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

一、填充题:

1.经络系统是由和组成的。

2.手少阴经与相表里。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3.手三阴经行于人体上肢内侧,少阴在、厥阴在、太阴在。

4.根据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交;手少阴心经交。

二、选择题:

1.手少阳经所属的脏腑是:()

A.心包

B.胆

C.三焦

D.膀胱

2.与足太阴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足阳明经

B.足少阳经

C.足太阳经

D.足厥阴经

3.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 奇经八脉

B 十二经别

C 十二正经

D 十二别络

4.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是:()

A 经别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5.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是:()

A 经别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三、名词解释:

1.奇经八脉

2.经络

3.别络

4.孙络

5.皮部

6.经筋

四、简答题:

1.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

2.何谓经脉、络脉?两者应如何区别?

3.简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4.奇经八脉、经别、经筋、别络各有哪些功能?

参考答案

一、填充题:

1. 经脉,络脉

2. 手太阳经,从足走腹上胸

3. 后缘,中线,前缘

4.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二、选择题:

1.C

2.A

3.C

4.D

5.C

三、名词解释:

1. 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

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2.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3. 是络脉中的较大部分。

4. 是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

5.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

6. 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

四、简答题:

1.答: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十五别络,以及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

2.答: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部分,多行于人体的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径。

络脉是经脉小的分支,多行于较浅的部位,从横交错,网络全身。

区别: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经脉行于人体深部,络脉行于人体浅部;经脉有一定路径,络脉纵横交错。

3.答: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通行气血阴阳,感应与传递信息以及调节机能活动。

4.答:(1)奇经八脉:首先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络与沟通,其次它能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与阴阳,最后它能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

(2)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3)经筋: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

(4)十五别络: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又起着渗灌气血阴阳,濡养、温煦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作用,以及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间在肢体的联系,加强十四经脉与躯体组织之间的联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医学入门·经穴起止》说:“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即是说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并像网络一样相互联络。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则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即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经络学说的形成 根据文献记载,当时已有经络系统的概念出现,如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书籍中,已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这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经脉学专著。但是,该书所载的十一条经脉,与现在的经络有所区别,它们彼此之间,是各不相干,互不联系的。而且尚未形成内属于脏腑的概念,且无络脉之记载。 《内经》总结了当时经络学说的成就,对于经络的名称、起止、交会、循行部位、经气流注次序,以及各经“是动”病、“所生病”的证候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同时还指出了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具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的作用。正是由于经络的相互衔接,在周身内外构成了网络周身的经络系统,从而使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经络系统的联系中形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内经》对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完整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以后历代医学研究和探讨经络学说的源泉。 稍后成书的《难经》在继承《内经》有关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上,补其未备,则对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及奇经八脉方面有所补充和发挥,特别是发展了奇经八脉理论,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从而使经络学说更趋系统化和完整化。 经络学说对于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同时,它还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晋代医家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元代医家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以及明代医家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不仅总结了当时的针灸学成就,而且对经络学说的发展及针灸临床病证的总结,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学中医者首先必须熟悉的。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张子和曾说:“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谓是至理名言。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习题集

第五章经络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着作是() A 《十四经发挥》 B 《难经》 C 《扁鹊心书》 D 《吴医汇讲》 E 《内经》2.正经是指() A 督脉 B 冲脉 C 十二经别 D 十二经脉 E 任脉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学说 B 卫气营血理论 C 脏腑学说 D 经络学说 E 五行学说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 A 阴阳五行脏腑 B 内外脏腑五行 C 手足五行阴阳 D 手足阴阳脏腑 E 手足五行脏腑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 A 手太阴肺经 B 足少阳胆经 C 足太阴肾经 D 足太阴脾经 E 手少阴心经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A 肺经,大肠经,胃经 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D 心经,膀胱经,肾经 E 三焦经,胆经,肝经 7.经脉的分支是() A 奇经八脉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E 气街 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A 阴经 B 带脉 C 奇经 D 阴维脉 E 阳经 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A 头面 B 手足 C 胸腹 D 上肢 E 下肢 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A 食指端 B 小指端 C 鼻翼旁 D 目内眦 E 目外眦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A 心 B 三焦 C 肾 D 肝 E 小肠

