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厚黑学读后感800字

厚黑学>读后感800字(一)

很久以前就听到许多人评论厚黑学中很多观点,因为性格与环境差距,不经常看书,所以一直没有拜读,前段时间,不经意在书店看到,就翻阅几页,为此稍有感悟,写出感言。

自古出书者,不计其数,能称精华的,屈指可数。然李宗吾出书于民国,却能在中国文化中有辉煌一笔,必有过人之处,后简单翻阅,发现他之所以敢自称厚黑教主,的确文采与思维超越常人,外加旧时读书人内在的一种狂傲,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了如此一位文坛奇葩,以圣贤自居,评论天下。

厚黑学以三国英雄、楚汉名将为主论叙脸厚心黑之心得,以三步工夫为总结,强调黑与厚的不同概念。

李宗吴对人性的理解,以恶为先,所以论人,先看到恶的一面,然后放弃人性善的一面,讲自古英雄都是用仁义道德的外表,来体现人之初,性本恶的个人观点。所谓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处,历来英雄,先不论出身,其成功的前提,主要来源个人魄力,周围人因个人人格,舍命相护,助成就大业,如只知道厚黑之术,何来民心所向?如果人们每天只知道修习厚黑,增长世智辩聪,勾心斗角,抛弃生命本来,人格分裂之人,只会越来越多。乱世之中,单凭仁义道德,的确不易生存,然只懂厚黑,也许生存不成问题,但内心恶越来越重,没有善念洗涤内心,不足以成其霸业。秦始皇用秦朝几代努力的基础,以个人才能统一六国,暴政之下,数年后,天下大乱。

厚黑学用三步概括厚黑三种境界之人,其一,厚如城墙,黑如煤炭;其二,厚而硬,黑而亮;其三,厚而无形,黑而无色。从书中所看,李宗吾仅仅看到第二种境界,对第三种境界,只靠普通善恶无法诠释,所以避而不谈。

六祖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获得禅宗衣钵,而此诗中字字指向无字,厚黑学第三种境界以无形无色为总结,也指向无字,所以个人认为,参悟佛法与理解厚黑学,先从无字入手。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指出,天地与圣人之心永远相同,天地滋养万物,不求回报,万物践踏、侮骂天地,天地也没有报复众生,圣人也是如此,用无我无私之心对待百姓。如果以道德经此观点来看厚黑学,那么第三种境界中的厚而无形,黑而无色从基本立足点就出现差别,大智之人,不是厚而不厚,黑而不黑,而是已经超越常人对厚与不厚,黑与不黑的理解,到达与天地同在的深层价值观念,只是作者还没领悟其中境界。如果用这种无我无私之心反观过来,书中所论王明阳的致良知与厚黑学,一善一恶,都属一家之言,分开人性,强行对立。

厚黑学之所以能立足与世,经久不衰,根本就在厚黑两字。一般人往往只在意眼前利益,如果用第一种境界厚如城墙,黑如煤炭的方法,能立马见到效益,但不能长远。比一般人聪明一点的人,要的是长远利益,不在意当前,就用厚而硬,黑而亮之法,可以到达最终目的,且久远。如企业生存,不讲诚信,短期可得益,然不能长久,最多可得温饱,讲诚信者,有时宁愿亏钱,打造品牌,谋求长远利益。

总体来讲,李宗吾对人性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打破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矛头直指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模式,大胆揭露人性的黑暗面,以不同观点解读人性,其学说所造成的社会冲击,足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为精华。

厚黑学读后感800字(二)

您给我指示一条捷径吧?李先生问;你想做什么?他说;我想弄個官来做……李先生欣然答曰;好,我送你六個字,就称它为求官六字真言,照此去做,必然成功。下面就摘彔李先生的求官六字真言,愿网友共赏。

求官六字真言:空、贡、冲、捧、恐、送。每個字都有其独到的意义和独特的效用。 1,空。即空闲之意,分两种,一指亊务而言,求官的人,一定要把一切亊放下,不工不商,不

农不贾,书也不读,学也不教,一心一意,专门求官。二指時间而言,求官的人要有耐心,不能着急,今日不生效,明日再来,今年不生效,明年再来。

2,贡。这個字是借用的,是四川的俗语,其意义等亍钻营的钻字。钻进钻出,可以说贡进贡出.求官要钻营,这是众人知道的,但是定义很不容易下。有人说:贡字的定义是,有孔必钻.我说:错了,只说对一半,有孔才钻,无孔者其奈之何?我下的定义是:有孔必钻,无孔也要入。有孔者扩而大之,无孔者,取出钻子,新开一孔。

3,冲。普通所谓之吹牛,四川话是冲帽壳子.冲的工夫有两种,一是口头上,二是文字上。口头上又分普通場所及上峰的面前两种;文字上又称报章杂志及说帖条陈两种。

4,捧。就是捧場的意思。戏台上魏公出来了,那华歆的举动,是绝好的模范人物。 5,恐。就是恐吓的意思。这個字的道理很精深。官之为物,何等宝贵,岂能轻易给人?有人把捧字做到十二万分,还不生效,这就是少了恐字的工夫。凡是当轴诸公,都有软处,只要寻着他的要害,轻轻点他一下,他就会惶然大吓,立刻把官儿送来。恐字与捧字是互相为用的,善恐者,捧中有恐,旁观的人看他在上峰面前说的活,句句是阿谀逢迎,其实是暗击要害,上峰听了汗流浃背。善捧者,恐中有捧,旁观者,看他傲骨棱棱,句句话责备上峰,其实受之者满心欢喜,骨节皆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大匠能与人视矩,不能使人巧,是在求官的人细心体会。最要紧的,用恐字的時候,要有分寸,如用过度了,大人们老羞成怒,作起对来,岂不就与求官的宗旨大相违背?故非到无可奈何的時候恐字不能轻用。

6,送。即是送东西,分大小两种,大送,把银元钞票一包一包的拿去送;小送,如春茶、火肘及请吃館子之类。所送的人分两种,一是操用舍之权者,二是未橾用舍之权而能予我以助力者。

