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格式简介页

地震数据处理vista软件使用手册

Vista 5.5的基本使用方法 数据输入 地震分析窗口 一维频谱 二维频波谱 观测系统 工作流 一、数据输入 1.1 把数据文件加入Project 首先选择File/New Project,新建一个Project,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 的数据集,选择,向Project中增加一个新的2-D数据集,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 可以选择加入不同类型的地震数据,选择,选择一个SEG-Y数据,即可将该数据文件加入新建的数据集。 1.2 命令流中数据的输入 双击进入如下界面 1.2.1 Input Data List 数据输入列表,选择已加入到Project的数据集,下面的文本框中会显示选择的数据的基本信息。 1.2.2 Data Order 选择输入数据的排列方式,对不同的处理步骤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排列方式 Sort Order a. NO SORT ORDER 输入数据原始排列方式 b. SHOT_POINT_NO 输入数据按炮点排列方式 c. FIELD_STATION_NUMBER d. CMP_NO 输入数据按共中心点排列方式 e. FIELD_STATION_NUMBER 1.2.3 Data Input Control 数据输入控制 右键-->Data Input Control a. Data Input 进入Flow Input Command(见上) b. Data Sort List 查看数据排列方式的种类 c. Data/header Selection 输入数据的选择,可以控制输入数据的道数和CMP道集 查看所有已经选择的数据 如果没有定义任何可选的数据信息,则如下图所示: 可以选择一种选择方式,单击并设置选择信息。定义有可选的数据信息后,在查看,则如下图所示,会显示选择的信息。 选择共炮点集 单击后,会弹出如下界面:

地震segy格式介绍

地震segy格式介绍 地震SEG-Y格式 SEGY格式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数据格式,所以了解SEGY格式、学会读取SEGY格式数据是非常必要的。现将SEGY格式说明如下。 1、 SEGY格式的一般情况 每个数据占4个字节(既每个数据由32位2进制数字组成); 每个数据的4个字节的摆放顺序是:低位在前,高位在后。 如有一个十进制数据一千五百二十一,在SEGY格式中表示为:1251。当然,SEGY格式是二进制的,这里用十进制为例,仅仅为了说明而已。所以在读取SEGY格式的步骤有两个,Step1:读取一个32位的数据;Step2:互换该数据的第一个字节和第四个字节,互换该数据的第二个字节和第三个字节。这时得到的数据才是确切的数据。 2、 SEG-Y 格式道头说明 字(32位) 字节号说明 1 1-4* 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若干卷带,顺序号连续递增。 2 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每卷带的道顺序号从1开始。 3 9-12*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 4 13-16* 在原始野外记录中的道号。 5 17-20 震源点号(在同一个地面点有多于一个记录时使用)。 6 21-24 CMP号。 7 25-28 在CMP道集中的道号(在每个CMP道集中道号从1开始)。 8-1 29-30* 道识别码: 1=地震数据;4=时断;7=记时; 2=死道;5=井口时间;8=水断; 3=DUMMY;6=扫描道;9…N=选择使用(N=32767) 8-2 31-32 产生这一道的垂直叠加道数(1是一道;2是两道相加;…)。 9-1 33-34 产生这一道的水平叠加道数(1是一道;2是两道叠加;…)。 9-2 35-36 数据类型:1=生产;2=试验。 10 37-40 炮检距(如果是相反向激发为负值)。 11 41-44 接收点高程。高于海平而的高程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 12 45-48 炮点的地面高程。 13 49-52 炮点低于地面的深度(正数)(井深)。 14 53-56 接收点的基准面高程。 15 57-60 炮点的基准面高程。 16 61-64 炮点的水深。 17 65-68 接收点的水深。 18-1 69-70 对41-68字节中的所有高程和深度应用了此因子给出真值。

