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 2003年9月17日新浪科技

一、研究背景及调查过程

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将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大量有关著作开始出版发行,形成了对互联网的研究热潮,其主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法律、国际关系、文化、大众媒介、人际交往、消费等人类生活的各层面,对学术界、思想文化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 Internet 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与大多数有关互联网的商业调查相比,该研究有以下特点:

-不仅关心互联网的使用现况,而且关心其社会影响

-不仅关心互联网用户的现况,而且关心非用户的情况,并且将二者进行比较

-不是一次性的调查,而是对同组人群逐年进行的长期追踪调查

-不仅是在某一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研究,而且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研究机构采用类似方法、有可能进行跨国比较的调查研究

2000年12月,美国方面公布了以《调查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为题的美国互联网年度调查报告,迄今为止,已经公布了三份报告。目前,全球已经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采用类似的方法对互联网的使用状况及影响进行研究。2003年英国牛津大学新成立的互联网研究院加入本项研究,更进一步推动了这项研究的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并于当年年底报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在当时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的支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发布了研究成果。2002年,由于经费等原因本项调查被迫中断。2003年,在Markle基金会的赞助下,本项研究得以继续进行。

作为“全球互联网项目”在中国的合作项目,本项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针对中国的国情而设计,希望通过问卷调查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制定及社会和企业的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分析。

本项研究主要目的在于:

-了解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人口分布、使用状况、变化和特征

-发现互联网对于中国的大众媒体使用、人际交流以及“开放”观念等的影响

-提出有利于中国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政策建议和意见

考虑到中国各地区互联网发展不平衡,今年的调查采用分大都市、省会城市和小城市3层,多阶抽样的方案,主要从城市规模、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等因素出发,选定12个城市作为调查市。

这些城市中的大都市为:北京、上海、广州;省会城市为成都、长沙、西安和沈阳;小城市为广东南海、河南义马、山东即墨、湖北广水和河北丰南。被选调查市涵盖两个直辖市(北京和上海)及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和陕西8个省。大都市、省会

城市和小城市三层的样本量分别为600×3=1800,300×4=1200和200×5=1000。样本设计总量为4000份(1800+1200+1000)。

本次调查的访问对象设定为调查城市常住人口中年龄为17岁—60岁的男女居民。调查员按照抽样方案的规定进入选定的家庭,由被访问者直接填答问卷。由于本项调查主要关注的对象是网民,而目前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还不够高,我们规定在入户后的抽样中,优先选择网民。也即:如果被访家庭中有一个网民,此人即被选为答卷者,如果有一个以上的网民,则其中生日离调查日最近者被选为答卷者。因此,本次调查的数据结构更加适合对网民和非网民的各种特征的进行比较研究,而不适合推论调查人口总体中的网民比例等各种参数。对于抽样方案及样本的详细解释和说明,请参阅本报告的第五部分和附录2。

考虑到中国的网民中有相当比例是在校学生,我们将实地入户调查的时间确定为春节前后,大多数学生回家团圆的时候。具体实施的时间为2003年1月25日-2月15日(广东省的广州市和南海市由于SARS的影响稍有延后至2月底)。

本次调查严格要求将每次访问的情况(包括拒访等)纪录在《入户接触表》中。同时,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结果的确实可靠,要求所有答卷者提供本人的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网民还提供电子邮件地址。

问卷回收后,由督察组对北京、上海、成都、长沙、西安、沈阳的问卷进行了回访确认。回访比例为:80%电话回访+20%入户回访。

调查完成后,统一在北京对数据进行处理。全部问卷都首先经过人工阅卷和标准化处理,并对个别遗漏的问题再次通过电话询问答案。

问卷经整理后,采用两次录入的方法送入计算机,以确保录入质量。录入生成的ASCII 格式原始数据文件在STATA下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数据清理。对于所有在STATA检验中发现的异常值都进行了人工复查和修正。

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4,200份,回收4,009份。其中,68份问卷因未能通过数据校验而被放弃,最终获得的有效样本为3941个。网民样本为2457个,非网民样本为1484个。

二、对互联网的看法和态度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人们对网络不再陌生,即使是从未使用过互联网的人,也多少知道一些关于互联网的知识。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的人对互联网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并且网络经验给人们带来的是对网络的正面认识,而不用网的人、或者用网少的人,更有可能对互联网产生负面认识。

可以预期,对互联网的不同看法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人们是否上网以及如何上网。这也正是我们考察人们对互联网的看法和态度的原因。

中国人眼中的“互联网”

不需要枯燥的定义,通过形象的比喻,我们就可以了解人们对互联网的基本认识,了解在他们的心目中互联网究竟有些什么功能。当中国人说起互联网的时候,他们更容易联想起日常生活中的什么?互联网像是个邮局?还是学校?或者聚会的场所?或者其他?

在本次调查中,把互联网看作是图书馆的人最多(占被访者的52%),其次是游乐场(46%)和聚会场所(44%),然后是其他(注: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中的一个遗憾是没有给出“报纸”这一选项)。

由于目前中国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还不完善,因此认为互联网是商场(26%)或者银行

(6%)的人也相对少些。

从图2-1可以看出,是否上网会显著地影响人们的看法,网民在认为互联网是图书馆、邮局和聚会场所方面,显著多于非网民。统计检验表明,被调查的网民和非网民对所有问到的互联网功能都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具体方面的差距有所不同,但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注:在本报告当中,除非特殊说明,所有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设定为0.05上)。

从图2-1我们还可以看出,被访网民和被访非网民的看法在分布上具有相似性,这可能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差距来自与网络接触程度的不同,但基本的认同是一致的。同时,由于非网民没有亲身的网络体验,可以假定,他们对网络的认知主要来自媒介报道和亲友的诉说,而这些间接经验却更可能使非网民对互联网产生负面的认知。我们还将在后面的分析中,不断看到这一现象。

当然,被访者对互联网表达的看法是一回事,而他们实际使用的情况则可能会是另一回事,我们在后面分析网民用网情况的时候将继续讨论这一点。

互联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网民和非网民对互联网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看法很不相同。网民(51%)从实际的用网经验出发,比非网民(42%)更倾向于看到互联网对人有益的一面,统计检验表明:网民和非网民在此有显著的差异。而对于同样是网民的人来说,用网的时间越长,也越倾向于认为互联网“利大于弊”(图2-2)。

由此可见,尽管互联网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网络的主要内容和功能应该是有益的,并且,这种益处,只有在真正使用之后才能体会到。有趣的是,在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上,男性(51.9%)比女性(43.7%)更倾向于认为互联网利大于弊,统计检验表明,二者差异显著。

除了直接由被访对象回答互联网的利弊之外,我们还通过20个问题(请参见附录1的问卷BD题)来考察被访对象对互联网的态度。

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通过因子分析,可以把这20个问题分为4个因子。我们根据问题的内容,初步把这4个因子命名为:对互联网的正面量表、沟通量表、负面量表和负面信息量表。

在正面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说明人们对互联网的功能越持肯定的态度;在沟通量表上得分越高,说明人们越趋向于认同互联网的沟通功能;在负面量表上得分越高,说明人们对互联网的功能持否定态度;在负面信息量表上得分越高,人们越有可能认为互联网上充斥许多不良信息(如色情内容等),有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互联网的正面态度和负面态度并不是在同一个维度上,一个人可以在保持对互联网保持高度负面态度的同时,也可以对其持高度正面的态度,尽管这两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7,参见表1)。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负面量表和负面信息量表高度相关(r=0.652),正面量表和沟通量表高度相关(r=0.605)。

表1 四个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注:*表示在0.05的置信水平上,相关系数不显著。

正如在前面已经看到的那样,在对互联网的比拟和对互联网的利弊观上,网民和非网民在对互联网的看法有显著的差别。用上述四个量表来衡量,网民与非网民之间在对互联网的态度上仍然有相当大的差异,只有正面量表上例外(参见表2)。

