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简介

合集下载

山歌的介绍

山歌的介绍

山歌的介绍山歌是我国人民,特别是农民喜爱的一种民歌。

在各省、各民族生活中都有山歌。

它千百年来,产生、发展、流传于民间,留下了无数瑰丽多彩的歌调,丰富了我国的音乐宝库;对于研究我国民间音乐的特征,以及民族的风格和历史,都是很重要的。

山歌的历史非常久远,它随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产生和发展。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文人轻视山歌,把山歌斥为淫词烂调,视为低级下流,不能登大雅之堂。

因此,史书上少有关于山歌的记载。

这对于今天研究山歌的历史及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在一些书籍中,多少还可以找到一点资料。

早在唐代诗人的诗文中,如李益(约公元749—872年)和白居易(公元772—846年)的诗中,就已经见到山歌一词。

李益诗中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当时的竹枝是山歌的一种),白居易诗中有:“岂无山歌与村笛”等句。

宋代吴僧文莹《湘山野录》中载:“钱武肃还乡省莹垄,延故老,于席自唱还乡歌,时父老虽闻歌进酒,都不知晓。

武肃再酌酒,高揭吴喉唱山歌以见意,歌阙,合声赓赞。

”钱武肃事出自五代。

由此可见,山歌在民间流传的情景,这仅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一部分,不见经传的当更为久远。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很多优美的传说故事和歌曲。

如在广西、湖南等地,都流传着刘三姐的故事,是这位歌仙将山歌传播于民间。

在湖北一首山歌中唱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人间解忧愁,三天没把歌来唱,三岁孩儿白了头,切记莫把古人丢。

”由此可见山歌历史悠久的一斑。

山歌,顾名思义是人们在山野里唱的歌曲。

内容以歌唱男女爱情的为多,因此在民间,山歌是不准在村里、家里唱的,更不准当着老人或弟妹们唱。

山歌是人们用以抒发情感的歌曲,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它记录了人民的喜、怒、哀、乐。

是人民千百年来,千锤百炼的智慧结晶,世代相传,永不衰败,是人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山歌的分类山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

然而不管它如何变化,却不外乎以下几类。

按歌腔分,可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低腔山歌三种。

介绍云南山歌

介绍云南山歌

介绍云南山歌
云南山歌是流传于云南昆明、曲靖、昭通等汉族山区农村的一种民歌,用云南汉语方言或带方言的普通话演唱。

“云南山歌”作为云南特色文化的一个典型体现,为传播云南文化、建立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云南山歌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山歌是比较纯朴,带有美好生活向往的,但有一个地方的山歌却惊动了广大人民,甚至世界每一个角落,那就是云南山歌。

云南山歌具有大胆,激情,活泼的特色,但歌词内容有些比较“邪恶”,但充分体现了当地纯真优良的民风。

云南山歌不同于云南山歌剧,云南山歌是一整首歌,而云南山歌剧是剧情插上歌曲。

云南山歌因为其独特的艺术,所以广大观众冠以云南山歌为“无敌神曲”,“歌中之王”,“随便一歌胜万歌”的称号。

山歌

山歌

►山歌是在是人们在野外劳作、休闲或交往时演唱的,如上山砍柴、田间劳动、野外放牧或者行脚、小憩时,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或向远处的人遥递情意,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的。

►分类: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音乐特征:节奏自由、声调高亢嘹亮、乐段结构较简单,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常用上扬的自由延长音(简称“上长音”)来抒发感情。

►陕北等地——“信天游”►甘肃、宁夏、青海——“花儿”►山西西北部——“山曲”►内蒙西部——“爬山调”►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尤其是陕北这一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顾名思义是在天空中自由遨游的歌,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

►唱词一般为两句体,长的每首可达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音乐结构大多为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上句开放,下句收拢结尾。

►代表曲目:《脚夫调》、《赶牲灵》、《兰花花》、►“花儿”又名“少年”、“山歌”等,别称“野曲儿”。

►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族、撒拉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藏族以及汉族等八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歌种。

►“花儿”按流行地区可分为“河湟花儿”和“洮泯花儿”两大系统。

►曲调称作“令”,如莲花山令、河州大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撒拉令、土族令等,共有数十种至上百种。

►“花儿会”:每年农历4-6月间举行的山歌节日。

►代表曲目:《白牡丹令》、《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四川》►山曲主要流传在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和陕西的府谷、神木一带,内容多为情歌。

