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分析

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分析
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分析

####大学

论文

论文题目安徽省财政支出状况分析

选题性质: 论文

院系##学院

班级#班

学号#####

学生姓名# #

指导教师# # #

教务处制

二0一三年5月1日

摘要: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财政支出决定着国家财政活动的规模,是政府实现经济社会进步繁荣的物质保障。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支出格局,就必须强化财政支出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而伴随着我省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地方财政支出稳步提升,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对安徽省(1990-2011年)近20年的财政支出及其相关数据的收集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安徽省财政支出的变动趋势。然后再观察其与经济增长的规律。最后,通过对各项统计信息的分析汇总提出适合我省的最优财政政策。

关键词: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措施

引言

财政支出(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从上个世纪以来,财政支出的增长就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从理论与实证分析来看,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具有双重影响,财政支出规模适度就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财政支出规模过大或是过小都会阻碍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从总体上把握未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动趋势,以为未来财政支出总量政策做出选择,我们有必要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动趋势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安徽省历年财政收支的变化

(1)1990-2011年财政收支和GDP总额:

注:2005—2008年安徽生产总值数据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进行了修订。

此表格中数据皆摘于《安徽统计年鉴—2012》。

(2)1990-2011年财政收支增长速度及其占GDP的比重:

注:此表格中数据部分摘于《安徽统计年鉴—2012》,另一部分数据按数学公式计算后得到。

(3)1990-2011年财政支出变动趋势图分析: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从支出的数据来看,我省从1990年到2011年总体来说都是增加的;特别是2005年过后,财政支出增长快速。(4)财政支出增长率分析: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1990年到2003年期间,我省财政支出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2004年到2008年这个期间可能因举办北京奥运会,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却在不断上升;而2009年到2010年可能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率再次下降;之后2011年经济稍有恢复,财政支出增长率稍有上升。

(5)1990-2011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分析: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11年这期间,我省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波动上升趋势。具体看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省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较高的,这是由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另一方面,在GDP的分配上,又实行“统收统支”制度。

二.安徽省历年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

(1)安徽省的经济总体概况:

安徽地处中部地区,位于华东腹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安徽是中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玉米、豆类、高粱次之,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籽、烤烟、茶叶、红麻、黄麻,其中茶叶产量常年居全国第三位。从经济发展来看,安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乐观,从2000年名义GDP的2902.09亿元到2007年的7345.7亿元,这几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4.27%。经济结构也从以前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向现在的农业、工业并进,主体发展工业并推进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多种经济结构。逐步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纺织、食品等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初步核算,2007年安徽生产总值(GDP)734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4.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282.6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2848.4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为16.5:44.7:38.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2015元(折合1580美元),比上年增加1960元。

(2)安徽省1990-2006年各支出项目总额:

(3)安徽省2006年各项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百分比:

注: 因数据较多,所以只选用离现在时间较近的2006年进行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安徽省在2006年的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最大为30%;其次是基础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分别占13%和12%。而在表中也可以看出,我省的科技支出和水利气象支出严重偏低,仅为0.8%和1%。

(4)对于安徽省各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情况分析:

a)对于基础建设支出,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来看,其比重仍

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省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

不尽合理,在很长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

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

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

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b)再者,对于行政管理支出,我省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

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

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

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

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

c)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出,我省在医疗卫生支出上也处于程度较

低的水平。

d)另外,我省的科学支出比重严重偏低,仅占财政总支出的

0.8%。这不仅与我国其他省市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省

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因此,提高科学支出在我省财政支出

中的比重势在必行。

三.安徽省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措施

(1)从我省的各个财政支出项目所占比重方向考虑:

a)应该加强基本经济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尤其是对不

发达地区这方面的投资。不发达地区财政相对匮乏,我省应

改善其投资环境,这种投资也应该是长久的、固定的,这样

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才能一步步发展起来。

b)降低行政管理费用。政府机构改革过几次并没有见效,所以

仅仅凭合并机关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要削减公务员人数。

一些不必政府承担的职责应该转移给社会。

c)科教事业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机制过

于僵硬。应该改革这方面的体制,尤其是选拔制度。

d)加大环境保护费用。并且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这也是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之一。

