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较简爱和蝴蝶梦

关于比较简爱和蝴蝶梦
关于比较简爱和蝴蝶梦

关于比较《简?爱》与《蝴蝶梦》内容

摘要:关于《简?爱》与《蝴蝶梦》的相似点

从女主角、男主角、情节等的对比得知。而其不同点 从其烘托对象及女主角性分析。最后探寻两书作者的关系 得知两书的相像并非偶然。

关键词: 《简?爱》《蝴蝶梦》内容相似点不同点

在看到课堂上放映的电影《简?爱》时, 在赞叹简?爱拥有如此高贵的灵魂的同时 也想起了另一位同样平凡但同样令人敬佩的女性。偶然想起了许久前看过的一部外国小说《蝴蝶梦》。虽然不能说是名著 但是其内容也足以令人印象深刻。这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其跌宕起伏的情节 还有其内容与《简?爱》的相似度。关于这两部小说 不仅人物性格相似 连情节也是惊人的相似。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想要比较这两部小说 以期发现这相似度是偶然还是必然。首先是简单的介绍这两部小说。关于《简?爱》 《简·爱》创作于英国谢菲尔德 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 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 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 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 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关于《蝴蝶梦》 《蝴蝶梦》原名《吕蓓卡》 又译《丽贝卡》 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 发表于1938年。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作者通过刻画吕蓓卡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 以及她与麦克西姆·德温特的畸形婚姻 对英国上层社会中的享乐至上、尔虞我诈、穷奢极侈、势利伪善等现象作了生动的揭露。首先来比较女主人公。关于她们的身份 简·爱是个孤女 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伤寒 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寄养在舅父母家里。从此看出简爱的出身是卑微的 而她自身也是自卑的 因为姿色平平 身材矮小 且贫困 所以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是不能与罗切斯特相配的。再来看看《蝴蝶梦》中的女主角 她自小被父母抛弃 与简爱相比 她的境遇更为凄惨。在外表上 她也同样的不出众。所以 她同样是自卑的 即使成为德温特夫人 她的内心仍被自卑情结深深折磨。其次比较男主角。关于他们两人的背景。罗切斯特在家中排行老二 没有资格继承爵位和财产 只能娶素不相识却拥有财富的妻子 这是他们悲惨婚姻的注定结局。而麦克西姆·德温特也同样因为家庭背景与吕贝卡产生畸形婚姻。关于性格 罗切斯特是那种阴郁和冷酷的形象,但骨子里却多情而又善良的人。他不顾世俗的阻拦 毅然决定与简爱在一起。麦克西姆·德温特也同样是深情的。并且他们两人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绅士 对于女主角都有致命的吸引力。其次他们都经历了悲惨的婚姻 受到巨大的伤痛 他们在选择女主角时 也是在拯救自己 给予生活的阳光与希望。

关于情节。在《简?爱》中 简爱与罗切斯特历经挫折后终于结婚的当天 得知罗切斯特还有一个前妻 最终解除误会后在一起。在《蝴蝶梦》中 “我”与麦克西姆·德温特结婚后 发现丈夫曾娶妻 最后竟发现一个大秘密。这两本书的内容是何其相似。虽然两部书有许多相似点 但是也有非常大的差异。首先便是烘托得对象 《简?爱》自然是通过描述简爱追求真爱的历程 来赞扬她光辉的灵魂。而《蝴蝶梦》中 女主角“我”自始至终未出现名字 一直被用来烘托吕贝卡 虽然吕贝卡在书的开篇便已死去 但他的音容现貌缠绕在全书中。其次 简爱虽然自卑 但从不软弱 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而“我”是自卑且软弱的。《简?爱》与《蝴蝶梦》的相似并不是偶然的。《蝴蝶梦》的作者 达夫妮·杜穆里埃非常欣赏《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所以文风便又不自觉的模仿。女性主题加上细腻柔情笔调的特点 始终围绕着爱情和家庭这二个永恒不变的人类课题探索 这是夏洛蒂·勃朗特和达夫妮·杜穆里

埃创作的基调 也是她们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文风及情节的相似 并不影响两书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经过探究他们的相似与不同 知道了即使书的内容再相似 也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 赢得世人赞叹。

简爱)以下简称(简》,作为一部畅销小说,在我国已是妇孺皆知。(蝴蝶梦)(以下简称(蝴))被拍成电影后,在我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仔细阅读原小说,会发现两部作品在写作内容上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两部作品存在如下共同点: 作家与作品特点:这两作品都出于女作家之手,文笔细腻,富于诗意,缠绵徘侧,神秘恐怖,富有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女主人公身世与爱情:两个女主人公都身世飘零、无亲无故。简在孤儿院长大,而“我”是一位贵夫人的伴从。两位女主人公都有高雅的情趣,如喜欢作画等。“我”和简都姿色平平,毫无动人之处。“我”一直错以为迈克西姆仍然恋着吕蓓卡:“丹弗斯太太说得不错,吕蓓卡仍在这幢宅子里,在西厢的那个房间里……”甚至她和迈克西姆在一起时,吕蓓卡的幽灵也仿佛在俯视他们,因为平平的姿色和卑微的出身,造成种种误会,搅得她心神不安。而简一直认为罗切斯特在爱着英格拉姆。她们都为自己的姿色、出身感到难过。这种误会给她们造成深深的痛苦。两部作品都是女主人公向男主人公不直40接了当地表白爱情。当简认为罗切斯特要娶英格拉姆小姐时有一段脍灸人口的内心剖白;而在(蝴)中,“我”说希望