这六字真言,字字珠玑,字字如钢弾,以槍发之,百发百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毫无真才实学,只会吹牛拍马,阿谀逢迎,造假制假,行贿买官,而我们有些官员经不起诱惑,纷纷被六字钢弾所击倒,让那些既无德又无才的人混进干部队伍,甚至爬上髙级领导岗位。我们的领导干部是否可以认真读读李宗吾先生的求官六字真言增强对亊物、对人亊的分析鉴別能力,把好用人关,纯洁干部队伍。篇二:厚黑学读后感600字厚黑学读后感600字

厚黑学>读后感600字(一)

《厚黑学》主张黑;但绝不是强调在世间行使恶;只是为了每一个人以合适的方式在一生中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为人处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脸厚心黑,并倡导人性本恶,善是后天诱导的结果。但我想说的是,你们看到的是表面,书中提及的脸要厚就是要人有忍耐力,强调一个忍字;而心要黑就是要人有果断力,强调一个断字。

我一开始还读得有趣,可渐渐发现这门学问的沉重之处。李宗吾先生盛赞厚黑,大肆宣扬厚黑,无非是讽刺社会现实生活中那些真正实践厚黑学的厚颜无耻,黑心黑肝之徒。同时,他开创厚黑学的含意我也隐约明了:世间厚黑者太多,良善之人往往受其欺压;若将厚黑者的厚黑的秘密或伎俩公诸于众,厚黑者便无计可施,无法生存。此时我又想起包龙图在教他侄子为官之道时说过:对付奸官,自身必须比他们更奸。我想此法用于对付厚黑者也不失为一种良方。毕竟明枪易档,暗箭难防,你只有比对方更后更黑,对方才无法动你分毫。由此又可观出,李宗吾先生所宣讲的厚黑学说,不仅可用于防守,也可用于反击。当然,反击的对象仅限于厚黑者,不然就失去原本学习厚黑学的意义,使更多良善之人受害。

厚黑学读后感600字(二)

自古出书者,不计其数,能称精华的,屈指可数。然李宗吾出书于民国,却能在中国文化中有辉煌一笔,必有过人之处,后简单翻阅,发现他之所以敢自称厚黑教主,的确文采与思维超越常人,外加旧时读书人内在的一种狂傲,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了如此一位

文坛奇葩,以圣贤自居,评论天下。

厚黑学以三国英雄、楚汉名将为主论叙脸厚心黑之心得,以三步工夫为总结,强调黑与厚的不同概念。

李宗吴对人性的理解,以恶为先,所以论人,先看到恶的一面,然后放弃人性善的一面,讲自古英雄都是用仁义道德的外表,来体现人之初,性本恶的个人观点。所谓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处,历来英雄,先不论出身,其成功的前提,主要来源个人魄力,周围人因个人人格,舍命相护,助成就大业,如只知道厚黑之术,何来民心所向?如果人们每天只知道修习厚黑,增长世智辩聪,勾心斗角,抛弃生命本来,人格分裂之人,只会越来越多。乱世之中,单凭仁义道德,的确不易生存,然只懂厚黑,也许生存不成问题,但内心恶越来越重,没有善念洗涤内心,不足以成其霸业。秦始皇用秦朝几代努力的基础,以个人才能统一六国,暴政之下,数年后,天下大乱。

厚黑学用三步概括厚黑三种境界之人,其一,厚如城墙,黑如煤炭;其二,厚而硬,黑而亮;其三,厚而无形,黑而无色。从书中所看,李宗吾仅仅看到第二种境界,对第三种境界,只靠普通善恶无法诠释,所以避而不谈。

六祖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获得禅宗衣钵,而此诗中字字指向无字,厚黑学第三种境界以无形无色为总结,也指向无字,所以个人认为,参悟佛法与理解厚黑学,先从无字入手。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指出,天地与圣人之心永远相同,天地滋养万物,不求回报,万物践踏、侮骂天地,天地也没有报复众生,圣人也是如此,用无我无私之心对待百姓。

如果以道德经此观点来看厚黑学,那么第三种境界中的厚而无形,黑而无色从基本立足点就出现差别,大智之人,不是厚而不厚,黑而不黑,而是已经超越常人对厚与不厚,黑与不黑的理解,到达与天地同在的深层价值观念,只是作者还没领悟其中境界。如果用这种无我无私之心反观过来,书中所论王明阳的致良知与厚黑学,一善一恶,都属一家之言,分开人性,强行对立。

厚黑学之所以能立足与世,经久不衰,根本就在厚黑两字。一般人往往只在意眼前利益,如果用第一种境界厚如城墙,黑如煤炭的方法,能立马见到效益,但不能长远。比一般人聪明一点的人,要的是长远利益,不在意当前,就用厚而硬,黑而亮之法,可以到达最终目的,且久远。如企业生存,不讲诚信,短期可得益,然不能长久,最多可得温饱,讲诚信者,有时宁愿亏钱,打造品牌,谋求长远利益。

总体来讲,李宗吾对人性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打破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矛头直指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模式,大胆揭露人性的黑暗面,以不同观点解读人性,其学说所造成的社会冲击,足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为精华。篇三:发现心灵的智慧读后感发现心灵的智慧读后感

《发现心灵的智慧》>读后感

读完明朗之阳光所写《发现心灵的智慧》,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前段时间,我囫囵吞枣般读完王阳明先生之《传习录》,里面一知半解的地方太多,但自己对阳明心学理论佩服之至。阳明先生倡导心即理,即人道与天道的一致性、致良知,即将良知推广至事事物物上、知行合一等等观点,既强调了正心修身的心性修养,又不忘平治天下的事功精神。所以王阳明的一生才能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之真三不朽,被后世尊为古之完人。他的所作所为,所教所言对今天的我们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我觉得阳明心学不能简单以唯心唯物论之,我们更主要的要从中取其精华。而明朗之阳光君所写书字字珠玑,正好给我解惑,如大海之中的灯塔,引领我向前迈了一大步。在此,将自己对此书的感悟记录下来。

一、人人均有良知

二、发现心灵的力量

在我们将自己的良知显现出来后,我们的心也就能逐步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也就是非常安宁、专一、虚静,这时候就能体察、发现到各种事物的道理及规律,从而我们就能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上。那么怎么去发现这种心灵的力量呢?那就是要不断的去追求我们心灵的自由,排除欲念、杂念,让自己能真正的沉浸与专注于自己周围的事事物物之中,排除一切干扰,将我们自身的潜能充分的激发出来,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要用安宁、专一、虚静的心理去激发自己的全部心力,这样的心灵的巨大力量,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三、坦然面对人生

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

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其实我们都知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容这类人的心态。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乐与自由呢?

