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轮转向设计

汽车前轮转向设计
汽车前轮转向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汽车前轮转向机构原理设计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4 年 4 月 2 日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签名页

学生签名:年月日

指导教师质量评价分值(最高分值80分)答辩质量评价分值

(最高分值20分。取答

辩教师分值平均值的整

数。)

综合质量评价分值

(指导教师质量评价分值与答

辩质量评价分值之和)

指导教师签章:年月日

答辩教师签章:年月日

说明:(1)课程设计说明书提交时,学生须签名完毕。(2)分值填写、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签章,是在相应质量评价之后由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填写、签署。(3)指导教师质量评价分值小于48分,为课程设计质量不及格;答辩质量评价分值小于12分,为答辩不及格。课程设计质量不及格的或答辩不及格的,不予课程设计修改和二次答辩,须重修课程设计并参加下届学生的课程设计。

目录

第1章设计任务

1

………………………………………………………………………………………………………………………………

1

1.1 设计任务

…………………………………………………………………………………………………………………………………

1.1.1 工作原理

1

………………………………………………………………………………………………………………………

1

1.1.2 设计要求

………………………………………………………………………………………………………………………

1.2 设计参数

2

…………………………………………………………………………………………………………………………………

3

1.3 国内外技术应用与发展现状

………………………………………………………………………………………

1.4 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4

………………………………………………………………………………………………………

7

1.5 工作计划

…………………………………………………………………………………………………………………………………

第2章课程设计过程

9

………………………………………………………………………………………………………………………

9

2.1 设计内容

…………………………………………………………………………………………………………………………………

2.1.1 理论的α和β值

9

………………………………………………………………………………………………………

9

2.1.2 用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ABCD

……………………………………………………………………………

2.1.3 运动分析

10

………………………………………………………………………………………………………………………

2.1.4 最小传动角γ

12

min………………………………………………………………………………………………………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总结

第1章课程设计任务

1.1 设计任务 1.1.1 工作原理

汽车前轮转向是通过等腰梯形机构ABCD 驱使前轮转向来实现的,其中,两前轮分别与两摇杆AB 、CD 相连,如图1.1所示。当汽车沿直线行驶时(转弯半径R=∞),左右两轮轴线与机架AD 成一条直线;当汽车转弯时,要求左右两轮(或摇杆AB 和CD )转过不同的角度。理论上希望前轮两周延长线的交点P 始终能落在后轮轴的延长线上。这样,整个车身就能绕P 点转动,使四个轮子都能与地面形成纯滚动,以减少轮胎的磨损。因此,根据不同的转弯半径R (汽车转向行驶时,各车轮运行轨迹中最外侧车轮滚出的圆周半径),要求左右两轴线(AB 、CD )分别转过不同的角度α和β。 如图7.38所示汽车右拐时,有:

tan β=L/(R-d-B) (1-1) tan α=L/(R-d) (1-2) 所以α和β的函数关系为: cot α-cot β=B/L (1-3)

同理,当汽车左拐时,由于对称性,有cot β-cot α=B/L ,故转向机构ABCD 的设计应尽量满足以上转角要求。

1.1.2 设计要求

(1)根据转弯半径

R

m in

和R m ax =∞(直线行驶),求出理论上要求的转角α和β

的对应值,要求最少2组对应值。

(2)按给定两连架杆对应位移且尽可能满足直线行驶时机构左右对称的附加要求,用图解法设计铰链四杆机构ABCD

(3)机构初始位置一般通过经验或实验来决定,一般可在下列数值范围内选取:

α

0=96

~1030

,84770

~=β。建议α0

取1020

, 780

取β

(4)用图解法检验机构在常用转角范围α≤200

时最小转动角γmin

图1.1 汽车前轮转向机构简图

1.2 设计技术参数

设计数据见表1.1,要求汽车沿直线行驶时,铰链四杆机构左右对称,以保证左右转弯具有相同的特性,该转向机构为等腰梯形双摇杆机构,设计此铰链四杆机构。

表1—1 设计数据

参数轴距轮距最小转弯半径销轴到车轮中心的距离

符号L B R min d

单位mm mm mm mm

型号途乐GRX 2900 1605 6100 400

续表1—1

1.3 国内外技术应用与发展现状

在汽车市场上,个生产厂家都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用户对质量、舒适度和安全都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同时还要求货真价实。这实际上就要求设计的汽车恰如其分地适合于不同的用途,并以有竞争性的成本和速度制造出来,只有这样,一个汽车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所以,当对成本问题给予应有的考虑时,也应该探索革新和采用现代化制造技术的可能性,以便使新生产出的各种型号的汽车都能达到质量标准、生产率和多品种的目标。同时,也应满足缩短试制周期的需要。这就要求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部的更为复杂的制造工艺过程。我国汽车工业,生产规模偏小,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市场信息不灵,生产预测数据不准,设计新产品周期长,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多,原材料、中间产品甚至成品库存量大,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企业各部门业务处理和信息交流不畅通,周期长、效率低、误差率高。

在桥车方面,虽然目前中国汽车企业能够进行某些轿车车身的开发设计,能够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做局部改进,退出所谓“年度车型”,但尚不具有成熟的、较高水平的整体轿车开发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台。由于没有完整的轿车自主开发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主要汽车生产企业在产品技术创新方面处于被动依赖跨国公司的境地,在产品开发与选择方面没有主动权。在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在某些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相当的开发能力,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点的能力,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许多关键零部件仅仅是外国产品的仿制。而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在电子化、信息化方面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电子产品在中国汽车产品上应用的程度仍然比较低。我国在汽车产品成本中,电装(电气+电子)产品所占比重约为1%左右(根据车型有所不同),而发达国家约为3%—

5%。车用电子部件在汽车零部件总量中所占得比重约为6%-8%,而发达国家为13%左右。

许多技术要求水平高的汽车电子零部件我国还难以生存,尚不具备开发先进汽车发动机的能力,因此对发动机进行电子控制也无从谈起,生产的许多汽车电子产品可靠性、耐久性达不到整车生产厂家的技术要求,技术水平也比较低,智能化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方面才刚刚起步,汽车必须配备有关的电子信息接收装置少,跨国公司仍然是我国汽车工业新技术的主要来源。

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新产品开发已经建立在模块化的基础上,而中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却缺乏强大的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支持。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状况虽然有所改观,但与国际大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相比,仍然差距甚大。随着中国整车生产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加速,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薄弱的零部件基础制约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制约着整车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中国汽车工业相关工业发展也相对滞后,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尚不能提供高水平、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零部件。在塑料、橡胶制品中,汽车专用产品品种少,质量和性能不稳定。汽车生产需要的铝、镁等轻金属材料由于企业技术和生产装备落后,难以满足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要求。国内汽车想要在竞争日益剧烈的汽车行业中站住脚跟,就需要大力发展制造技术与管理技术,与此同时更要掌握市场脉搏、减少研发周期、以客服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具有竞争力。