5第五章 按摩治疗穴位和部位的选择

5第五章按摩治疗穴位和部位的选择.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第五章按摩治疗穴位和部位的选择 (以下第五章按摩治疗穴痊和部位的选择包括第一节按摩治疗穴位的选择;第二节按摩治疗部位的选择。) 第一节按摩治疗穴位的选择 按摩治病,是用手法刺激腧穴,通过疏经通络,调和脏腑,平衡阴阳,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按摩疗效除与按摩手法、疾病变化相关外,还与选择适当的穴位或治疗部位有关。同样的按摩手法作用于不同的穴位或部位,机体的反应会有差异,临床疗效也就不同。临床取穴配穴应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结合腧穴的主治、功能、特性,有方有法,灵活多变。 (以下第一节按摩治疗穴位的选择包括一、选穴原则;二、配穴原则;三。特定穴的应用。) 一、选穴原则 按摩取穴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病证,其中可分为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对症取穴三个原则。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远部取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处较远部位的腧穴;对症取穴是指针对某些症状选取的腧穴。三者在临床运用时可随机配合使用。此外,尚有不少是属于前辈的经验取穴。 (1)近部取穴。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近部取穴就是根据这一规律提出的。这种取穴方法,是以痛为腧和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取穴方法。多用于治疗病变的脏腑、五官、肢体在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限的症状。具有祛除局部邪气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如胃痛用一指禅推或摩中脘、梁门;腰痛按揉肾俞、命门;鼻病按揉迎香、印堂;眼疾取睛明、风池;膝痛一指禅推或按揉膝眼、阳陵泉。 (2)远部取穴。是根据阴阳、脏腑经络学说的理论和腧穴的主治功能提出的。在具体运用时,有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之分。 本经取穴:即根据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取本经的穴位。如:胃痛按揉胃经上的足三里;心绞痛按揉心包经上的内关;腰痛拿按膀胱经上的委中穴。 异经取穴:即取与病症有关的表里经脉的穴位。如肝气郁结的胁痛,除取肝经的太冲外,还可配以与其相表里的胆经的阳陵泉穴。 远部取穴还包括“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如头顶痛拿太冲;脱肛按揉百会等。 (3)对症取穴。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功能主治而提出的.一般属于治标的范围如点按大椎退热;掐人中苏厥;按揉天枢止泻;按压支沟通便;拿揉丰隆化痰等。 (4)经验取穴。根据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选择穴位来治疗疾病。如手臂麻木按揉颈臂穴;急性腰扭伤按揉手背腰痛点;小儿疳积掐揉四缝穴。 二、配穴原则 配穴方法,是在经穴主治和选穴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病证的治疗需要,按一定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关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到信息的通路系统。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经者径也,有路径的意思。是主干。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络脉:经脉之旁出者为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网络的意思、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的所有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 一经脉: 1 十二正经: 前后中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径 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2 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是十二经脉外重要经脉,有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3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分别起于四肢膝肘以上,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 二络脉: 1 别络:有本经走别经之意,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 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作用。 补充正经没有达到的部位。 2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3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分布全身难以计数。有在体内“溢奇邪”, “通荣卫”的作用。 三连属部分 1 外连: 1)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连 缀(zhui)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2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点速记第五章

第五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手阳明经络 二、手阳明经脉 (一)循行:《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二)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粟不复。 (三)主要病候 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四)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第二节手阳明腧穴 手阳明腧穴共20穴,左右40穴。 1、商阳* (LI1)井穴 [定位]伸食指。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1)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 ?(2)热病,昏迷。 ?(3)手指麻木。 ?[刺灸法]向上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二间(LI2)荥穴二间寻来本节前

