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脂类、蛋白质

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细胞生物学

细胞膜的基本特征是膜的流动性和膜的不对称性。 细胞膜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构成,其中以脂类和蛋白质为主。脂类排列成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结构;蛋白质以不同的形式与脂类结合,构成膜的功能主体;糖类分布在膜的外表面,与脂类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一般来说,脂类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占40%-50%,糖类占1%-10%。 生物膜中脂类成为膜脂,主要有磷脂、胆固醇和糖脂三种类型,以磷脂含量最多。双层脂分子构成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不同特性和功能由膜蛋白赋予,根据膜蛋白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及其分布位置,可分为三类:周边蛋白质、整合蛋白质和脂锚定膜蛋白。 膜的流动性主要指脂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流动性,它是生物膜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膜的许多重要功能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也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生物膜的流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膜的许多重要生命活动,如物质运输、细胞识别、信号转导等都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膜的流动性是保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膜的不对称性是指膜的内外两层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大差异。膜中各种成分的分布不对称性决定了膜功能的方向性,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的高度有效性。膜脂的不对称性是指同一种膜脂分子在膜的脂双层中呈不均匀分布。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指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分布的特定区域性。膜糖的不对称性,膜糖类的分布完全不对称,以糖脂和糖蛋白两种结合糖的形式存在,糖链部分只分布在生物膜的非胞质面。 1.简述膜蛋白及膜脂的种类及其各自的特点?它们在保证生物膜 的结构完整和发挥功能方面具有哪些作用? 答:(1)膜蛋白 根据膜蛋白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及其分布位置,可将膜蛋白分为三类:周边蛋白质、整合蛋白质、脂锚定膜蛋白。 周边蛋白质:又称外在蛋白质,分布在膜的内外表面,具有水溶性,以离子键或其他较弱的非共价键结合,使用较温和方式分离,分布具有动态性。 整合蛋白质:非极性氨基酸区域与膜脂双层分子的疏水区相互作用,不同程度镶嵌在脂双层内部,多数为胯膜蛋白,与膜结合紧密,

糖类,蛋白质,脂肪

糖类,蛋白质,脂肪 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素,它们负责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和功能。每个人都需要这些营养素来维持他们的健康和生长。 糖类: 糖是糖类的一种,它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物质之一。糖能够迅速的提供能量,它们是人体重要的能源来源,可被燃烧为 ATP,ATP是人体能量代谢的最终产物。糖的来源有很多,主要来自于蔬菜、水果、面包、米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高的食物。 在人体内,糖类被分为两类:简单糖和复合糖。 简单糖又称单糖,是由单个糖分子组成的。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这些糖直接被肠壁吸收,提供能量,并且可以作为肝糖原的储存物,以备不时之需。 复合糖由两个或多个简单糖分子组成,主要有淀粉质、纤维素、甘露醇等。淀粉质是一种复合糖,可以在人体内分解为葡萄糖,提供能量。而纤维素是一种不被人体消化的糖类,但它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清除大肠内的废物和毒素,并且能正常地促进胃肠道的蠕动,保持健康的消化系统。 蛋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构成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由氨基酸组成,具有各种基本生化和生理功能。 蛋白质在人体中的作用非常广泛,包括: - 维持身体组织的生长和修复:细胞组织需要蛋白质来生长和维持身体健康。 - 维持身体健康的代谢:酶是由蛋白质构成,是人体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催化剂。 - 支持免疫系统:免疫球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可以帮助身体抵御疾病。 - 维持健康的体液平衡:一些蛋白质会向血液中释放水分,维持体液平衡。 食物中的蛋白质主要来自于动物和植物,如肉类、鱼类、豆类、乳制品和蛋类等。不同种类的蛋白质都有不同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利用度。为了获得最好的蛋白质质量,人们应该在饮食中摄取多种蛋白质来源。 脂肪: 脂肪被认为是营养素的“坏孩子”,人们往往对它们有负面的看法。但是事实上,脂肪对于人体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能量、支持脑部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并维持各种细胞和组织的健康。 脂肪主要分为三类: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每个人应该以一定的比例摄入三种脂肪类别,避免食用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因为这会损害人体健康。