1.4 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汽车工业是集机械、材料、化工、电子、能源、交通、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密集型产业,它对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国的汽车工业在“九五”期间,以高效、节能、降耗、环保为主要目标,对原有汽车产品生产企业的工艺装备进行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大量采用现代化的工艺装备、工业机器人,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自动化冲压生产线,加工自动线、焊接生产线、涂装生产线、总装配生产线、检测线等,使汽车工业的制造技术水平在“九五”期间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先进的在检测设备的大量

应用,保证了汽车产品的生产一致性,大幅度提高了汽车产品的质量。

(1)、汽车工业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后,轿车主体发展趋势将是系列化、轻量化、小型化、电子化、柴油化。

世界汽车业已出现了几种新的趋向,包括零部件采购全球化、生产装配模块化、汽车底盘通用化、目标成本控制化、开发周期缩短化、生产管理精益化、汽车销售租赁化合汽车发展生态化。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世界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发生了新的变化,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呈现出组织集团化、技术高新化、供货系统化合经营全球化等新特点。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改革供应体制,实行全球生产、全球采购,即由向多个车车零部件厂商采购转变为模块采购;由实行国内采购转变为全球采购。整车厂商采购体制的变革,使汽车零部件新技术产品的研发正在向零部件企业转移,要求汽车零部件厂商不断地与之相适应,不但要求生产企业增强自己的实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做到系统开发、系用供应,同时还要求其缩短开发周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整个汽车工业将上升为全面的品牌竞争,进行系统化、模块化的生产方式,这一变革推进了全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并购、重组的进程。(2)、汽车生产装配技术发展趋势

①生产装配模块化

所谓模块,是指按汽车的组成结构将零部件或子系统进行集成,从而形成一个个大部件或大总成。而生产装配模块化,即汽车零部件厂商生产模块化的系统产品,整车厂商只对采购的模块化产品进行简单装配即可完成整车生产。

在模块化生产方式下,汽车技术创新的中心在零部件方面,零部件要超前发展,并参与汽车厂商的产品设计,这就使汽车生产厂家把新产品开发设计费用的一部分转移到配件供应厂家身上,整车厂和配套厂同步开发、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节约了开发经费。而汽车厂商方面则以全球范围作为空间,进行汽车模块的选择和匹配设计,优化汽车设计方案。生产装配模块化将导致汽车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包括淘汰汽车工业的传统流水线及生产设备,将汽车装配生产线上的部分

装配劳动转移到装配生产线以外的地方去进行,这样大大减少汽车制造企业生产零部件的数目,降低管理成本和生产费用。采用模块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品种、质量、自动化水平和产品的可靠性,提高汽车的装配质量,缩短生产周期。

模块化的核心是广泛应用先进的电子集成技术,利用电子及其它领域的高新技术进行系统化集成,它可减少汽车零部件的构成,简化制造工艺,节省装配时间,有利于推进国际化采购。模块化供货已成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高竞争力的王牌。如车用网络系统、集成化车用娱乐系统、电子伺服系统、智能防撞系统、环境控制、塑料与装饰产品等高度模块化产品。模块化技术使零部件厂商更加积极地参与汽车的科技创新,改变从属于整车厂的地位,形成以汽车为主导,以零部件为基础的世界汽车工业新格局。

世界各大轿车公司要求零部件厂成套、成系统供应,向装配模块化发展。如仪表板生产厂不仅要生产仪表板,而且要将仪表板上的仪表、电气件、电线束、风道等部件装上去,向公司提供一个仪表模块,这样装车即可,从而大大减少了轿车零部件的数量。

②汽车技术电子化、数字化

电子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轿车综合性能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已形成了独立的汽车电子产品。1991年,一辆汽车上的电子装置为825美元,1995年上升到了1125美元,2000年则超过2000美元,占整车成本的30%以上。在高档轿车中,从车前大灯的自动控制到轮胎所气压的检测,汽车电子装置无所不在。

近十年,汽车电子领域重点发展系统模型、电源系统、多通道信息处理系统、汽车电子软件及故障自诊五大类关键技术。电子技术已经使电子加速器、方向阻力、电子液压制动成为现实。今后,汽车有了故障,可向修理厂远程呼救,专家们将可通过互联网对汽车的电子系统的常见故障进行远程诊断和维修。卫星导航系统也可以运用语音识别导航,语音识别功能还将能运用于车载收音机和电话。汽车电子化今后的发展方向,将是各控制系统分散转向集中,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整车电控系统——由中央计算机集中控制大量微处理器、传感器及执行元件。

同时,汽车工业正在掀起一场数字化革命,以适应未来汽车智能化与未来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要。日益完善的车载多媒体系统,汽车智能化安全系统、舒适性管理系统等多项数字技术都将在汽车上得到应用。

数字技术也将改变汽车设计开发和生产制造方式,例如计算机虚拟设计技术,使得样车的试制成为不必要,虚拟样车将在虚拟检测环境中进行一系列严格的检测,而新的厂房。设备与流水线也会在虚拟技术下生成,从而将使生产过程可控化、精确化,并实现汽车的目标成本可控化。不仅在汽车上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在汽车生产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同时,企业信息化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据统计,新产品开发周期可缩短70%。德国宝马公司焊装厂5000多个焊点全部都是机器人造作,总装厂是柔性生产,一条生产线可以装配所有的车型。这些管理如果没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做支撑,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国外的装配车间里,每台汽车都有条形码,底盘、车底、零部件等,库存都由同一条形码来管理,零部件供应商也共同使用这一条形码,座椅、轮胎等都按适时库存制及时送到流水线旁。流水线边上还安置监控器,显示出当天的生产目标台数和现时到达台数,此外还有报告异常的警铃和紧急制动装置流水线的开关。通常情况下生产线上的车都是根据顾客的订单生产的,早就名“车”有主了,所以站在生产线旁边从事每一道工序的工人,都是按照订单上的要求,装配不同规格、型号的零部件。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与新装备在汽车工业中投入使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汽车工业也必然发生深刻变革,汽车生产技术也将会有更新、更快的发展。

1.5 工作计划

(1)确定所设计的机构,翻阅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了解所设计的机构原理和设计任务;

(2)在互联网上参考别人的设计,把握设计方向和理顺设计步骤,完成设计任务;(3)学习ADMAS,对其进行运动分析,了解机构的运动情况;

(4)在互联网上搜索关于汽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的相关内容,查阅肇庆学院

电子图书馆,搜索相关文献;

(5)对整个设计进行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去完善自己在各方面的知识。

第2章课程设计过程

2.1 设计内容

2.1.1 理论的α和β的值

根据tanβ=L/(R-d-B) tanα=L/(R-d)

