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5年注册测绘师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3-2015年注册测绘师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3-2015年注册测绘师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解析

测绘案例分析历年真题及解析

2013年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案例分析

试卷

第一题(18分)

某测绘单位承接了某城市1:500地形图测绘任务,测绘范围为3km×4km,测量控制资料齐全,图幅按50cm×50cm分幅。依据的技术标准有《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等。

外业测图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其中某条图根导线边长采用单向观测、一次读数。图根导线测量完成后发现边长测量方法不符合规范要求,及时进行了重测。碎部点采集了房屋、道路、河流、桥梁、铁路、树木、池塘、高压线、绿地等要素,经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编辑后成图。

作业中队检查员对成果进行了100%的检查,再送交所在单位质检部门进行检查,然后交甲方委托的省级质检站进行验收,省级质检站抽样检查了15幅图。

问题:

1.上述图根导线边长测量方法为什么不符合规范要求?

2.按照地形图要素分类,说明外业采集的碎部点分别属于哪些大类要素?

3.测量成果检查验收的流程和验收抽样比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说明理由。

第二题(18分)

某测绘单位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量某测区1:2000数字线划图(DLG)。

测区概况:测区总面积约300kIT12,为城乡结合地区,测区最低点高程为29m,最高点高程为61m,测区内分布有河流、湖泊、水库、公路、铁路、

乡村路、乡镇及农村居民地、工矿设施、水田、旱地、林地、草地、高压线等要素,南面有一块约3 km 2的林区。

项目已于6个月前完成全测区范围的彩色数码摄影测量工作,航摄仪焦距为120mm ,摄影比例尺为1:8000,在航空摄影完成后,该测区新开工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和一些住宅小区。

已完成测区内像控点布设与测量、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等工作,成果经检查合格,供DLG 生产使用。DLG 生产采用“先内后外”的测图方法,高程注记点采用全野外采集,其他要素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进行采集,并进行外业调绘、补测、数据整理和成图工作。

问题:

1.计算本测区的摄影基准面、相对航高、绝对航高。

2.简述本项目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时在林区的选点要求。

3.列出DLG 生产的作业流程。

4.简述本项目外业补测的工作内容。

第三题(15分)

某沿海港口在航道疏浚工程完成后,委托测绘单位实施航道水深测量,以检验疏浚是否达到15m 的设计水深要求,有关情况如下:

1.测量基准:平面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深度基准采用当地理论最低潮面。

2.测区概况:附近有若干三等、四等和等外控制点成果,分布在山丘、码头、建筑物顶部等处。港口建有无线电发射塔、灯塔等设施。

3.定位:采用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GPS 定位。选择港口附近条件较好的控制点A 作为基准台,测量船作为流动台,基准台通过无线电向流动台发送差分信息。

测量开始前收集了A 点高程A h 和在1980西安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A A y x ,以及A 点基于1980西安坐标系参考椭球的高程异常值A 。另外还收集了4个均匀分布在港口周边地区的高等级控制点,同时具有1980西安坐标系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三维大地坐标。通过坐标转换,得到A 点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三维大地坐标),,(A A A H L B

4.验潮:在岸边设立水尺进行验潮,水尺零点在深度基准面下1m处。

5.测深:在测量船上安装单波束测深仪,经测试,测深仪总改正数Z

为2m。在航道最浅点B处,测深仪的瞬时读数为16.7m,此时水尺读数为4.5m。

问题:

1.简述A点作为差分基准台应具备的条件。

2.根据已知点成果资料,本项目最多可以计算得到几个坐标系统转换参数?分别是什么参数?

