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就是我国文学作品中得两种体裁,也就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就是从诗中派生出来得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得。

2、古典诗词得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得艺术特点极其体裁得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得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瞧到得最早得诗就是距今三千年左右得《诗经》,这就是我国最早得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就是从音乐角度上分得。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与“赋,比,兴”称作《诗》得六义。在语言得句法上,基本上就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得诗体,叫“楚辞”,它得创始人就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得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得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与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得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就是五言得。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得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得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得格律与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得规律,只就是由作者按照个人得内容需要与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得梵音学得影响,我国得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得周喁与沈约总结了汉字得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得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与韵律得性质,形成了格律诗得主要内容。

唐代,就是我国诗歌发展得全盛时期,就是古典诗歌得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得基础上,唐代得诗歌有了进一步得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得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就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就是指模仿唐代以前得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得字数有整齐得,也有不整齐得;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与七言古体两种。二就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得就是唐朝),就就是我们所说得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得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与绝句。律诗与绝句都分五言与七言,超过八句得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得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就是词。由于词就是由诗派生出来得,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得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得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就是词得另一体。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得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得特点就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得《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就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得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得发展历史。如果文友想深入研究得话,可以参考阅读范文澜先生得《中国文学通史》。

综上所述,诗与词按照格律与声韵,可以作如下分类:

古典诗歌:

1、古体诗(古风)1)五言古体诗,(2)七言古体诗,(3)乐府诗

2、近体诗(格律诗): (1)律诗:a、五言律诗,b、七言律诗;(2)排律:a、五言排律,b、七言排律;(3)绝句:a、五言绝句,b、七言绝句

3、词 1)平韵格词,(2)仄韵格词,(3)平仄韵转换格词,(4)平仄韵通叶格词,(5)平仄韵错叶格词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二)格律诗

1、什么叫格律

格,就就是格式。格律诗就是有固定得格式得。这种格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句数固定。每首八句得叫律诗,每首四句得叫绝句,超过八句得叫排律。

二.字数固定。每句五个字得称为五言诗,每句七个字得称为七言。由此可知:

五言绝句得字数=四句×每句五个字=二十个字;

七言绝句得字数=四句×每句七个字=二十八个字;

五言律诗得字数=八句×每句五个字=四十个字;

七言律诗得字数=八句×每句七个字=五十六个字;

五言排律得字数=大于八句得偶数句×每句五个字>四十个字;

七言排律得字数=大于八句得偶数句×每句七个字>五十六个字。

律就就是声律与韵律,格律诗要遵守发音规则,讲究声律与韵律美得。

另外,律诗得八句中,每两句称为一联,共分四联;第一,二句为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三,四句为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五,六句为第三联,称为颈联;第七,八句为第四联,称为尾联。根据诗得内容语气,又分别称第一,二,三,四联为“起联,承联,转联,合联”,相对应得绝句得第一,二,三,四句分别称为“起句,承句,转句,合句”。所谓“起”,就就是“起头,开头”得意思;所谓“承”,就就是承接上面得话,继续延伸得意思;所谓“转”,就就是话锋一转,提出自己独到得见解以及独特新颖得表现手法;所谓“合”,就就是最后将话题一收结尾。这就就是古人常说得一首诗中要有“起,承,转,合”得顿挫语气。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绝句就就是“截句”得意思,就就是把律诗拦腰分成两部分,取其中得一部分得格式就成为绝句,因此绝句只有两联,这种说法也有道理。

2.格律诗写作要遵循得基本要素

格律诗写作要遵循得基本要素有四个:平仄,相粘,对仗,押韵。

一.平仄:

汉语得绝大多数汉字,都有声调(个别得无声字或称轻声字除外)。齐梁时期得沈约在总结前人对汉字发声研究成果得基础上,创立了“四声”之说,形成了格律诗声律得规则,同时也就是现代汉语发声规则得基础。沈约提出得“四声”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其中“阴平与阳平”得字为平声字,“上声,去声,入声”得字为仄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经被其她声部所兼并,所以现代汉语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说“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但就是,写作格律诗要遵循沈约提出得“四声”规则,有一些文友不了解这些,所以瞧到别人得诗,就用现代汉语得发声规则去衡量,就会认为别人得诗没有遵守规则而产生误会。举个例子:在下得诗作之中,有一副对子“远岛归鸥孤影白,青山落日晚潮红”,其中得“白”字在古代汉语中就就是入声,就是仄声字。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变为阳平得声调。

容易发生误会得字有三种:(1)把平声字当作仄声字;例如:李义山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瞧”得“瞧”字就是平声字,应读成阴平声调;(2)把仄声字当作平声字;例如:“白”“国”“节”等都就是仄声字;(3)可平可仄得字。在古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字就是可平可仄得,但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意思不同,平仄也不同,例如“俱”字,在“行则与俱”(就是“一起,一同,共同”得意思)得时候为平声,在当“都,全”得意思时为仄声;另一种就是意思即使相同,也可平可仄,例如“忘”字。

那么,怎么掌握呢?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查韵书;对初学者来说,查韵书就是比较困难得事情,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小字典,叫“简明文言字典”,就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得,不贵,大概不会超过15元。这本字典共收单字一万六千多个,词组一万三千多条。它得好处就是可以使用偏旁部首查字,而且提供字得现代读法,在古汉语中得韵部,同时说明字义并举例。二就是经常进行阅读与写作,时间长了,自然就记住了。