?[定位]侧腕对掌,半握拳。在食指本节(每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主治](1)目痛,齿痛,鼻衄,咽喉肿痛,口眼喎斜。 ?(2)热病。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3、三间* (LI3)输穴三间节后陷中取 ?[定位]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主治](1)目痛,齿痛,咽喉肿痛。 ?(2)身热,腹满,肠鸣。 ?(3)手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4、合谷* (LI4)原穴 ?[定位]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1)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喎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 (2)热病,多汗,无汗;瘾疹,疟疾。 (3)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4)小儿惊风,半身不遂,上肢疼痛、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的桡侧部和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结构。 ?5、阳溪* (LI5)经穴阳溪腕上筋间是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第四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四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阳明经脉、手阳明络脉、手阳明经别和手阳明经筋。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商阳,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第一节手阳明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与手太阴肺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口、下齿、鼻,属大肠,络肺,在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络脉别于偏历。经别入柱骨,循喉咙。经筋结于肩前,绕肩胛,挟脊,上额角,散络头部。 一、手阳明经脉 (一)经脉循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膈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一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 【注释】 [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此按曲肘立拳位描述,故称上廉。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因其分歧,合称歧骨。中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 [5]臂上廉:前臂桡侧,此按曲肘立拳体位,故称上廉,即阳溪至曲池穴之间。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约曲池穴部。 [7]髑骨:肩胛骨肩峰部。 [8]柱骨之会:柱骨,指颈椎,或指锁骨;会,此指大椎穴。 [9]缺盆:锁骨上窝部;缺盆骨即锁骨,其上有缺盆穴。 [10]交人中:经脉在人中左右交叉。 手阳明大肠经,①从食指末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第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部(锁骨上窝),⑥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⑦从缺盆部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夹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口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灵枢·经脉》)。 【注释】 [1]颈肿:据《脉经》、《太素》、《铜人》和《素问》林亿新校正引文及《脉书》文字应 作“出页肿”。