高中生物糖类和脂质知识点

高中生物糖类和脂质知识点 篇一: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知识点 2.4 1.元素组成:糖类 C H O ;脂质 C H O (N P);脂肪 C H O;蛋白质 C H O N(P S);核酸 C H O N P 2.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6.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再水解成葡萄糖 7.多数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能源物质,但糖类中的五碳糖和纤维素不是能源物质。 8.脂质分子中C、H含量高于糖类。脂质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 10.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 11.单体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篇二: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知识点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1.元素组成:C、H、O 特点: 大多数糖H:O=2:1 化学组成大多符合Cm(H2O)n → 碳水化合物 2.5.分类 1)按归属分类:2)按功能分类:脱水缩合单糖水解脱水缩合水解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生物部分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淀粉、糖原参与生物细胞构成的物质: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 3)按还原性分类:还原性糖: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麦芽糖、乳糖非还原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糖原等(多糖都不是还原性糖)二、细胞中的脂质 1.化学组成:C、H、O、(N、P) 2.特点:脂质与糖类相比,O含量较少,而H的含量较多。 3.化学性质:脂质分子结构差异很大,但是都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丙酮、乙醚等。 4.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1.单体和多聚体单体:是指组成生物大分子(多糖、蛋白质、核酸)的基本单位。:单体连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质,被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2、补充主要能源物质:糖类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糖原★在生物体中重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淀粉主要储能物质:脂肪根本(最终)能源来源:太阳能直接能源物质:ATP篇三:高中生物全部知识点总结专题一细胞的分子基础和结构基础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分子都是由 2、磷脂是构成,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3、生物大分子以为骨架。 4、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其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叫做自由水;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 5、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存在。 6、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

高中化学知识点—糖类 油脂 蛋白质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糖类油脂蛋白质 1.糖类 [糖类的结构和组成] (1)糖类的结构:分子中含有多个羟基、醛基的多羟基醛,以及水解后能生成多羟基醛的由C、H、O组成的有机物.糖类根据其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的多少,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糖类的组成:糖类的通式为Cn(H2O)m,对此通式,要注意掌握以下两点:①该通式只能说明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并不能反映糖类的结构;②少数属于糖类的物质不一定符合此通式,如鼠李糖的分子式为C6H12O5;反之,符合这一通式的有机物不一定属于糖类,如甲醛CH2O、乙酸C2H4O2等. [单糖——葡萄糖] (1)自然界中的存在:葡萄和其他带甜味的水果中,以及蜂蜜和人的血液里. (2)结构:分子式为C6H12O6(与甲醛、乙酸、乙酸乙酯等的最简式相同,均为CH2O),其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是一种多羟基醛. (3)化学性质:兼有醇和醛的化学性质.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与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共热生成红色沉淀. ③能被H2还原: CH2OH-(CHOH)4-CHO + H 2CH2OH-(CHOH)4-CH2OH(己六醇) ④酯化反应: CH2OH-(CHOH)4-CHO+5CH3COOH CH2-(CH):--CHO(五乙酸葡萄糖酯) OOCCH3 (4)用途:①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它在人体组织中进行氧化反应,放出热量,以供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②用于制镜业、糖果制造业;③用于医药工业.体弱多病和血糖过低的患者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迅速补充营养. [二糖——蔗糖和麦芽糖]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分子结构特征分子中不含-CHO 分子中含有-CHO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比葡萄糖甜白色晶体,易溶于水,不如蔗糖甜 化学性质①没有还原性,不能发生银镜反应,也不能与新 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 ②能水解: C12H22011+H20→ C6H1206 (蔗糖) (葡萄糖) ~C6H1206 (果糖) ①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能与新制的Cu(OH)2 悬浊液反应 ②能水解: C12H22011+H20→ (麦芽糖) 2C6H1206 (葡萄糖) 存在或制法存在于甘蔗、甜菜中2(C6H l005)。+nH2O→ (淀粉) nC l2H22011 (麦芽糖) 相互联系 ①都属于二糖,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互为同分异构体 ②蔗糖为非还原糖,而麦芽糖为还原糖 ③水解产物都能发生银镜反应,都能还原新制的Cu(OH)2悬浊液 [食品添加剂] 功能品种 食用色素调节食品色泽,改善食品外观胡萝卜素(橙红色)、番茄红素(红色)、胭脂红酸(红色)、苋菜红(紫红色)、靛蓝(蓝色)、姜黄色素(黄色)、叶绿素(绿色)、柠檬黄(黄色) 食用香料赋予食品香味,引人愉悦花椒、茴香、桂皮、丁香油、柠檬油、水果香精 甜味剂赋予食品甜味,改善口感糖精(其甜味是蔗糖的300倍~500 倍)、木糖醇(可供糖尿病患者食用) 鲜味剂使食品呈现鲜味,引起食欲味精(谷氨酸钠)