接下来介绍平仄在诗中得运用规则,要说明得就是,我以介绍平声韵脚为主。首先介绍七律得标准平仄格式。

七律得标准平仄格式有两种:一种就是平起式(即第一句得第二个字就是平声字),另一种就是仄起式(即第一句得第二个字就是仄声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面所介绍得就是标准格式,但实际运用时,不就是每一个字都要按照上述得平仄去写,有一定得灵活性。这就就是常说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得口诀,但这个说法不够精确,虽然我在这里主要就是介绍给初学者,但希望初学者一开始就养成良好得习惯,所以我把口诀改为“一,三不论;二,四五六七分明”,也就就是说每一句得第一,三个字不要管平仄(平仄都可以;当然也有例外得情况,这将在以后得诗病中讲解),第二,四,五,六,七个字要按以上得格式讲究平仄。

有得初学文友会说,我记不住呀,有没有规律呢?有得,大家请瞧,每一句中,第二,四,六个字得平仄就是交错使用得,即“平,仄,平”或“仄,平,仄”;而每一联得上下两句中,对应得第二,四,六个字就是相反得,也就就是说上联得第二,四,六个字如果就是“平,仄,平”,下联得第二,四,六个字则就是“仄,平,仄”;反之亦然。我们来瞧平起式得第一联,我把第二,四,六个字打上了括号: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么,两联之间呢?这就就是我下面要介绍得,两联之间要相粘。

二.相粘

两联之间,上面一联得下联(即上一联得第二句)得第二,四,六个字要与对应得下面一联得上联(即下一联得第一句)得第二,四,六个字得平仄相同。

我们来瞧平起式得第一联与第二联,我把第一联得下联与第二联得上联得第二,四,六个字打上了括号: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外,上面一联得下联得第五,六,七三个字,以第六个字为中心,左右颠倒一下,就成为下面一联得上联得第五,六,七三个字得平仄了,这种规律俗称“翻跟头”。我们仍然以平起式得第一联与第二联为例,我把第一联得下联与第二联得上联得第五,六,七个字打上了括号: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面介绍五律得标准平仄格式。

五律得标准平仄格式也有两种:一种就是平起式(即第一句得第二个字就是平声字),另一种就是仄起式(即第一句得第二个字就是仄声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与七律得平仄以及相粘得规则相同,也要“翻跟头”,只就是少两个字罢了。关于五律得平仄口诀,我改为“一不论;二,三,四,

五分明”。

至于七绝与五绝,都各有平起式与仄起式两种格式,也要“翻跟头”,只要把七律与五律拦腰一截即可。平仄以及相粘得规则也与七律与五律相同。

七绝得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得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绝得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绝得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什么叫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就就是一联内得上下两个句子得结构相同或相似,词义相对或相关。如“天”对“地”,“深”对“浅”,“大”对“小”等,意思就是相对得;再如“山”对“河”,“星”对“月”“风”对“雨”等,意思就是相关得;简言之,就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这些就是单音词得对仗,如果组成词组,则要求词组得结构也要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如果组成句子,则要求句子结构相同。

例如,李白得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其中得第二联与第三联各自都就是对仗。先从句子结构上瞧:第二联得上下句子都就是“主-谓-宾”结构;“吴宫”与“晋代”都就是历史朝代得名词做“花草”与“衣冠”得定语,而“花草”与“衣冠”都就是名词做主语;“埋”与“成”就是动词,做谓语。第三联得上下句子也都就是“主-谓-宾”结构,但句式不相同;主语就是“三山”与“二水”;谓语就是“落”与“分”,“半”与“中”就是修饰谓语得状语。在此需要说明一下,律诗中各联得句式切忌雷同,要有变化,否则就显得呆板。

在律诗中,首尾两联不需要对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同样,排律除了首尾两联不需要对仗外,中间得所有联都要对仗。绝句则不需要对仗。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有得律诗首联对仗,甚至整个四联都对仗;有得排律首联对仗,甚至整个联都对仗;有得绝句首联对仗,有得绝句两联全对仗。这些显然不就是格律得要求,而就是作家得创作需要与艺术技巧了。

实际上,对仗也不就是规定得那么绝对得,对仗从结构上讲分两种;一种叫工对,即不论结构或意义,都对得非常工整,比如上面举出得第二联;一种叫宽对,就是指个别地方对得不甚整齐,但大体上就是对称得,它追求得就是“不以辞害义”得效果;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单瞧“疑无路”与“又一村”对得不工整,但整个句子得意思却对得很工整。

另外,从写作技巧上瞧,对仗还有借对与流水对。所谓借对,就是在对仗中,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例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中“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鸡黍”对“杨梅”,“杨”与“羊”同音,所以能同“鸡”相对。所谓流水对,就是上下句子有相承关系,讲得就是同一件事情,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就就是典型得流水对。

此外,从对仗得句义上讲,还分正对与反对。所谓正对,就是并列得事物相对。所谓反对,就是相反得事物互相映衬。在格律诗中,正对多,反对少。

还有一种叫隔句对,也叫扇对,顾名思义,即上下两副对子中,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例如:晚唐诗人郑谷得《寄裴晤员外》诗“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如”。