针灸治疗学复习题__总论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一、填空题 1.五输穴中,阴经经脉的合穴五行属,阳经经脉的荥穴五行属。 2.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按金、木、火、水、土的排列次序,分别是五输的、、、,相应穴位是、、、、穴。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取之井,取之荥,取之输,取之经,,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4.据《难经·六十八难》的记载,五输穴中,井主,荥主,输主,经主,合主。 5.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原则是虚则,实则。 6.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咳喘气急、喉中痰鸣应取穴,针用法;喘息气短、自汗乏力、脉弱无力应取穴,针用法。 7.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胃实证应泻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属;胃的虚证应补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 8.按五输穴异经补母泻子法,肝实证应泻穴,肝虚证应补穴。 9.五输穴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之法。 10.《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之有疾也,”;又说:“五脏之有疾也,” 11.十六大络中,除了十二经脉各有个络穴外,还有脉之络,脉之络,以及和。 12.原络配穴法又称,是配穴的代表。如肺经先病,大肠经后病,取肺经原穴,配大肠经络穴。 13.任脉上的6个募穴从上到下依次是、、、、、。 14.俞募配穴法是。为配穴法的代表。例如呼吸系统病症以配。 15.十六郄穴是十二经的郄穴加之郄、之郄、之郄、之郄。 16.根据郄穴的治疗作用,急性胃痛取,肺病咳血取,心绞痛取,胆绞痛取。 17.八会穴中,气会,血会、筋会、脉会。 18.根据八会穴的主治作用,脏病应取,腑病应取,气病应取,血病应取,筋病应取,脉病应取。 19.下合穴中,大肠下合于三焦下合于。 20.八脉交会穴中,内关通脉,配通脉的穴主治病症。 21.偏头痛、耳鸣、胸胁痛等症用八脉交会穴,应首选通脉的穴和通脉的穴。 22.列缺配照海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3.后溪配申脉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4.特定穴中,脾经原穴是,胃经络穴是,肾的募穴是,心包经郄穴是,大肠下合穴是,髓会。 25.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26.足少阳胆经原穴是,络穴是,郄穴是,合穴是,八脉交会穴是。 27.手少阴心经络穴是,足少阳经郄穴是,足少阴经合穴是,阴维脉郄穴是,与带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是。 28.手太阴肺经太渊穴的特定穴性质为:既是,又是,还是。 29.在特定穴中,急性病一般选用穴,六腑病一般选用穴,气病取,表里经合病则首选穴。 30.关元因是的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故可用于治疗胃肠、脾、肝、肾的病变。 31.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是,与奇经八脉的脉相通,配与阴跻脉相通的穴,主治病症。 32.治疗大肠病症,八会穴可取穴,下合穴宜用穴,俞募配穴应取、穴。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3)躯干部的分布 阳明经腹面,太阳经背面,少阳经侧面,足三阴经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机能 督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一词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首见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经络学说对指导临床各科特别是对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办法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经络学说,甚至认为“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医学入门·运气》)。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特别是月的盈缺与时间)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内经》称之为“气穴”。而世又有“脑穴”、“经穴”等名称)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本章主要介绍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并简要介绍经络学说的运用。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并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要形成经络学说,首先要形成经络概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形成经络概念的客观依据,主要是施行针灸、推拿、气功(特别是前二者)等保健、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主观感觉到的传导现象(简称“感传”或称“经络现象”,但“经络现象”所包括的内容更广)。但是,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与经络有关的两份写本(《五十二病方》,为之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脉名而无经名。很可能早期的医学家们认为经络的感传现象即是人体中的血管活动,故称之为脉。另外,这两份写本虽各自描述了十一脉的起止及所走线路,但却没有个穴位的名称,“脉”同脏腑的关系也未建立,诸“脉”之间亦无联系,这说明,“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它是对“脉”的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即是将“脉”按深浅、大小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由此可见,帛书的记载只是经络学说的雏形而已。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已经形成。在《内经》中系统地论述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的证候审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经、经筋、皮部等内容,对奇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内经》还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此外.《内经》还提出了经络中气血运行同自然界水流和日月运行相联系的观点。 《内经》以后,历代对经络学说又有一定的发展。如《难经》创“奇经八脉”一词;晋·皇甫谧集《内经》、《难经》、《明堂孔穴》等书中有关针灸经络的内容,编成《针灸甲乙经》,书中所载穴位名称有349个。唐·甄权对古代的“明堂图”(经络穴位图)进行修订,孙思邈说;“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耳。……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千金要方·明堂三人图》)。可见原图是用彩色标线的。宋·王惟一主持铸造经络穴位模型“铜人”,并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较之甄权的明堂图又进了一步。来·王执中编的《针灸资生经》,对穴位又有所增补。元·滑寿在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的基础上编著成《十四经发挥》,以后论经络者多以此书为主要参考资料。明·李时珍就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著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针灸在很久以前就已传播到海外。随著现代科学的发展,针灸经络研究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逐步展开。那些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经络理论的人,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针灸医生。循经感传现象则是国外经络研究工作的起步。对中国的针灸界来说,外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研究工作,不仅具有借鉴的意义,更具有启发意义。 1. 对经络的几种看法 国外学者对经络的实质问题同样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一些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功能的表现。这种观点在国外比较流行。当然,异议者也不少。如有人认为经络是位于皮下的低电阻通道。还有人提出经络是位于人体已知结构之间的流体通道,它存在于筋膜包裹的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干的空隙中。这种空隙是经络赖以传导信息的体液通过的场所。而液体在脉管外的流动则主要依赖于肌肉的运动。Lonesau-Tirgooistec(1990)等认为经络可以被看作是已知结构(如肌肉、血管和神经)之间的间隙所构成的一个重要“通道”途径,可移动的电荷即可延著这些间隙从身体的一个区域移到另一个区域。日本的高野千石(1991)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经络是某种粘滞度低,离子强度高,传递重要生命物质的血管外通道。当然也有人从组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比如Thomas(1977)提出经穴的物质基础可能是某种既非血管又非神经的,但又和二者密切相关的成网状分布的原始的组织丛。这种原始组织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并具有活跃的代谢和传递作用。近年来,间中喜雄也提出X信号系统的假说,认为人体中残留著种族发生初期形成的原始信号系统。它被以后发展起来的多层次的复杂信号系统(自动调控系统)的网络所掩盖。这个系统能够敏锐地感知和辨别体内外极其微弱的动因,并可向远隔部位传导,在针刺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人从胚胎发育、生物场、电磁的生物效应等角度提出各种不同设想,反映了国外学者探索经络实质的各种思路和倾向。 2.对循经感传的研究 (1) 临床报道这类文章以日本为多见。 早在1948年,日本的柳谷素灵即提到在针刺穴位时,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最详细、最典型的报道发生在一位叫白万郎的日本商人身上。他因为视神经萎缩而接受针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感传现象非常显著。经统计,感传线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一致的有三条经,即大肠经、肾经、任脉;基本上一致的有十六条经,相似的有一条经。但对于这一病例,日本学者认为可能与该病人在幼年时被雷电击伤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 一、填空题 1、经络就是经脉与 ( ) 得总称。 2、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得名称,最早见于 ( ) 。 3、最细小得络脉称为 ( ) 。 4、同名得手足阳经在 ( ) 交接。 5、除 ( ) 经外,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得背面。 6、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 ( ) 开始。 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足少阴肾经下接 ( ) 经。 8、十二经脉中,左右交叉于人中,并至对侧鼻旁得经脉就是 ( ) 。 9、相为表里得两条经脉,都在 ( ) 交接。 10、十二经脉中,具有。连舌本,散舌下”循行特点得经脉就是 ( ) 。 11、手厥阴心包经与 ( ) 经相表里。 12、称为“阳脉之海”得经脉就是 ( ) 。 13、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得经脉就是 ( ) 。 14、十二经别得循行分布特点,可用 ( ) 四个字概括。 15、十二经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任脉、督脉得别络与 ( ) ,共称“十五别络”。 16、冲、任、督三脉同起于 ( ) ,故有“一源三歧”之说。 17、对经穴刺激引起得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 ( ) 。 18、足少阴肾经起于 ( ) 。 19、手太阳经属 ( ) 络 ( ) 。 20、手三阴经从 ( ) 走向 ( ) 。 21、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 ( ) 处交接。 22、十二经脉得分布,在小腿下半部与足背部, ( ) 在前缘, ( ) 在中线。 23、经筋,就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 ( ) 、 ( ) 得体系。 24、首次提出“十四经”命名得著作就是 ( ) 。 25、阳跷脉起于外踝下 ( ) 经得巾脉穴。 26、阴阳维脉得主要功能就是维系联络 ( ) 。 二、选择题 ( 一 )A1 型题 27、奠定经络学说理论体系( )基础得古典医籍就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 C、《伤寒杂病论》 D、《阴阳十一脉灸经》 E、《十四经发挥 } 28、首创“奇经八脉。一词得古典医籍就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阴阳十一脉灸经》 E、《针灸甲乙经 } 29、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得就是 ( )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中医护理三基试题及答案第五章 经络与腧穴资料

