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

教学重点∶

1.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德教育改革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础教育改革

3.三民主义与基础教育的?规范化调整?

一、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1.颁发教育通令

民国初年,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等,提出包括初等小学男女可以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朝时颁行的教科书、废止旧时奖励出身等一系列破旧立新的改革举措,其基本精神就是要使教育符合共和国民的宗旨,告别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制度。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民国成立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1917年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①生平和教育活动

蔡元培(1868一1940),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字鹤卿,号孑民。出身

于世代经商的家庭,祖父经营典当业,家至小康,所生七子,蔡元培父亲

排行老大,为钱庄经理,在蔡元培童年时即去世。蔡元培在同胞兄弟姐妹

七人中排行第四。

蔡元培5岁入私塾读书,先读启蒙字书,接着饱读经史,学做八股文。16岁(1883年)考中秀才,而后在家乡?设馆教书?,当了两年塾师,特别崇拜宋儒,笃守孝道022岁(1889年)考中举人,次年会试告捷,但未参加殿试。25岁(1892年)再去北京补殿试,取为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27岁(1894年)春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此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蔡元培深受震动,开始广泛涉猎译本书报,留心时事,学习日文,努力学习西学。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一方面感到要推动中国的变革,应广泛培养革新人才,仅靠少数人奔走呼吁,是成不了气候的;另一方面,他认为清政府已?无可希望?。于是作出了超乎常人的抉择,毅然辞去翰林院编修之职,于1898年秋南下从事教育活动。蔡元培一生由此发生重大转折,逐渐从一个清王朝的臣子走到了王朝的对立面。

1901年夏,蔡元培到上海,代理澄衷学堂校长。 9月,被聘为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常在课内课外向学生宣传爱国民权思想,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同时与张元济等创办《外交报》,又与蒋智由(观云)、叶瀚(浩吾)等

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学,组建爱国学社以接收南洋公学退学的学生。中国教育会事实上是一个革命的机关,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就是两所培养革命人才的学校。

1903年,爱国学社的活动引起清政府的警觉,下令侦讯。蔡元培辗转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一方面学习德语,准备赴德留学以躲避风头,一方面仍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04年光复会在上海成立,被推为会长,1905年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07年5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一面学习德语,一面教授唐绍仪(后任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4个侄子的中文,同时还为商务印书馆编辑翻译书籍,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1908年秋,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涉猎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陈其美去电催促下,蔡元培于11月上旬取道西伯利亚回国。 1912年1月被任命为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至7月因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而辞职,在7个月的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并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确立了其法定地位,奠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

此后,蔡元培再赴欧洲,先后留学德国和法国,中途应孙中山之召回国参加二次革命。在欧期间,他仍主要以给商务印书馆编撰书籍维持生活。在法国,他与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人组织?勤工俭学会?,与法国友人一道发起?华法教育会?,蔡元培任中方会长,这些组织直接推动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

1916年底,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1月赴任,对北京大学进行全面改革,使北大由一所痼弊缠绵的旧式学堂一变为生机勃勃的近代新型大学。同时他还兼任多所大学、专门学校、文化教育社团的校长或董事,积极参与推进高等教育和各项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先后被推任或任命为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代理司法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1928年8月以后,蔡元培陆续辞去大学院院长等原有任职,并拒绝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等新的职务任命,在国民政府内仅保留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携眷离开南京,定居上海,?尽力于教育学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 1932年12月,与宋庆龄、杨杏佛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尽力营救被捕的爱国人士和中共党员。1933年初与陶行知、李公朴等发起举行纪念马克思逝世50周年大会。1937年底,因病移居香港疗养。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

蔡元培的著述有不同的集本,如: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一至七卷,中华书局出版1984至1989年版;《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等。

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I里论基础。文章系统阐述了?五育?各自的内涵、作用和相互关系。

2、国民教育方针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善其道德?

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他认为军国民教育者与社会主义背驰,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但他认为当时强邻交通,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即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必须用武力自卫,这就要实行军国民教育。就国内而言,为了打破当时国内封建军阀拥兵妄为的局面,就要行举国皆兵之制,以平均其势力,也要进行军国民教育。后来,他把军事体育发展成为普通体育。他认为体育是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重要环节,他说: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不健康,精神上也必感痛苦。他要求学生各就所好,多多运动,以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实利主义教育主要给人以各种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训练。进行实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增强国家的财力,这样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认为今之世界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且武力之半,亦由财力而孳乳。同时,他还指出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甚多,而国甚贫。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他把实利主义教育,当成富国强民、发展国家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认为军事体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虽是强兵富国之道,但是,仅有两者还不够,还必须有公民道德教育。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日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皆尽于是矣。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观念。他提倡这种道德观念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相对抗,并企图通过这种公民道德教育使人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改变被封建道德束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提倡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意义。