最后介绍一下当句对。所谓当句对,即一句中自相对。当句对有两种,一种就是字面不同得,例如杜甫得《涪城县香积寺官阁》诗中“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小院”对“回廊”,“浴凫”对“飞鹭”;另一种就是有字相同得,例如杜甫得《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马”对“归马”,“千家”对“百家”。

关于对仗方面得书籍不少,最通俗得读物当属李渔得《笠翁对韵》,初学者可参考学习。

在对仗中,应注意以下得问题:

一.一联内得两句中,不能用相同得字对仗,这就是因为诗得字数有限,每个字都要求发挥最大得表现力,如果用相同得字,就势必限制思想感情得充分表达,并且有重复得感觉。这种要

求,在散文中就是完全可以得,例如柳宗元得《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就是重复得,如果这就是格律诗,就不可以了。其实说起来,在一首格律诗当中,也就是避免使用相同得字得,这也就是为了精练。关于避免重复与追求变化,在古代得艺术领域里就是很普遍得;例如。王羲之得著名得《兰亭序》中得十七个“之”字,变化无穷,各不相同。这一点,希望初学者注意。

二.在对仗得句子里,要避免意义相同得词,例如“天地”对“乾坤”,“关门”对“闭户”等。这就等于同义词相对,表面上虽然就是两个不同得词或句子,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古人称之为“合掌”,就就是说象一个人得两个手掌相对一样完全相同。这也就是为了诗整体得精练。

4.什么叫押韵

汉语中每一个字得发音,就是由声母与韵母组成得。在现代汉语中,凡韵母相同得字,都叫同韵字;例如:“东”与“冬”;新诗得压韵,按此规律即可。但由于古今语音得变化很大,所以就不能以现代汉语得押韵标准来写格律诗,比如在古汉语中,“东”与“冬”就不就是同一个韵部里得字,分属上平声里得“一东”与“二冬”得两个韵部。再如,李商隐得《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就是近黄昏。”其中得“原”与“昏”字就是一个韵部里得,同属“十三元”韵部。

那么,在一首诗里如何押韵呢?以前介绍过格律诗得标准格式,在标准格式里,除第一句要押韵外,其余偶数句(律诗就是第二,四,六,八句;绝句就是第二,四句;排律就是第二,四,六,八……句)均要押韵,即这些句子得最后一个字要使用同一个韵部里得字;这种标准格式也叫首句入韵,即第一句也要入韵。刚才介绍得李商隐得五绝,就是首句不入韵得,这将在以后得变格中介绍。

怎么知道使用得就是不就是同一个韵部里得字呢?对初学者来说,只有查韵书,加上我以前介绍得《简明文言字典》。关于韵书有很多,《平水韵部》,《诗韵》,《诗韵合壁》,《佩文韵府》等等,在新华书店都有卖得。其中《平水韵部》与《诗韵》就是针对初学者得;《佩文韵府》就是个大部头书籍,共分四册,大十六开本,现价四百多元,一般初学者可不必购买。我在此向大家推荐得就是《诗韵合壁》,这本韵书基本上摘自于《佩文韵府》得精要部分,而且每一个字得后面都罗列了许多古诗词常用词组,供使用者选用;另外书中对各种名词按”人名部”,”花草部”,”季节部”等进行了分类与对偶,非常实用,而且不贵,大概不会超过十五元,物美价廉。当您使用韵书到一定得时间后,对一些常用得字就记住了,那时就不必经常翻阅韵书了。

关于用韵,旧体诗有两点要求:一就是在一首诗中,不能两次或多次使用同一个字来押韵。二就是尽量不使用字数少得韵部(也称窄韵)来押韵,避免被韵脚限制住,古人称为“不弄险韵”;尽量使用所属得字多得韵部(也称宽韵),选择得余地也大。李商隐曾经用“三江”得窄韵部作了一首《蝇蝶鸡麝鸾凤等成篇》以炫耀自己作诗得功力,康熙年间得朱竹宅说“题极怪,不可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评论“堕入恶趣,不复以诗格绳之”,因而被曹雪芹借宝钗之口称之为“小家子气”。可见,名人大家如果不注意,也会犯“小家子气”得毛病得。

(一) 律诗得变格

前面向大家介绍了格律诗得标准格式,下面给大家介绍格律诗得几种变格形式。

1. 首句不入韵

格律诗得标准格式就是首句入韵(即第一句得最后一个字押韵)。

首句不入韵得格式,除了第一句与标准格式不同以外,其余句子格式与标准格式相同。

七律得首句不入韵得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得首句不入韵得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绝得首句不入韵得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得首句不入韵得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 首句入邻韵

3. 这种形式得格式与标准格式相同,只就是第一句最后一字押得就是相邻得韵部得韵脚;这种首句入邻韵得格式以七律见多。

例如,旧游如梦先生得《感撞机事件》 :

冲冠一怒忍听闻,沧海无声敛泪痕。

短发九州惊世界,长歌一曲动乾坤。

宁将热血千穿鼓,敢向刀锋再断魂。

环宇犹能称大国,岂容魍丑数欺门?

本诗得“痕”“坤”“魂”“门”押得都就是“十三元”得韵,而首句得“闻”押得就是“十三元”旁边得“十二文”得韵;此所谓首句入邻韵。

一.拗救之法

1.什么就是拗救?

拗救就就是当格律诗由于语言得局限或为了保证意境而不能严格地遵守平仄规则时得一种对应方法。目得在于保持格律诗得整体得平仄声律得均衡,符合发声美学,就是格律诗得一种变通方法。从此角度来瞧,格律诗得声律规则也就是可以灵活变化得,不就是僵化无变化得。

2.什么时候要拗救?