中医护理三基试题及答案第五章经络与腧 穴

第五章经络与腧穴 A型题 1.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是(A) A.十二正经 B.奇经八脉 C.十二别经 D.经筋 E.十五别络 2.十二经脉命名主要包括哪三方面(C) A.阴阳、五行、脏腑 B.阴阳、五行、手足 C.手足、阴阳、脏腑 D.手足、脏腑、五行 E.手足、阴阳、五脏 3.十二经脉中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A) A.头面部 B.胸部 C.腹部 D.四肢末端 E.体侧 4.手厥阴经联系的脏腑是(C) A.肺 B.肝 C.心包 D.三焦 E.胆 5.手太阳经联系的脏腑是(D) A.胃 B.膀胱 C.三焦 D.小肠 E.大肠 6.足少阳经联系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胆 C.心包 D.三焦 E.肾 7.与手太阴经相表里的事(E) A.足太阴 B.手太阳 C.足少阳 D.足厥阴 E.手少阴 8.与手少阳经相表里的是(A) A.手厥阴 B.手太阳 C.足少阳 D.足厥阴 E.手少阴 9.与足少阴经相表里的是(B) A.足太阴 B.足太阳 C.足少阳 D.足阳明 E.足少阴 10.与足少阳经相表里的是(D) A.足太阳 B.足少阳 C.足阳明 D.足厥阴 E.足太阴 11.阴脉之海是指(B)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足少阴肾经 12.十二经脉之海指的是(C)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足太阳膀胱经 13.经络系统的组成是(B) A.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筋、皮部 B.经脉、络脉、经筋、皮部 C.经脉、别络、经筋、皮部 D.经脉、经别、经筋、皮部 E.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筋、经别14.手三阴经的走向为(A)

中医经络基础学习知识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经者,径也。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 (一)经脉系统 1.十二经脉 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 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内容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有经络的意思,为纵行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从“经”分出而遍布的小支。“经”和“络”虽有区别,但循行、分布是紧密相连,彼此衔接,沟通人体的上下、内外,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难以计数的孙络等。 一、经脉 经脉可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三种。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名十二正经。它是以手足阴阳定名,并根据在体表左右对对称的分布位置和它所络属的脏腑,计有手、足阳经各三对。在上、下肢体内侧的经脉为属脏的阴经,称手三阴和足三阴,联络相为表里的腑;在上、下肢外侧的经脉为属腑的阳经,称手三阳和足三阳,联络相为表里的脏。十二经脉的循行和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循行方向为: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或腹。在它的循行路线上,各分布着许多穴位,称为经穴。为治疗本经脉所主治的和所络属脏腑的有关疾病的治疗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和循行见附表1-1、1-2、图1-1、1-2、1-3.

