颇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以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将相和”的真相:中国古代外交的平衡术(节选)《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将相和”的典故而闻名。详细的故事,只要是上过高中,学过这篇课文的读者都熟悉,不赘述了。本文要说的是,如果关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全篇,再参照其他篇目的有关记载,你可以发现,“将相和”故事

的背后,其实是赵王在操控两种对外路线,调和鼎鼐(n d i),力图保持国家发展平衡的运作。

廉颇对蔺相如的古怪态度, 以及秦国对赵国的前后表现,都说明“将相和”的背后, 隐含着赵国两种外交策略的较量。

当时, 玩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都已经不在了, 但其外交遗产还在, 各国内部, 仍存在联秦与抗秦的两种外交思路。虽然赵国是军事强国,但也不例外,其内部也有外交分歧。

廉颇很明显是联秦派。注意, 他只是亲秦, 而不是投降。廉颇在赵国带了半辈子兵, 打了无数的仗, 曾经对燕国、齐国、魏国出兵, 都取得了成功。可是对秦国呢?除了曾经与秦军协同作战, 在《史记》的记载中, 廉颇只带兵跟秦军打了长平一仗, 但还因为消极避战, 中途被撤了。

课文中说, 惠文王十七年, 赵王得到和氏璧, 秦国立即提出用十五城来换, 赵王召大将军廉颇等商量对策。他们怎么计议的呢?

大家开了半天会, 结论是:呜呼!无法可想。廉颇当然主张给秦国璧,这样纵使秦国赖账,赵国在国际上也有话说。赵王却舍不得。最后是赵王背后的太监缪贤推荐了一个人: 门客蔺相如。

这个缪贤不简单, 他跟燕王过从甚密。燕王为什么要结好赵臣呢?如果读过苏

秦的传, 就明白了, 苏秦当年搞合纵, 佩六国相印, 孤立秦国, 他的大本营就在燕国。燕国也因此捞取不少国际好处, 所以, 跟燕国结好的各国权贵, 历代不绝。这是燕国的一个外交政策。秦国也因此最恨燕国, 以致后来有燕国策划“荆轲刺秦王”的事发生。缪贤与燕王结好, 当然是抗秦派, 蔺相如是其幕僚, 而且深得缪贤赏识, 所以也是抗秦派无疑。

蔺相如的行为也是如此。他见赵王, 慷慨陈词的内容, 全是以秦为敌; 到秦国, 又戏耍了秦王, 刻意激怒后者。

史载,完璧归赵后一年, 秦攻赵, 夺取一城;次年又攻赵, 杀两万人。

这实际是“完璧归赵”引发的军事行动, 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所以说蔺相如“不辱使命” , 实有夸大之嫌。不给秦玉璧,又能令秦理亏而无言, 无所行动, 这才真正是不辱使命。蔺相如一番大言, 貌似义正词严, 其实理亏。秦王并没有说不给赵十五城, 而且还斋戒沐浴, 很正式地要接受玉璧, 蔺相如却把玉璧偷偷带回了。据司

马迁的记载,蔺相如的依据,竟都是“度” , “度”秦王如何如何,也就是主观猜测。明朝时有王世贞作《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就很看不惯蔺相如这一套“完璧而失信”的手段——王世贞也是从蔺相如的视角看问题的, 其实相如的本意,正是要托“大义”而激怒秦王, 同时也由完璧而邀功于赵王。

赵王是重玉璧,还是重土地和人民呢?《史记》是不著闲笔的。司马迁笔下的两次赵国的败绩, 已经说明了他的看法。

同时,廉颇作为大将军,秦两次来攻,都得胜而去,不能不说他是有责任的,他明显是不作为, 是不想给蔺相如擦屁股。

接下来渑池会, 蔺相如对秦王作人身威胁, 但正是因为廉颇已经驻扎大兵在边境, 而且廉颇和赵王议定: 王上此去若有不测, 太子立即登基, 所以赵王一行才得以无恙而回。

这就是联秦派和投降派的区别。所谓联秦派, 就是向秦国示好, 不给后者战争

借口, 把战火引向别国,同时自己迅速发展国力,用从他国攻取的土地,来弥补结好秦国付出的代价。

纵观廉颇在赵国的战争生涯,基本都是这一路线。对秦国,他采取守势和外交安抚, 同时积极对燕、齐、魏等国下手, 运用自己的地缘优势迅速增强国力, 力争赶上秦国。所以,蔺相如数次激怒秦国,引起两国战端,白白消耗赵国的国力,这是廉颇不愿看到的。

所以,廉颇才要羞辱蔺相如, 跟他过不去。面对挑衅,蔺相如说的话大家都了解了:他先拿廉颇和秦王作比较。这个比较, 颇不伦不类, 廉颇是上阵杀敌的大将,秦王是高居庙堂的君主,他们怎么可比呢?

蔺相如的水平就在这里。他知道自己的话将被转述给廉颇, 所以在话里充满暗示:我作为抗秦派,在外不怕秦王,在内不怕廉颇;同时,赵国要想图存图强,必须把各派各方的力量整合在一起,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主张,但我们的共同目的,是使得赵国强大起来, 这正是王上的深意。

以廉颇的水平,他当然明白了蔺的意思和风度,被蔺相如的大局观折服, 更重要的是, 他感觉到了相如的背后还有赵王在做推手,遂负荆请罪。其实这里边,最高明的人是赵王。廉颇是联秦派,赵王当然知道,而且意识到如果单单让廉颇用事,国家和秦走得太近, 与他国关系持续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他破格提拔抗秦派背景的蔺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