当R=R

min

=5500时,β=38.6598°,α=29.2488°

当R=6500时,β=31.8908°,α=25.0169°

当R=7500时,β=26.9802°,α=21.8014°

当R=8500时,β=19.2900°,α=23.3049°

当R=10000时,β=19.2900°,α=16.4222°

有公式得知,α和β随着R的增大而减少。如下表2—1。表2—1

2.1.2用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ABCD

设计过程:AD=1.5m,连架杆长AB

1∈(0.1m,0.5m)【3】,取AB

1

为0.2m,取α

=0

102,

由α

1=21.8014°,α

2

=29.2488°定出第二第三位置AB

2

、AB

3

,连接B

2

D、B

3

D,并

根据反转法原理,将其分别绕D点反转-β

1= 26.9802°及-β

2

=38.6598°,从而

得到点B

2′和B

3

′,则B

1

、B

2

′、B

3

′三点确定的圆弧的圆心即为所求的铰链C

1

的位置,分别连接B

1C

1

和C

1

D,所得的四杆机构为汽车前轮的铰链四杆机构,

如图2.1所示。

图2.1 铰链四杆机构

2.1.3 运动分析

(1)自由度分析

机构简图如图2.2所示,转向直拉杆是用以带动AE运动的构件,在分析自由度的时候不应该把专向拉直杆和转动副E计入,所以本设计机构的自由度为

F=3n-2P

L -P

h

=3×3-2×4-0=1

该设计机构的自由度为1

图2.2 汽车前轮转向机构

(2)梯形转向机构仿真模型

本章通过ADMAS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构仿真,如图2.3为仿真机构模型。

图2.3 仿真机构模型

(2)仿真分析

左轮的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与时间的运动分析分别如图2.4所示

图2.4(a)角度-时间曲线图2.4(b)角速度—时间曲线

图2.4(c)角加速度-时间曲线

2.1.4最小传动角γmin

用图解法可以检验出α≤20°时,γ的大小,当α=20°时,可得出最小传动角γ=52°,如下图2.5

min

图2.5

结论

通过对汽车前轮的原理分析,画出其结构简图,可以得出其两车轮的最大转角和最小半径有关,对其进行自由度和运动分析,可以知道其原动件为一个,而运动分析可以得出其角速度,角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江帆. 机械原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王强.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3]谭本忠. 汽车转向系统设计技术. 北京:工业出版社,2010.03

个人总结

通过本次机械课程设计的设计过程,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巩固了之前所学到的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并且学到了汽车转向的分类和具体设计准则,懂得了设计一个机械产品的具体设计步骤,同时也规范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学会了如何排版,如何写作说明书,除此之外,在课程设计中也增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为了完成这个设计,我多次和设计同一课题的同学讨论如何做,在讨论的过程各自提出不同的建议,各自论证自己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学习。也许这次的课程设计还有很多问题没能很好地解决,考虑问题有点不周到,但这是我第一次的课程设计,希望能找出自己不足之处,去规范自己的设计。

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同时也掌握了一些设计软件的使用,如Adams 等软件,同时也复习了对CAD的使用,对word的使用更加熟悉了。

结束了本次的课程设计的学习,我体会到了机械设计是一个很严谨的过程,过程复杂而且需要很耐心去完成,机构中的每一个尺寸数据的得出都应是有理有据的,在保证机构能完成所规定的运动的同时,更应该使所设计的机构安全可靠,这是每一个设计者的责任。

指导教师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质量评价学生姓名:李烨林学号: 2

课程设计题目:汽车前轮转向机构原理设计

轿车前轮主动转向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第1章绪论 主动转向系统保留了传统转向系统中的机械构件,包括转向盘、转向柱、齿轮齿条转向机以及转向横拉杆等。其最大特点就是在转向盘和齿轮齿条转向机之间的转向柱上集成了一套双行星齿轮机构,用于向转向轮提供叠加转向角。主动转向系统通过一组双行星齿轮机构实现了独立于驾驶员的转向叠加功能,完美地解决了低速时转向灵活轻便与高速时保持方向稳定性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转向干预来防止极限工况下车辆转向过多的趋势,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同时,该系统能方便地与其他动力学控制系统进行集成控制,为今后汽车底盘一体化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常规转向系统的显著差别在于,主动转向系统不仅能够对转向力矩进行调节,而且还可以对转向角度进行调整,使其与当前的车速达到完美匹配。其中的总转角等于驾驶员转向盘转角和伺服电机转角之和。低速时,伺服电机驱动的行星架转动方向与转向盘转动相同,叠加后增加了实际的转向角度,可以减少转向力的需求。高速时,伺服电机驱动的行星架转动方向与转向盘转动相反,叠加后减少了实际的转向角度,转向过程会变得更为间接,提高了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1转向系统综述 1、蜗杆曲柄销式转向器 它是以蜗杆为主动件,曲柄销为从动件的转向器。蜗杆具有梯形螺纹,手指状的锥形指销用轴承支承在曲柄上,曲柄与转向摇臂轴制成一体。转向时,通过转向盘转动蜗杆、嵌于蜗杆螺旋槽中的锥形指销一边自转,一边绕转向摇臂轴做圆弧运动,从而带动曲柄和转向垂臂摆动,再通过转向传动机构使转向轮偏转。这种转向器通常用于转向力较大的载货汽车上。 2、循环球式转向器 循环球式:这种转向装置是由齿轮机构将来自转向盘的旋转力进行减速,使转向盘的旋转运动变为涡轮蜗杆的旋转运动,滚珠螺杆和螺母夹着钢球啮合,因而滚珠螺杆的旋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螺母再与扇形齿轮啮合,直线运动再次变为旋转运动,使连杆臂摇动,连杆臂再使连动拉杆和横拉杆做直线运动,改变车轮的方向。这是一种古典的机构,现代轿车已大多不再使用,但又被最新方式的助力转向装置所应用。它的原理相当于利用了螺母与螺栓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相对移动,而在螺纹与螺纹之间夹入了钢球以减小阻力,所有钢球在一个首尾相连的封闭的螺旋曲线

汽车前轮转向机构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汽车前轮转向机构学院:车辆工程学院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1、背景...................................................................................................... .1 2、题目:汽车前轮转向机构 (3) 2.1设计题目 (3) 2.1.1转向机构简介 (3) 2.1.2 转向梯形 (4) 2.1.3计算机构自由度 (5) 2.1.4机构设计 (6) 2.1.5 数据设计..............................................................。. (8) 2.2设计要求 (8) 3、设计内容 (9) 3.1 求转角 (9) 3.2 解析法设计机构 (9) 3.3 解析法检验 (11) 4. 设计结构分析 (12) 4.1 四种类型梯形结构的选择 (12) 5、转向梯形机构优化 (14) 5.1 计算机构自由度 (15) 5.2 运动分析 (15) 5.3机构设计方法 (16) 6、课程设计总结 (17)