3.简述将A点已知高程h A转换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大地高H A的主要工作步骤。

4.计算航道最浅点B处的水深值,并判断航道疏浚是否达到设计水深。

第四题(15分)

某市地理信息产业园从2010年开始建设,2013年6月底完成。现委托某测绘单位对工程建设状况进行监测,并同时对产业园区内1:2000地形图数据(DLG)进行更新。

产业园区位于该市城乡接合部,地势比较平坦,开工前地面上的主要地形地物有湖泊、河渠、道路、房屋建筑、工矿设施、耕地、林地等。在建设过程中,除保留一些大型建筑物重要工矿设施及主要道路外,对其他建筑物进行拆除,并按规划新建了道路、办公大楼、酒店、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园绿地等。

测绘单位收集到工程区2009年底测绘的全要素1:2000地形图数据(GLG),要素内容主要包括水系、居民地、道路、工矿、管线、境界(含村界)、地名、地貌、土质植被等;并于2013年2月对工程区实施了高分辨率航摄,生产制作了0.2m分辨率彩色正射影像数据(DOM),它与1:2000 GLG 数据的坐标系统一致。

任务要求:首先采用内外业综合判调方法,利用0.2m分辨率DOM数据配合适量的外业调绘和补测,对1:2000 DLG数据更新,使其现势性达到2013年6月底;其次,从更新前后的1:2000 DLG数据中,分别提取相关的地理信息要素,应用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监测分析出工程建设所拆除和保留原有建筑物范围及面积、新建的房屋建筑物范围及面积,以及所占用耕地的范围及面积等,为工程管理提供依据。

问题:

1.简述本项目1:2000 DLG数据更新步骤。

2.列出在本项目更新1:2000 DLG数据时外业调绘和补测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3.简述空间分析统计获得每个村因建设所占用耕地范围和面积的方法和过程。

第五题(18分)

某城市建设一幢50层的综合大楼,距离1号运营地铁的最近水平距离为40m。现需对开挖基坑、综合大楼及相邻的地铁隧道进行变形监测。变形监测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中变形监测Ⅱ精度要求实测。

开挖基坑监测:基坑上边缘尺寸为100m×80m,开挖深度为25m,在基坑周边布设了4个工作基点A、B、C、D,变形监测点布设在基坑壁的顶部、中部和底部;监测内容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基坑回弹等;基坑开挖初期监测频率为1次/周,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相应增加监测频率;监测从基坑开挖开始至基坑回填结束。监测到第12期时,发现由工作基点A测量的所有监测点整体向上位移,而由工作基点B、C、D测量的监测点整体下沉或不变。

综合大楼监测:大楼的监测点布设在顶部、中部和基础上,沿主墙角和立柱布设;监测内容包括基础沉降、基础倾斜和大楼倾斜等;监测频率为1次/周;监测从基础施工开始至大楼竣工后1年。

地铁隧道形监测:监测范围为与综合大楼相邻的200m区段;监测内容包括隧道拱顶下沉、衬砌结构收敛变形及侧墙位移等;变形监测点按断面布设,断面间距为5m,每个断面上布设5个监测点,每个点上安装圆棱镜,采用2台高精度全自动全站仪自动测量;监测频率为2次/天;隧道监测从基坑开挖前1个月至大楼竣工后1年。

监测数据采用SQL数据库进行管理,数据库表单包括周期表单、工程表单、原始数据表单、测量仪器表单、坐标与高程表单等。监测成果包括监测点坐标数据、变形过程曲线及成果分析等。

问题:

1-该段地铁隧道变形监测中,总共需要布设多少个断面和监测点?其对2台高精度自动全站仪的安装位置有什么要求?

2.利用数据库生成监测点的变形过程曲线时,需要调用到哪些表单?并说明理由。

3.从测量角度判断由工作基点A测量的基坑监测点向上变形的原因,并提出检验方法。

第六题(18分)

某省会城市为了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水平,委托某测绘单位编制一幅全市影像地图,以最新的表现形式、形象直观的地图语言反映该市的基础地理信息现状。该市南北长约17km,东西宽30km。

1.为编制影像地图,收集的资料如下:

(1)2013年全市正射卫星影像数据,分辨率为1m,影像获取时间不一致,有色差,河流等水域颜色普遍比较灰暗。

(2)2010更新的1:10000地形图数据(DLG)。

(3)2012年出版的1:35000市交通旅游地图。

2.影像挂图的制作要求:

(1)本着“突出影像,辅以矢量数据”的指导思想设计编制影像挂图。

(2)影像挂图幅面为标准全开,内图廓尺寸707mm×1012mm。地图投影采用等角圆锥投影。

(3)影像地图采用数字地图制图技术方法制作,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加工处理影像数据;在数字地图制图软件中处理矢量要素,并对矢量数据和影像数据进行融合得到影像地图数据,四色印刷成图。

问题:

1.影像挂图的比例尺宜为多少?挂图版式宜用横式还是竖式?简述理由。

2.简述收集的各种资料在编制影像挂图中的用途。

3.简述影像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4.简述矢量数据编图的主要内容。

第七题(15分)

某测绘地理信息单位承接了某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项目,任务是生产在线地理信息数据,开发门户网站。

1.现有数据源情况

(1)覆盖全省域的数据①2010年1:1万全要素地形图数据,1980西安坐标系;②2012年导航电子地图道路网数据,WGS-84坐标系。

(2)覆盖省会城市的数据:①2010年1:5000全要素地形图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②2012年导航电子地图兴趣点数据,WGS-84坐标系。

2.在线地理信息生产要求

(1)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从现有的数据源中选取适当的数据提取要素,经融合处理后形成一个覆盖全省域的线划电子地图数据集。同一地域有多种数据源的,保留精度高、现势性好的数据集和要素。道路网要素保证全域拓扑连通,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全省域地名地址数据:从适当数据源中提取地名地址数据和兴趣点数据,融合处理形成覆盖全省域的地名地址数据集。同一地域有多种数据源的,保留精度高、内容全、现势性好的数据集,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3)电子地图瓦片:对线划电子地图数据进行整饰处理,生成05~07级电子地图瓦片。

3.门户网站建设要求

提供地图浏览、地名地址查找定位等基本功能。

问题:

1.简述制作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时,对数据源的取舍利用方案。

2.简述制作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不含地名注记)工作步骤及内容。

3.门户网站的地图浏览、地名地址查找定位功能分别需要调用上述哪类数据?

2013年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案例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题

1.上述图根导线边长测量方法为什么不符合规范要求?

答:本项目作业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为《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

《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中规定图根导线边长用Ⅱ级测距仪,一测回观测法。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一般读数4次。测回内读数较差为10mm。

《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中规定图根导线的边长采用测距仪单向施测一测回。一测回进行二次读数,其读数较差应小于20mm。测距边应加气象加、乘常数改正。

本项目中某条图根导线边长采用单向观测、一次读数,边长测量方法不符合上述规范要求。

2.按照地形图要素分类,说明外业采集的碎部点分别属于哪些大类要素?

答:根据《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的规定,要素分类采用线分类法,要素类型按从属关系依次分为四级:大类、中类、小类、子类。大类包括定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土质与植被等八类。

本项目外业碎部点采集了房屋、道路、河流、桥梁、铁路、树木、池塘、高压线、绿地等要素,它们对应关系分别为:房屋一居民地及设施类,道路、桥梁、铁路一交通类,河流、池塘一水系类,高压线一管线类,树木、绿地一土质与植被类。

3.测量成果检查验收的流程和验收抽样比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说明理由。

答:(1)根据题意,作业中队检查员对成果进行了100%的检查,再送交

所在单位质检部门进行检查,然后交甲方委托的省级质检站进行验收。《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规定测绘成果质量通过二级检查一级验收方式进行控制,故该测量成果检查验收的流程符合规范要求。

注:此题描述二级检查时是否“合格”不明确,规范要求的是“依次通过测绘单位的部门过程检查、测绘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的最终检查和项目管理单位组织的质量验收或委托具有资质的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验收”,该项目测量成果检查验收的“流程”符合规范要求。(2)该测区共有图幅数为:12km 2×16幅/km 2 =192幅,位于181~200批量档次,按《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与《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规定,样本量为15幅。验收时抽样检查了15幅图,故验收抽样比例符合规范要求。