►乐曲结构短小,多为上下句结构。

►山曲的歌词,一般都以7字为1句,上下两句为一段,旋律起伏度较大,大跳音程比较多,常有七度、八度,甚至九度、十二度的直接大跳,采用上下句体曲调。

►代表曲目:《三天路程两天到》、《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爬山调►爬山调主要流行于内蒙西部地区的主要山歌歌种。

►代表曲目:《爬山调》南方山歌比北方普遍,几乎各地都有,而且大多冠以地名,如江浙山歌,用吴语方言,因此又称之为“吴歌”,客家山歌,湘鄂山歌、西南山歌、南方的田秧山歌等,南方山歌较常见的是四句结构,多为两句结构的发展变化形式,南方较北方山歌比起来风格较婉转清丽。

岳北山歌简介

岳北山歌简介

岳北山歌简介岳北山歌是衡山岳北地区人民在长期劳动生产生活中集体创造的、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歌唱艺术,是当地人民借以抒情、言志、联络感情的独特音乐形式。

岳北山歌始创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其音调高亢,旋律流畅,词韵优雅,委婉动听,没有一定的乐律限制,它具有创作集体性、传播口头性、曲调易变性等特征。

一方面它直接被戏曲音乐吸收,构成花鼓戏和湘剧的主体音乐,另一方面它又以独立的音乐形式,在民间继续传唱。

岳北山歌根据内容可分为情歌类、劳动类、喜庆类和红色歌谣四大类,它集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民间音乐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岳北山歌流传甚广,遍布衡山岳北及周边地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岳北人爱唱山歌,县里每年都要举行赛歌会,赛出了不少山歌名人。

现年85岁的李菊华对岳北山歌特别痴迷,他歌喉脆亮,能触景生情即兴而唱,被誉为老“岳北山歌王”。

近3年来,他花费大量的精力,记录整理了自己熟知的200首山歌歌词,为岳北山歌的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位“岳北山歌王”李东旭,在1985年“衡山县首届农民歌手大奖赛”中以一首岳北山歌一鸣惊人,并引起新闻媒体关注,中央、省、市媒体先后对他本人及岳北山歌进行特别报道。

岳北山歌也在音乐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歌唱家、音乐家来岳北采风。

我国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曾多次到衡山岳北采风,一呆数月,他演唱的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渔米乡》就吸收了岳北山歌的曲调。

近年来,衡山县深入挖掘这一艺术奇葩,提炼主题、丰富内涵,全面推广,使岳北山歌成为该县继皮影戏之后又一非物质文化品牌。

原生态音乐《岳北山歌》继2009年10月在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中荣获演出金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奖之后,今年5月,又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选活动中,喜获音乐类群星奖。

中国民歌山歌课件PPT

中国民歌山歌课件PPT
山歌歌词中常抒发人们的 喜怒哀乐,表达对生活的 感悟和体验。
叙事传情
山歌歌词中常包含叙事元 素,通过叙述故事来传达 情感和思想。
山歌的音乐风格
旋律优美
山歌的旋律优美动听,常常使用 丰富的音阶和转调,使歌曲更具
表现力和感染力。
节奏自由
山歌的节奏自由多变,不受固定节 拍的限制,可以根据情感和表达的 需要自由发挥。
湖南山歌
总结词
湖南山歌以其婉转优美的旋律和细腻 的情感表达而著称,是湖南地区最具 代表性的民歌之一。
详细描述
湖南山歌的歌词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 民生活,曲调优美动听,具有浓厚的 地方色彩。
四川山歌
总结词
四川山歌以其明快活泼的节奏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而闻名,是四川地区最具代表 性的民歌之一。
详细描述
四川山歌的歌词多描绘人民生活和自然风光,曲调明快活泼,具有鲜明的地方 特色。
云南山歌
总结词
云南山歌以其悠扬婉转的旋律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而著称,是云南地区最具代表性 的民歌之一。
详细描述
云南山歌的歌词多描绘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曲调悠扬婉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
05
中国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山歌的传承方式
家庭传承
在山歌流行的地区,家庭是山歌传承 的主要场所。家长通过口传心授的方 式,将山歌传授给下一代。
声音变化
山歌的演唱中,歌手会运 用丰富的声音变化,如滑 音、颤音等,以增强歌曲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节奏自由
山歌的节奏自由多变,不 受固定节拍的限制,歌手 可以根据情感和表达的需 要自由发挥。
山歌的歌词创作
描绘自然景色
山歌歌词中常常描绘山水 、田野等自然景色,以表 达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 赞美。