地震采集SPS实用操作手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电子班报 1 SPS格式标准简介 1.1对SPS标准格式数据文件说明 SPS是Shell processing support format for land 3d surveys的缩写,SPS格式标准是由英国SHELL 公司制定的。由于他在国际勘探市场的广泛应用,被SEG年会推荐为国际通用的标准格式。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工司于1997年发布了《陆上三维地震勘探辅助数据SPS格式》标准(SY/T 6290-1997)(简称《SPS标准》),将它作为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在全国行业范围内执行。采用这种格式,有利于与国际石油勘探市场接轨。 SPS的主要功能是将地震队施工的基础数据(测量设计、静校正数据、地震班报等数据)按照标准的数据格式整理存储于磁记录介质上,并经过质量检查合格后,与野外磁带一起上交处理中心。处理系统将根据标准格式直接读取数据,更加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据交流。 SPS格式文件包括四种:炮点数据文件、接收点数据文件、关系数据文件和注释文件。每一种文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头卡;第二部分是数据卡。头卡记录了与野外采集相关的信息,数据卡记录了野外采集到的实际数据。 1.2 头卡组成和要求(详细见附录1) 头卡大致分成七种:1、基础卡;2、自由卡;3、可选择卡;4、仪器参数卡;5、接收参数卡;6、震源参数卡;7、质量控制卡七种。 ⑴每张卡的参数都是以自由格式填写,参数之间以逗号“,”分隔,以分号“;”表示此卡参数填写完成; ⑵头卡数据参数要用英文填写; ⑶基础卡中有些与测量相关的卡不能用自由格式填写,必须用固定格式填写。 ⑷基础卡H00—H20卡必须都有; ⑹投影类型卡H18卡与投影参数卡H21到H25卡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 ⑺仪器卡为:H400—H599,20卡一组,每张卡都不可缺少,最多9组; ⑻接收器卡:H600—H699,10卡一组,每张卡都不可缺少,最多9组; ⑼震源卡:H700—H899,20卡一组,最多9组;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DOC)

安徽理工大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 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 6、采样定理: 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为了消除球面扩散的影响,只需A0=Ar*r即可,此即为几何扩散校正, 13、反滤波(又称反褶积):为了从与干扰混杂的地震讯息中把有效波提取出来,则必须设法消除由于水层、地层等所形成的滤波作用,按照这种思路所提出的消除干扰的办法称为反滤波,即把有效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我们不希望的滤波作用消除掉。 14、校正不足或欠校正:如果动校正采用的速度高于正确速度,计算得到的动校正量偏小,动校正后的同相轴下拉。反之称为校正过量或过校正。 15、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16、剩余时差:当采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公式进行动校正之后,除了一次反射波之外,其他类型的波仍存在一定量的时差,我们将这种进过动校正后残留的时差叫做剩余时差。