e)加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支出。同我国其他发达省市相比,

我省社会保障支出费用很低。我省有5950.05万人(2010年

人口普查),社会保障面临的压力很大,社会保障跟不上会

影响社会的安定与经济发展,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出。

同时在医疗、养老这些方面学习其他省市的模式,发展社会

养老、社会医疗保障、养老医疗保险等,以减轻财政的负担。

f)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出。不应仅仅限于补贴等支持农业的支

出,还应该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出,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

g)财政产生的根源是公共需求,如果支付支出不能满足公众偏

好,也将失去财政支出的意义。所以我省财政支出应该更加

透明化,听取各方意见,例如举办听证会等,让财政取之于

民、用之于民。

(2)从我省颁布的文件中找出对加快财政支出改革提出的意见:

a)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支出范围。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保证国家

机器的有效运转,加强对农业、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

投入,促进“科教兴国”等战略的实施。财政支出要逐步退出

一般竞争性领域,重点支持那些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

地位或牵动性作用、而一般企业不愿意投资或无能力投资的项

目;支持对于科技进步、市场发育等有重大影响而又具有风险

的项目,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b)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给人员。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

施,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给人员,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

效率。为保证我省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要认真研究确定

各类事业单位人员的合理需要,加强对事业单位人员的总量控

制和编制管理。

c)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事业布局和结构。各地要大力推进事业

体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事业布局和内部结构,切实解决由于事业体制、事业布局和内部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人力、财力资源浪费,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支出规模效益,优化支出结构。要大力推行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改变自给自足及服务机构和设施“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d)改革预算管理,规范合理地分配财政资金。认真解决财政预

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加强预算管理。财政部门要理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内部关系,进行合理分工和协作,保证预算内外资金的统一管理和结合使用。各地要认真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切实搞好“收支统管”工作。各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任务、业务活动及其支出,要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决定取舍,排出轻、重、缓、急,并要加强对支出预算的论证,合理核定部门和单位的预算,不留缺口,减少非正常预算追加。县以上各级政府都要成立预算论证委员会,组织经济、教育、科学等综合管理部门的专家对财政支出预算项目进行论证,保证财政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预算的权威,不得违反规定干扰预算的正常执行。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预算管理具体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

e)改革支出管理方式,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全面推行政府采购

制度。对办公用房、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造和维修,大宗办公用品和设备的购置与维修,大额服务和技术等支出项目,要按照公开招标、议标、市场比价的方法进行政府集中采购。集中采购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其他分散性采购由各支出单位自行组织。审计、工商、物价、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对政府采购的审计和监督。探索减少、取消公款配车,逐步推行货币化分配。加快公费配置通信工具、医疗等改革。对符合规定配备范围的通信工具,要实行费用自行结算、限额报销等管理办法。在医疗保险制度没有实行之前,公费医疗经费可实行小病定额包干、大病统筹的管理办法。强化接待费用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预算、报销管理制度,严禁用公款吃喝、挥霍浪费。要大力精简文件、简报和内部发行书刊,控制印刷费、书刊订购费的不合理增长。本着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集中审批、严格控制各类会议。各部门、各单位工作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并要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和会期。省里的会议一般只开到地市。要进一步规范会议经费渠道。党政机关召开的各类会议,一律不准发放礼品、纪念品,也不得安排与会议内容无关的参观、考察和高消费娱乐活动。

f)改革政府投资决策和管理方式,减少生产建设性资金的浪费。

各级有关资金管理部门对各种生产建设性资金的分配使用,要按照公开、公正、高效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生产性资金项目选择要加强可行性研究,实行公开竞争,防止行政干预和领导“拍脑袋”、“一言堂”。建设性资金的决策要引入专家机制,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减少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资金损失浪费。对主观原因造成的重大的损失浪费问题要追究决策者的责任。有收益的建设项目投资决策,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行招投标管理,并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手段,加强资金运作,实现滚动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示范效应,调动和吸纳社会资金共同支持经济发展。财政、审计部门要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加强监督管理,健全建设性支出预算的编报、审批和执行制度。

g)加强财政支出效益考核,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各地、各部

门、各单位都要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出效益考核制度,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合理配置财政资源,改变财政资金分配中“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有效地使用资金,促进资源共享和设备共用,效益考核办法由各地自定。逐步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目标管理责任制,将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部门单位的目标任务紧密挂钩,保证财政资金按预算、按规定用途使用,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

