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一) 我有一个梦想 (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解玺璋推出的新作《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聚焦梁启超主张“自改革”的这 段历史,让我们重回那个波谲云诡 ....的年代。 ②提到贪官,老百姓脑海里往往出现这样一个形象:大腹便便 ....的肚子,油光锃亮的脑门儿,穿着扣不上扣子的西装,还架着一副显得很诚善的黑框眼镜。 ③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 的管见所及 ....。 ④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 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 ....的地步。 ⑤2016年钢铁行业利润率虽悄然反弹,但日渐式微 ....,仍创近年次低点,预计在行业整合的背景下,2017 年将会继续好转,且机遇与风险并存。 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人口越来越少,有些山区甚至出 现了十室九空 ....的现象。 A.①②④B.②③⑥ C.①④⑤D.③⑤⑥ 【解析】①波谲云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也说“云谲波诡”。②大腹便便:本义就指肚子大,与“肚子”语义重复。③管见所及:指自己的见识不广,看法未必正确。用作谦辞,用在此处不当。④不赞一词:形容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增添一句话。此处合适。⑤日渐式微:逐渐没落,销声匿迹。泛指事物或人逐步地衰落。此处合适。⑥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不合语境。 【答案】 C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①__不要依赖译文。__②_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__③__肯动脑筋,__④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⑤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⑥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精品教学案:四单元写作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一、单元文本素材运用 1.点击素材——《孔孟两章》 孔子和孟子的仁爱思想博大精深,虽穿越千年的时空,但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彪炳史册,影响后世。他们的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运用方向】传承仁政爱民儒家思想传统文化走近文化名人 【运用示例】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弘毅坚韧的品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怀,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堪称我们学习的典范。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那个世事变幻莫测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爱思想。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理想的成分,但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平、向往和谐社会的体现。 2.点击素材——《劝学(节选)》 荀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所

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用行动来检验我们的所学,也就是要达到“学”与“行”的统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需要不断培养与提高。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专一,有恒心。 【运用方向】恒心积累专一学与思求学上进学习方法 【运用示例】 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正如荀子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德国大诗人歌德耗费了60年的心血,才完成了《浮士德》;明代李时珍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药学上的不朽之作——《本草纲目》。每个人都拥有决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恒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最终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 3.点击素材——《过秦论》 举起反秦大旗的陈涉,是一个被判苦役的人。他出身低微,缺乏名望,也没有雄厚的财力。他的士兵,都是“疲弊之卒”,他的武器,也不过是些截断的木棒。但当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时,却应者云集,广大人民“赢粮而景从”,轻而易举地击破强于“九国之师”的秦国军队。强大的秦国却败给这些因有罪而被征发的“谪戍之众”,令人深思。“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强大统一的秦国对人民施行的暴虐统治使它从强盛的峰巅,瞬间跌入灭亡的谷底,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强烈的对比。 【运用方向】仁义治国民心向背前车之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三、整体感知: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纵观全文哪两个小节读起来最相似?在结构上构成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创造了深邃意境。 四、具体赏析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云彩,这是诗人作别的对象。一般离别诗作别的都是人,这首诗作别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同时比喻修辞的运用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3)“榆阴下潭水”——“天上虹”,.喻手法的运用。第二个比喻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4)“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5)青荇,“油油的”写出“软泥上的青荇”光润的样子、和悦的样子,营造出“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似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的意境。 “招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等同于“逍遥”,有“自由自在”之意!它不仅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也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不能换成“轻摇”,因为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学生也可理解出“招引”之意,自圆其说即可) (6)“柔波”、“水草”,重点在“甘心”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留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7)“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星辉”——画面感、色彩感十足!想象的魅力! (8)“笙箫”,笙箫在此是一个偏义词,重在萧。此处不宜换成别的乐器。萧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萧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

鲁迅祝福》学案附答案

《祝福》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2.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 3.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学习难点】 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 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3. 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课前预习] 【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 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 部。 《呐喊》收录了他自1918至1922年间所写的《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 等14篇作品,此时的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 集,收录了写自1924年至1925年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11篇小说,这些作 品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他在《彷 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来在《题〈彷徨〉》一 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写作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 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 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一)知识链接 1、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 现代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