地震数据处理 重点

1.一维傅里叶变换及其应用:傅里叶变换是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数学基础。它不仅是地震道、地震记录分析和数据滤波的基础,同时在地震数据处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采样定理:设x(t)是连续的时间函数,x(t)的最高截止频率为fn,则可用采样间隔为Δt=1/2fn的离散序列X(nΔt)唯一的确定。采样过程:从模拟地震信号到数字地震信号的过程。采样间隔/采样率:采样所用的时间间隔。 3.数字滤波: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以突出有效波的方法。 4.频率域滤波的步骤: ①对已知地震道进行频谱分析;②设计合适的滤波器:为了滤去干扰波的频谱成分,应当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保留有效波频率,把干扰波频率成分滤掉; ③进行滤波运算;④对输出信号谱X(w)进行傅里叶反变换,便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 5.相位性质:最小相位也叫相位滞后或最小能量延迟,实际上最小相位滞后是指频率域,而最小能量延迟则是指时间域而言。最小能量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首部;最大能量延迟子波:能量集中在尾部;混合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中部。 6.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 单位脉冲响应:在时间域的表示方法中,令一个单位脉冲通过一个滤波器,然后观测滤波器的输出,这个滤波器输出的自然过程曲线称为滤波器的脉冲响应。也称滤波器的时间特性。 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它相当于把地震信息x(t)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幅度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按时间书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的起始时间、不同的极性和不同的幅度(这个幅度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幅度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 7.数字滤波的特殊性质:离散性:数字滤波是对离散的信号进行运算,这是所谓的离散性;有限性: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计算时,滤波因子不可能无穷项,而是取有限项,这就是所谓的有限性。 8.产生“伪门”原因:由于对A离散采样造成的,可以证明“伪门”在频率域出现的周期为A,为了避免“伪门”造成的影响,可以适当的选择采样间隔A,使第一个“伪门”出现在干扰波的频谱范围之外。9.波谱:以任何一种形式展示电磁辐射强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叫波谱。波数:波长的倒数。K0=1/λ 二维频率-波数域中的二维频率-波数谱(简称二维频-波谱)分析是对地震波场进行分析的重要手段,它是建立在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基础上。 10.空间假频:频率不变,倾角越大或者倾角不变,频率越高越容易产生空间假频。产生条件:地震信号的频率f一定时,地震信号倾斜时差δt越大,其频-波振幅谱中的波数k0也越大,而当地震信号频率f 增大时,具有相同倾斜时差δt的地震信号的频-波振幅谱中的波数k0随之增大,当频率f增大到某一个门槛频率fmax时,便开始产生空间假频。 11.二维滤波器的设计:一般二维滤波是指对于波动函数X(t,x)所进行的频率-波数域滤波。这时设计的滤波因子是时间-空间的函数h(t,x),滤波过程类似一维滤波在时间-空间域,可用二维褶积公式表示A. 12.共中心点CMP叠加及叠后处理流程图:野外采集地震数据-解编-预处理-反褶积-抽CMP道集-速度分析-动校正-CMP水平叠加-叠后时间深度偏移。13.共中心点叠加优点:①压制多次波;②压制规则干扰波;③压制随机噪声。综上,共中心点叠加可以有效地压制各种干扰波,增强有效波,使地震剖面的信噪比明显提高,掀桌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 14共中心点水平叠加存在的问题:当反射界面为弯曲界面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1所示的畸变;当反射界面为,其射旅行时发生如图2所示的畸变;当覆盖介质速度横向变化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3所示的畸变;当覆盖介质速度各向异性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4所示的畸变. 15.块状介质模型地震数据处理的特点:①介质呈块状分布,它不仅有顶部和底部界面,而且其侧面也由断层面或岩层界面所封闭;②由于剧烈的构造运动作用,界面往往呈弯曲界面,界面陡、倾角较大;③介质速度往往沿水平方向变化较快。 16.共反射点CRP叠前处理基本流程图:野外采集地震数据-解编-预处理-反褶积-抽CRP道集-层速度场-速度深度模型-叠前深度偏移 ①②③④⑤⑥⑦ 1.预处理:指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重要基础工作,一般定义为将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地震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的过程。预处理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道编辑、观测系统定义等工作。 2.解编:就是按照野外采集的记录格式将地震数据检测出来,并将时序的野外数据转换为道序数据,然后按照道和炮的顺序将地震记录存放起来。 3.野外观测系统定义:观测系统就是以野外文件号和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作者: ————————————————————————————————日期:

本科生课外研学任务书及成绩评定表 题目__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学生姓名____ 黄邦毅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 严家斌____________ 学院____ 地信院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地科0901_______________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一、引言 国内外的勘探实践表明,没有物探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更多圈闭的发现,就没有钻探成功率的提高,也就更不会有油田和储产量的快速增长。宏观看,物探的作用在勘探阶段是客观的目标评价,在开发阶段是精细的油藏描述。因此,油气勘探开发离不开地震技术和地震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如果说勘探技术是石油工业的第一生产力,那么物探技术就是获得油气储量的第一直接生产力。 纵观近些年的勘探技术的具体运用,最常见的莫过于地震勘探,所谓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形,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蕴藏着很多宝贵的资源,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进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目前都在积极寻求开发海洋资源,在海洋的勘探开发中离不开物探,而且运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是地震勘探。 二、海洋地震勘探 在茫茫大海里寻找石油最有效的技术方法是地球物理方法,其中主要是地震勘探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海洋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和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数据处理技术和解释方法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油气勘探中,利用地震资料不仅能确定地下的构造形态、断裂分布,而且能了解地层岩性、储层厚度、储层参数甚至能直接指示地下油气的存在。在油气开发中,地震资料同测井、岩芯资料以及其它地下地质资料相结合能对油藏进行描述和监测。地震技术远远超出了石油勘探领域,已向石油开发和生产领域渗透。 用于寻找海上石油的地震反射法,和陆地的地震反射法相比,在方法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等方面基本上是一样的。其中, 测量原理 在这类方法中,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从震源O激发出的弹性波投射到反射界面上产生反射波,其条件是:入射角α等于反射角β。能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 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 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 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 5.断点组合技术 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 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 2、地震子波提取 3、井地标定 4、初始模型建立 5、反演参数选取 6、反演处理 7、砂体追踪描述 8、成图 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静校正sta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 record sectio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经过偏移校正和深度校正之后,得到界面的铅垂深度剖面才叫做深度剖面,它是地质解释的重要资料。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磁带地震记录,能自动得出深度剖面 [同相轴]lineups;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速度界面]velocity interface;是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相邻的两层介质的公共接触面。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有多种定义。通常将地震仪器的输出端上,有效信号的功率与噪声(干扰)的功率之比称为信噪比。信噪比既与输入信号本身有关,更决定于仪器的特性,它也被用来衡量资料处理的效果。因此,提高信噪比是提高地震工作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信噪比愈大愈好,可以通过改进仪器性能或选择工作方法提高信噪比。 子波wavelet:从震源发出的原始地震脉冲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对地震脉冲有滤波作用,并且地层界面使波产生反射和折射,因此,自距震源一定距离起,脉冲波形便发生变化而与原始波形不同,但在一定传播范围内其形状甚本保持不变,这时的地震脉冲便称为子波。子波的形状决定于震源和介质的滤波性质,其频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有所降低,振幅也逐渐减小。不同的界面各自的子波不同,每一道的地震记录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的子波构成的。子波不仅用于制作理论地震记录,而且在断层对比和反褶积处理等方面都需要它。 [有效速度] effective velocity; 把覆盖层看作均匀介质而从实际观测所得的反射波或从折射波时距曲线求得的波速,统称为有效速度。由于在层状地层中存在层理,介质并不真正是均匀的,再加上界面的弯曲,使有效速度不同于平均速度,往往是比平均速度大的一种近似速度,但在各层速度的差别不很大和界面弯曲不大时,两者的差别很小。 [有效波]effective wave; 指能用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有效波是个相对的