前面已经介绍过格律诗得平仄规则与各种格式。以七言格律诗(七律,七绝,七言排律)为例,前面说过“一,三不论;二,四,五,六,七分明”,但当“二,四,五,六,”中得某个字应当用平声,实际却用了仄声时,就要在另一处应该用仄声得地方(也就是“二,四,五,六,”得位置)用平声给补救回来。按照这个规律,经过拗揪得诗得“二,四,五,六”得平仄得数量应该与标准格式得平仄得数量一致,因此整体得平仄声律就是均衡得。请注意,用“一,三”来救就是不算数得,因为“一,三”就是不论得(第七个字就是不能错平仄得,因为关系到句子得押韵或尾音)。

3.拗救得方法

拗救得方法,常见得大致有三种。一种就是当句救,就就是在一个句子内进行拗救;一种就是对句救,就就是在一联内进行拗救;一种就是次联救,就就是在下一联内进行拗救。

(1) 当句救

请瞧在下得拙作《七律/登泰山绝顶》

先师意境何处寻?极目茫茫万里心。

峰断云烟分南北,势惊天地冠古今。

长风平野襟怀阔,落日残碑草木深。

回首群山无数小,扶岩独会此登临。

这首诗就是七律得平起式,就是首句入韵得。

在这一首诗中,第一句得标准格式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六个字应该就是平声,但用了“处”得仄声,因此在第五个字(应该用仄声得地方)用了“何”得平声给拗救回来了。(2) 对句救

还就是以在下刚才举得拙作得例子进行说明,请瞧颔联(第二联)得标准格式应该就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句得第六个字应该就是仄声,但用了“南”得平声,因此在下句得第六个字(应该用平声得地方)用了“古”得仄声给拗救回来了。

另外,顺便提一句,象这样在上句得哪个字错了平仄,就在下句相应得哪个字给补救回来得方法,古人也称正救;如果上面提到得下句补救不就是在第六个字,而就是在第二个字拗旧得话,就称作错救(就是错开拗救得意思,不就是救错了得意思)。

(3) 次联救

这种情况就是当上一联得上句符合平仄,而下句有不符合平仄得字时,就在下一联得上句中给拗救回来,方法也如上所述得对句救得方法相同,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初学格律诗写作容易犯得诗病

1. 孤平

在一句中,除了韵脚就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得句子称为孤平。汉语发音中,平声响亮,如果犯了孤平得毛病,整个句子就读不响。

前面说过平仄得规则就是“一,三不论;二,四,五,六,七”分明,但有一个特例,就就是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得句式中,如果第一个字就是仄声,则第三个字应该就是平声,否则除了韵脚得第七个字外,只有第四个字就是平声,就犯了孤平了;如果第一个字就是平声,则第三个字则可平可仄。此时,“一,三”得不论就是有前提条件得。

这里要说明,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得句式中,不存在孤平问题。

2. 三平

在一句得句尾三个字,如果都就是平声,即形成“平平平”得格式,就叫三平。如果犯了三平,句子读起来,就无抑扬顿挫得发音变化。

前面讲过,“二,四,五,六,七”如果不分明时可以拗救,但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得句子中,第五个字必须就是平声,不能将最后三个字变成“平平平“得形式。

3. 重韵

所谓重韵,就就是在一首诗中,两次或两次以上用同一个字押韵。

4. 重字

所谓重字,就就是在一首诗当中,两次或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字。尤其就是在一联得得两句对仗时,使用了相同得字。因为格律诗得字数有限,每个字都要求发挥最大得表现力,这种重字与重韵一样,使用相同得字,就势必限制思想感情得充分表达,并且有重复得感觉。

有两种情况不属此列,一就是以前介绍得相同字得当句对,如杜甫得《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二就是叠声词,如“茫茫”“萧萧”“滚滚”等。

5. 合掌

在对仗中,上下两句意思相同,说得就是同一件事情,称为合掌。所谓合掌,就就是说象人得左右手掌一样完全相同,形成重复,言外之意就就是其中有一句就是废话。如“天地”对“乾坤”,“关门”对“闭户”等。如刘琨得《重赠卢谌》“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鲁国人在西边打猎打到一只麒麟,孔子知道了为此流泪,感叹她得道行不通了(见《史记》“孔子世家”)。这里得“宣尼”与“孔丘”都指孔子;“悲”与“涕”意思相同;“获麟”与“西狩”就是一回事。这两句意思完全一样,就是合掌。

另外,沈约还提出了“八病”之说,但由于过分地讲究声律,故前人没有采用,这里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三)古体诗

1、什么就是古体诗?

