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

申报学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专业名称:微电子技术

所属系:通信工程系

专业负责人:李可为

申请日期: 2011年11月30日

目录

一、微电子技术专业前期建设成果 (1)

1.创建微电子技术专业,填补国内高职院校专业空白 (1)

2.校企深度合作,创建了专业建设的“I NTEL模式”,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

3.创建了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引领高职院校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3)

4.编写核心课程教材,填补国内高校专业教材空白 (4)

5.构建了“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成为四川省唯一微电子技术省级教学团队 (5)

6.产学研结合,创建实训基地 (8)

7.专业定位准,学生就业质量高 (9)

8.多元化社会服务,影响力大 (10)

二、专业建设总目标和基本思路 (12)

1.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布局 (12)

2.指导思想与总目标 (12)

3.基本思路 (13)

三、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15)

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5)

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5)

3.建设师资队伍 (16)

4.构建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17)

5.建设实验实训基地 (18)

6.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19)

四、专业改革的主要举措 (21)

1.建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基金 (21)

2.建设微电子可视化模拟教学工厂 (21)

3.加大与英特尔校企合作力度 (21)

4.将“INTEL-CEC先进电子制造工程中心”建成“产学研用”的教学科研基地 (21)

5.加强与国际半导体协会(SEMI)的联系 (22)

6.设立微电子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 (22)

7.完善兼职教师队伍 (22)

五、专业改革的保障措施 (23)

1.项目的组织保障 (23)

2.项目的质量保障 (23)

3.项目的质量服务 (24)

4.项目的监控机制保障 (25)

六、专业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 (26)

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将以四川省和成都市在“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布局对微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对特色引领型专业的建设要求,继续以英特尔、德州仪器、京东方世界500强企业为重要支撑,实现校企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Intel模式”,立足四川,服务西部,辐射全国,为地方培养微电子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架构;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生产型教学工厂和先进电子制造工程中心;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工程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构建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一体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把该专业打造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微电子技术专业办学方向,成为同类专业的典范。

一、微电子技术专业前期建设成果

1.创建微电子技术专业,填补国内高职院校专业空白

2002年以前,高职院校中微电子技术专业尚属空白,2003年英特尔公司宣布进驻成都,在建厂选址时特地来校考察,双方达成了为其培养专科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意向。2003年学校为英特尔公司特定设置“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专业,四川省教育厅当年批准了该专业设置并报教育部备案,填补了高职院校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领域的专业空白,该专业后更名为“微电子技术专业”,成为全国高职院校首个创办该专业的学校。八年来,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同,形成了微电子制造业人才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应用型”的特色,引领了我国高职院校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创新。

2.校企深度合作,创建了专业建设的“Intel模式”,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继为英特尔公司特定开设“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后,2005年又与英特尔公司以法律文本形式签订了“校企联盟、创新职教”合作备忘录;共建“双师型”专兼职教学团队,共同开发专业系列教材,按照英特尔产品(成都)公司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职责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2006年在全国高职院校创办微电子技术专业“英特尔实

验班”,采用企业和学校双班主任制度共同管理;2007年与

英特尔公司共同开发“员工培训可视化学习系统”,建成了虚

拟的“先进封装测试工厂”;2009年与英特尔公司共建“先

进电子制造工程中心”,承担了英特尔公司员工岗位技能培训(ESAP)任务;2010年与英特尔公司共建全国首批“嵌入式技术联合实验室”,同时承办了英特尔公司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职高专电子制造专业群建设年会暨首届微电子技术学术论坛”。

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承办“英特尔杯”职业知识技能大赛机器人比赛,11所中高职院校参加,培训指导教师达40余人,受益学生超过10000人以上。

2011年7月23日,英特尔公司副总裁Shelly女士访问学校,并向学校“先进电子制造工程中心”捐赠2台价值50万元Automate-200设备。

这种共管“英特尔实验班”、共享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校企联盟、创新职教

的运行机制,具有“量身定制”和“共建、共管、共享”的特点,创造高职院校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Intel模式”。《“Intel模式”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于2008年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于2009年参加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四川省排名第一)。

3.创建了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引领高职院校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微电子产业的岗位职责是专业定位、制订

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学校聘请了由英特尔公

司、德州仪器、京东方和电子科技大学的知名

专家教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

制订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明确微电子技术

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培养具备扎实

的微电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外语能力,掌握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及工艺方法,能在微电子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按照英特尔(成都)公司生产工艺流程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优化公共课程,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保证实验实训课时。该课程体系强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强化了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职业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些特点体现在课程上,如: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开设了“半导体化学”、“专业物理”、“真空与薄膜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等;核心课程开设了“微电子产业概论与单晶硅材料”、“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原理与技术”、“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技术”、“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等。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开设了专业认知实习、课程设计、工程素质训练专周、毕业实习等生产实践环节的课程。对各类课程的教学大纲补充修订,完善了课程标准。

2008年3月,在桂林举办教育部首届高职高专电子制造工程骨干教师高级进修班,该专业带头人李可为副教授作了《封装技术与专业建设》专题讲座;5月,在教育部高教司召开的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开发与构建研讨会