四、做回最优秀自己

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们受自卑等心理影响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最优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回最优秀的自己呢?阳明先生给出了行动——知行合一,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优秀及智慧,那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现。静下心来,细细地反省内心,自己的缺点,一项项分析,摒除。然后充分相信自己的心灵有着无限的可能,要相信有一种神圣力量的存在,相信你心中永远有最优秀的自己。让自己凭借信心与>勇气,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智慧,怎能做不回最好的自己呢?

五、做事成功的方法——心上学

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很欣喜的看到明朗之阳光君总结了阳明先生

心上学的方法。这个方法与当代励志大师安东尼·罗宾斯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与许多成功学的方法非常接近。其实这种方法并不是强调多练习,而是利用我们心灵的力量,将我们要学习或解决的问题在心中形成一个明确的心理图像,让自己先在心上学习,当熟练之后,再到实践中训练。当然它也可以应用到一个人想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时,在头脑中先构筑达成目标后的美好前景,让自己人生先形成一幅生动、明确、美好的图像,并在脑海中常常浮现这些美好的画面。一旦这些构思的画面发生作用,就会使我们的精力集中在达成目标有价值的事情上,从而引导我们走向成功。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认真在头脑中构思实现理想的美好过程与结果。心中有这个美好图像后,我们就会获得无比的信心与勇气,沿着理想的方向去取得成功。

自己的几点感想,与《传习录》原著及《发现心灵智慧》中若有分歧之处,还请读者审慎辩之。篇四:知行合一读后感1000字

知行合一读后感1000字

知行合一>读后感1000字

小马哥

中国在史以来对圣人的评判标准有很多,其中最受人们认同的说法是要符合三不朽,既立德、立功、立言,据说能做到的人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孔老夫子自不必说,立儒家道德规范,创儒家学派,立万世之论,集三者于一身。另一

个能被视为三不朽的就是明朝王阳明,熟悉明朝历史的人对王阳明应该都不陌生,而且大名

鼎鼎,如雷贯耳。立德,他当官不收贿赂,帮助穷人,不畏生死,仗义执言,智斗权奸,不

因人势小而欺之,不因势强而附会。立功,他平定广西,福建,广东交界的民变,平定南昌

的宁王宸濠之乱,为国家立了大功。立言,这就不得了了,心学的创始者,他独创心学,提

倡知行合一,是后人公认和孔子,孟子,朱子排列为四大家,.他的学术影响了正个明朝,直

至现代,以至国外也有很多忠实粉丝。

第一次接触王阳明是在高中上历史课,看到老师对王阳明说起心学如何伟大,如何改变

中国哲学思想,对我来说只要记住要考试的内容,考分高一点就好了,我才不管你在历史中

属第几。再次接触时已至大学哲学课,对我这种逃课的理科生来说,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

识他;刚参加工作时,小年青闲来无事,翻看各类杂书时被这位王大人小时候离经叛道的>

故事、守仁格竹、智斗刘瑾、龙场悟道、江西剿匪、平定宁王等传奇故事吸收,渐渐开始留

意这位传奇人物和他所开创的心学.

工作十多年来,人生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各种起起落落后,对心学所揭示的强大智慧

更加叹服,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足以让人心定神明,让自身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

露出来,对外在事物能觉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要明白心学的全

部奥秘是要孜孜不倦的追寻的,但心学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一定要等到把整个心学理论都搞

懂了才能能运用,只要你对其中的某一部分理论或处事方法有感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实践。

以我自身为例来说,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所倡导的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内心与行动的一致性,

近年来就一直指引着我,俗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现在社会的浮躁,个人对成功的渴望,

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实实在在的去做事,常常在懊悔自己的自控力,为自己的失败气馁时,

多对照一下自己知与行,感受自己内心的追求,往往能让自己找到行动的方向。

近来,我更多的精力开始从事服务性行业,对服务性行业来说如何吸引客户,如何保持

客户忠诚度成为服务行业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从王阳明心学智慧中我看到极致两字,并将

极致作为我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奋斗目标。

王阳明一生爱好广泛,三教九流,象棋乐理,骑射兵法,无所不究,还样样精通,青年

时期参悟佛法竟辩得高僧还俗,与道士论道以致忘记洞房花烛夜,以文人身份平定宁王叛乱,

这一切在他的心学《传习录》中写道: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已

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之良知而已。意思是他认为学习、询问、思考、

分辨、笃行的功夫,虽然有的的人资质低,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只要尽自己的心

中的良知,努力到极致,也可致达彻悟本性,明了宇宙规律的功夫。也就是说天才其实也是

努力致极致的结果,而欲达极致,就必须全力以赴。篇五:存善心行善举致良知

存善心行善举致良知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最早接触到王阳明这个名字是在考研政治中,出于好奇,后来查询了些资料,才知道原

来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个大家,后来人冠之以唯心主义思想家的名号,可能因此不为人熟知,

在《明朝那些事》中记述了王阳明一些传奇的经历,但感觉有些戏说的成分,今拜读董平教

授的《传奇王阳明》加以印证,感触颇多。

先生是一位军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体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治理手段。最著名的莫

过于迅速平定宁王叛乱一事,从发起对南昌的进攻,到活捉宁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时