表2 网民和非网民对互联网的态度差异

注:*在0.05的置信水平上,均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在负面量表上,网民的平均得分是1.1113,非网民的平均得分是1.2762,两者之间相差0.1649,与网民相比,非网民对互联网负面态度的强度上升了14.8%;在负面信息量表上,也存在类似趋势,只是程度比较弱一些(上升幅度仅仅只有3.2%,即)。在沟通量表上,非网民的平均得分是0.3973,而网民却高达0.4581,两者相差0.0608,与网民相比,非网民在沟通量表上的得分下降了15.3%。这些数据表明,接触网络可以显著改变人们对互联网的负面态度,使得他们更强烈地认同互联网的沟通功能;但对提升正面态度和弱化对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印象没有多大作用(注:当然,这种差异也可能存在于使用互联网之前,即存在“预选择”的问题,对互联网持负面态度、又看不到其实际功用的人,上网的概率更低。在一个截面调查中,我们无法把这种效应和因为使用互联网而产生的因果效应区分开来)。

表3 不同年龄群体对互联网的态度差异

注:*在0.05的置信水平上,均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不同年龄群体在这四个量表上的分化,和前面的网民和非网民之间的分化很相似(参见

表3)。

网络上的内容可靠吗?

总的来说,互联网是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缺乏文化背景、地理限制和社会互动规范的地方,流传在网络上的信息内容是否可靠,是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我们时常在各种媒体中,见到有关网络诈骗、虚假广告等等不实网络内容的报道。然而,本次调查的结果,和媒体所造成的刻板印象有些不同,一半以上(53.7%)的被访者认为网络内容“全部”或“多数”可靠,只有近一成的被访者(9.9%)认为网络内容“多数”或“完全”不可靠。可见,人们对互联网的内容可靠性总体上并没有形成谈“网”色变的恐慌感。

更为重要的是,网民和非网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差异:非网民反而比网民更加担心网上内容的可靠性(统计检验表明二者的差异显著)。这说明,使用互联网的经历并不是传播“网络内容不可靠”这一刻板印象,反倒是谣言止于智者的基石(参见图2-3)。

但是,接触互联网时间的长短,并不影响人们对互联网内容可靠程度的看法。从这次调查的结果看,网络经验在1年之内(59.8%)和5年以上(58.4%)的人更加信任网上内容,相对而言,最可能认为网络内容不可靠的是那些使用互联网大约2-3年的人。但这些差异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参见图2-4)。同样,性别也不影响人们对互联网内容可靠程度的看法。认为网络内容多数可靠的人,男性(55.3%)和女性(51. 9%)差不多,两者之间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

如果我们具体划分网络的不同内容,可以看到,网民对于不同内容的信任程度也是不同的:网民最信任的还是电子邮件,其次是网上的论坛(BBS),再次是广告或商品信息,最不信任的是聊天室的内容。下图显示的是认为各项内容“多数可靠”的人的比例。

上网对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我们请被访网民自述网络对他们的工作或学习究竟起到了帮助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总的来说,62.3%的网民认为是帮助作用,33.7%的人认为没什么影响,只有4%的人认为是起到了阻碍作用。

从下面的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越长,网络经验越多,认为对工作和学习有的帮助的人也就越多。作为工具,网络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历练网络三年以内的时间几乎没有多少变化,从三年以后就开始显现较大的效应(参见图2-6)。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在接受互联网并从中受惠的学习曲线比较漫长。这也可能和中国互联网目前的发展水平有关。

我们从后面对网民使用的互联网内容的分析,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也都可以看出,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可能会花不少时间去聊天或玩游戏,但随着网络经验的增长,人们会逐渐把时间和精力用到有用的信息上面。

网民对互联网服务的满意程度

互联网是个巨大的信息源,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人,无不为其大量的信息所震撼。因此,不难理解,网民对互联网最满意的方面就是其信息量。由于有强大的搜索引擎,网民对找到信息的方便程度也非常满意。排在第三位满意的是能够与人交流的程度。而中国的电子商务受信用系统、物流系统等影响,很难发挥作用,网民对互联网在这方面的服务的满意程度当然也就最低。

互联网是否需要管理和控制?

从本次调查的数据来看,网民和非网民、网络经验长或短、年龄或者性别在“是否需要管理和控制互联网”这个问题上没有显著差异。总的来说,有50.9%的被访者认为“非常需要”管理和控制,约36.2%的被访者认为“比较需要”管理和控制。由此可见,近九成的被访者的立场是支持对互联网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控制。

如果将今年的数据和2001年的数据进行比较(注:由于2001年只调查了5个城市,所以我们只在这5个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可以看到,经过两年的发展,认为互联网需要管理和控制的人大大增加了。而且,这一趋势在网民和非网民两个子群体中完全相同(参见图

2-8)。

三、互联网的使用

哪些人最可能使用互联网?

在我们具体分析哪些人更加倾向于使用互联网之前,首先看一下网民的构成。从被调查的网民的性别构成来看,男性占56.5%,而女性则占43.5%。与2001年的数据比较,网民中女性的比例有所增加。

从网民的年龄构成看,大多数(近六成)网民的年龄在24岁以下。

如果考察被访男女在不同年龄段中网民的比例,仍然可以看到青少年中上网的人占了非常高的比例,并且在这一年龄段中,性别差异不显著,而网民中性别差异最显著的是25-34年龄段。

下面,我们将分别考察单个因素对被访者是否使用互联网的影响。就性别而言,男性被访者比女性被访者更有可能上网,两者的上网比例分别是67.8%和56.4%,相差11个百分点左右(参见表4)。

表4 不同性别的上网率

上网率非用户用户个案数

男32.2% 67.8% 2,044

女43.6% 56.4% 1,888

总体37.7% 62.3% 3,932

随着年龄的上升,上网率反而呈下降的趋势:从17-24岁组的近九成的上网率逐步下降到45-60岁组的只有不到三成(参见表5)。

表5 不同年龄段的被访者上网率的差异

总体说来,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上网的可能性就越大(参见下图)。

个人收入和使用互联网的之间关系稍微复杂一些,总的趋势是,个人收入越高,上网的概率也越高。但无个人收入的被访者当中,有近八成的人是上网用户,这反映出青少年、尤其是学生具有较高上网概率、但又无个人收入的现实。月收入800元以下的两个收入群体,上网比例大体相当,接近四成;后面的收入群体则呈上升的趋势。

如果有亲戚或朋友在国外,上网的可能性也就更高些。有海外亲属的被访者当中,上网的比例为77.8%,而无海外亲属的被访者当中上网的比例只有56.2%,两者相差近22%,具有显著的差异。

通过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出,人们是否选择使用互联网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简单的交互表分析,无法揭示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通过对数概率回归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综合考察了下述几方面的因素:被访者的背景,包括地区(city)、家中有多少人上网(AL)、家用电脑数、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和是否有海外亲属等;

被访者对互联网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包括互联网对人类的利弊、互联网内容的可靠性、对互联网的负面量表、正面量表、沟通量表和不良信息量表、互联网的民主化量表等:反映被访者个人特征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态和个人收入等;

被访者的人格特征和态度,包括个性量表、宽容量表、创新量表、孤独量表、焦虑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失范量表、言论自由量表等变量。

作为探索性的研究,我们采用了逐步回归的方法,以期得到一个比较简明的模型,使得我们能够对影响互联网使用的因素有一个比较全面但仍不失简单的了解。

在我们最后选定的回归模型中(详细分析参见附录3),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入网边际效用。在考虑了个人和家庭的特征之后,地区之间的差异所反映的就是互联网的覆盖程度和上网费用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了人们接入互联网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从不同城市的入网边际效用来看,北京市几乎和一个小城市即墨相同,是边际效用最低的两个城市;上海和成都是两个入网边际效用最高的两个城市,分别比北京市的上网概率高0.134和0.104。