上,又作了《封装与测试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专项课题报告,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4. 编写核心课程教材,填补国内高校专业教材空白

八年期间,共编写印刷核心课程讲义6本、出版核心课程教材8本。与电子工业出版社签订了微电子系列教材编写出版协议。其中《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技术》是英特尔公司资助出版的国内高职第一本封装技术教材,教育部首届高职高专电子制造工程骨干教师高级进修班选定为封装课程教材,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作为专业教材使用,国内多所院校相关专业选用该教材,中国半导体协会IC分会已将其作为行业协会封装技术培训教材,《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技术》被指定为英特尔公司推荐教材。

已编写出版的教材和讲义一览表

5.构建了“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成为四川省唯一微电子技术省级教学团队

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主要依托微电子技术教研室,同时吸收了全系优秀专任骨干教师以及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高级管理技术人员。组建的“双师型”专业教学队伍共有28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22人,占79%,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6人,占21%。专任教师中教授 4人,副教授(高工)9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在读博士 2 人,硕士学位 12 人,有2人是校学术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占80%。获得教育部电子制造工程高职骨干教师培训证书3人;美国微电子专业MATEC 课程培训师证书3人。另外,聘请了日本信越半导体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曲伟峰、电子科技大学杨邦朝、张开华两位教授作为专业建设顾问。目前,该团队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高职称和高学历为主体、年龄梯队和学术结构合理、双师型和专业方向明确的联合教学(科研)团队。2010年被评为四川省省级教学团队。

专任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

6.产学研结合,创建实训基地

产学研结合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集成电路企业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特别是高洁净度的生产环境带来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困难。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利用毗邻成都高新区的区位优势,采取“先外后内”、“先软后硬”的方法: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再逐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先开发可视化培训系统,再逐步购置专业仪器设备,建立实验室,逐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解决了专业建设的“瓶颈”和难题。

(1)2004年将英特尔公司、中芯国际、宇芯公司、必盛半导体等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2)2005年与英特尔公司签订了“校企联盟、创新职教”合作备忘录。同年“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工程实训基地”挂牌成立;

(3)2006年共建“INTEL-CEC 可视化培训系统开发联合实验室”;

(4)2007年建成微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室;

(5)2010年建成“INTEL-CEC先进电子制造工程中心”(一期工程);

(6)2010年建成“INTEL-CEC嵌入式技术联合实验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英特尔产品(成都)公司开发“员工可视化培训系统”,建成了虚拟的“先进封装测试工厂”,为相关人才培养和课程的展开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学习支撑平台,该横向科研项目的鉴定结果是:“在与英特尔公司开展合作的几十所职业、本科院校中尚属首例,居国内领先水平”。

教学研究课题

7.专业定位准,学生就业质量高

由于紧密结合微电子产业的人才需求,专业方向针对性强,深受企业欢迎。学生五年平均就业率99.28%。该专业目前已有五届毕业生。

就业率和主要就业单位

英特尔产品(成都)公司对本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良好综合素质,在英特尔公司所招录的各校学生中获得综合评分最高的成绩,“是高职院校中录用率最高、成绩最好的”。5年共为英特尔产品(成都)公司输送了201名优秀毕业生,占公司2000余名生产技术人员总数的十分之一,按可比口径计算,我校毕业生每年为公司创造数十亿产值。

8.多元化社会服务,影响力大

依托实验实训基地,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八年以来,除了完成微电子专业“封装与测试”双证书培训与鉴定外,还为高职院校开展师资培训、学生专业实习,为合作企业的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承办英特尔杯职业技能知识大赛,承办微电子学术论坛,为学校树立了良好形象,赢得广泛赞誉,社会影响力大。

技术服务(培训)项目

二、专业建设总目标和基本思路

1.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布局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继续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等。四川省的“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我省科技和产业基础,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我省重要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和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

《四川省信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和提升电子信息类大专院校发展规模和层次、扩大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使我省成为全国最大、专业最齐、水平最高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集成电路被列为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集群之一,其发展方向是: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引进国际大公司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项目。成都市将以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和光伏为主要方向,加快建设西部信息制造业基地。随着英特尔入驻成都,吸引了德州仪器、戴尔、联想、仁宝及富士康等国际巨头,使成都成为国内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2.指导思想与总目标

指导思想: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四川省和成都市在“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布局对微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并依据四川省教育厅对特色引领型专业的建设要求,将继续以英特尔、德州仪器、京东方世界500强企业为重要支撑,实现校企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Intel 模式”。

总目标: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架构;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生产型教学工厂和先进电子制造工程中心;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工程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构建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一体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把该专业打造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微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微电子技术专业办学方向,成为同类专业的典范。

3.基本思路

(1)深化“Intel模式”人才培养的内涵

所谓“Intel”模式,是指英特尔公司在中国开展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它是英特尔公司中国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英特尔公司不局限于自身的需求,而以培养整个产业共同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与高等院校合作构建服务于整个产业链的人才输送管道,避免业内的恶性人才竞争,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现其产业领袖地位并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员工招聘培训与考核认证体系。

由于Intel公司的行业特殊地位,这种模式具有五个特点:

1)合作理念的先进性,不仅影响学校,也影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2)深入参与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环节,并体现出高水平、国