高中生物一定要掌握的四类有机物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四类有机物归纳总结 一、四类有机物分别是:蛋白质、糖类、脂质及核酸。 二、各自元素组成: 蛋白质:一定含C、H、O、N,可能含S,一般不含P 糖类:只含有C、H、O 脂质:其中脂肪只含C、H、O;磷脂含C、H、O、N、P;固醇含C、H、O 核酸:一定含C、H、O、N、P 三、组成单位 蛋白质:20种氨基酸(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R基不同);蛋白质之间的差异是: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的不同。 糖类分 单糖(不能继续水解,可以被直接吸收)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均为还原糖。 二糖(可水解成两分子单糖)有:麦芽糖(两分子葡萄糖)、乳糖(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都为还原糖,蔗糖(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为非还原糖。 多糖:糖原(分肝糖原和肌糖原,动物细胞才有)、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才有)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 脂质分 脂肪:水解得到脂肪酸和甘油。 磷脂: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组成。 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核酸分 脱氧核糖核酸(DNA):解可获得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可获得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 核糖核酸(RNA):可获得4种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可获得磷酸、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 四、功能 蛋白质:结构蛋白、酶、运载体(血红蛋白、膜上载体蛋白)、信息分子(某些激素)、免疫蛋白(抗体)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结构物质(纤维素构成植物细胞壁),储存能量(植物体内的淀粉、动物体内的糖原) 脂质:脂肪储能物质,与糖类相比同质量的脂肪所含能量更多、分子中元素氢多氧少; 磷脂是生物膜系统的重要成分,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生物膜的支架,在膜上可流动。 固醇中的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血脂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核酸:DNA是所有细胞生物的及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RNA在所有细胞中都含有,同时是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