世界观教育属于实体世界,是超轶乎政治的。他认为世界观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超轶乎现世之观念,而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其现象世界间所以为实体世界之障碍者,不外二种意识,一,人我之差别,二,幸福之营求是也。通过世界观教育,就可以使人破人我之差别?,泯幸福之营求,人也就达于最高的精神境界,人生也就变得更有价值。

美感教育亦称美育。在我国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蔡元培首创。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是引导人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的津梁。他指出,引导人们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不能用旦旦而聒之的方式,也不是枯槁单简之言说就能实现的。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他认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

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美育可以陶养憾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的一生,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制度功勋卓著。蔡元培先生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倍受人们的景仰与爱戴。[蔡元培生前,多少年来,无论识与不识,提起他都称为蔡先生而不名,闻者闻蔡先生而知为谁何,称者知人皆必知其所指。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础教育改革

1、封建复古主义的出现:

2、文化激进主义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为核心的文化激进主义者公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陈独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至最后觉悟

李大钊:孔教失去其存在意义并不奇怪,这是传统

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冲突的结果

胡适:曾经是天经地义的?三纲五常?现在成了废语

鲁迅:?礼教吃人?

3、五四新文化运动激励下的基础教育改革

(1)教育宗旨的修订:?养成健全人格,发扬共和精神?

(2)新学制得厘定:壬戌学制

一是:小学由原来的七年缩短为六年?义务教育年限暂以四年为标准?

二是:中学由原来的四年一贯制改为三三两段制

三是:加大中等教育改革力度,实行学分制和选科制

补充:1902年壬寅-癸卯学制(近代第一个学制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新学制

3、课程结构的改进:设臵综合课、选修科

初小:社会课、自然课、国语

初中:社会课、言文科、艺术课、体育科

高中:以生学为目的的普通科与以就业为目的得职业科

4、教学方法的改进: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智利测验法等

三、三民主义与基础教育的规范化调整

1928年学制提出将职业学校、师范学校、普通中学三足鼎立

普通中学取消学分制,实行学时制,取消选修课,加强基础课

《小学法》、《中学法》(1932)《小学规程》、《中学规程》(1933)

相关资料:

蔡元培

选自《傅斯年全集》(台湾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七册。本篇原名?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这个标题是编者加的。有删节。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发祥地。

傅斯年

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一)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

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

诸位在墙壁上攻击××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

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

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①“?正心??诚意?”出自《大学》。?正心?,指端正心思;?诚意?,指意念真诚。?不欺暗室“不欺暗室”指不在暗处伤人。?,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二)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①“与其进也,……不保其往也。”语出《论语?述而第七》。意思是,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与,肯定、赞成。’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

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三)北伐胜利之后,我们的兴致很高。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得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我说:?我们国家整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彝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做大将。?

此外如此类者尚多,或牵连他人,或言之太长,姑不提。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

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大凡中国人以及若干人,在法律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明其无罪;西洋近代之法律是先假定一人无罪,除非证明其有罪。蔡先生不特在法律上如此,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他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凡有人以一说进,先假定其意诚,其动机善,除非事实证明其相反。如此办法,自然要上当,但这正是孟子所谓?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①“君子可欺以……非其道”出自《孟子?万章上》,意思是对于君子,可以想方设法以常情捉弄他,却不能用违背道理的手腕蒙骗他。?了。

若以为蔡先生能恕而不能严,便是大错了,蔡先生在大事上是丝毫不苟的。有人若做了他以为大不可之事,他虽不说,心中却完全有数。至于临艰危而不

惧,有大难而不惑之处,只有古之大宗教家可比,虽然他是不重视宗教的。关

于这一类的事,我只举一个远例。

在五四前若干时,北京的空气,已为北大师生的作品动荡得很了。北洋政府很觉得不安,对蔡先生大施压力与恫吓,至于侦探之跟随,是极小的事了。有一天路上,蔡先生在他当时的一个?谋客?家中谈起此事,还有一个谋客也在。当时蔡先生有此两谋客,专商量如何对付北洋政府的,其中的那个老谋客说了无穷的话,劝蔡先生解陈独秀先生之聘,并要制约胡适之先生一下,其理由无非是要保存机关,保存北方读书人,一类似是而非之谈。蔡先生一直不说一句话。直到他们说了几个钟头以后,蔡先生站起来说:?这些事我都不怕,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但忍辱是有止境的。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这话在现在听来或不感觉如何,但试想当年的情景,北京城中,只是些北洋军匪、安福贼徒、袁氏遗孽“安福贼徒、袁氏遗孽”安福贼徒,指北洋皖系军阀操纵的官僚政客;袁氏遗孽,指窃国大盗袁世凯的余党。,具人形之识字者,寥寥可数,蔡先生一人在那里办北大,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革命的种子,是何等大无畏的行事!