客家山歌的简介

客家山歌的简介

客家山歌的简介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客家山歌的相关信息吧!客家山歌的概述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龙岩、韶关各县以及深圳的盐田、龙岗、石岩、观澜,漳州、湛江廉江、茂名电白、汕头潮阳、潮南、汕尾陆河、陆丰,揭阳揭西,潮州饶平,广西的贺州、博白、陆川,海南儋州南丰,湖南炎陵、浏阳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

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她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客家山歌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因素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

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作业于田野山岭之间,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

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惰浮夸之态,保存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

这些都颇和客家山歌的产生有点关系。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流。

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大约有下列四种原因:第一,客家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地带,日常生活与“山”发生关系,而且客家风俗是妇女与男子同样担任着山间的各种操作,在长期的山间共同工作中,男女互相倾诉衷曲是预料中事,而山歌是有音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

第二,客家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工作较为辛劳,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欲唱几首歌来发泄自己的感情。

汉族山歌的简介

汉族山歌的简介

汉族山歌的简介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上山砍柴、赶脚驮货、放牧、农事耕耘等)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怀、传递情意的唱的民歌。

音乐性格真挚质朴、热情奔放,即兴性强。

接下来店铺就为您简要介绍一下汉族原生山歌。

广大农村是孕育和流传山歌的广阔天地,农民通过即兴歌唱直抒胸臆,唱出心中的喜怒哀乐及旧时代的苦难、生活的艰辛、对爱情的追求……农村山川相隔、交通不便、方言土语复杂,因而山歌的地域性强,地方风格各异,有些地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山歌歌种:如陕北的《信天游》,内蒙的《爬山调》,青海、宁夏、甘肃一带的《花儿》,四川的《神歌》等。

山歌的种类山歌遍布我国农村,分布面广,数量品种繁多,各地山歌风格迥异。

常用分类法:一是按歌唱场合分类;一是按歌唱方法分类(各省、各地区可能还有不同的分类法)。

按歌唱场合分类,将山歌分为放牧山歌、田秧山歌和一般山歌。

1、放牧山歌放牧山歌是人们在野外放牧时唱的山歌,包括各种唤牛调、犁田时的吆喝调、牧童的放牛(羊)歌,以及牧童互相对答逗趣时唱的“对山歌”等。

《放牛歌》是四川盐亭的山歌。

这首歌质朴、高亢,节奏自由,旋律较口语化,是由La、Do、Re、Mi四音构成的羽调式。

全曲共四句,除第一句句尾由Do音下滑外,其余三句都停留在La音上,但每句句尾运用了不同衬腔:第二句用一连串唤牛声“哦”,第三句用三小节带装饰的拖腔,第四句以下滑音收束,加上最后一声“(口尾)”的吆喝,使全曲在质朴中富于变化。

牧童们放牧时互相逗趣斗智时唱的山歌多采取对答猜谜形式,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生产、生活、社会等。

此类歌称为“对山歌”;各地有不同的称谓,如湖北称“战歌”、“测歌”,四川称“盘歌”,浙江称“抛歌”等。

“对山歌”的句幅较短、音域较窄、节奏规整,仅在句尾或曲尾运用延长音。

《我随红军闹革命》原是四川达县地区的“放牛歌”,后填上革命内容,成为四川北部革命根据地的著名民歌,一领众和,生动活泼。

此曲调曾被用于魏风词,罗宗贤、时乐濛曲的《英雄战胜了大渡河》。

中阮山歌简介

中阮山歌简介

中阮山歌简介
中阮山歌是越南民间音乐的一种流派,源于越南北部的阮朝时期。

它以阮朝宫廷音乐为基础,融入了民间音乐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中阮山歌通常由一名歌手演唱,伴以中阮这种传统乐器的伴奏。

歌曲曲调优美悠扬,歌词深情婉转,反映了越南农民的生活与情感。

主题内容广泛,包括爱情、友情、家庭、乡土等。

中阮山歌曾在越南乡村流行,是农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娱乐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它也在战争年代扮演了抚慰心灵的角色,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途径。

如今,中阮山歌在越南仍然受到人们的热爱与欣赏,被广泛演唱和传承。

同时,它也吸引着国际上对越南文化感兴趣的人们,成为了越南传统音乐中备受关注的一支。

兴国山歌简介

兴国山歌简介

兴国山歌简介《兴国山歌》是山歌的一个流派,是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兴国县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