高中化学知识点—糖类_油脂_蛋白质

欢迎共阅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糖类油脂蛋白质 1.糖类 [糖类的结构和组成] (1)糖类的结构:分子中含有多个羟基、醛基的多羟基醛,以及水解后能生成多羟基醛的由C、H、O组成的有机物.糖类根据其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的多少,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糖类的组成:糖类的通式为Cn(H2O)m,对此通式,要注意掌握以下两点:①该通式只能说明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并不能反映糖类的结构;②少数属于糖类的物质不一定符合此通式,如鼠李糖的分子式为C6H12O5;反之,符合这一通式的有机物不一定属于糖类,如甲醛CH2O、乙酸C2H4O2等. [单糖——葡萄糖] (1)自然界中的存在:葡萄和其他带甜味的水果中,以及蜂蜜和人的血液里. (2)结构:分子式为C6H12O6 其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是一种多羟基醛. (3)化学性质:兼有醇和醛的化学性质.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与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共热生成红色沉淀. ③能被H2还原: CH2OH-(CHOH)4-CHO + H2CH2OH-(CHOH)4-CH2OH(己六醇) ④酯化反应: CH2OH-(CHOH)4-CHO+5CH3COOH CH2-(CH):--CHO(五乙酸葡萄糖酯) OOCCH3 (4)用途:①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它在人体组织中进行氧化反应,放出热量,以供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②用于制镜业、糖果制造业;③用于医药工业.体弱多病和血糖过低的患者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迅速补充营养. [二糖——蔗糖和麦芽糖]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分子结构特 征 分子中不含-CHO 分子中含有-CHO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比葡萄糖甜白色晶体,易溶于水,不如蔗糖甜 化学性质①没有还原性,不能发生银镜反应,也不 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 ②能水解: C12H22011+H20→C6H1206 (蔗糖) (葡萄糖) ~C6H1206 (果糖) ①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能与新制的 Cu(OH)2悬浊液反应 ②能水解: C12H22011+H20→ (麦芽糖) 2C6H1206 (葡萄糖) 存在或制法存在于甘蔗、甜菜中2(C6H l005)。+nH2O→ (淀粉) nC l2H22011 (麦芽糖) 相互联系 ①都属于二糖,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互为同分异构体 ②蔗糖为非还原糖,而麦芽糖为还原糖 ③水解产物都能发生银镜反应,都能还原新制的Cu(OH)2悬浊液 [多糖——淀粉和纤维素] (1)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最重要的多糖. (2)高分子化合物;即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化合物.从结构上来说,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加聚或缩聚而成.判断是否为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是看其化学式中是否有n值(叫做聚合度),如聚乙烯卡CH:一CH2头、

回顾:1、三大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消化后的最终产物...

回顾:1、三大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消化后的最终产物师什么? 板书:消化 生:糖类——葡萄糖;脂肪——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2、这些营养物质如何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 生:血液和淋巴循环板书:运输 过度问:这些营养物质到达组织细胞后如何被人体利用?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三类营养物质的利用板书:利用一、营养物质的利用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 1、糖类的利用 人体内的糖类主要来自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经过小肠的消化吸收后糖类变成小分子葡萄糖后进入血液,形成——血糖,血糖实际上是血液中的葡萄糖 问:组织细胞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被利用的? 生:氧化分解供能—产生—CO2+H2O+能量 合成糖元有肝糖元(在肝脏中合成)和肌糖元(在骨骼肌细胞中合成),主要区别,肝糖元可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多个葡萄糖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多糖化合物) 转变为脂肪贮存 师:简单的我们可把利用途径归纳为三点: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变思考:提供能量的糖类除来自食物外,还可以从哪里来呢? 生:肝糖元的分解

脂肪、蛋白质的转化 师:而正常情况下,血糖的来源和用途能够保持相对平衡,从而使血糖含量保持在90mg/100ml左右 思考:北京鸭是如何在短期内育肥? (分析:育肥也即增加体内的脂肪) 生:人工填饲富含糖类饲料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模拟人体内糖类的利用途径分析蛋白质和脂肪在组织细胞内的利用(生讨论) 脂肪——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贮存 ——氧化分解供能(CO2、H2O、能量) ——少量转变为糖类 蛋白质——氨基酸——合成自身蛋白质 ——氧化分解供能(产物是CO2、水、含氮废物, 如尿素等) ——合成糖类和脂肪 师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人体内三大类物质之间存在转化关系 糖类脂肪(板书) 蛋白质 师:三大类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氧化分解使人体获得能量,而这些营养