1、背景 在汽车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汽车前轮定位参数的确定仍然是困扰汽车企业设计的难题,。汽车前轮定位参数是汽车的重要性能参数,前轮定位参数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很多重要性能,从而影响到整车的优劣。例如注销后倾角和内倾角将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回正性、直线行驶稳定性和高速制动时方向稳定性、转向轻便性;前轮的外倾角和前束值的合理匹配将直接影响到前轮的策划和异常磨耗,同时也间接地影响车辆的动力性和燃油的经济性。后倾角和前束值设计的是否合理还将影响这届影响到前轮的摆振,导致车辆操纵稳定性变坏,增加了有关零件载荷,从而降低行驶安全性和可靠性,摆振严重时会影响到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安全性。因此,如果前轮定位参数不合理,就会大大降低汽车使用性能,但由于前轮定位参数的确定必须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前轮定位各参数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不是完全独立的,这给前轮定位参数的确定增加了困难。 汽车的转向传递机构的主要作用就是使用汽车在转向时期内、外轮具有正确的转角关系,它对汽车轮胎的磨损、转向半径和转向力都有重要的影响。汽车在转向时,由于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的存在,导致转向系统的运动并不是在一个平面内,这增加了转向的难度。而一般货车和拖拉机的转向机构是使用整体式的专项梯形机构进行传递。传统的整体式转向机构分析采用近似的平面运动分析方法,而实际上转向梯形的运动并不是在一个平面内。这样就必然存在着误差。

车轮前束和最大转向角的调整

第八章汽车行驶系 复习旧课: 1、车轮的作用及分类 2、轮胎的作用及分类 3、车轮与轮胎的表示方法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车轮与轮胎,对于车轮和轮胎都有了相当的了解,那么对于实际应用中的车轮与轮胎该怎么调整,怎么拆卸和安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讲授新课: 第四节车轮前束和最大转向角的调整 一、车轮前束的调整 一般较多采用指针式前束尺来测量和调整前束 1、轮胎按规定气压充足气,轮毂轴承间隙调整符合规定后,将汽 车停放在水平路面上并处于直线行驶位置。 补:轮毂轴承预紧度的检查和调整 轮毂轴承过松或过紧必须立即修理,即调整轮毂轴承的预紧度。 1) 用千斤顶支起车轮,拧下轮毂盖螺钉,拆下轮毂衬垫。 2) 拆下锁止销钉,旋下锁紧螺母,拆下锁止垫片。 3) 旋转调整螺母改变轮毂轴承间隙。旋进轴承间隙变小,旋出 轴承间隙变大。一般是将调整螺母旋紧到底,再退回1/3圈即可。 4) 调整合适的轮毂轴承预紧度应使车轮能够自由转动,且轴向推动无明显间隙。 2、在轮胎正前方胎面上或轮辋上画上“+”字记号,用前束尺测 出B值,转动车轮180度,将记号转正后测量A值,其差值A-B为前束值。若值不符合规定就要调整。 3、调整时,主要改变横拉杆的长度来改变前束值。 4、符合规定值后,拧紧加紧螺栓 5、对于桑塔纳轿车前束的调整,需使用专用定中心装置及光学测 试仪。 二、车轮最大转向角的调整 前轮转向角的调大主要是为了获得最小转弯半径,以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如表8-8 1、检查方法: 将前桥抬起,使前轮处于直线位置。 量出左右转向角。 2、调整方法:

不符合规定的话就旋出或旋入转向节上的转向角限位螺栓,或转动转向节壳上的一个调整螺栓进行调整,完毕后必须旋紧锁紧螺母。 第五节轮胎的拆装 1. 车轮总成的拆卸 1) 停稳车辆,用三角木掩住各车轮。 2) 取下车轮上的装饰罩,弄清汽车左右侧车轮与轮毂连接螺栓的螺旋方向,使用车轮螺母拆装机或用套筒扳手初步拧松各连接螺母。 3) 用千斤顶顶在指定的位置,使被拆车轮稍离地面。也可将车辆停在举升架上,升起车辆,使车轮稍离开地面。 4) 拧下车轮与轮毂连接的全部螺母,取下垫圈,并摆放整齐。 5) 边向外拉边左右晃动车轮,从车轴上取下车轮总成。 2.车轮总成的安装 1) 清洁零件,并将螺纹部分涂上润滑脂 2) 顶起车桥,套上车轮,将螺母初步拧在螺柱上。 3) 放下车轮并在车轮前后用三角木掩住,用扭力扳手或车轮螺母 拆装机,按对角线顺序分2~3次拧紧车轮螺母,最后一次要按规定力矩拧紧。 4) 安装后轮轮胎时,要先拧紧内侧车轮的内螺母,再装外侧车轮。 补充: 一. 常见轮胎品牌 Bridgestone石桥(普利斯通)(日) Dunlop 邓禄普(英) Firestone 凡世通(日)

汽车前轮转向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汽车前轮转向机构原理设计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4 年 4 月 2 日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机 械 原 理 课 程 设 计 签 名 页 学 生 签 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章: 年 月 日 答辩教师签章: 年 月 日 说明:(1)课程设计说明书提交时,学生须签名完毕。(2)分值填写、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签章,是在相应质量评价之后由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填写、签署。(3)指导教师质量评价分值小于48分,为课程设计质量不及格;答辩质量评价分值小于12分,为答辩不及格。课程设计质量不及格的或答辩不及格的,不予课程设计修改和二次答辩,须重修课程设计并参加下届学生的课程设计。

目录 第1章设计任 1 务 ……………………………………………………………………………………………………………………………… 1.1 设计任 1 务 ………………………………………………………………………………………………………………………………… 1.1.1 工作原 1 理 ……………………………………………………………………………………………………………………… 1.1.2 设计要求 ………………………………………………………………………………………………………………-1 ……… 1.2 设计参 2 数 ………………………………………………………………………………………………………………………………… 1.3 国内外技术应用与发展现 3 状 ……………………………………………………………………………………… 1.4 国内外技术发展趋 4 势 ……………………………………………………………………………………………………… 1.5 工作计 7 划 ………………………………………………………………………………………………………………………………… 第2章课程设计过 9 程 ……………………………………………………………………………………………………………………… 2.1 设计内 9 容 ………………………………………………………………………………………………………………………………… 2.1.1 理论的α和β值 (9) 2.1.2 用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 9 ABCD …………………………………………………………………………… 2.1.3 运动分 10 析 ……………………………………………………………………………………………………………………… 2.1.4 最小传动角γ 12 min………………………………………………………………………………………………………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总结

汽车前轮转向机构

汽车前轮转向机构

目录 1、题目:汽车前轮转向机构 (3) 1.1设计题目 (3) 1.2设计数据与要求 (4) 1.3设计任务 (4) 2、转向系统 (4) 2.1转向系统概述及结构简介 (4) 2.2转向系统的要求 (5) 2.3传动比变化特性 (5) 2.3.1转向系传动比 (5) 2.3.2力传动比与转向系角传动比的关系 (6) 2.3.3转向器角传动比的选择 (7) 3、设计内容 (7) 4、设计结构分析 (9) 4.1 四种类型梯形机构的选择: (9) 5、转向梯形机构优化 (10) 5.1计算机构自由度: (11) 5.2运动分析 (11) 5.3机构设计方法 (11) 5.4对比分析 (12) 6、课程设计总结 (12) 6.1 设计心得 (12) 6.2 设计工作分工表 (13) 6.3 参考文献 (13)