间,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宁王准备不足,势力不强,包括当时朝中佞臣也是这样

看待,可事实并非如此,宁王准备谋反并非一朝一夕,而且有着充足的准备,通过对安庆的

猛攻也能窥得一二。而王阳明在平叛之初,既没有公文任命,又没有一兵一卒,完全是凭借

智慧与其周旋,后续征兵也是仓促而行,也没有得到周邻省份的支援,靠着临时征募的乌合

之众,却将宁王生擒,不可谓不传奇。兵者,诡道也。先生在平叛时,将“信息战”、“情报战”运用到了极致,情报中虚虚实实加之反间敌方势力,扰乱敌方策略,在宁王猛攻安庆之时,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攻击宁王大本营南昌城,使宁王回兵,解救安庆后,并不是固守南昌,而是主动出击,以寡击众,最终生擒宁王,大获全胜。后来平定思恩、田州事件因时制宜,采取招抚策略,避免战事祸国殃民;清理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保得一方平安。

先生最大的成就在思想领域,独创“心学”,倡导“知行合一”,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并影响了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从南宋开始,主导中国思想主流的是程朱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追求“格物致知”,忽视人的感情和本体思想。先生在受人压迫排斥的忍耐中领悟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我认为蒙学《三字经》开篇就告诉了人们“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认为,“良知”虽然是永远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器官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妄作分别,将偏见甚至是虚妄之见当做真理,这样就会使人们的生活偏离“良知”的引导,或者说,“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掩盖和遮蔽起来。这是十分危险的,先生主张“致良知”,一个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实践中,所谓“知行合一”。这的确是与当时主流思想相悖,程朱理学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旧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对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违背人的意愿,禁锢人的身心。

作为思想领域的先锋,开拓者,先生长时间承受了对立面的攻击,反对学派们诋毁他的功劳和政绩,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其实是学术相悖,寻机打击,说他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标新立异,自高自大,非难朱熹,背谬圣人。离世差不多四十年才沉冤昭雪。但是这冤先生未必在乎,先生一生追求本心,注重“良知”,离世之时微微地笑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多么大气,只要心地光明,自有公道。他不需要等到给予他公平公正,他相信总有公平公正予他,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人人自有定盘针”,天下的公义,虽然不在庙堂之上,却存乎天下之人心。

从先生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志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没有生活目标的人,这样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整日浑浑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梦死,当然也是很难实现生活的意义的。在“良知”中追求目标,付诸实践,才是正途。

作为普通人,我的理解是要有善心,为善举,行善事,与人为善。昨天看《非诚勿扰》,嘉宾李垚坤的装扮和神态较为偏重女性化,引发颇多关注。节目中,黄菡老师说:“人们常说男人该是什么样,女人该是什么样,这本身就带有压迫性。”孟非说:“人分为多数人、少数人和个别人,总会有人想法做法会与众不同,很多人可以不欣赏、不接受,但是希望能给这些个别人一定的空间,不要过于苛责。”我觉得这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致良知心得

致良知心得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学习致良知心得 将近3个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过重中有因为文言文读起来费劲而想要放弃,但每次在读第二遍的时候都能获取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而且都能使自己茅塞顿开,于是坚持了下来。从中深切地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其中第一章节“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对我的启发特别大。该文讲到了四个方面的重要性。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说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弦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阳明先生教我们的第一步,一个人的心是什么样子的他的生命就是什么样子的。心中充满阳光,生命就会充满力量。我们的立志有多高道路就会走多远。一个人如果没有清晰的志向,那么他做的事情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另外学不勤者皆因立志不笃。回想自己的这几年,不是不曾立志,而是立志不坚,所以导致了常年立志,随波逐流。 另外阳明先生还说过: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这句话仿佛是一个警钟,时时提醒着自己,要谦恭,有礼,要谦虚,不懂就问,不懂就承认,不能不懂装懂,还要逞强自己什么都会,听不进别人的劝言,别人的建议。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必然难进半步。看到阳明先生的这句话,心变得更加平和了,更懂得如何去倾听别人了,也更懂得放下自己,跳出自我,去看自己了。 最后让我收获颇多的事阳明先生说到的:“尽己责”。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与此相反,人生最乐就是在于尽责。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惟精惟一,教师是一份良心职业。那么,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教学方面,备好每一堂课。做到先学后教,设计多种课堂活动,做好各种计划。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主动的学习,让学习真实的发生。其次我们经常抱怨一些孩子作业不自觉,上课不认真听。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应该先包容孩子,然后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而不是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推到家长身上,多想想这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最后在班级管理方面:除了凡是都想到是自己的责任以外,也应当教授孩子如何承担责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尽几责的表现。 总结起来必须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立下自己人生志向,并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过程中做到勤确谦恭为上,尽到自己的责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尊重爱护他人,才能抵达良知。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 立德,他当官不收贿赂,帮助穷人,不畏生死,仗义执言,智斗 权奸,不因人势小而欺之,不因势强而附会。立功,他平定广西,福 建,广东交界的民变,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为国家立了大功。 立言,这就不得了了,心学的创始者,他独创心学,提倡知行合一. 我工作多年来,人生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各种起起落落后,对 心学所揭示的强大智慧更加叹服,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足以 让人心定神明,让自身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对外在事物能 觉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要明白心学的 全部奥秘是要孜孜不倦的追寻的,但心学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一定要 等到把整个心学理论都搞懂了才能能运用,只要你对其中的某一部分 理论或处事方法有感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实践。以我自身为例来说,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所倡导的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内心与行动的一致性, 近年来就一直指引着我,俗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现在社会的 浮躁,个人对成功的渴望,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实实在在的去做事, 常常在懊悔自己的自控力,为自己的失败气馁时,多对照一下自己 知与行,感受自己内心的追求,往往能让自己找到行动的方向。 心学的著作《传习录》中写道: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 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已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之 良知而已。意思是他认为学习、询问、思考、分辨、笃行的功夫,虽 然有的的人资质低,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只要尽自己的心 中的良知,努力到极致,也可致达彻悟本性,明了宇宙规律的功夫。