蛋白质 糖类 脂肪

蛋白质糖类脂肪 蛋白质、糖类、脂肪是三大营养物质。这三类物质都可以在食物中获取,但不是储存在同一个身体器官里面。三大营养物质在自然界中含量均十分丰富,尤其是人体中,同时它们在生命中的基础作用是维持正常生命功能的保证。 一、蛋白质:人体通过摄入的植物和动物食品补充蛋白质。植物蛋白质主要由粮食提供,一般粮食中含有4%,稻米含8%—9%,面粉含10%—11%左右。在植物中含蛋白质最丰富的食物是黄豆,100克黄豆含蛋白质35克,豆制品含蛋白质也都比较丰富。在动物食品中一般瘦肉类食品蛋白质含量在15%—20%左右,鱼虾类及软体动物类食品中蛋白质含量在15%—20%左右,牛奶蛋白质含量是2.3%,鸡蛋是12.8%。蔬菜、水果中蛋白质含量一般不高,大约在3%以下。 二、糖类: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也可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糖又称碳水化合物,包括蔗糖(红糖、白糖、砂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淀粉、糊精和糖原等。在这些糖中,除了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外,其余的糖都要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热能。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产生4千卡能量,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此外,糖还是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 三、脂肪:人类的膳食脂肪来源主要是动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动物性脂肪富含饱和脂肪酸(40%~60%),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30%~50%。植物性脂肪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0%~90%),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仅为10%~20%。深海鱼则是EPA和DHA的良好来源。含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肝脏、大豆、花生、麦胚。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是动物内脏、蛋类。

高中化学糖类、油脂、蛋白质性质

糖类、油脂、蛋白质性质 教学课时: 2.5课时 知识体系 4 9. 油脂: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所生成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称为油脂。 ⑴生成: ⑵水解 ⑶分类:油(液态):植物油一般呈液态,高级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脂肪(固态):动物油一般呈固态,高级饱和脂肪酸甘油酯酯和油脂的比较 酯 油脂 油脂 组成有机酸或无机酸与醇 类反应的生成物 高级不饱和脂肪酸甘油 酯 高级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 状态常温下呈液态或固态常温下呈液态常温下呈固态 存在花草或动植物体内油料作物的籽粒中动物脂肪中 实例CH3COOC2H5 (C17H33C00)2C3H5 (C17H35COO)3C3H5 联系油和脂统称油脂,均属于酯类,含相同的酯基 10. 糖类 ㈠葡萄糖(果糖)

⑴ 分子结构 分子式:C 6H 12O 6 (180) 结构简式:CH 2OH(CHOH)4CHO 结构式:略 从葡萄糖的结构式可以看出,其分子中除-OH 外还含有一个特殊的原子团 ,这个原子团称为醛基,醛基能被弱氧化剂氧化成羧基。 ⑵ 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有甜味,易溶于水 ⑶ 化学性质 ① 还原性: 与银氨溶液反应:银镜反应 CH 2OH(CHOH)4CHO +2〔Ag(NH 3)2〕OH −−→−水浴 CH 2OH(CHOH)4COONH 4+2Ag↓+3NH 3+H 2O 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砖红色沉淀 CH 2OH(CHOH)4CHO +2Cu(OH)2−→− ∆CH 2OH(CHOH)4COOH +Cu 2O↓+2H 2O ② 具有与乙醇相似的性质 ⑷ 葡萄糖的制法:淀粉水解 ⑸ 用途:医疗,制糖,制镜 ㈡ 蔗糖(麦芽糖) 低聚糖: 糖类水解后生成几个分子单糖的糖.双糖、三糖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双糖(蔗糖和麦芽糖)。蔗糖与麦芽糖的比较: 蔗糖 麦芽糖 分子式 C 12H 22011 结构差异 不含醛基 含醛基 来源 在植物体内由葡萄糖、果糖缩合生成。 C 6H 1206+ C 6H 1206 酶 H 20+ C 12H 22011 (果糖) (葡萄糖) 淀粉水解糖化而成。 2(C 6H 10O 5)+nH 20 酶 nC 12H 22011 淀粉 (麦芽糖) 性质差异 ①不显还原性,不发生银镜反应 ①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