h)加强支出管理制度建设,促进依法理财。财政支出管理要严

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纠正“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各地要按照制度管理权限,认真做好支出制度的清理、废止、修订和新建工作,逐步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科学的支出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逐步实现支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各地要协调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监督和控制。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实现民主、公开理财。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大处罚力度,对违反财经纪律、财会制度的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要按规定严肃处理,违反党纪政纪的由有关部门给予相应的处分,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同时,要建立损失浪费财政资金典型事例的公开曝光制度,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

结语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消费的增加。我省财政支出也随之增长。此时,政府更有责任合理分配财政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安徽统计年鉴》(安徽统计信息网)

《安徽省省政府工作报告》(安徽省财政厅)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跨世纪财政工作的意见》(皖发【1998】 4号)

我国财政支出趋势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及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李晓红 学号:201121070223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

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 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 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勺相关数据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 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 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 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变化情况和原因)一、引言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并按照其分类指标进行研究:一是经济建设费,它是一种生产性支出,为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可以提高私人的产出能力;二是社会文教费,形成了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三是国防费,该支出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于安全的消费需要,是保卫国家安全及形成和平建设环境所不可或缺的支出;四是行政管理费,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支出,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五是其他支出,包括政策性补贴支出、车辆税费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专项支出等 二、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在和平发展时期,国防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并以适当的比例下降,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4.行政管理费增长迅猛。从1978年的4.71%增至2004年的19.38%,增长了近4倍。这与我国政府机构膨胀、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低下有关。但2006年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19%降到了18.73%,可见政府机构改革略有成效。 5.其他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升幅明显增加。1997年用于其他支出达10.24%,是1980比重的3倍;2002年更是从2001年的12%突增到17%,到2006年是20.51%,增长趋势相当明显。近些年,国家财政用于政策性补贴、科研经费等支出也逐年增加。 附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 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下降到2005年的27.5%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不过, 由于期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不得不扩大公共投资以保持经济社会形势稳定, 使得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停留在规范支出管理方面, 而财政职能的调整则被相应推后了。

财政学-我国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问题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注:原来做的是ppt,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又整理到 了word上,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 (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 (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历年真题]2015年安徽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2015年安徽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5分)设i是虚数单位,则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2.(5分)下列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存在零点的是() A.y=cosx B.y=sinx C.y=lnx D.y=x2+1 3.(5分)设p:1<x<2,q:2x>1,则p是q成立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5分)下列双曲线中,焦点在y轴上且渐近线方程为y=±2x的是()A.x2﹣=1 B.﹣y2=1 C.﹣x2=1 D.y2﹣=1 5.(5分)已知m,n是两条不同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若α,β垂直于同一平面,则α与β平行 B.若m,n平行于同一平面,则m与n平行 C.若α,β不平行,则在α内不存在与β平行的直线 D.若m,n不平行,则m与n不可能垂直于同一平面 6.(5分)若样本数据x1,x2,…,x10的标准差为8,则数据2x1﹣1,2x2﹣1,…,2x10﹣1的标准差为() A.8 B.15 C.16 D.32 7.(5分)一个四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面体的表面积是()

A.1+B.2+C.1+2D.2 8.(5分)△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已知向量,满足=2,=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1 B.⊥C.?=1 D.(4+)⊥ 9.(5分)函数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a>0,b>0,c<0 B.a<0,b>0,c>0 C.a<0,b>0,c<0 D.a<0,b<0,c<0 10.(5分)已知函数f(x)=Asin(ωx+φ)(A,ω,φ均为正的常数)的最小正周期为π,当x=时,函数f(x)取得最小值,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f(2)<f(﹣2)<f(0)B.f(0)<f(2)<f(﹣2)C.f(﹣2)<f (0)<f(2)D.f(2)<f(0)<f(﹣2)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5分)(x3+)7的展开式中的x5的系数是(用数字填写答案)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3