(完整版)《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3.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先疏通字词,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2.然后局部分析比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一变化的原 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3.师生、生生合作,探讨《祝福》文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文描写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认识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作品: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和诗人,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文题知识:《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初版。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

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3.写作背景: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这篇《祝福》就是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 二、掌握字词: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寒暄.(x uàn) 踌蹰.(c hú)朱拓.(t uò) 百无聊赖.(lài) B.监.生(jiàn) 惴惴.(z h 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间.或(j iàn) 形骸.(hái)谬.种(m iù) 沸.反盈天(fèi) D.陈抟.(t uán) 驯.熟(xùn)炮.烙(pào) 咀.嚼鉴赏(jū) 2.选出对下列词语或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寒暄.(太阳的温暖)形.骸(身体)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紧缩)间或 ..一轮(偶而)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窈.陷(幽远)安逸.(安闲)D.鄙.薄(轻蔑)折.罪(抵作)素.不相识(向来)3.选出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 亮,沸反盈天 ....,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知识整理

语文必修四复习知识整理 一、字音字形 谙(ān)熟彩笺(jiān)画舫(fǎnɡ)叨陪鲤对(tāo) 篦子(bì)筵(yán)席愧怍(zu?)砭(biān)人肌骨 嫉恨(jí)翼轸(zhěn)踬踣(zhì b?)潜规则(qián) 舸舰(gě)胜饯(jiàn)菁(jīnɡ)华浩气四塞(sāi) 勖(xù)勉湍(tuān)急杌陧(wù nia)一抔(p?u)土 剑戟(jǐ)笞(chī)刑黝(yǒu)黑睇眄(dì miǎn) 彭蠡(lǐ)脸颊(jiá)捻(niǎn)子呕哑(ōu yā) 凝噎(yē)悯(mǐn)默栗冽(lì lia)丰草绿褥(rù) 荫翳(yì)桎梏(zhìgù)狗彘(zhì)之畜(xù) 虾蟆(há má)推搡(sǎnɡ)台隍(huáng)嘲哳(zhāo zhā) 帝阍(hūn)遄飞(chuán)数罟(cù gǔ)云销雨霁(jì) 夔(kuí)州编纂(zuǎn)簪笏(hù)险巇(xī) 二、词语部分 社稷:“社”指神土,“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豁然开朗:指顿时现出宽敞明亮的境界。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义愤填膺(yīnɡ):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 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 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息,呼吸时进出的气。 大放厥词: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 荒烟蔓草:蔓生的草难于彻底铲除。比喻恶势力一经滋长,就难于消灭。蔓草,蔓延生长的草。 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 荷枪实弹:扛着枪,上了子弹。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投入战斗。荷,扛。 扪参历井:(1)唐李白《蜀道难》诗:“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井,皆星宿名,分别为蜀秦分野。谓自秦入蜀途中,山势高峻,可以摸到参、井两星宿。后因以“扪参历井”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2)形容世路艰难。 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嘈杂零乱。 雕栏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雕,雕绘;栏,栏杆;砌,石阶。 物华天宝:指各种珍美的宝物。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 人杰地灵: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杰,杰出;灵,好。 钟鸣鼎食: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 命途多舛(chuǎn):形容在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屡遭磨难。 老当益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当,应该;益,更加;壮,雄壮。 穷且益坚: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穷,穷困;益,更加。 东隅:日出之处。指早晨,引申为青春年少。 桑榆:日落之处。指傍晚,引申为年老迟暮。 叨陪鲤对:是受人宴请的客气话。叨,谦词,受到(好处);陪,奉陪。 衔枚疾走:形容夜晚秘密急行军。衔,用嘴含;枚,像筷子的东西,两头有带,可系于颈上;疾走,快走。 毋宁:不如。 诉诸:告诉给……听,指利用。 缄口不语: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缄,封闭。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充,塞住。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阿Q正传(节选)》学案

阿Q 正传》学案 【教学目标】 1. 理清小说的情节内容 2. 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 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阿Q 精神。 【教学重点】 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 对阿Q 精神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创作背景 《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 年。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震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2. 阅读文本和批注理清小说的情节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 第二章优胜记略——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

第五章生计问题——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 革命—— 第八章不准革命—— 第九章大团圆—— 【自研自悟】 1.有人说,鲁迅的白描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请从文中找出两三个例子来证明这种观点。 2.概括阿Q 是个怎样的人?

