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调查

劳动力调查
劳动力调查

第一部分第一季度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解析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继续回落

二、招聘职业匹配率偏低

三、交通、仓储、邮政行业需求增长

四、商业、服务业供求缺口明显

第二部分关注劳动力市场“热点职业”

一、会展行业的生力军——会展设计师

二、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企业信息管理师

第三部分专家点评——浅析高学历求职群体的就业服务策略

海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大成

第一部分 2007年第一季度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解析

2007年第一季度进入劳动力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15706家,累计需求各类人员114374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人员为67884人,求人倍率1.68,最大匹配率0.48,最大求职成功率0.80。数据显示,本季度需求大于供给,“两节”影响劳动力供需的规律依旧存在。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量继续回落

本季度累计需求各类求职人员114374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67884人,与上季度相比,各类需求人员减少了37287人,下降了24.59%;各类求职登记人员减少了27742人,下降了29.01%,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总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年初是各用工单位生产筹备,制定全年工作计划的阶段,对用人的需求并不明显;二是由于“两节”的来临,外省市来京务工人员大量离京返乡,与上季度相比,外埠求职登记人员下降了42%;三是农历春节是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过节”冲淡了失业人员寻求就业岗位的积极性。

二、招聘职业匹配率偏底

本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匹配率为0.48,与上季度比较,本期最大匹配率又有所下降,需求大于供给矛盾仍比较突出。0.48的职业匹配率表明招聘单位只有48%的岗位可以匹配到合适的人选;最大职业匹配人数仅为54642人,与企业招聘总人数114374的要求相差甚远,缺口达到46490人。

影响最大职业匹配率偏低的因素主要有:一、本季度正值全年劳动力市场的“淡季”,

职业匹配条件不充分;二、本季度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分别占职业需求的前两位,而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受工作条件、工作时间、薪酬分配结构等条件的影响,求职于商业和服务业职业的人员大量减少,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从业者多数使用外埠来京务工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匹配能力不足,又多集中在本季度离京返乡,造成供给数量明显回落。

三、交通、仓储、邮政需求增长

从交通需求来看,随着北京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府对北京交通状况进行了各项梳理整治工作,大力提升了北京的交通运输能力,特别是公共交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随之带来了劳动力市场对此行业人员的需求增长。

分析仓储业需求增长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仓储业正处于传统仓储模式向现代物流管理转化的过渡阶段,北京作为经济文化的中心,需求变化更为明显。另外,元旦、春节期间,节日商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的增长带动了物流及仓储人员的需求增长,为具有仓储工作经验的求职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对邮政人员需求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效率的生活节奏打破了以往人际交往的模式,使邮政行业中的速递业从无到有,由弱转盛,加入“WTO”后,中外合资和民营性企业加入了速递行业,扩大了劳动力市场需求。

四、商业、服务业供求缺口明显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国家为拉动需求,扩大消费,采取了多项增加百姓收入的有效措施,提高了百姓的消费能力,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也发生变化。本季度正处在“两节”期间,受“假日经济”效应的影响,商业、服务业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巨大,对营销、导购类人员的需求明显增加,但需求大多集中于临时性的促销类岗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人员难免会对短期促销工作的职业不稳定性和非固定性产生一定的顾虑,加之春节对于人们返乡回家、亲人团聚的吸引力,在供给没有明显增多的情况下,需求的增长导致供求出现了明显的缺口。

第二部分专家视点——关注劳动力市场“热点职业”

会展行业的生力军——会展设计师(海淀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勾巍伟)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月11日在上海召开第八批新职业信息发布会,会展设计师、珠宝首饰评估师、创业咨询师等10个职业正式被认可为新职业。根据北京市会展行业的现状,我们对会展设计师这一全新的职业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1月15日,在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中国贸促会正式发布《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2006)》,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内地各类展览会的直接收入达140亿元人民币”。会展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城市面包”,经济越发达,会展活动就越丰富多彩。作为首都北京,近些年来举办的各类会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影响上都居全国之首。北京现有展馆12个,展览面积20万平方米,但现有的展馆数量和面积已远远无法满足目前火爆展会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有近千家公司直接从事会展业务,北京会展业的就业前景极其广阔。而作为

会展业核心人员的会展设计师则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一、职业定义

会展设计师:是指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从事大、中、小型会展、节事活动空间环境的展示设计、施工并提供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感染力的视觉化表现服务的人员。

二、职业描述

会展是一种实用的、以视觉艺术为主的空间设计。会展设计师用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布置会展,最终达到突出产品主题和吸引观众的目的。

会展从工作范围上可以分为会议和展览两大块。展览非常好理解,包括在室内外举行的各种产品的展览展示活动。例如2006北京国际车展、2006亚洲建筑展、珠宝玉器展、以及一年四季举行的房展等等。

会议则包含公司、单位举办的各类新闻发布会、研讨会、洽谈会、年终总结会、答谢会等。例如去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互联网大会、2006年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GOOLE 中文名称发布会等。

会展设计师工作会因这两项内容的不同而略有不同。对于展览,会展设计师的工作是:

(一)选展:通过与客户方的交流,深入了解品牌的特色和客户的要求,提供出几个设计方案供客户选择。

(二)布展:

⑴ 现场观察展位位置,测量展览位置的占地面积。

⑵ 构思展位的主题,展览形式,主要的结构框架,展架的布置以及展架所用材料的初定。

⑶ 设计制图,制图包括:平面图、立体图、剖面图、透视效果图及施工大样图等。

(三)监督施工质量达标情况,实施展会过程监督。

对于会议,会展设计师的工作是:

(一)通过与客户方的交流,了解会议的主题与客户的需求。提供出几个会议方案供客户选择。

(二)对会议的主题进行设计、包装,制定会议的流程。

(三)对会场的设计、布置和搭建。还包括人员的邀请、舞美工程等。

会议和展览可能是互相独立的,也可能是相互交叉的。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展览会当成了进行主题公关活动的好场所,除了展览本身以外,他们还在展览会期间同时举行各种各样的会议、研讨会、表演或招待会等活动。当然一些公司也会在产品发布会、客户答谢会上把公司新的产品拿出来进行展览展示。

会展设计师的工作时间不固定,完全是根据展会的时间和流程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会展设计师的工作异常忙碌,加班对于这个职业来说如同家常便饭。从事这个行业的大多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他们才有精力和活力来应对工作。电脑和网络对于会展设计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大一点的会展公司几乎都会给他们的会展设计人员配置笔记本电脑。会展企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企业。在会展过程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材料,包括模型、车辆、装饰装修材料、灯光音响等等。由于每个展会的要求不同,随时还可能会有许多特殊的需要。但会展公司本身并不具备这么多工具和材料,大部分东西都需要向其他公司租赁或订购,会展公司会赚取一定的附加值。这就是为什么会展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三、职业环境

会展设计师的工作场所通常不固定,会议和展览的场地决定了会展设计师的工作场所。前期的设计工作通常在办公室完成,后期的布展、施工、监督等工作则会根据会展举办的场所而定。大部分的会展都会在展览馆、会所等地举行,工作环境相对较好。但有个别举办方为了突出效果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在公园、湖中、山腰等地举办活动。