第二题

1.计算本测区的摄影基准面、相对航高、绝对航高。

答:依据题意,本项目的摄影基准面、相对航高、绝对航高可以分别按下面公式求得。

摄影基准面

m H H H 452

61292=+=+=最小最大基 相对航高

m mm M f H 9608000120=?=?=相

绝对航高

m H H H 100545960=+=+=基绝相

2.简述本项目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时在林区的选点要求。

答:根据题意,南面有一块约3 km 2的林区,在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时该林区的选点可以按下列情形处理。

(1)当林区为狭长条形,同时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以按正常航线布点。

(2)像主点2cm 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相关的像对全野外布点。

(3)标准点在离开方位线4cm (23cm×23cm 像幅)或2.5cm (18cm×18cm

像幅)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相关的像对全野外布点。

3.列出DLG生产的作业流程。

答:用摄影测量方法测绘DLG时,其主要内容包括影像与基础控制资料获取、像控点布设、像控点测量、空中三角测量、定向建模、立体测图、外业调绘与补测、图形编辑、图形数据入库、成果检查与提交成果等。其DLG生产作业流程图如图所示。

4.简述本项目外业补测的工作内容。

答:本项目外业补测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该测区新开工建设的一条高速公路及附属设施。

(2)新建住宅小区。

(3)高程注记点。

第三题

1.简述A 点作为差分基准台应具备的条件。

答:基准台选址条件:

(1)台址背景噪声应较低,具有良好的电磁环境,应避免强烈的工业干扰源。基准台台址初步确定后,应进行电测。

(2)台址应设在差分服务范围的中心,宜设在水深测量重要区域的附近。

(3)台址所要求的覆盖区域应具有良好的视距传输条件,通信目标方向应尽量避开高层建筑、高山等障碍物,宜选在适合建台的沿岸制高点。

(4)台址应满足建筑物对地址的要求,应充分利用原有的站址、房屋、铁塔、电源、生活等设施。有人值守的台站宜选在供水、供电、交通和生活较方便的地方。

(5)基准台GNSS 接收机应尽量避免多路径干扰。

注:答案出处参见《差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DGNSS )技术要求》(GB/T 17424-2009)。

2.根据已知点成果资料,本项目最多可以计算得到几个坐标系统转换参数?分别是什么参数?

答:本项目最多可以计算得到12套坐标系统转换参数。

1)三维坐标转换参数

(1)应用布尔莎七参数转换模型,建立4个均匀分布在港口周边地区的高等级控制点1980西安坐标系三维坐标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三维大地坐标的转换,其转换参数记为D3 20001980→Canshu ,7个参数为坐标平移参数

20001980000),,(→???Z Y X 、坐标轴间的三个旋转角度参数20001980)~,~,~(→Z Y X ωωω、尺

度因子参数20001980→m 。

(2)由于采用的是GPS 定位,得到的是WGS-84坐标系三维坐标,因此,应用布尔莎七参数转换模型,建立4个均匀分布在港口周边地区的高等级控制点WGS-84坐标系三维坐标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三维大地坐标的转换,其转换参数记为D3 CanShu 200084→-WGS ,7个参数为坐标平移参数

200084000),,(→???WG S Z Y X 、坐标轴间的三个旋转角度参数2000842)~,~,~(→WG S Y X ωωω、

尺度因子参数200084→WG S m

(3)与“(2)”同理,可得到4个均匀分布在港口周边地区的高等级控制点WGS-84坐标系三维坐标到1980西安坐标系三维坐标的三维大地坐标的转换,其转换参数记为D3_

198084→WG S Canshu

(4)与上面(1)、(2)、(3)策略相反,还可得到D3 、

841980WGS Canshu →D3 Can-842000WGS Shu →、D3 CanShu2000→1980。

2)二维坐标转换参数

(5)应用平面四参数转换模型,建立4个均匀分布在港口周边地区的高等级控制点1980西安坐标系二维平面坐标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二维平面坐标的转换,其转换参数记为D2 20001980→Canshu ,4个参数为坐标平移参数2000198000),(→??Y X 、坐标轴间的一个旋转角度参数20001980→α、尺度因子参数20001980→k 。