也就是说天才其实也是努力致极致的结果,而欲达极致,就必须全力以赴。 先生最大的成就在思想领域,独创“心学”,倡导“知行合一”,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追求“格物致知”,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我认为蒙学《三字经》开篇就告诉了人们“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认为,“良知”虽然是永远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器官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妄作分别,将偏见甚至是虚妄之见当做真理,这样就会使人们的生活偏离“良知”的引导,或者说,“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掩盖和遮蔽起来。这是十分危险的,先生主张“致良知”,一个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心得体会-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精品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一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说来很惭愧,再读《明朝那些事儿》以前,我对王阳明一点也不了解。 历史课本基本没怎么提过这个名字,可能主流的高考方向是唯物论吧,心学基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过。 良知者,心之本体。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 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坦然面对人生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 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 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 其实我们都知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 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容这类人的心态。 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乐与自由呢?四、做回最优秀自己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

心得体会 2020《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_《致良知》反省心得范文5篇

2020《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_《致良知》 反省心得范文5篇 通过学习致良知可以看到自己在一点一点的改变,这个改变没有如何借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改变,建设自己是人生的重大学问。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xx《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_《致良知》反省心得范文5篇,希望你喜欢。 xx《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篇一 阳明心学也称良知学。 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两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这120天与温州致良知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近4个月的学习,是我出社会以来接受最系统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学习,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每日读书写心得点评的费时,有些同修选择了退出,能坚持下来的同修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我亲身感受到120天的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掩传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点:至诚。

致良知四合院的学习感悟心得范文

致良知四合院的学习感悟心得范文 阳明先生“岩中花树”的经典故事耐人寻味、历久弥新。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段对话寓意很深。简单地讲,如同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理,工作中处处有花树,只是缺少发现花树的心灵。 价值观就是用来衡量人生和事业价值的标准。 由于价值观不同,也就是价值衡量标准不同,同样一份工作,对不同的人,就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这就是阳明先生所阐述的“心即理”——你有怎样的心,就能感知到怎样的真理和价值。 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单位中承担着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如果以有形价值为衡量标准,他就会觉得百无聊赖。但如果他志存高远,那么,扫地打水这些琐事都成为了磨炼自己的一个机会。 因此,“价值观”决定一个人对工作的“价值感”。 当你喜欢草,草就有了价值;当你喜欢花,花就有了价值。一个人喜欢清闲,“钱多事少离家近”就是价值。一个人立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996”就是价值。 心灵品质越高,格局境界就越高,在工作中发现的价值就越

大。 对于士人,秉持脚踏实地忠于职责的价值观,感知人心就是工作的价值所在。 对于能人,秉持德才兼备志存高远的价值观,链接人心就是价值。 对于君子,秉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利益人心就是价值。 有关致良知四合院的学习感悟心得范文二 人生的重大秘密,到底是什么? 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告诉我们,生命并非一张白纸!每个人与生俱来拥有不同的“生命底色”。 生命底色不同,因而人们就呈现出千差万别的不同——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孩子王”,有的人天生就喜欢读书学习,有的人生来就很勇敢,有的人从小就很胆小,有的人从小就很自私……有的人“命”好,生于豪门且天生丽质;有人的“命”不够好,出身寒门且资质平平。 每个人生而不同,我们要正视人生起点的天差地别。然而,这并非人生真相,也不是人生本质。 根据圣贤的教诲,如今我们明白,在这一人生表象背后,有一个惊天的秘密。那就是,一切民众,生而平等,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 我们生命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底色的差别,只是冰山一角,

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

《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读书心得,欢迎借鉴参考。 心得体会一 学习致良知到现在一个多月了,从刚开始的不喜欢,到现在爱上朗诵;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自身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感恩师傅给予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的心灵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礼!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会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为人友善、不说谎、不抱怨,用自己的良知去感化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做到知行合一,不空想,理性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既成就了自己又成就了他人。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对我们的心灵、灵魂深处是一种触动。我们需要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存本领。提高我们分店的菜品结构:真正做到真材料、放心吃。让全体广大师生满意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蜕变可能是暂时的痛苦,改变好了,生活和工作回馈给我们的又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王阳明先生说,“如果一个人胸无大志,即使有伟大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如果一个人立志要学习圣贤的心性修养,则迟

早会达到圣贤的境界。如果每个人都能确定人生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坚持走下去,必将获得成功。” “良知”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只有认知自己的不足,方能成大器,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知行合一: 1、做一个有良知的人,立好志,树立一个目标。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2、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勤奋学习,满足现状只会让脚步停留在原点,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定也。 3、做一个有良知的人,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不搬弄是非,不听信谣言,不以个人感情去决定任何事情,忠言逆耳,都是良药。 4、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是在错误中成长,只要有改过之心,心中能容事,能为他人着想。不以自己的喜好,去决定、判断事情。理性和感性兼顾,就能成为圣人。 致良知、致青春、致幸福,我深信不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要更加精进,用更精彩的生命去唤醒和号召更多的生命走上致良知的阳光大道,让他们一起去绽放生命。我深信这是人生积累

2019致良知四合院雁栖湖企业家论坛演讲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5篇

2019致良知四合院雁栖湖企业家论坛演讲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5篇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后感 今天老师分享了两个点:知行合一和中华文化。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本合一,老师用说谎的例子告诉我们错行一定是错知导致的,只有正知才会引发正行,从错知错行向正知正行攀登即为”致良知”。 文化是人的思想、行为、习俗、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等的总和,说一个人有文化,是指他的胸怀、能量、境界、格局、胸怀。只有不断地致良知,向正知正行攀登,才会从内心外化到人散发出的文化气质。这两个点都非易事,需要不断学习实践。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心得 1,如果单从知和行是一件事,这个角度去理解知行合一,每个人都是知行合一的。这个知不是口头说的我知道了,而是内心真实的认知,比如说撒谎是不好的,比如吸烟有害健康,当撒谎和吸烟的时候,其实内心并不这样认为,而是觉得没有问题或者问题不大,所以撒谎和吸烟。 2,为什么还要学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合一,既是说知行是一件事,也是在说应该符合道,一就是道,也是天理,也是良知,也是趋