际化;

3)实训基地建设方式、运行机制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

4)员工招聘、培训、考核、认证坚持高标准、高要求;

5)高校合作方式的灵活性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性。

综上所述,“Intel”模式是一种理念,是一个系统,是一门技术,是一个创新运行机制,更是一个与高校合作的实践过程。

(2)建设“双师型”专兼职师资队伍,打造微电子国家级教学团队

目前,学校已经拥有一个微电子技术省级教学团队,将继续以“双师型”素质要求为目标,打造具有产业背景和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造就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爱岗敬业的专兼职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在职培训和进修,坚持实施并落实企业调研和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计划;加大专业教师队伍国际化的建设力度,通过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或培训,接受国外合作院校派遣的教师、专

家来校工作和研修等方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力争使我校的微电子技术省级教学团队升格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使我校成为国内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培训中心。

(3)推进“INTEL-CEC先进电子制造工程中心”建设

在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上,立足于合作,以“互惠共赢”的方式吸引包括企业、学校和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共同推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同时完善实训实习基地的运行机制,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型工厂和工程中心。

通过与英特尔(成都)基地、德州仪器成都公司、京东方成都公司、中芯国际合作建立具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真空射频实训室”,并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建设防静电车间、洁净室等,形成教学、生产、实习、科研、经营服务的一体化。

(4)整合微电子教学资源,巩固校企合作成果,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多样化以服务为宗旨,以ISO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走出一条多种形式并举,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完善自身建设的基础上,计划进一步完善订单式培养模式,推出符合企业需要的短期培训课程,引进职业资格认证,为地方经济服务;通过技术服务、资源共享、师生交流等方式,为兄弟院校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三、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在充分认识理解“Intel”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注重基础知识、强化工程应用、突出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思路推进专业建设,将微电子产业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和培训体系带到学校中来,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的校企一体化的专业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全面的实际操作技能并积累相关经验;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专业的发展变化与微电子产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起来,努力缩小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的差距,实现零距离接轨;具有一定的专业前瞻性,帮助推动四川高科技电子制造业产业的发展,为整个产业界输送具备高技能水平的人才,改善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高技能人才瓶颈问题,使得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够为我国的微电子产业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

本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集成电路制造和封装与测试基本理论、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IC产业及相关领域的技术或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和生产监督管理以及相关技术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根据岗位职业能力,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坚持与微电子行业相关企业深入合作,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托,确定其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并以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教学模块。以学做结合、案例教学、项目导入等多种方式,将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

(2)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参照职业岗位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优质核心课程和“工学结合”特色课程的建设力度。

课程建设一览表

同时,结合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通过对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企业的深入调研,收集能体现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实例,再建设配套的教材或讲义、多媒体课件、实物或模型,应用于专业教学中,最终形成工业案例库,使之成为本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设师资队伍

根据学校专业发展和建设规划,结合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适应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战略发展需要,突出建设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团队、科研开发团队。

三年内,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2名,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3名,聘请10名来自行业协会、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选派2名有潜力的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造就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爱岗敬业的专兼职专业教学团队。

4.构建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由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

(1)建立校企合作质量评价制度

(2)建立学生专业实习质量考核制度

(3)建立微电子职业岗位技能质量标准

(4)建立微电子专业设备技能质量标准

(5)建立微电子专业人才评估标准

(6)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监测办法

通过设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的建

设。

5.建设实验实训基地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与英特尔(成都)基地、德州仪器成都公司、京东方成都公司等企业合作新建具有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洁净实验室。

巩固与英特尔公司、德州仪器、京东方等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和制度建设,与实训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师资培训、课程开发以及技术交流等各领域加强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在对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硬件投入的同时,不断加强内涵建设:

(1)加大实训实习基地制度建设力度,制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管理与评估、实训教学课程管理、实训室开放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引进企业文化,吸收企业管理模式,将先进电子制造工程中心建成教学工厂型实习基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工程中心的良性运转;编制各实训实习项目的指导书,根据岗位职业要求制定实训实习规范,确保生产性实训实习的顺利进行。

专业群建设方案框架.doc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二)建设基础 (三)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基本思路 (二)建设目标 总目标 具体目标 (三)预期效益 三、重点建设内容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1天) 1.专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制定未来三年专业结构调整规划。建立健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专业群构建。职业院校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每个专业群由3-5个(中职3个、高职5个)以上专业组成。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3.特色专业群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确定自身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以此带动区域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加强特色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核心专业应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学水平较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强、与产业对接紧密、在专业群中具有引领和核心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2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群内各专业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进专业群评价模式改革,系统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实施具有专业群特色的“双证书”制度。 2.课程体系改革。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加强群内专业课程内容整合,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项目负责人:张建英 项目组主要人员:袁姝、王显成、杨晓安、黄金华、乔海燕、娄在凤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 行业背景分析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旅游业尤为发达。据省旅游局统计,自2003年以来,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连续五年均列全国第五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嘉兴旅游资源富集, 人文景观遍布,江南水乡韵味十足,是江浙沪旅游金三角中一颗闪耀的新星。旅游总收人115.8亿元,其中国内游客1362.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国内旅游收人l06.7亿元,同比增长33.8%,接待海外游客44.2万人次,同比增长30.8%,创汇13亿美元,