引言 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使方向的机构,转向系统应准确,快速、平稳地响应驾驶员的转向指令,转向行使后或受到外界扰动时,在驾驶员松开方向盘的状态下,应保证汽车自动返回稳定的直线行使状态。 随着私家车的越来越普遍,各式各样的高中低档轿车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加上们对高速体验的不断追求,也要求着车速的不断提高。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社会活生活汽车化而造成交通错综复杂,使转向盘的操作频率增大,这要求减轻驾驶疲劳。 所以,无论是为满足快速增长的轿车市场还是为给驾车者更舒适更安全的的驾车体验,都需要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大众化的汽车前轮转向机构。 本课题以现在国产轿车最常采用的齿轮齿条液压动力转向器为核心综合设计轿车转向机构。

汽车前轮转向角测试误差修正算法研究

汽车前轮转向角测试误差修正算法研究 张扬张晓光 成都成保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504 摘要:提出一种利用汽车转向桥机械结构特性解决汽车转向轮转向角测试误差修正的算法,通过该算法可计算出汽车轮胎准确的零转角起点位置,进而对转角测试数据进行修正,以此计算出准确的左右轮最大转向角及相关角,解决了目前汽车转向轮转向角测试数据准确度低、重复性差的问题。 汽车;转向角;测试;误差;修正 U463.218;TM930.12A1674-5124[2011)05-0044-03Algorithm for correcting turning-angle test error of vehicle's front-wheel ZHANG YangZHANG Xiao-guang 2011-03-152011-06-04 作者简介:张扬(1979-),男,四川仪陇县人,硕士,主要从 事汽车检测技术研究工作。

45

@@[1]崔靖等.汽车综合性能检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1995. @@[2] GB 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3] JT/T 634-2005汽车前轮转向角检验台[S].北京:人民 交通出版社,2005. @@[4]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汽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6]关文达.汽车构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王戈.浅谈汽车前轮转向角的检测[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06,33(12):31-33. @@[8]肖小平.一种汽车转向角检验台角度示值误差的校准 方法[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7,34(8):16-18.

汽车转向器毕业设计

汽车转向器毕业设计 【篇一:毕业设计汽车转向系统】 摘要 本设计课题为汽车前轮转向系统的设计,课题以机械式转向系统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设计及校核、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及验算 为中心。首先对汽车转向系进行概述,二是作设计前期数据准备, 三是转向器形式的选择以及初定各个参数,四是对齿轮齿条式转向 器的主要部件进行受力分析与数据校核,五是对整体式转向梯形机 构的设计以及验算,并根据梯形数据对转向传动机构作尺寸设计。在转向梯形机构设计方面。运用了优化计算工具matlab进行设计 及验算。matlab强大的计算功能以及简单的程序语法,使设计在参数变更时得到快捷而可靠的数据分析和直观的二维曲线图。最后设 计中运用autocad和catia作出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零件图以及装配图。 关键词:转向机构,齿轮齿条,整体式转向梯形,matlab梯形abstract the title of this topic is the design of steering system.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of mechanical steering system and integrated steering trapezoid mechanism gear to the design as the center. firstly make an overview of the steering system. secondly take a preparation of the data of the design. thirdly, make a choice of the steering form and determine the primary parameters and design the structure of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fourthly, stress analysis and data checking of the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fifthly, design of steering trapezoid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trapezoidal data make an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teering linkage. in the design of integrated steering trapezoid mechanism the computational tools matlab had been used to design and checking of the data. the powerful computing and intuitive charts of the matlab can give us accurate and quickly data. in the end autocad and catia were used to make a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parts diagrams and assembly drawings keywords: steering system,mechanical type steering gear and gear rack, integrated steering trapezoid,matlab trapezoid

汽车前轮转向机构说明书

机械原理与设计训练I ——汽车前轮转向机构说明书

目录 设计题目 (2) 设计要求 (2) 设计内容(原始数据) (3) 第一题 (3) 第二题 (3) 思考题 (7) 第三题 (9) 第四题 (10) 参考资料 (12)

机构简介 汽车的前轮转向,是通过等腰梯形机构ABCD 驱使前轮转动来实现。其中,两前轮分别与两摇杆AB 、CD 相连,如下图所示。 当汽车沿直线行驶时(转弯半径R =∞),左右两轮轴线与机架AD 成一条直线;当汽车转弯时,要求左右两轮(或摇杆AB 与CD )转过不同的角度αβ、。理论上希望前轮两轴延长线的交点P 始终能落在后轮轴的延长线上。这样,整个车身就能绕P 点转动,使四个轮子都能与地面形成纯滚动,以减少轮胎的磨损。因此,根据不同的转弯半径R (汽车转向行驶时,各车轮运行轨迹中最外侧车轮滚出的圆周半径),就要求左右两轮轴线(AB 、CD )分别转过不同的角度α和β,其关系如下: 如图所示为汽车右拐时: tan /()L R d B β=-- , tan /()L R d α=- 所以α和β的函数关系为: cot cot /B L αβ-= 同理,当汽车左拐时,由于对称性,有cot cot /B L βα-=,故转向机构ABCD 的设计应尽量满足以上转角要求。 二、设计要求 设计数据见下表。要求汽车沿直线行驶时,铰链四杆机构左右对称,以保证左右转弯时具有相同的特性。该转向机构为等腰梯形双摇杆机构,设计此铰链四杆机构。 设计数据 参数 轴距 轮距 最小转弯半径 销轴到车轮中心的距离 符号 L B min R d 单位 mm mm mm mm 型号 涂乐GRX 2900 1605 6100 400 涂乐GL 2900 1555 6100 400 尼桑公爵 2800 1500 5500 500 现选择第二组数据进行解答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汽车前轮转向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原理大作业 设计者 指导教师 201

目录 一、设计题目 (2) 二、设计要求 (3) 三、基本设计内容 (4) 四、设计结果分析 (10) 五、改进机构设计 (12)