势。只有知和行,都符合道,才能正知正行,更好的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3,中华文化中的三观就是人道,是大我,是内在的感知认同和外在的行为表现。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体会 1、责己是一种能量,是可以提升自己的一种赋能。常常积极地责己,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由内而外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量。 2、责己不是一味贬低自己、怪责自己。而是说面对问题,我们先不要把责任都往外推,都在别人身上找毛病。责已心是自省自查,透过表象看本质,寻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刘老师举例,说给客户的提报PPT中,客户发现了一个明显错误。刘老师说他当时第一反应是,”这个文件是墨竹老师最后审核的,他应该担责”。学习完《九问责己》后,发现自己的心态不对,文件撰写人本身就不应该出错,出了问题也不是第一时间躲避责任、推卸责任。而是自己主动自省,在下一次工作中防微杜渐,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3、责己是面对问题的一种心态。问题出来后,我们第一时间是要控制情绪、平稳心态。如果一遇问题,第一时间矛头对外,指向其他人,把自己摘干净,势必会引起矛盾。这样既破坏了关系,又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4、责己越深入,越能帮助我们在心上垂直攀登,开拓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格局、拉高我们的维度。在单纯事上责己,只是就事论事,这是员工的格局;在运营管理层面责己,是体系进步的思考,这是高

致良知读后感

学习致良知,就是来逐步净化自己,就是擦亮那边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洁净,照亮他人。下面是为你整理了“致良知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致良知读后感(1) 接触《致良知》也是从这开始有所了解阳明先生,刚开始学习《致良知》时不看好此书,觉得无甚用处,之后为阳明先生的学术思想,他的立德、立言所深深折服,从而为“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而深深信服,在此感谢阳明先生,感谢师傅为我们传经送宝。 《致良知》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阳明先生的“心道德事”“明心与净心”思想学说。其中写道“伟大的中华名族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哺育了伟大的中华名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名族强”读到此时,想起我们做团餐,想到我们中快餐饮,我们中快餐饮已有24年的发展历程,想到公司计划用77年时间成为有崇高感的伟大公司,我想我们公司成为伟大公司也一定会创造优秀的文化,各级员工对成为伟大的公司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像阳明先生的明心与净心。 明心即是立志,心中拥有无尽宝藏“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真正做到心中拥有无尽宝藏。我们广大员工也一样能明心立志,立志相信成就十万家人绝不只是一句,让自己心中拥有无尽宝藏。

“净心”就是在起心动念处净化心灵,不明和贪欲去除的越多,建设心灵品质就越高,开发心灵宝藏就越多“明心与净心相辅相成,没有明心,净心就没有动力,没有净心,明心就无法深入”读到这时深深给我以警示,做任何事必须做到明心与净心为一体,也希望公司广大员工做到明心与净心相辅相成,公司各个部门各级员工真正是为自家孩子做饭菜一样充满爱心的工作,真心用母爱做服务,用良心做食堂,让我们公司提倡的“只用有品牌的真材料,只做有品位的放心吃”“引领团餐潮流,成就十万家人”绝不只是一句口号与空话。 言有尽而意无穷,衷心祝愿公司的明天更加美好,感谢阳明先生,感谢公司。 致良知读后感(2) 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大致意思是说古人会说「不怕妨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怕被夺去了自己志向」。所谓「夺志」,是已经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应该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 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梦想的影子是否已销声匿迹,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迈步时,内心也会泛起涟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撑,无论做

《致良知》读后感8

《致良知》读后感之八 柏金辉 2017年10月16日 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半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 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近4个月 的学习,是我感觉自拜读阳明先生著作以来最系统最有深 度的学习,感慨颇多,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读书写心 得的费时,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 我亲身感受到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 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 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 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据此,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 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 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 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

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 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 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 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 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 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 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 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 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活到老,学到老, 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 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 知的人越傲慢。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 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点: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通灵,至诚即道,一 诚抵百术。阳明心学致良知、大学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 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门宗教,”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

致良知优秀员工读后感范文

致良知优秀员工读后感范文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今天橙子就与大家分享致良知优秀员工读后感范文,仅供大家参考! 致良知读后感范文 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两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这120天与温州致良知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近4个月的学习,是我出社会以来接受最系统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学习,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每日读书写心得点评的费时,有些同修选择了退出,能坚持下来的同修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我亲身感受到120天的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掩传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

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点:至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通灵,至诚即道,一诚抵百术。阳明心学致良知、大学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门宗教,”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

心得体会-致良知读后感 精品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一 吴萍 致良知包含致知和实行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我的良知能够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且能确保这种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另一方面,我又必须按照我的选择去实施我的行为,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知。 所以致良知既反对坐而论道,亦反对随事体认天理一边实践,一边体会所实践之事所蕴含的天理,因为前者会流于空谈,后者则会导致将天理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把良知与人的现实行为割裂开来。 致良知是伴随着格物展开的,联系阳明学中的行知合一以及对意义世界的构造,我们可以明白,虽然良知普遍的先验存在,但阳明学中包含对扬弃良知主体意识的超验性,所以良知若不致,即使承认良知本体的存在,但也对我们的意义世界毫无益处,也就是可以看作在良知意义上的不存在。 而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就是为了能够在世上流行发用,怎么可能会忽视良知意义呢?从阳明生前与两位最得意的门生的天泉论道中我们也可以找出证据。 阳明面对王龙溪的四无说表示在本体上的肯定,但也对钱德洪从工夫实践上展开对良知理解表示肯定,即使在本体上阳明确实认同良知的超验,先验性,但是在良知的意义上,他不忘用致,用实践来突出良知在意义世界中的作用。 结合到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在心中已经明觉到了自己的孝顺之心,明白了孝顺的含义,但无法在我们的意义世界中表现出孝顺的行为,那么我只能说,我们掌握的是孝的概念,而非孝。 同样,如果只是在本体上将良知给致穷尽了,而不在工夫上将良知给致实践,那么我们掌握的只是良知的本体概念,而非全部的良知。 所以这两个致都是不能够忽略的,真正的致良知中的致便是在本体与工夫上同时开展对良知的体悟,用康德的话来讲,一者是对纯粹理性的感悟,一者是对实践理性的体悟。 通过学习致良知,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 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则善砥砺,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和事。