同比增长35.94%,接待海外游客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旅游年总收入排名全省第五。 (二)人才需求分析 1.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广阔浙江省今后五年重点建设35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积极支持和培育10大旅游企业集团、新建四、五星级高等级酒店180~2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0多家。未来五年浙江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新增8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新增400多万人。由于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量海外游客的增加及本国人民生活需求提高,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因此旅游业人才培养有广阔前景。 2.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新兴的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变化后产生的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历繁华喧嚣的都市人越来越向往悠闲的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园、特色农庄、农家餐馆等休闲乐趣。因此,休闲农业游的发展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3.嘉兴独特的优势和条件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创示范提供了良好

单元三: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单元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行业发展背景 威海作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之一,借助比邻韩国、日本的地理优势,电子制造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到2006年6月,威海的电子企业已超过3000家。伴随着电子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国外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行业背景下,现有的和新诞生的电子生产企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严重不足,这就为我院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并为该专业培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专业发展背景 2005年,我院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作为院级重点专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了高职教育的丰富经验,具有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连续三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就业的对口率也在90%以上,就业地区大多位于山东省沿海发达城市,一些大中型中外资企业如青岛海尔、烟台福士康等连续3年

在我院招聘该专业毕业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受到了用人企业的广泛欢迎。通过该专业的建设,可进一步带动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中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形成示范效应,并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三年重点建设,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成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内一流的国家级示范专业。 在课程建设方面,三年内建设该专业网络课程5门,优质核心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在实训条件方面,将校内电子与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成能够满足专业理论和实习实训课“一体化”教学需要,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建立8个稳定的能够充分满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需要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V0.1) 二〇一九年八月

文档版本记录

目录 第1章背景 (5) 第2章需求分析 (6) 2.1在线教育基础环境 (6) 2.2外界了解学校的途径 (6) 2.3家长、学生、老师关心的问题 (6) 2.4在线教育 (7) 第3章总体设计 (8) 3.1设计思路 (8) 3.2建设目标 (8) 3.3设计原则 (8) 3.4设计依据 (9) 3.5总体框架 (9) 3.1建设内容 (10) 第4章网站站群服务 (10) 4.1建设目标 (10) 4.2总体架构 (10)

4.4网站站群系统 (12) 4.5网站界面 (15) 第5章基础数据服务 (16) 5.1系统概述 (16) 5.2系统架构 (16) 5.3功能设计 (17) 第6章在线课程服务 (17) 6.1系统概述 (17) 6.2系统架构 (17) 6.3功能设计 (17) 第7章成绩查询服务 (20) 7.1系统概述 (20) 7.2功能设计 (20) 7.2.1基本功能 (20) 7.2.2服务功能 (21) 7.2.3数据库功能 (21) 第8章在线支付服务 (22)

8.2功能设计 (22) 第9章信息安全 (22) 9.1建设目标 (22) 9.2建设内容 (22) 9.3总体框架 (24) 第10章运维服务 (25) 10.1建设目标和范围 (25) 第11章数据灾备 (26) 11.1.1灾难备份概述 (26) 11.1.2本地灾备 (27) 第12章实施进度计划 (29) 第13章项目组织实施及质量保证 (30) 13.1项目组织与管理机构 (31) 13.2项目实施管理 (31) 13.3过程定义 (32) 13.3.1定义方法 (32) 13.3.2阶段定义 (33)

人工智能AI 行业应用整体建设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 AI+行业应用 解决方案 2019 年3 月8 日

目录 第一章计算机视觉发展历程 (3) 1.1 当前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位置 (4) 第二章变电站智能化监控 (5) 2.1项目背景 (5) 2.2解决方案 (5) 2.3系统功能 (5) 第三章电力隧道智能化监控 (6) 3.1项目背景 (6) 3.2解决方案 (6) 3.3系统功能 (7) 第四章电塔防破智能化监控 (7) 4.1项目背景 (7) 4.2解决方案 (8) 4.3系统功能 (8) 第五章加油站智能化监控 (9) 5.1项目背景 (9) 5.2解决方案 (9) 5.3系统功能 (9) 第六章配电室智能运维 (10) 6.1项目背景 (10) 6.2解决方案 (10) 6.3系统功能 (10) 第七章采油机智能化监控 (11) 7.1项目背景 (11) 7.2解决方案 (11) 7.3系统功能 (12) 第八章输油管线 (12) 8.1项目背景 (12) 8.2解决方案 (13) 8.3系统功能 (13)