论文《简.爱》中简.爱的人物形象分析

《简.爱》中简.爱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孤儿,经过孤儿院的冷酷生活而成为家庭女教师。但她心地纯正,感情深挚,善于思考,个性倔强。敢于反抗压迫、屈辱和任何卑鄙的行为,敢于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敢于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这个女性形象的塑造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壮举,她迎合了时代的召唤,用惊人的语言,骇俗的行动证明了女人的尊严。简.爱反抗不公平的命运、保持独立自我、不甘心忍受社会的压迫,是当时妇女解放斗争的艺术楷模。本文将女主人公的形象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简.爱,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征 引言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她的一生仅写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其中《教师》在她去世后才出版),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襁褓中父母双亡的女主人公简.爱被舅舅收养,舅舅死后,舅母一家人百般虐待她,最后将她送入慈善学校,在那里备受凌辱摧残。成年后,她被聘往桑费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主人真诚相爱;及行婚礼,发生不测,主人被证明早已结婚,其妻因疯病被私关密室。简.爱不愿作人情妇,只身远离,流浪途中昏倒在风雨之夜,被一青年牧师圣约翰救回家,在其两个妹妹的照顾下恢复健康。牧师准备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坚强而耐苦,可以作个好帮手,就向其求婚,但遭拒绝,因为简.爱情有所钟。爱情又使她返回桑费尔德庄。这时女人已将庄园烧毁,自己也被烧死,主人抢救她时还弄成了残废,两人终于幸福地结合。此外,简.爱意外地得浪迹海外的叔父一笔遗产,同时被证明她圣约翰原是姑表兄妹。 一、简.爱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The Exploration of Tragic Fate of Tess 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On the Origin of English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模糊语在英语广告中的语义分析 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 英语商务演讲的技巧《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唯美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悲剧英雄的伟大之处对比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43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44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45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46 An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s Dual Character

简爱与呼啸山庄论文

欧美文学经典学期论文题目:简爱和希斯克历夫 姓名:童方园 学号:2010950031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2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完成日期:5月27日

题目:简爱和希斯克历夫 目录 一、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简介 二、《简爱》的内容简介 三、简爱的人生追求 四、《呼啸山庄》的内容简介 五、《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的形象分析 六、《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先介绍了《简爱》和《呼啸山庄》的内容及作者,然后是对简爱和希斯克历夫的分析,文章最后的对两篇名著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简爱希斯克历夫平等自由爱情复仇 引言 我很喜欢这两部作品,简爱为追求自由与平等,为追求平等的爱情,她不屈不挠的奋斗。我要像简学习,学会坚强的面对生活,学会有尊严的生活。希斯克历夫在爱恨情仇中不停的挣扎,但最终他放下仇恨,平静的走向死亡。他复杂的情感世界值得我们去探究。 一、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1816—1855),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1847年夏洛蒂以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长篇小说《简·爱》。《简

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她的代表作,至今人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与奋斗。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1846年,她们三姐妹曾自费出过一本诗集。《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847年12月。她们三姐妹的三部小说——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是同一年问世的。除《呼啸山庄》外,艾米莉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的女作家。 二、《简爱》内容简介 简爱父母早亡,幼小的她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后来舅母将她送到孤儿院,接受6年的教育。简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简发现罗切斯特是个性格忧郁,脾气古怪,喜怒无常的人,经过几次接触,简爱上了他。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的罗切斯特先生的妻子,简不愿做他的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乡村教师职业。在牧师向简提出结婚时,她想起来罗切斯特先生,拒绝了牧师,决定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当简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盲。简找到了他并和他结了婚,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三、简爱的人生追求 简爱身材瘦小,相貌平凡,无金钱,无地位,但她有着不平凡的气质和非常丰富的情感世界。她在生活的磨练中,抛弃了女性天生的懦弱与娇柔,逐渐养成了坚强独立的个性。 她自尊自立、叛逆反抗。 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他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简爱的童年的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简爱非常的重视自我。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当她和罗切斯特的结婚计划被破坏时,罗彻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她拒绝了。"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因此她逃离了。 她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深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万奢望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同时它也意味着遭受嘲笑或侮辱,但简爱却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她坦坦荡荡地去爱。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基于此,她表达爱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腻的赞美,温柔的絮语,更不是祈求,诱惑或勾引,归根结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追求的是精神平等。 简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