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根据脏腑生理和病理的特性,构成了太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少阳与太阳的表里关系,这种关系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又根据十二经脉的主治性能,在治疗上可按照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本经取穴,是病在某经,可取该经的有关穴位,异经取穴,可取与该经有关的经脉(如相为表里的经脉)进行治疗。 表1-1 十二经脉体表分布和相互关系 经别阴经(内侧)(里)阳经(外侧)(表) 位置名称络属关系名称络属关系 前中后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心经 属肺,络大肠 属心包,络三焦 属心,络小肠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属大肠,络肺 属三焦,络心包 属小肠,络心 前 中(侧)后足太阳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属脾,络胃 属肝,络胆 属肾,络膀胱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属胃,络胃 属胆,络肝 属膀胱,络肾 表1-2 十二经脉循行与分布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肺,络大肠,与胃联系 从胸→手臂内侧前缘→手姆指 属心包,络上、中、下三焦,通过横膈 从胸→手臂内侧中间→手中指 属心,络小肠,与眼联系 从胸→手臂内侧后缘→手小指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大肠,络肺 从食指→手臂外侧前缘→肩→颈→头面 属上、中、下三焦,络心包 从无名指→手臂外侧中间→肩→颈→头侧面 →与耳、眼眶联系 属小肠,络心,与胃联系 从小指→手臂外侧后缘→肩→头面→眼耳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胃,络脾 从头面→胸腹→腿外侧前缘→足次趾 属胆,络肝 从头侧→胸胁→腿外侧中间→足第四趾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习题集

第六章体质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 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 A.体表形态B.体格C.体型D.体姿E.性征 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 A.皮肤之厚薄B.肤色C.腠理之坚松D.形体之肥瘦E.身高 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 A.体型B.体重C.体姿D.身高E.性征 4.体质是指人体的() A.身体素质B.心理素质C.身心特性D.遗传特质 E.形态结构 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 A.《伤寒杂病论》B.《妇人良方》C.《景岳全书》D.《内经》 E.《千金要方》 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A.可变性B.连续性C.复杂性D.普遍性E.稳定性 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 A.可变性B.稳定性C.全面性D.普遍性E.复杂性 8.健康之人应为()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肥胖质E.瘦小质 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 A.火旺体质B.痰湿体质C.心气虚体质D.脾气虚体质E.肝郁体质 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 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肝郁质E.阳虚质 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 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阴虚质E.气虚质 12.以下除哪项外,都是小儿的体质特点() A.脏腑娇嫩B.形气未充C.易虚易实 D.易寒易热E.代谢缓慢 13.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老人的体质特点() A.精气神渐衰B.脏腑功能减退C.代谢旺盛 D.气血郁滞E.阴阳失调 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 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火化 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 A.寒化B.实化C.虚化D.湿化E.燥化 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和,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属于()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阳亢质E.痰湿质 1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属于()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气郁质E.阳虚质 18.某人形体偏胖,面色萎黄,食量较小,喜饮热水,性格内向,动作迟缓,容易疲劳。属于()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阴虚质E.气郁质 (二)B1型题 A.体格B.体型C.体重D.体姿E.性征

中医护理三基试题及答案第五章经络

第五章经络与腧穴 A型题 1.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是(A) A.十二正经 B.奇经八脉 C.十二别经 D.经筋 E.十五别络 2.十二经脉命名主要包括哪三方面(C) A.阴阳、五行、脏腑 B.阴阳、五行、手足 C.手足、阴阳、脏腑 D.手足、脏腑、五行 E.手足、阴阳、五脏 3.十二经脉中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A) A.头面部 B.胸部 C.腹部 D.四肢末端 E.体侧 4.手厥阴经联系的脏腑是(C) A.肺 B.肝 C.心包 D.三焦 E.胆 5.手xx经联系的脏腑是(D) A.胃 B.膀胱 C.三焦 D.小肠 E.大肠 6.足少阳经联系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胆 C.心包 D.三焦 E.肾 7.与手xx经相表里的事(E) A.足太阴 B.手太阳 C.足少阳 D.足厥阴 E.手少阴 8.与手少阳经相表里的是(A) A.手厥阴 B.手太阳 C.足少阳 D.足厥阴 E.手少阴 9.与足少阴经相表里的是(B) A.足太阴 B.足太阳 C.足少阳 D.足阳明 E.足少阴