第一章计算机视觉发展历程 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 1966 年,在这一年著名人工智能学家 马文·明斯基给他的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让学生在电脑前面连一个摄像头, 然后想办法写一个程序,让计算机告诉我们摄像头看到了什么。这道题代表 了计算机视觉的全部,通过一个摄像头让机器告诉我们它到底看到了什么。 所以,1966 年被认为是计算机视觉的起始年。 1970 年代,研究者开始去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让计算机告知他到 底看到了什么东西。当时,大家认为要让计算机认知到底看到了什么,首先要 了解人是怎样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当时有一种普遍的认知,认为人之所以理解 这个世界,是因为人看到的世界是立体的,能够从立体的形状里面理解世界。在这种认知情况下,研究者希望先把三维结构从图像里面恢复出来,在此基 础上再去做理解和判断。 1980 年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当时,在人工智能界 开始做很多类似于现在的专家系统,计算机视觉的方法论也开始在这个阶段产 生一些改变。在这个阶段,人们发现要让计算机理解图像,不一定先要恢复物 体的三维结构。例如:让计算机识别一个苹果,假设计算机事先知道对苹果的 形状或其他特征,并且建立了这样一个先验知识库,那么计算机就可以将这样 的先验知识和看到物体表征进行匹配。如果能够匹配上,计算机就算识别或 者理解了看到的物体。所以,80 年代出现了很多方法,包括几何以及代数的 方法,将我们已知的物品转化成一些先验表征,然后和计算机看到的物品图像 进行匹配。 90 年代,人工智能界又出现了一次比较大的变革,也就是统计方法的出现。 在这个阶 段,经历了一些比较大的发展点,比如现在还广泛使用的局部特征。随着 90 年代统计方法的流行,研究者找到了一种统计手段,能够刻画物品最本质的 一些局部特征,比如:要识别一辆卡车,通过形状、颜色、纹理,可能并不 稳定,如果通过局部特征,即使视角、灯光变化了,也会非常稳定。我们可 以对物品建立一个局部特征索引,通过局部特征可以找到相似的物品。通过 这样一些局部点,可以让匹配更加精准。 到 2000 年左右,机器学习开始兴起。以前需要通过一些规则、知识或者统 计模型去识别图像所代表的物品是什么,但是机器学习的方法和以前完全不一样。机器学习能够从我们给定的海量数据里面去自动归纳物品的特征,然后去识别它。在这样一个时间点,计算机视觉界有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工作,比如:人脸识别。你要识别一个人脸,第一步需要从图片里面把待识别的人脸区域给提取出来,我

物流管理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物流管理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项目概述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是我院省级示范院校建设方案的项目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在进行充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基础上于2006年设置的一个新专业,同时也是我院的重点专业之一,在2010年成功申报为陕西省省级重点专业,本专业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变化的需要,立足于西安、辐射西北、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物流平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胜任货运代理、运输业务、仓储配送、物流信息操作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自2006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三年制高职学生,至今已有06、07、08、09、10、11级在校生共计681。物流管理专业经过五年的建设,本着“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以“主动适应,整体优化,定位准确”的办学特色。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课程教学改革,专业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五年来,为西北地区物流产业输送了334名优秀人才,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陕西地区的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他们大多数人是物流企业生产一线的骨干,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 本专业教师团队共有2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队伍的24%,中级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队伍的62%,初级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队伍的14%。其中,还聘请物流相关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来校授课,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兼职教师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达33%。 二、专业建设背景 (一)行业背景分析 陕西省物流业近年来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总体规模快速扩张。2008年陕西省全社会物流总额达12500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这两项指标自2005年以来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7.3%和14%。2009年陕西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

培训中心建设思路及方案

辉县市职业中专 培 训 中 心 建 设 思 路 及 方 案 电器专业组

一、培训中心建设的整体目标 培训中心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周期,为国家的电子产业培养急需的大批职业技术人才,为农村和社会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基地。探索掌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的转变,培养大批掌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的中、高级层次的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满足社会日益紧缺的新型电子产业及现代电子产品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目标,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应用”为主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能力为主、需要为准”为原则,进行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培训中心的建设,达到培养的人才和社会、市场、企业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的能力。 二、培训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 现代电子企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这些能力包括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一定的专业动手能力、处理不同任务的协调能力、处理偶然事件的能力、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有的岗位不一定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需要更多的是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需要的是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践操作训练是培养这些综合性的能力的最好手段和方法。改变传统的

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和实训操作能力训练为辅的模式,大胆采用以实训操作训练为主线,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训操作教学模式,即实训操作需要什么知识,理论教学才教什么知识。依据这个原则,对市场进行调查,再依据市场需求建设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培训中心。 三、我县发展概况 坚持“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思路,把工业发展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点。县级热电、重工、冶金工业基地。全县各大企业进入强势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适应企业发展,许多企业职工、社会学员也来学校学习新知识,培训新技能。 四、培训中心建设及使用现状 学校现有的电工电子培训中心除了示波器、晶体管图示仪、函数信号发生器、频率计、直流稳压电源、各种仪表等以外,共有5个大型实训室,分别是: ◆电气装配实训室 ◆电工技术实训考核室 ◆维修电工实训考核室 ◆电视技术操作实训室 ◆制冷操作实训室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V0.1) 二〇二〇年五月

文档版本记录

目录 第1章背景 (5) 第2章需求分析 (6) 2.1在线教育基础环境 (6) 2.2外界了解学校的途径 (6) 2.3家长、学生、老师关心的问题 (6) 2.4在线教育 (7) 第3章总体设计 (8) 3.1设计思路 (8) 3.2建设目标 (8) 3.3设计原则 (8) 3.4设计依据 (9) 3.5总体框架 (9) 3.1建设内容 (10) 第4章网站站群服务 (10) 4.1建设目标 (10) 4.2总体架构 (10)