1929年

* * * * * *

作者用三件事证明蔡元培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是哪三件事?又举一个远例,说明蔡先生?在大事上是丝毫不苟的?,是哪一个远例?作者曾经说过,蔡元培先生既有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又有法国大革命中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从这三件事和一个例中,可以看出来吗?

积累下列词语

贬责狼藉沉沦荒谬恫吓遗孽痛改前非词近旨远

临危不惧似是而非

相关资料:1922年的学制改革

1922年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案?,亦称?新学制?,因颁布时为农历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它是五四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结晶,也是集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于一体的产物。壬戌学制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一、1922年学制的制定

1919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第五届年会,开始讨论新的学制系统。1920年第六届年会,又有安徽、奉天、云南、福建诸省提出改革学制提案。1921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召开,以讨论学制改革为中心,其中有广东等11个省区的代表提出了11件学制改革议案。经

会议讨论,议决以广东省提案为大会讨论蓝本,提出了新的学制系统草案。第七届年会后,各地教育界纷纷开会讨论新学制,许多教育杂志还专辟了学制改革研究专号。北洋政府教育部迫于形势,于 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学制会议?,邀请教育专家和各省行政负责人对?草案?进行审订、修改。同年10月,教育部又将修订稿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形成?学校系统改革案?,并于11月2日,以大总统黎元洪令颁布施行。

二、1922年学制的内容与特点

1922年学制不提教育宗旨,而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在?新学制?总说明中提出,学制系统大致以儿童身心发展时期为根据,分为三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方情形各异,而社会的要求繁杂,故于设学分科,采取纵横活动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并顾及其个性及智能,高等、中等教育之编课,采用选科制,初等教育之升级采用弹性制等。

新学制仍把学校教育分为普通、师范和职业教育三类。在普通教育方面一反清末民初依照日本学制的模式,而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四?单轨制形式.1922年新学制的主要特点是:

1.根据儿童年龄分期来划分教育阶段

?以儿童身心发育阶段划分学级之大体标准?,是1922年新学制最显著的特点。对此,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提出的《学校系统草案》中曾有专门说明。其中指出,学制分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段之划分大致以儿童身心发展时期为根据,即童年时期(6—12岁)为初等教育段,少年时期(12—18岁)为中等教育段,成年时期(18—22岁)为高等教育段。显然,学制的制定者有意识地根据儿童年龄分期来确定学制阶段的划分,把学制阶段的划分建立在对我国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研究上,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从总体上说,普通教育实行?六〃三〃三?制,较之壬子癸丑学制小学7年,中学4年的规定更符合学龄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

2.中等教育阶段成为学制改革的核心

壬戌学制特别加强了中等教育在整个学制系统中的地位,使中等教育阶段成为学制改革的核心。(1)延长了中学的修业年限,由4年改为6年,提高了中等教育水平,克服了旧学制中中学只有4年而造成基础知识浅的缺点,既满足社会对中等教育水平人才的需求,又改善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关系。(2)中学分为初、高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3)设3年制综合高中,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增强了职业教育,使中学兼顾了就业与升学的双重任务,有利于教育自身系统的完备,也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对中级专业人才的需要。(4)在中学实行分科制和选科制,兼顾了人才教育和就业教育的需要,有利于一般学生的个性发展

和优异学生的脱颖而出,既调动了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3.改革了师范教育制度

壬戌学制关于师范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师范教育的种类增多,办学机制趋于灵活。按学制规定,除原有师范学校及附设的小学教员讲习所,高等师范学校之外,高级中学还可设师范科,普通大学设立教育科(系)并可附设二年师范专修科。这就突破了师范教育自成系统的框架,使师范教育的办学机制趋于灵活。(2)提高了师范教育的程度,增加了修业年限。师范学校修业年限由旧制的预科1年,本科4年,增加到6年。设立4年制师范大学,将旧制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并在大学设教育科(系),招收高中毕业生,使高等师范教育与大学处于同一发展水平。③在师范学校后3年实行分组选修制,一方面由重视基本学历转为注重专业智能培养,增加了科学知识和文化陶冶的科目,另一方面减少公共必修科,增设选修科,采用学分制,照顾到学生的能力、兴趣和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4.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