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5、其他支出 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 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财政变化的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及政府采用的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与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与分析 首先,通过国家统计局与财政部网站得到开展分析的数据材料,分别为:2005-2013年我国GDP 数据(图1-1)与2005-2013年全国财政支出决算数据(图1-2) 图1-1 我国2005-2013年GDP 变化 图1-2 我国2005-2013年全国财政支出决算变化 20000 40000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140000160000全国财政支出决算(亿元) 全国财政支出决算(亿元)

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 由课本可得,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分为绝对数值表和相对数指标,绝对数指标也即基本指标,为GDP和财政支出额,以绝对指标作为材料又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三个相对指标分别为: 1、财政支出增长率(即?G) ?G=财政支出相对于去年的增长比去年总额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Eg) Eg=财政支出增长率比GDP增长率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即MPG) MPG=财政支出增长额比GDP增长额 下面,我们结合GDP、财政支出决算额、?G、Eg和MPG五项指标来开展对我国2005-2013年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分析。 二、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分析 (一)从宏观因素方面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进行分析 图1-3 我国2005-2013年全国财政支出决算变化

图1-4 我国2005-2013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 由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可以说明我国财政支出额的上升原因。 1)经济因素 首先财政支出规模决定于财政收入,而财政收入主要受三个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征税能力。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长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建设新农村、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保护生态环境等任务,因而在2005-2013年期间我国财政支出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占GDP 比重都成逐年上升趋势(如图1-3与图1-4所示),尤其在08年到09年受世界范围经济危机波及,为弥补出口下行压力,我国财政支出骤然增加,以刺激内需,在全国各地同时启动多项基建项目,以此增加总需求,体现了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的职能。 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和政府干预政策。从05年到13年我国政局稳定,没有出现外部战争或激变革命等事件,所以并未出现Peacock 与Wiseman 的梯度渐进理论中的财政支出骤然上升状况,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升。 0.00% 5.00%10.00%15.00%20.00%25.00%30.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 GDP 比重

2015年安徽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解析

2015年安徽省高考数学试卷 (理科)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5分)(2015?安徽)设i是虚数单位,则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B . 第二象限C . 第三象限D . 第四象限 2.(5分)(2015?安徽)下列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存在零点的是() A .y=cosx B . y=sinx C . y=lnx D . y=x2+1 3.(5分)(2015?安徽)设p:1<x<2,q:2x>1,则p是q成立的() A .充分不必要 条件 B . 必要不充分 条件 C .充分必要条 件 D . 既不充分也 不必要条件 4.(5分)(2015?安徽)下列双曲线中,焦点在y轴上且渐近线方程为y=±2x的是() A .x2﹣=1 B . ﹣y2=1 C .﹣x2=1 D . y2﹣=1 5.(5分)(2015?安徽)已知m,n是两条不同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若α,β垂直于同一平面,则α与β平行 B .若m,n平行于同一平面,则m与n平行 C若α,β不平 .行,则在α内 不存在与β平 行的直线 D . 若m,n不平 行,则m与n 不可能垂直 于同一平面 6.(5分)(2015?安徽)若样本数据x1,x2,…, x10的标准差为8,则数据2x1﹣1,2x2﹣1,…, 2x10﹣1的标准差为() A . 8 B . 15 C . 16 D . 7.(5分)(2015?安徽)一个四面体的三视 图如图所示,则该四面体的表面积是() A . 1+B . 2+C . 1+2D . 2 8.(5分)(2015?安徽)△ABC是边长为2 的等边三角形,已知向量,满足=2, =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 ||=1 B . ⊥ C . ?=1 D . (4+ )⊥