这种音乐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被誉为江西省山歌中的翘楚。

广泛流传于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兴国山歌》的历史悠久,珠江流域的岭南、闽南地区曾先后传来歌咏民生的山歌,而《兴国山歌》就是其中之一。

主要反映了兴国百姓的生活、情感、风俗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

这种民间音乐的演唱方式非常特别,通常在十人左右的小合唱团队中演唱,有一位主唱和九位和唱者。

唱法采用的是旋律跳跃、重复回旋的方式,歌声深情悠扬,充满了传统民间文化的气息。

《兴国山歌》的主题非常广泛,包括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婚礼、丧礼、困难时期克服困难、民间信仰等等。

歌词中往往充满哲理和智慧,例如,“治江河要拓渠,办家务必减嗔”,充分反映了当地人勤劳智慧生活的态度。

《兴国山歌》是江西省的传统文化,其音乐风格与歌词表达展现了当地百姓的文化传统和民生状况,同时通过在当地的传唱和演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

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更是江西省文化中的一部分,体现了江南地区民间传统音乐的宝贵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弘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江南地区的文化历史,也可以体验这种最真实的民间音乐的魅力和才华。

《兴国山歌》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唐代时期,将兴国作为置州治府,当地社会从平安乡合并成置州治府,地位逐渐上升。

这时期的兴国地区军民频繁往来,自然形成了一种以歌唱表达情感的文化氛围,其中便有了《兴国山歌》的原型,成为一种反映兴国地区民间生活、文化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音乐作品。

在清代,兴国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随之带来了更为繁荣的文化发展。

当时的《兴国山歌》的内容丰富多样,其文化内涵也随之增加。

由于底层阶级的广泛参与,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传唱。

这段时期《兴国山歌》也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曲调、音乐形式和演唱方式,成为江西地区山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山歌内容

畲族山歌内容

畲族山歌内容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以口头演唱为主要方式的民间歌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畲族山歌内容: 1. 生产生活歌:这些山歌主要描写畲族的生产生活,如种植、畜牧、打猎等。

歌曲形式多为合唱,歌词内容简练明快,富有风趣。

2. 爱情歌曲:畲族人民的爱情歌曲非常真挚动人,其中一些歌曲讲述了男女青年恋爱的故事,歌词中充满了对爱情的赞美和憧憬。

3. 祝福歌曲:一些山歌则是以祝福为主题,歌唱着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祝愿他们幸福快乐。

4. 传说故事:畲族山歌中有一些关于传统传说故事的歌曲,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歌曲通过讲述传统故事,传承着畲族文化。

5. 歌曲舞蹈:除了山歌之外,畲族还有自己的歌曲和舞蹈艺术形式,如《采茶歌》、《拉网歌》等,这些艺术形式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畲族山歌内容,这些歌曲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传统,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山歌

藏族山歌

简介卫藏地区称“拉噜”、康地区称“噜”、安多地区称“勒”,是在山野间自由演唱的歌曲。

山歌音域宽广,节拍、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悠长高亢,极富高原特色。

安多地区的山歌当地亦称为酒曲。

牧歌流行于牧区,与山歌音乐特点相近。

山歌、牧歌有多种曲调,结构多为上下句体,常用羽、徵、商、宫五声(或六声)调式。

甘孜山歌《阿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种类劳动之歌藏语称“勒谐”,种类甚多,几乎在各种劳动中都有特定的歌曲。

有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如打青稞、挖土、打墙等;有的节奏较为自由,如放牧、犁地、挤奶等。