壬戌学制建立了自成体系的、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用职业替代了清末民初的实业教育。新学制在小学阶段就规定?得于较高年级,酌量地方情形,增设职业准备性教育?。初中在实行普通教育基础上,兼设各种职业科。旧制甲种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或高中农、工、商等科;旧制乙种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收高小毕业生。新学制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有两种:一是独立的职业学校和专门学校;一是附设于高小、初中、高中的职业科以及大学的专修科。这种改革既注意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又加重了职业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比重。

总之,1922年的学制改革反映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一些综合成果,是中国教育界、文化界共同智慧的结晶。由于这个学制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的情况,所以除了在学分制和综合中学方面有所改动外,基本上沿用到全国解放。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教会女子大学与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缘起_2090

教会女子大学与民国时期女子高等 教育的缘起 一、教会女子大学在中国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在今日看来已是不足为奇,但在近代以前这却被视为禁律。传统儒道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大多不能接受学堂教育。直到近代,在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女性终于冲出了封建礼教的桎梏…… 中国的教会女子大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初,共存在了60多年的时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简单来说经历了以宗教教育为中心和本土化的两大历史阶段。宗教中心阶段(1905-1926)的教会女子大学特别强调服务传教事业,突出神学教育。一方面是通过宗教课程灌输宗教内容《圣经》;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之外的各种宗教活动以示强化。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中国教会女子大学逐渐进入了本土世俗化的教育阶段(1927-1952)。此时的教会女子大学面临着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和本土国立大学的挑战,不得不重新定位。他们纷纷改革宗教课程,同时选举中国人做校长,改选校董会。到1929年时,大部分教会女大都已经脱离完全的宗教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与宗教课程并列而设,课程内容的科学化色彩日渐浓厚。

二、作为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破土动力的教会女大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会担负着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重任。直到五四运动后,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伦理道德在中国遍地开花。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女禁,社会实现了“男女同校”的巨变。同时,国人面对本国女子教育被教会女子大学独揽的局面,决心成立自己的女子高校。国立第一所女子大学即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于1919年正式成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会女子大学所宣扬的女教思想促成了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问世。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不少是女权主义者,她们开办女子大学的主观希冀就是保障妇女接受高等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具体来说,传教士的女子教育思想主要有三方面: (一)男女平等角度 上帝造人,男女并重。男女在天资上并无二异,女性亦可与男子一样接受教育。“人有读书之父,固可因父而开知识,如有读书之母,更可因母而益聪明,况引孩提入学问之途,莫善于母”,狄考文认为女性仁慈、耐心,很适合担任教师,启蒙幼童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的三峡:近代中国思潮与政治(习题答案)

1、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的“中国” 1.1王者无外,天下一家 1 【单选题】列文森说: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国’是一个权力体,与此相比较,天下则是一个(C)”。 A、道德体 B、共同体 C、价值体 D、有机体 2 【单选题】(C)提出了“亡国亡天下”之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孙奇逢 3 【单选题】在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天下秩序,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几个层面?B A、二 B、三 C、四 D、五 4 【判断题】在中国文化当中,天下具有双重内涵,既指理想的伦理秩序,又是对以中原为中心 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5 【判断题】古代的天下等同于今天所说的世界。× 1.2以夏变夷,化夷为夏 1 【单选题】夷夏之间,最大的不同乃在于(C)。 A、血缘 B、种族 C、文明 D、地域 2 【单选题】下面哪一个时期不属于历史上夷夏之间、胡人与汉人之间的四次大融合?B A、春秋时期 B、汉朝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清朝 3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不是来自于胡人的文化与风俗?D A、胡床 B、胡椅 C、佛教 D、道教 4 【判断题】何为华夏、何为夷狄?在古代中国并非一文明性分野,乃是一种族性概念。× 5 【判断题】所谓的天下,乃是一个不断的以夏变夷、化夷为夏的过程。√