家用电脑数和个人收入的对数,也反映的是个人负担互联网的经济费用的能力,这两个因素是阻碍互联网普及的重要因素。反映在模型中,可以看出,家用电脑数和个人输入的增长,对被访者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都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家庭中每增加一台电脑,被访者

上网的概率就增加0.408。

个人月收入在对数尺度上每增加一个单位,被访者使用互联网的概率将上升0.019。

除了经济能力之外,教育也是影响互联网使用的一个因子。和初中及以下的受教育成都相比,高中、大专和大学及以上的被访者使用互联网的概率分别提高0.142、0.178和0.207。很明显,受教育程度越高,使用互联网的概率也随之上升。

社会群体的不同隶属也会影响到被访者对互联网的使用概率。在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性别鸿沟,职业鸿沟和年龄鸿沟。和男性对比,女性上网的可能性将减少0.104。和白领被访者相比,蓝领被访者、无业者和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概率分别下降0.225、0.197和0.085。

随着年龄的增加,使用互联网的概率也随之下降:和17-24岁的青年人相比,25-34岁组、35-44岁组、45-60岁组的被访者使用互联网的概率分别下降0.355、0.739和0.810。

越是有个性的人,越可能使用互联网。在个性量表上每增加一个单位,被访者使用互联网的概率将上升0.066。

被访者对互联网的态度或偏见,是影响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内在因素。在负面量表上每增加一个单位,使用互联网的概率就将下降0.258。

在不良信息量表上每增加一个单位,使用互联网的概率反而上升0.092。也就是说,对互联网的看法越消极,上网的积极性就越低;对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越感兴趣,上网的概率反而增加。但需要注意的是,与前面所讨论的其他因素不同,我们在这里无法区分这种态度或偏见,究竟是在使用互联网之前就存在的(原因),还是在使用互联网之后形成的(结果)。

由此可见,对中国这样处于急速转型阶段的社会而言,如果说互联网是一种机会的话,那么,不同的社会阶层把握这种机会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说互联网是一种挑战的话,不同的社会阶层应付这种挑战所拥有的资源和成本也完全不同。在面临一种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时,理论上的机会均等和历史时点上的巧合,并不能保证我们有事实上的平等。在从社会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移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付出经济上的资源或成本,还需要跨越许多无形的障碍,包括教育鸿沟、性别鸿沟、代沟(反映在年龄上的差距)、社会分工(职业差异)和观念上的差异(对互联网的态度)。在现实社会中,处在社会分层顶端的社会阶层,更容易跨入虚拟空间之中。他们能否在虚拟社会中保持这种先入优势,这种先入优势会不会反过来强化现实社会中的分层结构,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决不是一个对所有社会群体都同质的过程,而是一个由中上层阶层开始浸蚀的过程。

为什么不使用互联网:被访者的视角

在问卷中,我们对不上网的被访者直接询问了至今没有上网的主要原因(可以复选)。在21个选项中,按照顺序,排在首位的是“没有电脑”,达到56.1%(N=781),认为原因是“不会用”的占41.2%(N=574),自认为对上网不感兴趣的占25.3%(N=353),认为“太忙,没时间”的占21%(N=292),而认为“太贵”的占18%。另外,认为是“对技术感到恐惧和困惑”、“担心病毒”和“电脑不够好”等其他选项的比例都非常低,如“担心隐私”的占1.7%,担心“中文信息太少”的则只占1.1%。

这里,“没有电脑”和“太贵”都属于经济原因,而所谓“没时间”其实就是认为上网“没用”,因为每一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所谓“没时间”实际上是把上网的重要程度排在其它事情之后。如果把这21个选项归类为“经济原因”(27%)、“技术原

因”(23%)、“觉得没用”(46%)和“反对使用”(4%)。由此可见,从被访者自己的角度来说,真正反对使用互联网的人少而又少,多数人把不上网的原因归因到“没有看到或体会到互联网的用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整个社会对互联网的真实价值的宣传报道还不到位。

被访者对自己不上网原因的说法,和前面的分析模型的结论之间有一定的吻合之处。但不同的是,多数被访者所看到的是互联网的主观效用对自己行为的影响,而模型却揭示出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差距,对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巨大影响。

事实上,现在上网的费用并不高,尤其是在城市里,通常很难单纯用经济原因来解释人们不上网的行为。相对于这部分不选择“数字化生活”的人而言,与其说不上网是因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还不如说是“数字选择(Digital Choice)”。

为了考察这个假设,我们对家里有电脑、目前不上网、且不准备上网的人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部分人(共147个个案,称之为“数字选择者”)的基本背景,如性别构成、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态,和其他因各种原因从未上网的被访者之间(1234个个案,称之为“数字鸿沟者”),都不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上显著差异的方面主要在年龄、个人收入和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上有一些差异。尤其是在收入上,数字选择者的平均个人收入几乎是数字鸿沟下的被访者的两倍,在态度上他们更多地看到了互联网的缺陷,而不是优点,在年龄上,他们平均要大5岁左右(参见表6)。

表6 数字鸿沟和数字选择:主要的差异

差异年龄月收入(元)负面量表正面量表沟通量表* 负面信息量表* 数字鸿沟38.76 723.23 1.2744 1.0964 0.4031 1.3517

数字选择43.89 1,323.37 1.3591 0.9975 0.3605 1.4164

注:*在0.05的置信水平上,均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因此,对于一小部分人而言,不上网,不是因为有外在的鸿沟,而在于内在的选择。

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

通过了解被访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可以大致了解网民的网上行为。我们在问卷中要求被访网民列出自己经常访问的4个网站,然后通过人工编码,进入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被访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非常集中,并且基本都是中文的门户网站。排列前5名的是:新浪、搜狐、网易、雅虎和21CN,填答其它网站的比例则远远低于这5个网站。具体排列为:

图7 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

网民对经常访问的网站的选择是和他们的网络搜索能力相关的。除了经常访问的网站外,被访网民还填答了他们经常使用的搜索引擎。共有1529人回答了有关搜索引擎的问题(FQ),其中有208人填答了“从来不用搜索引擎”选项。与经常访问的网站类似,名列前5名的搜索引擎明显多于其他搜索引擎的使用频率。而搜狐作为以搜索引擎起家的网站,被选率甚至远高于Google。

图8 网民经常使用的搜索引擎

几年前,对于中国的网民来说,缺乏中文内容曾经是一个大问题。从这次调查数据所反映的被访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和经常使用的搜索引擎的比例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已经不复存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考察了网民访问不同语言的网络内容时所使用的时间。总的看来,被访网民大约使用6.5%的上网时间访问外文网站,使用13.5%的时间访问海外中文网站,使用80%的时间访问大陆中文网站。即使排除今年新增的调查城市,用相同的5个城市和2001年的数据比较,也基本上还是相同的比例。也就是说,网民访问大陆中文网站的时间增加了。

通过内容编码,我们把被访网民填答的他们实际上经常访问的网络内容分为:本地网站、门户网站、搜索式网站、BBS网站、电子商务网站、IT类网站、游戏网站、学习和文化教育网站、娱乐和音乐网站,以及新闻咨询类网站。

如前所述,被访网民“经常使用的互联网功能”以一般浏览、阅读新闻等为主,游戏和聊天只占大约35%。从这里填答的“经常访问的网站”中仍然可以看到这一点:真正把游戏网站列为经常访问的网站的只占被访网民的1.4%;论坛(BBS)通常是门户网站提供的众多功能之一,独立的以BBS为主的网站少而又少,因此把BBS列为经常访问的网站的仅0.3%。

同样,由于我们单独问了搜索引擎的问题,在经常访问的网站中选择搜索类网站的只有总数的7.1%。例外的是作为小城市的南海,其中有45.6%的被访网民把搜索式网站列为他们经常访问的网站。中国的电子商务还没有开展起来,并且很少有独立的电子商务网站,因此,把电子商务网站作为经常访问的网站的被访网民只占总数的1.6%。IT类网站作为被访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的机会也非常少,除了最为关心经济技术的上海(8.5%)、广州(7.1%)和南海(8.9%)之外,在被访网民中的总数中,填答的IT类网站的只有4%。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不同城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收入的人群访问网站内容的差异。

网民经常上网做什么?