地震处理数据文件格式

地震处理数据文件格式 1. SEG-Y 格式(标准) (1)卷头: 3600字节 (a)(a) ASCII 区域: 3200字节(40条记录x 80 字节/每条记录)。 (b)(b) 二进制数区域: 400字节(3201~3600)。 3213~3214 字节—每个记录的数据道数(每炮道数或总道数)。 3217~3218 字节—采样间隔(μs)。 3221~3222 字节—样点数/每道(道长)。 3225~3226 字节—数据样值格式码1-浮点; 3255~3256 字节—计量系统:1-米,2-英尺。 3261~3262*字节—文件中的道数(总道数)。 3269~3270*字节—数据域(性质):0-时域,1-振幅,2-相位谱 “ * “ 号字为非标准定义。 (2)道记录块: (a)(a) 道头字区: 含: 60个字/4字节整或120个字/2字节整,共240个字节,按二进制格式存放。·SEG—Y格式道头说明: 字号(4字节) 字号(2字节) 字节号内容说明 1 1— 2 1—4 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若干卷磁带,顺序号连续递增。 2 3—4 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每卷磁带的道顺序号从l开始。 3 5—6 9—12 *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炮号)。 4 7—8 13—16 在原始野外记录中的道号。 5 9—10 17—20 测线内炮点桩号(在同一个地面点有多于一个记录时使用)。 6 11—12 21—24 CMP号(或CDP号)。(弯线=共反射面元号) 7 13—14 25—28 在CMP道集中的道号(在每个CMP道集中道号从1开始)。 8—1 15 29—30* 道识别码: l=地震数据;4=爆炸信号;7=计时信号; 2=死道;5=井口道;8=水断信号; 3=无效道(空道);6=扫描道;9…N=选择使用(N=32767) 8—2 16 31—32 构成该道的垂直叠加道数(1是一道;2是两道相加;…) 9—l 17 33—34 构成该道的水平叠加道数(1是一道; 2是两道叠加;…) 9—2 18 35—36 数据类型:1=生产;2=试验 10 19—20 37—40 从炮点到接收点的距离(如果排列与激发前进方向相反取负值) (分米)。 11 21—22 41—44 接收点的地面高程。高于海平面的高程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cm)。 12 23—24 45—48 炮点的地面高程(cm)。 13 25—26 49—52 炮井深度(正数,cm)。 14 27—28 53—56 接收点基准面高程(cm)。 15 29—30 57—60 炮点基准面高程(cm)。 16 31—32 61—64 炮点的水深(cm)。 17 33—34 65—68 接收点的水深(cm)。 l8—l 35 69—70 对41一68字节中的所有高程和深度应用此因子给出真值。比例因子=l, 土10,土100,土1000或者土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 则除以因子。(此约定中= -100) 18—2 36 71—72 对73—88字节中的所有坐标应用此因子给出真值。比例因子=1,土10, 土[00,土1000或者土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则除