1.3当你说“中国”时,说的是什么? 1 【单选题】从时间的延续性而言,中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A)共同体。 A、政治-文明 B、道德-文化 C、道德-经济 D、政治-道德 2 【单选题】在南北朝时期为北方民族融合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是(A) A、北魏孝文帝 B、蜀汉刘禅 C、东晋司马睿 D、南梁萧衍 3 【多选题】在宋代,并存的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ABC A、辽 B、西夏 C、金 D、匈奴 4 【判断题】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国家,却不是近代的民族国家,而是王朝国家。√ 5 【判断题】古代的中国是以华夏文明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天下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 2、中原与边疆 2.1两种大一统王朝 1 【单选题】(D)的大一统抽去了儒家礼治的价值内涵,只剩下一统天下、富国强兵、提升国力、开拓疆土的政治内涵。 A、道家 B、墨家 C、兵家 D、法家 2 【单选题】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讲的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C A、周武王 B、齐桓公 C、秦始皇 D、汉武帝 3 【单选题】以汉人为中心的中原王朝,不包括(C)。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 4 【判断题】古代中国是一个复线的中国。既有以中原为中心的汉族文明的中国,也有草原、森林和高原少数民族的中国。√ 5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摘要:无政府主义思想由盛至衰,前前后后不过七八十年。其滥觞于西欧,成长于俄国,兴盛并基本终结于革命年代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几经浮沉,离今天的人们早已渐远,是非功过见仁见智,在未来的研究中实在不该因为意识形态的束缚与价值观的殊异便将曾经那些为国为民有所担当的人事一概抹杀。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中国;西方 中华民族有过数千年辉煌的历史,汉唐国力极盛之时全世界的有志者都慕名前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可是近代以降,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积重难返,中华国势倾颓,为欧美列强所侮,日益衰微。 20世纪的中国是苍老的,满目疮痍;20世纪的中国人却是年轻的,无限生机。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包括无政府主义在内的大量西方思想涌入中国。那时年轻的中国人激笔挥毫,指点江山,为了探寻国家发展的道路,往往唇枪舌剑,彻夜争论。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最后的“终结者”,共产党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带领人民缔造了新中国。然而,那曾经在江山倥偬的乱世里绽放过的救亡思想并不应就此被湮没在统治者单一的价值体系之下。本文将试图探究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以及其在中国的浮沉与兴亡。 一、西方无政府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无领导,无强权。日本人最先将anarchisme一词译为“无政府主义”,中国便直接引用了日文中的汉字译法。除此之外,中国近代文献还曾将其译作“无强权主义”“无治主义”“三无主义”“安其那主义”等。1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大工业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伴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社会的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也日益增大。受压迫的人们对现存政权不满,向往公平正义,无政府主义便应运而生了。 无政府主义思想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其最早提倡者是英国人葛德文。列宁曾经认为“无政府主义这种空话已经流行两千多年了”2,但从哲学角 1张九海:《执着的乌托邦追求—刘师复无政府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2列宁:《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8页。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中国教育家的品质

中国教育家的品质 对中国来说,20世纪上半叶显然是一个教育家群星璀璨的时代:严复、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张伯苓、陈鹤琴、叶圣陶、黄炎培、经亨颐、钱穆……60多年过去了,这些教育家的思想一直还影响着我们,他们思想的光辉至今还照耀着中国教育。比如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比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 相比之下,中国20世纪下半叶则是呼唤教育家的时代,这种呼唤一直延续到现在。今天,全国上下都在呼唤教育家,连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也多次呼吁“教育家办学”,于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推出了诸如“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之类的举措。 蔡元培、陶行知们当然不可再生,所以,人们呼唤教育家,其实是呼唤更多具有教育家品质的人。说到教育家的品质——也可以换一个词,叫“素养”。这当然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统一,更不可能通过“红头文件”来规定。但关于“教育家”,总还是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公认标准的。 在我看来,教育家首先是教育者但又不是一般的教育者,也就是说,他除了应该拥有爱心、理想、激情、责任感、扎实的学科知识、过硬的教学技能等一般教育者起码的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成长为教育家所特有的一些品质。纵观大家所公认的教育家,我认为,他们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品质—— 有超越世俗的高远追求。把教师当作职业还是事业?这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者最根本的区别。教育家对教育有一种宗教般的情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不但是这样说的,他更是以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向孩子们也向他所热爱的老百姓捧出了他的一颗心。作为曾师从杜威的留洋学生,他本来已是一位大学教授、教务主任,但为了要改造中国的教育,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履,奔赴乡村,面向中国最广泛的社会生活为中国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说:“只要是为老百姓造福,我们吃草也干。”这种面向社会底层而又超越世俗的精神,正是陶行知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原因之一。 有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无论是严复、蔡元培,还是张伯苓、晏阳初,可以说所有真正的教育家首先是思想家。创新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而“创新”首先是“思想创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教育者要成为教育家,更是不可能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理应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即使是向当今公认的教育专家学习,也不应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而应经过自己的头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消化、吸收;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乐于思考,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是教育家不可缺乏的思想素质。 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在的中青年教育者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先天不足的弱点,无论是对传统的国学精华还是对当代的世界文化,都缺乏深厚的功底。的确,就学养而言,我们现在很难找到一位蔡元培式的校长、朱自清式的中学教师或叶圣陶式的小学教师了。这也是我国60多年来至今没有涌现出一流教育家的原因之一。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同时应该一棵“文化大树”。回望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他们的学养堪称“百科全书”。他们往往能够担任中小学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那时候,一个小学教师去教大学,或者说一个大学教师去教小学,进退自如——一来不