四、职业分布

从行业分布来看,从事会展行业的既有专业的展览展示公司,也有一些广告、公关和文化公司在从事各种会展活动。事实上会展属于活动的一种,而广告、公关和文化三种形态同为企业市场服务。最开始如果广告或公关公司的客户单位有活动的要求,广告或公关公司会代为联系会展公司来做。由于会展行业的利润比较大,一般都会在25%-35%之间,因此后来许多广告或公关公司便成立自己的会展部门来从事会展活动。另外,一些经常举办会议的报刊、杂志社和社会团体也需要会议设计和策划人员。

从地域分布来看,因为会展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甲方提供的场地内进行的,所以对会展企业自身的办公环境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北京的近千家会展公司,遍布于北京的每一个角落,分布在各个写字楼内。会展公司根据自身规模的大小选择办公场所、办公环境、地理位置等都会有所不同。但因会展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大部分会展公司都会把办公场所设在城区,远郊区县只有少量的会展公司分布。

五、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

由于是新职业,会展设计师目前还没有国家职业标准。但重庆、广东等一些地方省市已经开始了会展设计师这个职业的培训,学员毕业后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颁发资格证书。到目前为止,北京市的大部分会展公司对职业资格认证还不是很重视,相比而言公司更加重视员工的从业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职业对人员素质要求

会展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会展业真正的发展时间只有20年左右。之前北京没有专门的会展相关专业。当前的会展设计人员都是由室内设计专业、装饰装修专业或环境艺术专业毕业后转行而来的。由于会展设计师需要把创意和设计转化为平面或3D图,所以对美术功底有一定的要求。还应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掌握各种用于会展设计的软件,包括AotoCAD、Photoshop、3Dmax、CoreDraw等基本软件。

对于学历和素质的要求:目前各会展公司招聘的新员工大都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一个合格的会展设计师应该熟悉会展的基本流程,具有独立的设计能力和策划能力。会展设计师还要和客户进行交流,然后和他的项目组一起完成布展、施工、撤展等整个会展流程。因此还要求会展设计师性格外向,有亲和力,有较强的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除此之外,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品牌、客户有深刻的理解能力和独特的创意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会展设计师仅仅做到上面所说的几点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一点是兴趣。会展设计师只有对他所从事的行业有强烈的兴趣,才能在忙碌中不断激发灵感,产生好的设计与创意。

七、职业薪酬状况

一般的会展公司实行固定月薪或“基本工资+项目提成”的薪酬支付方式。但“基本工资+项目提成”的支付方式占绝大多数。公司一个会展项目的利润一般会控制在30%左右,能拿出利润的5%左右作为项目组的提成。一般新进入的员工都要从项目助理开始干起,干一些最基础的工作,如后勤、接送人员、车辆等,试用期后工资会在1500-2500元之间。一至两年后可以升为项目经理或者主任,工资可以达到3500-5000元。再往上做便可以升为项目总监,项目总监便不需要亲自做项目了,它只需要总体上把握各个项目的进度,项目总监月薪一般都在8000元以上。总体上讲,会展设计师的薪酬水平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讲还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

八、职业供求状况

作为一个全新的职业,我们无法从劳动力市场获得具体的供求统计数据。但我们可以从两个侧面来了解供求状况。

一方面,从劳动部的统计数看需求量大。目前全国会展从业人员在100万以上,其中从事经营策划、设计、管理的人员约15万人,而会展设计人员不足1%。会展设计师有着巨大的供给缺口。会展设计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展览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从2003年度的统计中可以看到,会展专业人才岗位空缺与求职者的比例:上海10:1、北京8:1、广州8:1。据业内人士预测,我国今后3年内会展市场需要的会展设计人员达200万人以上。

另一方面,从企业用工需求看供不应求。北京紫天鸿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会展公司。2005年7月本科毕业的高卓先生是紫天鸿公司的前项目经理,从事会展业一年半高先生已换了三家会展公司。不管是通过朋友介绍还是通过网上招聘,从一家公司换到另一家这中间几乎就没有间隔期。这充分说明北京的会展行业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会展设计人员供不应求。

九、职业风采

会展设计师是属于年青人的一个职业。200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杨弋磊可以说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在这个行业做的如鱼得水。他毕业后就进入会展行业,从最开始的助理到现在的客户经理。三年来,他为索尼爱立信、强生公司、GOOLE、联想等几十家中外知名企业作过会议策划和市场推广策划等各种活动。目前他的年薪可以拿到10万元左右,这远远高于和他同时期进入会展行业的同龄人。2006年10月,杨弋磊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职场栏目《绝对挑战》第139期并最终获胜。但他并没有接受那个待遇优厚的职位,因为他发现他无法离开会展这个行业,他热爱着自己的职业。在会展行业中还有很多很多像杨弋磊一样的年轻人在忙碌、在奋斗着,在实现着他们的人生价值。

杨弋磊只是众多年轻的会展设计人员中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会展行业,走进会展设计师这个职业!

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企业信息管理师(海淀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丁霞)

21世纪,是信息化浪潮急剧翻卷的世纪;21世纪的企业,是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敏捷、及时地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企业。企业信息化是席卷全球的信息化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在加入WTO后,为应对和赢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国内的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尽快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管理现代化,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我国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瓶颈的制约,这个瓶颈既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的匮乏。可以说人才的匮乏严重困扰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进行,极大影响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因此在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下,催生出“既懂管理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化、正规化的企业信息管理人才”,他们就是企业信息管理师。

一、职业定义

按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07年修订稿),企业信息管理师指的是: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

二、职业描述

企业信息管理师主要工作是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以企业流程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可见企业信息管理师首先是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人才,具有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对企业的资源管理、部门协调、发展战略等方面都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产业知识,能够了解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潮流趋势,及时掌握最新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与功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根据企业对信息的需求,企业信息化进程大致经历如下阶段(按照计算机应用的规模):

(一)单机的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管理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实现计划统计、生产调度、物资供应、人事劳资、设备、机械配件、成本核算、产品销售、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信息化;在基本完成企业“计算机化”过程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的有效信息管理。

(二)全企业范围以网络数据库支持的计算机应用综合系统

它形成了客户/服务器分布式结构,这一阶段把企业各个单元的计算机应用集成起来,如车间管理和控制、质量保证、以及办公、辅助决策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优化运行,使企业产品上市更快、质量更好、成本更低、服务更优。

(三)广域网、互联网支持下的企业间信息集成和资源优化

这一阶段信息化突破了企业间的界线。它利用因特网实现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自动化,提高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力,而且也使企业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将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全国乃至全球。

可以说企业信息化第一阶段是技术创造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从经营、生产、管理需求出发,量力而行的过程,不一定从第一阶段开始。根据信息化进程的演变,企业信息管理师这样的复合型岗位应运而生,通过他们的流程整合,在企业的管理与当前信息化发展中找到最好的结合点。

