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种子发芽和的关系实验记录表

2、种子发芽实验(二)

实验开始时间:班级:级别姓名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量的实验记录

共有()个小组参加了这个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三个条件。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实验开始时间:班级:级别姓名

第二单元光1、阳光下的影子

2、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土壤的成分有:

2、探索土壤被侵蚀的因素

土地被侵蚀的水准和哪些因素相关: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光与热实验目的光的强弱与温度

实验材料温度计、镜子

实验过程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实验结论很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实验名称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目的物体的颜色和吸热

实验材料各种不同颜色的彩色纸

实验过程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相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水准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

间等尽量保持一致2

)学生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相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实验名称土壤成分分析

实验目的

寻找土壤的成分

实验材料土壤、杯子、水、放大镜、玻璃棒

实验过程

、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把土倒在纸上实行观察。我们能够用什么

方法实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观察干燥的土壤。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论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

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实验名称

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

实验目的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实验材料小车、垫圈、绳子、挡板

实验过程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人

、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能够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

说为什么。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实验结论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实验名称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实验目的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

实验材料小车、橡皮筋、尺子

实验过程、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来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

车跑的最远。、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1、起点、终点不固定()

、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实验结论

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

验。

实验名称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实验目的

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实验材料

小车、气球、笔杆

实验过程

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

)讨论测量方法(2)测量

3

、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

实验结论

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实验名称

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目的

理解弹簧测力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

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书本

实验过程

1、观察理解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

重力大小吗?2

、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3

、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结论

力的大小是能够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

特征制成的

实验名称

测量摩擦力

实验目的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

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书本

实验过程

、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能够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

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3

、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相关

实验结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水准相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

的重量相关。

实验名称

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

实验目的

测量物体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

实验材料测力计、小车

实验过程

、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

证明呢?

2、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3、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小车的载重相同(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记录。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实验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相关、对于相同的物体,

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小学科学五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填空 1.植物的一生是从()开始的。 2.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和()。 3.在对比实验中的两组材料,一组叫()组,另一组叫()组。 4.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中。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其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7.生态瓶里放了小鱼、水、沙石、金鱼藻、小虾、泥土等,其中生物是:(),非生物是:()。 8.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 9、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里,不同的动物对()有不同的需求。 10.老虎、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写出这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11.水稻→老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共有()种消费者,

生产者是()。 12.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 13.()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4.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条件,其他条件都不改变。 15.在食物链“小麦→ 麻雀→老鹰”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二、判断题 1.绿豆种子发芽一定需要阳光。() 2.香蕉树、松树和仙人掌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3.凤仙花生长消耗水和肥料,所以它是消费者。() 4.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5.母鸡能下蛋,所以它是生产者。() 6.生态瓶中的植物放得越多越好。() 7.自然界里一些生物濒临灭绝与我们毫无关系。() 8.食物链通常是从植物开始的。() 9.仙人掌的叶变形为刺就是为了让吃它的动物无法下嘴。()10.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1.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1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13.食物链中横向箭头代表“被…吃”,箭头指向的是捕食者。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含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 2.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蘑菇”通常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4.下列食物链中错误的一项是() A.种子→鼠→蛇→鹰 B.种子→鼠→猫头鹰 C.草→马→马蛔虫 D.浮游植物→海螺→海豹 5.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6.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 7.“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8.从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植物,可以看出,老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 光 B. 植物 C. 蛇 D. 昆虫 9.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鲱鱼→人类”中,含能量最多的环节是() A、藻类 B、水蚤 C、鲱鱼 D、人类 10、通常肉类食物的价格要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 A、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B、饲养动物麻烦,花工多,投资大 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品成本高 D、植物栽培比较容易 11.下列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落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2.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A.缓慢上升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13.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生物中考试题专题汇编——生物与环境