网民的网上行为是一个受到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询问了网民经常使用的20项网络功能。总起来看,这些功能的使用率按顺序排列为:

一般浏览网页

浏览网页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网络功能,具体分析来看,不同年龄的网民选择经常浏览网页的状况是不同的。年龄越小的网民,经常浏览网页的比例越高。统计检验表明差异显著。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网民之间浏览网页的比例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被访网民,经常浏览网页的人也越多:

重要的是,网络经验不同的被访网民浏览网页的比例显著不同,随着网络经验的增加,经常浏览网页的网民比例也会增加。

而网吧用户(54.8%)经常浏览网页的比例则显著低于非网吧用户(60.1%)。除此之外,不同规模的城市中的网民、个人收入状况不同的网民和有无配偶的网民经常浏览网页的比例也不同。而男女网民经常浏览网页的差别并不显著。

网民阅读网络新闻调查

阅读新闻通常是中国网民的一项重要的网上活动,这多少弥补了传统媒体新闻内容不够丰富、不够及时的弱点。同时,由于提供了比较不同新闻来源的可能,并且还可以参加对这些新闻的评论,网络新闻以无可比拟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然而,事实上,真正关心新闻的人是不同的,在阅读网络新闻方面,年轻人的积极性显著不如中年人,统计检验表明,在是否经常阅读网络新闻的人中,年龄差异显著。

而收入不同的网民经常阅读网络新闻的差异也非常显著,看来,收入高的网民远比收入低的网民更加愿意阅读网络新闻:

使用网络时间长的人中经常阅读网络新闻的人的比例也同样显著高于使用网络时间短的人,我们可以看到,网民经常阅读网络新闻的比例随着网络经验的增长而显著地增长。因此,也可以认为,网络新闻的前景应该是非常好的。

而网吧用户中(47.4%)经常阅读网络新闻的人则明显低于非网吧用户(63.6%)。除此之外,有配偶的网民(63.7%)中经常阅读网络新闻的人明显比无配偶的网民(53.1%)多。男网民(59.7%)中经常阅读新闻的人比女网民(53%)多。大都市的网民中经常阅读新闻的人(58.4%)要多于省会城市的网民(55.5%)以及小城市的网民(54.7%)。

网民经常使用其他网络功能的比例也有许多显著的差别。比如下载音乐,17-24岁的年轻人中,超过60%的人经常下载音乐,而45-60岁的网民中经常下载音乐的人却只有18%。收入低的网民中下载音乐的人显著多于收入高的人,无配偶的人中经常下载音乐者(59.6%)大大超过有配偶的人(27.3%),使用网吧上网的人经常下载音乐的人(56.8%)也显著多于不使用网吧的人(43.9%)。大都市的网民下载音乐要略少于省会城市和小城市。而男女网民经常下载音乐的差别则很小。有趣的是,使用网络时间越长的人,经常下载音乐的人的比例也越高。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接触网络时间短的人,使用网络的技能相对也较差,还没有学会查找和下载音乐。

从使用聊天室的情况看,随着年龄的增加,经常使用聊天室的人的比例显著减少,收入越高的人中,经常使用聊天室的人则越少。无配偶的网民中42.4%经常使用聊天室,有配偶的网民中经常使用聊天室的人则只占18.7%。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中经常使用聊天室的是高中或大专程度的人,初中以下或本科以上则相对少些。这些结果暗示,闲暇时间和结交新朋友的需求可能是两个重要的中介变量。

限于篇幅,我们无法逐一分析不同的网民经常使用网络功能的情况。总的说来,以上列举的是网民自述经常使用的网络内容或服务。在问卷中,我们询问了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由此了解网民实际上经常使用的网络内容。

四、互联网的影响

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都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而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也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就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的,电子商务不仅由于经济本身的原因,而且因为人们的担心和忧虑,还远没有深入人们的生活。而在社会领域、尤其是大众传播领域,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声音。并且,已经开始影响人们对传统媒介的使用。

网民上网看什么新闻?

网络新闻固然给网民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网民想通过这个窗口看些什么内容?这不仅反映了网民的需求,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媒体的不足。正是因为传统媒体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对这些新闻内容的需求,才会人们才会试图通过网络来弥补。从统计结果看,上网后根本不看新闻的人少之又少,只有3.4%的网民上网后根本不看新闻。但是部分地由于网民的构成,从总的情况看,网民最关心的是娱乐新闻,其次是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

显然,不同的人群关心的新闻是不同的。网吧用户比一般网民更加关心娱乐新闻,而阅读时事类财经类新闻的比例则不如一般的网民:

不同性别的网民关心的网上新闻内容也是不同的。男性网民关心体育、信息技术和国际时事的程度显然大大超过了女性网民。而女性网民则更多地关心社会生活和娱乐。

不同年龄的网民关心的网络新闻内容也大不相同。如果用17-24岁年龄组的网民和

45-60岁年龄组的网民进行比较的话,可以发现年轻人更加关心娱乐和体育,而年长的网民更关心时事、社会生活等。

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显然会直接影响网民感兴趣的网络新闻内容。总起来看,受教育程度高的网民在所有类别上都比受教育程度低的网民更加关心网络新闻,最突出的还是在时事、信息技术等领域。

网民对不同媒体的信任程度

网民对不同媒体的信任程度是不同的。总起来看,网民更加信任的是国内电视新闻,其次是国内广播和报纸新闻,对国外新闻来源的信任程度明显都不如国内新闻来源,而信任程度最低的则是网络新闻。这个结论与2001年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互联网调查的结论是一致的。为了方便,同时也为了直观,我们用Ridit分析(累积概率分布均值)来比较被访者对不同新闻来源的相对信任程度。

对于网络上不同来源的新闻,网民的信任程度也不同。与网民对不同新闻来源的信任程度的区别一样,网民首先信任的是大陆传统媒体(比如《人民日报》)办的网站,其次是门户网站提供的新闻,对来自海外新闻的信任程度明显不如对大陆本身的媒体。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及趋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我国的移动手机互联网也是在不甘落后的追随着时代的步伐,现在不管是身边的朋友同事谁的手机拿出来不是一个智能手机,走在大街小巷也是随处可见大众的手中正拿着手机在刷微博,玩微信,聊q呢? 现在的智能手机就是好,就是一个掌上电脑了,上网,看视频,玩游戏,社交,看图片,发电子邮件等等这些以前在电脑上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只需要一个手机就能完成了,并且可以随时随地的分享周边的任何事,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网络都可以使用,不像以前只能坐在办公室内用电脑操作,方便而且时尚,坐在咖啡厅里面喝着咖啡,用手机办公,那是多么的惬意。 中国人口众多这是大家都熟知的,据先关统计表明,统计认为,中国是全球目前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世界四分之一的“网民”来自中国,真的是力量大啊。中国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2亿时代:仅仅过去半年,国内智能移动设备用户增加了1.15亿达到2亿,从高端用户为主突然就“漫延”进入了中国社会的主流用户们(更多的女性、学生、蓝领、民工们)这样爆发式浪潮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为什么智能手机这么受欢迎呢?当然也有他的原因,智能手机的功能提升音乐娱乐应用:随着产品、服务的革新和跨越,“中国好声音”走下了电视,进入了智能手机。唱吧、爱唱提供了更智能、更好玩的“卡拉ok”,超越了过去的mp3听歌类产品。同样的,游戏从2d简单单机游戏进入了更完整,强美术/3d的游戏。