高中生物考点03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03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考点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成功关键点——实验材料的选择、处理、染色 (1)还原糖的检测 要选择可溶性还原糖含量高、组织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植物,如苹果、梨、白萝卜。 (2)脂肪的检测 ①所用材料最好是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 ②染色后,一定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3)蛋白质的检测 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如大豆、鸡蛋。如用大豆可直接用豆浆做实验材料;如用鸡蛋要用蛋清,并注意稀释,一般稀释10倍以上。 2.还原糖、脂肪、蛋白质三类有机物检测在操作步骤上的“三个唯一” (1)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50~60 ℃,温水浴),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 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2)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检测。 (3)唯一使用酒精——脂肪的鉴定实验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3.试剂用量:鉴定蛋白质时,如待测组织样液为2 mL,则A液为1 mL,B液为4滴。注意B液用量不能过量,否则会与A液产生蓝色Cu(OH)2沉淀,干扰实验的紫色现象。 考向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下列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导致实验失败的操作是 A.鉴定淀粉时,直接把碘液加入到淀粉样液中 B.鉴定脂肪时,在花生种子匀浆中滴加染液后,直接进行观察 C.鉴定还原糖时,60 ℃水浴加热 D.鉴定蛋白质时,把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 【答案】D 【解析】淀粉的鉴定要用碘液,不需要加热,可直接将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不符合题意;向花 生种子匀浆中滴加苏丹苏丹Ⅳ染液,直接通过肉眼即可观察颜色变化,B不符合题意;用林试 剂鉴定还原糖时,应该用60℃水浴加热,C不符合题意;蛋白质鉴定时,应先加A液,再滴加B液, 若将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A液和B液会发生反应,这样就不会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导致实验失败,D符合题意。 2.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中都含有NaOH溶液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食用花生油最好选用苏丹℃染液来鉴定,而一般不选用苏丹℃染液来鉴定 D.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还原糖的鉴定 【答案】D 【解析】双缩脲试剂由两种试剂组成:0.1 g/mL的NaOH溶液和0.01 g/mL的CuSO4溶液;斐林试剂也由两种试剂组成:0.1 g/mL的NaOH溶液和0.05 g/mL的CuSO4溶液。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食用花生油颜色较深,而苏丹℃染液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染色较浅,不易区别,故最好选用苏丹℃染液,它可以将脂肪染成红色。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含有较多的蔗糖,蔗糖不是还原糖。 3.现有无标签的四种样品各一瓶: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溶液,某学生用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将它们正确鉴定出来了,其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

糖,脂肪,蛋白质的分类

糖,脂肪,蛋白质的分类 糖、脂肪和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三种营养成分,它们在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分别从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类、作用及摄入建议进行阐述。 一、糖的分类 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主要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类。 1. 单糖:单糖是最简单的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它们是构成多糖和双糖的基本单元,也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2. 双糖:双糖由两个单糖分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如蔗糖、乳糖和麦芽糖等。双糖需要在消化过程中被分解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3. 多糖:多糖由多个单糖分子组成,如淀粉和纤维素等。多糖在人体中起到能量储存和结构支持的作用,同时纤维素对促进肠道蠕动、维持消化系统健康也有重要作用。 二、脂肪的分类 脂肪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也是重要的营养成分,可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三类。 1. 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和部分植物油中,如肉类、奶制品和椰子油等。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应适量摄入。 2. 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

肪酸。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橄榄油、鱼类和坚果等。适量摄入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3. 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它们需要脂肪的存在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因此脂肪在维生素摄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蛋白质的分类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可分为动物性蛋白质和植物性蛋白质两类。 1. 动物性蛋白质:动物性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肉类、鱼类、禽类和乳制品等食物中。它们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必需氨基酸,是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2. 植物性蛋白质:植物性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豆类、谷物、坚果和蔬菜等食物中。不同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不同,因此需要通过搭配不同的植物性食物来获得全面的营养。 四、作用及摄入建议 1. 糖的作用及摄入建议:糖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提供快速的能量供给。但摄入过多的糖类可能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等问题。建议选择天然含糖食物,如水果和蔬菜,避免过多摄入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 2. 脂肪的作用及摄入建议:脂肪是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帮助维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和提供脂溶性维生素。但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解析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解析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是生物体中常见的三类生物大分子,它们在维 持生物体正常功能以及参与各种生物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 对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解析。 一、糖类的结构与功能 糖类是由碳、氧和水解析而成的,其结构包含一个或多个糖基团。 常见的糖类有单糖、双糖和多糖。 1. 单糖:单糖是最简单的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等。它们的结构 由6个碳原子组成,呈环状结构。单糖在细胞内参与能量代谢,是生 物体分解食物和产生能量的重要物质。 2. 双糖:双糖由两个单糖分子通过酯键结合而成,如蔗糖、乳糖等。双糖在食物中广泛存在,并在消化过程中被分解为单糖进入细胞。 3. 多糖:多糖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如淀粉、纤维 素等。多糖在植物细胞壁、昆虫外骨骼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同时也 是食物中常见的成分。 糖类在生物体中的功能主要有能量供应、结构支持和信息传递。糖 类是细胞内主要的能量来源,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分子以提供细胞 所需的能量。此外,糖类还可参与细胞信号传导,调节细胞内的代谢 和功能。 二、脂类的结构与功能