seg-y数据道头说明

SEGY格式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数据格式,所以了解SEGY格式、学会读取SEGY格式数据是非常必要的。现将SEGY格式说明如下。 1、 SEGY格式的一般情况 每个数据占4个字节(既每个数据由32位2进制数字组成); 一个SEGY数据文件的结构如下图: 每个数据的4个字节的摆放顺序是:低位在前,高位在后。 如有一个十进制数据一千五百二十一,在SEGY格式中表示为:1251。当然,SEGY格式是二进制的,这里用十进制为例,仅仅为了说明而已。所以在读取SEGY格式的步骤有两个,Step1:读取一个32位的数据;Step2:互换该数据的第一个字节和第四个字节,互换该数据的第二个字节和第三个字节。这时得到的数据才是确切的数据。 2、 SEG-Y 格式道头说明 字(32位) 字节号说明 1 1-4* 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若干卷带,顺序号连续递增。 2 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每卷带的道顺序号从1开始。 3 9-12*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 4 13-16* 在原始野外记录中的道号。 5 17-20 震源点号(在同一个地面点有多于一个记录时使用)。 6 21-24 CMP号。 7 25-28 在CMP道集中的道号(在每个CMP道集中道号从1开始)。 8-1 29-30* 道识别码: 1=地震数据;4=时断;7=记时; 2=死道;5=井口时间;8=水断; 3=DUMMY;6=扫描道;9…N=选择使用(N=32767) 8-2 31-32 产生这一道的垂直叠加道数(1是一道; 2是两道相加;…)。 9-1 33-34 产生这一道的水平叠加道数(1是一道; 2是两道叠加;…)。 9-2 35-36 数据类型:1=生产;2=试验。 10 37-40 炮检距(如果是相反向激发为负值)。 11 41-44 接收点高程。高于海平而的高程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 12 45-48 炮点的地面高程。 13 49-52 炮点低于地面的深度(正数)(井深)。 14 53-56 接收点的基准面高程。 15 57-60 炮点的基准面高程。 16 61-64 炮点的水深。 17 65-68 接收点的水深。 18-1 69-70 对41-68字节中的所有高程和深度应用了此因子给出真值。 比例因子=1,±10,±100,±1000或者±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则除以因子。 18-2 71-72 对73-88字节中的所有坐标应用了此因子给出真值。比例因子=1,±10,±100,±1000或者±10000。如果为正,乘以因子;如果为负,则除以因子(在GRISYS 中为10)。 19 73-76 炮点坐标--X |- 如果坐标单位是弧度的秒,X值代表 20 77-80 炮点坐标--Y | 径度,Y值代表纬度。正值代表格林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试卷合集

一、名词解释 1.道均衡:是指在不同或同一地震记录道建立振幅平衡。 2.数字信号:相对于模拟信号,记录瞬间信息的离散的信号。 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有效信号:能为我们所利用的信号就叫有效信号。 3.最小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前部。 4.反射波:在波速突变的分界面上,波的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入射波的一部分被反 射,形成反射波。 折射波:滑行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反过来影响第一种介质,并在第一种介质中激发新的波。这种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 5.共深度点:CDP。地下界面水平时,在共中心点下方的点,界面倾斜时无共深度点。 6.解编:地震数据是按各道同一时刻的样点值成列排放的,解编就是将数据重排成行。 12. 最大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后部。 16.地震波:地震波是在岩石中传播的弹性波。 多次波:在地下经过多次反射接收到的波叫多次波。 17. 切除:地震信号经动校正后被拉伸畸变,目前处理动校正拉伸畸变的方法是切除, 即把拉伸严重部分的记录全部充零。 18. 混合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中部。 自相关:一个时间信号与自身的互相关。 互相关:一个时间信号与另一个时间信号的相关。 21.环境噪音:交流电、人、风吹草动等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对地震波有干扰的信号。 随机噪音:交流电、人、风吹草动等随机因素所引起的对地震波有干扰的信号。 22.反射系数:反射振幅与入射振幅的比值。 28.模拟记录:把地面振动情况,以模拟的方式录制在磁带上。 二、简答题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地震资料的现场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预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简述地震资料数据中有哪些目标处理方法?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如何分类?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质量控制有哪些?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输入→定义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废炮道、预滤波、反褶积)→野外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叠加→偏移→显示。 地震资料的现场处理主要有:预处理、登录道头、道编辑、切除初至、抽道集、增益恢复、 设计野外观测系统、实行野外静校正、还可以进行频谱分析、速度分析、水平叠加等(2分)。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预处理主要包括登录道头、废炮道编辑、切除初至、抽道集(4分)、增益恢复、预滤波、反褶积等. 地震资料数据中目标处理方法有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4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等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分类有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叠加和偏移归位、振幅处理、滤波、分析、正反演、复地震道技术等。(3分)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质量控制包括野外原始资料检查与验收、处理流程及主要参数确定、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1]