移动互联网是电信、互联网、媒体、娱乐等产业融合的汇聚点,各种宽带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都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从长远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实现技术多样化是一个重要趋势。 新的市场,当然有新的商机,新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目前移动互联网主要是以流量、图铃、广告这些传统的盈利模式仍然是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的主体,而新型广告、多样化的内容和增值服务则成为移动互联网企业在盈利模式方面主要的探索方向。手机广告也渐渐被大众所接受。 局限观数据表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5亿用户是一个新的目标,5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将激起巨浪:技术改变生活,生活改变商业。承载着5亿用户的日常时间和行为决策,移动互联网将在中国激起巨浪。改变社交、资讯、游戏、娱乐会比较快,但与线下商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每个人链接世界、认知社会、传播智慧的首要通道。 手机二维码可以印刷在报纸、杂志及个人名片上,用户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输入二维码下面的号码即可实现快速手机上网,随时下载图文、音乐、视频、获取优惠券、参与抽奖、了解企业产品信息。同时,还可以方便地用手机识别和存储名片、自动输入短信,获取公共服务(如天气预报),实现电子地图查询定位、手机阅读等多种功能,使用者只需使用手机摄像头对准平面上的黑方块一拍,即可直接联入一个此码对应的唯一的wap网站页面。 现在许多企业都是有自己的企业网站,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企业将自己的网扎移动到手机上,wap网站实在是很流行,将自己的网站以一个客户端的形式,用户可以进行下载,用手直接可以访问到企业的网站。 重庆网站建设

计算机网络对社会的影响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成高教育 毕 业 论 文 题目:计算机网络对社会的影响 年级: 14春 学号: Y142406015 学生:胡康健 指导教师:汪玲 完成日期: 2016年5月8日

内容摘要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发明,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认为它带来的影响可以和蒸汽机的发明相比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网络随之而来,而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及其应用像网络一样发展那么快,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和交往方式影响那么大,并且随着高度信息化的网络社会的到来,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目前又处于了一个历史飞跃时期,正由高度的工业化时代迈向初步的计算机网络时代。 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计算机网络也是一样,虽然计算机网络可以为我们社会发展带来上述这么多有利的方面,但如果我们对网络不加以正确的利用,同样会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危害。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影响

一、计算机网络下的社会发展 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的力量,是我们讨论计算机网络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计算机网络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对现代社会而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将会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网络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工具被人民广泛接纳和使用之后,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将会变得更为巨大。下面我们就计算机网络对社会将产生的几方面影响做一下简单地介绍。首先,网络将会推动社会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人类社会经历好几次技术革命,而计算机网络时代到来,宣告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时代的主要元素就是信息,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空前加快,人们了解信息、传递信息的渠道将增多、速度将变快,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将会变的更强。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会推动与信息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如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等。而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也都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从而促使科技作为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甚至可能会让科学技术逐渐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进入物质生产过程,并成为决定生产力大小的决定性要素。 其次,对于个人来说,通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计到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连接,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可以让大家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去处理一些其他的事,使人们在行动甚至是思想上都得到了解放。另外,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把我们的工作思维和方法输入到机器里面,完成本来我们必须亲手完成的任务。在企业的生产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对产品的外形、包装和性能做一个全新的设计,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对产品的生产、包装和发配过程做一个全程的控制,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我们还可以把企业和公司里的计算机组合成为一个网络体系,由一台主机对分机进行控制,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连接网络,保证整生产流程协调进行。通过网络进入生产过程,我们可以把原先大量的人力支配的生产环节节约出来,让他们去从事更为灵活的生产活动,这也可以说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 再次,计算机网络将会开辟电子化管理的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会给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方式和方法。未来电子化的政府管理模式可能会得以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据CNNIC的最新估算,截至2002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800万,上网计算机数升至2300万,短短的四个月间分别增加了1220万和687万;与此同时,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也分别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业绩答卷。这预示着我国互联网在经历一个时期的发展低潮之后,正在开始回暖。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等各个方面。虽然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网络业的发展遭遇了一段时期的低潮,但从近期的种种迹象来看,中国互联网业正在走向复苏,开始迎来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三大门户网站业绩优良 近日,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分别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10月22日搜狐公布的季报显示,它提前实现了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全面盈利,盈利额度达到11.2万美元。11月5日,新浪发布的财务报告称,上季度新浪的净营业收入达到10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达历史最高值;按试算额计算,新浪在历史上首次实现盈利24.1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为亏损290万美元。11月6日,网易公布的季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网易收入总额达到7440万元人民币(90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93.3%,营业利润达310万美元,毛利率达67.6%,创历史最高。业内人士认为,与以往网站大面积亏损相比,如此良好的业绩说明互联网正在回暖。 由于业绩的大幅上升,作为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的标志性代表,新浪、搜狐、

网易的股票一片飘红,大幅上涨。与一年前一些公司在纳斯达克面临摘牌的尴尬处境相比,今日的风光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国内门户网站的股票在纳斯达克受到追捧,说明了国内互联业的发展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它们已经从过去纳股中的边缘状态、边缘待遇变成比较中心的状态了。 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今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应用进展迅猛,互联网开始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进行广泛的、实质性的渗透。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推进,使原来“不食人间烟火”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也使互联网找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焕发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对此,中科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了全面复苏。 他认为,之所以说现在的复苏不是一些企业的复苏,而是全面的复苏,是因为过去中国的企业在IT方面的投入本来就不多,有一个对历史欠账回补的过程。在企业层面,网络经济高潮到来时,启发了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让他们认识到了网络经济的重要。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整个IT产业,包括互联网业,都回到了基本面,回归到了一个在正常经济活动下的一个正常产业。 据估计,全球500强等世界大公司在IT方面的投入提前支出了1000亿美元,现在还处于消化投资阶段。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互联网业由于本身发展水平所限,非理性成分和泡沫成分都不是那么大,或者根本就没有产生太大的泡沫。而在这个时候,政府加快推进了电子政务,企业开始重视内部信息化建设,这两股力量反而成为比较强劲的推动互联网复苏的力量。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亮丽的IT市场之一。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始于冷战时期,在60年代末期由于美苏之间的全球争霸,为了预防核战争对本国通信系统的影响,美国开始研究如何防止核打击。这也是互联网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理念——在遭受一次核打击之后,能够迅速恢复并保持通信不被中断。互联网的前身是美国陆军网络APRANET——先进网络基础结构,这个网络与传统的通信网有很大的差别。传统通信网的发展经过了磁石、步进、纵横最后发展到程控,直到现在的ISDN、BSDN、ATM等等移步转移模式这样一个宽带网络的发展趋势,再下一步可能就是NTN这种互联网络结构。 首先,互联网是没有中心的,互联网的结构是无中心的结构,这也是为了当初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没有任何一个打击能够把它的中心控制部门摧毁,它的每一个结点、每一个连接点在遭受打击之后都能够与其他结点迅速恢复并进行通信。 第二,互联网的寻址方式是全球寻址,也就说它的地址资源是在全球进行统一的配制的。现在大家所使用的互联网是IPV4的网络,这个网络现有的地址总数大概在40多亿个。互联网是由美国开发演进而产生出来的,所以网上地址资源、地址资源的分配实际上也是由所美国所控制的。现在美国所拥有的IP地址总数有20多亿,近30亿个,占全球的74%左右。中国现在拥有非常少的地址资源,也就5000万左右,只占1%多一点。 互联网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是军方的一个系统,然后演进并逐步扩大它的应用。开始是四家大学进行互联,然后扩展到13个点,形成了10个美国国内辅根服务器放置地点。在此之后互联网尽管应用于教育和科研部门,但它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部门包括许多政府部门应用起来。在商业部门开始参与之后,互联网商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在1984年进行过一次调查,要求美国所有参与互联网的研究机构和当时与互联网互联的机构就以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美国把互联网推向全世界,它对美国的安全、发展会有什么影响,会有哪些不利方面,大家的建议是什么。在中国互联网协会筹备前后我们也曾与美国互联网的机构和美国一些研究互联网TCP/IP协议的专家进行沟通,他们也谈到这件事,很多人提出了建议,其中就包括互联网建立之后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如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象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等,这些事情在当时都有预见。在综合平衡各种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决定还是把互联网商业化,推向全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思维和贡献,美国对互联网在全球的应用、对网络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美国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把它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意志力植入到了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最基础的寻址方式,因为互联网的地址资源关系到整个互联网的发展空间。现在,地址资源由ICANN这个组织进行全球分配,ICANN是全球域名和数字资源分配的机构,这个机构是美国专门成立的,它的前身是IANA,是专门成立起来用于全球互联网资源分配的。美国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互联网控制起来。那它采取的是什么方式呢,这是美国和别的国家思维不一样的地方,它提出互联网是无国界、无管理、无法律、无政府的,是民间产生的一个网络。ICANN是一个民间组织,民间组织的特点是尽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但政府只被当作是一个政府咨询委员会,不起决定作用,由ICANN理事会的19名成员决定全球网络地址资源分配政策。通过这一点,它就可以把全球地址资源的政策掌握在自己手里。ICANN与美国商务部签订协议,由美国商务部授权它进行互联网地址的分配,ICANN在互联网管理方面制定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经过美国商务部的同意。通过这一点就可以避免其它政府通过联合国或其它政府间组织去呼吁在互联网上各国应该平等的这类倡议,同时又把全球的地址资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对于这一点我们和世界各国都很清楚。所以从98年、99年开始在接入互联网、应用互联网之后,全球普遍要求对当时的IANA进行改革。原来ICANN的所有理事全部由美国人担任,现在则由五大洲的网民投票推举理事,中国科学院的钱华林研究员在去年6月23日经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陆峰博士本世纪以来,我国移动互联网伴随着移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部署3G网络,2014年又开始大规模部署4G网络,两次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规模创新。 一、萌芽期(2000年-2007年) 技术发展:WAP应用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模式。 该时期由于受限于移动2G网速和手机智能化程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处在一个简单WAP应用期。WAP应用把Internet网上HTML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由于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 代理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等多种网络中。在移动互联网萌芽期,利用手机自带的支持WAP协议的浏览器访问企业WAP门户网站是当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形式。 市场竞争:移动梦网催生了一大批SP服务商。 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移动梦网就像一个大超市,囊括