(6)应用平面四参数转换模型,建立4个均匀分布在港口周边地区的高等级控制点WGS-84坐标系二维平面坐标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二维平面坐标的转换,其转换参数记为D2 200084→WG S Canshu 4个参数为坐标平移参数20008400),(→??WG S Y X 、坐标轴间的一个旋转角度参数200084→wGS α、尺度因子参数200084→WGS k

(7)与(6)同理,可得到4个均匀分布在港口周边地区的高等级控制点WGS-84坐标系二维平面坐标到1980西安坐标系二维坐标的二维平面坐标的转换,其转换参数记为D2 198084→WG S Canshu

(8)与上面(5)、(6)、(7)策略相反,还可得到D2 、

841980WG S Canshu →D2 Can-198020008420002→-→Canshu D shu WG S 、

3.简述将A 点已知高程hA 转换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大地高HA 的主要工作步骤。

答:主要工作步骤如下。

(1)根据A 点的高程hA 和高程异常ξA 可以计算得到1980西安坐标系大地高HABO

A A A h H ζ+=80

(2)根据(XA ,yA )高斯反算求得1980西安坐标系的大地坐标(BA80LA80)。

(3)通过已知的4个高等级控制点计算出由1980西安坐标系三维大地坐标转换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三维大地坐标的布尔莎7参数2000

19803→-C a n s h u D (4)根据计算得到的布尔萨7参数200019803→-Canshu D 将A 点的1980西安坐标系大地坐标(BA80,LA80,HA80)转换得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大地坐标(BA2000,LA2000,HA2000)。

注:因为收集的是A 点高程hA 和在1980西安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xA ,yA ),以及A 点基于1980西安坐标系参考椭球的高程异常值ξA 。所以应先计算A 点相对于1980西安坐标系的大地高H A80.

4.计算航道最浅点B 处的水深值,并判断航道疏浚是否达到设计水深。 答:计算如下。

(1)测深仪测得的瞬时实际水深为:

m Z H H 7.1827.16=+=?+=测实

(2)瞬时测量的实际水深归化到当地深度基准面水深为:

m H H H H 2.1515.47.18=+-=+-=零水尺实

因为15.2m>15m ,故疏浚符合15m 设计水深要求。

第四题

1.简述本项目1:2000 DLG 数据更新步骤。

答:本项目1:2000DLG 数据更新步骤如下。

(1)确定更新策略

即首先采用内外业综合判调方法,利用0.2m 分辨率DOM 数据配合适量的外业调绘和补测,对1:2000 DLG 数据更新,使其现势性达到2013年6月底。

(2)获取更新信息

获取拆除的建筑物、按规划新建的道路、办公大楼、酒店、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园绿地等更新信息。

(3)更新信息数据采集

利用0.2m 分辨率DOM 数据配合适量的外业调绘和补测,采集新建的道路、办公大楼、酒店、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园绿地等信息。

(4)现势数据生产

对新旧数据进行融合、编辑,达到1:2000 DLG数据更新与建库要求。

(5)现势数据提供

对1:2000 DLG数据更新,使其现势性达到2013年6月底,检查验收,提供成果。

2.列出在本项目更新1:2000 DLG数据时外业调绘和补测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答:本项目在更新1:2000DLG数据外业调查和补绘的主要工作及内容为:应根据影像调绘已发生变化的地物情况,主要有已拆除建筑物位置、新建的道路、办公大楼、酒店、文化娱乐设施及公园绿地等,及其他需要外业调查的变化内容。补测主要是利用全野外测绘法和解析法等能满足精度要求的测量手段补测已发生变化的地物更新信息。

因为题意要求其现势性达到2013年6月底,所以还要要全面补测2013年2~6月底的地形更新信息。

3.简述空间分析统计获得每个村因建设所占用耕地范围和面积的方法和过程。

答:利用空间统计获得每个村因建设所占耕地范围和面积的方法和过程如下:首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从更新前、后的1:2000 DLG数据中,分别提取相关的地理信息要素;其次,在工程建设区域范围建立缓冲区,再将该区域进行叠加分析;最后,统计计算每个村因建设所占用耕地面积和范围(特别要注意村级权属界线的准确性,确保每个村统计面积的准确性)。

第五题

1.该段地铁隧道变形监测中,总共需要布设多少个断面和监测点?其对2台高精度自动全站仪的安装位置有什么要求?