最新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分析-精品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 分析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财政支出在规模和结构上都有不同的变化。本文藉1950年到2015年我国财政支出总规模变化及支出各项变化的数据,并结合经济、社会、背景,对这些年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结构变化的原因作出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变化 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可大致分为三阶段:1949~1977年;1978~1997年;1998~至今。第一阶段的财政支出处在百亿元的水平。1949~1952年三年间,国家实施一系列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政策,合理调整工商业,土地改革,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是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和发展的过渡时期。1951年和1952年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很高,分别为 79.4%和41. 0%。1952~1957年,财政支出增长率逐年下降,在57年甚至出现了负数;1958~1960年,财政支出规模又以30%的增长率扩大,这与当时大跃进和三年饥荒有着直接的联系。1961~1962年的负增长与当时的经济调整政策有关,由于大跃进导致的破坏影响,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提出来“八字方针”,大幅度压缩预算基本建设拨款,并于1964年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1966~1976年,在“文革期间”,除了个别年份有负增长率,财政支出均保持一定的增长,尤其1969年,财政支出的增长了46.95%,这是与同时期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相关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可以平衡收支,所以很多年份的财政支出都是和财政收入同增同减。 财政支出第二阶段的规模保持在千亿元的水平。1978~1984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1000多亿元;1985~1989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2000多亿元;1990-1997年,保持在3000亿元~9000亿元以上,最多的是1997年的9233.56亿元。增长的速度较不稳定的,1978年最高,增长率为33.0%,1987年最低,增长率为2.6%。1980年和1981年等个别年份出现过负增长。究其原因是在1979 1980两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陈多钊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财政农 业支持的目的是矫治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和保护农民利益。如果不及时改善政府支 农资金的效率问题,中央增加再多的资金也难达到财政农业支持的目的,国家财力是有限性的,财政农业支持水平不可能无限度增加,因此,如何提高财政农业支持效率,发挥财政支 农资金的导向性作用,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三农,财政,效率,制度,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结构,农村消费 一、三农财政的支出现状分析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 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母体产业,是其他产 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拓展出生态保护、观 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农业对自然的高依赖, 农业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的预期收益低, 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由农业单向外流。劳动力素质与其它产业相比明显偏低,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产业链短而细,集约化 程度低,规模效益小,农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等。 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 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这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积 累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财政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加,如图1,尤其是2003 年以来,无论是用 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财 政支农取得显著成效: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财政支农资 金的投入总仍然不足,财政支农资金分152配结构不太合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顺,财政支农配套资金不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财政支农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效率和效果。

【实用资料】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doc

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趋势及原因 表格1

图1 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 一、总体趋势: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呈现U型变动态势 图1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U型变化态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1992年以前可以称之为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该阶段的明显特征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明显加速发展。1992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13.9%,比1978年30.78%下降了近17%,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而同期GDP和财政支出绝对值都在迅速增长,说明政府减少财政支出的比例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政府干预的力度。 1992-1996年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可以称之为处于U型曲线的底部。该阶段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但下降速度比较缓慢,不存在较大的波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了企在提高两个比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开始正式实行,由于前期的惯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在改革前两年仍沿既有的路径缓慢下降,但是从1997年开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恢复性提高。 1997年以来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处于U型曲线的右半部分的下半截。这一时期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其间并伴随有小幅的波动,但总体上升趋势并未受到影响。 二、中国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弱U型变动态势原因解析 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政府是大包大揽的全能型政府,政府职能范围的极其庞大导致了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高。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过去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由逐步的有市场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完善,这一过程中,政府职能范围明显有所缩小,尤其是经济管理职能,政府逐步退出了竞争性领域,伴随这一过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是合理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职能范围缩小必然到达极低点,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可能下降至谷底,从而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 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也逐渐步入正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此时符合了瓦格纳法则。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这就要求了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如政治因素和经