三、职业环境

企业信息管理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对工作环境的要求相对简单,保证室内,常温即可。当然为保证服务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转,还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散热。

四、职业分布

企业信息管理师工作多涉及高级信息管理领域,对人才要求的标准高,目前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或者中央企业。在大多数中央企业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最敏感的神经。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和劳动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中央企业开展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函[2005]21号),在中央企业开展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据调查,在2005和2006两年先后有近2000人分别取得了企业信息分析师三个级别的职业资格。他们遍及石油、石化、电力、航空航天、烟草、电信、通讯、建筑、金融等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

而作为六成GDP的创造者、七成就业的吸纳者,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活力源头之一。但是由于其规模的限制、人工成本的控制等因素使得信息化进程的发展缓慢,极少设立专职企业信息管理师的岗位,但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企业信息管理师发展空间相当广阔。

五、职业资格

企业信息管理师根据《国家职业标准》(2007年修订稿),共设三个等级:1.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2.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3.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操作型人才,主要是指信息化建设中的初级人才即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在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时,各层次的人才也要及时跟上才行;应用型人才,主要指企业信息管理师,他们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业务骨干”,与信息管理中的“领军人物”相比其需求量更大;战略型人才,主要是指业内被炒得火热的企业信息主管即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作为一个企业战略层面的信息化“军师”,目前做得较好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六、职业素质

企业信息管理师是集企业管理和技术应用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企业信息管理师除基本要求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外,更看中综合素质:

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能够遵纪守法,恪尽职守;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为出发点;在技术操作上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秉承诚信为本的观念,尊重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在管理水平上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其次,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扎实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数据管理基础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企业管理概论;财务会计基础知识;市场营销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生产与运作管理基础知识;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经济法基本知识;知识产权法基本知识等。

最后,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判断问题,查找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应变能力强;善于沟通与协调,与客户的合作意识强;语言表达清楚准确。

七、职业薪酬状况

作为定位高级管理及技术人员的职业,从业人员主要为: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主管(CIO)或主管副总、信息中心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有关信息管理人员; IT公司从事有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实施和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因此,企业信息管理师的月薪酬在万元左右。

八、职业供求状况

作为新兴职业——企业信息管理师日益走俏,许多企业可以说是求贤若渴,那么目前该行业的供求特点是什么呢?可以说企业信息管理师供不应求,属稀缺职业。

据调查,2003年4月至6月份,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了首期及第二期企业信息管理师、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示范性资格认证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大中型企业的300余名CIO和高管人员参加了培训鉴定。目前,这方面的人才极度紧缺。一方面反映了该领域在社会经济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该领域在人员培训、人员招聘及人员任用方面即将全面实现标准化、正规化和科学化。

对企业而言,企业信息管理师是“雪中送炭”;对个人而言,企业信息管理师是“黄金职业”。我国上规模的企业在百万家以上,每个企业搞信息化建设平均最少需要两名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那么全国对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在200万以上。由此专家指出,企业信息管理师是依托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朝阳职业”,人才需求由低端到高端都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九、职业风采

毫不夸张的说,企业信息管理师据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他们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整合现有资源,降低损耗,促进企业扭亏为盈。

某公司采用神州数码的实施易飞ERP系统来进行信息化管理,此项目的负责人以企业信息管理师的身份,采取“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循环往复,持续变革,持续改善”的策略,配合ERP系统,安装了标准化的顾问辅导程序、持续监控的客户满意度调查、顾问全程辅导文件及进度监控、完整的辅导过程报告、详实保留辅导轨迹、客户内部知识库的建立等,实现了持续地推进“业务流程改善”。

吴邦国同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在2001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现场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培养一大批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已是当务之急”。面对企业的大量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于2007年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修订稿),目的在于为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提供科学规范和法律依据,从而积极、健康地推动我国优秀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的大批涌现。黄金职业正召唤有志之士,在信息化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大显身手。

第三部分专家点评浅析高学历求职群体的就业服务策略

海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大成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流动市场化趋势逐渐形成,为适应这一局面,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在为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伴随着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拥有高学历的人才辈出,进入职业介绍机构求职的人员素质也呈整体上升的趋势,通过2004—2006年季度数据的对照分析,高学历求职群体人数在各季度基本占劳动力市场求职总量的15%--20%。因此,这一就业群体将成为当前职业介绍机构开展就业服务所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主攻方向。为创建和谐社会,更好地开展人本服务,下面我就高学历求职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谈一些具体的思考与分析:

一、当前高学历求职群体的就业现状

(一)大学扩招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随着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人数在短期内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难度加大。据有关部门数据,2006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长22.2%,毕业生供需比例从2005年1:0.93下降到2006年1:0.83。而2007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00万人,供需比例还将进一步下降。北京地区从第一批扩招生进入就业市场以来,应届高校毕业生2003年为10.4

万人,2004年为12.4万人,2005年14.9万人,2006年17.5万人,2007年将达到20.3万人,逐年递增16%以上。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而由经济发展规模所决定的需求总量不能同比例增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二)高学历求职群体就业走向大众化。就业大众化是确保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有效措施,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所提供的一般意义上的所谓“精英”岗位或“白领”职位类的高级工作岗位,也将随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发生变化,从而引发了传统意义上“蓝白领”界限的模糊和标准的变更、“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融合。“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人才市场的日臻成熟,人才流动已从个别现象发展为常见的社会景象, “精英岗位”在转变为面向第一线的“大众化岗位”。

二、高学历求职群体的特征

(一)高学历本身抬高就业门槛。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认为通过艰苦的努力达到学业有成理应有所发展,到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就业就能实现自身价值;到国家机关就业脸上有光;认为到专业对口岗位工作就能发挥优势;到外资企业就业就能得到更大的锻炼;到大型企业就业就不埋没人才,从而对就业地区、行业、岗位等有较高期望值。

(二)年龄低、思维活跃、对未来充满希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专业优势,虽然年龄低、实际工作经验少,但可塑性强,对新鲜事物能够较快接受和适应,学习知识的能力较强;思维普遍活跃,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且不易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对事物有领悟力,敢想敢干;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成为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优秀人才应不会很难。主要是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遇,创建更好的舞台和氛围,以促使他们顺利成长。

三、高学历求职群体的难点分析

(一)个人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完善,社会上原有大学生称之为“天之娇子”的光环正逐渐退却,一些大学生们对此没有充分的认识,这样在走入社会后,由于自身的抗压性较差,一旦遇到困难,不是放弃,就是停滞不前,甚至消极面对人生。主要表现在对自身定位不准、眼高手低,普遍对薪资要求偏高,而自身对价值的表现欲很低等。

(二)用工单位对个人缺乏足够的认可

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在很多地区存在,找工作时“经验准入”门槛过高,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企业为了减少新人入职培训所需的成本支出,尽量避免录用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有了几年工作经验以后,他们则感受着更大的“不进则退”的压力。当感到在目前的企业中无法达到目标时,“跳槽”则成为首选,此时企业往往通过制定苛刻的招聘条件来降低员工流失的风险。