公司员工读《致良知》《寄》有感

公司员工读《致良知》《寄》 有感 公司员工读《致良知》《寄》有感 读《寄》有感 读过《寄》之后,心中突然有豁然开朗,风轻云淡之感,不禁感叹了一本有益身心,可常备案头的读物。 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多做善事,常检讨自己所做的错事与所犯的错误,通过坚持不懈,积极引导自己的命运像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若一切复合自然,又利人利己,便不会因为因循二字耽误一生,正是应验了孟子那句:求则得之。难怪古之圣贤都是“有志于功名的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的必得富贵”。而现世的不成功,并非现世中不确定与无法把握的因素太多,而是我们自己不够奋发,不懂得从自己的方向去把握时机,不懂谦和与因果相连的道理,还总是抱怨诸多。心本无尘,谁又能乱我心智? 读此书时,每到精辟之处,不免联想起

我过去一年的境遇,也会有些感叹悔恨过去如梦幻般的生活,审视自己,那般对自我宽容,有时常乖戾嚣张,有时还显出自己的才智以凌盖别人,不耐剧烦,不懂谦逊,不思进取又不懂悔过,或醒时能操持或醉后便放逸,总是率意行事,轻易发言,屡犯多言耗气的大忌。不应该得,也是自己为自己创了那薄福之像,即便再过努力,也会因为德不加修,而业不加广。 了凡先生见过云谷禅师后,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誓行三千善事求子,得子之后又许诺要行一万善事而求功名,发心真切,且无杂念,使万民受惠,最终改变并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让我想起《周书》有云:天命无常,修德为要。曾以为这是古人欺人的话,但看过了凡先生的生平事迹后,让我相信“所有的幸福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都是可以求得的”。若是说,祸福是天所掌握,是天所注定的,就是世俗浅识人的言论了。 而此书中,第二训:错误的改正,与第四训:谦和的效益,对我影响甚深,现在终于明白,想要得福而远祸,暂且不论善行,

2019致良知四合院学习心得体会笔记5篇

2019致良知四合院学习心得体会笔记5 篇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后感 1,不以聪明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从来不喜欢被别人夸自己聪明,原因是觉得强调了父母遗传的天赋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却未深入思考,被夸聪明,可能是因为表现出了小聪明,而非真的勤奋好学。 2,立志为里,勤学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立志在内心,勤学在表现。勤学不止是勤奋,勤学更是思考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妆点门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断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与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就是人格的力量。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两者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心得 1、知行合一,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但这个“知行

本一”不一定就是好的、正确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好,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内心想的是另一种念头,那行为表现出来的一定是自己心里想的,而不是那个应该知道的道理。比如沉迷游戏、吸烟等等,一定是心里觉得这样让自己更好,才会一直去做。 所以,正确的“知行合一”,是要在正知正行上下功夫。正知才会正行,正行即正知。 2、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外在的艺术表现、技艺技术,其实是内在精神、心里的感受的呈现。 3、中庸是中华智慧,是不偏不倚、不前不后,是顶天立地。 4、中华文化是真正的利他,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 5、影响他人从提升自己开始,身教重于言教。 6、善意的谎言是缺乏智慧的处理方式,一个连善意的谎言都没有的人,是一个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7、如何让心平静,在纷杂事务中还能静心学习?还是需要通过学习,有了正知正念,就会有清晰的评判标准,就能高效快速做出抉择。团队共同的学习,共同的进步,就能提

读致良知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致良知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致良知有感(一) 江萌 闲暇之余继续拜读《致良知》,越发感觉到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尤其适宜领导者修身养性,以感染团队,凝心聚力。 凡举大事,必须其情而使之,因其势而导之,乘其机而动之,及其时而兴之;是以为之但见其易,而成之不见其难,此天下之民所以阴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正如《道德经》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也就是说,最好的领导者,下面的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亲近、赞美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畏惧他;最差的领导者,人们轻视、侮辱他。孔子将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否能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在公司经营和团队建设中,也可以成为衡量职业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管理者对自己的部下不只拥有管理权,更对他们负有责任感。要管理好团队,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时时处处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这就是“修己以敬”。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管理者自己素质低下,办事不认真,怎么可能让部下素质提高,办事认真。一个原本素质较高的部下,一旦长期处于素质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会变成素质低下,因为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难,而要想堕落,却是很快、很容易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领导尊重员工,员工才有可能尊重领导,领导的威信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赠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远通集团的经营理念提倡以服务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团队,规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务,不断改善,让客户更满意。我们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激发其干事创业的激情,从而创造应有的价值。 尚客优集团总裁马英尧先生说过:在一个平庸的管理体系里,总经理好比是发动机,中层干部和员工几乎都是齿轮,都属于被动运转,消耗掉大量的功率。如何打造一个伟大的公司,为更多的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员工提供更公平的薪酬做制度,让每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让每一个成员的才华都能得到施展,从而焕发工作激情,使得各层的骨干员工都能成为发动机,而不是齿轮,从而实现全员经营。 或许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团队的力量是伟大的,而领导的态度和行为,就是团队前进的风向标。因此,领导要主动放弃特权,杜绝“特例”,自觉执行规章,带头遵守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大家都被一种温暖、快乐、积极的情绪包围着,都有着一种阳光心态,这个组织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正能量,也一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读致良知有感(二) 马克森 集团号召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思考下自己一步的发展了,虽然是简单地阅读但也有了些许收获。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就如同

