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中 1、表现诗人感时恨别,触景生情的诗句是: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 2、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

中 1、表现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诗句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2、说明兵役之苛酷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说明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二男新战死。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出入无完裙。 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含悲度日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形象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写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6、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7、能概括全诗内容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相似的地方 ; 它们都是构想出来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是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举例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有分,女有归“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幼所长”和“桃花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相似

《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甚么是一位,他追求的是像一般的没有苛刻的,官兵的欺压的的社会,但他比较消极;而后者则是对着一种美好的构想,是相对积极的态度。

大道之行也原文译文_文言文翻译_古诗文网

大道之行也原文译文_文言文翻译_古诗文网 原文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注释 1.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 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7. 子:以.......为子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

职业、职守。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13.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15. 独:单独。16.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17. 养:供养。18. 是:这。19. 终:终老,终其天年。。20.〔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21. 故:所以。22.〔外户〕泛指大门。23. 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24.〔闭〕用门闩插门。25. 谓:叫做。2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注: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大道之行也》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选贤与能,讲求修睦与:睦:(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3)男有分,女有归分:(4)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选贤与能。通意思:(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意思: (3)可爱者甚蕃。通意思:(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通意思: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男有分,女有归分:归:(2)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3)盗窃乱贼而不作乱:作:(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闭:大同: 4.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盗窃乱贼而不作。 5.指出加点字在句中的词性及用法。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子: 6.填空 (1)《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朝代)的(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篇。 (2)“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中的两个篇章。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中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给下列各字注音。 睦()矜()分()恶()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讲信修睦信:修:(2)货恶其弃于地也货: (3)盗窃乱贼而不作贼:作:(4)故外户而不闭闭: 10.给选文加标点。在“”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11.根据对上面文段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二)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曲礼》) 12.给下列字注音。 弗()琢()兑()尚()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弗学而能弗:(2)其次务施报施: (3)玉不琢,不成器琢(4)人有礼则安安: 14.《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原句)。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劝学》原文及翻译简介 吕氏春秋卷四孟夏纪劝学 【原文】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②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③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④。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注释】 ①劝学:勉励人们勤学。劝,勉励。本篇阐述的是儒家学说。②人亲:指父母。③师:指老师。④疾学:努力学习。疾: 力。 【译文】 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受到表彰。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我还没听说过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这种事。 【原文】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⑤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

[总结范文]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总结范文]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学习总结一: 《大道之行也》 ——节选自《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

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必须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必须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学习总结二: 大道之行也 原文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 教案 大道之行也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学生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古诗孤儿行·孤儿生孤子遇生翻译赏析

古诗孤儿行·孤儿生孤子遇生翻译赏析 《孤儿行·孤儿生孤子遇生》作者为汉朝诗人无名氏。其古诗全文如下: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前言】《孤儿行》是一首汉乐府诗歌。这首诗的产地是九江之北、齐鲁之西,大概是在河南境内。此诗叙述一个孤儿受兄嫂奴役,苦得活不下去,所写虽然是一个家庭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弱者的生活状态。【注释】⑴遇:同“偶”。⑵行贾:出外经商。行贾,在汉代被看作贱业。 ⑶这句原作“面目多尘”,刘兆吉在《关于孤儿行》一文中说,句末可能脱“土”字,兹据补。⑷视马:照看骡马。⑸高堂:正屋,大厅。⑹行:复。取:“趣”字的省文;趣,古同“趋”,急走。⑺手为错:是说两手皴裂如错石(磨刀石)。一说,“错”应

读为“皵”(què雀),皮肤皴裂。⑻菲:与“屝”通,草鞋。⑼怆怆:悲伤貌。一说,伦怆应读为“跄跄”,疾走之貌。履霜:踏着冬霜。⑽肠:即“腓肠”,是足胫后面的肉。⑾渫渫:泪流貌。⑿复襦:短夹袄。⒀黄泉:犹言“地下”。这三句是说活在世上受苦,还不如早点死去,到地下去跟随在父母身边。⒁将是瓜车:推着瓜车。将,推。是,此,这。⒂反覆:同“翻覆”。⒃蒂:瓜蒂。俗话“瓜把儿”。⒄独且:据王引之说,“独”犹“将”;“且”,句中语助词。⒅校计:犹“计较”。这四句是说,我要赶快回家,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因为哥嫂待我刻薄,又要有一番争吵。⒆里中:犹言“家中”。譊譊:吵闹声。这句是说孤儿远远就听到兄嫂在家中叫骂。⒇将与:捎给。【翻译】孤儿啊,出生了。这个孤儿出生的偶然的际遇注定命运中当受无尽的孤苦。父母在的时候,乘坐坚实的好车,驾驭多匹宝马。父母离世之后,哥嫂啊,让我出门远行做买卖。南到九江,东到齐鲁,年根腊月才回来。我不敢说句“苦”。头发脏乱,多虮虱,脸上满尘土,大哥指派我去做饭。大嫂指派我去看马。一会跑上高堂,一会奔往下殿,我这个孤儿啊。泪如雨,下早上让我去打水。晚上又背水归来,手儿冻裂无人问,脚上无鞋谁人知悲,悲戚戚踩着寒霜大地,脚中肉里扎着蒺藜,拔断了蒺藜还有一半长肉中,伤心悲苦泪水涟涟,冻得我清鼻涕流不尽。整个冬天穿单衣可是夏天单衣也没有啊。这样长久的活着没有一丝欢乐,不如早点离开这个世界,下到地下的黄泉之间,春天的气息又萌发,草儿也萌芽,三月养蚕又抽桑,六月收瓜来拉着,这个瓜车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先秦:佚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同:鳏)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务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为:是,表判断。与:通“举”,选举,推举。修:培养。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归:

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藏:私藏。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故:所以。外户泛指大门。闭:关闭。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文言知识古今异义大道之行也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鳏寡孤独古义: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害人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今义:作为 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通假字〔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⒊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⒋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⒌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从外面。 7.选贤举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8.选贤举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

《晋书虞溥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虞溥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 【原文】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日:“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请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对,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成体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日: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盎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日

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日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关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贡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鸟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I表传》及交章诗赋数卡篇。(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译文】 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父虞秘,是偏将军,镇守陇西。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当时在操场阅兵比武,人们都争着去看,虞溥从不看一眼。郡中举为孝廉,任郎中,补尚书都令史。尚书令卫罐、尚书褚智都很器重他。虞溥对卫罐说: “从前金马开启符命,大晋顺应天意,应当恢复先王的五等封爵制度,以达到国运长久。不能承袭暴秦的法度,继续漠、魏的失误。”卫罐说:“历代都感叹此事,可是最终也没有改正。” 逐渐迁任公车司马令,任鄱阳内史。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学习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而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途径。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 ③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⑤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就会得到杜绝而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⑦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于:<介>“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不翻译。 而:<连>“就” 表示顺承关系 有: 因此 于 “在” 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外户而不闭 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子:以.为子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13.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15.〔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16.故:所以.17.〔外户〕泛指大门.18.〔闭〕用门闩插门.19.谓:叫做.20.〔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大道之行也》(含答案解析)

大道之行也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人不独亲.其亲( )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3)不独子.其子( ) (4)男有分,女有归.(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相与步于.中庭 C.达于.汉阴 D.告之于.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中庸全文及译文资料讲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 --子思 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 - “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 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 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实行不起来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做得太“过”,往往超过中庸的标准;愚钝的人却常常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昌明不起来的原因,我是知道的。贤德的人往往做过了头,不贤的人却常常达不到标准。 这如同饮食一样,人没有不进饮食的,但很少有人能品准饮食的味道的。” 第五章 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孔子哀叹说:“中庸之道大概流行不起来了吧?!” 第六章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译文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 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 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但 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原文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 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子:以.......为子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3.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5.独:单独。 16.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7.养:供养。 18.是:这。 19.终:终老,终其天年。。 20.〔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中1、表现诗人感时恨别,触景生情的诗句是: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2、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中1、表现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诗句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2、说明兵役之苛酷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说明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二男新战死。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出入无完裙。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含悲度日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形象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写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6、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7、能概括全诗内容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相似的地方 ; 它们都是构想出来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是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举例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有分,女有归“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幼所长”和“桃花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相似 《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甚么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追求的是像桃花园一般的没有苛刻的税收,官兵的欺压的安逸的社会,但他比较消极; 而后者则是对着大同社会一种美好的构想,是相对积极的态度。

赞扬高尚情操的诗句及赏析

赞扬高尚情操的诗句及赏析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毛诗?序》) 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 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朝?王冕《墨梅》) 这是通过自画的墨梅表现出作者清高绝俗的节操。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9.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10.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2.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 ③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⑤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就会得到杜绝而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⑦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于:<介>“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不翻译。而:<连>“就”表示顺承关系 有:因此 于 “在”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子:以.为子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3.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15.〔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16.故:所以.17.〔外户〕泛指大门.18.〔闭〕用门闩插门.19.谓:叫做.20.〔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嵇康传原文及翻译

嵇康传原文及翻译 嵇康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我们看看下面的嵇康传原文及翻译吧! 嵇康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嵇康传》原文: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 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康早孤,有 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 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 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又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 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 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 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 以违道为阙。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是以 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由斯而言, 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 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 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其略如此。盖其胸怀所寄,以高契难期,每思郢质。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至 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 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 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曰: 闻足下欲以吾自代,虽事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也。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故为足下陈其可否。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为令尹,是乃君 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知尧、舜之居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中1、表现诗人感时恨别,触景生情的诗句是: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2、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中1、表现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诗句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2、说明兵役之苛酷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说明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二男新战死。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出入无完裙。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含悲度日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形象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写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6、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7、能概括全诗内容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相似的地方; 它们都是构想出来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是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举例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有分,女有归“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幼所长”和“桃花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相似 《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甚么?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追求的是像桃花园一般的没有苛刻的税收,官兵的欺压的安逸的社会,但他比较消极; 而后者则是对着大同社会一种美好的构想,是相对积极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