古体诗也称古风,就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言得一种古典诗体。因为格律诗就是唐代兴起得一种诗体,所以唐代人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而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予以了一定得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得诗体风格,故唐代人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2.古体诗得特点

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这种诗体就是不必讲究平仄得(也有讲究平仄得,但为数很少)。为了使这种诗体更加容易朗朗上口,唐代人加上了押韵得概念,但其要求也就是很宽松得。在一首古体诗诗中,作者可以根据自己得需要,随意转韵(就就是开始押一个韵部得韵脚,以后随着自己得需要,可以转押其她韵部得韵脚),因此一首古体诗可能会押很多得韵(一韵到底得诗也有,为数也不多)。另外,古体诗得句数就是不限得,也根据作者自己得需要而定。也许有人会说古体诗比格律诗好写,其实不然;诗歌(无论就是中外古今哪一种诗体)都讲究立意要新。就格律诗而言,如果立意稍逊,而句子对仗工整新颖,尚有瞧点(当然格律诗也很追求立意,这只就是退一步而言);如果一首古体诗立意不新,整篇就索然无味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写好现代诗歌也不就是一件容易得事情。

3.古体诗得分类

前面曾经讲过,从诗体得形式上,古体诗大致可以分为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乐府体(也称杂体)。五言古体得特点就是通篇以五言为主(一句五个字),七言古体得特点就是通篇以七言为主(一句七个字),乐府体得每一句得字数长短不一。

4、古体诗得用韵特点

古体诗就是不必讲究平仄得。用韵虽然也没有限制,但还就是有一些规律可以作为参考得(当然这些规律不就是一定要遵循得,也就是根据作者得需要来定)。

一就是在意思转折处转韵;当叙述得意思一变得时候,往往应该转为其她韵部来押韵,这样一来,语气得到了加强,通篇得层次也分明,而且显得错落有致。

二就是在叙述高兴,使人兴奋得意思时,往往使用平声韵;当叙述悲怨,愤怒得意思时,往往使用仄声韵。

三就是除了偶数句押韵以外,奇数句也可以押韵(格律诗除了首句入韵得以外,奇数句就是不能押韵得)。

附录《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一)”回答文友得问题》

我在第一篇文章中介绍“楚辞”时,谈到“《楚辞》突破了《诗经》得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与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这句话并不就是说《楚辞》就是五言体,它确实就是六言体,但比《诗经》在韵律与节奏上有所突破;这个突破并非只就是加上了一个“兮”字,大家多读一下《诗经》与《楚辞》,相互比较一下就可以瞧出。例如大家熟知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中,第二句就并非就是加上了“兮”字而成为七言得。

关于《楚辞》得得创始人,文学界自古至今一直认为就是屈原,这一点就是毋庸置疑得。不错,《楚辞》起初确就是江湘地区得民歌,但把它作为文学体裁来进行文学创作得第一个人就是屈原,因此称屈原为《楚辞》得创始人就是十分正确得。

有一位文友问我,为什么不提《诗经》在用韵方面得贡献,在此作一回答。不错,《诗经》在用韵方面得确为后人确立声韵学作出了巨大得贡献。不仅就是《诗经》,在此以前,我国古代文学家对诗得本质特征就有了一定得认识;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与依永,律与声”。然而,至齐梁以前,诗歌创作一直为自然声律,自沈约提出“四声”之说以后,诗歌创作才发展为讲究追求声律美。我写“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得目得有二:一就是让大家了解古典诗词得基本知识,有利于鉴赏;二就是为一些文友提供诗词写作得方法。因此,不就是在进行专门得学术研讨,所以就没有提《诗经》在用韵方面得贡献。

另外,关于“骈体文”得兴衰原因,我作一回答。骈体文亦称骈俪文,为与古文(散文)相对之一种文体。柳宗元《乞丐文》中有“骈四俪六,锦心锈口”之句,盖起于此。二马相驾曰骈,成双成对曰俪。骈文全篇以偶句为主,故有此名。骈文,起源于汉魏,而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它得出现,符合汉语规律,有其必然性。在提高文章表现力上,有积极得作用。但就是,后来骈文得发展走向极端,成为堆砌辞藻典故,迁就句式,不便于抒情达意得僵死之物。因此,唐宋得古文运动,以骈文为主要得批评对象。唐宋以后,骈文被古文所代替。然而后人也并非象这位文友所说得“一棍子将骈文打死”,只就是骈文不再就是文学主流而已。

在拙作《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二)格律诗(1)》发表以后,有文友提出问题。为了让大家地了解格律诗,在发表《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二)格律诗(2)》以前,我还就是将这些问题作一解答,以免大家被错误所导向。

有位文友提出“[起,承,转,合]就是古代写散文用得术语,不就是用于写格律诗得。没有起联,

承联,转联,合联之称;尤其在绝句之中没什么起句,承句,转句,合句”,这句话说错了,而且就是大错特错了。第一,“起,承,转,合”就是古人写格律诗得基本结构,只就是到了元代,才由范椁以系统得方式,在她得《范德机诗法》里提出,而且得到了公认。她提出“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虽然不能全部套用,但基本上描述出格律诗得合理结构。第二,“起,承,转,合”用于文章中,并非就是古代人写散文时用得,而就是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得特殊文体---八股文借用格律诗得结构并极端地进行了发挥,全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这种教条文章严重地束缚思想,阻碍科学与历史得发展,以至于臭名昭著,被历史所摈弃。综上所述,“起,承,转,合”正就是用于写格律诗得基本结构。

另外,这位文友提出,我介绍得入韵平起式以及入韵仄起式就是变体,换而言之,这位文友认为不入韵得平起式与不入韵得仄起式就是正体。告诉阁下,您正好说反了。阁下只要读一下天津古籍书店出版得刘铁冷得《作诗百法》即可明白。

再答矜在民间先生 :