劳动歌有独唱、齐唱及一领众和等形式。

爱情之歌包括情歌情茶歌等情歌安多地区称“拉伊”,卫藏地区称“嘎噜”。

情歌音乐有的较深情,有的较开阔自由,接近山歌风格。

情茶歌藏语称“克加”,流传于云南中甸等地,是在青年男女们聚会、饮茶以表达爱情时唱的歌,包括招呼歌、进门歌、对歌、感谢歌、告别歌等。

风俗之歌包括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

①酒歌。

藏语称“羌谐”,流传于藏区各地,在节庆聚会敬酒时唱。

安多地区的“则柔”,甘南地区的“格儿”,都属酒歌一类。

各地酒歌的演唱形式不同,有的边舞边唱,有的只唱不舞。

音乐开朗热情,多为宫调式。

如下例:②猜情对歌。

卫藏地区称“次加”、康地区称“叶莫”或“戈莫”,安多地区称“谐莫”等,是藏族青年相聚娱乐或作占卦游戏时所唱的歌,流传广泛。

四川藏族区青年游戏时常以戒指作为卜卦的信物,因此亦称“箍箍卦”。

猜情对歌的音乐轻松活泼,常用五拍子与四拍子的混合拍,以宫、羽、徵调式为常见。

③婚礼歌。

各地的婚礼歌及演唱形式不同,大致包括接亲歌、离家歌、途中歌、迎亲歌等。

其中有的旋律悠长,有的欢快带有舞曲性质。

④箭歌。

藏语称“达谐”,主要流行于西藏林芝地区,亦称“工布箭歌”,春夏之际,在林卡耍坝子时演唱,是射手们夸耀弓箭及射箭技术所唱的歌。

唱时伴以舞蹈动作。

音乐中常用附点音、三连音和切分音,清新明快。

刀郎山歌寥哉歌曲含义解读

刀郎山歌寥哉歌曲含义解读

刀郎山歌寥哉歌曲含义解读摘要:一、刀郎山歌简介二、刀郎山歌歌词分析三、刀郎山歌的含义解读四、刀郎山歌的价值体现五、总结正文:刀郎山歌,源自我国新疆地区,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韵味、富有感染力的歌词和旋律,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刀郎山歌的歌词,解读其背后丰富的含义,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刀郎山歌的歌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反映了新疆地区刀郎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以及精神风貌。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感悟;既有爱情故事,也有民族英雄的传颂。

通过对歌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在刀郎山歌中,歌词与旋律相互交融,共同传达了一种粗犷、豪放、热情洋溢的氛围。

歌词中的意境开阔,旋律跳跃欢快,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

这种独特的音乐风格正是刀郎民族性格的体现,展示了他们勇敢、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

刀郎山歌的含义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它传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歌词中对山川、河流、绿洲等自然景物的赞美,体现了刀郎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其次,刀郎山歌传递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歌词中穿插了许多民族历史、传说和故事,通过歌曲传承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再次,刀郎山歌展现了民族情感的真挚与热烈。

歌词中抒发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真挚感情,表达了刀郎民族对待感情的坦诚和炽热。

刀郎山歌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民族底蕴的音乐艺术形式,在我国民间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代表了刀郎民族的文化传承,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欣赏刀郎山歌,不仅可以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还能够深入了解刀郎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

总之,刀郎山歌是一种充满魅力和内涵的民族音乐形式。

通过对歌词的分析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意义,以及它在我国民间音乐中的独特地位。

自报家门柳州山歌四句七字

自报家门柳州山歌四句七字

自报家门柳州山歌四句七字
摘要:
1.柳州山歌的简介
2.柳州山歌的特点
3.四句七字的意义
正文:
柳州山歌,源于我国广西柳州地区,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

它以独特的韵味、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语言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柳州山歌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柳州山歌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韵味而著称。

它以四句七字的形式呈现,四句是指歌曲的歌词由四句组成,七字是指每句歌词的字数为七个。

这种形式使得柳州山歌的歌词简练而富有韵味,易于传唱和记忆。

同时,柳州山歌的曲调悠扬动听,旋律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句七字是柳州山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形式使得柳州山歌的歌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句七字的歌词形式,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又具有民间歌谣的朴实特点。

通过对四句七字的巧妙运用,柳州山歌的歌词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柳州山歌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

它以四句七字的形式,独特的韵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畲族山歌主要内容

畲族山歌主要内容

畲族山歌主要内容
畲族山歌是中国南方畲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歌曲形式,通常由畲族民间艺人演唱。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赞美祖先和家乡:畲族山歌中经常出现对祖先和家乡的赞美,表达了畲族人民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珍视和热爱。

2. 描述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畲族山歌也经常描述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场景,如田野、山林、溪水、村庄等等,描绘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畲族生活世界。

3. 唱颂劳动与爱情:畲族山歌还表达了畲族人民对劳动和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这些歌曲充满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浓郁的感情色彩。

4. 叙述历史故事和传说:畲族山歌中还有很多关于历史和传说的内容,如英雄事迹、战争故事、神话传说等等,这些歌曲反映了畲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总的来说,畲族山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内涵。