《简爱》中的三种爱情观

《简·爱》中的三种爱情观 一、简·爱独立自主的爱情观 简·爱的思想发展是这部小说的中心。从一开始,简就有一种很强的自我意识——追求价值和尊严,勇敢地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自主。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她的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所以罗切斯特为之震撼,把她看成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简的独立性在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不断地得到了验证。 在不知伯莎的存在时,简·爱对罗切斯特一往情深却又不免担忧。她要追求的不仅是一场浪漫的爱情,还追求一种自我价值。这跟她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她从小就是孤儿。小说一开始就写道:她感到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再加上舅妈和堂兄对她粗暴残忍,使得她备受社会的疏离,永远也无法找到家的感觉,她迫切需要亲人、需要关爱。当她来到桑菲尔德,遇上罗切斯特的时候,没多久便暗暗喜欢上了他。在罗切斯特看来,简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不像维多利亚时期的平凡女子一样追求财富和美貌、名利和地位。 尽管罗切斯特的表白和求婚让简感到非常高兴,但也不免忧虑和担心。因为她一直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婚姻就意味着束缚和屈服,意味着她要对他负责、受他的控制。当罗切斯特挥金如土,为她添购丝绸、珠宝的时候,她变得更加敏感,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被苏丹宠爱的奴隶。她说:“他越是给我买东西,我的脸越是发烧,有一种烦恼和低人一等的感觉。”她反对罗切斯特称她为“天使”,也不喜欢他像打扮一个玩偶一样打扮她。她说:“我是一个有思想、有感觉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她决定继续做阿戴尔的家庭教师。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简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然而在得知伯莎的存在以后,简·爱对罗切斯特尽管依依不舍却又坚决选择了离开。就在婚礼举行的当天,罗切斯特的疯妻的弟弟出现了,他知道罗切斯特另娶了新妻,便出来强行干涉。这让简不禁想起了那可怕的笑声、那场神秘的大火、那撕破了婚纱的陌生人……发生在桑菲尔德有如此多的奇怪的事情!她告诉自己必须要离开。 离开桑菲尔德是简作出的最大的决定。从罗切斯特那里,她找到了渴望已

简爱人物赏析海伦篇

《简爱》中的主人公简是一个自尊自爱的女性,她虽然卑微平凡,但她身上却拥有一副全新的女性形象,简身上的独立自尊完全超过了那些的其她女性,从众多女性之中脱颖而出。 Heroine Jane in Jane eyre is a self-respect woman, though she is humble ordinary, but she has a new image of women, Jane's independent self-esteem totally more than those of its her women, stand out from among many women. 简爱从小就受尽了里德舅妈和她的子女的虐待,但她却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憎爱分明,在她因冒犯了约翰而被关进红房子之后说出了对舅妈的极度不满,后来被送进学校学习后,她的倔强使她绝不在校长面前低头,最后无奈被剪去了一头秀丽的长发,充分展现了简爱的性格。 Jane eyre had suffered abuse aunt reed and her children, but she has a strong self-esteem, she love and hate in she was offended and John was put in the red house after spoke to my aunt's extreme discontent, but was sent to school, after learning her stubborn made her not bow in front of the headmaster, but were finally went to a beautiful head of hair cut, fully show the character of Jane eyre. 在这座古板的学校里,简爱受尽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但她依然坚强地活着,她重视和海伦之间的深厚友情,直到海伦因病去世而痛心不已,从这件事中足以见得简爱重情重义。 In the square of the school, Jane suffered physical and mental abuse, but she still strong alive, her attention between Helen and the deep friendship, until Helen died because of illness painful, enough to see Jane eyre from this episode heavy feeling heavy righteousness. 长大后,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在外人看来冷漠无情,但是实际上却并非人们眼中认为的那样,当他在与简爱在一次次的交谈中,两人竟然相互之间产生了感情。 Grew up, Jane eyre at thornfield manor to find a job as a tutor, the owner of the farm is an eccentric person, rochester to outsiders indifference, but in fact is not people think, while he was in conversation with Jane after, two people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在罗切斯特的一次次对她的情感试探中,简爱的倔强,强烈的自尊与另行的话语令他欣赏,因此向简爱求婚。 In rochester again and again to her emotional temptation, Jane eyre's stubborn, strong self-esteem and further words to his appreciation, therefore asked Jane to marry him. 就在两人举行结婚仪式时,有人告发了罗切斯特竟然还有一位疯了的妻子,在一次次心理的斗争中,简爱最终选择了离开,她的自尊与独立不允许她这么做。 Just two people held a wedding ceremony, someone reported Mr Rochester had a mad wife, in time and psychological struggle, Jane eyre finally chose to leave, her self-esteem and independence does not allow her to do so.