浅谈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浅谈中国美术教育现状 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 在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有不少的问题出现,我想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薄弱之处,也是眼下全社会都关注的,让我们为了中国美术教育的进步一起来探讨吧! 小学阶段是中国义务教育的开始,从小给学生打好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理念。美术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其实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但我们当前小学美术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并不理想,有些学校甚至不开这门课程,很多人认为美术课可有也可无。存在着重语数轻美育、重技能轻创造、重考分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美术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培养智能、培养兴趣、重视美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为此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应该做到: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接受美术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必须提高艺术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艺术素质入手,因为每一个人的艺术素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素质是每一个人素质的融合和升华。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第二,全社会应重视美育教育,学校应尊重美术课教师,安排好美术课程,教师应切实上好每美术课。上好小学美术课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差生问题,不能排斥他们,帮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能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坚强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让全体同学的都对美术有浓厚兴趣,都来上好美术课。第三,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教师可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学习要求,来带动全班强烈的艺术兴趣,以此实现艺术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要求。小学阶段艺术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均有深远的影响。 在初高中阶段美术教育会因为其他课程的设立而产生不同的现象,初中三年绝大部分学校都开设美术课,总的现象和小学差不多,都不受重视。心喜的是许多学校开设美术兴趣小组进行专门辅导,遗憾的是这些兴趣小组多数是开始为日后竞争异常激烈的美术高考好准备,美术训练枯燥而乏味。近几年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虽然制定了美术欣赏课教材,但高中美术欣赏课很少有学校开设,绝大多数的高中不开美术欣赏课,高中课程基本上把美术课踢出了课程表,只有为了想考入美院的部分学生开始了他们漫长而枯燥的考前美术培训。几乎所有的高中都有美术高考生在上考前培训班,这种考前培训班分两校内的和校外的,而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未来 【摘要】步入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归结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采取措施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向国际接轨,加快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关键词】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们的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是宝贵资源和财富。为了带领中国人民走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和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战线的支持力度。这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于80后的我们,深刻明白教育在我们人生旅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一生中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用切身实践感受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通过接受教育,我们从懵懂幼稚到知书达理,从盲目无知到明辨是非,从孤身截然到拥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比学校每年招收学生的人数数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近几年高校扩招很明显。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党和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二十五亿元实施“质量工程”,大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教育开始了扩招过程,发展迅速,在这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翻了两番。研究生教育由1998年19.8万人增加到2005年97.9万人,全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由1998年的623万人增加到2005年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加到21%。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达到了1562万人,再加上其余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构成了2300万人。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符合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信息网络的发达,使我们查询检索更加方便快捷,消息的获得更加丰富准确。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简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民国高等教育 作者:刘颖, Liu Ying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91 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 1988 2.《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 3.宁恩荣.章成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 1990 4.杜元栽抗战前之高等教育(革命文献) 1971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1994 6.《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 7.《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 1981 8.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 1990 9.朱家骅先生言论集 1977 10.国联教考察团.国立编译馆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进 1932 相似文献(2条) 1.学位论文李鸿江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研究2006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以及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该如何改革与发展,则必须要进行战略性的研究,所以本文选择此课题作为研究内容,来对我国体育院(校)系进行全面的审视,并提出指导性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以推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国外考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以下方面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1.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分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在发展战略选择上会有所侧重,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建设战略;实施依靠“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战略。 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从无到有经历了百年的时间,清末体育师资的匮乏催生了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的产生,后各阶段体育院(校)系数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和调整。从清朝末期开始,其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执政时期;解放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后时期等不同阶段,历经了三种社会制度。现今我国有体育院校、系250多个,形成了独立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和综合大学的体育院系三种类型。 3.建国后作为国家行为的体育院校专业整体调整共有4次,其中改革开放以后,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了3次,总体趋势是,我国体育专业设置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但是体育教育在体育专业设置调整变化的总过程中,一直是占主导地位,其它专业也是在体育教育“母体”中逐渐分化和演变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院(校)系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拓宽,从单一的师资培养到多类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引领着体育相关专业经过5次教学计划的修订,课时总量在逐渐减少,课程门数在增多,课程结构在变化。 4.国外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兴起均是为满足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要而创立的,较早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目标,创办体育教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历史过程中随时保持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设置新兴的专业,突出与健康、医学、娱乐、产业相关联的特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课程设置上也随专业的调整而变化,总体上增加理论课,增加必修课,突出厚基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办学特色鲜明,均有各自的传统专业和学科优势,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强调社会服务,强调社会利益、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是世界许多体育院校的办学倾向。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各院校发展的趋势之一。提高国际化程度,招收大量留学生,为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服务。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依靠所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在重大国际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注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 5.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体育院(校)、系的办学方向要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体育院(校)系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中心有责任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体育院(校)系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体育的发展做出智力支持;体育院(校)系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构建“和谐体育”发展做出贡献. 6.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布局不合理;(2)办学规模效益存在差距;(3)办学定位表述不全、不清,定位不切实际,具有盲目性,存在攀比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4)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实际上存在重设置,轻建设的现象;专业培养目标界线不分明,培养人才相类似,特别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无创新,重复、雷同较多;(5)因体育院(校)系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学经费短缺,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6)办学规格不高。(7)科研经费投入不多,实力较弱,重大科研成果缺乏。 7.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确定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体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科学合理性原则、适度超前性原则、整体性与分类指导性原则、行业特殊性原则。 8.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总体目标是:通过10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各院校(系)之间的差距。初步建成以体育大学为龙头、省属体育学院为骨干、综合大学体育院系为补充的,面向世界、面向全国、面向区域的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质量可靠、与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与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体育院(校)系框架。建立起适应社会土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等体育教育体系。 9.实现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有:(1)加快全国体育院(校)系布局调整的步伐,紧缩审批新院校、新专业;(2)研究确定体育院(校)系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定位;(3)加强专业、学科、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体育院(校)系发展的生命线;(4)加强管理 ,凝练特色,形成强势的竞争力;(5)全国一盘棋,建立体育院(校)系教育联盟,谋求共同发展:(6)提升办学规格,提高办学水平,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一、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 1.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又通令各省:在高等以上学校规定尚未颁布时,各地高等以上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共和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前清御批等书,也一律禁止。 北京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依参议院议决之官制进行改组,设立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2.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于9月2日由教育部公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它基本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思想。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3.封建教育的回潮 袁世凯为了利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和社会上的封建复古势力相呼应,很快掀起一股恢复封建文化教育的浪潮,采取的措施有: (1)恢复尊孔祀孔,利用孔子的封建文化教育偶像效应。 (2)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确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七项教育宗旨,最终完全推翻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3)重新确定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 1915年,袁世凯政府以《特定教育纲要》和《颁定教育要旨》作为总的方针政策,修改或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令,为封建儒学文化的重回课堂开道,社会上一时出现尊孔读经的高潮。但随着帝制的破产和袁世凯的病死,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封建教育回潮势头受到遏制。 二、壬子癸丑学制 1.学制的形成过程 “癸卯学制”颁布后,虽经多次补充修订但仍不断有批评意见。民国成立,政体变更,彻底改订清末学制已势在必然。在综合各个方案以及专家的意见后,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学制系统框架,史称“壬子学制”。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2.学制体系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