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WAP),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各种多元化信息服务。在移动梦网技术支撑下,当时涌现了雷霆万钧、空中网等一大批基于梦网的SP服务提供商,用户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模式享受移动互联网服务。但由于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存在业务不规范、乱收费等现象,2006年4月,国家开展了移动梦网专项治理行动,明确要求扣费必须用户确认、用户登录WAP需要资费提示等相关规范,大批SP服务商因为违规运营退出了市场。 二、成长培育期(2008年-2011年) 技术发展:3G移动网络建设掀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随着3G移动网络的部署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网速大幅提升初步破解了手机上网带宽瓶颈,简单应用软件安装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让移动上网功能得到大大增强,中国移动互联网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经过3G网络一年多的试点商用,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增加TD-SCDMA、CDMA2000、WCMD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3G网络大规模建设正式铺开,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了3G时代。 市场竞争: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9年1月)截选 报告摘要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 宽带网民规模达到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 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11760万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60.8%,增速远远超过城镇(35.6%)。 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省份网民增长最快,网民增速达到52%,远远超过中部(40.6%)和东部(39.3%)地区。 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增长迅速,但增长不均衡。IPv4地址的增速已经连续两年落后于网民的增速,IPv4地址的增速如果持续落后于中国网民的增速,未来将成为制约中国互联网发展发展的瓶颈因素。 CN域名和CN域名下网站增速均超过域名总体和网站总体的增长速度,成为拉动中国互联网资源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8年中国的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去年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3400万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作为用户自创内容的重要应用,博客自诞生以来,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截至2008年底,中国博客作者已经达到16200万人。 网络游戏在各个应用中排在第六位。在中小学生的应用排序中是第三的位置,网络游戏是中小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应用。 大学生使用的前三种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闻,和总体相比,网络新闻在大学生的使用序列中下降了一个位次,而网络视频则较总体提升了一个位次,排在各个应用的第四位。 根据网民使用的网络应用,结合他们的网络应用数量、在互联网的时间花费,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三大序列、七大群体: ?重度用户序列:他们无论在使用的网络应用数量还是在上网时长上都远高于网民总体的平均水平。 ?网络依赖群:此群体占网民总规模的近11%,他们在各种网络应用上的群体特

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 众所周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互联网便随之而来,并且以一种势不可挡的速度急剧的蔓延到世界的每个国家、每个角落,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仿佛一夜之间,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等等,都因为互联网而改变,伴随着其的一些词语是方便、快捷、信息畅通无阻、不受时间的限制。 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互联网也是一样。虽然互联网可以为我们社会发展带来上述这些有利的方面,但如果我们对互联网不加以正确的利用,同样会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危害。 一、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有利影响: 首先,从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视角来看,互联网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部分对整个中国社会发生着作用,并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对中国各大企业以及绝大多数中国青少年甚至是中年人而言,互联网给他们的感觉是方便、快捷、极具吸引力。 1、当许多青少年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在手边能够连接到互联网时, 也许最先想到的不是问问他人,而是选择“百度一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授业解惑的一大帮手。 2、而那些已经工作的人们,专业知识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工作任务 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同时也方便他们在任意时候、任意地点交接工作。 3、同时对许多供应链上的各大企业或是企业集团来说,互联网使他们 能够更加准确、快速的获取各种企业内外部的有用信息,从而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获取更高利润的目的,甚至有些企业有些交易必须通过互联网才能完成; 4、但是最直接利用互联网获取利润的是在中国范围内日渐兴起而普及 的网上商城,诸如淘宝、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之类成为许多年轻人购物的天堂,充分给他们以方便、实惠而又带些神秘而期待的购物乐趣。; 5、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使中国社会上各种信息更加透明化,各级政府管 理更加便利,三公经费也不再是秘密,中央的各种文件对中国百姓来说也不在那么陌生,人民也有了更多发表意见的渠道,各种缺乏道德的典型案件也无处躲藏,中国人民的道德感也因为不断增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与应用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与应用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新型的融合型网络,在该环境下,用户可以用手机、PDA 或者其他手执(车载)动终端通过移动网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享用公众互联网上的服务。目前除文本浏览、图铃下载等基本应用外,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音乐、移动TV、视频、游戏、即时通信、位置服务、移动广告等应用增长迅速,并仍在继续衍生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业务深度融合的其他应用,移动数据业务已经成为3G运营商业务收入的主要增长来源。AT互联网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显示,自2008年以来全球互联网流量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量却呈现大幅上升趋势,未来移动互联网将以移动通信服务和互联网技术两大基石为依托不断成长,演变为移动运营商的新业务蓝海。 1.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美国:美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已进入高速成长期,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的一年间,使用移动终端浏览新闻、获取信息以及进行娱乐的人数上升了52%,高于欧洲国家42%的发展速度,且呈现出不断加速的趋势。根据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公布的2009年1月统计数据,该用户数已经上升至6 320万,比2008年上涨71%(图1)。 该机构的数字还显示每天至少一次和每周至少一次一次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分别同比增长87%和107%,达1 930万和2 240万人。其中每日用手机上网用户最常使用的是登录Facebook,MySpace等移动社交网站以及博客,用户数同比大幅上升427%,达930万人,用户的其他主要活动包括浏览一般新闻和娱乐新闻。 日本:日本移动互联网市场启动时间较早,自1999年2月NTT DoCoM。推出i- mode 服务以来,移动互联网业务种类不断推陈出新,Wireless Watch Janpan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日本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稳步扩大。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院 【摘要】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主流的无线网络业务。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方便性和全面性,大量行业和企业有了快速发展。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继续影响这些行业和企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业务、模式创新以及全球性战略竞争与布局围绕移动互联网全面展开。其中,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格局尚在形成之中,其发展趋势将对未来的互联网产业、移动通信产业乃至电信业和整个信息产业的