(三)劳动部门参与就业服务有难度

劳动力市场因自身缺乏对外宣传,与人才市场的融合不够,使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

认可度受“人才市场管干部、劳动力市场管工人”的意识影响,使用人单位和高学历人才认为人才市场才是他们解决人力资源需求和就业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现有劳动力市场面向高学历人才组织的招聘洽谈会普遍存在着职位吸引力不够、匹配针对性不强等种种弊端,一些招聘企业参加招聘会更多是为了展示企业,而非是招聘员工,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需双方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积极性。

(四)教育部门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接轨

教育部门在自身学科结构的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与劳动力市场供需形势不相适应的关系。例如就业较困难的经济、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中要么颇为吃力,要么主动放弃而改行。另外,一些理工科学校为适应教育市场需要转型为综合类大学,设立了文科专业,而学生到了毕业时,就业市场对这些学校毕业的文科生认可率不高,这就给大量的优秀大学生造成了就业难。

四、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随着拥有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凸显,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多项优惠政策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并根据这一就业群体的特征积极地开展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对缓解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择优录用、双向选择,打破了原有的“统、包、管”等集中管理模式,已经充分地走向了市场。大学生就业是综合性的工作,为给这一群体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应继续完善鼓励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逐步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通过政策指导帮助大学生实现国家、单位、个人利益的协调,实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由于市场的自发性所带来的盲目性以及它不能反映供需的长期变化趋势等固有的缺陷,对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不可或缺的,当然这种调控主要是通过政策咨询引导求职者的择业行为更为合理,克服择业中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以优化稀缺的专业人力资源配置。

(二)发展首都现代服务业,增加社会就业岗位

现代服务业是吸引高学历专业人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渠道。“十五”期间,北京服务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由2000年的338.2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84.7万人,服务业新增就业人员占全市新增就业人员总量的95.3%,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社会各界应充分发挥首都效应,升级服务业结构,快速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扩大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优化首都的经济结构,丰富和完善首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使北京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偏高,就业意愿过于集中,不愿意离开北京就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心态没有调整好的主观原因。这就需要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职业指导范围除了继续进行就业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服务外,还应介绍当前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测定职业兴趣,提高求职技巧,分析求职情况,做好职业规划,培养正确的求职观念。通过定期发布大

学生就业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及时反馈就业状况信息,有效帮助学校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将来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条件,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有关部门、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为改进人力资源配置创造条件。同时,使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能够根据当前就业的客观形势,结合自身条件建立积极正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战略,把社会需求和自己的求职愿望有效对接。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高学历人材的技能培养

前些年来由于职业学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职业教育资格认证体系不健全、就业准入门槛高等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级技工需求增加,职业教育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硕士易找,技工难求”的局面,经过职业教育的高级技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受欢迎的人才,甚至有高校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合适工作到职业学校“回炉再造”。当前应加大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完善职业教育认证体系,鼓励部分高校学生到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材培养结构,强调技能培养,分流部分高校生源,减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五)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置,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介绍水平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从事高学历人才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工作,应全面掌握供需双方的需求,了解高学历人才就业心理动态,及时收集相关职业技能专业条件和入职要求。结合高学历人才群体的特征,指导用工单位合理设计人力资源招聘方案。

(六)搭建专业网络供需平台,实现信息高效传递

完善的管理离不开相关的技术支持,通过开发网络支持平台,依托网络实现信息化共享,探索良性运行机制,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能够及时地沟通和消化出现的问题,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1)建立职业指导问题解答园地;(2)发布最新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动态及就业信息;(3)开设虚拟招聘室,通过多方视频组织供需双方面试洽谈;(4)建立供需双方电子档案,确定就业信用评价等级。

(七)创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注重选拔和指导工作的双重推进

选取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成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搭建就业实习基地的成员企业与其期望的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的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通过召开定期“实习基地见面会”、优秀学生推荐等多种形式协助企业与理想生源的有效对接,减少和缩短双方盲目选择的时间,提高针对性。调查显示,各类企业对于引入本单位的实习生不单单只要求专业对口,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更是希望通过此举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优秀人选,如何“择优”成为把握进口的一项关键任务。这项工作需要学校,劳动部门和企业三方共同配合。由学校提供对口专业的生源,劳动部门选择适合的学生推荐给实习单位,经单位统一筛选后留用符合单位要求的学生实习,以保证生源质量。

(八)建立就业预警机制,防止大学生供需失衡

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高校就业预警机制,通过就业预警体系,提供及时、完整、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就业信息,正确预测地区范围内未来就业的状况,使政府能够掌握主动,事先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制定应对之策,缓解和消除可能出现的高校就业失衡,维护社会稳定。通过预

警体系实现政府部门、高校和市场的有效链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就业预警情况,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校安排招生计划、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有效调节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招生结构,从源头上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家政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AA85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03202430.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家政服务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AA858←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99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我国家政服务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于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小型化趋势显现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民进城务工,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行业规模逐渐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家庭服务业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社区导购、生活百事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2014年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市场总值达到9383.7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0.8%。 2014年我国家政行业主要细分市场规模统计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节奏的加快,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步伐也日益提速,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日渐趋升。长期以来,我国家政行业规模小,操作混乱,但是随着用户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的同步提升,原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 我国家政行业市场潜力巨大,相关数据显示,有约70%的城镇居民对家政服务有需求。与市场刚开发阶段相比,家政行业的进入门槛已相对提高,现在的家政服务业已从粗放型经营走到了精细化、规范化经营阶段。 二十多年来,我国家庭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为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尤其是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2014年我国家政企业数量

劳动力市场调查与探究

劳动力市场调查与探究 一、劳动力市场综述 (一)劳动力市场含义、功能及特点 1、劳动力市场含义 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市场。其基本内涵是指劳动力的供给方(劳动者)和劳动力的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竞争,自主达成劳动契约关系。构成劳动力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价格。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渐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是党中央以决定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搞市场经济要有劳动力市场,并且要求把培育劳动力市场作为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都要由市场作基础性的配置,这包括土地、资金、原材料、技术、劳动力等,而在这些生产要素中,其他都是物的要素,只有劳动力是人自身具有的要素,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所以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市场体系中是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独立完整的市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第一、以劳动力成本的杠杆分配劳动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这里劳动的支配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根据投入产出的原则作为劳动力配置的基本目的。 第二、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力成本相对降低。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任何一个劳动市场中,都存在着劳动者把自身拥有的劳动力交付给经营者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以及报酬状况都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第三、竞争机制是劳动市场的又一个重要功能。劳动者素质与劳动力成本是决定劳务市场竞争市场的主要因素,劳动者为选择合适的企业而竞争,企业为选择合格的人才而竞争。