这些歌曲不仅是畲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歌

山歌
• • • • • • (1) 环境的自然美 (2) 少女的媚态美 (3) 人物间的亲情美 (4) 对话透出的智慧美 (5) 歌辞音韵的和谐美 (6) 旋律线条方面的起伏美
《槐花几时开》音乐特点:
• (1) 语言淳朴生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曲调 优美,感情真挚动人,富有想象力。 • (2)节奏多变,旋律自由,悠扬高昂,许多音符 的长短可以自由掌握。 • (3) 情绪表达含蓄隐讳。
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陕北民歌《赶牲灵》
• 陕北民歌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
山歌的共同特点:
• • • • • • (1)情绪奔放热情 (2)节奏辽阔自由 (3)多用衬词,具有生活情趣 (4)结构起承转合 (5)多用七言的句子 (6)常常使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
南北方山歌的区别:
• 总体来说,南方山歌抒情细腻,北方山歌粗 犷豪放。
山歌本是世人留 留在世上解忧愁
什么是山歌?
• 山歌是指人们在山野劳动中所演唱的抒情 性的民歌。
山歌的音乐特点:
• 山歌的音乐节奏一般比较自由,声调高亢、 嘹亮,音调悠长,拖腔中常用自由延长的音来 抒发感情。有时为了更好的抒发感情,使歌 声传得更远《放马山歌》的特点
• (1)歌词简朴,七言两句,音乐结构简练,有上 下两个乐句组成,手法洗练。 • (2) 多用衬词(乌鲁鲁),富有生活气息,活跃欢 快。 • (3) 音乐风格欢快、高亢、奔放。 • (4) 音乐情绪表达了牧民热爱生活乐观的情 绪。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槐花几时开》的美表现在六个方面: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总结:
• 本节课通过欣赏不同地区的山歌,总结出 了各地区共同山歌特点和不同音乐风格,让 学生可以对山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体会 出民歌是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从而让学生 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热爱祖国山河。

山歌有哪些

山歌有哪些

山歌有哪些1. 什么是山歌山歌是指流传于山区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民间歌曲形式,通常是由农民创作和传唱的。

山歌的内容多与农村生活、工作、爱情、家庭等相关,歌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

山歌是农民用来表达情感、寄托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

山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

2. 山歌的分类2.1 按地域划分根据地域的不同,山歌可以分为北方山歌和南方山歌两大类。

北方山歌多见于北方平原和丘陵地区,以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山歌最为著名。

南方山歌则主要流行于江南、福建、广东等地,核心地区是江西、湖南、广西。

2.2 按风格划分山歌的风格也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常见的山歌风格包括哀婉悲切、欢快舒畅、豪放洒脱、细腻温情等。

这些风格多受到当地乡土文化、历史背景和人们情感的影响。

3. 山歌的代表作品3.1 北方山歌北方山歌以豪放洒脱、激昂奔放为主要特点。

以下是几首著名的北方山歌代表作品:•《草原之歌》:这是一首广受喜爱的北方山歌,内容描绘了宽广辽阔的草原景象,歌词感人,旋律激昂。

•《沂蒙山》:这首山歌描写了沂蒙山区艰苦卓越的精神风貌,歌颂了那里的劳动人民。

•《走西口》:这是一首流传于陕西甘肃等地的山歌,歌词写实而豪放,反映了当地人民的顽强精神和奋斗意志。

3.2 南方山歌南方山歌以细腻温情、欢快舒畅为主要特点。

以下是几首著名的南方山歌代表作品:•《江南好》:这是一首江南山歌,歌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人们安乐祥和的生活,旋律轻快。

•《花儿与少年》:这首山歌内容讲述了少年对花儿的情感,歌词温馨动人,旋律优美。

•《红梅赞》:这是一首广东山歌,以歌颂红梅花为主题,歌词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山歌的传承和现代发展山歌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一直以来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音乐市场的多元化,山歌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一些冲击。

不过,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统音乐的复兴,山歌正在重新获得关注和喜爱。

中国山歌曲介绍

中国山歌曲介绍

中国山歌曲介绍
中国山歌是指中国农村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曲形式,通常以清脆高亢的嗓音、简单朴素的旋律和真挚朴实的歌词为特征。

山歌在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代表了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山歌,因其独特的韵律和歌唱方式而闻名。

广西山歌节每年都会举行,成为了重要的民俗活动。

除了广西的山歌外,北方地区也有各自的山歌形式。

山西的山歌以咏史述志为主题,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河北的山歌则以描绘劳动生活和表达感情为主要内容。