答:(1)依据题意,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的监测范围为与综合大楼相邻的200m区段。变形监测点按断面布设,断面间距为5m,每个断面上布设5个监测点。则:

监测断面数为:(200÷5)+1= 41个

监测-点数为:41×5—205点

(2)监测内容包括隧道拱顶下沉、衬砌结构收敛变形及侧墙位移等,对2台高精度自动全站仪的安装位置可以按工作基点要求设置:

①测站应设立在基准点或工作基点上,并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台或观测墩。本项目应设在隧道底板或辅道上,不能像隧道开挖指向时安置在侧墙上,因为后者要进行侧墙位移观测。

②测站视野应开阔无遮挡,要保证2台高精度自动全站仪能通视,以便实现对向观测,进行检核。

③选点位要能保证观测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安全,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应同时具有防水、防尘设施。

④要能保证电源供应。

注:若测站设立在隧道顶部,则应在底板上设立基准点(不少于4个)。每次监测时,采用空间交会方法确定全站仪的实时位置,然后计算变形点的变形量。

2.利用数据库生成监测点的变形过程曲线时,需要调用到哪些表单?并说明理由。

答:依据题意,数据库表单包括周期表单、工程表单、原始数据表单、测量仪器表单、坐标与高程表单等。监测点的变形过程曲线包括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两部分。所以需要调用的表单括周期表单、工程表单、坐标与高程表单等。

水平位移变形过程曲线绘制时,一般以时间周期为横轴,坐标为垂直轴,荷载为辅助因素绘制,所以水平位移变形过程曲线绘制时主要用到周期表单、工程表单(荷载)、坐标表单。

垂直位移变形过程曲线绘制时,一般以时间周期为横轴,高程为垂直轴,荷载为辅助因素绘制,所以垂直位移变形过程曲线绘制时主要用到周期表单、工程表单(荷载)、高程表单。

3.从测量角度判断由工作基点A测量的基坑监测点向上变形的原因,并提出检验方法。

答:根据题意,监测到第12期时,发现由工作基点A测量的所有监测点整体向上位移,而由工作基点B、C、D测量的监测点整体下沉或不变。可能的原因有:

①工作基点A下沉;

②测量和计算错误。

测量和计算错误与否,可以对测量原始数据进行检查与验算排除。

工作基点A 下沉与否,可将其与基准点或工作基点B 、C 、D 进行构网检测来检验。检测精度按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技术要求实施,即环线闭合差W h 按下式确定:

)(3.0mm n

W h ±≤ 式中:n ——测站数。

第六题 1.影像挂图的比例尺宜为多少?挂图版式宜用横式还是竖式?简述理由。 答:(1)求影像挂图的比例尺。

①挂图版式采用横式:

东西方向比例尺分母:30000000/1012≈29644.3

南北方向比例尺分母:19000000/707≈26874.1

选取比例尺分母最大值29644.4,即比例尺为1:29644.3。实例作业中为便于应用,比例尺应取1:30000。

②挂图版式采用竖式:

东西方向比例尺分母:30000000/707≈42432.8

南北方向比例尺分母:19000000/1012≈18774.7

选取比例“尺分母最大值42432.8,即比例尺为1:42432.8。实例作业中为便于应用,比例尺应取1:50000。

从上可知,在标准全开纸张的情况下,最大显示制图全区域的适宜比例尺为1:30000。

(2)因制图区域东西方向长度为17km ,南北方向长度为30km ,当纸张横放时,显示制图全区域的比例尺最大,故挂图版式宜用横式。

2.简述收集的各种资料在编制影像挂图中的用途。

答:(1)2013年分辨率为Im 的全市正射卫星影像数据,是编制影像挂图的基本资料,可以作为编制影像挂图的基本底图。

(2)2010更新的1:10000地形图数据(DLG )是编制影像挂图的补充

资料,主要补充确定明显边界的面积区域,如水域、植被、耕地等;并配置表示地貌特征符号,如等高线等;在影像挂图上添加单位、地名文字信息和其他矢量图的相关信息。

(3)2012年出版的1:35000市交通旅游地图是编制影像挂图的参考资料,主要补充影像挂图上交通、旅游信息。

3.简述影像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答:全市正射卫星影像数据、影像获取时间不一致,有色差,河流等水域颜色普遍比较灰暗,需要进行影像数据处理。主要内容包括定向建模、影像纠正、色彩调整、影像融合、影像镶嵌与裁切、质量检查、成果提交。

对生成的数字正射影像可通过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如图像灰度直方图、图像反差校正等全图、灰度均衡处理、水域处理、局部影像处理、拼接缝处理等。要求反差适中,影像清晰,拼接不明显,片与片之间无明显色差。

4.简述矢量数据编图的主要内容。

答:省会城市影像挂图除主要表现街道、交通、企事业单位、商业、水系、旅游景点等内容外,还要重点表现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包括住宅小区、文化单位、休闲场所、公园绿地及教育设施等,标注有关地名、城市街道、主要房屋和大厦名称、古迹文物及详尽的公共交通数据。

第七题

1.简述制作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时,对数据源的取舍利用方案。

答:(1)2010年1:5000全要素地形图数据及2010年1:1万全要素地形图数据,作为制作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的基本资料,主要获取居民地及设施、水系、交通、境界与政区、植被等地物要素,地貌要素、等高线与高程数据一般可以舍去。从现有的数据源中选取适当的数据提取要素,经融合处理后形成一个覆盖全省域的线划电子地图数据集,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2012年导航电子地图兴趣点数据,作为制作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的补充资料,从全要素地形图数据源中提取地名地址数据和2012年导航电子地图兴趣点数据,融合处理形成覆盖全省域的地名地址数据集。同一地域有多种数据源的,保留精度高、内容全、现势性好的数据集,坐标系为2000国

家大地坐标系。

(3)2012年导航电子地图道路网数据,作为制作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道路网数据的补充资料,其道路网要素保证全域拓扑连通,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简述制作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不含地名注记)工作步骤及内容。

答:生产全省域数字线划电子地图数据的工作步骤及内容:收集资料一技术设计一人员培训一分工安排一数据预处理一地图制作一质量检查一保密审查一编译处理一出版发行。

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制作重点在于数据处理中的地图数据的制作、专题数据的制作。主要包括:

(1)数据格式的转换:需将2010年1:1万1980西安坐标系的全要素地形图数据、2012年WGS-84坐标系导航电子地图道路网数据转换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中。(因2012年WGS-84坐标系导航电子地图兴趣点数据为非线划数据,不需转换)

(2)数据编辑:根据不同比例尺的要求,对线划数据(如交通、水系、境界、政区、居民地等)内容进行编辑,包含不同详细程度(5~7级)线划数据,并对线划电子地图数据进行整饰处理。

(3)生成电子地图瓦片。根据比例尺不同,对线划电子地图数据进行整饰处理,生成05~07级电子地图瓦片。

(4)质量检查。

(5)成果提交。

3.门户网站的地图浏览、地名地址查找定位功能分别需要调用上述哪类数据?