《简·爱》与《呼啸山庄》的荒原意象[权威资料]

《简·爱》与《呼啸山庄》的荒原意象 内容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从小生活在英国北部荒原上。其《简?爱》与《呼啸山庄》在主题和风格上虽有区别,但在荒原意象运用上具有“近似性”:荒原给人以孤寒、狂野、神秘的形象,与人物情节相互映照,也是作品主题的隐喻与象征,从中传达出作者回归自然的宇宙观,使之具有“永不褪色”的现实意义和现代性,对于研究勃朗特姐妹作品思想艺术的共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荒原《简?爱》《呼啸山庄》神秘象征自然观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1816-1855)、米莉(1818-1948)、安妮(1820-1849)三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以其优秀的作品征服了各国的读者,她们创作的作品早已被世界读者所称赞。其中《简?爱》和《呼啸山庄》声誉最高。在英国北部哈沃斯荒原长大的三姐妹,有着自然荒原环境的熏陶,养成了崇尚自由、热爱自然的品性,也为她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养料。“他们抓住的只是大地上某些跟她们亲身感受到或者转嫁在人物身上的东西非常近似的方面,因此,她们笔下的暴风雨、荒原、夏日的美好天气,都不是为了点缀一下枯燥的文字,或者显示作者的观察能力,而是用来贯通作者的情感,亮明书中的意图。”《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成为小说中最典型、最基本也最富象征意义的原始意象,尤其体现在《呼啸山庄》中,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营造了荒凉狂烈的氛围,呼喊出作家内心对自然和野性的回归之声,体现了两部作品在象征手法运用,宇宙观表达上的近似性,对于研究勃朗特姐妹创作上思想与艺术的共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荒原生活积淀的荒原意象 勃朗特姐妹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一个牧师家庭。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在《夏洛蒂传记》一书中如此描写约克郡:这里是深褐色或紫色的大荒原,地势缓慢而升,最高处竟超出低处的教堂尖顶。 偏僻荒凉的哈沃斯荒原,草木稀疏,沼泽遍地,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勃朗特姐妹一生大部分时间呆在荒原,几乎与世隔绝,把这里当做“人间乐园”,自然环境熏陶了她们自由不羁、坚韧强烈的天性,同时唤起写作灵感。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一提起荒原,飒飒风声、轰轰雷鸣便自笔底而生。” “再没有什么东西比书里的荒原更不能经久、比那 ‘久久哀号的狂风’更容易受到气流的支配而变幻不定了。同样,还有什么东西比这种兴奋状态更为短暂易逝呢?”《简?爱》中的荒原正是夏洛蒂生活的荒原,她将眼见之物放在小说中,感同身受: 只见远方白茫茫一片云雾,近处湿漉漉一块草地和受风雨袭击的灌木。一阵持久而凄厉的狂风,驱赶着如注的暴雨,横空归过。 作者缺乏细腻的文笔,而是“在一个野外的作坊里,用简陋的工具,对粗糙的材料进行加工凿成的”,荒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积累,也深刻影响了二人写作手法,显示出狂放自然,想象非凡的笔调,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人与自然无法分离,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将其生态美学融入作品中。 二.荒原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自然荒原与精神荒原 荒原就像一个难以捉摸的鬼魂或幽灵,散发着阴郁凄怆的气息,与附近的画眉田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希斯克利夫统治下的呼啸山庄成为荒原上最无情、严酷的地方。与外界的荒原相对的呼啸山庄,可以说是精神的荒原,充斥着人性的残酷、冷漠和变态。