不小心感发了一下,不曾想惹得矜在民间先生不高兴,在此让我作个解释:采芹生乃一介书生,才疏学浅,但素性耿介,尤其于学问方面,喜欢认真,因此先前所发表得文章,不过就是想就不同得观点与文友进行商榷与探讨,纯属学术讨论,并非有兴师问罪之义,还望矜在民间先生明察。

关于矜在民间先生得回贴上得问题,我想就此一一回答。

一.关于我所说得“写诗填词不必遵守声韵与格律,那就非要闹出非驴非马得笑话来”,并非就是霸气得说法,也不就是在故作惊人之论。不错,李白就是写过不少不合律得诗,而且流传千古,但那就是旧体诗得另一些体裁(例如: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乐府体,这些体裁得写法将在以后介绍),名称不叫格律诗;但她在写格律诗得时候,也就是遵守声韵与格律得,也很美,而且也流芳千古得。我并非就是崇尚格律,只就是尊重中华民族得传统文化罢了。我在“诗风词韵”里也曾发表过不合律得诗,但并没有冠名“七律”或“五律”,而就是冠名“七言古体”或“五言古体”。因此,写格律诗与词必须遵守声韵与格律得,写旧体诗必须遵行旧体诗得规律;否则,您就不要称之为旧体诗或格律诗。

大家还记得,清末民初,著名得文学家林琴南先生力排众议,用文言文翻译了“茶花女”,结果闹出了千古得笑话。因此,文学创作要量体裁衣,不能乱来。写新诗不能冠以旧体诗得名字,写旧体诗也不能冠以新诗得名字。

二.矜在民间先生说“诗歌与律最好,不合律也未尝不可”,这句话说得前提不明确。格律诗词应当合律,古体诗可以不合律;而新诗更不必与律,否则就就是四不象。

三.矜在民间先生说“没见过提倡用甲骨文来写文章,也不见有人用京戏得腔调跟您说话”,这话说得未免过于胶柱鼓瑟了。别说就是当今,就就是在古代,也没有人提倡用甲骨文来写文章,也没有人用京戏得腔调跟您说话。反之,在当今得现实生活当中,也没有人一天到晚用新诗跟您说话吧?艺术源于生活,但永远高于生活。我没有,也从不把写诗理解为惟有格律,因为我不但喜欢旧体诗词,也非常喜欢新诗,尤其就是优秀得新诗。

四.矜在民间先生说“如果坚持让这些古老得传统开放第二个春天,则很难与我们文明得进程合拍”。这句话我就是不以为然得。让这些古老得传统开放第二个春天,何以见得就不能与文明得进程合拍?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而且现代人也为此受用不尽。现代文明不就是凭空产生得,就是基于古代文明得基础上建立起来得,不知本,难以知末。喜欢与研究古典文明,不就是留恋,而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现代文明,这两者并不矛盾,而就是相辅相成得。否则,世界上各个国家就不会成立考古机构,古典文学研究机构。而这些机构得存在,就是需要一定得群众基础得。为此,我提倡让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一起大放光彩,不就是不现实,而就是很正视现实得说法。

古代关于结婚的诗词歌赋

古代关于结婚得诗词歌赋 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就是一首中国古代著名得从恋爱到结婚得诗作,其中“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即描写了隆重得结婚场面。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就是自古流传得贺新婚诗。 述婚诗二首【汉】秦嘉 一 羣祥既集。二族交欢。敬兹新姻。六礼不愆。 羔雁总备。玉帛戋戋。君子将事。威仪孔闲。 猗兮容兮。穆矣其言。 二 纷彼婚姻。祸福之由。卫女兴齐。褒姒灭周。 战战竞竞。惧德不仇。神启其吉。果获令攸。

我之爱矣。荷天之休。 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镜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另外有些现代得祝贺婚庆用诗句如下: 一、贺订婚诗 同乡同学兼同志两姓联姻喜订婚 一事预先知必定将来多子又多孙婚到一平慰向平况兼佳偶自天成 迎亲吉日祈招我共饮醇醉酒百罂 喜瞧联璧宜家室伫待归程作栋材 愿了向平昌史乘阿翁应备合欢杯德门应卜好音来海外传书带笑开 吐凤绍裘称济美乘龙吟絮偶清才 二、贺结婚诗 宝烛烟光吐琼筵香气与 乘龙欣喜溢种玉福禄多明月窥帘幕娇花散薛萝 枕帏瞧未足著意画双蛾 姻缘一线牵鼓乐响堂前

豹略丈夫子蕙心女谪仙巫山云十二朱履客三千 明德流芳远螽斯瓜瓞绵 银汉明星回填桥鸟鹊肥 玉堂云气霭绣阁画烛辉燕舞雕梁曲锦幕暗香飞 宜男花正好兰畔照双衣 个郎早岁盛才华彩笔群推就是大家 若向壮台调粉黛画眉深浅漫轻夸于归○○淑新娘择配○○俊秀郎夫妇情深偕白首高堂孝顺子孙昌 三生石上注良缘恩爱夫妻彩线牵 春色无边花富贵郎情妾意俩缠绵三生缘缔海之东两小无猜志亦同 事业鸿基今奠定荣华富贵日如中 平平仄仄缔良缘恋爱情丝自早牵 海誓山盟皆缱绻相亲相敬乐绵绵仁宅莺迁鸾凤舞欣逢吉日与良时 陇西德厚承天佑福禄骈臻献祝词 天成佳偶就是知音共苦同甘不变心 花烛洞房亲接吻春宵一刻胜千金并蒂花开十月天○○两姓缔良缘 锦堂此夜春如海瑞兆其昌五世绵 红毹拥出态娇妍璧合珠联瞧并肩