影响巨大化。本文对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深入思考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潜力。【关键词】移动换联网、现状、发展趋势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极为迅速的程度,在此基础上,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成为新的发展先锋。由于移动互联网比基于PC端的“传统互联网”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更受人们的青睐,同样也引起了市场和企业的注意。大量行业龙头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了扩张,而一些原本发展乏力的行业焕发了生机。一、移动互联网 广义上说,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利用移动协议和设备将手持终端接人互联网的联结方式。从技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基于IP宽带技术并能够提供数据和多媒体开放式业务的电信网络。从终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由网络、终端和应用共同构成,即用户借助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利用移动网络,借助各类应用实现

信息查询和数据的传递。 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便携。移动互联网终端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等随身设备,这些设备在“智能化”以前本就是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因此这些智能设备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增加用户使用中的不便,便携性能依然优越。便捷。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不同,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互联网相连,只要有移动网络,就能联网,不再依赖于接线插口或其他端口,因此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即时。移动互联网使人们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一些简单事物,例如收发简单的邮件或接受工作指令,如果用户愿意的话,可以24小时都联网接收和处理信息,不会再有重要信息被错过。强制。移动互联网的“强制性”是一种相对的特点,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使人们习惯于不断查看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每一条信息都有声音或其他提示,这使用户不得不及时处理这些信息。这也体现了移动互联网的软性强制性。封闭。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7年、八 前言 1997 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 已成功发布3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是第40次报告。CNNIC的历次报告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企业等各界了解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重要支持。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每年年初和年中定期发布《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随着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影响日益深入,以及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推进,作为互联网发展的见证者,CNNIC也提升了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应用调查的广度与深度。本次报告主体部分由基础资源和个人应用两个部分构成:基础资源篇主要介绍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发展情况;个人应用篇主要介绍网民规模和结构、互联网接入环境、个人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我们希望通过以上两方面内容,准确、客观的反映我国2017年上半年互联网及信息化发展状况。 最后,向接受第40 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同时也向在本次《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中,给予支持的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相关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 报告摘要 一、基础数据 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 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 年底提升了1.1 个百分点。 截至2017年6 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 亿,较2016 年底增加2830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6 年底的95.1% 提升至96.3%。 截至2017 年6 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7%,规模为2.01 亿。截至2017年6 月,中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55.0% 和36.5% ;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6.3% ,较2016 年底提高1.2 个百分点;平板电脑上网使用率为28.7% ;电视上网使用率为26.7%。

网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电脑是个伟大的产物,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的证明。电脑如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刻不在,大公司、小公司、医院、学校、银行等等,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它活跃的身影,今天电脑更是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我们绝对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 网络是神奇的,是有益的。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大的方便。你是不是想要找资料,想用时少,而资料全?你不用再埋头工作在图书馆里了,你只要在电脑里输入你要查询的资料,就可以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网络,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帮你大功告成,是不是很神奇呢?当你有什么烦恼的问题时,可千万别忘了它。喔!试试让网络来帮助你,相信它一定可以帮你排忧解难,成为你工作和学习的好助手。 网络不但可以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帮助你,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你是不是经常因为时间的关系而不能准时地收看到新闻,因此不能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你不用忧愁,网络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从此你不用在赶时间了,你只要简简单单地上网,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就尽在你的掌握之中了。是不是很方便呢?你是不是一位大忙人,是不是没有时间烧饭和买东西,网络也可以帮你。你只要轻松地上网点击,上门服务肯定让你称心如意。网络不仅有以上二个优点,它更是一个通讯的好工具。你是否有远在异地的好朋友,你是不是很想与他联系。网络可以帮你!你可以通过上网与他交谈,倾诉你的肺腑之言,仿佛你们就在面对面地聊天。无论你们相处多远,相信网络可以使你们感觉近在咫尺。如果你有许多话要说,又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你也可以上网向一位你不认识的朋友说出你的心声,说不定你也会多一位好朋友呢。 一般而言,网络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都是正面的,网络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促进了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但网络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却要复杂得多,网络不仅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由于目前网络技术还没有发展到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网络还存在着很大的虚拟性和不真实性,导致在网络上的思想和政治领域的斗争有了发展的条件。由于目前网络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规范性,网络正成为目前许多组织和个人宣传自身理论和思想的地方,甚至成为政治团体和个人用来抨击对手的工具。 其次,网络会导致世界各国的发展更不平衡。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计算机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不断加快,各国各地区的信息的掌握的能力将会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深度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建立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原先的经济低迷状况马上得以好转,社会经济开始了的新一轮发展,可见网络信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再次,网络的普及可能会使不同民族的文化逐渐衰落。网络可以是我们足不出户就对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有了了解,但是正是由于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普及,将会导致许多地区的语言、文化受到冲击。因为,在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之后,世界上必定会出现一个统一的通讯和操作系统,必然要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统一的网络语言,按现在语言的普及程度来看,英语将会成为以后世界范围内的网络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为了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学习和掌握网络语言将会十分重要。而发展到最后,这种语言将会成为所有国家的共同语言,各民族原先的文化和习俗将被冲击的七零八落,全球化的网络文化和语言会随着信息网络的延伸而扩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也将逐渐被网络文化和思想所代替。因而,目前我们必须努力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加以保护发扬。最后,网络可以给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在这越来越便利的背后将会是可怕的人类社会的危机。网络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上距离,可以让每一个人不出门就与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会导致人们的集体意识变的越来越淡薄,人的社会意识也会

浅谈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

浅谈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 【摘要】对移动互联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展望了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发展竞争压力,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出路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产业融合、智能终端、电子商务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如果将互联网比作是一场比赛,那么移动互联网就是下半场,而且规则与上半场并不相同。适应新的规则,方可占得先机,生存下来;因循守旧,不适应新规则,就会被淘汰。 目前传统“科技大佬”的根基已动摇,移动互联网给了新厂商更多机会去开辟新市场。以前行业领头羊可以10年、20年不考虑转型,也不用担心被超越。可现在幸福时光越来越短,如果三年中不做出任何变化,就已经开始落后。 一、产业融合竞争正成为互联网的主流。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正是产业融合的首要产物。移动互联网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网络的融合、终端的融合、应用与内容的融合。网络融合是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基础,终端的融合是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保障,移动网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必将带来新一轮的业务融合和内容融合,这必然会催生出许多新的应用模式。手机支付、电子阅读、移动商店都成为了新的业务布局点。“我们是搞电信的,但现在正在进入一些新的领域,好多可能并不是传统的电信业。比如手机支付,它是金融业;比如手机音乐,它是娱乐业;还有手机报,是出版业或者媒体传播。”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曾这样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并非只有互联网企业是弄潮儿,很多传统产业也在创造新的历史,甚至已在引领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在我们的

日常生活中,也不乏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好案例。出租车行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移动互联网,这个行业的生产方式正在升级,效率得以提高,对解决“客人打不到车,司机却在路上空驶”的难题有很大的帮助。去年,KPCB 合伙人在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出租车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还提到了一款叫Uber的应用。报告写道:“以前通过排队等着打车,现在通过Uber等服务,只需用手机发一条打车请求,一辆车就会开到你面前。”国内现在也有不少类似的不错应用,比如嘀嘀打车、摇摇租车、易到用车。因为能帮助客人更好地叫到车,同时让出租车司机降低空驶,提高收入,这些应用正在迅速普及。因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不再是单纯的所谓“虚拟经济”,它与实体产业的结合已经非常明显,而且可以催生出很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未来,这种融合将进一步加速。 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结合的最大领域是电子商务。虽然网民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网络购物依然迅猛增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网购用户已达2.42亿,同比增长24.8%;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3万亿,同比增长64%。同时,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在移动终端购物与支付,来自PC端的流量下降,这也逼迫电商企业和传统企业加速在移动端的布局。艾瑞报告预测,未来几年,移动购物将高速增长,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主要推力,到2014年,移动购物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第一大细分行业。未来,除了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和医疗、金融等各类传统产业都可以有很好的结合,中国移动互联网只有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才能在可见的未来找到