4.4网站站群系统 (12) 4.5网站界面 (15) 第5章基础数据服务 (16) 5.1系统概述 (16) 5.2系统架构 (16) 5.3功能设计 (17) 第6章在线课程服务 (17) 6.1系统概述 (17) 6.2系统架构 (17) 6.3功能设计 (17) 第7章成绩查询服务 (20) 7.1系统概述 (20) 7.2功能设计 (20) 7.2.1基本功能 (20) 7.2.2服务功能 (21) 7.2.3数据库功能 (21) 第8章在线支付服务 (22)

8.2功能设计 (22) 第9章信息安全 (22) 9.1建设目标 (22) 9.2建设内容 (22) 9.3总体框架 (24) 第10章运维服务 (25) 10.1建设目标和范围 (25) 第11章数据灾备 (26) 11.1.1灾难备份概述 (26) 11.1.2本地灾备 (27) 第12章实施进度计划 (29) 第13章项目组织实施及质量保证 (30) 13.1项目组织与管理机构 (31) 13.2项目实施管理 (31) 13.3过程定义 (32) 13.3.1定义方法 (32) 13.3.2阶段定义 (33)

网站架构完整方案

网站架构完整方案xx局改造方案建议书 项目名称:xx局改造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wibj-gdq-200403 文档编号:wibj-gdq-200403-fa 版本:1.0 发行日期:2004年03月 目录 一、概述 5 二、需求分析5 2.1 异构系统6 2.2 异构应用8 2.3 异构数据8 2.4 网站结构9 2.5 内容海量10 2.6 内容深度10 2.7 服务深度10 2.8 发布系统11 2.9 网络安全11 2.10 信息安全11 三、方案整体规划11 3.1设计目标11 3.2实施规划12 四、网络解决方案13 4.1 拓扑结构图14 4.2 硬件选型、分布与规划14 4.2.1 数据库服务器14 4.2.2 web发布服务器15 4.2.3 cgi服务器15 4.2.4 内容管理发布服务器15 4.2.5 内容管理生成服务器15 4.2.6 数据存储设备15 4.2.7 安全设备16 4.2.8 防病毒16

4.2.9 原有服务器与置换服务器比较16 4.3 新增硬件配置清单18 五、软件解决方案18 5.1系统架构18 5.2系统软件整合19 5.3 网站内容管理系统20 5.3.1网站内容管理系统介绍20 5.3.2网站后台管理系统21 5.3.3网站采编应用系统22 5.3.4网站调查投票子系统25 5.3.5站点内容全文检索子系统26 5.3.6文章评论系统26 5.3.7网站论坛、聊天室子系统26 5.3.8网站会员认证管理子系统31 5.3.9网站广告发布子系统32 六、网站音视频管理系统32 6.1用户需求分析32 6.2 产品概述33 6.3技术特点33 6.4基础构架和运行环境34 6.5 功能描述34 4.3.6 拓扑结构图39 4.3.7音视频系统组成39 七、项目实施进度安排42 7.1项目领导小组42 7.2 项目实施小组42 7.3质量监督小组43 7.4系统集成实施进度计划及工作日程表43 八、培训、支持和服务44 8.1 培训服务44 8.1.1 基本操作培训44 8.1.2 系统管理培训44 8.1.3 培训安排45 8.1.4 培训内容45 8.2 技术支持服务45 8.2.1 硬件平台技术支持45 8.2.2 应用软件平台技术支持45 8.3 售后服务46 九、小结46 附录47 硬件产品说明47 hp dl 580 47 hp dl 380 49