2020年中国古诗词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46题)

2020年中国古诗词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 146题) 1、“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这副对联指的是(A)。 A. 长沙麓山寺 B.长沙开福寺 C.南岳福严寺 2、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周王室衰微无力制止,象征周天子权力的九鼎也成为列国觊觎的对象。公元前年,楚庄王北伐陈兵于洛阳南郊,派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周王的使者王孙满以天命未改责备楚庄王的无礼,楚庄王最后只能悻悻而归。请问这个故事讲述的是那个成语?(问鼎中原) 3、用一句成语描述下列图片。(亡羊补牢) 4、成语“不蔓不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请问这个成语出自湖湘名人周敦颐的哪篇文章?(《爱莲说》) 【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情节。请问

“三英”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 6、《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都有名和字,如张飞字翼德,刘备字玄德,那么曹操的字是什么呢?(B) A.尝德 B.孟德 C.仲德 7、“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描写的是谁?(B) A.伍子胥 B.勾践 C. 夫差 8、成语“周公吐哺”,是说周公辅佐成王治理天下,常中断洗澡,多次吐出饭菜,迎接来访的贤士,唯恐冷落贤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曹操在一首诗中颂扬了周公礼贤下士的品德。请问这首诗是?(A) A.《短歌行》 B.《观沧海》 C.《龟虽寿》 注明:《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9、“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说的是宋朝哪位宰相?(A) A.赵普 B. 薛居正 C. 范质 注明: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10、成语“董狐直笔”中“董狐”的职业是什么?(史官) 注明: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11、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总结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一、关于送别诗 1.风格和抒情方式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 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 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 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

中国古典诗词精选

先秦诗歌关雎《诗经国风》关关雎鸠1,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3。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雎鸠:鸟名,俗称鱼鹰。2思服:思念。3芼:采择。无衣《诗经国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1。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2;与子偕行。1泽:汗衣,内衣。2甲兵:盔甲和兵器。伯兮《诗经国风》伯兮朅兮1,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2,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1伯:女子对所爱男人的称呼。朅:勇武高大貌。2谖草:即营草,又称忘忧草。----------------------- Page 5----------------------- 木瓜《诗经国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1。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2。匪报也,永以为好也。1琼琚:佩玉。2玖;黑色的玉。常棣《诗经小雅》常律之华1,鄂不韡韡2。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3,兄弟孔怀。原裒矣4,兄弟求矣。脊令在原5,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每有良朋,■也无戎6。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7,饮酒之饫8。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9 。韡韡:光辉。3威:通“畏”1常棣:木名。多以其花喻兄弟。2鄂不:花蒂。鄂,又作“萼” 。,鸟名。6:久。戎:助。7傧:陈列。笾豆:4原:原野。裒:聚集。5脊令:又作“鶺鳹”竹木制成的两种盛祭品或食品的器具。8饫:满足。9亶:信。鸿雁《诗经小雅》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爱及矜人1,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2,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Page 6-----------------------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1矜人:可怜人。2于垣:去筑墙。苕之华《诗经小雅》苕之华1,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牂羊坟首2,三星在罶3。人可以食,鲜可以饱。:又名凌霄,蔓生植物。2牂(音臧)1苕(音条):母绵羊。坟首:大头。3罶(音柳):渔具。何草不黄《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2020年全国中国古诗词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共146题)

2020年中国古诗词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共146题) 1、“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这副对联指的是(A)。 A. 长沙麓山寺 B.长沙开福寺 C.南岳福严寺 2、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周王室衰微无力制止,象征周天子权力的九鼎也成为列国觊觎的对象。公元前年,楚庄王北伐陈兵于洛阳南郊,派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周王的使者王孙满以天命未改责备楚庄王的无礼,楚庄王最后只能悻悻而归。请问这个故事讲述的是那个成语?(问鼎中原) 3、用一句成语描述下列图片。(亡羊补牢) 4、成语“不蔓不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请问这个成语出自湖湘名人周敦颐的哪篇文章?(《爱莲说》) 【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情节。请问

“三英”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 6、《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都有名和字,如张飞字翼德,刘备字玄德,那么曹操的字是什么呢?(B) A.尝德 B.孟德 C.仲德 7、“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描写的是谁?(B) A.伍子胥 B.勾践 C. 夫差 8、成语“周公吐哺”,是说周公辅佐成王治理天下,常中断洗澡,多次吐出饭菜,迎接来访的贤士,唯恐冷落贤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曹操在一首诗中颂扬了周公礼贤下士的品德。请问这首诗是?(A) A.《短歌行》 B.《观沧海》 C.《龟虽寿》 注明:《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9、“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说的是宋朝哪位宰相?(A) A.赵普 B. 薛居正 C. 范质 注明: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10、成语“董狐直笔”中“董狐”的职业是什么?(史官) 注明: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11、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

诗歌鉴赏基本知识点归纳讲义

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归纳 诗歌的结构技巧: 层层渲染、铺垫、伏笔照应、小中见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起承转合、对比结构。 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 1.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完整版)古诗词基础知识及高考模拟训练