2017年劳动力调查报表

表 号:R 2 0 1 表 制表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文 号:国统字 (2016) 125号 有效期至: 2 0 1 8 年 1 月 劳 动 力 调 查 表 20 年 月 应在本户登记的人: 调查时点居住在本户的人; 本户人口中,外出不满半年的人。 本户地址: 县(市、区) 乡(镇、街道) 社区居委会(村委会) 住户组 H1.户编号 H2.户别 H3.调查时点居住在本户 的人口数 H4.本户人口中,已外出 但不满半年的人口数 H5. 现住房来源 号 1.家庭户 2.集体户 共 人 其中: 男 人 女 人 共 人 其中: 男 人 女 人 1.自有 2.租住公有房屋 3.租住其他房屋 4.单位提供宿舍 5.借住亲戚朋友住房 6.其他 调查员(签字): 填报日期:20 年 月 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 公民有义务提供国家统计调查所需要的情 况;我们对您提供的信息负有保密义务。 申报人(签字): 申报人在本户人记录中的编码: 本户电话:

F1.姓名F2.与户主关系F3.性别F4.出生年月F5.户口登记地 0.户主 1.配偶 2.子女 3.父母 4.岳父母或公婆 5.祖父母 6.媳婿 7.孙子女 8.兄弟姐妹 9.其他1.男 2.女 年 月 (周岁) 1.户口在本乡(镇、街道), 住本户→F7 2.户口在本乡(镇、街道), 离开本户不满半年→F7 3.本县(市、区)其他乡 (镇、街道) 4.本地(市)其他县(市、 区) 5.本省其他地(市) 6.外省 7.户口待定→F7 F6.住本户时间F7.受教育程度F8.婚姻 状况 F9.您户口所在家庭是否 有农村土地承包权? 1.住本户半年以上 2.住本户不满半年,离开 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3.住本户不满半年,离开 户口登记地不满半年 4.不住本户,离开本户不 满半年1.未上过学 2.小学 3.初中 4.普通高中 5.中等职业教育 6.高等职业教育 7.大学专科 8.大学本科 9.研究生 (不满16岁的人结束) 1.未婚 2.有配偶 3.离婚 4.丧偶 1.有 2.没有 F10.您以前是否在其他县(市、区)工作过?F11.您来(回)本县(市、区) 多长时间了? F12.您在调查时点前一周是否为取 得收入而工作过1小时以上? 1.是,在本地(市)其他县(市、区) 工作过 2.是,在本省其他地(市)工作过 3.是,在外省工作过 省 4.否1. 3个月以内 2. 3-6个月 3. 6-12个月 4. 1-2年 5. 2年及以上年 1.是(包括无酬家庭帮工) 前一周实际工作时间 小时 2.在职,但未上班 3.未做任何工作→F22 →F15 →F12 →F12 ①2015年及以前毕业 ②2016年月毕业 ③2017年月毕业 ④2018年月毕业 ⑤2019年以后毕业 (16-30岁人口填报)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doc张甲佳

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调查 ----------------基于南伏牛调研结果的分析 调查时间]2014年7月15日—28日 [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 [调查对象]普通村民 [调查目的]了解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9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3年以来。“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农民工外出务工。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大都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只有农忙或春节时才返乡回家。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留在家中,其次,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就业。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经济不发达,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且整体工资水平较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升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在外地寻找工作。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外地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 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国外学者所做较为著名的即为刘易斯两部门模型、拉尼厮---费景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刘易斯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界定为由两部门组成:一个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甚至为零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维持生计”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具有较多资本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主义”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1】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和农业对工业增长做出的贡献,他们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在托达罗模型中,城乡的预期收入差距而不是实际收入差距被认为是人口流动的决定因素,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减去迁移成本大于农村收入,理性的劳动力就会选择迁移,其中城市预期收入由城市工资水平和城市就业率的乘积决定。 国内学者对影响劳动力流动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展开的。杨春瑰从制度因素角度考虑认为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4】庞丽华认为家庭层次(家庭类型、劳动力数量等)、社区层次(交通条件、迁移传统等)和省区层次对劳动力迁移影响较

2019年劳动力调查报告

2019年劳动力调查报告 关于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济宁市农业局李长江 内容提要: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成为&&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所以,深入调查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现状与制约因素,从而形成有效的转移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就度原&&、&&、&&三乡镇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分析新&&镇劳动力转移现状、特点及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结合新&&的实际镇情,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体对策,并对该镇今后五年劳动力转移工作提出建议。 一、&&镇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按省就业服务局《关于在重点监控乡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区石盖塘镇采取据实填写“重点监控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与村干部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石盖塘镇位于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区“城郊新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镇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全市经济十强乡镇行列。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有总人口11950人,其中农村人口9406人,城镇人口2544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6至60周岁)2343人;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0岁之间的劳动力180人,占7.6%;21-40岁之间的劳动力1506人,占64.2%;41-60岁之间的劳动力657人,占28.0%。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占65.4%;高中、中专以上文化800人,占34.1%。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区等地区。随着北湖区石盖塘镇镇域经济的加强,宇腾化工、裕湘面业等企业扩产,在镇区就业的农民工有增加趋势。 3、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4、依然以从事纯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关于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劳动统计工作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劳动力的调查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劳动统计工作中隐藏的不足和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关于劳动的统计已不再满足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劳动力调查;问题;对策 一、劳动力调查的现状 我国关于劳动力的统计工作,关于劳动力的抽样设计和调查起步较晚,相关一些劳动力的问题研究工作还未开展。社会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关于我国的一些实际对劳动力实业率的统计数据已不再准确客观,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决策调控,所以,建立劳动力调查为主要工作的统计已经是势在必行。 二、劳动力调查的主要途径 劳动力的调查统计方法多样化,我国目前对劳动力进行调查的方法主要分为大型普查、人口抽样、劳动力抽样、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等等。 大型普查是我国开展重要的国情调查时都会用到的调查方法。关于大型普查的工作内容包含对人口的普查、经济的普查、农业的普查等,集中反映了劳动力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大型普查是劳动力调查的主要方式。 人口抽样调查的工作中心以调查明确区域性人口情况和劳动力人口分布情况、民族分布、文化程度、就业程度等,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城镇化发展加快,通过人口的抽样调查可以明确人口流动的情况,为国家人口管理政策等提供依据。

劳动力抽样调查指国家每年对劳动力四次的抽样调查中,对住户群体抽样,入户登记调查16岁以上的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是指各省为了掌握省、市、县三级的人口变动情况和城镇化发展现状,每年进行一次抽样调查,对居住在调查区或者户口在调查区的人口进行调查。 三、劳动力调查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统计范围不全。目前阶段中的统计制度一定程度上仍在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统计操作方法,面对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已不再满足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当前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准确性、完整性。关于劳动统计的范围存在弊端,没有将私营单位、个体劳动力纳入统计范畴,与实际脱节。 (二)就业统计数据不能满足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核心注重以人为本,沿袭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就业统计的相关制度已很难满足社会广泛需求的就业资料,调查方法较之国外存在落后性,不能真实的反映城乡就业的发展状况。 (三)失?I统计工作比较薄弱。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为社会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以及失业。关于就业和失业的统计工作没有针对性的指标解释,概念模糊。劳动力调查中的失业指非经济活动人口一周内工作没有一个小时即为失业,劳动统计部门的失业中将没有工作岗位、离岗或者待岗人员都不是失业,致使调查数据中显示就业困难,但据需用工的单位或者企业却招不到职工。 (四)统计时效跟不上需求变化。劳动力调查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员在较长的时间完成对项目的调查,缺乏较强的时效性。公布调查结果的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缺乏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变化的灵敏性和把握性,导致统计工作效率不高,增加了统计成本的投入。