人工智能实训室建设方案

人工智能实验室 2021年1月 武汉唯众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方案 一、专业背景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有: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等。 如今处于风口上的人工智能产业界,受到了众多企业的追捧。截至2019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超过1200家,位居全球第二。但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并未摆脱人才稀缺的发展短板,专业人才稀缺严重。根据猎聘发布的《猎聘2019年中国AI&大数据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为了满足人工智能产业界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方针,引导高校尽快设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力度。2019年3月,35所高校获批建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19年10月18日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9年增补专业中,增补了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科专业。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在相关学校和行业提交增补专业建议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研究确定了2019年度增补专业共9个,自2020年起执行。在高等职业教育行业目录中,正式宣布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诞生,专业代码610217。 该专业建设以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素质培养为基础,以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将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技能知识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构建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实施“双证书”和“多证书”制,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中要求各大高校加快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基地。因此,在高职院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迫在眉睫。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张建英 项目组主要人员:袁姝、王显成、杨晓安、黄金华、乔海燕、娄在凤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 行业背景分析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旅游业尤为发达。据省旅游局统计,自2003年以来,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连续五年均列全国第五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嘉兴旅游资源富集, 人文景观遍布,江南水乡韵味十足,是江浙沪旅游金三角中一颗闪耀的新星。旅游总收人亿元,其中国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22%,国内旅游收人亿元,同比增长%,接待海外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接待海外游客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旅游年总收入排名全省第五。 (二)人才需求分析 1.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广阔浙江省今后五年重点建设35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积极支持和培育10大旅游企业集团、新建四、五星级高等级酒店180~2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0多家。未来五年浙江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新增8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新增400多万人。由于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量海外游客的增加及本国人民生活需求提高,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因此旅游业人才培养有广阔前景。 2.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新兴的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变化后产生的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历繁华喧嚣的都市人越来越向往悠闲的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园、特色农庄、农家餐馆等休闲乐趣。因此,休闲农业游的发展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1 现有基础与优势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量监控、技术支持、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该专业已为社会培养电子信息人才335人,目前在校生269人。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和院级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与应用、通信技术等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优势共享、资源共享、良性发展的专业群,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促进了日照等周边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专业现有基础和优势如下: 1.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校内专任教师3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5人,双师素质教师28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1人。骨干教师先后获得厅级、院级“优秀教师”、“师表奖”、“金牌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另外,在相关的企业中聘请10名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具有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达到了21.7%。 2.建成了模拟生产现场环境的校内实训场围绕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维护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单片机系统的开发应用、物流控制系统、通讯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在内的16个实训室,仪器设备价值1600余万元。学生的实训按企业实际生产流程进行,使学生得到了准实战锻炼。 3.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及时到位近年来,建立了包括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日照港通公司、东营盛泰集团、兖州太阳纸业、日照比特等大中型企业在内的2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各实训基地技术力量雄厚,装备先进,管理水平高,企业效益好,具备常年接受学生实习任务的能力。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学校与这些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实现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根据产学结合协议,这些企业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及教师实践锻炼场所,协助做好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4.“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根据培养目标、专业特点、专业方向及对应的素质与能力、技能要求,将整个教学周期分成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训练四大模块,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

职业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解决方案

职业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解决方案广州万维图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V1.0

目录 1.方案背景 (1) 1.1.科技发展趋势及国家政策导向 (1) 1.2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建设状况 (2) 1.2.1“人工智能+”专业已成为各院校专业建设高地 (2) 1.2.2人工智能专业建设难点和面临问题 (2) 2.方案思路 (2) 2.1方案整体思路设计 (2) 2.2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建设模式 (3) 2.3方案特色 (4) 3.建设内容 (4) 3.1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整体架构 (4) 3.2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课程体系 (5) 3.3人工智能全周期实训及算法校验系统 (5) 3.4人工智能实训室建设内容 (7) 3.1人工智能基础实训室 (7) 3.2人工智能专业应用实训室 (8) 3.3人工智能综合实践实训室 (8) 4.服务内容 (9) 4.1师资赋能培训 (9) 4.2测评认证服务 (9) 4.3赋能三创(创新创业创造) (10) 4.4产学研用支持 (10)

1.方案背景 1.1.科技发展趋势及国家政策导向 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和5G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面对全球竞争格局,国家已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谋划,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阶段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打造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有效保障国家安全和国家创新竞争力。但当前科技的竞争核心在于人才的竞争,我国的人工智能相关人才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比例明显不足,且技术应用类人才也出现较大缺口,并为此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出台多个相应的政策文件,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全面加速人工智能在研发应用和人才培养的步伐,深化各梯度人才的培养。 ●其中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文件指出要紧抓人工智能发 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人才,积极构建各级人工智能科技创新 体系和教育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开展人 工智能学科建设。 ●2018年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从扩大人才培 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重点提出“引 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深入论证并 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 设”“鼓励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等任务。 ●2019年教育部在专业发展调整规划中,教育部正式宣布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 教育(专业)院校中设置“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并且从2019年开始实行。 ●2019年,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该 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 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 课程资源。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建设方案 3.5.1 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建设 2.项目组主要成员 邱寄帆(负责人)、王海春、魏中、高枫、王津 3.服务的产业 主要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和以航空工业为重点的国防科技工业,重点面向提供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 4.专业群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可视化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等(*为本项目重点建设专业)。 3.5.2 项目建设背景 1.国家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带动工业化进程 21世纪将是信息化的世纪,信息产业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和最有发展力的产业。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业技术,而且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网络与软件技术已成为区域优先建设与发展的专业。 2.专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四川省提出,要加强工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以高新技术、先进技术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为基础,构建新型工业结构。今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是把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实现“工业强省”的目标。这其中,信息产业成为了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将加快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加快工业的改组改造和结构升级。然而,我省目前适应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短缺,特别电子信息类中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据统计,目前我省劳动力市场对计算机类相关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达10万人。 成都、绵阳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四大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信息技术企业相对集中,产业链较为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在软件外包方面,目前国家已将成都列为全国五大软件外包基地之一。根据对在川军工企业和其它电子信息企业的走访调查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预测,“十一五”期间,四川地区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特别是银海公司、北京中讯公司、迈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相关网络与软件技术企业入驻成都高新区,形成了以网络、软件技术等为重点的相关高新技术公司群体。 网络技术属于先进技术应用的行业,随着互联网技术和3G等通讯技术的发展,对这类技术服务人才的需求是相当大的。因此,四川省有3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3.航空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对人才的行业需求 从服务面向来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既要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技术发展的需求,也要积极服务于航空行业和国防工业的需求。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先进制造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