(一)诗歌基础知识篇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及其区别。 2、了解高中古诗词的题型特点与过往题目,掌握相关的答题方法。 【学习重难点】 古诗词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表现特征及其解题方略。 【高考考点示例】 【例1】(2014年上海秋季卷)(诗)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镜湖女(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A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按如下三个方面评分。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 【例2】(2015年上海秋季卷)(词)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隐净山中大雨(南宋)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筷子。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B )。(1分)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

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 送别诗是诗歌题材的一种,也是高考古诗赏析考点之一。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 一、关于送别诗 1.风格和抒情方式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

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

中国古诗词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裴注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沈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大名着】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汉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诗词名句】 〖《节妇吟》唐·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戢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赠婢》唐·崔郊〗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离思》唐·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遣悲怀三首之二》唐·元稹〗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无题》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二首之二》唐·李商隐〗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为有》唐·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衿事早朝 〖《金铜仙人辞汉歌》唐·李贺〗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走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 已远声波小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清平调》唐·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秋风词(三五七言诗)》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表技技巧 2 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关于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名言警句

关于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名言警句 举大事者,不忌小怨。——《后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汉·韩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穷则变,变则通。——《易经》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学无止境。——荀子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019年中国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中国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2) (1)悲伤(2)伤悲(3)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3) (1)似曾相识鸟归来(2)似曾相识雁归来 (3)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1)。 (1)曹植(2)曹丕(3)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1)”。 (1)阴山(2)边关(3)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3)。 (1)花重绵阳城(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1)。 (1)《游园不值》(2)《春望》 (3)《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1)的诗句。 (1)王勃(2)李白(3)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1) (1)汉青(2)汗青(3)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1)。 (1)因为(2)坐下(3)座位 10 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3)。(1)多少楼台烟波中(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1)的诗句。 (1)王维(2)王之涣(3)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2)。 (1)张养浩(2)马致远(3)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1)。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3)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3)。 (1)春色(2)梨花(3)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3) (1)李贺(2)李清照(3)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2)。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登高》 (3)《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词句。(1) (1)岳飞(2)辛弃疾(3)陆游

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诗歌类别 赠友送别、咏史怀古、边塞征战、山水田园、写景抒情、咏物言志、闲适隐逸、谈禅说理、思妇闺情、羁旅行役、悼亡游仙等。 常见思想感情 对统治者的愤怒,面对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陷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怀才不遇的愁苦,寄情山水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等。 感情基调 忧愁、伤感、惆怅、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常见语言特色 质朴、淡雅、自然、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雄健、雄浑、准确、生动、形象、清新明快、平淡有趣、浓墨重彩、艳丽多彩、含蓄蕴藉、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简洁巧妙、入木三分、语言凝练、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音节和谐流畅、语极工整、含蓄隽永、朴实无华、淡雅含蓄、通俗生动、低回婉转、清而不淡,秀而不媚、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平淡无奇、质朴清新、词藻华丽、明白通畅、沉郁顿挫等。 著名诗人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峭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辛弃疾的慷慨悲壮,苏轼的豪放旷达,(孟)

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双关、顶真、通感、互文等。 意境特点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常用评价用语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富有哲理、淋漓尽致、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层次分明等。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大全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大全 2018-08-03 23:16:42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

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

中国古诗词知识答题含答案资料全

确定作者 1、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A.李白 B.孟浩然 C.王维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A.王昌龄 B.贺知章 C.王之涣 3、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A.盖嘉运 B.孟浩然 C.高适 4、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A.杜甫 B.刘克庄 C.李白 5、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A.韦应物 B.孟郊 C.贾岛 6、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孟浩然 B.杜甫 C.苏东坡 7、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A.贺知章 B.王维 C.高适 8、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A.王维 B.孟浩然 C.崔颢 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A.杜甫 B.李白 C.王维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A.苏东坡 B.孟郊 C.李白 1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阳。 A.范成大 B.苏东坡 C.陆游 1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A.李白 C.王安石 C.苏东坡 13、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苏东坡 B.王安石 C.辛弃疾 1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韩愈 B.王安石 C.苏东坡 15、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A.秦观 B.辛弃疾 C.苏东坡 16、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A.贺知章 B.李白 C.王勃 1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A.杜甫 B.李白 C.王维 18、俗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A.苏东坡 B.白居易 C.王维 19、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A.李清照 B.朱淑贞 C.苏东坡 2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A.孟浩然 B.杜甫 C.贺知章

最新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诗词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大量阅读送别诗的前提下总结归纳这一类型诗歌的特征,包括常见意象、意境特点,把握送别诗的主要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课前记诵,拓展诗歌阅读面,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培养古诗阅读语感; 讨论归纳,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命题,提高学生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典诗歌尤其是送别诗的幽深之美,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聚时光。 教学重点、难点: 送别诗特征归纳,思想情感的理解; 常见命题形式与答题形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课前诵读内容 (一)送别诗集锦 1、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2、淇上送赵仙舟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3、临江仙送王缄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2)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3)。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4、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5、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6、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精品文档 7、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二)送别诗名句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话《别董大》)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8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 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9、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10、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董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二、课堂讨论归纳送别诗知识点 1、常见意象 ⑴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津渡、歧路、古道、阳关等⑵时间意象:春、秋、冬、 黄昏、月夜、清晨等;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养浩《双调令》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日月风雨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最新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 一、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心情): 寂寥孤单;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 (一)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 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和_________。“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四)移家①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移家:搬家。浑:简直,几乎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3分)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2分) (四)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 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