10.与足少阳经相表里的是(D) A.足太阳 B.足少阳 C.足阳明 D.足厥阴 E.足太阴 11.xx之海是指(B)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足少阴肾经 12.十二经脉之海指的是(C)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足太阳膀胱经 13.经络系统的组成是(B) A.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筋、皮部 B.经脉、络脉、经筋、皮部 C.经脉、别络、经筋、皮部 D.经脉、经别、经筋、皮部 E.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筋、经别 14.手三阴经的走向为(A) A.胸走手 B.手走头 C.头走足 D.足走腹 E.手走胸 15.足xx经的走向为(C) A.胸走手 B.手走头 C.头走足 D.足走腹 E.手走胸 16.前发际至后发际常用骨度为(B) 寸寸寸寸寸 17.天突至胸剑联合常用骨度为(C) 寸寸寸寸寸 18.脐中至耻骨联合常用骨度为(C) 寸寸寸寸寸 19.xx胎位的腧穴是(B)

中医学基础——第六单元 经络

中医学基础——第六单元经络 细目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手足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和手足三阳经(太阳、少阳、阳明) 2.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3.十五别络: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 细目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要点一走向交接 1.走向规律: 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 足三阴,从足走腹; 手三阴,从胸走手;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要点表里相合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要点三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 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细目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而三歧”。督脉分布于腰、背正中线。 任脉分布于腹、胸正中线。 冲脉挟挤而行,直冲而上,分布于腹、胸。 任脉督脉 冲脉 细目经络的生理功能 要点一经络的基本功能

1.联系作用 2.感应作用 3.濡养作用 4.调节作用 要点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一)奇经八脉共同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3.与某些脏腑密切相关 例题 从头走足的经脉是 A.手三阴经 B.足三阴经 C.手三阳经 D.足三阳经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D 十二经脉的循行中,手厥阴心包经下接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太阴肺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阳明胃经 『正确答案』D 下列关于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手太阴与手阳明为表里 B.手厥阴与手少阳为表里 C.足太阳与足太阴为表里 D.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 E.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 『正确答案』C 奇经八脉中,同起于胞中的三条奇经是 A.督脉、任脉、冲脉 B.督脉、任脉、带脉 C.督脉、任脉、维脉 D.督脉、任脉、跷脉 E.任脉、冲脉、带脉 『正确答案』A

第四章经络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与足太阳经起点相接的是: A、手少阴经 B、手太阳经 C、手阳明经 D、足少阴经 E、手太阴经 2、与行于上肢内侧中线的经脉相表里的经是: A、心包经 B、大肠经 C、小肠经 D、三焦经 E、心经 3、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胃经之前是: A、肝经 B、大肠经 C、心包经 D、三焦经 E、小肠经 4、经络系统的主干是: A、经脉 B、络脉 C、经筋 D、皮部 E、脏腑 5、最细小的络脉是指: A、孙络 B、别络 C、经筋 D、皮部 E、浮络 6、别行的正经是指: A、经脉 B、络脉 C、经筋 D、经别 E、别络 7、阴经之经别从本经别出后循行于体内,与()相合: A、本经 B、相为表里的阳经 C、本经的别络 D、脏 E、腑 8、手太阳经络于(): A、心 B、小肠 C、大肠 D、肝 E、肾

9、肝的经脉名称是: A、足厥阴 B、足太阳 C、手太阴 D、手厥阴 E、足少阳 10、下列有表里关系的是哪一项: A、手太阴与手太阳 B、足厥阴与足少阳 C、阴维与阴阳维 D、任脉与督脉 E、足太阳与足少阳 11、足太阴经所络的脏腑是: A、胃 B、肾 C、脾 D、膀胱 E、心 12、手足阳明经交接的部位在: A、食指端 B、小指端 C、目内毗 D、鼻翼旁 E、足大趾 13、手太阴肺经行于上肢的部位是: A、外侧前缘 B、外侧后缘 C、内侧中线

D、外侧中线 E、内侧前缘 14、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 A、冲脉、任脉 B、督脉、带脉 C、阴跷、阳跷 D、阴维阳维 E、阴跷阴维 15、奇经八脉中,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A、阴维脉、阳维脉 B、带脉 C、阴跷脉、阳跷脉 D、任脉 E、督脉 16、奇经中分支入肾的经脉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阴维脉 E、阳跷脉 17、既称“血海”,又称“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肝脉 18、不是纵向循性的经脉是: A、冲脉 B、督脉 C、任脉 D、带脉 E、阴维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