2015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卷

数学试卷 第1页(共4页) 数学试卷 第2页(共4页)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2015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数 学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4,2,1,3--这四个数中,比2-小的数是 ( ) A .4- B .2 C .1- D .3 2. ( ) A B .4 C D .2 3.移动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截止2015年3月,全国4G 用户总数达到 1.62亿,其中1.62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 A .41.6210? B .616210? C .81.6210? D .90.16210? 4.下列几何体中,俯视图是矩形的是 ( ) 5. 与1 ( ) A .4 B .3 C .2 D .1 6.我省2013年的快递业务量为1.4亿件,受益于电子商务发展和法治环境改善等多重因素,快递业务迅猛发展,2014年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若2015年的快递业务量达到4.5亿件,设2014年与2015年这两年的平均增长率为x ,则下列方程正确的是 ( ) A .1.4145().x =+ B .1.412.(4)5x += C .21.41 4.5()x =+ D .2() 1.4(1.411 4.)5x x +++= 7 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判断,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 .该班一共有40名同学 B .该班学生这次考试成绩的众数是45分 C .该班学生这次考试成绩的中位数是45分 D .该班学生这次考试成绩的平均数是45分 8.在四边形ABCD 中,A B C ∠=∠=∠,点E 在边AB 上,60AED ∠=,则一定有 ( ) A .20ADE ∠= B .30ADE ∠= C . 12ADE ADC ∠= ∠ D .13 ADE ADC ∠=∠ 9.如图,矩形ABCD 中,8AB =,4BC =,点E 在边AB 上,点F 在边CD 上,点G ,H 在对角线AC 上,若四边形EGFH 是菱形, 则AE 的长是 ( ) A . B .C .5 D .6 10.如图,一次函数1y x =与二次函数22=++y ax bx c 的图象相交于,P Q 两点,则函数 2)1(y ax b x c -+=+的图象可能为 ( )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的横线上) 11.64-的立方根是 . 12.如图,点,,A B C 在O 上,O 的半径为9,AB 的长为2π,则 ACB ∠的大小是 . 13.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 12381532222,2,,2,,,……,若,,x y z 表示这列数中的连续三个数,猜想,,x y z 满足的关系式是 . 14.已知实数,,a b c 满足a b ab c +==,有下列结论: ①若0c ≠,则 11 1a b +=; ②若3a =,则9b c +=; ③若a b c == ,则 0abc =; ④若,,a b c 中只有两个数相等, 则 8a b c ++=. 其中正确的是 (把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选上).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9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满分8分) 先化简,再求值:211 () 11a a a a +--,其中12a =-. 16.(本小题满分8分) 解不等式:3 136 x x -->. A B C D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A E B C F D G H -------------在 --------------------此-------------------- 卷-------------------- 上-------------------- 答-------------------- 题-------------------- 无-------------------- 效 ----------------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及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李晓红 学号:0223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

表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

2015年安徽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2015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每小题都给出A、B、C、D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 3.(4分)(2015?安徽)移动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截止2015年3月,全国4G用户总数达到1.62 4.(4分)(2015?安徽)下列几何体中,俯视图是矩形的是() A. B. C. D. 6.(4分)(2015?安徽)我省2013年的快递业务量为1.4亿件,受益于电子商务发展和法治环境改善等多重因素,快递业务迅猛发展,2014年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若2015年的快递业务量达到4.5亿件,设2014年与2013年这两 8.(4分)(2015?安徽)在四边形ABCD中,∠A=∠B=∠C,点E在边AB上,∠AED=60°,则一定有() A.∠ADE=20° B.∠ADE=30° C.∠ADE=∠ADC D.∠ADE=∠ADC 9.(4分)(2015?安徽)如图,矩形ABCD中,AB=8,BC=4.点E在边AB上,点F在边CD上,点G、H在对

10.(4分)(2015?安徽)如图,一次函数y1=x与二次函数y2=ax2+bx+c图象相交于P、Q两点,则函数y=ax2+(b ﹣1)x+c的图象可能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 11.(5分)(2015?安徽)﹣64的立方根是. 12.(5分)(2015?安徽)如图,点A、B、C在半径为9的⊙O 上,的长为2π,则∠ACB的大小是. 13.(5分)(2015?安徽)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21,22,23,25,28,213,…,若x、y、z表示这列数中的连续三个数,猜想x、y、z满足的关系式是. 14.(5分)(2015?安徽)已知实数a、b、c满足a+b=ab=c,有下列结论: ①若c≠0,则+=1; ②若a=3,则b+c=9; ③若a=b=c,则abc=0; ④若a、b、c中只有两个数相等,则a+b+c=8. 其中正确的是(把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选上). 三、(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16分) 15.(8分)(2015?安徽)先化简,再求值:(+)?,其中a=﹣ 16.(8分)(2015?安徽)解不等式:>1﹣. 四、(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16分) 17.(8分)(2015?安徽)如图,在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网格中,给出了△ABC(顶点是网格线的交点).