浅谈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浅谈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政管院07级思政四班苏凤 222007*********) 摘要: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治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凶恶的敌人之一,他们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反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认为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幻想建立一个无权力、无服从、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本文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由来出发,浅析了我们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人在救国之路上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 无政府主义思潮是中国近代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20 世纪初,新文 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此时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社会思潮迭起,各种救国方案纷呈,各种学说广为传播。其中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传入中国后,以它独特的魅力,立即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它在中国的传播,持续长达三十年。其实,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理论均是五四以前形成并确立的。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时期,也是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最为广泛的时期。重新追述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在寻求救国之路上的迷茫与清醒。 一、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由来 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于19 世纪40 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19世纪下半叶广泛流行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并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 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 释放, 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 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沦为雇佣者赚钱的工具,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政治上被边缘化。他们对现存政权强烈不满, 仇视私有制度和强权, 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要求有一种思想和改造社会的方案,能使其摆脱绝望境地,这样,以反对任何服从、纪律、权威、国家和政府为特征的无政府主义社会思潮就应运而生了。 早期无政府主义的奠基人主要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和俄国的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蒲鲁东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在其所著的《什么是财产》一书中首先提出“无政府主义”概念。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 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 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 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施蒂纳尔和蒲鲁东提出了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原则;巴枯宁使无政府主义成为一种政治思潮;克鲁泡特金主所谓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把无政府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综结起来看,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 张是: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他们代表了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趋于破产的小生产者,企图保存自己权益的绝望挣扎。正如列宁曾尖锐地指出:“无政府主义是绝望的产物”。至于如何使之得到实现,无政府主义者们各有其说。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教案