答:门户网站的地图浏览需要调用电子地图瓦片数据来进行放大、缩小及屏移等功能。

查找定位功能通过检索来实现。常用检索包括:原始信息检索(定性与定位检索)、拓扑检索和复杂物体检索。地名地址查找定位主要调用全省域地名地址数据、兴趣点数据。

2014年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案例分析

试卷

第一题(20分)

某单位拟在一山坡上开挖地基新建一住宅小区,范围内现有房屋、陡坎、小路、果园、河沟、水塘等。某测绘单位承接了该工程开挖土石方量的测算任务,外业测量设备使用一套测角精度为2”的全站仪,数据处理及土石方计算采用商用软件。

(1)距山脚约500m处有一个等级水准点。在山坡上布设了一条闭合导线,精度要求为1/2000。其中,导线测量的水平角观测结果见表。

题一表

测站观测点水平角(o’ ")

Dxoi DX05

100 32 15 DX02

DX02 DX01

112 10 24 DX03

DX03 DX02

89 10 17 DX04

DX04 DX03

130 05 04 DX05

DX05 DX04

108 02 14 DX01

(2)在山坡上确定了建设开挖的范围,并测定了各个拐点的平面坐标(x,y)。要求开挖后的地基为水平面(高程为h),周围坡面垂直于地基。

(3)采集山坡上地形特征点和碎部点的位置及高程。为保证土石方量计算精度,采集各种地形特征点和碎部点,碎部点的采集间距小于20m。

(4)数据采集完成后,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然后采用方格网法计

算出土石方量,最终经质检无误后上交成果。

问题:

1.列式计算本项目中导线测量的方位角闭合差。

2.本项目中哪些位置的地形特征点必须采集?

3.简述采用方格网法计算开挖土石方量的步骤。

4.简述影响本项目土石方量测算精度的因素。

第二题(20分)

某测绘单位承担了某县地理国情普查项目,需要生产该县0.5m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1.测区地理概况

该县位于平原与丘陵接壤区,城镇多位于平原区域,近年来经济发达地变化较大。

2.已收集的数据资料

(1)已获取该县2013年7月份0.5m高分辨率全色卫星影像数据、多光谱影像数据(红、绿、蓝、近红外)。

(2)收集到该县航空摄影数据,摄影时间为2011年11月,黑白影像,比例尺为1:25000,分辨率为1m。

(3)收集到该县2012年5月完成的该航摄数据的空三加密成果,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3.生产要求

(1)全县范围真彩色数字正射影像图(DOM),0.5m分辨率地形图。

(2)影像需采用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正射纠正,所需(DEM)1:1万分幅,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3)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对生产的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检查,包括空间参考系、位置、影像质量、附件质量等。

问题:

1.本项目收集的几种资料的目的是什么?所收集的资料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2.简述本项目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的作业步骤和流程。

3.简述空间参考系需要检查的内容、影像质量检查的内容。

第三题(20分)

某测绘单位承担了某测区基础控制测量工作,测区面积约l800km 2,地势平坦,无CORS 网络覆盖。工作内容包括10个GPS C 级点GPS 联测、三等水准连测及建立测区高程异常拟合模型,测量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及1985国家高程基准。

测区已有资料情况:测区周边均匀分布有3个国家GPS B 级框架点,一条二等水准路线经过测区。

观测设备采用经检验合格的双频GPS 接收机(5mm+lppm )3台套,DS1水准仪1套。

技术要求:GPS C 级网按同步环边连接式布网观测;按照三等水准连测GPS C 级点

高程;采用函数xy a y a x a y a x a a y x f 52423210),(+++++=计算测区高程异

常拟合模型。

经GPS 观测、水准连测及数据平差处理,获得了GPS C 级点的CGCS2000坐标及1985高程成果。某GPS 三边同步环各坐标分量情况统计见表。 题三表

分量

基线

AX (m ) AY (m ) △Z (m ) 1

14876.383 2631.812 8104.319 2

- 7285.821 14546.403 -15378.581 3 - 7590.560 -17178.218 7274.257

拟合方法:利用GPS C 级成果计算测区高程异常拟合模型。经检验精度为±0.05m 。

问题:

1.本工程共能建立几个同步环?计算本工程的独立基线数有几条?

2.根据本项目给出的某同步环给出的数据(见表)计算各坐标分量残差与同步环闭合差。

3.简述测区高程异常拟合模型的建立过程,如何检验本项目高程异常拟合模型的精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