《简爱》爱情观

浅析《简爱》的爱情观 摘要:《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一个充满了暴力而又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她向往平等的生活和爱情。她的爱情观概括而言,就是自由、平等、尊严和真爱。所谓的真爱,不是着重外在条件或是物质条件,而是内在的心灵的相通。罗切斯特爱的是简爱的纯洁高尚的心灵,简爱爱他的优雅风度和渊博的知识,在感情上他们处在平等的位置。他们追求真爱,追求美好的心灵而为爱执着。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他们精神契合,心灵相通,互相吸引,尊重,他们那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的爱情是伟大的!人,无论多么平凡多么伟大,都需要爱情,然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怎样才能够不会为了金钱和地位而迷失了自己的爱情方向和人生轨迹?那么,简爱的爱情就深刻揭示了这个奥秘。关键词:爱情;尊严;平等;善良;真爱 一、简爱的生活轨迹和爱情变故 《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在一个充满了暴力而又恶劣的环境下生活。他的表哥打骂她,她的表姐欺负她,她的舅妈虐待她,这样的日子使她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同时这样的生存环境也是对她的尊严的严重考验和无情摧残。她反抗过,她斗争过,尽管她费尽全力地想改变这样的环境,但是一切都是徒劳!最后她无奈得发出了“不公平啊!不公平!”的几乎绝望的吼声。寄居生活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她只有压抑自己的情感,痛苦而无奈地一日复一日地活下去,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十年被轻视被虐待的生活。 后来,简爱被舅妈遗弃后,又被送到洛伍德学校。由于她那“不老实”的性格和古怪的脾气,老师们不喜欢她,也不允许其他的人接近她,因此她几乎没有朋友,但是,幸运的是,简爱遇到了伙伴海伦和老师谭波尔小姐。正是她们让简爱感受到友爱、平等、勇敢、信任和鼓励;她们让简爱从不幸的遭遇和种种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拥有了明智的思考和宽恕的美德,更让简爱学会了如何自尊、热烈、深情、无私地去爱。 好景不长,在那里简爱唯一的朋友海伦因受不住折磨和病痛而死去,她悲伤,难过,寂寞,无助……于是她变得越来越坚强和叛逆。痛苦的童年结束之后,简爱就在洛伍德学校当了一名普通的教师。海伦的离去和谭波尔小姐的出嫁,使她决心摆脱受了八年的压抑的地方。十八岁时简爱作出了重大的决定离开洛伍德学校。 于是,简爱在洛伍德当了两年的教师之后,她渴望离开,她这时唯一的希望是成为一名家庭教师。最后终于离开了洛伍德学校,成为了桑菲尔德府的一名家庭教师。实现了她人生的第一步理想,即是到一个充满希望和激动的天地生活,迎接新的挑战。在桑菲尔德府,简爱作为一名家庭教师,她自尊、自强、自立、自重。 一直以来,不公平的现实迫使她全心追求平等与自由,追求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爱情和生活。现实培养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叛逆的性格。简爱是一个不漂亮,没有金钱没有地位的平凡女人,但是她善良、朴实、纯洁、高尚的品质,她平凡中透露着不平凡的气质。因此她获得了身边的人的尊敬,感染这身边的人,同时,身边的人也喜欢她,关心她。 桑菲尔德府使简爱感受到“这儿有想象中的完美无缺的家庭安乐气氛”。不言而喻,正是她那可贵的人格魅力和那种叛逆的精神征服了一开始有些轻视她的主人罗切斯特,而简爱也被罗切斯特的优雅风度和渊博的知识所吸引,他们相爱了。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他们订婚了。真心相爱的人过了一段幸福而快乐的生活终于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 可就在结婚之际,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原来早有妻子,虽然是一个精神病人,但是毕竟还存在。她的自尊使她离开了桑菲尔德府,她的自尊不能容忍被自己心爱的人欺骗,于是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开,离开了桑菲尔德,离开了心爱的罗切斯特。 后来遇到了传教士圣约翰,他长相英俊,知识渊博,立志献身于圣教。他一度想把简爱作为上帝的服务工具,于是向她求婚。虽然简爱佩服他的献身精神,感激他的关心和照顾,

我理解的《简爱》中的爱情观

我理解的《简爱》中的爱情观 初读《简爱》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学习紧张,压力大,偶尔读一读中外文学作品,调节一下自己的学习生活,缓解压力。但是,那时毕竟是少女情怀,怀着青涩的感知去阅读了《简爱》,简爱的坚强,自立,自强以及她对爱情的观点和对生活的态度深深的打动了我。 然而,多年未重读《简爱》,当我二十岁出头的时候,由高二坡老师,带着我重温了经典,以高老师的深度讲解、分析和我现在的经历、感触,我终于能够比较全面的理解《简爱》这部作品,尤其是对其中简爱的生活态度和爱情观的认识,登上了一个新的阶梯,在此,衷心的感谢高二坡老师。 《简爱》夺人先声的是简爱具有的反抗的,追求独立自由生活的精神,一开始,年幼的简·爱就和欺侮她的表哥约翰发生了冲突。骄横残暴的约翰把表妹简·爱看作丫头一样,可是简·爱不畏强暴,怒斥这个迫害她的小魔王:“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接着和他扭打起来,结果当然是简·爱吃了亏,被关进了红屋子。文章中还写到了她那个冷酷无情的舅妈里德太太。关于简·爱在舅妈家的生活只有全书的短短几章,但一个瘦弱的女孩以她勇敢的表现立即吸引了我。这些短短的情节让我初步认识到了简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勇敢女子。作品中,简爱有这样的一段话:“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这正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精神,简·爱所具有的反抗精神。 简爱所具有的反抗精神,是在那个时代的女性,追求女性权利的代表,她的坚强不屈,以及反抗精神也是值得我们现代的女孩子学习的,简爱所代表的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可以说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活在当下,还有多少女孩子想着自强,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在中国的文化中,妇女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弱势群体。早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是中国古代女人命运的真实写照,她们始终是生活在门内的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现代的中国,妇女仍然被视为弱势群体,然而,这种现象在悄悄的改变,虽然只是小部分的领域,比如,现在很多的女性从事着以往被认为男性才可以从事的职业。作为大学生,我认为:

《简爱》论文的参考文献

[1]刘丽. 追求平等、幸福、自由的女性典范——谈《简·爱》中的典型人物简爱[J]. 辽宁高职学报,1999,(1). [2]龚明德. 李霁野译《简爱》与鲁迅有关吗?[J]. 鲁迅研究月刊,1999,(3). [3]李国源. 《简爱》“妇女解放”主题浅探[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1999,(1). [4]杜焱. 试论《简爱》中伯莎形象[J]. 丹东师专学报,1999,(3). [5]陈姝波. 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J]. 外国文学研究,2002,(4). [6]潘红. 夹缝里的风景——谈黄源深先生《简爱》译本的审美特点[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7]芦雪瑾. 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两位梅森[J].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2). [8]陈小兆,萧好章. 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简爱》故事情节的“圣经”原型意象[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 [9]宋燕. 简爱:自强与自爱[J]. 当代电视,1999,(8). [10]毛梅兰,胡宜兰. 论典型形象——简爱(英文)[J]. 抚州师专学 报,2001,(1). [11]毛竹生. 简爱的出走与自我实现[J].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6). [12]马海英. 金丝鸟、菟丝和简爱——试论南朝艳情诗与“五四”爱情诗[J].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3]毛竹生. 简爱的成长之路及其心理机制[J]. 邯郸师专学报,2001,(2). [14]赵敏. 心灵的传承——试论《简爱》对《蝴蝶梦》的影响[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15]赵莉. 从杜十娘和简爱的形象塑造比较东西方妇女的女性意识[J]. 新余高专学报,2001,(3). [16]张艳. 走不出困惑——论夏绿蒂在《简爱》中对妇女出路问题的探索[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7]王一平. 《简爱》对《圣经》的恪守与反叛[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18]本报记者戴永明. 简爱之困[N]. 贵州民族报,2010-04-09(A04). [19]简i7到简爱7 以爱之名海尔简爱7全面升级[J]. 办公自动 化,2009,(23). [20]孙伟民. 自卑情结造就了简爱鲜明的人格魅力——解析《简爱》[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09,(1). [21]陈淑婷. 献给简爱的一朵玫瑰——简爱和苔丝的人物对比[J]. 文学界(理论版),2010,(7). [22]黄兴军. 《简爱》中的永恒魅力——解析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4). [23]王筠. 再读《简爱》:经典语言与简爱的女性形象塑造[J].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6). [24]李颖娟. 从英雄、非英雄到反英雄[D].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2010. [25]王康英. 论《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对真爱的追求[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26]刘丽. 一个时代的女性呐喊与追求——谈《简·爱》中的典型人物简爱[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5).

简爱与呼啸山庄异同

《简爱》与《呼啸山庄》异同 山房万卷 一、爱情观结局不同之处: 1.如果说《简爱》中的爱情是文明的,是单纯的,那么《呼啸山庄》里 的爱情就是原野的,是纠结的。 2.《简爱》和《呼啸山庄》里主人公的爱情结局也大不相同 简爱得到了一笔遗产后去找罗切斯特先生,可以说他们实现了一种“平等”,最后简爱和她的爱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结局是圆满的,是快乐的。《呼啸山庄》就是一个野蛮缺乏文明的世界,可以说艾米莉笔下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是疯狂的,甚至是扭曲的。整部小说的基调基本是冷色调的,气氛寒冷而忧郁。男主人因爱生恨,报复一切他所谓的仇人,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都互相爱着对方,但又相互折磨对方。小说的最后男主人公在悔恨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结局是让人悲痛的,压抑的。 二、人物性格不同之处: 1.简·爱和凯瑟琳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追求爱情的方式不同,命运的 结局也不同,然而她们对所处时代有着相同的叛逆精神,对爱情有着相同的真诚与执着,对自己的命运有着同样渴望的自我支配意识 2.简爱是一个独立自主,坚强,追求平等,不屈于世俗的压力并且积极 进取的女性。简爱独立自主,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个性,她坚持自己的爱情观,不被外界因素影响而改变。凯瑟琳屈从了世俗而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她不像简爱,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需要任何人或物去提升自己,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平等,并且简爱所追求的独立自主和经济独立是凯瑟琳没有的,这也是凯瑟琳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三、叙述角度的不同

简爱从头至尾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我”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离开学校后,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与男主人罗切斯特相爱,最终成为独立自强的女性的故事;呼啸山庄是第三人称叙述,旁观者讲述主人公的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段两个家族间两代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爱情与复仇的故事。 1.叙事顺序不同 在时间顺序上,简爱采用的是顺序讲述,而呼啸山庄的主体部分采用倒叙,只有开头的三章和结尾的四章即洛克伍德先生的所见是顺叙,倒叙它增加了故事的悬念性。 2.叙述者不同 简爱只有一个叙述者简爱本人,是一种单一声部叙述。而在呼啸山庄中叙述者从不是主人公本身,都是局外人。作为一部有限制视角的小说,呼啸山庄中有N个焦点人物。首先是房客洛克伍德先生,然后是见证两代人的艾伦丁恩太太,她以倒叙讲叙。除了这两个主要叙述者之外,还有参加叙述的还有伊莎贝拉、小凯茜、女仆齐拉等。伊莎贝拉通过书信的形式补述了她的婚后生活和呼啸山庄的现状,女仆齐拉和小凯茜讲述了小凯茜被希斯克利夫骗进呼啸山庄的情形。这三个人的叙述很好地弥补了丁恩所在视角的盲区,再由丁恩太太转述给洛克伍德先生。艾米莉勃朗特营造了一种多重讲述体系,而非单一声部的。 四、写作特点相同:哥特式小说的特点相似: 1.在环境设置方面,两部小说利用哥特式小说的“鬼怪、荒谬怪诞、幻 觉”等特点构成故事发展的矛盾。《简爱》中一再出现的神秘笑声和无名燃烧的火焰,《呼啸山庄》中鬼魂的呼唤使得小说充满了阴森恐怖之感。勃朗特两姐妹用超现实和现实结合的手法,将怪诞的哥特式风格融合于小说之中。 2.拜伦式英雄的塑造:《简爱》中的拜伦式英雄罗切斯特也好,还是