脂类与糖类一样也是由碳、氢和氧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但脂类中的 氧含量较少。常见的脂类有甘油三酯、磷脂等。 1. 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是脂肪组织中常见的一种脂类,由一个甘油 分子与三个脂肪酸分子通过酯键结合而成。甘油三酯是生物体的重要 能量储存物质,它们能够在需能量时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供给细胞 进行能量代谢。 2. 磷脂:磷脂由一个甘油分子、两个脂肪酸分子和一个磷酸分子组成。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形成细胞膜的双层结构,参 与细胞的物质交换和信号传递。 脂类在生物体中的功能主要有能量储存、绝缘保护和细胞膜结构。 脂类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在体内储存能量,同时在皮下脂肪组织起到绝 缘保护的作用。此外,磷脂作为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维持细胞内 外环境的分隔,同时也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和物质运输。 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广泛的一类生物大分子,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 接而成。氨基酸在蛋白质中以多样的方式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1. 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位,共有20种常见的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在蛋白质中的位置、数量和顺序都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 功能。

各种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各种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营养素在体内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一种营养素在体内的吸收利用与其他各种营养素密切相关。因此,各种营养素的适量配合是平衡膳食的一个重要课题。 产能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大营养素相互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糖类和脂类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糖类是最经济的产能营养素,脂肪是能量最大的营养素。糖类和脂类作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可减少蛋白质用于产生能量的代谢分解。但是决不能因为糖类和脂肪对蛋白质有节约作用,就过分降低蛋白质的供给水平,也不能在能量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强调蛋白质营养。也就是说,只有在蛋白质满足最低需要量时,增加能量(糖类)才会对蛋白质起到有效的节约作用,也只有在能量达到最低需要量以上时,增加蛋白质供给效果才较好。这是计划膳食时应该首先考虑的一个原则问题。 微量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1、维生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维生素E能促进维生素A在肝脏内的储存。当维生素B1大量缺乏时,机体组织中的维生素B2下降而尿中排出量增高,这说明当维生素B1缺乏时,影响维生素B2在机体中的正常利用。维生素B1与维生素B2都能促进体内维生素C的合成。各种维生素之间在剂量上保持平衡非常重要,因为过量摄入一种维生素可引起或加剧其他维生素的缺乏。如膳食中缺乏多种B族维生素时,若只供给维生素B1,

就会加剧烟酸缺乏症。 2、维生素与产能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高脂肪膳食会大大提高机体对维生素B2的需求量,而高蛋白膳食则有利于维生素B2的利用和保存,由于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与能量代谢有密切关系,所以它们的需要量往往会随着能量需要量增高而增加。蛋白质摄入增加,会需要更多的维生素B6供应,而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需要维生素E的配合。 3、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 人体内的微量元素都是有一定含量和比例的,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钙补充过度会造成其他二价阳离子代谢紊乱,如镁、锌、铜、铁等。 以微量元素锌为例:正常成年男性,每天约需锌15mg;妇女因需补充经血丢失的锌和妊娠期的需要,所以每日约需25mg ,哺乳期还要增加;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锌的需求量也很大。但盲目补锌,会造成体内锌的聚集,而高锌状态不仅会损害免疫系统,还严重干扰铜的吸收,甚至诱发贫血。 其他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氨基酸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对人体来说都非常重要。有些氨基酸可以相互代替,如酪氨酸可以替代部分苯丙氨酸。但如果大量摄入某一种氨基酸,不论它是必需氨基酸还是非必需氨基酸,都会引起氨基酸不平衡的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缺乏某种营养素固然不好,但某种营养素摄入过多同