1.机构简介 汽车的前轮转向,是通过等腰梯形机构ABCD 驱使前轮转动来实现的。其中,两前轮分别与两摇杆AB 、CD 相连,如图所示。 当汽车沿直线行驶时(转弯半径R=∞),左右两轮轴线与机架AD 成一条直线;当汽车转弯时,要求左右两轮(或摇杆 AB 和CD )转过不同的角度α、β。理论上希望前轮两轴延长线的交点P 始终能落在后轮轴的延长线上。这样,整个车身就能绕P 点转动,使四个轮子都能与地面形成纯滚动,以减少轮胎的磨损。因此,根据不同的转弯半径R (汽车转向行驶时,各车轮运行轨迹中最外侧车轮滚出的圆周半径),就要求左右两轮轴线(AB 、CD )分别转过不同的角度α和β,其关系如下: 如图所示为汽车右拐时 d R L B d R L -= --=βαtan tan 所以α和β的函数关系为 L B = -αβcot cot 同理,当汽车右拐时,由于对称性,有L B ctg ctg /=-βα,故转向机构ABCD 的设计应尽量满足以上转角要求。 2、设计数据 设计数据见下表。要求汽车沿直线行驶时,铰链四杆机构左右对称,以保证左右转弯时具有相同的特征。该转向机构为等腰梯形双摇杆机构,设计此铰链四杆机构。 参 数 轴 距 轮 距 最小转弯半径 销轴到车轮中心的 距离 符 号 L B R d 单 位 mm 型 号 途乐GRX 2900 1605 6100 400 途乐GL 2900 1555 6100 400 尼桑公爵 2800 1500 5500 500

转向轮转向角检测实施细则

转向轮转向角检测实施细则 一、检测目的 转向系各项前轮定位及转向操纵性检测 二、判定标准 国标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与GB18565-2001《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三、检测用设备 HYQZJ-100A前轮转向性能检测仪 四、主要技术参数 1、额定载荷:10000kg 2、测量范围:-60°-+60° 3、通过能力:700-2900mm 4、示值误差:±1 5、分度值:0.1° 6、传感器供电电压: DC12V 五、检测操作规程 1、车辆注册

假设车“冀ERA2341”的所有项目全部检测,当注册完以后,上LED显“车辆准备”下LED显示“冀RA2341”。 2、测试过程 测试开始时首先,汽车沿行车中心线行驶从轮距尺上缓慢驶过。在轮距尺的台面上均匀分布了一排压敏开关,当车轮压触到开关按键时,开关即产生动作。控制电路将此过程中压敏开关的变化情况转化成转向轮轮中心距数值,经线路传递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按此车辆的轮距情况将机械台架的两个转盘自动移动到与车辆轮距基本一致的位置等待车辆上台面检测。接下来,将被测汽车转向轮置于转向台的转盘上,转盘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浮动体,其下方装有高精度角度传感器,并且与浮动体同轴。下部分为固定体。浮动体与固定体之间装有滚珠。浮动体相对于固定体可作平面复合运动(既可旋转又可作纵横向移动)。当汽车转动转向盘时,车轮带动转盘同步转动,此时引起与转

盘同轴的角度传感器的电压变化,控制系统采集角度传感器的电压变化,计算出转盘转过的角度即得出汽车转向轮转角值。 六、注意事项 (1)使用中注意清洁,不应让泥砂等进入转向盘内。 (2)严禁用腐蚀液体擦拭转向盘表面,擦试时不要有划迹。 (3)严禁转向盘中进水,保持传感器干燥。 (4)轴重大于转角仪允许标准的汽车,请勿开上转角仪。 (5)严禁在转角仪长时间停留车辆。 (6)保持转向盘移动轨道的清洁。 (7)为保证测量精度,测试时必须踩紧刹车,避免前轮移动。 (8)只有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测量,才能获得准确的测量数据。

汽车转向系统各部分结构作用图解

一.机械转向系统 l.转向盘2.安全转向轴3.转向节4.转向轮5.转向节臂6.转向横拉 杆7.转向减振器8.机械转向器 上图是一种机械式转向系统。驾驶员对转向盘1施加的转向力矩通过转向轴2输入转向器8。从转向盘到转向传动轴这一系列零件即属于转向操纵机构。作为减速传动装置的转向器中有1、2级减速传动副(右图所示转向系统中的转向器为单级减速传动副)。经转向器放大后的力矩和减速后的运动传到转向横拉杆6,再传给固定于转向节3上的转向节臂5,使转向节和它所支承的转向轮偏转,从而改变了汽车的行驶方向。这里,转向横拉杆和转向节臂属于转向传动机构。二.转向操纵机构

转向操纵机构由方向盘、转向轴、转向管柱等组成,它的作用是将驾驶员转动转向盘的操纵力传给转向器。

三.机械转向器齿轮齿条式转向器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分两端输出式和 中间(或单端)输出式两种。 1.转向横拉杆 2.防尘套 3.球头座 4.转向齿条 5.转向器壳体 6.调整螺塞 7.压紧 弹簧8.锁紧螺母9.压块10.万向节11.转向齿轮轴12.向心球轴承13.滚针轴承 两端输出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如图d-zx-5所示,作为传动副主动件的转向齿轮轴11通过轴承12和13安装在转向器壳体5中,其上端通过花键与万向节*10和转向轴连接。与转向齿轮啮合的转向齿条4水平布置,两端通过球头座3与转向横拉杆1相连。弹簧7通过压块9将齿条压*在齿轮上,保证无间隙啮合。弹簧的预紧力可用调整螺塞6调整。当转动转向盘时,转向器齿轮11转动,使与之啮合的齿条4沿轴向移动,从而使左右横拉杆带动转向节左右转动,使转向车轮偏转,从而实现汽车转向。中间输出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如图d-zx-6所示,其结构及工作原理与两端输出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它在转向齿条的中部用螺栓6与左右转向横拉杆7相连。在单端输出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上,齿条的一端通过内外托架与转向横拉 杆相连。(d-zx-6)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汽车前轮转向机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汽车前轮转向机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说明书 题目汽车前轮转向机构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老师匡兵 设计者苏以文 学号1100110719

目录 引言 一、题目:汽车前轮转向机构 (5) 1、设计题目 (5) 2、设计数据与要求 (6) 3、设计任务 (6) 二、转向系统 (7) 1、转向系统概述及结构简介 (7) 2、转向系统的要求 (7) 3、传动比变化特性 (8) 1、转向系传动比 (8) 2、力传动比与转向系角传动比的关系 (9) 3、转向器角传动比的选择 (9) 三、设计内容 (10) 四、设计结构分析 (14) 五、转向梯形机构优化 (15)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汽车工业有着飞速的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06年10月底,轿车累计销量超过300万辆,达到304万辆,同比增长40%。2006年11月的北京车展,自主品牌:奇瑞、吉利、长城、中兴、众泰、比亚迪、双环、中顺、力帆、华普、长安、哈飞、华晨等自主品牌纷纷亮相,在国际汽车盛宴中崭露头角,无论从参展规模还是产品所展示的品质和技术含量上,都不得不令人折服,但和国外有着近百年发展历史的国外汽车工业相比,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在行车性能和舒适体验方面仍有差距。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汽车工业随着机械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到今天,汽车已经不是单纯机械意义上的汽车了,它是机械、电子、材料等学科的综合产物。汽车转向系也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经了长时间的演变。 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使方向的机构,转向系统应准确,快速、平稳地响应驾驶员的转向指令,转向行使后或受到外界扰动时,在驾驶员松开方向盘的状态下,应保证汽车自动返回稳定的直线行使状态。 随着私家车的越来越普遍,各式各样的高中低档轿车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加上们对高速体验的不断追求,也要求着车速的不断提高。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社会活生活汽车化而造成交通错综复杂,使转向盘的操作频率增大,这要求减轻驾驶疲劳。 所以,无论是为满足快速增长的轿车市场还是为给驾车者更舒适更安全的的驾车体验,都需要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大众化的轿车转向结构。 本课题以现在国产轿车最常采用的齿轮齿条液压动力转向器为核心综合设计轿车转向机构。