地质资料工作有关标准、规范目录.doc

地质矿产调查部分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GB/T16819—97 地质矿产勘查测绘术语GB/T17228—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98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DZ/T0082—9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94 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94 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94 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 侵入岩地质数据文件格式DZ/T0146—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4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95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95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DZ/T0158—95 1∶500000、1∶1000000省(市、区)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9—95 1∶20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万) DZ/T0167—95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97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DZ/T0171—97 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97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97 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80—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97 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DZ/T0185—97 地学数字地理底图数据交换格式DZ/T0188—97 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文件格式DZ/T018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DZ/T0190—97 1∶2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91—97 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97 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96.1~9—97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 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整体流程 不同软件的地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所有软件的处理流程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最多也是在处理过程中处理顺序的不同。整体流程如下: 1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IO) 数据输入是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主要指解编或格式转换。 解编:将多路编排方式记录的数据(时序)变为道序记录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增益恢复等处理的过程。如果野外采集数据是道序数据,则只需进行格式转换,即转成处理系统可接受的格式。 注:早期的时序数据格式为记录时先记录第一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一道第二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二个采样点、……直至结束。现在的道序记录格式为记录时直接记录第一道所有数据、第二道所有数据、……直至结束,只是在每一道数据前加上道头

数据。将时序数据变为道序数据只需要对矩阵进行转置即可。 2 置道头 2.1 观测系统定义 目的为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即将SPS文件转换为GE-Lib文件,包括1)物理点间距2)总共有多少个物理点3)炮点位置4)每炮第一道位置5)排列图形。 2.2 置道头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间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GOEAST软件有128个道头,1个道头占4个字节,关键的为2(炮号)、4(CMP号)、17(道号)、18(物理点号)、19(线号)、20(炮检距)等。 2.3 观测系统检查 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 3 静校正(野外静校正) 静校正为利用测得的表层参数或利用地震数据计算静校正量,对地震道进行时间校正,以消除地形、风化层等表层因素变化时对地震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是实现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同时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 静校正方法: 1)高程静校正 2)微测井静校正-利用微测井得到的表层厚度、速度信息,计算静校正量 3)初至折射波法 4)微测井(模型法)低频+初至折射波法高频 4 叠前噪音压制 干扰波严重影响叠加剖面效果。在叠前对各种干扰进行去除,为后续资料处理打好基础。 常见干扰有:面波、折射波、直达波、多次波、50Hz工业电干扰及高能随机干扰等多种情况。不同干扰波有不同特点和产生原因,根据干扰波和一次反射波性质(如频率、相位、视速度等)上的不同,把干扰和有效波分离,从而达到干扰波的去除,提高地震资料叠加效

地震勘探仪器使用教程

地震勘探仪器使用教程 胜利油田物探公司编写 二OO五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地震勘探仪器的有关常用术语 第二章 408UL地震仪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主要窗口功能介绍 第三节 408UL地震仪技术操作规程 第三章 ARAM.ARIES地震仪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系统结构及功能特点 第三节仪器操作流程 第四节 ARAM.ARIES地震仪技术操作规程附录1 采集设备维修维护的有关规定 附录2 物探行业采集设备的配置标准要求

第一章综述 地震勘探工作基本包括激发地震波、接收记录地震波和处理解释地震资料三个方面。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使用特定的设备,才能完成预期的任务。 地震勘探仪器就是为了接收和记录地震波专门设计的一种集精密传感器技术、近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组合装置。 第一节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情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新型遥测地震仪器问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新型遥测地震仪在品种和数量上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型遥测地震仪器的标志是启用了频谱整形滤波器和24位的模数转换器等新技术。新型遥测地震仪主要有:美国I/O公司推出的SYSTEM IMAGE 系统,美国FAIR FIELD公司推出的BOX系统,法国SERCEL公司推出的SN-388系统和408UL系统,加拿大GEO-X系统公司推出的ARAM.ARIES系统;日本地球科学综合研究所株式会社(JGI)推出的G.DAPS-4系统。这些产品代表着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遥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各有其独到之处。本书主要对其中两种有代表性的新一代遥测地震仪的使用进行介绍。