电子电工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电工专业建设方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思路与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电子产品对组成零件的加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电子制造方法已不能满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部门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开发设计一大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现代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同时一些现代化的先进设备被引进和使用。开发设计、引进和使用这些现代化的先进设备,不仅需要科技开发的研究型、设计型人才,更需要一大批能在生产、制造、管理、维护和服务第一线懂技术、会管理、能操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针对《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今后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出修改调整: (1)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改进组织方式,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增加综合性、开放性、设计性、个性化实验内容和实践项目。 (2)为了满足人才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适应学生就业、升学等多元化要求,适当增加文化科学基础及人文、社科类教学内容。 (3)为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以及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适当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可以通过增加专业方向,采用模块式课程及模块化教学内容,配合弹性计划以适应学生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的需要。 (4)为更进一步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从内容、体系、组织方式、训练模式、考评手段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验、实践、实训教学。

专业群结构分析报告

园林景观建筑教研室专业群结构分析 一、专业群的内涵 关于专业群这个概念,在本科层面早已广泛应用,高职院校近几年才开始引用。是专业建设规范化的要求,不但是形式上的概念引进,而且有其独特意义。对高职教育而言,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这里,专业群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而是一个包含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和教学资源在内的系统。专业群内的专业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要求,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专业群内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类中的专业。但必须至少有一个办学实力强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要求,能否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教学来划分。 二、构建专业群的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所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所在,也就是这所学院的特色所在。专业群建设是专业上水平。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因此,构建专业群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体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殊要求 高职院校具有地方性和行业性特征。实施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学院围绕区域或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规划专业布局,并针对核心专业着力打造各专业群核心竞争力。另外,高职教育是需要积累的事

业,专业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实施专业群建设,既能够较好地满足专业相对稳定以进行专业建设与积累,又能在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体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灵活性的特殊要求。 (二)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优势 人才培养一般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专业建设周期长,从提前一年专业申报至学生毕业一般要四年,专业教师的培养、实训设备的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课程和教材建设等都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实施专业群建设可以集聚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有利于专业、课程和教材等内涵建设,形成专业的群体优势。 (三)有利于节约专业的建设成本 高职教育的实训建设投资巨大,实施专业群建设,可以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进行相关实训室的系列化建设,使实训设施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高效共享,降低建设、使用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对师资有其特殊的要求,“双师”队伍建设是其发展的瓶颈,进行专业群建设。学院可以集聚起相近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形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和“双师”优势,降低专业教师的储备率,提高教师的使用率,节约办学成本。 (四)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支持学院办学的力度 高职教育是一个高投入的教育,而目前中国的国情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将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社会,在一定意义上,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具有“企业化”的特征。根据当地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设置的专业群一般都为当地的主要支柱产业所支撑,企业数量较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有利于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张建英 项目组主要人员:袁姝、王显成、杨晓安、黄金华、乔海燕、娄在凤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 行业背景分析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旅游业尤为发达。据省旅游局统计,自2003年以来,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连续五年均列全国第五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嘉兴旅游资源富集, 人文景观遍布,江南水乡韵味十足,是江浙沪旅游金三角中一颗闪耀的新星。旅游总收人亿元,其中国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22%,国内旅游收人亿元,同比增长%,接待海外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接待海外游客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旅游年总收入排名全省第五。 (二)人才需求分析 1.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广阔浙江省今后五年重点建设35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积极支持和培育10大旅游企业集团、新建四、五星级高等级酒店180~2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0多家。未来五年浙江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新增8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新增400多万人。由于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量海外游客的增加及本国人民生活需求提高,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因此旅游业人才培养有广阔前景。 2.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新兴的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变化后产生的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历繁华喧嚣的都市人越来越向往悠闲的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园、特色农庄、农家餐馆等休闲乐趣。因此,休闲农业游的发展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 调 研 报 告 九江职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二零一六年四月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项目负责人:金春花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项目成员:李美长舒展熊凡陶炎芬

一、调研简介 (1) (一)调研的对象与范围 (1) (二)调研的专题内容 (1)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分析 (2) (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总量需求分析 (2)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分析 (3)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信息产业发展适应性调查分析 (7) 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不足 (10)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六大优势 (10) (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10) (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2) 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3) (一)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对产业和行业的依存度 (13)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13) (三)积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切实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4) 五、调研总结 (10)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教学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体现“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自主学习、开拓创新和积极实践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较高质量的制定出具有九江职业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的进行专业建设和更准确的进行专业定位,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和学生健康成长及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及“九江职业大学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文件精神,我院特组织专门的调研小组对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调研简介 (一)调研的对象与范围 调研的对象主要以发达地区电子企业、九江地区电子企业、九江职业大学历届优秀毕业生代表、省内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电子教研室、省内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电子教研室等为主体。调研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行业的人才需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当前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存在的差距和办学优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调研的专题内容 1.企业专业调研内容 本次专题调研选择了广州世沃电子有限公司、九江旭阳雷迪高科技有限公司、海麟拓邦乐群(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毕业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企业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企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需求等内容展开调查。 2.高职院校专业调研内容 本次高职院校专业调研选择了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两所省内的国家级示范级性高职院校和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的电子教研室作为学习对象,就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如何安排、生源的复杂化专业教学如何展开、基于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如何培养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