the feminist view of love in jane eyre 简爱中的女权主义爱情观学位论文

Outline 1. Introduction 2. The Reasons Why the Feminist View of Love Is Popular 2.1 Background of the Society 2.2 The Author’s Experience 3. The Development of Jane Eyre’s Resistance 3.1 Outburst Period at Gateshead 3.2 Jane’s Resistance at Lowood Institution 3.3 Jane’s Resistance becomes Perfect at Thornfield and Moor House 4. Jane Eyre’s Pursuit of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4.1 The Definition of Feminism View 4.2 Jane Begin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4.3 Jane Gains Strengths from Her Teacher and Her Friend to Achieve Her Independence 4.4 Jane Develops Her Independence fully and Enjoys the Pleasure of It 5. Jane Eyre’s View of Love 5.1 True Love should Be Based on Equality 5.2 The Marriage Pursued by Women must Be Based on True Love 6. Conclusion

简析《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形象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简析《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 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刘梅 1847年,天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名作《简·爱》问世,被人们广为称颂。《简·爱》问世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到底有多少痴心的女读者在这个相貌平平、过早饱尝人间辛酸、但终末失去与生活搏斗勇气的简·爱身上找寻自己的影子,寄予同情。虽然她历经挫折坎坷,却有一个幸福如意的归宿,同自己所爱的罗切斯特结了婚,并且还继承了一小笔遗产。人格上独立的简·爱有了经济上的自立,又嫁了如意夫君。《简·爱》让我们记住了女主人公独立、自强、自尊、理智、自觉地挑战传统,追求幸福的成长故事。然而,小说中那个简·爱追求幸福的苦难历程上的障碍——幽禁在顶楼上的疯女人伯莎,那个和简·爱的幸福美满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发疯而被囚禁,最终投身于自己亲手点燃的火海中毁灭的疯女人,又有几人会为她感到一丝一毫同情,甚或对她产生一点儿好感的?我们在关注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时,也许对那个阁楼上的疯女人毫不注意,甚至可能会为其死去而让简爱名正言顺的嫁给罗切斯特而欣慰。疯女人伯莎让我们憎恶,厌弃,恐惧,让我们对其不屑一顾。但细读《简·爱》,深究伯莎由发疯而被幽禁,最终投身火海死亡的人生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伯莎其实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被压抑,被迫害,被抛弃,被扼杀的不幸的女性形象。 一、伯莎是名利交易婚姻的牺牲品 伯莎的不幸,首先表现在她同罗切斯特一样,同是多年前的那桩不幸婚姻的受害者。罗切斯特的父亲是个“一钱如命”的贪财之人,为了金钱的缘故, 与富有的种植园主兼商人的梅森先生即伯莎的父亲谈定了儿女的婚事。罗父看中梅森给女儿的三万英磅的陪嫁, 而梅森则看中了罗切斯特的家世。在双方家长的撮和之下, 这对年轻人在西班牙得以相见, 很快成婚。在这桩婚姻里 ,伯莎同罗切斯特一样, 都是无辜受害者, 同样地听命于攀名附利的家长的安排。在当时, 即19世纪初的英国现实社会中,伯莎与罗切斯特这样的婚姻不仅存在着,而且时有发生。这一点在另一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得到了非常生动、深刻的表现,那位滑稽人物贝内特太太“平生的大事,是把女儿们嫁出去”。由于嫁女心切,每遇到“有钱的单身汉”,便将其视为自己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女儿们象是像商品一样待价而沽,等待发落和挑选。等待她们的却往往是不幸。男子们将她们娶到家里,他们的目的愿望一一实现了后 ,就将她们抛开,