2018生物中考试题汇编——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2018?乐山)枯叶蝶形态和颜色与周围落叶非常相似,这属于()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D.环境制约生物 B【解答】枯叶蝶翅膀极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 2.(2018?海南)下列自然现象中具有生命特征的是() A.日出日落B.潮涨潮退C.花开花谢D.春去秋来 C【解答】:生物的生命现象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应激性;遗传和变异。ABD中的自然现象都不具有生命特征,C花开花谢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基本特征,属于生物。 3.(2018?常德)在海洋深处,生存的植物种类非常少甚至没有,影响植物在此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空气B.阳光C.温度D.水 B【解答】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4.(2018?湘潭)当你仔细观察身边的树木,你会发现同一根枝条上相邻的叶片是互不遮挡的,每个叶片都能接收到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表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不影响生物 C.环境能适应生物D.生物不影响环境 A【解答】下面的叶片就不能接受阳光的照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会减少,不利于樟树的生长。因此杨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 5.(2018?广东)“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说明()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 A【解答】谷雨前后,适于播种与移栽植物,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即环境影响生物。 6.(2018?达州)下列关于生物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飞蛾扑火是昆虫对光刺激作出的反应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分解者 C.州河里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2019最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珍稀禽类 过程与方法: 知道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丹顶鹤的家在哪里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分布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偶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活动2 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 1、小组讨论 A丹顶鹤适应环境的身体有些特征? B“讨论”。 2、小组长汇报。 (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 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入

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 三、小结: 谈学生谈学习收获? 2 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新授课 活动1 环境提供了什么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活动2 湿地里藏着哪些生物 1、小组讨论

2019届中考生物专题--生物与环境(附答案)

生物与环境 1.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A.仙人掌叶特化为刺 B.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C.蚯蚓改良土壤 D.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 2.“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下列能体现出与此现象相同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 A.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秋冬季节,杨树落叶 3.(2018?遵义)下列实例中,生物与环境不相适应的是 A.竹节虫形似竹节 B.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C.草蜥遇到敌害自动断尾 D.有些人初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 4.(2018?通辽)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5.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B.在湿土和干土处分别放一只鼠妇 C.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D.该实验做一次就可得出正确结论

6.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7.前进中学某班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以下几组对照,符合他们实验要求的是A.阴暗潮湿与阴暗干燥 B.阴暗潮湿与明亮潮湿 C.阴暗潮湿与明亮干燥 D.明亮潮湿与明亮干燥 8.丁丁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山洞深处无光条件下的蚜虫,个体大多无翅膀;生活在山洞浅处明暗交替的条件下的蚜虫,个体 大多有翅。那么,影响蚜虫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 B.阳光 C.空气 D.岩石 9.下列描述的情境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下列不能说明生物是适应环境的是 A.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植株矮小,根系发达 B.生活在寒冷雪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C.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够疏松土壤 D.竹节虫静止不动时非常像竹子 1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教科版

《生物与环境》知识汇总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他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连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实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横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列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寻找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他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于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自然保护区 答: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③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 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四、简答 1、哪些条件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答: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2、在食物链:草→兔子→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案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背景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章节,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部分。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建构了“生物的多样性使自然界生机勃勃”、“生物的特征和共性。”等相关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对环境影响生物的方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确表述环境是如何影响生物,生物是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的,也不能准确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运用图片或视频、通过大量的生物对环境造成的有益和不利影响的实例,从而认识到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初步建立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这一基本生物学观点。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重要概念。并进一步理解“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重要概念。 二、重要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生物与环境”主题部分,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以上重要概念的建构,涉及到以下三条主要的次位概念以及支撑每条次位概念理解的事实性知识,具体如下:

A、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 A1 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性。 A2 环境中有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3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A4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B、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B1 生物对环境造成的有益影响的实例 B2 生物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实例 C、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C1人类可以改善环境,也能破坏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 C2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消费观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试卷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 一、知识展示台(15分,每空1分): 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等。 2.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这种关系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 3.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间和等。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环境的变化。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作,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如果其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 5.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二、对错审判厅(20分,每题2分): ()1.做一个生态瓶,首先装入自然水域的水,然后把水草,浮萍、田螺、小鱼、小虾等放进去就行了。 ()2.只要有水,绿豆就会发芽。 ()3.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5.蒲公英的种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他们落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会发芽。 ()6.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什么作用。 ()7.生态瓶中的植物放的越多越好,可以给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和食物。