中国美术史教案 第1周 教学内容:史前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史前美术。 教学重点: 彩陶 授课过程: 第一章史前美术 概述 史书中被称为“帝王”的人,都同文化创造和劳动工具创造有关:燧人氏发明火;伏羲氏作八卦;神农氏造耒耜,作陶器。苍颉造文字;史皇作图画,曾画过蚩尤的像,并把“神荼”、“郁垒”画在桃木板上以御百鬼;禹铸九鼎,上面雕饰着鬼神百物之形,使民分辨“神奸”。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陶器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 第一节、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之用,没有进行第二步加工。 继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以磨和钻孔技术和极整齐对称形式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 先民已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约三万年前的一件石墨装饰品, 中央有穿孔,可系绳佩挂。钻孔是人找到深度和厚度的劳动,钻孔突破平面,发展了第三空间,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因素。山顶洞人已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作染色材料。 第二节、玉器 我国古代有极发达的玉石工艺,玉石器具有多种形式:圭、笏、璧、环等,在古代社会的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及审美价值。儒家哲学中关于玉的学说,成为古代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的一部分。 良渚玉器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 “神似”是红山文化古玉最大的特色,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典型玉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现就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如下: 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显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且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另外中国的总人口数中,我国受教育的人口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更少,这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高教投资、管理监控上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未能适当超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8%的较快增长率,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经济上具

备了“接收更好更高教育”的经济能力,并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更迫切的需求。然而现有的高等教育的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探讨并尽可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极为不利。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国高等教育发端的严重滞后,发轫后的不连续性发展历程,以及一个多世纪高等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实力上远低于欧美等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使得我国在WTO的框架和游戏规则内,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可以说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挑战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的待遇情况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的待遇情况 民国时期,为推动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民国历届政府都推行了教授高薪制度。 1917年5月,北洋政府颁布《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将国立大学教员分为4等,每等又分6级,共24级。其中,正教授月薪300~400元,本科教授月薪180~280元,预科教授月薪140~240元,助教月薪50~120元。当然,各校在实行过程中又根据各自的情况制订了不同的标准,但浮动不大。 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对教师薪俸的等级规定和发放形式建立了较完善的体系,教师薪俸额保持增长的趋势。1927年9月,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大学教员薪俸表》,规定:教授月薪400~600元,副教授260~400元,讲师月薪160~260元,助教月薪100~160元。1929年12月制订的《国立中央大学教员薪俸现行标准》就遵照了这一规定,稍有不同的是将助教月薪最低定为90元,但同时规定助教可每年加薪10元。如清华大学,在1928~1936年期间,教授月薪300~400元,高的可达500元;专任讲师128~160元;教员120~200元,助教90~140元。资料显示,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因此,教授们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抗战期间,物价飞涨,高校教师的实际收入大为减少,多数教授生活困难。但国民政府和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为确保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提高薪金、平价供应及实物补贴等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 总之,在整个民国时期,高校教授虽然说在不同时期待遇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来说,教授们的薪金待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尤其是1927年到抗战爆发前的十年间,由于政局相对稳定,物价平稳,教育经费相对充足,这一时期大学教授们的生活状况非常优裕,如不少教授出门有车、家有佣人、居处有独家院落,在生活必要开支外仍剩有不少闲钱。 民国高校教师高薪制度得以推行的原因 民国时期之所以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教授高薪制度,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积贫积弱的晚清民初之际,有识之士愈发重视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素质的作用。尤其是一批从海外留学归国的知识精英,他们看到了西方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在他们的大力倡导下,不管是民初的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近代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都予以高度的重视。

第十七章_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第十七章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由于劳累过度,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猝然逝世,年仅55岁。他去世后,海内域外广泛地开展了悼念活动,名流学者、工人、农民以及荣军儿童都以各种形式召开追悼会,

寄托哀思。12月1日,上海各界代表护送陶行知灵柩到南京,五十五个人民团体在南京劳山脚下,举行了公葬仪式。 陶行知在沪逝世的当天,周恩来、邓颖超即亲临痛悼,并致电向中央报告,说陶行知“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8月4日,延安文化界召开追悼陶行知先生筹备会议。8月12日,延安各界代表二千余人集会,追悼陶行知先生。毛主席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林伯渠主席在会上讲话,并宣布边府决定将延中改名为行知中学,设立行知奖学金。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讲了话。 但建国后,极“左”思潮泛滥,曾对陶行知有过批判,批杜威、批胡适,批《武训传》时他都未能幸免,并给他戴上了“实用主义”、“改良主义”、“新马尔萨斯”、“新武训”等多顶帽子。这其中有些人甚至是他的学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陶行知伟大人民教育家的地位重新得以确认。1981年10月,政协召开纪念陶行知诞辰九十周年大会,恢复了陶先生的名誉。从此,很多热心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同志又开始重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实验。1985年9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中国陶行知基金会。到1991年10月,全国已成立了20家省级陶研会。这些对陶行知的研究都起了促进作用。 一、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 ——从普及教育、战时教育到民主教育 陶行知,原名文濬(jun浚,另河南浚xun 县),后改知行、行知。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一)求学时期 陶行知虽自幼天资聪颖,然家境清寒,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