山歌通常以合唱的方式进行,由一人带领,其他人随和。

歌词内容大多涉及到农田劳作、家庭生活、民众情感等,是农民们表达情感和宣泄压力的重要方式。

这些山歌曲目既有叙事曲,又有抒情曲和咏史曲。

其中经典的山歌曲目有《金蛇狂舞》、《龙船调》、《刘三姐》等,这些歌曲在农村地区非常流行,被广大群众所喜爱。

总的来说,中国山歌是中国农村地区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农民和乡村群众的喜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简述山歌的

简述山歌的

简述山歌的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盛行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

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

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

泛指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

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

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

一种看法认为,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

另一种看法认为,从体裁特征而言,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因为它们同样具有在个体劳动中咏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娱自乐等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这种广义的山歌概念更有助于我们对山歌体裁艺术特色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调
小调是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

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民间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
唱等﹐小调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种统称。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因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

所以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农村小调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特别是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调则涉及城镇小手工业者、商人、市民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乞丐等的生活,以及娱乐嬉戏、自然风光、生活知识、民间故事等。

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小调分为吟唱调、谣曲、时调三类。

吟唱调如儿歌、摇篮曲、叫卖调等都属于此类。

这是小调中实用性较强的一类,常在日常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中歌唱。

谣曲其艺术形式比吟唱调成熟,篇幅不大,乐段结构完整,节拍比较规范。

可分为诉苦歌、情歌、生活歌、嘻游歌等。

时调是小调中艺术形式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的一类。

其结构严谨,旋律发展规范,唱词考究。

常带有乐器伴奏,且因其具有可变化发展的“弹性化”表现功能,常被地方戏曲或曲艺吸收为曲牌。

十大时调为:孟姜女调、剪靛花调、鲜花调、银纽丝调、无锡景调、妈妈娘糊涂调、绣荷包调、对花调、叠断桥调和杨柳青调。

小调各地都有,有的流传全国,有的流传在一定地区。

一般曲调比较流畅,结构比较规整。

唱词因由艺人传授和唱本传播而比较稳定,格式多样,富于变化,长短句的形式比较普遍,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以及多段词的反复也较为普遍。

并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联缀。

曲式结构以二句和四句的单段结构为多,仍因歌词格式多样而富于变化,并用衬字、衬句扩充音乐结构,加强感情表达。

多段结构也颇多,用于具有叙事成分的小调中,如江苏省《大九连环》。

也有原为单段结构,由于多段词反复时曲调的节奏和速度有了变化而成为长大结构的,如东北的《瞧情郎》。

题材广泛,从重大政治、社会事件至日常生活、风俗、爱情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旧时代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苦难生活有广泛的反映,如《月儿弯弯照九州》、《长工歌》、《孟姜女》等。

近代以来,亦用以宣传革命思想,如《五卅运动》、《十送红军》等。

但在旧社会,由于受到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也存在反映落后社会意识的作品,如一些低级色情的歌曲。

歌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或齐唱,大多有器乐伴奏。

小调在流传过程中﹐其曲调由于歌者的个性﹑审美习惯﹑填配
新词﹑唱法不同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变体以及
蕴含著不同的情绪和表现性能。

例如《孟姜女》与《梳妆台》﹑《十杯酒》﹑《哭七七》﹔《无锡景》与《探清水河》﹔《剪靛花》与《码头调》﹑《放风筝》﹑《四季歌》等﹐相互之间既保持著承传的派生关系﹐又自成一曲﹐各有特色。

一般情况下﹐一首小调流传的地区愈广和时间愈久﹐其变体就愈多﹔而且﹐各种变体与原歌的关系也是
有远有近﹐纷杂而多样、极其广泛。

它不受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具体劳动环境的制约﹐它所反映的不仅包括农民﹐而且还有城市小手
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商人﹑市民乃至江湖艺妓﹑贩夫走卒﹑和尚
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各种阶层的爱情婚姻﹑离别相思﹑风土人情﹑
娱乐游戏﹑自然常识﹑民间故事等﹐几乎无所不包﹔《打樱桃》﹑《绣荷包》﹑《卖杂货》﹑《小拜年》﹑《磨豆腐》﹑《看灯》﹑《补缸》﹑《采茶》﹑《游春》﹑《放风筝》﹑《打秋千》﹑《割韭菜》﹑《赶庙》﹑《游灯》等对於民间风俗生活场景也都一一涉猎。