()8.青蛙冬眠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9.当环境改变时,植物具有一定适应环境的能力,它们会努力环境的变化。 ()10.环境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但是植物的生长不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三、谨慎选择区(30分,每题2分): 1.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条件不发生变化。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2.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遮住,加很少的水。这个实验设计()。 A.是科学的 B.是不科学的 C.是对比实验 3.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 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4.苹果树不适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适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 空气 5.下列说法最科学的是() A.种子只有在土壤里才能发芽 B.种子发芽一定要有阳光 C.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6.蚯蚓适宜生活在()的环境。 A.阳光充足 B.温度高 C.阴暗潮湿 7.鱼必须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这是因为生物()。 A.影响环境 B.改变环境 C.依赖环境 8.适应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是() A.企鹅雪狼 B.青蛙蛇 C.燕子天鹅 9.下面不在食物链中的是()。 A.蔷薇 B.蚜虫 C.花坛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物与环境经典试题汇编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态系统经典试题汇编 1.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灾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地震后,灾区随时可能爆发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疫情,这些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属于_______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⑵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其目的是控制___ ;此外还应对水源、厕所、帐篷等场所喷洒消毒药物,其目的是切断___ 。 ⑶给灾民注射乙脑、麻疹、甲肝等疫苗,这一措施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讲是为了保护__ 。从免疫角度讲,注射疫苗后体内会产生一种叫(“抗原”或“抗体”)的特殊蛋白质,从而使机体获得性免疫。 三.生态系统 1.右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湖泊中的剑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小虾以剑水蚤为食,小鱼能吃小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该生态系统中能制造有机物的是,属于生产 者。剑水蚤、小鱼则属于者。 ⑵在湖泊中还存在着许多腐生和真菌,属于 者。它们能将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 对生态系统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⑶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能量在沿食 物链传递过程中。 ⑷如向湖泊中投放一些肉食性大鱼,大鱼以小鱼为食。 则小虾在数量(纵坐标)上的变化与时间(横坐标)的关系是下图的[ ]。

⑸一段时间后,湖泊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恢复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2某兴趣小组调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时,发现有三种生物(以甲、乙、丙表示)构成一条 食物链。在同一时间内分别测定甲、乙、丙所含有机物总量,结果如 图。请据图回答:(9分) (1)甲、乙、丙之间通过的关系形成食物链,据能量流动 逐级的特点分析,生产者为生物,这条食物链 为。 (2)使用农家肥可提高农田生态效益,因农田中的者可将农 家肥所含有机物转化为,供生产者再利用。 (3)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 的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如果人们的活动使丙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导致乙的数量,从而破坏这种稳定状态,这表明生态系统的是有限的。 3.右图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A、B、C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请分析回答:(8分) ⑴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图所示的生态系 统称为。 ⑵图中A是者,B是者,它们之间通过 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和。 ⑶C是者,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 和。从图中分析可知,C对生态系统的物 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4.下图示我国南方一种新型的“桑-蚕-气-鱼”农业模式,该模式将蚕沙(蚕粪)、人畜粪便、枯枝败叶等投入沼气池发酵制成沼气,用沼渣喂鱼及为桑树施肥,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请分析回答:(8分)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者之间通过 的关系形成的。“桑-蚕-气-鱼”是不是一 条食物链?。 (2)右图中的生产者是,它通过作用固 定光能,合成有机物;而分解者是腐生的,它对生态系统的起着重要作用。 (3)该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原理看,其原因是。 5.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2021年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8专题 生物与环境 生物技术教案 济南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专题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教案 济南版 教学目标: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类型,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解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 3.举例说明基因工程的原理及大致操作步骤,列举基因工程的应用。 4.评价克隆技术及其伦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 2.分析近四年学业水平试题并总结规律,以便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准备:1.自学并初步完成助学121页的“专题构建”。 2.初步完成助学124页的“专题达标”题(并尝试标出“疑点、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 时间安排