致良知读后感

从毕业以后的不到一年时间里,自己基本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公司号召学习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思考下自己的思与行了,简单地说一下自己的些许收获。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意思是“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方知寒。知行如何分得开?”“而今人却就将知与行分成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当时读到这段像是醍醐灌顶。现在的人做事,大部分都是先立志而后行动,我也是这样,以致说多做少,最终落空。知行合一是为良剂,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像是首富王健林前段时间有名的“小目标”一样,把大的目标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一个个的去思、一个个的去行,而不是立大志而无从下手。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也是一样,“知”是要熟悉公司的安全相关的制度、操作规程、及时排查安全隐患,让安全成为企业文化、企业血液的一部分,通过学习企业文化,让企业血液、安全文化潜移默化的融入到每一名员工的身体里,让安全意识在员工心中生根发芽。“行”对于安全管理部重在管理,像副总经理屈平选《在创新安全管理持续健康发展》一文中说到“在安全工作方面要教育从严、管理从严、检查从严、处罚从严,在执行中要做到-----奖的心动,罚的心痛”。作为一名基础安全员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当和事佬、烂好人;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以一名管理者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再去要求他人,要本着对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工作负责的态度。 知促行、行促思、思促改,方能进步,《致良知》始终提醒我们工作中要善于思考、大胆创新敢思敢行才能再创高峰。

致良知心得

学习致良知心得 将近3个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过重中有因为文言文读起来费劲而想要放弃,但每次在读第二遍的时候都能获取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而且都能使自己茅塞顿开,于是坚持了下来。从中深切地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其中第一章节“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对我的启发特别大。该文讲到了四个方面的重要性。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说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弦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阳明先生教我们的第一步,一个人的心是什么样子的他的生命就是什么样子的。心中充满阳光,生命就会充满力量。我们的立志有多高道路就会走多远。一个人如果没有清晰的志向,那么他做的事情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另外学不勤者皆因立志不笃。回想自己的这几年,不是不曾立志,而是立志不坚,所以导致了常年立志,随波逐流。 另外阳明先生还说过: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这句话仿佛是一个警钟,时时提醒着自己,要谦恭,有礼,要谦虚,不懂就问,不懂就承认,不能不懂装懂,还要逞强自己什么都会,听不进别人的劝言,别人的建议。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必然难进半步。看到阳明先生的这句话,心变得更加平和了,更懂得如何去倾听别人了,也更懂得放下自己,跳出自我,去看自己了。 最后让我收获颇多的事阳明先生说到的:“尽己责”。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与此相反,人生最乐就是在于尽责。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惟精惟一,教师是一份良心职业。那么,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教学方面,备好每一堂课。做到先学后教,设计多种课堂活动,做好各种计划。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主动的学习,让学习真实的发生。其次我们经常抱怨一些孩子作业不自觉,上课不认真听。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应该先包容孩子,然后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而不是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推到家长身上,多想想这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最后在班级管理方面:除了凡是都想到是自己的责任以外,也应当教授孩子如何承担责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尽几责的表现。 总结起来必须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立下自己人生志向,并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过程中做到勤确谦恭为上,尽到自己的责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尊重爱护他人,才能抵达良知。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之五 柏金辉 2017年7月30日 今日读王阳明先生《致良知》,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中遇到的困难、职场生涯的心得体会和提升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思考感悟,做此读后感。 一、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工作职责 在《告谕浰头巢贼书》一文,是阳明先生在江西剿匪的时候所作的招安文告,第一段是施之以威,借着打下桶岗,横水两地山贼的胜利,压制还未被剿灭的浰头山贼的气势。第二段则是动之以情,让山贼自己回忆造反心路,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三段是晓之以理,从实际利害出发,告诉山贼投降才有活路,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敦促他们自己速作决断。最后一段则是三者皆有,糅杂在一起,软硬兼施,充分显示了阳明先生的智慧和对对方心理的把握。 实际上,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王阳明对善恶的剖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善人也都有个恶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线。在工作当中,认真履职不辜负每位消费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责让消费者不满意就是恶。唯有此,我们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职责,提高服务质量。 二、善于把握趋势迎接机会挑战 在《与王纯甫书其一》一文中讲到,“金之在冶,经列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锻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锻炼之有成矣”。王阳明先

生以冶金时“金”与“他人”不同角色不同感受,及至去除杂质炼得真金他人喜爱,金亦因千锤百炼有所成而高兴,来阐述艰苦卓绝的困难磨砺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对于任何一个人或团队的发展都是不可避免的,是成功的助力石。本文的核心主旨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气馁,更不能失去理智,而是更加努力的发挥我们团队和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善于把握发展中的规律和趋势,在挑战和机遇面前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推动工作走向成功。 三、坚持勤奋学习注重团队建设 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王阳明先生认为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最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实的缘故。说到过失,虽然大贤人也不至于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所以作人不注重于没有过失,可是注重在能够改过。

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 尊敬的公司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城建大厦项目部的张玉姣,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读过的好书 ——《知行合一》。接下来我将从王阳明简介、心学精髓、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知行合一》进行阐述。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圣人王阳明先生,其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 晚年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由于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圣贤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树立了以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从而创建了东方哲学史上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 ——心学。 《知行合一》这本书的作者度阴山是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辉煌传奇的一生,从而向大家 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也经历 深刻的的剖析”知行合一”的无穷智慧,即是”宁静于内,无敌于外”, 了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的一个过程。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同样也悟到 了”读圣人书,学圣贤智慧,直面人生困惑,悟内圣外王之道。” 不得不提的是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夫说到”完人”, 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清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而五百年来折服无数中外名人,包括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均 王阳明的”心学”, 对其称佩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呢? 《知行合一》则是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同时也在这 个过程中将”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其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 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曾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 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 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 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指的是”良知”, 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 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现实社 会中,许多人仅仅理解为先知而后行,这就彻底理解错了王阳明大圣贤的思想和意思。多年以来,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了”知行合一”?由于许多人理解错了古人的思想,都在”有选择地知,因此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知”和”行”是”行”就是”知”,” 知”就是”行”的关系,有选择地行”, 分开了就是空想不干和苦干不思的人,这是许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良知是何物,良知既是道,是人对善恶的批判,是恒定的做到这两点,即是”致良知”. 世界观。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