近几年中国劳动力调查与分析

第一部分 2007年第一季度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解析 2007年第一季度进入劳动力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15706家,累计需求各类人员114374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人员为67884人,求人倍率1.68,最大匹配率0.48,最大求职成功率0.80。数据显示,本季度需求大于供给,“两节”影响劳动力供需的规律依旧存在。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量继续回落 本季度累计需求各类求职人员114374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67884人,与上季度相比,各类需求人员减少了37287人,下降了24.59%;各类求职登记人员减少了27742人,下降了29.01%,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总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年初是各用工单位生产筹备,制定全年工作计划的阶段,对用人的需求并不明显;二是由于“两节”的来临,外省市来京务工人员大量离京返乡,与上季度相比,外埠求职登记人员下降了42%;三是农历春节是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过节”冲淡了失业人员寻求就业岗位的积极性。 二、招聘职业匹配率偏底 本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匹配率为0.48,与上季度比较,本期最大匹配率又有所下降,需求大于供给矛盾仍比较突出。0.48的职业匹配率表明招聘单位只有48%的岗位可以匹配到合适的人选;最大职业匹配人数仅为54642人,与企业招聘总人数114374的要求相差甚远,缺口达到46490人。 影响最大职业匹配率偏低的因素主要有:一、本季度正值全年劳动力市场的“淡季”,职业匹配条件不充分;二、本季度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分别占职业需求的前两位,而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受工作条件、工作时间、薪酬分配结构等条件的影响,求职于商业和服务业职业的人员大量减少,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从业者多数使用外埠来京务工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匹配能力不足,又多集中在本季度离京返乡,造成供给数量明显回落。 三、交通、仓储、邮政需求增长 从交通需求来看,随着北京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府对北京交通状况进行了各项梳理整治工作,大力提升了北京的交通运输能力,特别是公共交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随之带来了劳动力市场对此行业人员的需求增长。 分析仓储业需求增长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仓储业正处于传统仓储模式向现代物流管理转化的过渡阶段,北京作为经济文化的中心,需求变化更为明显。另外,元旦、春节期间,节日商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的增长带动了物流及仓储人员的需求增长,为具有仓储工作经验的求职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对邮政人员需求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效率的生活节奏打破了以往人际交往的模式,使邮政行业中的速递业从无到有,由弱转盛,加入“WTO”后,中外合资和民营性企业加入了速递行业,扩大了劳动力市场需求。 四、商业、服务业供求缺口明显

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市劳动力资源情况和企业技能人才状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我市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 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路,我市各 级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在全市开展了劳 动力资源和企业技能人才状况调查。现根据调查情况提 出如下调研报告。一、全市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据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到20XX年底,全市总 人口为413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81万人,占总人口的68。本次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的数据为:统 计人口399.06万人(主要是中央省属单位未统计在内),其中:非农业人口136.55万人,农业人口262.51万人,分别占34.2、65.8;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31.99万人,占统计人口的58.13。本报告以此次调查统计劳动力资源 为分析基数。 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状况看,我市劳动力资源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农村劳动力占得比重大。山东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总量大。在全省 17个市中,我市属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调查 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中,城镇劳动力80.44万人,农村劳

动力151.55万人,分别占整个劳动力资源的34.7、65.3。富余劳动力也比较多,调查统计约有30.85万人。 (二)同年龄段的男女劳动力比例基本持平。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中,男性劳动力127.34万人(城镇43.79万人、农村83.55万人),女性劳动力104.65万人(城镇36.65万人、农村68万人),分别占整个劳动力资源的54.9、45.1。其中18—50岁的男性劳动力为101.2万人,女性劳动力104.65万人,51—60岁的男性劳动力26.14万人。 (三)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是从城镇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看,各区县城市化水平差距比较大,××区城 镇人口占总人口的75.2,××、××两区县城镇与农村 人口基本接近,其它区县城镇人口所占比重都在40以下,其中三个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以下。二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 四个区县,依次为:25.1万、24.6万、23.5万、21.3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62.35。××县农村劳 动力为16.3万人。三是区县之间、街道(乡镇)之间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富余劳动力情况差别较大,其中富余劳 动力在4万人以的区县有:××县61681人,××区52128人,××区40958人,另外,××区富余劳动力38900人,××区32380人。四是下岗失业人员相对集中。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 的问题及对策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关于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劳动统计工作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劳动力的调查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劳动统计工作中隐藏的不足和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关于劳动的统计已不再满足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劳动力调查;问题;对策 一、劳动力调查的现状 我国关于劳动力的统计工作,关于劳动力的抽样设计和调查起步较晚,相关一些劳动力的问题研究工作还未开展。社会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关于我国的一些实际对劳动力实业率的统计数据已不再准确客观,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决策调控,所以,建立劳动力调查为主要工作的统计已经是势在必行。 二、劳动力调查的主要途径 劳动力的调查统计方法多样化,我国目前对劳动力进行调查的方法主要分为大型普查、人口抽样、劳动力抽样、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等等。 大型普查是我国开展重要的国情调查时都会用到的调查方法。关于大型普查的工作内容包含对人口的普查、经济的普查、农业的普查等,集中反映了劳动力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大型普查是劳动力调查的主要方式。 人口抽样调查的工作中心以调查明确区域性人口情况和劳动力人口分布情况、民族分布、文化程度、就业程度等,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城镇化发展加快,通过人口的抽样调查可以明确人口流动的情况,为国家人口管理政策等提供依据。

劳动力抽样调查指国家每年对劳动力四次的抽样调查中,对住户群体抽样,入户登记调查16岁以上的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是指各省为了掌握省、市、县三级的人口变动情况和城镇化发展现状,每年进行一次抽样调查,对居住在调查区或者户口在调查区的人口进行调查。 三、劳动力调查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统计范围不全。目前阶段中的统计制度一定程度上仍在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统计操作方法,面对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已不再满足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当前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准确性、完整性。关于劳动统计的范围存在弊端,没有将私营单位、个体劳动力纳入统计范畴,与实际脱节。 (二)就业统计数据不能满足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核心注重以人为本,沿袭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就业统计的相关制度已很难满足社会广泛需求的就业资料,调查方法较之国外存在落后性,不能真实的反映城乡就业的发展状况。 (三)失I统计工作比较薄弱。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为社会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以及失业。关于就业和失业的统计工作没有针对性的指标解释,概念模糊。劳动力调查中的失业指非经济活动人口一周内工作没有一个小时即为失业,劳动统计部门的失业中将没有工作岗位、离岗或者待岗人员都不是失业,致使调查数据中显示就业困难,但据需用工的单位或者企业却招不到职工。 (四)统计时效跟不上需求变化。劳动力调查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员在较长的时间完成对项目的调查,缺乏较强的时效性。公布调查结果的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缺乏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变化的灵敏性和把握性,导致统计工作效率不高,增加了统计成本的投入。