自练自提】 试结合文本分析《阿Q 正传》中的找老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形象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根据第7、8 章概括阿Q对革命的态度变化的思想规迹 自研自悟】

自练自提】 1.有人说《阿 Q 正传》的一大艺术特色是“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说 法?1.我们应如何看待阿 Q 的革命? 2.阿 Q 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 ? ,你怎样看待这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2.1《烛之武退秦师》精品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标重难点】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疑问: 二、检查预习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史书,《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2、请几位同学分段读全文,师生共同纠正错音。 3、听写部分字词(写在小作业本上) 三、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2 祝福 2 《祝福》导学案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2、3 【教学方法】 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检查预习】 1、正字音。 监()生寒暄()烟霭()陈抟()老祖间()或一轮 悚()然谬()种俨()然形骸()尘芥()堆 两颊()沸()反盈天捺()上花冠荸荠()草窠() 讪讪()渣滓()蹙()缩窈()陷歆()享 2、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俨然: 咀嚼赏鉴:沸反盈天: 不更事:《四书》: 3、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学习过程】 1、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都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

高中语文教案全集苏教版必修四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 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 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 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 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 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1、学习第1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2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 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 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 (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学案博苑 2014-09-08 1947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情感是难点。 【知识链接】 1、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3、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在本诗中情感的换。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的感情。 【学习过程】 学点一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学点二 2.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 漫溯()满载()斑斓()笙箫() 现在“荫”只读去声!阴只读阴平! “荫”做且仅作动词讲,即 1。没有阳光2。遮蔽3。受爵4。庇护 阴就多了,形容词、名词。但文学不能简单!!! 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通读去声,“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绿阴道”。但在一些固定格式(如绿树成荫)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中,原读阴平,表示,“树荫“义的“荫“仔细观赏保持不变。 学点三 3.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新人教版必修3高二语文1.《祝福》导学案

《祝福》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掌握倒叙方法的作用 2、抓住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体会人物描写的技巧 二、基础掌握 1、字音 监()生镯()子朱拓( )陈抟()瘦 削()间()或悚()然支梧()不更()事惴惴() 谬()种新正()荸荠()( ) 怔怔() 草窠() 呜咽()驯()熟讪讪() 拗() 炮烙()( ) 歆()享牲醴()() 阿()弥陀佛 2、解释 四书 间或 不更事 沸反盈天 新正 歆享 三、基础拓展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修葺(qi)渲染(xuan)倾轧(ya)叱咤风云(zha) B.蓦地(mo)缄默(jian)遒劲(qid)朝夕揣磨(mo) C.裨益(bi)犒赏(kao)惬意(xia)腾挪跌宕(dang) D.谙习(an)感喟(kui)荟萃(cui)胜卷在握(q udn) 2 .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学术界对这件出土文物所属的年代,一直有 ②要把那些党纪国法,敢于顶风作案的领导干部交司法部门制裁 ③请容许我大胆地一下鲁迅先生那副知名的短联:舒眉傲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A.异议违反篡改 E.异议违犯窜改 C.争议违犯窜改 D.争议违反篡改 3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E.等我们来到厅,里面已是万头攒动、济济一堂 C.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D.大连万达战胜了浦项制铁,无独有偶,鲁能泰山也战胜了现代恐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结果 E.晚会上,他们神情自若,舞姿潇洒,谁能相信他们不是年过花甲甚至年逾古稀的老人呢? C.昨天,市图书馆举办知识经济讲座,聘请了东南大学的教授,会议室的座位真是座无虚 席,好多人站着听了一下午 D.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购物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 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四、文本体悟 1、小说在结构上采取了怎样的记叙方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 容? 3、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五、课外阅读 《绿的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 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mm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惘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 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 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 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的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1、文中“临去秋波”比喻什么?用这一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案的字数均不得超过8字)(4分) 答: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 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2、文中“’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这句话中“’向前看’的思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课时评两篇 含答案