学生自学——完成助学114页的填空题;师友互助——交换答案,相互讲解; 教师检查反馈统一答案邻的学习小组,再不会的,教师讲解。 合作探究 一 4分钟课件展示下列题目,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1.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 解者 B.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 的 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 重破坏,也能较快必得 D.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 2.下面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有 关问题: (1)该食物网由条食物链组成。该食物网 和一起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 物部分。 (2)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3)正常情况下,图中数量最少的生物 是,这是因为食物链中能量流动 是,上一营养级只能把其获得能 量的传给下一营养级,由此可见,在 这个生态系统中,对各种生物数量起决定作用的 是。 (4)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 终处于之中。其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 学生讨论探究, 书写各题的答 案: 1.C 2.(1)4 分解 者 (2)草→食草 昆虫→青蛙→ 蛇→鹰 (3)鹰逐级递 减的10%~ 20%草固定的 太阳能 (4)动态平衡 (5)鹰 学以致用, 检查学生对 已复习知识 的理解运用 情况。

浙教版《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1(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某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细菌 B.若图中加入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C.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图中的细菌、真菌能把无机物分解为有机物 2.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逃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这有关的生物学现象为()①警戒色②拟态③保护色④适应⑤适应的相对性⑥竞争 A.①④B.③⑥C.③⑤D.②③ 3.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点是() ①四肢底部有厚皮②驼峰内贮有脂肪③有三个胃④身体表面长毛⑤身体高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4.如图所示,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雨后彩虹 B.嫦娥飞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南飞 5.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麦地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6.自然界中的生物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冬天,槐树的叶片都已落下,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槐树比松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比槐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C.两者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7.图示为杭州滨江长达7.4公里的沿江樱花大道,樱花盛开时,美不胜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樱花树属于被子植物 B.一朵樱花属于一个营养器官 C.大道上所有樱花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D.樱花可用嫁接或扦插进行繁殖,这属于有性生殖 8.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开始的 B.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 D.若大量捕杀狐,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 9.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最新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案精品版

2020年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 案精品版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简述并理解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2、通过对知识点的复习分析,学会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模拟考场的活动,学会利用知识答题、解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简述《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知识点。 2.难点: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题、答题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知识点2: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比如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个池塘,甚至一片农田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知识点3: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 以植物为食)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把动植物体中的有 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供植物直接利 用。) 非生物部分: 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等知识点4: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也叫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相互关联使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营养关系。 ③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基础。 知识点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性和逐级递减 (一般说,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八 生物与环境精品教学案

【考情分析】 本专题知识综合性大,从元素、细胞一直到生态系统,并和生产实际联系的内容较多。 高考中的考查热点内容有:种群的数量变化、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特点及相关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原理;群落间生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全球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命题形式:知识点的考查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坐标曲线题、表格题较多)。 【知识综合】 一、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 2.种群的增长曲线 “s”型曲线“J”型曲线 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 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后下降保持稳定 有无K值有K值无K值,持续增加 3.种间关系 种间 关系 曲线图例图示说明箭头实例举例 捕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 利,相互依存,两个种群数量 变化曲线表现为“同步升降”。 羊和草 竞争捕食者A种群的数量和被捕食 者B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波 动,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 后于被捕食者。 牛和草 寄生两个种群具有相同的生存资 源和食物资源,在竞争中有时 会出现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 于劣势甚至死亡的现象。 寄生在牛肠道内 的寄生虫和牛。 互利共生随着寄生者A个体数量的增 多,被寄生者B数量可能减少。 豆科植物和根瘤 菌。 提醒:寄生是从活体获得营养物质,寄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腐生是从死体上获得营养的生活方式,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4.群落演替 内容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生物体 生物 种群 生物 群落 生态 系统 生物圈 群体水平 宏观生物学(生态学) 同种 总称 环境最大 分子生物学个体生物学 元素无机 分子 生物 大分子 细胞亚显 微结构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 生物体 种群密度 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出生率 间接影响 年龄组成 种群数量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预测未来变化方向 直接影响 直接影响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综述: 为什么许多植物要春天播种;为什么许多树木的叶子秋天要落下;而有些昆虫随着天气渐渐变凉我们看不到了,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许多问题是学生们想弄明白的,他们对于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很有兴趣,迫切需要了解。 “生物与环境”单元就是要通过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两个层面, (一)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同有机环境、无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生存空间、养分或食物、其他生物影响等。(侧重于无机环境) (二)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生物的形态构造、行为习性、生理特征对于外界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 本单元在生命世界主题中的地位: 1、全套教材共37个单元,其中侧重于生命世界主题中生物内容的有8个单元。 2、从“生命世界”这一系列主题性活动中,让我们清晰地见证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是如何三线共进,交相呼应,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的。 3、让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目标是如何三线共进的: 三上是对树与小动物的某些具体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以“观察”为主);三下从一种动、植物的多个侧面一时间轴的形式展开研究活动(观察和实验结合)。只是从生物本身来认识。 四上将生物放在与其他相关联的类群中进行认识(观察、对比、分析);四下与四上在形式上差不多,但微观的更微观,宏观的更宏观(观察、对比、统计、分析、推理)。开始从生物之外的宏观因素来认识。