七大营养物质

七大营养物质 人类为了生存和开展必须摄取食物,食物中对人体有用的成分称为营养素。营养是机体组织细胞进行生长发育、修补更新组织,保护器官、制造各种体液、调节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根底。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归纳起来可分为七大类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经常缺少某一种或几种营养素,就会影响 身体健康。 1、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又是各种营养素和代谢废物的溶剂。营养素和代谢废物借助水的流动,被带到目的地。人体内分泌的激素,也是通过这条途径到达全身发挥作用。血液中90%是水分,约占人体体重的60%,是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2、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根本的成分,它是机体的重要物质根底,机体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局部都要有蛋白质参与,蛋白质在人体内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3、脂肪:是人体需要量较大的另一类营养素。包括中性脂肪和类脂质。脂肪的重要生理功能包括提供必需脂肪酸、携带脂溶性维生素、提供热能、有饱腹感。 4、碳水化合物:是人类从膳食中取得热量的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包括食物中的单糖、双糖、多糖和膳食纤维。 5、矿物质:又叫无机盐。现已发现人体必需20多种无机盐,其中含量较多且相对稳定的称为常量元素,如钙、磷、钾、钠、镁、氯、硫。其余含量少且波动大,称为微量元素,如铜、铁、碘、锌、猛和硒等。 6、维生素:可分为两类,即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等〕和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C等〕。它既不供给热量也不构成人体组织,但参与无数的细胞活动,人体对它的需要量虽然很少,但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时,生理代谢都会受到影响,对维持人体健康非常重要。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的主要来源。 7、纤维素:属碳水化合物类。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摄入后不被人体消化吸收,形成废渣,随大便排出体外;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同时吸附多余的脂肪、胆固醇等排出体外,有效预防成人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七种营养素在人体可以发挥三方面的生理作用:其一是作为能源物质,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其二是作为人体“建筑〞材料。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有蛋白质:其三是作为调节物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有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这些营养素分布于各种食物之中,只要你能广食,就可以得到。 七大营养素包括:1.蛋白质 2.脂类 3.碳水化合物 4.维生素 5.矿物质 6.水 7.粗纤维〔食物纤维〕 一、蛋白质概念: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要让学生逐步认识实验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重视实验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学生对生物全过程的理解,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重视学生对生物实验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2、理论依据: 自然界中很多生物组织都富含有丰富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如何检测生物组织中这些有机物的存在?通过实验发现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通过相应的颜色就可以检测这些有机物的存在。其中斐林试剂能够与糖类中的还原糖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的沉淀。双缩脲试剂能够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发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存在。 3、教学特色 传统教学中以往教师的教学策略是讲解该实验的原理与步骤之后,由学生进行操作验证某些生物组织的三类有机物。经过教学实践之后,发现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实验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弥补这种教学策

略的缺陷,我将这一验证性实验设计成为验证和探究性相结合的实验。设计思路为:在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的基础之上,先用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材料来做验证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的思路为: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作出预测、分组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针对还原性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既可检测物质的存在,还可探究合适的实验材料,以及不同实验材料还原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对于脂肪的检测,重点是通过颜色反应定性的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成分,学会脂肪鉴定的操作方法。我在教学中对本实验采取验证物质存在和探究最佳实验方法相结合,即对不同的实验材料用不同的实验方法,看哪种效果较好。 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实验,学生所提出的探究问题会很多,很多实验材料做出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老师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所以在给学生上实验课前,老师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上实验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获得2-3种探究材料,根据所获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新教材把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等知识内容之前,一方面为接下来的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