◆1 时评两篇 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简称时评,是一种新闻体裁。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这种文章往往有很强的时效性、思想性,它能真实地反映现实,引导我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 论取舍 人要有所取,必须有所舍。 “取”固费力,“舍”亦太难。 人不能只取不舍。 要有收获,必有付出。付出便是舍。 对无法得到的东西,忍痛放弃,那是一种豁达,但也是一种割舍。必须割舍而不肯割舍,则是疑虑与执迷,对自己有害无益。能在必须割舍时,毅然地割舍,乃是坚强与洒脱。 不要以为只有能“取得”的人才是大智大勇,那些能毅然“割舍”的人,实在具有更高的智慧与更大的勇气。 苦恼的来源是患得患失。所谓患得患失,也就是对取舍的犹疑不决。 这“舍”有时是有形的,如买东西,置产业,你需付钱。有时是无形的,如要专心争取事业上的成功,必须舍去许多个人的享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最大的取舍是对成功与荣誉的取舍。人们追求成功犹如爬山。一个又一个山头的征服过程虽艰苦,但成功在望的鼓励使你提起勇气继续攀登,这是“取”的过程。但当你到达峰顶,

备享殊荣之时,也就是你准备功成身退之日。这一番“舍”更需智慧与勇气。 另一种“舍”是对求之不得的事物的舍。尽力而为是“取”的最高原则。发觉此事与己无缘,能潇潇洒洒地挥手而去,另辟发展之道,这也是一种“舍”。 微感言: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2.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歌德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6.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一、审美视窗 呐喊,就要不同凡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年来,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样式正风靡媒体。 大至国家大事,小至凡人琐事,时评,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对象,有感而发,作出评论。它既有对先进的新生事物的赞颂、褒扬,也有对落后丑恶现象的批评、鞭挞,还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发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道理。 有专家曾说过: 一流媒体站在生活前沿,引导生活。 二流媒体站在生活之中,推动生活。 三流媒体站在生活之后,指责生活。 思想是引导生活的源泉,要办有思想的媒体,要写有思想的时评。 【注】本文两篇时评的作者分别是:①徐勤,著名媒体从业者,善写时评类文章,在

《祝福》导学案答案

《祝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学习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学习目标3。 【学习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培养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知识链接】 创新设计P14自主学习篇 背景资料(见创新设计P16右中)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学习过程】 第一、二课时(预习) 一、描绘导入 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模块检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模块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悚然(sǒng)濒临(bīn)汗涔涔(cén)卓有成效(zhuó) B.彩笺(zhǎn)虎兕(sì)缄口不语(jiān)云销雨霁(qí)C.饿莩(fú)桎梏(kù)弃甲曳兵(yè)纷繁芜杂(wú) D.筵席(yàn)梦魇(yǎn)命途多舛(chuǎn)磨牙吮血(yǔn)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萦绕社稷义愤填赝分崩离稀 B.推 搡暮霭豁然开朗恻隐之心 C.部署沉缅虚无缥缈老当亦壮 D.编 篡栗冽呕哑嘲哳遮天避日 3.下列有关戏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其中《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的纠葛,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 B.按照内容性质,戏剧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雷雨》属于多幕剧,而《过客》则可以看成是一部独幕剧。C.《雷雨》戏剧冲突尖锐集中,情节紧凑,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天之内;《过客》也同样是发生在一天之内,同样具有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 D.当鲁侍萍听到周朴园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于是语带嘲讽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潜台词里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周朴园的不满与怨恨。 4.下列有关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道难》是一首古体诗,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同时展开奇伟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代蜀道上壮丽雄奇瑰伟险峻的山川,其中也蕴含了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 B.律诗分为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一般都是四联,除首联外,其余三联都要求对仗,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七言律诗,在诗中诗人倾诉了长期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琵琶行》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优秀传统,是唐代七言歌行体的代表作,诗中作者描写了一位琵琶女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抒发了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D. 词又称“曲子词”“诗余”,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情感婉转缠绵,刻画精细,如柳永的《雨霖铃》,晏殊的《蝶恋花》等。 5.为下面这首五言律诗所缺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夜宿七盘岭[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 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