五上开始从生物之外的环境因素中来认识。(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对比、分析、推理) 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的关系,建立这样一种看待生命世界的观点,是需要在经历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落实好每一个探究活动至关重要。 整个单元的教学由 10 项活动组成,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课)由“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活动,这三个活动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开始、将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绿豆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到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制订实验计划、观察记录现象、分析整理数据、作出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在此同时,三个活动又各自承载着不相同任务,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材没有采取以往以逐一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法,而是直接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研究阳光、温度、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尽管这样的研究种子的活动已经在前面出现过,但是学生在这里经历的是比较严密的一整套控制实验的过程,这对学生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学生经历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观察记录控制条件下的种子发芽过程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三项活动,从中了解绿豆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第4-6课)分别是:《秋冬季的生物》、《动物的栖息地》、《建立栖息地》。从秋季动物开始,展开了对动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哪些基本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的调查。并通过亲手建造蚯蚓和鱼的栖息地,深入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在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基础上,教材接下来以秋冬季的生物开始,展开对动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哪些基本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的调查。其中对 6 种常见生物进行跟踪观察,一直持续到冬季,这是一项长期的观察活动。教材还以蚯蚓和鱼作为典型,进行建立栖息地的模拟研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第7-10课)分别是:《记录动物的特征》、《观察到了哪些特征》、《“原来是相关联的”》和《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这四个教学活动组成。学生将汇集、整理、整合观察到的事实和收集到的资料,进一步建立起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并将这一看法扩展到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了解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强化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知识点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例: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植物)。 水螅的出芽生殖,细胞的分裂生殖、克隆等(动物)。 3、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 变异:是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方式等特征的统称。 2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5、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5、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6、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7、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8、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1)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2)无中生有为隐性。2.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 ,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 Dd。 3.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子代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分别来自亲代双方。(例如,亲代D D×dd,子代Dd.) 4、子一代(Dd)中,虽然隐性基因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它还会遗传下去。 5、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4.禁止近亲结婚原因:后代患遗传病的机率增大。 5、孟德尔的遗传图解子一代子二代 亲代的表现型:高茎矮茎亲代的表现型:高茎高茎 亲代的基因型:DD d d 亲代的基因型:Dd D d 生殖细胞的基因: D d 生殖细胞的基因:D d D d 子代的基因型: Dd 子代的基因型: DD Dd Dd dd 子代的表现型:高茎子代的表现型:高茎高茎高茎矮茎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1、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条+XY 女:44条+XX) 2、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XY,女:XX. 3、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4、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变异的类型:可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 3、变异的原因:遗传物质的改变,环境变化。 4、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

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 复习目标: 1.复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能量流、物质流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复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3.掌握人、动物、细菌真菌对生物圈的影响。 复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复习过程: 【知识梳理,快速记忆】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二、生物圈 1.概念: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2.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的底部:空气中由多种气体组成,该圈层生活着能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2)随全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以内的水层中。(3)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 、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合作关系。 5、生物适应环境: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 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适应既具有普遍 性,又具有相对性。 (1)骆驼、骆驼刺、旗形树…. (2)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复习提纲25页 (3)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复习提纲26页 (4)家兔适应草食的特点:它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 盲肠;家兔的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其中门齿适于 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5)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用鳍游泳来获取食物 和防御敌害②用鳃呼吸 (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 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6)昆虫适于陆地生活及运动的特点: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