其中﹐有不少小调的唱词﹐往往能够以高度的概括力和尖锐的批判锋芒触及到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主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其中存在著一部分具有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和低级庸俗的内容。

特别是在茶馆酒肆﹑青楼书场等环境中传唱的一部分城市小调﹐往往被某些
无聊文人﹐纨子弟等加以篡改﹐使其成为矫揉造作﹑轻浮娇媚的靡
靡之音。

它们是小调的糟粕部分。

小调的曲目﹐异常丰富。

根据其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等为依据﹐大体可分为3类﹕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

如《山坡羊》﹑《寄生草》﹑《闹五更》﹑《耍孩儿》﹑《银纽丝》﹑《叠断桥》﹑《打枣杆》﹔清代的如《剪靛花》﹑《玉娥郎》﹑《倒扳桨》﹑《鲜花调》﹑《湖广调》等。

它们之中﹐有的仍保留原曲名﹐有的曲调大体相同﹐但曲名已改变﹐如《剪靛花》调﹐使用它的曲目很多﹐如《放风筝》﹑《丢戒指》﹑《十二月观灯》﹑《四季歌》﹑《大踏青》﹑《摘棉花》﹑《小香戏》﹑《绣五更》﹑《叹五更》等不下数十种。

这类小调流传较广﹐有的遍传全国。

地方性小调。

指各地群众随口编唱﹐并逐渐稳定﹑流传开来的一部分小调。

它们具有单纯﹑朴实﹑情意真切﹑不尚装饰的特点﹐流传面不广﹐多限於一定的地
域﹐曲调的地方特色较突出。

如流行於各地的《长工歌》及《妇女诉苦歌》﹑一部分《对花》以及《小白菜》等。

歌舞性小调。

指各地民间节日歌舞活动中传唱的一部分小调歌曲﹐如北方的秧歌调﹑南方
的灯调﹑茶歌等。

在各类民歌中﹐小调是一种基本上摆脱了实用性功能的制约﹑成为独立的以表现性功能为主的音乐体裁。

其音乐特征是﹕①小调的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色。

它的旋律变化丰富﹐常常把级进音型和跳进音型﹐单向上升﹑下降同弧形﹑
波状旋律线等表现手段灵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起伏跌
宕﹑多样而又统一的曲调进行。

同时﹐在歌唱艺人的长期实践和加工之下﹐旋律的装饰性犟﹐乐汇﹑乐句之间衔接自然﹐富有逻辑﹐很
善於表达那些既有叙述性又有浓厚的抒情性的题材内容(如《五哥放
羊》﹑《画扇面》﹑《妓女悲秋》﹑《五更鸟》等)。

多数小调在演唱时都有器乐伴奏﹐并加上前奏﹑过门﹑尾声等﹐使之更加完整。

②小调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根据旋律进行本身的内在要求﹐追求词曲协调一致的均衡性和表现手段的灵活性。

因此﹐小调的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不犟烈。

它常常在既不破坏唱词的韵律﹐又服从节拍规整性的前提下﹐灵活地使用各种节奏型﹐使其疏密相间﹑变化有致﹐富有很犟的动力感。

③小调的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乐句的结构功能比较清晰﹐基本上分成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两类。

非对偶性的3﹑5句单曲体结构也较常见。

一些地区还有由若干单曲构成的“套曲”(民间称“大调”)。

无论篇幅长短﹐小调的曲体结构内部都以对应和起承转合为原则﹐形成整齐平衡的关系﹐末句常具有总结性分量﹐稳定感较犟。

④小调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在分节演唱时﹐虽然每段唱词不同﹐但衬词﹑衬腔却是原样重复﹐成为加强整个作品统一性的有力手段。

在中国民歌的各类体裁中﹐小调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一方面从山歌﹑号子等体裁中汲取营养﹐将一部分曲目加工﹑提炼﹐使之在艺术上更成熟﹐成为小调的组成部分﹔同时﹐某些小调曲目在传播过程中又常常成为戏曲﹑曲艺的唱腔和民间乐种的主题和曲牌。

如“四川清音”中的《麻城调》﹑《泗州调》﹑《放风筝》等﹐都是在原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广东音乐中《梳妆台》﹑《绣红鞋》﹑《剪剪花》﹔山西“八大套”中的《茉莉花》也都取材於同名小调。

总之
﹐在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小调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又有一定的专业特征的民歌类别。

班级:609班
姓名:李婷
学号:9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