汽车前轮转向角检验台行业标准

GB/T ××××-×××× 移动式摩托车安全检测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1 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年下达的第一批标准制修订计划,由全国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检测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64)归口管理,制订GB/T ××××-××××《移动式摩托车安全检测站》,标准计划号:20090167-T-469,由石家庄华燕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燕公司)为课题组长承接制订任务。 2 标准意义 2008年6月底,摩托车在全国的保有量约在 8886.64万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摩托车的保有量还在每年以2%左右的速度增加,大量的摩托车上道路运行,保证其安全性能指标对道路行车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GB21861-2008《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国家标准已于2008.5.26发布,并在2009.6.1开始实施,该标准在原有GA468-2004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与细化了对摩托车安全检验的要求,对新车注册登记及在用摩托车均要求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其主要检验项目为速度表、制动性能、轮偏、前照灯、排放、外观等。 因摩托车分布面广,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与城镇,流动性大。为便于管理,能尽量为车主提供就近检验服务,使用移动式摩托车检验站为摩托车提供检验服务具经济性、便捷性优势。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6]379号通知中(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常规检验资格许可技术条件)规定可用移动式摩托车检测站为摩托车提供检测服务。 但因目前尚无移动式摩托车检测站的国家标准,各制造商制造标准不一,制造水平及各性能指标参差不齐,影响了检验的公证性与数据的准确性,因而有必要尽快制定本标准。

汽车前轮转向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汽车前轮转向机构原理设计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4 年 4 月 2 日 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签名页 学生签名:年月日 指导教师质量评价分值(最高分值80分)答辩质量评价分值 (最高分值20分。 取答辩教师分值平 均值的整数。) 综合质量评价分值 (指导教师质量评价分 值与答辩质量评价分值 之和) 指导教师签章:年月日 答辩教师签章:年月日 说明:(1)课程设计说明书提交时,学生须签名完毕。(2)分值填写、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签章,是在相应质量评价之后由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填

写、签署。(3)指导教师质量评价分值小于48分,为课程设计质量不及格;答辩质量评价分值小于12分,为答辩不及格。课程设计质量不及格的或答辩不及格的,不予课程设计修改和二次答辩,须重修课程设计并参加下届学生的课程设计。 目录 第1章设计任务 (1) 设计任务 1………………………………………………………………………………………………………………………………… 1工作原理 ……………………………………………………………………………………………………………………… 设计要求 1 ……………………………………………………………………………………………………………………… 2设计参数 ………………………………………………………………………………………………………………………………… 国内外技术应用与发展现状 3 ……………………………………………………………………………………… 4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 工作计划 7………………………………………………………………………………………………………………………………… 第2章课程设计过程 (9) 9设计内容 ………………………………………………………………………………………………………………………………… 9理论的α和β值 ……………………………………………………………………………………………………… 用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ABCD 9 …………………………………………………………………………… 10运动分析 ……………………………………………………………………………………………………………………… 最小传动角γ 12 min………………………………………………………………………………………………………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总结

轿车前轮主动转向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摘要 轿车前轮主动转向系统可以确保车辆在任何速度下都能提供理想的转向操控,同时加强了轿车在高速行驶状态下的安全性,提高了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候的灵活性和舒适性,而且相比于传统的转向器,主动转向系统更加可靠,故障率更低。 本设计以现有主动转向系统装置为基础,参考先进的主动转向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已有汽车的相关数据,重新设计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及相匹配的主动转向系统机械部分的结构方案,并对相关的部分进行强度校核。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转向系统主要参数的确定,齿轮齿条转向器的设计,主动转向控制器的设计,其中主动转向是设计中的难点,采用星星齿轮机构来实现主动转向的控制,最后运用Auto CAD软件进行二维图纸的绘制。 关键词:转向器;主动转向;前轮;机械设计;行星齿轮

ABSTRACT Active steering system can ensure vehicles in any speed can provide the ideal steering control,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cars in the safety of high-speed condition, improved driver when driving a car the flexibility and comfort, and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active steering system more reliable, failure to even lower. This design is based on the front-wheel existing active steering system, reference information of advanced active steering system and related data of some cars, redesign the theory of steering system with gear and rack and matching active steering system structure scheme of mechanical part.Design of the main content includes: the main steering system of parameters, the design of steering gear rack, active steering the controller design, including active steering is the difficulty in the design, use the stars to implement active steering gear control, finally I use Auto CAD software for the 2D drawings Key words: redirector; active steering; front wheel; mechanical design; planetary gear

汽车前轮摇摆的原因与排除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1191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汽车前轮摇摆的原因与 排除正式样本

汽车前轮摇摆的原因与排除正式样 本 使用注意:该解决方案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汽车前轮摇摆(俗称汽车摇头或方向盘摆振)故 障,是指汽车前转向轮在一定行驶速度下,沿一条弯 曲的波形轨迹前进,同时前轴在垂直平面内产生振 动,引起前轮上下跳动,严重时方向盘发抖,手感发 麻,甚至在驾驶室内可看到整个车头晃动。它不仅增 加了驾驶员疲劳程度,危及安全,而且加剧了轮胎磨 损,增大了滚动阻力和汽车性能的应有发挥。这是汽 车维修人员比较头痛的故障。 一、产生前轮摇摆的原因 前轮摇摆是一复杂的摆动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

的,它除了与结构设计、制造和维修 工艺有关外,在使用中出现摇摆故障时,还与转向机构松旷、前轮定位失常和前轮不平衡等因素有关。 1、转向机构松旷的影响。转向机构除了传递来自方向盘的转向扭矩之外,还有阻尼转向轮自动偏转的作用。若转向机构各配合件磨损松旷、各球节磨损过甚间隙过大,将会使转向传动系统阻尼作用减弱,振动位移量加大,前轮稳定效应降低。 2、前轮定位参数失常的影响。前轮定位包括前轮外倾、前轮前束、主销内倾和主销后倾四个要素,且不同型号的车型都有各自的参数值。如果前桥弯扭变形,主销与衬套磨损过于松旷,钢板弹簧固定松旷或错位等都会使前轮定位参数失常,从而破坏了转向轮的稳定效应,引起前轮摇摆。