澳门地区互联发展状况报告

澳门地区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 一、前言 澳门于1994年开始连接上国际互联网,1995年开放给公众使用,现在互联网的使用已经进入政府、商业、教育、家庭等各个应用层面。根据最新官方数字,截至2003年4月,全澳互联网注册用户总数超过4万户,比2002年同期上升超过19%。网民数量方面,18至74岁的网民数量估计超过10万人,占对应总体的33%。 本文综合现有的各种数据、资料及于2002年初所进行的“澳门居民互联网使用调查”的部分统计结果,试图为澳门互联网的发展勾勒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 二、澳门互联网发展简述 1、起源 澳门的互联网发展源于澳门大学,其后主要由澳门电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TM)向全澳公众提供上网服务。 澳门大学于1992年透过INTERNIC以“mo”为域名注册为首个连结上国际互联网的本澳机构,其时主要以电子邮件(E-mail)的方式联系。1994年3月,澳门大学与香港的HARNET建立专线联通,于同年4月全面向该校师生开放使用,并架设万维网(WWW)服务器,以MONIC(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为名,向全澳公众提供次域名“mo”的注册服务(详见http://umac.mo/sub-domain/sub-domain.html),而以gov.mo结尾的域名,则由2000年12月5日起授权予特区政府行政暨公职局管理。 2、普及 CTM是一家与本地政府签署专营合约、独家为公众提供电讯服务的私营企业,于1995年5月推出互联网服务,随着科技发展及市场需求,该公司于2000年7月推出宽带服务,目前宽带网络覆盖全澳九成的地区。1 3、注册用户 在互联网注册用户方面,自1997年开始,本澳互联网注册用户数量 1除澳门电讯有限公司之外,于2003年4月起,另有7家公司拥有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牌照。之前有一家名为“澳门万维网有限公司”(MacauWeb)亦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不过,该公司的登记人数与CTM尚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其服务受制于必须租用CTM的专线,其角色近似于代理商,目前已停止有关服务,其余公司尚未提供接入服务,因此澳门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仍由CTM主导。

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互联网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当前,网络不仅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甚至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的计算机互联网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也极其迅猛。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其中,8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是高学历未婚男性青少年。如此众多的青少年上网都看些什么呢?互联网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青少年上网,是有益还是无益呢?就此,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有关负责人为记者进行了分析。 记者:国内目前青少年上网是一种什么状况? 负责人:今年4月,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 调查报告还显示,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上网比例最高的是家里(58%),其次是在网吧(20.45%)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15%)。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青少年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新浪、搜狐、163.COM。青少年用户上网,60.3%的时间用于大陆中文网站,25.2%的时间用于海外中文网站,14.5%的时间用于外文网站。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的父母占8.4%,大多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 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记者: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那么,互联网对青少年都有哪些影响呢? 负责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据统计,到2000年7月为止,我国已有近1000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站点。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CNNIC:《第38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

CNNIC:《第38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 8月3日上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政企服务多元化、移动化发展。 网民规模突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增长稳健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增长率为3.1%。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 CN域名仍是国内注册量排名第一的主流域名 截至2016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增至3698万个。中国国家域名“.CN”注册量达到1950万个(占中国域名总数的52.7%),半年增长率达到19.2%,持续保持国内注册量最大的顶级域名。随着我国互联网文化、经济影响力的增强,中国网民更加热衷注册和使用“.CN”域名。 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强化 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促进手机上网使用率增长。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平稳,城乡差异依然较大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稳定,截至2016年6月为31.7%。但是,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不会上网”和“不愿上网”仍是农村人口上网的主要障碍,68.0%的农村非网民因为“不懂电脑/网络”不上网,认为“不需要/不感兴趣”的农村非网民比例为10.9%。 网上支付线下场景不断丰富,大众线上理财习惯逐步养成 互联网金融类应用在2016年上半年保持增长态势,网上支付、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增长率分别为9.3%和12.3%。电子商务应用的快速发展、网上支付厂商不断拓展和丰富线下消费支付场景,以及实施各类打通社交关系链的营销策略,带动非网络支付用户的转化;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理财产品的日益增多、产品用户体验的持续提升,带动大众线上理财的习惯逐步养成。平台化、场景化、智能化成为互联网理财发展新方向。 在线教育、在线政务服务发展迅速,互联网带动公共服务行业发展2016年上半年,各类互联网公共服务类应用均实现用户规模增长,在线教育、网上预约出租车、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均突破1亿,多元化、移动化特征明显。在线教育领域不断细化,用户边界不断扩大,服务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移动教育提供的个性化学习场景以及移动设备触感、语音输出等功能性优势,促使其成为在线教育主流;网络约租车领域,基于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日益完善的技术应用,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在线政务领域,政府网站与政务微博、微信、客户端的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载体作用,优化政务服务的用户体验。

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及对社会影响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时代初现 据历史资料分析表明,古代人类仅能利用物质一种资源,主要使用打磨石器、弓箭、金属农具等人力工具,长期徘徊在农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近现代人类能够利用物质和能量两种资源,出现了蒸汽机、汽油发动机等动力工具,带动了人类社会机械化进程;电的发明,带动了人类社会电气化进程;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晶体管研制成功;激光器诞生;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芯片的诞生,这四大发明又一次掀起了生产力的高潮。电子技术打破了传统器件与电路分离的观念和生产规模,集成度增长了数百万倍,而成本却下降了上万倍,使生产和整个经济活动由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知识、技术,并使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可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的普及,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工业社会正向信息社会转变,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正向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文明转变。 我们看到互联网正在将现实社会源源不断地“克隆”到新环境当中,从而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网络办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购物、网络社区、网络学校、网络医院等的兴起,互联网将前景十分诱人,网络经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比电气化更广泛、更深远。 二、新兴的第四媒体 互联网络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并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正式宣布,互联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新媒体不但集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于一体,而且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首先,从传播技术来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各种高新技术孕育了网络媒体的诞生,并伴随其成长。没有全球范围的互联网,没有高速运转的芯片,没有迅速扩展的宽带,没有成熟的数字压缩技术和存储、检索技术,便没有第四媒体;其次,从传播方式看,第四媒体不仅融合了以往各种大众传媒的优势,能从文字、图像、声音同时发送信息,而且还具有了各种大众传媒所不具备的特点:如跨时空性、可检索性、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等。过去,人们只能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现如今在电脑面前人们既可以读,也可以听,还可以看;特别感兴趣的信息,点击鼠标,就可以下载、录音、录像,还可以进行存储、整理、评说、复制、裁剪;并可以自由地调用和发送信息,更加接近自然的人际传播,使传播传媒带来的传播距离感大大减小。从第四媒体传播的功能看,它能使信息传播具有高速、高质、超量、多样化、超时空、超文本的特征,既可同步传输,也可异步传输,由于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传媒受时空限制的因素,变得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网民可以通过网上大量的超文本链接,对阅读的进程方向和结果进行选择,也可以从网上存储的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查询,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这些是传统传播传媒无法比拟的。从传播的方向和机制看,第四媒体突破了以往大众传媒单向传播的模式,能使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传播的特性。传统的三大媒体,无论形式如何多样,与受众之间也只是一种单向联系,受众只能看、听,最多可以通过电话交流,而网民则可以上网交流,发表意见,看法。这种被称为“交互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