劳动力调查问题研究

劳动力调查问题研究 劳动力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和广泛关注。如何及时、准确、权威地提供劳动力资源数据,对科学制定政策,促进充分就业、构建和谐社会显得十分重要。而劳动力资源数据,需要通过开展劳动力调查才能取得,因此,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劳动力调查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力调查的现状 (一)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指从事特定活动的劳动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动力指全部人口;狭义上的劳动力则指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实际统计中,考虑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两个因素的指标有劳动年龄人口和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二者的关系是: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之外实际参加劳动人数-劳动年龄内不可能参加劳动人数。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6周岁的人有就业权,也就是说16周岁是我国劳动年龄的起点,凡年满16周岁的人都是劳动力调查的对象。 (二)劳动力调查的主要途径 劳动力统计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需要而产生并发展 起来的,目前劳动力调查的方法呈现多样化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型普查。我们国家开展的每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都会牵涉 到人,即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每次对劳动力统计各有侧重,人口普查主要以人为主,调查人的基本情况,涵盖人口、劳动力资源总量、劳动资源素质、劳动资源结构、劳动资源地域分布,反映劳动者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普查侧重经济的普查,牵涉全社会所有单位的从业人员分类情况、从业人员在各经济类型、行业、职业情况等,侧重从业人员与经济的关系。农业普查侧重农业统计,能够反映乡村人口就业情况,以及乡村劳动力的流动情况。每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都会从不同侧面摸清劳动力资源总量与结构情况,是劳动力调查的重要方式。 2、人口抽样。如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主要调查和摸清辖区内所 有的人口情况以及劳动年龄内人口分布状况,民族状况、文化程度,就业方式;伴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通过人口抽样调查查清人口流动的数量、结构、流向等,为改革我国人口管理政策,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和区域劳动力资源配臵提供依据。 3、劳动力抽样调查。国家每年四次的劳动力抽样调查,通过对住户整群抽取部分样本,入户登记调查16岁以上人口分布情况,16 岁以上人口填报的项目主要有:性别、出生年月、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工作、工作单位或经济活动类型、就业身份、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未工作原因、是否找工作、不能工作的或未工作的原因、行业、职业、参加社会保险情况、目前主

劳动力调查报告4篇

劳动力调查报告4篇 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全区劳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第一经济”目标,突出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服务管理三大重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农民就业能力得到提高。我区始终把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环节来抓,,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全区对15080名农民进行了引导性培训,比上年增加50%;对6765名农民实施了职业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训,将1939名新增劳动力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全区共对2.6万农民工实施了技能培训,占已转移总数的22%,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1.36万人,占培训人数的52%。 (二)劳务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实现劳动力转移11.92万人,比上年增加2.8%,劳务总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加7.7%,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4698元,比上年增加216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8%,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

(三)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由区劳务办牵头,先后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到市外考察劳务市场,走访用工单位,洽谈劳务协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工种开展劳务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陕西、、厦门等劳务输出基地,吸纳了籍农民工5.8万余人。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较快。全区农民工返乡创业2620人,其中:从事生猪养殖1230人,个体经营1052人,从事蔬菜、中药材、茶叶、水产等种养殖338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管理体制分散、综合效能难以体现。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管理体制和培训经费分散,转移工作农业局、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都在管,而农业、劳动、扶贫、教育等部门都有培训资金,都出台了管理办法,而培训的对象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这种条块分割、经费分散、多头管理在客观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有序转移综合效能的提高。 (三)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盲目外出务工队伍较庞大。由于受地处边远山区、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

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调查报告

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调查报告 11月3日,由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摩根大通共同主办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供需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并于当日正式发布了由清华和复旦两所顶尖大学共同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人口快速老龄化、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以及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挑战,导致中国劳动力市场陷入劳动力总量不断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技能供求不匹配的发展困境,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和供给呈现什么特征?应如何缩小劳动力市场的技能缺口?针对上述两大问题,清华大学教授李强和复旦大学教授袁志刚共同领衔,带领京、沪两大顶尖高校研究骨干30余人通力合作,从技能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和未来趋势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从公共政策、教育改革、公私合营等方面探索缩小劳动技能缺口的途径。该研究由摩根大通发起并委托资助。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院长李强发表了题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转型与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的主题演讲,李强谈到,“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转型对整个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短期内有利于推动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长期来看有利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和橄榄型社会的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步攀升,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毛入学率为5%-15%)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毛入学率为15%-50%),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和比例的提的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中低端产业比例占比过高,严重阻碍了高学历人才知识技能的发挥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教育和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也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导致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难以形成。下一阶段,如何让劳动力的知识技能与经济结构相互匹配,是培育中等收入阶层的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同时受到来自长期结构性因素和短期周期性因素的挑战。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是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途径。”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袁志刚在题为《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主题演讲中表示:“目前,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主要存在产业间、区域间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在产业部门间,由于服务业部门的`进入限制和国有企业垄断,劳动力资源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间存在错配,服务业就业严重不足,造成了效率损失。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服务业就业在全部就业中所占的比重显著低于其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区域配置上,以人均产出度量,由于户籍的限制,目前中国存在就业集中度较低,大城市数量和规模不足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发现,就业向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集中有利于集聚效应的发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带来就业扩张和工资水平上升。未来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应着眼于降低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壁垒,提高配置效率。一方面,我们须致力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发展和开放,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另一方面,应完善资本和劳动力流动政策,使要素流动顺应区域集聚和分工规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家政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家政服务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AA85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03202430.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家政服务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AA858←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4006-128-668、、66182099传真: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我国家政服务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于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小型化趋势显现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民进城务工,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行业规模逐渐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家庭服务业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社区导购、生活百事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2014年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市场总值达到9383.7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0.8%。 2014年我国家政行业主要细分市场规模统计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节奏的加快,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步伐也日益提速,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日渐趋升。长期以来,我国家政行业规模小,操作混乱,但是随着用户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的同步提升,原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 我国家政行业市场潜力巨大,相关数据显示,有约70%的城镇居民对家政服务有需求。与市场刚开发阶段相比,家政行业的进入门槛已相对提高,现在的家政服务业已从粗放型经营走到了精细化、规范化经营阶段。 二十多年来,我国家庭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为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尤其是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2014年我国家政企业数量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如果这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能获得很好的安置,将会影响新型农村的健康发展,农民的稳定增收和农业的不断进步,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及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一些建议,我们调查小组分别对韩家结庄、黄家庄村进行实地采访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农村就业劳动力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村劳动力的在思想上有了根本上的转变,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个人外出打工,全家人脱贫致富”的顺口溜在农村广为流传,鼓励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综合分析我们小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劳动力出现以下现状及特点。 1、从年龄、性别结构上看,16-18岁的占农村就业劳动力总量的2%;19-50岁的占76%,50岁以上的占22%。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以19-50岁的青壮年为主,占总量的绝大部分,其它岁数段的劳动力所 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劳动力性别方面,男性劳动力约占60%,女性约占40%,总体上呈现南多女的现象。 2、从受教育程度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农村就业劳动力中,小学学历及以下的约占30%;初中学历约占57%,;高中(中专)学历约占11%;大专及以上学历约