汽车转向系统设计计算匹配方式

1 汽车转向系统的功能 驾驶者通过方向盘控制转向轮绕主销的转角而实现控制汽车运动方向。 对方向盘的输入有两种方式:对方向盘的角度输入和对方向盘的力输入。装有动力转向系统的汽车低速行驶时,操作方向盘的力很轻,却要产生很大的方向盘 转角输入,汽车的运动方向纯粹是由转向系统各杆件的几何关系所确定。这时, 基本上是角输入。而在高速行驶时,可能出现方向盘转角很小,汽车上仍作用有 一定的侧向惯性力,这时,主要是通过力输入来操纵汽车。 将整车及轮胎的运动、受力状况反馈给驾驶者。这种反馈,通常称为路感。 驾驶者可以通过手—---感知方向盘的震动及运转情况、眼睛—---观察汽车运动、 身体—---承受到的惯性、耳朵—---听到轮胎在地面滚动的声音来感觉、检测汽车 的运动状态,但最重要的的信息来自方向盘反馈给驾驶者的路感,因此良好的路 感是优良的操稳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馈分为力反馈和角反馈 从转向系统的功能可以得知:人、车通过转向系统组成了人车闭环系统,是驾驶者对汽车操纵控制的一个关键系统。 2 转向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驶时,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转向系的基本要求如下: 2.1 汽车转弯时,全部车轮应绕瞬时回转中心(瞬心)旋转,任何车轮不应有侧滑。 不满足这项要求会加剧轮胎磨损,并降低汽车的操作稳定性。实际上,没有哪 一款汽车能完全满足这项要求,只能对转向梯形杆系进行优化,一般在常用转向 角内(内轮15°~25°范围)使转向内外轮运动关系逼近上述要求。 2.2 良好的回正性能 汽车转向动作完成后,在驾驶者松开方向盘的条件下,转向轮能自动返回到直线行驶位置,并稳定行驶。转向轮的回正力矩的大小主要由悬架系统所决定的前 轮定位参数确定,一般来说,影响汽车回正的因素有:轮胎侧偏特性、主销内倾 角、主销后倾角、前轮外倾、转向节上下球节的摩擦损失、转向节臂长、转向系 统的逆效率等。 2.3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转向轮不得产生自振,方向盘没有摆动。 2.4 转向机构与悬架机构的运动不协调所造成的运动干涉应尽可能小,由于运动干涉使转向轮产生的摆动应最小。 汽车转弯行驶时,作用在汽车质心处的离心力的作用,内轮载荷减小,外轮载荷增加,使悬架上的载荷发生相应变化。若转向桥采用非独立悬架、钢板弹簧机

一种汽车转向机构

一种汽车转向机构 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的转向装置,具体是与汽车的非独立悬架配用的转向机构。 2 背景技术 汽车机械转向系是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三大部分组成。根据转向器位置和转向轮悬架类型不同,转向传动机构的组成和布置分为与非独立悬架配用的转向传动机构和与独立悬架配用的转向传动机构。这里讨论的是与非独立悬架配用的转向传动机构。转向传动机构是将转向器输出的力和运动传给转向桥两侧的转向节,使两侧转向轮偏转,并使两转向轮偏转按一定的关系变化,以保证汽车转向时车轮与地面的相对滑动尽可能小。 汽车转向机构是控制左、右前轮转角的部件。它使汽车在转向时,左、右前轮得到合理的偏转角匹配,从而使得各车轮绕同一瞬时转向中心,所有车轮与地之间均做纯滚动而不产生滑移,即阿克曼原理转向特性。目前各类汽车上使用的转向机构,由于机构原理的误差,都无法保证左、右前轮的转角关系完全符合阿克曼原理,从而导致汽车在转向过程中,车轮与地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滑移,影响汽车转弯时的稳定性,降低车轮使用寿命。 因此转向传动机构转向梯形的几何参数需要优化确定,但是,目前只用杆作为转向的汽车转向机构,无法保证左、右前轮的转角关系完全符合阿克曼原理,从而导致汽车在转向过程中,车轮与地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滑移,影响汽车转弯时的稳定性,降低车轮使用寿命。 3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汽车转向机构无法保证左、右前轮的转角关系完全符合阿克曼原理,从而导致汽车在转向过程中,车轮与地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滑移,影响汽车转弯时的稳定性,降低车轮使用寿命等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汽车转向机构,以使车辆在转向过程中,左、右前轮转角完全符合阿克曼转向特性,实现纯滚动,提高汽车转弯时的稳定性、延长轮胎寿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转向机构,包括方向盘、转向直拉杆,转向直拉杆的一端与方向盘连接;其特征在于:转向直拉杆的另一端与转向节臂的一端可转动连接,转向节臂的另一端与左梯形臂之间可转动连接;左梯形臂、右梯形臂的一端都与机架可转动连接,左梯形臂、右梯形臂的另一端可转动式连接转向横拉杆,转向横拉杆、右梯形臂、机架、左梯形臂之间构成一个梯形结构或矩形结构;

主动前轮转向控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主动前轮转向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发布时间:2009年7月2日 0 引言 在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控制中,比较常见的是利用纵向控制产生横摆力矩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称为直接横摆力矩控制。直接横摆力矩控制常常是以牺牲车辆的部分制动性能为代价,而采用主动转向控制来实现车辆稳定性控制却可以在不影响制动的情况下达到同样的效果,并且其所需要的轮胎力只有制动时的约1/4。在诸如对开路面制动等工况下,主动转向还可以有效地抵消由于不平衡制动力所产生的扰动力矩,保证车辆的稳定行驶。由于具有上述优势,主动转向技术成为当前底盘动力学控制发展的热点之一。 常见主动转向系统有主动前轮转向系统AFS和四轮转向系统(也称为主动后轮转向)。 主动前轮转向是随着线控转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并且随着宝马的主动转向系统装配实车而进入实用阶段。由于主动前轮转向与传统车辆的结构能够很好兼容,同时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提高效果明显,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成为转向系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1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目前可用于乘用车的主动转向系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宝马和ZF公司联合开发的AFS系统为代表的机械式主动转向系统,通过行星齿轮机械结构增加一个输入自由度从而实现附加转向,目前已装配于宝马5系的轿车上,以及韩国的MANDO、美国的TRW、日本的JTEKT公司也有类似产品;另一种是线控转向系统(SWB),利用控制器综合驾驶员转向角输入和当时的车辆状态来决定转向电机的输出电流,最终驱动前轮转动。该系统在许多概念车和实验室研究中已广泛采用,如通用公司的Sequel燃料电池概念车就采用了线控转向技术。 线控转向和机械式主动转向系统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当系统发生故障时,机械式主动转向系统仍能通过转向盘与车轮间的机械连接确保其转向性能,而线控转向必须通过系统主要零件的冗余设计来保证车辆的安全性。由于上述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原因,目前法律上还不允许将线控转向系统直接装备车辆。 1.1 机械式主动转向系统 下面以宝马的AFS系统为例,介绍机械式主动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该系统主要由三大子系统组成:液压助力齿轮齿条动力转向系统、变传动比执行系统和电控系统。系统原理图如图1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