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与分析

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与分析 曾昊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1、绝对数指标: 财政支出总额(规模)2、相对数指标: 财政支出总额占GDP (GNP )的比重3、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它即所谓 的“同比”增长率。公式:△G (%)= 1 -n G G △= 1-n 1 -n n G G G —2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 公式:) (△) (△%GDP %G E g 3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 增长额的关系,即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公式:MGP= GDP G △△根据以上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作出如下具体分析:1、根据绝对数指标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发展变化 表1 2003—2013年我国GDP 总额与财政支出总额(亿元) 年份GDP (亿元)财政支出G (亿元) 2003135822.824649.952004159878.328486.892005184937.433930.282006216314.440422.732007265810.349781.352008314045.462592.662009340902.876299.93201040120289874.16201147156410893020125193221172102013 568845 1397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2013年,我国GDP 快速增长,同时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也随之扩大。

2015年安徽省(B卷)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5年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B卷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创客是指利用开源硬件和互联网将各种创意变为实际产品的人,他们将制造业搬到了自己桌面上,电子服装、健康手环、智能手表、导电墨水、食物烹饪器等等,用户能想象到的产品都有可能在创客中实现。创客在带有加工间和工作室功能的软硬件开放实验室(创客空间)将创意变成产品原型,实现从0到1。 对很多中国人而言,“创客”还是个较为陌生的概念,但凭借蓬勃生命力和强劲发展势头,创客正在悄然影响着传统制造业。许多创客空间在产品设计和原型创造基础上,还延伸了兼具产品孵化和企业孵化的功能,在这里不仅可以实现从0到1再到100,即从创意到产品原型再到小批量产品,还能给创客提供创业场地、管理咨询、投融资、渠道销售等服务。在用户体验和互联网推动下,创客产品成为热门的个性化定制商品;也有小部分创客产品经过市场检验获得大众需求的认可,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大众商品。无论哪种形式,都完成了从创意向创业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也正是创客文化繁荣发展的本质。 创客运动在中国的兴起时间虽短却发展迅猛,国内强大的制造业生态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雄厚的资本和艺术积淀是创客扎根成长的肥沃土地,它所迸发出的潜力是未来工业体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深圳市国内创客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被誉为创客天堂。创客在这里可以找到齐全的电子元器件、各类加工厂和技术工程人员,快速完成从创意到产品原型再到小批量生产的全过程;与深圳的务实高效相比,上海的创客显得气定神闲、回归本质,具有国外兴趣使然的创新氛围;北京创客则更具跨界协同创新及创业精神,因此北京是顶尖技术人才。文艺人才和资本机构云集的城市。 创客群体没有职业范围和身份限制,任何有创意且有激情将创意变为现实的人都能成为创客,在创客空间,既看不到高精端的大型仪器设备,也看不到众多发明专利和成果,创客空间里有的是热爱创造的人,他们以兴趣为导向。以创意为起点,以体验为动力,通过自我满足的创业方式将大众群体中蕴藏的巨大创新力挖掘和释放出来。 传统制造业以满足大众基本需求为目标,规模化生产出利润丰厚的热门产品。但随着热门产品的同质化发展和激烈竞争。大众需求会逐渐向个性化需求分解,这是经济发展给消费者选择产品带来的必然趋势。创客在这种趋势利导下产生,引领制造业从中心化和大规模形态朝着个体式和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根据个性化需求来生产小众商品,给个体式制造业带来机遇。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邹梦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 ——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指导老师:周游 班级:国贸双语05级 姓名:邹梦 学号: 40502035 日期: 2007年12月12日 西南财经大学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 ——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中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职能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社会共同需要的范围与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在质的方面已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并表现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特征。 关键字:财政支出增长规模结构实证分析 一、引言: 就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具有普遍性。各国财政支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财政支出绝对数量于动态相对量的名义增长和实质增长比较明显。例如美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35年的 9.3%到1990年的21%:财政支出总量,1935年的64.12亿美元1990年的11518.48亿美元,除去物价因素财政支出绝对增长为180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呈现出快速上涨趋势(图一所示)。财政支出额从改革开放初的1122.09亿元,到2004年的28486.89亿元,绝对规模增长了近26倍,平均每年增长1052.49亿元,特别是1996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名义年均增长超过10%(1991-1996的高增长是由于高通货膨胀率导致的)。于同期的GDP名义增长率相比,平均高出7.3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最高,高达17.3个百分点。为了消除支出增长种的价格因素对变化的影响,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GDP进行了通胀缩减,从缩减后的增长率看,财政支出的增长也是快速的。1998-2002年期间财政支出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9%。 图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