占2%。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韩家结庄和黄家庄村的劳动力学历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约占总人数的87%。 3、从劳动力就业方向看,两个村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30%左右的村民从事农业,70%左右的村民从事非农业。在从事非农业的70%村民中,从事建筑业的比例最高,占40%;从事的制造业的约占20%;从事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职业的约占30%,其它的约占10%,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正在向非农业方向转变,在非农业中就业的种类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4、从就业的地域上看,适龄劳动力主要在本村周边的市县就业,约占村民总数的60%,而外出到本市之外就业的村民约占总数的40%,在外出到外市就业的村民主要以发达地区比如说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为主,流向趋于固定性。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流动趋势主要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但在劳动就业转移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劳动力的在就业上存在盲目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外地就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始不断向外转移,但是由于基层就业信息 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就业时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20,。这些劳动力在就业上的无序化带来很多负面作用,它会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最后往往造成自身找到的工作不理想,甚至上当受骗,损害了自身的利益,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2015劳动力调查工作总结 修改版

2015年东方市劳动力调查工作总结东方队自七月份起开展劳动力调查,东方队严格按制度方案开展摸底、换户、核实、PDA录入上报、编码等工作。东方队合理安排时间,统筹分配任务、圆满完成了对抽中的15个小区、150户的调查工作。现将我市劳动力调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四大措施”完成劳动力调查工作 强化宣传、争取配合。宣传是争取群众配合的有效措施,为此,在摸底时就做到宣传先行,提前在各乡镇及调查村张贴调查公告、发放宣传单,入户时还发放《致调查户的一封信》和实用的小礼品,让调查工作家喻户晓。 搞好培训,规范操作。分阶段连续召开四次培训会议,对调查人员及辅调员手把手进行调查方案和PDA操作流程等业务培训,确保熟练掌握工作流程、指标解释、报表填报和PDA使用等方面知识。 深入群众,重视入户调查。入户调查实行“调查员加辅助调查员”全员参与模式,严格遵守调查流程方案,每个调查点全面实施“一对一”上门入户调查,面对面访问,摸清掌握对象户实情并解答调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抓好各个环节,确保调查质量。在完成调查问卷后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一对一”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核实;同时督促辅助调查员PDA录入,及时进行专项审核和查漏补缺,并且每月在14日要开展就业人员行业和职业编码的录入,审核、验收及错误清单的修正工作。针对模糊不清或存在逻辑关系的问题,

专业员要打电话及时核实情况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二)、工作完成情况 东方调查队开展劳动力以来全体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这项工作,摸底开户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细化编码分类,提高编码准确率、加强督导检查,提高数据质量。遇到问题互相讨论争取最优解决方法,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总的来说,这次劳动力调查还是完成的很顺利。 二、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是辅调员素质不够高影响数据质量。由于部分辅调员年龄大,文化素养低,对掌握PDA使用有困难,对一些调查项目理解有偏差,出现逻辑错误。 二是PDA程序不稳定、操作不灵敏,反应较慢,影响数据上报。 三、完善劳动力的调查建议 一是强化培训,提高辅调员业务水平。利用平时月、季、年报送审机会,针对记账存在的问题,反复进行培训,不断加深辅调员对业务知识的理解,提高业务水平。 二是上级要对PDA及时更新,完善程序,对于反应较慢、反应不灵敏的建议更换新的PDA,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共11页

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内容摘要】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 (一)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 1、年龄分布, 2、文化结构分布, 3、地区分布, 4、产业结构分布, (二)转移基本情况, 1、转移地区分布情况, 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 二、我县劳动力转移特点, (一)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 (二)转移区域相对集屮, (三)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 (四)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 (五)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 三、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 (二)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 (三)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四)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 (五)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 (六)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 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 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屮时间、集屮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 (一)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其中:男性125517人, 占总数5 2、76%;女性112365人,占总数4 7、24%o 1、年龄分布:16-20岁33908人,占1 4、3%; 21-30 岁55190 人,占2 3、2%; 31-40 岁62851 人,占2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产生原因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文章根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的现状,在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的人口流动政策有所借鉴。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空间差异性行业限制劳务输出 劳动就业形势不容我们乐观。目前,城市下岗职工已近1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亿,全社会流动劳动力达8000万人。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中国最严重的就业压力。中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世纪性挑战。 据有关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达到3.17亿,2004年在2.7亿左右。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如此庞大的数目使我们不得不正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严峻性。下面对该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1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 1.1存在东、中、西部的空间差异性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空间区域性特征,即劳动力流动就业存在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支配,东部自然条件虽然不如中部丰厚,但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依赖聚集资本、技术和市场等优势条件,通过建立各种开发区,使这里很快变为产业层次高、结构门类齐全的发达地区。随着各种产业的不断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渐进有序地向第二、三产业流动,与产业的发展进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同步性。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同时,中小城镇规模、数量快速扩张。西部地区缺乏区位优势和历史工业基础薄弱。中部地区大多是平原地区,山地丘陵比西部少,耕地面积与劳动力总量所占比例大。所以中部农村劳动力大多仍依赖于土地,外出打工以兼业型为主,虽然中部有些省份是输出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但真正长年打工者占当地劳动力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主要表现为大量季节性外出务工。 1.2 流动渠道单一,多以外出务工为主从近几年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由于文化水平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以外出务工为主,务工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体力型、无技术含量的工作,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环境条件差,安全保障系数低。务工地点主要是东南沿海,而且外出务工的人均收入不高,据2006年7月《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卷》调查显示,外出务工年收入高于3000元的只达到46%,这远不能满足农村家庭的各项支出。外出务工以成年男性为主,妇女数量不大,这也表明一些新兴的家政服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3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高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和风险成本。直接成本是农民外出务工引起的直接花费,具体包括务工形成的交通费、就业信息费、培训费以及维护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主要指农民工、其子女和老人为了能够在城市里生存下去所需要的各种支出,包括高额的食用、住房支出费用、水、燃料、物业管理等费用)。另外,还有二元经济条件下强行收取的各种入门费、如农民进城务工至少需要“六证”:暂住证、就业证、务工证、健康证、消防证、婚育证等,合计每人每年要缴费600—1000元。机会成本是指农民一旦进入城市,必须放弃他们在农村可以得到的种植和养殖等所有收入,所失去的这些收入必然构成其进入城市的机会成本。由于群体差异性,农民本身与城市居民在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之间的不同,导致农民在城市常常受到歧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只能干城里人所不愿干的险、脏、累、难的工作,工资拖欠以及人身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又加上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基本上没有任何维护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