几种主要型号地震仪的模拟性能指标对比

08262026-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

吉林大学实验教学大纲 教学单位名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 课程代码:08262026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32/2(其中实验8学时) 面向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一.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课程是应用地球物理系列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地震勘探原理一起构成了地震勘探研究方向的一个完整体系。是勘查技术与方法专业中应用地球物理方向本科生的一门重要选修课。 本实验课是与理论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熟悉基本的数据处理流程,并进行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本实验课实际上是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基本技能 1、掌握常用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2、了解常用地震记录的数据格式及剖面显示方式; 3、掌握动、静校正及水平叠加处理的方法; 4、掌握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和一维、二维滤波; 5、掌握预测反褶积处理技术; 6、了解速度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7、了解地震波场偏移处理的目的和方法; 8、掌握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和分析方法; 9、掌握波动方程地震记录的正演模拟; 10、能编写简单的地震数据处理程序。 三.实验项目内容、学时分配和每组人数

四.实验教材或指导书或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采用《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另外可参考以下文献: 1.《地震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处理、反演和解释》,渥.伊尔马滋 2.CWP/SU:Seismic Un*x用户手册 五.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成绩可通过写实验报告,或总结性考核而定,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20%~30%。 六.制定人、审核人、日期 制定人:王德利 审核人:潘保芝 审核日期:2009年9

地震资料格式说明

§3 资料处理流程说明: 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解编 预处理(建立工区,切除,振幅处理等) 一次静校正 一、二维数字滤波 抽道集 高精度速度分析 剩余静校正高精度动校正 水平迭加 滤波、反滤波 (倾斜相干加强) 迭后偏移 一维数字滤波 振幅均衡、输出 在资料的处理过程中,应根据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情况选择模块,组合流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处理过程中,应首先根据野外电子观测班报和测量电子班报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由建立工区模块完成),若无测量结果,可根据模块提示完成建立工区基本参数文件的工作。本系统适合于有或无测量资料的情况;同时也适合于变观资料处理。文件格式参见相关模块说明。 §4 处理资料文件格式说明: 4.1 SEG-Y 记录格式(标准) (1)卷头: 3600字节

(a)ASCII 区域: 3200字节(40条记录 x 80 字节/每条记录)。 (b)二进制数区域: 400字节(3201~3600)。 3213~3214 字节—每个记录的数据道数(每炮道数或总道数)。 3217~3218 字节—采样间隔(μs)。 3221~3222 字节—样点数/每道(道长)。 3225~3226 字节—数据样值格式码1-浮点; 3255~3256 字节—计量系统:1-米, 2-英尺。 3261~3262*字节—文件中的道数(总道数)。 3269~3270*字节—数据域(性质):0-时域,1-振幅,2-相位谱“ * “ 号字为非标准定义。 (2)道记录块: (a)道头字区: 含: 60个字/4字节整或120个字/2字节整, 共240个字节,按二进制格式存放。 ·SEG—Y格式道头说明: 字号(4字节) 字号(2字节) 字节号内容说明 1 1— 2 1—4 一条测线中的道顺序号,如果一条测线有若干卷 磁带,顺序号连续递增。 2 3—4 5—8 在本卷磁带中的道顺序号。每卷磁带的道顺序号 从l开始。 3 5—6 9—12 * 原始的野外记录号(炮号)。 4 7—8 13—16 在原始野外记录中的道号。 5 9—10 17—20 测线内炮点桩号(在同一个地面点有多于一个 记录时使用)。 6 11—12 21—24 CMP号(或CDP号)。(弯线=共反射面元号) 7 13—14 25—28 在CMP道集中的道号(在每个CMP道集中道号从 1开始)。 8—1 15 29—30* 道识别码: l=地震数据; 4=爆炸信号; 7=计时信号; 2=死道; 5=井口道;8=水断信号; 3=无效道(空道);6=扫描道;9…N=选择使用 (N=32767) 8—2 16 31—32 构成该道的垂直叠加道数(1是一道;2是两道相 加;…) 9—l 17 33—34 构成该道的水平叠加道数(1是一道; 2是两道叠 加;…) 9—2 18 35—36 数据类型:1=生产; 2=试验 10 19—20 37—40 从炮点到接收点的距离(如果排列与激发前进方 向相反取负值) (分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