《简爱》和《大一女生》风格对比

摘要:十九世纪欧洲著名文学作品《简·爱》与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大一女生》出自不同国度、不同年代、不同流派的作家之手,却塑造出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内涵和艺术手段着眼,从作品的人物的命运与形象的刻画、情节结构的设置、景物与心理的统一方面入手,剖析两部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它们成功的审美因素,从而透视出文学精神的微妙渗透和传承。 关键词:分析;《简·爱》;《大一女生》;继承 《大一女生》是中国当代青春派女作家小思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创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小说反映了当代的大学校园生活。此书一出,读者誉之为“中国的《简·爱》”。只要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都不难发现,它无论是人物的命运和形象,还是情节、艺术上的一些处理手法都有些似十九世纪著名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作家在进行文学创造的先前阶段,是创作材料的储备。就作家的社会生活体验性而言,从小说中的主角菱子对《简·爱》深深喜爱可以看出,作者在材料储备的一方面就是曾研究并模仿勃朗特的小说创作手法,无疑也或多或少地从《简·爱》中汲取了艺术养分,并把这些储备运用到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大一女生》没有像《简·爱》那样影响深远、流传范围大,但亦具备它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格调,吸引了众多的中国读者尤其是校园学子。看似从《简·爱》脱胎而来却仍然能以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征服读者,可见两者之间必然有一些共同和不同的成功因素。那这些相同的与不同的是什么呢?又是怎样造成的?这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性格、经历以及所受的教育有关,这些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作家们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如果这些因素相似,作家之间的影响和继承是有必然性的。作家是创作主体,作品是创作的结果,从他们的关系来说,主体决定了作品,作品是主体的反映,那么作品的相似又可以说明什么问题?下面,我就从《简·爱》与《大一女生》在艺术上的一些共通之处来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借此探讨一下出现相似的原因。 一、人物命运的安排和形象的塑造 两部小说分别设计了贯穿始终的女主人公——简和菱子。从人物的命运安排看,菱子和简显然是同命运却又具有当代中国生活特色的人物。她从小失去双亲,和封建保守的奶奶相依为命。高考超过录取分数线3分却没被录取,无奈中她加入了复读生的行列。一年的苦读后,菱子以全区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外国语学院。命运却还是在捉弄她,她唯一的亲人——奶奶,没等菱子毕业就离开了人世;初恋男友柳舫发现自己并不爱菱子,而是另有她人。简则背负着自然和社会给她的不幸开始了人生:没有双亲也没有钱财;但她有着坚强的个性,这使她在很多人的眼里更加失去了魅力,因为她不会对别人逆来顺受。这些人看到的是她的种种劣势,告诉她对生活不要有太多的奢望。但简·爱不听这一套,她拒绝接受这些人给她的卑微地位。她要求人们接受她本来的面目:她可能微不足道,但却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她也许不漂亮,却值得他人爱。简和菱子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出身寒微、为生活奔波、邂逅理想中的男主人公。 菱子作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可能与简一样,但菱子与她同样是父母双亡的年轻姑娘、无依无靠、读大学时也同样为生活发愁需要打工以挣得伙食费。《简·爱》中的简从小在舅妈里德太太家那里抚养,之后被送寄宿劳伍德学校,后来应征到罗切斯特先生的庄园做家庭教师。在那她爱上了罗切斯特,罗切斯特也被她独特的个性所吸引,他们在经历了层层波折之后幸福地结合。而《大一女生》是中国当代小说,比《简·爱》的问世大约迟一百五十多年,人物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是紧密相系的,因而菱子并不是像简那样作为家庭教师而谋生,她是经过拼搏之后杀入大学校园的“天之骄子”,可贫寒的家境也使得她必须在课余做兼职。不过,菱子也同样也具备简那样的非凡气质,其貌不扬却内涵丰富。

《呼啸山庄》和《简爱》中仆人的作用和特点

《呼啸山庄》和《简爱》中仆人的作用和特点 Abstract(English) (i) Abstract(Chinese) (ii)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Chapter 2 The Roles of Servants (8) Chapter 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rvants (27) Chapter 4 Emily and Charlotte’s Presentation of Servants (46)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Bibliography (53i) Abstract In 1847,with the publication of Wuthering Heights,Agnes Grey and Jane Eyre,three Bronte sisters caused great curiosity of the readers and critics,especially Emily Bronte,the authoress of Wuthering Heights,and Charlotte Bronte,the authoress of Jane Eyre.Jane’s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and her romantic love with Rochester and the passionate and controversial love between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have been reviewed for more than 100 years.Many critics have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 criticism of the sources of the novels,their narrative styles and creating motivations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s.This thesis,however,focuses on the ro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rvants in these two novels.Even though servants are minor characters,it doesn’t follow that they play no roles and have no characteristic and therefore can be neglected.Although two novels tell quite different stories,readers can easily find some interesting and controversial images of the servants who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and the whole stories.When they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changeable fate of the protagonists, especially when there is the lacking of the image of the mother,they participate in the actions,even intending to influence the protagonists’judgment and showing their inborn conscience;some become totally callous and help to exacerbate the tragedy of the protagonists.But employed,dependent and fundamentally confined in a low social position in patriarchal society in which men are supreme,they cannot understand the exterior and interior struggle of protagonists,nor can they have independent thinking, despite the fact that some of them are somewhat literate and strongly religious.By exposing the conscience and callousness demonstrated by the servants in two novels,the thesis intends to dig out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 servants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finding that they are still enslaved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It is clear that Emily gives the reader richer and more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servants,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se people than Charlotte.ii 摘要 1847年,随着《简爱》、《呼啸山庄》、《阿格尼斯·格雷》的出版,勃朗特三姐 妹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极大兴趣,尤其是《简爱》的作者夏洛特?勃朗特和《呼啸 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一百多年里,简对个人独立的不懈追求和她与罗切斯 特先生之间浪漫而又波折的爱情故事,凯瑟琳和希刺克利夫之间狂热而又颇引人争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